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世界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世界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世界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超著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2-01

书籍编号:30140270

ISBN:978753586227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0302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世界五千年(上)


(二)


刘超 编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前言


我忽然想到一个概念——时间旅行!虽然人类还没能实现这一梦想,不过光是想想就已经够激动人心了!


爱因斯坦早就告诉我们,时间旅行理论上是可行的。就在2010年,“宇宙之王”霍金又告诉我们,时间旅行不仅理论上可行,现实中也是可以实现的。他还说,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他会去拜访风华正茂的玛丽莲·梦露,还有他的偶像伽利略。


如此看来,假如科学技术发展得足够迅速,也许我们真的有幸驾驶着时间机器,踏上到过去或未来探秘和冒险的旅程!


不过,时间旅行虽然有趣,却是危险重重。今天的探险家在旅行的时候,都会带上地图或者卫星定位器,以免迷路。时间旅行也一样,假如你对历史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匆忙出行,就很可能“迷路”,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你可能会不小心降落在古罗马的角斗场上,没缓过神就死在猛兽的尖牙或者角斗士的利剑之下;你也可能降落在温泉关的战场上,和斯巴达300勇士一起被波斯人的“箭雨”射成筛子;更倒霉的话,你会降落在1945年8月6日的日本广岛,随着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灰飞烟灭……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在做时间旅行时,我们也需要一份“时间地图”。这张“地图”就是历史。有了它,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旅行了。


我们可以到古埃及,去探明金字塔到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外星人的杰作;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去破解达·芬奇名画中的密码;到大航海时代,去见证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的伟大时刻;到刚刚过去的昨天,去揭开猫王、玛丽莲·梦露和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亡之谜。如果你想成为富翁,可以去跟踪所罗门王并盗走他的宝藏,或者在耶稣的最后一次晚餐后,悄悄拿走世人寻找了几千年的“圣杯”;如果你想做英雄,可以从刺客的枪口下拯救林肯、甘地、肯尼迪和列侬,或者去刺杀希特勒,从纳粹的屠刀下拯救几百万无辜的犹太人……


一番游历之后,你也许就会明白是什么力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又是什么导致人类自相残杀,是什么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又是什么带来了今天的和平。过去的这一切都弄明白之后,我们就该去未来看看了。


“2012年世界末日”也许只是个荒谬的预言,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时时刻刻处在危机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回答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棍。”其实,爱因斯坦的话说得轻了,也许第四次根本没有机会发生。今天的地球上有几万颗核弹头,足以使所有的生物灭绝好几次。人类自己制造的末日,比天灾更可怕。


霍金也说,在未来的几百年内,地球的环境会急剧恶化,到时候,人类就只能移居外太空了——假如人类还没有彻底被自己毁灭的话。


假如霍金的预言成真,那么到了外太空,我们所剩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历史了。在新的世界,我们不应像电影《阿凡达》中的人类一样继续毁坏和掠夺,而应接受教训,记住我们是怎样毁灭了自己的家园,从而开始和平、美好的新生活。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不,扯远了,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阻止爱因斯坦和霍金的预言成真!


上面这番“胡言乱语”要表达的是:历史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不可触碰的学问。走进这套《世界五千年》,你会发现,原来历史可以像小说一样有趣,像电影一样刺激,像游戏一样让人着迷。你完全可以躺在床上,听着音乐,吃着零食,捧着这本书,在时间的长廊里尽情“穿越”!


编者

中古卷


1.欧洲


亚瑟王与圆桌骑士


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台农神庙以及罗马的圆形剧场,这些都让人浮想翩翩,从伟大的古代文明,法老和哲学家,想到皇帝和史诗传说。


史前巨石柱却不会令人产生这些遐想。


索尔兹伯里平原上有大规模的石头建筑遗址群,它们被现代的高速公路所环绕,并向东一直延伸到伦敦,这儿没有象形文字来破译,也没有苏格拉底的语句去解释。建造了史前巨石柱的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人们还建造了一些石头纪念碑,这些纪念碑的遗迹散布于乡间。但是他们为何或者是怎样设法建造了像史前巨石柱这样独具特色的惊人建筑呢?他们没留下任何东西作为解释。而且,考古者发现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古代居民在其他方面显示出他们的文化仅仅位于生存线之上,直到20世纪后期,史学家还心安理得地称这些人为“野蛮人”。但是,难道是这些“野蛮人”建造了举世震惊的史前巨石柱,如果不是他们那么谁是真正的建造者?


