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中国:秦汉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盛世中国:秦汉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子迟著
出版社:华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3-01
书籍编号:30136883
ISBN:978780252047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421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盛世中国:秦汉卷
作者:李子迟
ISBN:9787802520479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巍哉,中国第一个封建大朝秦!
壮哉,中国第一个封建盛世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古往今来千千万万诗人中的“大哥大”、唐代的李太白先生这样吟道。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也在他的词作中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举媲美,将他们列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位伟大君主之一。有人甚至把秦始皇誉为“千古一帝”。在近现代,虽有顾颉刚、郭沫若责难之,亦有章太炎、萧一山褒举之,他们都给了秦始皇崇高无比的历史地位,这也是始皇帝所当之无愧的。
秦始皇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中国第一个真正的皇帝、天子,历史上的一代圣君。秦朝,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而且是广阔的、富饶的、强大的、先进的封建王朝。你可以因为秦朝只历短短三世(子婴其实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而终(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也就只有15年的历史)便瞧不起它,你可以拿孟姜女哭倒长城等“莫须有”的民间故事来诅咒秦始皇的暴戾,你可以对始皇帝的焚书坑儒、血腥杀戮、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等罪行表示愤慨,你可以通过各种“刺秦”类的故事或文艺影视片而做出现代民主自由人士的抨击;但是,秦始皇的伟大是勿庸置疑的,秦朝的伟大是勿庸置疑的。“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对真正高大、杰出、优秀的伟人,我们只能仰视,岂可睥睨。再说,你也应该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站在人家君主的位置上来看待问题,这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在秦始皇与秦朝以前,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少圣君、盛世,如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远古“三皇五帝”,武侠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口头的“鸟生鱼汤”(其实是“尧舜禹汤”),以及后来的周文周武、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但是,他们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九五之尊、皇皇帝国,他们也还够不上盛世大朝、黄金时代的名号;不过是远古愚昧社会的一时进步和短暂安宁,甚至还只停留在夸张假想、虚幻传说之中。
中国的历史,只有从秦始皇与秦朝开始,才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崛起和辉煌,第一次真正建立了统一和统治,第一次真正出现了气派恢宏、体系完整的巨大封建王朝。也正因为秦朝的重要地位,“中国”的英语单词china才与“秦”谐音,而中国的特产瓷器(有人甚至觉得这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也叫china。由秦始皇开创的那些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做法,被后世继承、发扬了两千余年而几乎少有改变;他兴建、发明的那些工程、物件,也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和坚持,影响极为深远。就连“皇帝”、“天子”、“陛下”、“朕”……这些字眼为君主所独有,那也是他的首创,并为后来的君主所专用。
