麻辣近代史(1840-1885)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麻辣近代史(1840-1885)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澍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书籍编号:30129273
ISBN:978730809851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253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麻辣近代史(1840-1885)
刘澍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开篇词
明朝中后期,中国一切都在进步,前途一片大好。人民生活方面,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工业生产方面,明朝无论是铁、造船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政治思想方面,王夫之提出了虚君立宪思想,“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他主张用法律裁决天下事务,自天子开始都受法律裁决。宪法高于一切,即使天下再易手,新的“王者”也不能轻易改变宪法。即使今天,这样的话依然振聋发聩。科学技术方面,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高峰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明朝灭亡倒数第十年,在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历书》修编完成。而一年前的1633年,在西方被誉为“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这是西方和中国明朝在天文学上的对比,可以说,中国明朝崇祯皇帝对科学的支持远超过欧洲。
假如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落后挨打的百年屈辱历史。然而,明末千年不遇的天灾和其他种种主客观因素使得这一切化为泡影,中原大地,水灾、旱灾、蝗灾等同时全国性爆发,民变四起,最终李自成、张献忠掀翻了大明朝。
1644年清军趁着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时候乘虚而入,入主中原。一方面,满族统治者惊讶于汉文明的灿烂辉煌,也越来越为自己文化的鄙陋而感到自卑。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典章制度在他们看来显得尽善尽美,他们看到了故宫太和殿的巍峨雄壮,看到了汉族人的文质彬彬,看到了天坛祈年殿的恢弘阔远,回想起自己在大兴安岭逮大马哈鱼、猎杀东北虎的生活,他们感到一种文化上的差距。于是,清朝统治者汉为满用,照搬了明朝的许多制度,学习了汉族的文化。
为了实现统治的长治久安,清朝统治者开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施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在形象上,清政府发布剃发令,强迫汉人把脑袋剃光,只头顶留一小撮铜钱大的头发结成一条辫子,其形象极为丑恶,欧洲人讥之为猪尾巴,这是对汉族人格和民族感情的极大亵渎和损害。在文化上,虽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但实行学术自由,因此有了明朝中后期学术界的繁荣,而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却取消了学术自由,一个“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都能导致灭族。不只是残杀知识分子,清朝对中华文化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据统计编修《四库全书》共保存3457部书,79070卷,烧毁6766部书,93556卷。从政策上,康熙下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导致人口暴涨,康熙五十年(1711),中国人口2462万,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激增至两亿八千万人。本来清朝生产力就不如明朝,再加上人多地少,中国的衰落只是时间问题了。
经过150年的残暴统治,到了乾隆末年,清国这辆承重已达极限的大车,已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潜力几乎完全耗竭,国家已经进入大乱的潜伏期。社会动荡不断加剧,行政体制日趋僵化,财政赤字日益严重,小农经济萎缩破败,手工生产趋于停滞,各级官员腐败至极,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面对如此困局,统治者一筹莫展,无力应变,只能坐视大厦将倾。
若没有席卷全球的近代化风暴,若没有西方列强强势文化的渗透,若没有坚船利炮的入侵和恫吓,清朝统治者还能继续自我陶醉,然而时代不允许这个王朝置身于列强争霸之外。此时的中国,政治的腐败制约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禁锢束缚着观念的更新,科学的落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封建文化的没落扼杀着民族崛起的希望,于是在寥寥几个清国帝王交替驱使和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历史航船终于在浊流激湍的河道中撞上了一块名叫“鸦片”的礁石,搁浅了,此时以人工摇桨的方式已经不可能使这艘航船摆脱困境了。这时以英国人特温迪克发明的高压引擎为动力的西方军舰凭借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坚船为马,以利炮为枪,视浩瀚大洋为坦道通衢,以机器舰船载殖民野心不远万里滚滚东来,用枪炮轰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被历史发展的警钟震醒了!