毫无疑问,从中世纪起,那些研究这个古代建筑群的人们在设法解释谁建造了这些东西时,眼睛并不是只盯着索尔兹伯里平原,他们把目光伸得更远,从历史到地理,从航海到天文,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被进行详细的阐述。12世纪时,蒙默斯的牧师威尔士·杰佛里就曾把史前巨石柱的建造归功于亚瑟国王的宫廷男巫默林。根据杰佛里的《不列颠国王的历史》,这些古代建筑群是受亚瑟王的叔叔——一个名叫奥里利厄斯·安布罗修斯的人委托建造的。安布罗修斯想寻求一种适当的不朽的方式来纪念反盎格鲁一撒克逊侵略者战争的伟大胜利。默林建议,在爱尔兰的一个名为基拉罗斯的地方取出一些石头,造成纪念碑,然后再用船把它运到不列颠。


17世纪,国王詹姆斯一世对史前巨石柱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委派宫廷建筑师伊尼戈·琼斯去调查。在对纪念碑进行一番研究与分析之后,琼斯只好赞同杰佛里的理论,这里的石器时代或铜器时代的居民不可能建造出这种石柱。“不可否认,他们缺乏知识,即使给自己穿上衣服”,琼斯推理说,“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建造像史前巨石柱那样结构雄伟、令人惊叹的作品”。


琼斯得出结论说,如此精巧雄奇的构造只能出自罗马人之手,而且象征着一位未明身份的罗马神的庙宇。


在接下来的一些年代里,人们试图把史前巨石柱归功于不列颠以外的建筑师。就像古代凯尔特牧师被人们认为是德鲁伊特人一样,丹麦人、比利时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都有他们的支持者。


所有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虽然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明了放射性碳元素来测定年代,早期考古学家的粗陋的年代测定法却已表明史前巨石柱极有可能造于公元前1500年以前。大部分学者也意识到,德鲁伊特人的到来不早于公元前500年,而罗马人在他们之后。那意味着在他们两者到达英国之前1000年,史前巨石柱就已被建造出来了。


因此,直到20世纪,谁建造了史前巨石柱仍是一个谜。


1953年,一位考古学家的偶然发现给这一问题找到了答案。7月10日,作为对遗址调查的部分,理查德·阿特金森准备给位于大垂里森旁边的一块石头上的一些17世纪的刻画拍照。因为希望得到光和阴影的鲜明对照,他一直等到下午很晚。当他透过照相机的镜头观看的时候,阿特金森注意到在17世纪的刻画下面,是一些其他的雕刻。其中有一个刻的是指向地面的一把匕首。附近是四把斧头,斧头的类型是大约史前巨石柱建造时期在英格兰发现的那种。


那把惟一的匕首而不是那些斧头令阿金森最为激动。与此类似的东西以往从未在英格兰发现,也从未发现于北欧的任何地方。最能与之相比的典型物品来自希腊迈锡尼城堡的皇家坟墓。


这是与一个更加高级文化的联系,是一个人们有理由期望能建造像史前巨柱这样建筑的文化。足以让人乐观的是,在迈锡尼发现的那些匕首,其制造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这个时间与史前巨石柱的建造时间恰巧吻合。与丹麦人和德鲁伊特人的说法不同,有关迈锡尼的说法从年代上而言有一定意义。


阿特金森形成了一个较为详尽并且有说服力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史前巨石柱是由来自更加文明的地中海地区的拜访者——一位建筑师设计的。他推算甚至可能还有一位迈锡尼王子埋葬于索尔兹伯里平原。考古学界欣然接受了这一理论,他们为最终能找到了史前巨柱问题的答案而感到骄傲和欣慰。