有人说,秦始皇所在的时代,就是一个需要伟人出现,并真的诞生了伟人的非凡时代。秦始皇雄才大略,叱咤风云,“横扫六合,并吞八荒”,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华,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混乱局面,开辟了更辉煌、更进步的封建王朝年代,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的幅员辽阔,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河套、阴山、辽东一带,南至岭南,大大超过了前代,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其版图基本沿用至今。万里长城在北国边疆轰然矗立,巍峨如险峰,蜿蜒如巨龙,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今甘肃境内),形象庄严,气势磅礴,构成一道坚固、高大的藩篱,隔绝了境外的猎猎风尘和滚滚狼烟、凛冽寒潮和刀光剑影……
秦始皇第一次在全国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孔方兄”曾千百年成为钱的代名词)、文字(并因此出现了“隶书”)、法令,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所谓“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制定的郡县体系、中央集权、丞相辅政(包括太尉、御史大夫,合为“三公”)、官员任免等政治制度,被历朝历代的君主沿用了数千年,基本上不变;秦始皇在位时期,户籍制度趋于完备,成为千百年来国家政府统治人民的一项根本制度;秦始皇下令修建的咸阳宫、阿房宫,规模空前,美仑美奂,宏大而精巧,有唐朝诗人杜牧那篇文采绚丽、热情洋溢的《阿房宫赋》为证;秦始皇连接原来秦、燕、赵三国所建立的边墙,并加以补筑和修整,在世界的东方高高耸立起绵绵万里长城,而成为中国乃至人类数千年来伟大工程的象征,最近刚被国际上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2007年7月8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由相关机构宣布);秦始皇为自己死后安息而建造的骊山陵墓、兵马俑,雄伟壮丽,被西方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在全国各地修筑的驰道、直道、五尺道……宽阔平坦,堪称当时的“国道”、“高速公路”,基本上构建了后来中国陆路交通的体系;从秦国到秦朝,在四川出现的都江堰,可谓中外水利史上的奇迹,数千年来浇灌着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使之成为富庶、安乐的“天府之国”;由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的灵渠,沟通了漓、湘二水,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秦朝时期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比较高,除了上文提到的工程建筑、水陆交通、水利设施外,《吕氏春秋》内容丰富,是杂家的集大成;神医扁鹊创造了切脉,并擅长诸科;当时的冷兵器铸造已甚为先进,在全世界都应该是一流地位;秦始皇为长生不老,令方士徐福率五百童男女斋戒后入海东渡求仙,于客观上开发了邻国海岛,据说他们就是今天日本人(至少是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祖先……
盖棺论定,客观评判,秦始皇的复杂一生,应该是远远功大于过;秦朝的孤峰崛起,也应该是远远利大于弊。始皇的伟大、秦朝的建立,乃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了不起之举。
刘氏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还有夹在其中的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以及东汉末期的三国鼎立,群雄纷争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盛世;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到东汉的“光武中兴”(还应该包括西汉中期的“昭宣中兴”、东汉中期的“明和之治”),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军事雄厚,经济富庶,制度完善,文化繁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
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东。中国的历朝历代,往往都经历了开创、承启、鼎盛、衰落、灭亡的五个主要过程,很有规律地循环和轮回着,就像有着什么宿命似的。如唐朝,开创者就是唐高祖李渊,承启和过渡期有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鼎盛是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前期;清朝,开创者就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承启和过渡期先后有顺治和雍正,鼎盛是在康熙和乾隆前期。而在汉朝,其情况类似,西汉的开创者就是汉高祖刘邦,承启者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鼎盛是在汉武帝刘彻前期;东汉则很特殊,其开创者、承启者、鼎盛期是在汉光武帝刘秀一个人手里完成的——这有点像是秦始皇嬴政、隋文帝杨业,他们也是一个人实现了三个时期的转变和提升。但问题在于,秦朝、隋朝的历史都很短暂,才经得两、三世即便已落幕,所以其开创、承启、鼎盛、衰落、灭亡的五个过程进展得非常快,则开创、承启、鼎盛三个阶段集中在第一个皇帝身上便很正常;而东汉却不同,刘秀之后还有很长的历史时期,还有许多代皇帝,可他却一个人集中了这三个阶段,真是分外特别,所以也分外值得关注和研究。
