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世界五千年3(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五千年3(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世界五千年3(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世界五千年3(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超著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2-01

书籍编号:30140274

ISBN:978753586227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8657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世界五千年(下)


(三)


刘超 主编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前言


我忽然想到一个概念——时间旅行!虽然人类还没能实现这一梦想,不过光是想想就已经够激动人心了!


爱因斯坦早就告诉我们,时间旅行理论上是可行的。就在2010年,“宇宙之王”霍金又告诉我们,时间旅行不仅理论上可行,现实中也是可以实现的。他还说,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他会去拜访风华正茂的玛丽莲·梦露,还有他的偶像伽利略。


如此看来,假如科学技术发展得足够迅速,也许我们真的有幸驾驶着时间机器,踏上到过去或未来探秘和冒险的旅程!


不过,时间旅行虽然有趣,却是危险重重。今天的探险家在旅行的时候,都会带上地图或者卫星定位器,以免迷路。时间旅行也一样,假如你对历史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匆忙出行,就很可能“迷路”,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你可能会不小心降落在古罗马的角斗场上,没缓过神就死在猛兽的尖牙或者角斗士的利剑之下;你也可能降落在温泉关的战场上,和斯巴达300勇士一起被波斯人的“箭雨”射成筛子;更倒霉的话,你会降落在1945年8月6日的日本广岛,随着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灰飞烟灭……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在做时间旅行时,我们也需要一份“时间地图”。这张“地图”就是历史。有了它,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旅行了。


我们可以到古埃及,去探明金字塔到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外星人的杰作;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去破解达·芬奇名画中的密码;到大航海时代,去见证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的伟大时刻;到刚刚过去的昨天,去揭开猫王、玛丽莲·梦露和迈克尔·杰克逊的死亡之谜。如果你想成为富翁,可以去跟踪所罗门王并盗走他的宝藏,或者在耶稣的最后一次晚餐后,悄悄拿走世人寻找了几千年的“圣杯”;如果你想做英雄,可以从刺客的枪口下拯救林肯、甘地、肯尼迪和列侬,或者去刺杀希特勒,从纳粹的屠刀下拯救几百万无辜的犹太人……


一番游历之后,你也许就会明白是什么力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又是什么导致人类自相残杀,是什么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又是什么带来了今天的和平。过去的这一切都弄明白之后,我们就该去未来看看了。


“2012年世界末日”也许只是个荒谬的预言,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时时刻刻处在危机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么武器?他回答道:“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是石头和木棍。”其实,爱因斯坦的话说得轻了,也许第四次根本没有机会发生。今天的地球上有几万颗核弹头,足以使所有的生物灭绝好几次。人类自己制造的末日,比天灾更可怕。


霍金也说,在未来的几百年内,地球的环境会急剧恶化,到时候,人类就只能移居外太空了——假如人类还没有彻底被自己毁灭的话。


假如霍金的预言成真,那么到了外太空,我们所剩的最珍贵的东西,就是历史了。在新的世界,我们不应像电影《阿凡达》中的人类一样继续毁坏和掠夺,而应接受教训,记住我们是怎样毁灭了自己的家园,从而开始和平、美好的新生活。这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不,扯远了,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阻止爱因斯坦和霍金的预言成真!


上面这番“胡言乱语”要表达的是:历史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不可触碰的学问。走进这套《世界五千年》,你会发现,原来历史可以像小说一样有趣,像电影一样刺激,像游戏一样让人着迷。你完全可以躺在床上,听着音乐,吃着零食,捧着这本书,在时间的长廊里尽情“穿越”!


