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二十四史精华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二十四史精华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二十四史精华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二十四史精华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宋涛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书籍编号:30141176

ISBN:978754510226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7598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二十四史精华


(二)


(上)


宋涛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国惟一一部完整的官修史总集,也是世界上惟一一部连续修造1800余年,记载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辉煌巨著。主要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它以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间历史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内容,展示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轨迹,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具权威性的史料,也是考查我国周边国家历史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目录:一、史记二、汉书三、后汉书四、三国志五、晋书六、宋书七、南齐书八、梁书九、陈书十、魏书十一、北齐书十二、周书十三、隋书十四、南史十五、北史十六、旧唐书十七、新唐书十八、旧五代史十九、新五代史二十、宋史二十一、辽史二十二、金史二十三、元史二十四、明史。

第二篇 中国政治史


一、王朝更替



中国古代的第一个朝代。根据文献记载和古代传说,随着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组织的逐渐解体,聚居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两岸的夏部族,通过与周围地区其他部族联盟的形式,首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史称夏。其统治时间约从公元前23或前22世纪(一说公元前2l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近五百年左右。夏代的世系,从夏禹建国到夏桀被商汤所灭,共传十四世,十七王。


夏代的主要活动区域及其遗迹


夏部族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主要活动区域和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地带,大致西起今河南省西部(豫西)与山西省南部(晋南),东至河南省与山东省交界处,北入河北省,南接湖北省。这一区域的中心是中岳嵩山及其周围的伊、洛水流域,济水流域和颍水与汝水上游地区。嵩山古名崇山。先秦与汉代及以后的人们,在考证和追述夏人的活动区域时,多将其与崇山及周围地区相联系。如称夏禹为“崇禹”,禹的父亲鲧称为“崇伯鲧”。在现今河南豫西地区还有一些关于夏代都城遗址或其他遗址所在地望的文献记载与传说。如有“禹都阳城”(今登封告成镇附近),“启都阳翟”(今禹县境内),太康、羿、桀所居之斟寻阝(今巩县境内),“帝杼居原”(今济源县境内),等等。其中多数是可信的。故有关夏代文献记载与传说的地望,应是研究夏代的重要依据之一。


近年来,为探索夏文化,在河南豫西地区进行了一些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在东周和汉代阳城之西约半公里处的“王城岗”(今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发掘出两座东西并列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夯土城垣遗址。在城内已发掘出和城墙同时期的大型房屋夯土基础,以及基础下面填埋有殉人的奠基坑、窖穴与城门等遗迹。根据两个城垣的部分城墙曾被龙山文化晚期窖穴挖破的地层关系,证明这两个城的修筑时代,应是略早于龙山文化晚期的龙山文化中晚期。另从城内奠基坑和窖穴中出土木炭的碳14测定年代看,约在公元前23至前20世纪之间的夏代早期纪年之内。而且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正与文献记载及传说中的夏代阳城所在地望吻合。此外,凡是与夏代都城遗址所在地望有关的地方,都发现有豫西龙山文化中期、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恐非偶然巧合。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很可能与夏文化有关。


另据文献记载和传说,山西晋南的汾、浍水流域,也是夏族祖先活动过的重要区域之一。夏王朝建国后也曾迁都于此。因而后人在考证中,多把汾水以东的今翼城附近称为“夏墟”。据《世本》,“夏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晋南与夏代传说有关的地方,也调查发现和发掘了许多处龙山文化中晚期和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址。因此,山西南部地区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也应与夏文化密切相关。


王权的变革


据文献记载与传说,在夏王朝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夺联盟首领的频繁战争。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发展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博得了各部族首领的支持,从而顺利地得到了部族联盟首领的地位。禹对三苗的战争又取得胜利,将其驱赶到今湖北西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丹江与汉水流域,进一步巩固了王权。夷、夏诸族首领完全臣服于夏王朝的统治,成为维护王权的世袭贵族。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正是后人追述夏王朝建立统治地位的情景。