在两汉王朝,刘家的数代天子,继承了秦始皇的统治方式和制度体系并有所发展,坚持的历史年代更长久,国家版图更加扩大,周边局势更加稳定,对周边国家(民族)的征讨和交流更加强大,物质生产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提高,出现了安居乐业的美好局面,而且科技、文化、教育、宗教……各项水平大为提高、全面繁荣,“汉族”由此得名,汉族作为中国本土主体民族的地位也终于得以确立。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崛起、屹立于世界之林。大汉王朝作为当时东方最伟大的国家,与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国家——罗马帝国并称为世界上的两大帝国。西汉的都城长安(今西安),与东汉的都城洛阳,都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在西汉,首先是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包括吕后的一部分贡献),听取谋臣意见,在马上打天下,却在马下治天下,发展经济,与民休息,减租释奴,鼓励生产;又继承并发展秦始皇的治国体系,加强中央集权和全国管理,并命叔孙通制订礼仪,命萧何制订《汉律》,国家整个局面稳定了下来。到文、景二帝时期,他们本人好黄老、尚无为,对百姓更加采取休养生息的做法,轻徭薄税,物质生产更加积极,耕地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长,“文景之治”为“汉武盛世”奠定了各方面扎实的基础。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70岁)、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54年),也是最伟大、最有为、最著名的皇帝之一,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秦皇汉武”的一代圣君。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汉武帝以其无与伦比的“雄才大略”(班固《汉书·武帝纪赞》)、文治武功,在前代稳定、扎实的社会基础上,开始其叱咤风云、功勋赫赫的一系列壮举: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统治;设刺史,问六条,抑豪强,以强化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以削弱诸侯势力;行贤良策试,制察举,兴太学,置博士,以发现并重用人才;统一货币,筦盐铁,推广代田法,以促进经济发展;治理黄河,开凿漕渠、六辅渠,兴修水利,从而出现农耕业、工商业、冶铁业、冶铜业、纺织业、漆器制造业……国家全面鼎盛的状况,并形成了中国首次因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等各种优势而崛起的多个大规模城市的可喜现象。对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伟大的“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打击匈奴,在西北边地设郡移民屯田,派唐蒙至夜郎并先后在西南地区设立7个郡,加上后世西域都护的建立、长城体系的完善,以及匈汉和亲政策的时断时续、时冷时热,从而稳定了边疆局势,加强了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往来和交流,而其国际大国、东方帝国的地位也得以确立。
西汉中期,延续“汉武盛世”的余波,“昭(帝)宣(帝)中兴”坚持了一段时期的繁荣昌盛,经济继续发展,物质依然富饶,国力还是比较强大的。但由于两汉朝廷始终难以铲除的两大痼疾: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自来就是刘家天子治国安邦、高坐皇位的隐患,并于最终先是毁灭了西汉,后又毁灭了东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成为西、东汉之间短暂的过渡期。由于王莽才德难以服众,苛政不孚民心,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绿林、赤眉起义,速速将其消灭了。
而参加了起义军的原汉室宗亲刘秀,便借机悄然崛起,先是韬光养晦,渐渐羽翼丰满,招集人才,争取民心,积聚力量,在昆阳之捷中大显身手,在燕赵之地上称帝复汉,最后打回中原,定都洛阳,削平余乱,再次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刘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释放并禁止残害奴婢,清查土地,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加强统治,改善政策(完善监察,推崇尚书,削弱三公;裁并县治,撤消都尉,精简官吏);而他又是个好学之君(爱好经术,提倡儒学,奖励名节),使得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达到全面繁荣和进步,继西汉的“汉武盛世”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崛起之势。