编者

现代卷


6.经典文化


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尼罗河每年7月泛滥,11月退落,土壤既因淤泥而肥美,又有河水灌溉之便,故农业发达,属富饶之乡。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王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形成奴隶主专政的国家。中间经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个历史时期,最后在公元前525年为波斯国所灭。


古代埃及文化、科技成就十分突出。为预测尼罗河的泛滥,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学。在公元前4241年就有了太阳历。为测量土地、修建沟渠、修筑堤坝和桥梁,形成了埃及最早的几何学、水利学;在制造木乃伊和医治疾病中,医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有了图形文字。国家十分重视文字,规定有为宗教所需的象形文字,为政府办公所用的简体字,为经商所用的草体字。古埃及掌握这些知识的大多为僧侣和文士。他们也是古埃及奴隶主教育中的关键人物。


僧侣是古埃及的神职人员。古埃及是政权与神权相统一的国家,人们供奉的神祇达843种之多。为敬奉神祇,广修庙宇,因而有众多的僧徒。寺庙中的高僧脱离体力劳动,除负责宗教活动外,不掌管水利、天文、建筑、医药等职,但有较丰富的学识,他们大多还担负着培养接班人的职责。“文士”是指社会上一些擅长文墨、富有知识的人。古埃及的“文士”多在政府供职,享有较多的特权,因此不少奴隶主热衷于培养自己的儿子成为“文士”,充当官吏。


古埃及的学校主要有宫廷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


宫廷学校是皇族子孙、贵族和大臣们的子弟学习的地方,一般多设在法老的王宫中。寺庙学校设在寺庙内,是专门培养僧侣的学校。文士学校是文士在家中招收学生,进行讲学,这种私立性质的学校习惯上称为文士学校。


古埃及的学校教育内容,大约可分为初、高两个等级。这两个等级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初级阶段,儿童学习书写、阅读和简易计算,又以书写为主。因为埃及的文字既繁杂又难学,而埃及又是依靠书写来传授知识的,因此,书写在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埃及书写的材料有纸草、石板、贝壳、象牙、皮革等。最常用的是纸草。纸草是尼罗河岸盛产的一种植物,将其茎部简单加工即成卷。人们用芦苇制成的苇笔,沾上水和彩墨(大多为黑、红两种)在纸草上书写。书写的内容有道德的训诫、知识性的材料。古埃及在书写教学中还注重指导儿童学习辞令。谚语中说:“你巧于辞令,你必将获胜。”这个阶段的计算教学是具体数量的测算,如计算个人财产、土地的测丈、征税的税率、金字塔的面积和体积及谷物的储量等,多为实用性质。古埃及高级阶段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最受重视的是建筑业以及天文学、数学、几何学、水利学和医学。


古埃及的教学注重实际应用,注重练习操作,对理论钻研、学术阐述不很重视。教学中老师不注重启发诱导,而是注重灌输,崇古墨守,所以古埃及教育发展缓慢。


“禁书”作家亨利·米勒


古代罗马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和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古代罗马社会发展变革的特征,可以把其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划分为前希腊时期的教育、共和时期的教育和帝国时期的教育三个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阶段。


1.古代罗马前希腊时期的教育制度


在公元前501年至前300年的两个多世纪中,罗马建立和完善了本国的奴隶制国家制度,奴隶主贵族和平民是国家的公民,具有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利;这一时期,古代罗马经济上主要以农业为主,工商业不发达,且与邻国的战争非常频繁,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罗马教育较为落后,以培养英勇善战的士兵为主要目的,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师,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在前希腊时期的罗马,“不允许奴隶充当教师,因为这会在别人和自己眼里降低身份”。“孩子们只是在家庭这一狭小的环境生活中学习,至多也只能在他所生长的城市这一较广的环境中学习。”这一时期在罗马人的家庭中,0—7岁的儿童主要由孩子的母亲负责对他们的抚养和教育。从7岁起,女孩子仍留在家中跟着母亲学习作为未来主妇和母亲的教育内容。男孩子从7岁起则要跟着父亲一起去工作,父亲教他如何观察和学习,让他接受基本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训练。在这一时期,罗马人注意教给男孩子一些阅读、书写和计算方面的知识,但许多罗马人对儿童的知识教育重视不够,“父亲往往只让孩子学习作为一个罗马绅士所必须具有的技能和了解他应负的责任,因为其他知识被认为是没有教育价值的”。