但是就像有关迈锡尼的一致意见迅速形成一样,它很快又被摧毁。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一种新的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年代法,表明史前巨石柱比原先设想的要古老得多,而且比迈锡尼文明也要古老得多。考古学家们突然面对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新的放射性碳元素测定年代法证实迈锡尼城堡建于公元前1600至1500年,这样就使史前巨石柱的起源往前推移,远远早于任何地中海文明的可能影响。


根据这个最新推断,史前巨石柱周边的河床和外部沟渠大约开始于公元前2950年。周边内的一些木结构大约建于公元前2900至2400年之间,之后不久的某个时候被我们熟悉的石头结构所取代。


新的年代测定法动摇了迈锡尼理论的根基,也动摇了该理论的传播者们的整个思想体系,他们的探查、研究,他们为之欣慰的一切成果也都付诸东流。史前巨石柱如此古老,它根本不可能是由任何伟大的欧洲文明建造的,而且非欧洲文明也离此太久远。大部分学者不得不第一次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建造史前巨石柱的是那些居住在石屋附近的人们,而且他们完全是在没有外界的帮助下做到的。这些原始的人们是如何建造成世界上最为持久的纪念碑的?


但这还不是给人最深印象的地方,因为建造史前巨石柱的人们所使用的石头来自威尔士东北150英里以外的普里斯里山上,这就使他们的建造工作更加困难。


1932年,地理学家H·H·托马斯探寻到了他们使用的原料蓝砂岩(实际上,说它是一种污渍斑斑的灰色物更为适当)。这些蓝砂岩中的三种岩石类型跟在史前巨石柱附近发现的任何岩石都不同,但是托马斯发现同样类型的三种石头却能够在威尔士的卡梅宁山和富尔·特里冈之间山峰上的露出地表的自然岩石中找到。


索尔兹伯平原上的人们是怎样把这些重5吨的石头从威尔士运到英格兰的呢?


有一些地理学家,其中著名的是G·A·凯拉韦,大胆争辩说,这些蓝砂石是通过冰川,不是由人力搬运的。但是,大部分专家一致反对凯拉韦的观点,因为他们不相信最近的冰川作用会向南延伸到普里斯里山或者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即使的确如此,冰川运动可以把威尔士一小片地区的蓝砂石集中起来,然后再把它们沉积在英格兰的另一小片地区,而不可能把它们散落于各地。而且布里斯托尔海峡的南部或东部没有任何其他的蓝砂石这一事实(可能只有一个例外,现在索尔兹伯里博物馆,但对此历史上有争议)从反面证明了冰川理论的不可信。


因此,最通常的解释是来自索尔兹伯里平原的人们把一些独木舟捆绑在一起,然后通过爱尔兰海搬运这些蓝砂石。问题是要找到进一步的证据证明索尔兹伯里平原的人们能拥有如此非凡的、了不起的技术知识。


伴随着知识传播者们认识上的混乱,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更值得注意的关于索尔兹伯里平原人民的提法。这些提法不是来自考古学家或地理学家,而是来自天文学家。


20世纪60年代并不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发表见解的时候。早在18世纪,威廉·斯蒂克利就曾观察到史前巨石柱的主线是“白天最长时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研究该纪念碑的许多其他人发现它的方向是面向太阳、月亮或者星星的。然而这些研究中没有一个能像波士顿大学的天文学家杰拉尔德·霍金斯的研究那样引起轰动。他醒目的著作《破译史前巨石柱》出版于1965年,并且很快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一本书。


霍金斯发现纪念碑上165个主要点之间的定线与太阳和月亮的升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更能引起争议的是,他认为史前巨石柱上的称为奥布里孔的一圈坑穴曾被用作预测月亮的圆缺。霍金斯把史前巨石柱称为“新石器时代的计时器”。


自从发现“迈锡尼”雕刻以来,仍然是史前巨石柱问题的首要专家阿特金森也以同样醒目的标题《史前巨石柱上的月光》进行反驳与回击。阿特金森认为史前巨石柱上的天体准线极有可能是偶然出现的。至于奥布里孔作为月亮圆缺的预测物,阿特金森提出证据说这些洞孔曾被用作火葬坑穴,而且在挖掘后不久即被掩埋掉。