再加上此后的“明(帝)和(帝)之治”,如窦固、窦宪征匈奴,班超使西域,与罗马建交,佛教入华……在东汉也坚持了数十年的封建太平盛世时期。东汉前、中期,在统治上沿用西汉的许多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各个方面实际上已超过西汉的水平,取得了光辉的成就。表面看来,东汉似乎没有西汉那般大开大阖、叱咤风云、轰轰烈烈;但它稳步发展、不动声色,社会各方面还是在进步的。这种热闹与平静的不同风格,正如汉武盛世与文景之治、康熙大帝与雍正王朝、大唐与两宋之间的差异一样,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可惜,东汉仍然毁于外戚与宦官之手。经过窦氏专权与党锢之祸,国家迅速衰落;在黄巾军狠狠的打击下,刘家朝廷日薄西山;加之诸强割据,王朝名存实亡,百姓流离失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曾经的太平盛世一去不复返;此后,三国鼎立,逐鹿中原,汉朝苟延残喘,接近“尾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曹操病逝,其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自立为帝,国号为魏,于是两汉王朝彻底推出了历史的舞台,长达422年(公元前202—公元220年,中间包括新朝的15年、刘玄政权的2年)的统治终于划上了句号。
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在局面稳定、物质繁盛的两汉王朝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科学成就,水平高超,贡献卓著,对后世作用巨大。并且,两汉的文化科学事业,明显有延续传承、发扬广大的特征,往往兴起于西汉,而鼎盛于东汉,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随着政权的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国家也更趋于稳定,无论是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还是经济生产,在西汉的基础上,东汉均大有进步,走向全面繁荣。
教育方面,在西汉诞生了古代的高等学府——太学;艺术上,西汉的乐府、百戏等音乐戏曲杂技舞蹈的开创之功,影响深远,东汉则书法、绘画已开始渐渐成为新的艺术门类;工艺与制造业方面,西汉出现了做工精细的陶俑及船模,东汉制陶业更是大发展,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束缚;就史学言,两汉时期出现了两部震古烁今的伟大巨著——西汉的《史记》与东汉的《汉书》,它们同样也是文学名篇;就文学言,两汉的赋(尤其西汉四大家)堪称盛世雄文,两汉的散文(尤其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也很出色,还有汉乐府乃唐宋诗歌的重要先祖之一,东汉末年的“建安文学”(尤其“三曹”、“建安七子”等大家)可谓文学的黄金时期;在哲学、宗教上,东汉初年出现了王充这样的唯物主义大思想家及其名著《论衡》,东汉还引进了佛教,道教也正式创立,而两汉天子均爱儒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光武帝也“爱好经术,提倡儒学,奖励名节”),于是中国首次出现了宗教全面鼎盛的局面。
在科学技术方面,蔡伦的造纸术居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头一个;张衡的地动仪、浑天仪是世界天文史上的奇迹与首创;撰写为后人奉为中医经典的《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发明“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术)与“五禽戏”(中国最早的体操)的神医华佗,是东汉的两大医学家;《九章算术》是诞生于东汉的古代数学杰作;杜诗发明的水排是工具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第一节 玄鸟卵子孙的五百年
泾渭河交汇处
秦的起源,要从一个传说讲起;虽然这故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只是大秦王朝本来就是一个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谜团的朝代,于是有关其传说也就不足为怪。秦人的老祖宗原为西方(即今以陕西、甘肃为主的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部落,当居住在我们辽阔的中国土地上的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的时候,在一些水草茂盛的区域,散布着一个个原始氏族部落,秦,就是其中之一,秦的祖先是黄帝之孙颛顼的一个支系,以燕子为图腾,作为他们部落的标志。据说颛顼孙女女修织布时,吞了一枚玄鸟卵,不久就生下了儿子大业。这个传说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大业之子大费担任的是驯兽员的角色,辅佐舜帝调驯鸟兽,鸟兽竟然都十分听话。舜赐姓大费嬴氏,从此秦的祖先有了一直延续下去的姓氏,而秦的后继者们也使其一度成了中华大地上最有影响力的姓氏。