男孩子到16岁时,成为罗马的正式公民,开始了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新生活。


2.古代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制度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罗马由于在对外战争中连续获胜,国土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的帝国。这一时期,罗马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经济斗争也日趋激烈。这一时期罗马政治经济的发展和雅典文化在罗马的广泛传播,迫切要求尽快改变原有的仅仅依靠家庭来实施教育的落后状态,广泛建立雅典式的学校教育机构,为统治阶级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公民。


这一时期,罗马统治者对教育非常重视,大量地把有教养的希腊人聘为教师,因而该国的学校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1)初级学校


这种教育机构是私立的,学赞较为昂贵,但教学设施非常简陋,主要招收7—12岁的罗马奴隶主贵族子弟和少量平民子弟入学,学习内容主要是阅读、书写、计算和《十二铜表法》等内容。


(2)文法学校(拉丁语学校)


文法学校比初级学校高一级,相当于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也是私立的,收费高昂,主要招收12—16岁的奴隶主子弟入学。文法学校最初以教授希腊文和希腊文学为主,到后来转向以教授拉丁语和拉丁文学为主。罗马的文法学校主要让学生学习文法、作文、文学、罗马神学、音乐、几何、天文学等内容,以便为培养演说家打好基础,但这种学校禁止学生学习体育方面的课程。


(3)修辞学校


这种学校相当于专门学校,是罗马的统治者为培养善于辞令、精通文学和历史、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和辩论家而创立的,主要招收16—20岁的奴隶主子弟入学,学习内容主要有文学、修辞学、历史、法律、天文学、几何学、伦理学、音乐、辩证法等学科,学习方式有让学生听老师讲课、听演说家的讲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讲演练习等。


3.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公元30年,罗马进入帝国时期。罗马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地位,加紧了对统治区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控制,也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对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育目的上,把向国民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培养雄辩家改变为培养忠诚于帝国的顺民和官吏;在学校的管理巾,加大了国家对各级学校的干预力度,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改为国立,以有利于国家对学校的直接控制;提高学校教师的待遇,加强对教师的控制,把教师由私人聘任改为由国家教育机关直接委派。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的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等教育仍然没有得到国家的重视,各地学校的办学设施相当简陋,学校的教学重点开始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对文法的分析上。


(2)文法学校中非常重视拉丁语的教学,拉丁语文法和罗马文学在文法学校的教学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过于强调思辨使文法学校的教学方式逐渐趋于形式主义。


(3)修辞学校受国家政治影响较大,教育培养目标由培养雄辩家变为为国家培养官吏,学习内容主要是修辞学,但“修辞学已蜕变为粹纯外表的‘雄辩’”,学习方式也变得更加形式主义;为了适应罗马帝国政治、经济的需要,统治者在罗马创办了教授法律、医学和哲学的专门学校。


(4)这一时期,罗马的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督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形态,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它开始在各级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的影响,并逐渐占统治地位。


从古代罗马教育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古代罗马的教育制度是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各个时期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变化皆说明了这一点;古代罗马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就是广泛吸收希腊先进教育经验和思想,并使其与罗马的实际结合的过程,“罗马远不止是希腊文化的传播者,她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她留给了后人很多东西,这些东西足以影响他们的过去和现在”。


“作家们的作家”博尔赫斯


阿拉伯国家及其文化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端,属高原地区,绝大部分为沙漠和草原地带。居民贝都因人以游牧为主。阿拉伯社会发达较晚,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产生之前,这里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当地的文化远远落后于相邻的波斯、埃及和拜占廷等地。


游牧的阿拉伯人习性尚武,擅长辞令,感觉敏锐。虽然他们没有自己的系统的书写文字,也不懂文法修辞学原理,但骑在骆驼背上,他们能唱出动人的诗歌;歌颂生活,赞美战争、爱情和酒。那时的阿拉伯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他们崇拜各自部落的偶像,为争夺牲畜、牧场、水源经常发生战争。