一个古老而封闭的民族在没有任何预兆和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打开大门,长达两千年固若金汤的中华文明在西方列强的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开始崩塌,于是混乱与争斗,痛苦与磨难,迷惘与惶惑,紧紧纠缠着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的田园诗式文明一去不返。许多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难以承受,干脆就逃避,依旧沉浸在对旧有文明的陶醉中,拒绝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由是,昔日自豪的文明成了不堪承受的沉重负担,昔日完备的文化成了阻挠前进的绊脚巨石,那迈向未来的步履是那样蹒跚而彷徨,踟蹰而颠踬,使后人不忍回首这段岁月。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一切都曾经非常美好。法国大思想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中国是世界最公正、最仁爱的民族,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
奥地利女王玛利亚说:“与来自中国的财宝相比,世界上所有钻石都一文不值。”
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说:“中国地大物博,国泰民安,臣民身居大厦,衣着锦绣,地面生长着奇花异草和丁香、八角、肉桂、豆蔻等西方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高级调味品,地下则遍布黄金白银等西方人梦寐以求的物品。”
可当鸦片战争英军与清军一交战,西方人对中国的梦想与中国人自己的梦幻很快就被戮破了。
在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一些商人的介绍,西方人感觉这个大国已经不像原来那么高大,但他们的认识仍充满了主观色彩: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坚固的城墙,璀璨夺目的珍宝,昏昏欲睡的抽鸦片者,蹒跚而行的小脚女人,响着铃铛的马帮队伍,古色斑驳的佛龛莲台,这些主观色彩随着战争的进行而变得客观起来。
历史是很奇妙的,它可以几千年都漫不经心地以同一种方式推进,也可以在转瞬间变脸,以一副让人没见过的陌生姿态出现。处在千年大变局中的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就让中国人感觉陌生。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中国在19世纪经历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过程,这场悲剧是如此缓慢、无情而又彻底,因而它更加痛苦。旧秩序为自卫而战,它缓慢地退却,但始终处于劣势,灾难接踵而至,一次比一次厉害,直到中国对外国人的妄自尊大,北京皇帝的中央集权,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正统观及由士大夫组成的统治上层一个接一个被破坏、摧毁为止。”
鲁迅说:“因为遭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敌意和这洋气反着来,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讲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这才是中国固有的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而这样做恰恰更酿成中国近代失败的悲剧。他还说:“中国是世界上国耻最多的国家。”
历史进入19世纪,中国经历了悲剧,或许谁也没想到,这个悲剧是一个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化合物引发的,这个化合物就是鸦片。它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它的作用,使我想到伊甸园里的禁果。亚当夏娃因为一条蛇的偶然诱惑,偷吃禁果后被赶出伊甸园,从此有了人类。而大量中国人因为英国人的偶然诱惑而吸食鸦片后,中国被赶出世界强国之林,从此有了近代悲歌。然而,无论有没有那条蛇,人类终究会出现;无论英国人是否贩卖鸦片给中国,我们近代也终究会挨打。只是或早或晚,这是逃避不了的宿命。