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游地区出现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王朝,秦人便在它的控制之下。夏代末年,大费的后代费昌脱离夏桀,投奔商族,并参加了商首领汤发动的推翻夏朝的战争。商朝建立后,费昌为汤驾车,其后代世世为商做事,社会地位比较高。殷商末期,秦的后裔蜚廉誓死捍卫殷纣王。当他知道自己无力改变战局时,便在霍华山为纣王设坛祭拜,之后以死表示其对旧主的绝对忠诚。周武王为其忠心所感动,赐其石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蜚廉以死尽忠,这些人实在是可敬却又可悲!蜚廉对于殷纣王的尽忠,虽然得到了周统治者的钦佩,但无疑连累了他的儿孙们。无论如何,周天子对这样一个家族是充满防范之心的。
周武王死后,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势力发动了叛乱,包括嬴姓氏族在内的一大批氏族部落均参加了这次叛乱,西周统洽者用极残酷的方法惩罚参与叛乱的人们。秦人的祖先就是在这时从黄河中下游被赶向西方荒凉的黄土高原,在周的西部边陲守边,整个氏族都沦为奴隶,受西周奴隶主的驱使和奴役。因此,当西周势力逐渐强盛,一步步向东发展时,秦人部落被摒弃于西周统治中心之外,默默无闻地徘徊于茫茫的黄土高原。
好在这个部落有一项祖传的技能,那就是精通马术,传说周穆王曾经到西方巡游,同西王母相会于瑶池,最远曾到达中亚和欧洲,为他驾车的就是秦的造父。由于造父技术精湛,赶的车一日千里,很讨穆王的欢喜,被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周孝王时,为了对外战争的需要,对养马业十分重视。他听说秦人首领非子特别善于养马,就把非子召来,让他在汧水和渭水会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平原上主管养马之类的事宜。由于非子对马调教有方,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对非子十分赏识,便被赐姓为嬴,有人说是恢复嬴姓(又称秦嬴),封为附庸,与以秦邑。地盘虽非很大,却毕竟有了一片可安身之所,也算是其后来几百年辉煌创业的“第一桶金”。秦的主要任务,就是抵御西戎入侵。而此后,秦的命运就开始与西戎纠葛在了一起。秦后期的壮大,实在是应该感激这个一直与其征战的“老朋友”。
到周宣王时,西戎实力逐甚为强大。宣王颇受威胁,便以秦部落酋长秦仲为大夫,以讨伐西戎。然不久,秦仲在前线被西戎所杀,从此秦与西戎之间便不仅仅是争夺土地的战争,秦仲的后代更要复仇。他的长孙世父就立下了铮铮誓言:“不杀戎王绝不回秦邑!”此后,秦庄公及昆弟5人,奉周王命,率兵7千,大破西戎,被称为“西垂大夫”。
至西周末,秦襄公始在本土建立奴隶制国家。当时,昏君周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即典故“烽火戏诸侯”之男女主角。周幽王试图将原太子宜臼废去,而引起太子外公的不满,申侯与西戎遂联合进攻周室。可此后西戎又背信弃义,竟伺机侵占周室领土。秦襄公继续抵御西戎,将其驱逐,使周室免此一劫。
但周平王(即上文提到的太子宜臼,公元前781?—公元前720)始终惧怕西戎再度来袭,于是迁都洛邑(即今河南洛阳),东周(都城与统治中心在今河南、陕西交界一带)历史开始了。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从“大夫”提拔为“诸侯”,并宣布把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赏赐给秦。从此,秦正式成了一个诸侯国,可以同别的诸侯国平起平坐了。要知道,岐山本来就是周天子开创伟业的发祥地;而西北一带又是西、东周朝数百年来的统治活动中心。可见,周朝是多么重视秦国,秦国得到的地盘又是多么重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啊!这就为后来秦国在春秋、战国时候各诸侯国里一直是实力最强盛的几家之一,并最终崛起于天下,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建立大秦帝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
秦襄公更是将其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与西戎的战争中。因为他知道,这将是秦嬴家族事业辉煌的开始。周平王的话时时回荡在他耳边:“秦如果能击退西戎,那么就可以占有其土地作为自己领地。”这对于曾系亡国之臣的后裔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诱惑。秦襄公一心要将岐、丰这片土地纳入自己控制,壮大秦嬴家族。而他最终亦死于征战西戎的军营中,可谓竭尽所能,死得其所。
春秋时期,秦德公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秦国真正进入关中,离周天子的都城越来越近。至此,秦方有今陕西省域,故今习惯简称陕西为秦。同时,这也离将来秦国的统治中心、秦朝的统治中心越来越近。真可谓一次英明、睿智的战略转移!
第二节 从来都是后来者居上
殽之战图
秦穆公(?—公元前621)时,秦国势强盛,成为诸侯大国,“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名任好,秦成公之子,在位长达39年。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励精图治,国家的物质经济力量越来越强大。又用余谋伐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军事实力也咄咄逼人,为西方诸侯伯。