六、七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处于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半岛西部的麦加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的枢纽,成为巨大的商业中心。穆罕默德(约公元570年~公元632年)出生于麦加的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古莱氏部落。他结合犹太教、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假托天神——安拉的名义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这就为打破原有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穆罕默德以“圣战”为鼓动,开始了统一半岛的战争。至632年,阿拉伯半岛大体上归于统一。同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其后继者称哈里发,意为先知的继承者。首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公元632年~公元634年在位)为满足阿拉伯人夺取商路和肥沃土地的要求,也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便迅速向叙利亚一带发动了扩张战争,并成功地占领了加沙地区。在最初四任哈里发在位期间,他们都进行了不间断地对外扩张战争。到倭玛亚王朝(公元661年~公元750年)时仍继续执行对外扩张政策。至公元8世纪前半叶,阿拉伯帝国疆域基本形成。它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


阿拢斯王朝后期,由于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加之统治者内部权力斗争激化,使国势衰败,哈里发权力削弱。各行省总督和军队首领乘机扩大权势,或割地自立,或直接控制朝廷。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是后由于外族入侵而灭亡。


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穆罕默德和四位正统哈里发统治时期(公元622~公元661年)、倭玛亚王朝(公元661~公元750年)、阿拢斯王朝(公元750~公元1258年)。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轫于倭玛亚时期,但重大的成就出现在阿拢斯王朝。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以及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这些灿烂的学术成就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生活,构成了阿拉伯五百年文化的黄金时代。


阿拢斯王朝时,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三大文化中心,即巴格达、开罗和科尔多瓦。这三个中心的文化繁荣时期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其所隶属的三个阿拉伯王朝,也是各自独立的。但是,从文化发展的情况来看,却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其中开罗和科尔多瓦两个文化中心,均出现在阿拢斯王朝时期,都深受巴格达文化中心的影响,可以说,这两个中心是巴格达文化中心所派生出来的。


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发展与伊斯兰教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相传穆罕默德时代(公元570~公元632年),在擅长经商的古莱氏部落中能进行书写的人也仅有17位,伊斯兰教本身是在吸收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色是注重现世生活的价值,由此便也重视现世生活的知识,表现出对世俗文化教育的重视。所以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子促进作用。伊斯兰教有学识的传教者除宣传《古兰经》和教义、教律学外,也注重传授阿拉伯文学、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知识。伊斯兰教还向学者提出教学的任务,如《古兰经》中说:“不传授知识而学习知识是违反神性的恶魔。”在阿拢斯王朝前期,哈里发麦蒙强调理性和伊斯兰教义之间并无冲突矛盾,故而提倡教义和科学互相融合。在他的倡导下,当时首都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人文荟萃之地。


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天文学、数学、医学、文学、哲学诸多方面,出现过像花剌子密(公元780~公元850年)、拉齐斯(公元866~公元925年)、阿维森纳(公元980~公元1037年)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又或《一千零一夜》)便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枝瑰丽的花朵。


阿拉伯文化在中世纪欧洲文化史上居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位置。在内容上又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具有丰富的蕴含。这就形成了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重要而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阿拉伯的教育,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而发展的,反之它又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兴盛。


各历史时期的阿拉伯教育


1.穆罕默德与四位正统哈里发时期的教育(公元622~公元661年)


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居民过着游牧的生活,各部族使用自己部族的方言。他们没有统一的文字,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伊斯兰教问世后,半岛上各个阿拉伯部落逐渐形成为统一的阿拉伯民族,阿拉伯语也就成为阿拉伯人统一的民族语言和宗教语言。这为阿拉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没有学校,更谈不上学校教育。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深知没有文化的弊端,故而十分重视和提倡教育,他号召穆斯林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他说:“我受安拉的派遣,负责宣传正道、提倡学问的使命。”公元624年,在伯德尔战役后,他下令识字的战俘可以以教学来赎身,每教会一定数量的穆斯林读书、写字,他便可以解脱奴隶身份。当时,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清真寺。清真寺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颂读、背记《古兰经》和有关的宗教知识、礼仪。阿拉伯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伊斯兰教及清真寺联系在一起。对于穆斯林来说,清真寺不仅是神圣的礼拜场所,也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清真寺是阿拉伯历史上最早的学校。