最不信宿命、敢于抗争宿命的就是政治家。政治家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哲学家说历史是一种深度。法国历史学家于连·格拉克说:“历史本质上是以未来的名义对当代提出的警告。”尤其是近代史这面镜子,更能照出我们前进的轨迹、更有深度,对我们也更有警告作用。近代史学家胡绳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过去照见了今天,历史又像一条长河,可以显示时代发展的来龙去脉。近代中国史可以帮助我们,特别是青年人看清时代的更替和衔接,把握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赫连勃勃大王对中国近代史有形象的比喻,他说:“晚清的历史就像一个变化多端的股票市场。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中华帝国在一个封闭的经济圈运行,但被卷入全球经济后西方列强就像一些凶悍的外国机构投资者,让帝国再无宁日。譬如前两次鸦片战争就让不熟悉国际规则的帝国股票市场大幅震荡甚至飞速下挫。不久甲午战争的惨败又让帝国股市放量大跌,几乎跌掉了洋务运动近三十年创造的市值。尽管随后的戊戌变法开始有所反弹,但时间过于短促,很快在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再度重挫,直到辛亥革命才开始反转。”(西门送客:《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序言,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本书讲述的是中华民族的昨天,对于昨天,人们以为已经讲述得太多,书写得太多,从而将其遗忘在一旁。当波光粼粼的河流上随着情侣的到来而荡起情歌,当横无际涯的土地上随着春天的临近而开满鲜花,当火焰燃烧的炮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化为丘墟,人们似乎有了遗忘昨天、遗忘苦难的理由。遗忘,于是冷漠。怎能指望这样冷漠的目光去穿透历史,洞见现实,展望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稍纵即逝,未来的还未到来。我们只有以过去的历史经验来指导现在,才能把握未来。
历史发展趋势是必然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它的关键细节又有偶然性,而这些关键细节,在历史进程中往往丢失得无影无踪,像海水冲过沙滩时将那些色彩斑斓的贝壳卷走一样被掩盖得无影无踪。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找回这些贝壳,为您还原真实的近代史。
费正清说:“中国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当然正因如此他们在近代落后,受到的耻辱感也格外强烈,总而言之,中国的现代化走的路要比别国多很远。这就是因为它停滞不前的时间太长了,结果是有一种惰性抑制力让中国的革命性变革有痉挛性,有时内部被抑制住了,有时则带有破坏性。”的确,中国走向近代的过程比别国要艰难得多,而且其中总能冒出像慈禧这样的抑制者和像洪秀全这样的破坏者。
与破坏者和抑制者不同,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是建设者和改革者,他们也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主人公。在这个世界上,命运之神决定了绝大多数人只是千秋过客,如雨一般在历史长河中划过,不留下一丝痕迹。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是身居高位之人,他们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会拥有别人无法企及的视野。对于我来说,认识并且真正地看透这样的人物,既是与历史的一次深层次的对话,同时也能给自己的内心注入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把他们从历史典籍中发掘出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当我的目光一次次投注到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的躯体上后,当他们的灵魂像兵马俑一样艰难地从土层中展现轮廓时,我的心便和他们的灵魂一起痛苦地痉挛了。他们与我有共通的悲欢,那欢乐是历经数十年努力大功告成的喜悦,而那悲伤,却是浓重的对民族前途的担忧。
阿拉伯谚语说:“谁不用武器保卫自家水塘,谁的水塘就会遭破坏,谁不向别人发起攻击,谁就要忍辱负重。”我们虽然不应该主动进攻别人,但也不应该安于现状,自大自满,因为安于现状就意味着停滞、落后,乃至挨打。
历史是理解过去、掌握现在、洞悉未来的金钥匙。而近代史刚刚过去,距现在不远,能对未来有启迪,所以我们才有必要读近代史。