在某种程度上,天文学家反对考古学家的争论伴随着每一种说法而引起频繁纷争,且在理解对方的技术论点上都有极大的困难。天文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法证实史前巨石柱可能被用作一个天文观测台。但是,天文学家们有这样一个趋势:他们强调的是不同的点与太阳或月亮如何构成一条直线,而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这些想当然的圆点中的一个可能比另一个造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的某个时候。考古学家们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理论的弱点。


然而,甚至这不确切的天文学也表明,索尔兹伯里平原的人们研究过天空,并且有某种方法记录他们的发现。显然,史前巨石柱的建造者尽管在某些方面有些原始,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是高度发达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最近的发现在加深我们对史前巨石柱理解的同时,更加深了围绕到底是谁建造了它这一问题的神秘色彩。


阿尔弗烈德大帝


1991年,法国潜水员偶然在水下发现了一条岩石隧道,没想到一个月后,这条隧道得到了法国文化部长的高度评价,称它是“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丰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科斯凯将在水下发现岩石隧道的秘密透露给了考古学家让·库坦后,他当即决定与科斯凯一起冒险再次潜入水下,探索这一秘密。由于淤泥不时泛起,搅得海水又稠又浑,他们俩先小心翼翼地游过了一条37米长仅1米宽的管道。然后,又穿过一条150米长、2米宽的隧道,接着挤进一个窄洞,最后才进入一个5米高的石屋。


借助自带灯光,他们看到了一个奇幻世界:石屋四壁有石器时代的雕刻,人们所绘的各种马的图案,这些马有的仅能看到露出水面的头部和背部,而浸在水中的则已经无法辨认了。


科斯凯和库坦不满足这些发现,又摸索着从石屋游入另一岩洞。岩洞高约30米,直径为50~60米,呈拱形。借助灯光,科斯凯发现洞内天顶上饰有色彩斑澜的钟乳石。洞内四壁所绘动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库坦在事后承认,他以前从未见过年代如此久远、绘制如此精美的绘画。据他估计,洞内的绘画大约形成于1.2万到2万年前。因此把这个水下岩洞称之为“水下大教堂”。


据初步考证,岩洞内的这些画是远古时代艺术家以动物脂肪和矿物为颜料,用动物毛制作的画笔绘在岩石上的,其中有鹿、鸟、马、牛等。最令库坦惊异的是,这里的欧洲野牛头部画法与石器时代的岩石绘画迥然相异,那时一般只画牛头的侧面,而这里的牛头竟绘出3/4的面部。库坦说,这种画法在旧石器时代也是非常少见的。


库坦推测,远古时代的画家们在此岩洞内绘画时岩洞尚位于海拔80米处。在以后的岁月中,地中海海水不断上涨,终于堵塞了通往此洞的入口。因此这个岩洞一直没有被人发现,至今保存得完好无损。


专家们认为,这个保存下来的水下岩洞是古代祭祀场所,它与法国拉斯高岩洞相比,或许更有价值。


征服者威廉


17世纪至19世纪,是德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德国经历了30年战争(1618年~1648年)、狂突击运动、拿破仑的入侵和资产阶级革命。这些历史事件都在不同意义上影响了德国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德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落后于英、法等国,但在教育上却毫不逊色。国家政权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师范教育和学前教育开始兴起,学制和课程出现了一系列变革,特别是教学方法实行了重要改革,大学中加强学术研究,系统的教育理论产生,同时还出现了像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多惠等在世界教育史上有影响的教育家。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期的教育


1.初等学校


这一时期德国初等学校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德语学校的发展,国家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强迫教育的提出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时,马丁·路德用德文翻译了《圣经》,又写了简本和详本两种《教义问答》,使德语逐渐成为德国宗教教育的用语。所以,在新教地区的初等学校大都采用德语教学,后来逐渐出现德语学校,有的属于地方教育机构,也有的是私立的。