当时,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是所谓的“圣门子弟”即穆圣的直传弟子,他们跟随在穆罕默德及哈里发周围,见多识广,这批人除抄录天启和录写“圣训”及教人诵读《古兰经》外,还担负着教授人们教律学、文学、历史学等知识。哈里发欧默尔在位时,曾派圣门子弟、学者伊本·买斯欧德去库法讲学。伊本·买斯欧德在库法从教几十年,死后就埋在他居住的小屋里。


在这个时期,阿拉伯的教育还处于萌芽状态,教学多以宗教内容为主,水平也较低。据考证,当时识字的人并不多,推测其教学活动的范围也不大。


2.倭玛亚王朝的教育(公元661~公元750年)


公元661年,叙利亚总督利用第四任哈里发阿里被刺杀之机,夺取了哈里发的权位,在大马士革建立了倭玛亚王朝(公元661~公元750年)。从此,哈里发不再经选举产生,而由倭玛亚家族世袭。倭玛亚王朝旗帜尚白,在中国史籍中称之为“白衣大食”。倭玛亚王朝时帝国版图已初具规模,城市生活繁荣,倭玛亚的教育也以此为中心而迅速发展起来。


在城市中,主要学术活动分为三个方面:(1)宗教学,如经注、圣训、教法等;(2)历史学,如传记、故事等;(3)自然科学与哲学,如医学、化学等。但这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并非属分门别类、有系统的研究,绝大多数仅是记述、整理一些口头传说。这时期著述工作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天启和圣训之类,在语言、诗歌、格言、故事,宗谱、历史等方面都已涉及到了。


社会上教育的主要场所仍是清真寺。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清真寺大规模的兴建,每兴建一所清真寺,便意味着一所学校的诞生,所以当时受教育的人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在大片的征服领地,原有的学校极少受到破坏,仍照旧进行着教学活动。


哈里发麦立克,在宫廷里为皇子们聘请了专职教师进行讲学,这就开创了阿拉伯宫廷学校的先河。以后贵族大臣效法宫廷学校,也常在府邸延聘教师,教育培养王孙公子。这一类的学校,课程以《古兰经》为主体,配有诗歌、论辩术和历史等知识的教学。为适应未来统治者军事才能的需要,皇子与大臣的子弟到了一定年龄,还要被送往叙利亚的沙漠,在那里学习骑术、射箭和狩猎,同时也学习纯正的阿拉伯语及阿拉伯诗歌。


公元8世纪初,达哈克·本·穆扎希木在库法创办了阿拉伯历史上第一所相当于中国“私塾”的教学机构——“昆它卜”。“昆它卜”意为受教育或教书的场所,以后逐渐发展成为阿拉伯的小学。


倭玛亚王朝时期的教育与上个时期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学内容从以宗教为主,扩大到文学、自然科学。例如医学、化学、天文学也逐步进入到一些清真寺的课堂里了。


3.阿拢斯王朝时期的教育(公元750~)


750年,穆罕默德叔父的玄孙阿拢斯起兵推翻了倭玛亚王朝,开始了阿拢斯王朝。阿拢斯王朝是阿拉伯封建化时期,也是阿拉伯帝国文化、科学、教育发展的繁盛时期。


阿拢斯王朝前期政治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以巴格达、麦加、麦地那、库法、巴士拉为中心的学术活动和研究十分繁荣。阿拢斯王朝前期的统治者们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哈里发曼苏尔(公元754~公元755年在位)是最早重视学术研究的一位统治者。他本人除精通教法外,对医学,特别是星相学和天文学也颇有研究。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公元786~公元809年在位)修建了巴格达图书馆,在那里收藏了大批战争中掠到的图书。哈里发麦蒙在位时期(公元813~公元833年)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鼎盛时期,更是文化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麦蒙本人博才多学,他酷爱希腊哲学,甚至作梦都梦见亚里士多德。他派人去君士坦丁堡搜求典籍,并组织大批学者、翻译家、抄写人员将古希腊、罗马、平议等地的古典著作译成阿拉伯文,收藏在“智慧宫”中。当时的首都巴格达成为汇集世界古典文化遗产的宝库。