一部近代史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是落后的,又是进步的;既是专制的,又是民主的;既是黑暗的,又是光明的;既是绝望的,又是希望的;既是愚昧的,又是科学的;既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开放的时代,又是一个最让国人痛彻骨髓的时代。古与今,中与外,新与旧在对立中统一,在冲突中融合,在涅槃中新生。
近代,1840—1928,这是在荒原中狼奔豕突的90年,在耻辱中凄凄惶惶的90年,在旷野中哀嚎呼叫的90年,在黑暗中等待破晓的90年,在落后中加速前进的90年,在危难中只争朝夕的90年。
近代,中国就像一头冬眠的大熊,它体内的血液循环早已停止,唯一还有的就是呼吸,这只大熊对外来事物都采取敌视、蔑视、无视的态度。
近代,一个边警频仍、烽烟弥漫的时代,一个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个诡谲奇变、山谷陵替的时代。
近代,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专制与民主、侵略与抵抗、激进与保守、爱国与卖国相交织、碰撞的时代。
近代,这是一个西风劲吹的时代,这是一个摧枯拉朽的时代,信心不足的爱国者在与西方列强交手战败后自惭形秽,顽固守旧的保守派在目空一切的意淫下盲目自大,只有头脑清醒的民族主义者在清国对外作战屡战屡败后,突然意识到,我们为什么还要支持这个腐朽的政权?革命,革命,只有革命!借着西方列强思想文化入侵的大潮来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于是武昌起义一声枪响,终结了清王朝。此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所代表的依旧是腐朽的政治力量。五四运动唤起了民众的救国热情,而北伐战争正是借助了这股精神,短短两年半时间摧枯拉朽地掀翻了北洋政府,中国的近代史才算真正结束。
近代,一个中国开始觉醒的时代,一个孕育着希望的时代。让我们重温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要从英国说起,在英国看来以一幅君临天下的派头去宰割一个衰落之中的古国就像一头狮子收拾兔子一样简单而又合理,于是鸦片战争爆发了。
第一章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在现代人看来很重要,但对当时人而言,其实没起多大作用。清国人依旧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对英国其实也没什么影响,毕竟只是多了一个贸易伙伴。受鸦片战争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日本,日本出了上百种有关鸦片战争的读物,普及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为明治维新做了铺垫。
马戛尔尼来华:中外第一次碰撞
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率船队以为乾隆补祝八十大寿为名来到了中国。他们来中国并非官方史学界说的为今后灭亡中国来刺探情报,他们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因为当时中国的GDP是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
马戛尔尼船队随行的有医生、天文学家、化学家、翻译等,共800人,马戛尔尼还带来了英国乔治三世写给乾隆的信,信中说:“我大英帝国军威远达世界各地,即便对于战败的敌人也在最公平的条件下给予同享和平的幸福。”在他们登陆后清廷官员认为英国人是来进贡的,便在英国船上插上“英国特使进贡”的旗子。
在与清廷官员谈到寿礼时马戛尔尼说:“我们的礼物很高大,怕你们放不下。”乾隆批复:“避暑山庄很宽敞,即便是一丈多的东西也能放得下。”马戛尔尼还送给中国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镀铜榴弹炮、自鸣钟、热气球和装备110门大炮的英国战舰模型,其礼单的说明书说“英国在欧洲是第一海军强国,素被称为‘海上之王’”。
农历七月马戛尔尼到北京,十八日参观圆明园,据斯当东记载是福康安带他们去参观圆明园,当看到自动弹簧机时,福康安问:“英国有这种机器吗?”“这些机器就是从英国运来的。”福康安很扫兴。这次参观中马戛尔尼请福康安看英国的先进武器,说:“大人是中国兵家,功业彪炳史册,敝人很仰慕,此次敝人东来,带有一个卫队,颇擅长欧洲新式武器操练,倘大人有空,敝人请大人看一下,不知大人肯赏光吗?”福康安竟说:“看也可,不看也可,看不看两可,火器操练没什么稀罕。”马戛尔尼想表演实弹射击,但他们的炮兵很快就被打发回来了,中国人告诉英国人,他们懂得发射技术。
马戛尔尼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福康安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燃的枪。”