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各诸候国的统治者为扩大自己的势力,争夺霸权,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忠顺的臣民和士兵,因而十分重视国民教育,不少公国很早就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并将学校,特别是初等学校的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这是德国初等教育的一大特点。


强迫教育的法令首见于16世纪下半期。1559年威丁堡公国、1580年萨克森公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1619年魏玛公国颁布的学校规章,要求6岁至12岁男女儿童必须到学校全年上学,规定除放假日外不得缺席一天。1763年普鲁士腓特烈二世颁布《普通学校规章》,规定父母必须把5岁至13岁或14岁的儿童送入学校,儿童缺席处以罚款。规章还详细规定了学校各项经费的来源和使用。但从具体情况来看并不理想。经历了30年战争后的德国,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家长由于经济困难,态度不积极,学校规章中的很多内容都没能认真执行,学校缺少经费,基本设施很差。尤其突出的是教师普遍没受过师范训练,不少乡村教师是由教士或工业者担任,其中大部分是裁缝和鞋匠,有的是残废军人。这些人知识贫乏得可怜,只能教简单的读和写,最多再教些简单的算术。教学方法是拷打加死记硬背。初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大都是读、写、宗教教育和唱歌。以后逐渐增加一些算术,自然科学和历史知识。


2.中等学校


文科中学17世纪至18世纪德国中等学校的主要类型是文科中学。它以城市贵族和最富有的新兴资产阶级子弟为招收对象,培养官吏和向大学输送新生。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以拉丁文、希腊文为主,以后逐步增加了一些现代语文和数学、自然科学及历史、地理等学科。新增学科的教学注重实物和应用。


实科学校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需要,发展中的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设置一种注重讲授实科知识的中等学校。1708年哈勒学院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该校讲授数学、物理学、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学、绘画制图,在教学法上广泛应用了绘画、学图表、标本和模型等直观教具。这是一所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中学。在这所学校影响下,许多城镇也都随之设立了类似的学校。


实科中学排除了文科中学中纯古典主义倾向,要求教授实际生活和国民经济部门必需的实用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科中学的出现,在当时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


3.骑士学院


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学校——骑士学院。它以训练包括王子在内的贵族青年担任宫廷文武官职为目的。19世纪骑士学院逐渐消失。


骑士学院为新贵族们提供文雅的现代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现代语言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同时开设神学、骑士训练类课程。骑士学院不主张专攻任何一门知识,要求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精通世故和提高军事能力及宫廷交际的水平。这时期出现的骑士学院已不同于中世纪的骑士教育,它具有近代教育性质和功利主义的目的。骑士学院中开设的体育运动、现代语文和自然科学等课程,成为以后德国中等学校课程的必备内容。


4.高等教育


德国的大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到15世纪已有9所古老的大学。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在新大学运动中又创办了一些新大学,如哈勒大学(1694年)、哥廷根大学(1737年)等。


哈勒大学是普鲁士振兴的基石,在德国和欧洲都享有盛誉。哈勒大学以思想自由和教学自由为基本办学原则,重视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的教学,在大学中采用德语进行教学。哈勒大学的办学特点影响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18世纪末,德国的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扭转了旧大学的宗教神学性和古典主义方向。


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的教育


1.泛爱主义教育运动


18世纪下半期,当英、法、美的产业革命、政治革命震撼旧世界的时候,德国仍然是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的启蒙运动给德国以强大冲击,教育改革便应运而生了。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教育思潮——泛爱主义。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巴泽多(Basedow,1724年~1790年)。巴泽多深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曾著书大力宣传卢梭的教育观,并呼吁按照卢梭的教育原则创办新学校。1774年巴泽多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德国东部德骚创办了一所学校,被称为“泛爱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对人类的广泛的爱,“泛爱主义”因而得名。泛爱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各科实用知识的范围,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木工、镟工、制图和农事。巴泽多还编印了《初级读本》,读本汇集了有用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配有插图100页,作为儿童的初级教材。学校生活顺应儿童的天性,废除“小大人”的培养方式,强调应把儿童看作是儿童而不是成人,教学时注重实物、语言的学习,采用谈话、图片、游戏、演剧等方式进行,算术注重心算,地理的教学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本族语的学习在学校中居于重要地位。泛爱主义者和卢梭一样,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强调尊重儿童个性,反对束缚儿童自由,绝对禁止体罚。