秦穆公初年,晋献公灭虞、虢。晋掠取了虞君及大夫百里奚,并将后者作为伯姬嫁给秦穆公的陪嫁媵人。穆公正值壮大秦国之际,求贤若渴,听说百里奚是位不世出的人才,欲重用他。然百里奚在来秦的途中逃到了楚国,秦穆公打算用重金将他赎回。可大臣公孙枝认为,这样将使得楚王得知百里奚的高才,反倒不会将其送回秦国。于是,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了日后秦国的名相,百里奚也因此得到了“五羊大夫”这样一个称谓。大概这五张羊皮称得上是历史上最昂贵的羊皮了。百里奚对秦日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个人高尚的品德也赢得了秦国百姓的爱戴。而且,他还推荐了另一个对秦国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的人物——其好友蹇叔。蹇叔是一个颇具前瞻性思想的人才,在百里奚欲投靠齐君时就阻止了他,使其免于齐难;后来周朝王子颓想要百里奚去养牛,蹇叔又加以阻止,再次让挚友免于一死。对于虞君,蹇叔亦早有劝告,只是百里奚这一次没有听劝,后来才遭遇了一系列劫难。却也正是这一次偏执,才使得他于70岁时终于遇到伯乐,这一步恐怕是蹇叔当初没有预知到的。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秦穆公时期,从各个方面为日后的称霸做好了充分准备。在与各国的关系中,穆公以长远的战略眼光,运用灵活的外交政策,一步步储蓄实力,等待最后的爆发。晋国大臣里克发生政变,穆公支持王子夷吾,这种援助的背后是以丰厚的利益为前提的,毕竟人家出兵护送你回去,让你当王,自然要对自己有好处。夷吾也知趣,答应事成后割让河西八城作为答谢。只是夷吾当上君主后,却不愿履行当初落魄时的诺言。这样的背信弃义,自然引起秦国上下愤慨。大臣们纷纷要攻晋,秦穆公却选择按兵不动,一方面时机未到,另一方面对穆公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人就是他的妻子伯姬,而伯姬正是夷吾的异母妹妹。不久后晋秦交战,穆公欲重惩夷吾,又是伯姬以死相逼,才使夷吾得以返回晋国。实际上,先前伯姬与夷吾兄妹之间本有私怨,但在危亡关头还是展示了一心爱国、大仁大义的光辉女性形象,这或许亦是秦穆公一直敬重其妻的原因吧。
夷吾死后,公子重耳继位。历史似乎再次重演,又是秦穆公派兵将这位晋文公送回晋国,并在日后出兵帮助晋国围郑。然秦晋之间并未因此而长久维系和平。晋文公死后不久,秦军攻打郑国未遂,返还途中遭到晋的袭击,全军覆没。而此次领兵的,竟是百里奚之子孟明视、蹇叔之子西乞术以及白乙丙。在出兵袭郑之前,百里奚和蹇叔极力劝阻,认为两个年轻人眼高手低,言过其实,不能重用。然秦穆公固执己见,不改初衷。于是在出发当日,百里奚和蹇叔十分痛苦,并偷偷对儿子说,你们一定会在“殽”这个地方失败。这两位智慧老人再次显示了他们超乎常人的预见性。
而这次秦军惨败的战争,被称为著名的“殽之战”。三位大将的最终命运,竟然得益于秦穆公之女怀嬴,她是晋文公重耳之妻,她说服当政的晋襄公释放了三员大将。穆公此时早已对自己当初没有听从百里奚和蹇叔的劝告而后悔不迭,于是亲自迎接三员大将回国。之后,秦国一直希望报殽战之仇。穆公亲率军队伐晋,渡河之后将船全部烧毁,以示必胜信心。晋军不敢应战。秦穆公来到殽地,亲自埋葬在战争中死去的将士,为其发丧,大哭三日,并当众为其昔日的决定悔恨。如此明君自然赢得了全部臣民的效忠。
虽然如此,秦晋交战之中,秦国始终未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谁叫晋国在文公治理下已变得同样强大了呢?于是,秦国将其战略方向转向西边。在西部战场,秦穆公发挥其勇武的战斗精神,并且自然也带有对东进屡屡受挫的怨气,终于取得大规模的胜利,成了西戎霸主,总算是对自己的些许慰藉吧。
秦国的辉煌未能继续下去,穆公之后,秦无奈地走向没落。接下来的继任君主,只是在尽己所能以维持昔日势力。这样的局面到秦献公时才有所转变。在与晋的石门之战中,秦再次展现强大战斗力,大获全胜,史书上称此次战役中秦斩首6万晋兵。不久献公卒,其子孝公即位,这位年轻有为的国王自此开始了他的富国强兵之路。
战国时期,秦孝公(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名渠梁,秦穆公十五世孙)任用法家商鞅实行变法革新,为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秦国更加富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而且是“七雄”之首。相关内容下节再详细解说。
从秦孝公到嬴政的100多年中,秦国的国力不断提高。在军事策略方面,他们改变了劳师远征而经常失利的战术,采用范睢“远交近攻”策略,逐渐蚕食并巩固其占领地区,实行有效占领。在军事制度方面,他们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士卒勇猛,车骑雄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
周郝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秦国灭了东周,经昭襄王嬴则、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三代,史家以秦王纪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史家仍以秦王纪年。
秦灭周后,又攻占了韩国黄河以东和以南地区,领土包括今陕西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