参观结束后,和珅接见了马戛尔尼,和珅问:“俄罗斯与贵国相距多远?现在两国交好吗?意大利与葡萄牙距贵国近吗?是臣服于贵国吗?”马戛尔尼说:“俄国与我国很远,目前英国与世界各国都很要好,与俄国女皇也很和睦。但我英国皇帝陛下居心仁正,以保障和平、扶助弱国为己任。有一次俄国要侵略土耳其,我英国皇帝出面干涉,使俄国不能在东方逞强,以致我国与俄国不免稍有芥蒂,然而现在仍很和睦,并无战事。至于意大利、葡萄牙与我国相距甚远,且非我国属国。英国皇帝是西方盟主,对于各国均用友谊联络,用正义保护,对于意大利、葡萄牙也一样。”和珅听后,感觉很新鲜,起身与马戛尔尼握手,告别。
下一个日程就是见乾隆了。按照中国的规定,藩属国见皇帝都要下跪的,马戛尔尼说按照我们英国规定是不能向外国皇帝下跪的。为了下跪这个礼仪争了很久,马戛尔尼坚持不能下跪,最多像见英国国王那样行单膝礼,但是可以拉着乾隆的手行吻手礼。中国负责礼仪的大臣吓了一跳,说怎么能拉着皇帝的手亲呢,这绝对不行。马戛尔尼说:“那么可以这样,我给乾隆下跪,那边要放一个椅子,放英国国王的像,也就是对英国国王的像也下跪,这表示双方平等。这样既可以向贵国皇帝致敬,又不损害我代表的国家在世界诸国中的崇高地位。”但清朝的官员无法接受这个观念,说你是我的藩属国,我们天朝的官员怎么能给你这个藩属国国王下跪呢?所以就没有跪。此时清朝官员想出一个绝招,断粮,他们饿英国人,不给马戛尔尼等人吃的,企图以此让人家屈服,但马戛尔尼对清国提出强烈抗议,清国有识之士也觉得这不是个事,最终双方都做出让步,清廷恢复了对英国人的粮食供给,同意马戛尔尼提出的以见英王时单腿下跪的礼节见乾隆。
八月十日凌晨四点马戛尔尼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但他们却乱成一团,上千名天朝官员、各国使节在等待皇帝到来,英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的等级制度,在微弱的灯光中天色渐亮,曙光初现,皇帝来了!全体人呼啦啦双腿跪下,英国人则单腿下跪,大伙叩头时英国人低头,大伙抬起身子,英国人也抬头。随后马戛尔尼将英王的信交给乾隆,并把西洋表作为礼物奉送。乾隆赐给他一件雕刻十分精致的蛇纹石礼品,此时英国副使斯当东和他的10岁的儿子小斯当东上前致敬,乾隆听小斯当东讲了几句汉语,很高兴,于是从身上解下一个荷包送给这个小朋友。
这次会见中乾隆问:“英王年龄多大?婚否?有几个嫔妃?”马戛尔尼一一作答,乾隆对英王没有嫔妃感到惊讶。乾隆得知英王年龄后说:“朕今年83岁,望你们国王与我一样长寿。”这次会见就此结束。
八月十一日和珅、福康安陪同马戛尔尼游览避暑山庄。马戛尔尼说:“热河本是穷乡僻壤,现在美如锦绣,烂若春花,令我辈能徜徉其间,饱享清福,实在是康熙帝的功劳,而康熙开创热河的功劳也足以让后人敬仰。”和珅很惊讶,“你怎么知道康熙帝?谁告诉你的?”马戛尔尼说:“敝国系文明进化之国,学童、学子都学历史,岂有像贵国这样强大,且声名威德震慑全球而敝国人反而不知的?”和珅不太高兴,认为英国人没必要有文化。八月十二日和珅身体不适,马戛尔尼随行医生诊治了和珅的病情,并拿西医药方给和珅看,和珅看后说:“虽然你这方案与中医医理不同,很新鲜,好像从别个世界来的,然而却颇有意思,颇有道理。”
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生日,这天乾隆看了英国人给自己的礼物,他看见一块巧克力放在派克式透光镜的焦点很快被熔化时,他说:“无论透光镜,还是望远镜,原料都是玻璃,同一种东西经西洋人制造,而做成功能不同的仪器,西洋有能人呀!”乾隆看到那艘装有110门火炮的战舰模型,便询问英国造船业达到什么水平,以及军舰机械零件等问题。
八月十四日乾隆与马戛尔尼等一起看戏,乾隆说:“朕已是80老翁,尚且来园子停息,你们见了不要惊讶,便是朕自己,平时也以为国家疆域广大,政事纷繁,除非有什么重大庆典,像今天一样,也总觉没空玩。”马戛尔尼:“贵国长治久安,方有此种歌舞升平的盛况,敝人东来,赶上这盛况,感到很荣幸。”
八月十五日乾隆得知了马戛尔尼提出的条件,马戛尔尼提的条件是:一、允许英国派人常驻北京,并在北京开设商馆进行贸易。二、开辟宁波、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三、占用舟山群岛的一个岛作为英国商人居住和存货之地。四、将广州附近的一地给英国商人使用。五、减免英国货物税收。八月十七日马戛尔尼使团有一人吃水果吃死了。八月十八日乾隆给英王写了封信,信中将马戛尔尼的所有条件一一批驳,说:“我是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要跟你们互通有无。我们的方式毫无共同之处,你们的公使也无能力掌握礼节,并将此带到你们蛮夷之地。那些奇异而昂贵的礼物并不能打动我,你们的大炮朕也看了,我们应有尽有,我认为这些怪诞和精巧的物品毫无价值,你们国家的产品对我国来说毫无用处。”(章开沅:《清通鉴》,岳麓书社2000年版)
此时乾隆得知马戛尔尼还没有离开中国的打算,便问左右:“他们英国人事情办完了怎么还不想回国去?难道他们忘记了家乡不成?奇怪奇怪!”左右说:“英国人来中国这段时间已经病死好几个了。”乾隆说:“他们英国人究竟不配到中国来,来了便要死的。”