公元8世纪中期,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这为阿拉伯的教育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据记载,当时首都巴格达已有书店一百多家。


阿拢斯王朝前期,由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交通畅通,国库充盈,社会稳定,再加之学术活动的繁荣,使得备受重视的阿拉伯教育事业迅猛发展起来。


公元8世纪中、后期,“昆它卜”式的小学已遍及阿拉伯帝国各地。社会上还设有私人的学馆。这类学校课程以《古兰经》为核心,学生一面跟老师学习颂读,一面学习神学教规以及穆罕默德的言行事迹。此外,学生们还学习书法、语法、算术、诗歌等科目。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背诵,学校中实行体罚和禁闭。在《诗歌集》中记述一个书院的学生挨打的情景:老师端坐讲台上,学生坐在周围,老师斜目盯住一个学生,发现不轨行为后便叫打,以致这个学生自从进书院,天天逃学去。衣服解开了,外套扔一边。众人举起鞭,幸好没用棍,宝贝求师傅,再也不逃学。可见,教师的体罚是很严厉的。学校的缴费标准,没有统一规定,主要由教师的经济状况而定。有的教师视教育为善行,而且其生计也有所保障,他们就不收取学费。如教法学家艾布·哈尼法是个布商,他的教学便是义务的。宗教学科的教师们多以施教为义举和善事,也不收取学费。有的教师则收学费或实物,但数额都不高,一般每个教师对每个学生每周只收取很低数额的费用,不足部分由慈善家捐助。


阿拉伯帝国对教育采取的是自由化政策,初期除哈里发、王公大臣及富贾大户,给有关的学者赠予外,没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哈里发麦蒙看到捐赠难以保证学校教育的经常发展,遂创设固定的教育基金,使学校有较稳定的经济来源。其他哈里发和富家贵族也都效仿,每设置一所学校,即同时筹集充足资金,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经费富足的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助学金。《古兰经》与圣训中都规定了求学问是穆斯林的天职,这使得教与学在阿拉伯帝国中成为每个人神圣的使命。教和学都不是一种纯粹个人的行为,而是像战争一样,是一种为真主而献身的行动。所以,当阿拉伯人把教与学看作具有神圣意义的活动之后,所产生的精神推动力自然是很大的。这就形成了阿拉伯帝国内教育发展的两大特点:(1)从哈里发到每一个穆斯林都重视教育,并尽每个人的力量支持办学;(2)办学特点民间化。


这时期阿拉伯帝国内普及宗教和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还是清真寺。一座清真寺,便是一座学校。公元9世纪时,仅巴格达一地的清真寺就多达万座以上。清真寺的建筑有三个基本要素:宽敞的庭院,遮风避雨的房顶和宣讲台。这些也正是教学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阿拉伯的清真寺从它建造的第一天起,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穆罕默德是最早提倡清真寺教育的人,他曾说过这样的话:“进入清真寺教学或接受教育的人,犹如为真主而战的勇士。”在阿拢斯王朝前期,清真寺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著名的学者、文人纷纷在清真寺内设座讲学,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吸引了大批学子。


清真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习圈”,即教师坐在讲台上,或坐在座垫上,学生在他面前围坐成半园形,学生的座次依资历或学识排列。为鼓励和便于进行学术交流,“学习圈”还专门为外地来访的学者设有专座。“学习圈”的数目,视各清真寺的知名度及讲学的学者多少而定。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不等。通过清真寺的教育,大多数人学会了读书写字,背记一些简短的经文,为步入社会从事各种职业创造条件。一些有才学、有进取心的学生,则以治学为目的,从一个“学习圈”转到另一个“学习圈”,甚至从一个地区转到另一个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