泛爱学校的新气象受到社会的欣赏,很多人来学校参观,康德曾对泛爱学校做过很高的评价。在巴泽多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德国各地办了很多类似的学校,一时形成一种运动。后来泛爱学校的教师散布到欧洲各地,使泛爱学校的影响扩及法国、瑞士等许多国家。


2.洪堡德教育改革


1806年,在耶拿战争中德国被拿破仑彻底打败,割地赔款使德国民族感到莫大耻辱,以费希特为首的学者提出“教育领先”的口号,主张通过改革振兴教育,培养一代新人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把德国重建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费希特的号召受到公众和当局的重视,新政府把重建教育的工作交给了学识渊博的教育部部长洪堡德,为此,洪堡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改革了初等、中等教育,推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创建柏林大学,使德国的教育制度在19世纪前半叶成为英、法、美等国学习的楷模。


初等教育改革洪堡德进一步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先后于1802年和1805年公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案。为了改进和发展初等教育,他选派了大批青年到伊佛东向裴斯泰洛齐学习,这其中就有赫尔巴特、福禄倍尔。他要求前去学习的青年不仅要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让这位伟人胸中焕发出的神圣的爱与力的火,点燃他们的心灵。这些青年从伊佛东回来后,决心重建小学教育体系,使德国初等教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初等教育相联系的师范教育也有所发展,建立了几所师范学校,将来希望当小学教师的人要在师范学校学习三年。


中等教育改革洪堡德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改革中等教育。1810年制定的中学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使中学更接近于实际生活。为保证教学质量整顿教师队伍,1810年规定:凡要担任中学教师的都得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予中学教师称号,未经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得录用为教师。考试由国家委托大学办理,考试的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学为训练中学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为依据和标准。这种考选教师的制度,改变了以前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保证了中学教师的水平,并将德国中学教师提高到专业工作者的地位。


大学教育改革1810年德国根据拱堡德的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首任校长,10月6日第一批学生注册入学。


柏林大学的创建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是意味着大学的变革。


洪堡德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口号是: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大学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卓有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的和最有能力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博学,而是要求其掌握科学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从事创见性的科学研究。基于这个观点,必须选择那些对学问有造诣、有独创能力的人来担任教授。


格林大学无论在研究、教学还是学校事务管理和行政方面都拥有完全的自由。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的原则;校长一年选举一次;学生有权批评校方,并享受大学公民权;大学实行超然的总务管理;大学校长及教授仅负责学术性工作而不理庶务等。


在柏林大学建立后,又有不少大学是仿照柏林大学进行整顿和新建的。


3.1848年后德国教育的停滞和倒退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教育也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教育部改为精神教育及医学事务部,几任教育部长不信任教师并厌恶“全面教育”。1849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在普鲁士的师资培训学院召开的教师会议上,怒气冲冲地指责教师,要他们承担1848年发生革命运动的全部责任。政府认为不能使平民什么都知道,要降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初等学校的标准。1854年普鲁士政府颁布关于师范学校和国民学校的法令,规定小学全部由教会管理,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其余科目被削减到最低限度。在中学里,强调宗教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只集中学习一门学科,最好是古典学科,文科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取消自然学科,实科中学中增加拉丁文和神学。在大学里解散了学生协会,解聘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教授,对大学实行严格的管理。1848年以后,德国整个教育领域充满了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普鲁士国家专制主义精神,这些大大妨碍了德国教育的发展。


查理大帝


血型的研究过程从一开始就和输血疗法密不可分。因此,要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就必须先从输血的历史谈起。


1665年的一天,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看到一条出了意外的小狗,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他尝试着将一条健康狗的血管间接地与那条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连通,过了一会儿,小狗竟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罗尔的大胆尝试,使人们第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