由此,马戛尔尼被迫离开了北京,他们从北京走陆路到宁波,沿途搜集了大量中国军事情报,马戛尔尼总结说:“清国不堪一击,中英一旦爆发战争,中国或者土崩瓦解,或者被俄国乘虚而入。”“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150年中没有沉没,仅仅由于一班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相邻船只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有纪律和安全了。希望中国由一个没有才干的人指挥,这样英国将得到比任何国家更多的好处。”“中国人根本没有准备与欧洲列强打仗,因为它到处充斥着贫穷,文人对于物质进步兴趣索然,士兵还在使用弓箭。”“中国国民的科学知识比他国差得很远。”“中国军队是拿着棍棒的农民。”“中国军队手中拿的是蒲扇,而不是火枪,他们与其说是武士,还不如说是跑龙套的演员,他们的绣花背心和缎面靴子和蒲扇看起来笨拙不堪而又女气十足。”(马戛尔尼:《乾隆英使觐见记》,重庆出版集团2008年版)
英国人对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有深刻的印象。随行人员巴罗写道:“北京一地每年有近9000弃婴,我曾见过一个死婴的尸体漂浮在珠江,中国人对此熟视无睹,仿佛那只是一条狗的尸体。但如果真是一条狗,也许还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英国人也对中国人的品行有深刻的印象。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中写道:“中国人狡猾奸诈,偷得快反悔得也快,而且毫不脸红,他们一有机会就会偷,而且一旦被人抓住就会说出窝赃的地方。一次吃饭时,中国厨师曾厚颜无耻地欺骗我们,他给我们上两只鸡,每只鸡都少了一条鸡腿,当我们向他指出一只鸡有两条腿时,他笑着把那两条腿送来了。”
从宁波上船,马戛尔尼的中国之行结束了,他的随从安德逊总结道:“我们进入北京时像乞丐,在那里居留时像囚犯,离开时像小偷。”
马戛尔尼离开中国是在农历十一月,乾隆认为英国人也过春节,他估计英国人这次肯定在海上过春节,于是送给英国国王自己写的福字一个,大荷包一对,小荷包六对,锦缎五匹,这次英国人来华就这样结束了。
回国后,斯当东说:“如果必须把中国人和欧洲人比较的话,那么他们像君主制时的法国,举止潇洒,但内心孤芳自赏,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他还说:“这个庞大的帝国过分相信自己的智力资源,所以不愿和欧洲各国建立关系,它幅员辽阔,别人无法强制它,它从不容许与西方发生任何关系。”为了让中国与西方发生关系,英国人开始酝酿第二次来华。
回国后,马戛尔尼写道:“中国人一切思想都出不去本国的范围,他们的书上很少提到亚洲以外的地区。”这就是小农经济铸造的思想。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工农业和文化都曾居于世界前列,封建统治者形成了以天朝自居的狂妄骄傲心理。加上封建自然经济因素,必然对外界事物愚昧无知。但是封建自然经济可以说从秦汉就有了,绝不是从清朝开始的,为什么以前中国能与国外频繁交往,清政府却不行?这不能不提到清朝统治者对海洋的恐惧与对繁荣、封闭的变态理解。
清初,统治者为防人民接济台湾郑成功政权,对沿海人民大屠杀,凡不愿内迁的格杀勿论。康熙元年清廷颁布《禁海令》,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记载:“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担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也就是迁的时候,沿海居民就死了超过一半,剩下的人,就算能够到内地,离饿死也不远了。与此同时清政府下令放火,“军骑驰射,用带火的箭镞焚烧百姓的房屋,人民惶惶作鸟兽散,大火数月不灭,而明朝留下的几千艘战舰也同时被烧毁”。此前中国人一直对海洋持开放态度,北宋和明朝时虽都有过禁海令,但要么规模不大,要么名不副实。只有清朝,完全隔绝了中华民族与海洋的联系。陆地周边除俄国外无强国,海洋又接触不到,因此很容易养成一家独大、唯己繁荣的观念。
繁荣,如果缺乏了忧患意识的提醒,很容易走入闭关锁国。统治者闭关不是为了失去繁荣,而是为了永保繁荣,长治久安。一般而言,越是穷困潦倒的国家,越闭关锁国,因为这样的话,国内人民就不知道外国人过得怎么样,没有对比,就意识不到自己穷,从而安分守己地过着穷日子,甚至会以为别人比自己过得更惨,要“解放世界三分之二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既然国内人民在闭关锁国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