夏禹死,其子启继王位。这种废“禅让”而实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了夏朝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东方偃姓集团首领伯益,首先起而反对夏启占据王位,结果伯益被杀。西方的同姓邦国有扈氏(传说在今陕西户县一带)也曾起兵,启亲率大军进行讨伐。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而被“剿绝”。夏启经过巩固王位的激烈斗争,确立了王位世袭制。于是众多邦国首领都到阳翟朝会,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县境内)举行宴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钧台之享”。但启居王位后,对本部族和邦国进行阶级压迫与剥削,过着奢侈腐化生活。《墨子》称启“好酒耽乐”,《楚辞·离骚》也说启“娱以自纵”。


夏启死后,子太康继立。太康更加追求奢侈淫乐的生活,于是在夏王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先发生太康兄弟五人争夺王位的斗争,后出现武观叛乱,虽被平息,但夏王朝统治力量已经削弱。


太康死后,子仲康立。仲康死后,子相立。这时东夷族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有穷氏首领后羿,趁夏王朝内部的王权之争,攻入夏都,“因夏民以代夏政”,夺取了王位。但善射的后羿恃其武力而不修民事,终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后羿被他的亲信东夷族伯明氏成员寒浞所杀。寒浞又命其子浇灭夏的同姓斟灌与斟寻阝,杀掉了夏后相。夏后相妻逃回母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境),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作了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庖正。有虞君主虞思以二女为少康妻,并封之以纶。当时少康“有田一成,众一旅”,积极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他在斟灌与斟寻阝余众的协助下,灭掉了寒浞及其子浇。少康又命其子杼灭掉子梔,从而结束了后羿与寒浞四十年左右的统治,恢复了夏王朝的政权。


少康死后,子杼立。他重视发展武装和制造兵甲。杼执政后曾“征于东海”,东夷诸族都臣服于夏,受其爵命。夏代中兴局面得以形成。夏人对杼十分尊崇,他死后,曾举行隆重的“报祭”。


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局面,到十四王孔甲时,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国语·周语》也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所以从孔甲经皋与发,直到履癸(即夏桀)内乱不止。夏桀是一个暴君。不用贤良,不忧恤于民,“百姓弗堪”。后商汤在伐桀誓词中,提到当时人民咒骂夏桀的话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表明人民对夏桀之痛恨。故汤起兵伐桀时,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



中国历史上继夏之后存在时间较长的一个王朝。从公元前17世纪商汤灭夏后建立国家,至公元前14世纪中叶盘庚迁都殷,及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被周武王同西南各族攻灭,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历时六百年左右。


商代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其农业比较发达,已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和白陶、釉陶,交换也逐渐扩大,并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其强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陕西东部,北达今河北北部,南至长江,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起源和发展


商族早在灭夏之前,就有了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它最早活动于东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古代土著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以玄鸟为始祖的神话,还有用兽骨占卜、杀人殉葬、衣着尚白等习惯。《尚书序》记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据王国维称,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督亳,是为八迁。后来又有过五次迁徙,所谓“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即仲丁迁于嗷,河直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到盘庚时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是为五迁。从此,“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商人的屡次迁徙,或许由于受异族的压迫,或许由于水旱之灾,或许由于扩张土地到更肥沃的地区,并不一定表示商族早期是游牧民族。迁徙的范围大概在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


商代自汤开始,至纣灭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商王世系,据《史记·殷本纪》载,结合甲骨文考察,除去个别有误,基本可信。在成汤以前,从契至成汤,凡传十四世。《国语·周语》说:“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即所谓商族的“先公”时期。这在《史记·殷本纪》和甲骨文中也有记载。


商自成汤建国,盘庚迁殷,至武丁时期,经过对周围方国的频繁战争,疆域及势力影响空前扩大。殷都经科学发掘证实,在今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及洹水沿岸周围的后冈、高楼庄、薛家庄、花园庄、小庄、四盘磨、孝民屯、大司空村、小司空村、武官村、侯家庄、秋口及同乐寨等二十几个村庄方圆二十四平方公里或更大的范围内。以王畿为中心的商代统治区域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但其势力所及之地,已东起山东半岛,西至陕西西部,南及江汉流域,北达河北北部。至于其文化对各地的影响,则大大超越了这一范围。据考古资料看,东南和华南地区分布于长江下游两岸的“湖熟文化”、江西北部的“吴城文化”、西南地区四川境内的“巴蜀文化”以及北方内蒙古、辽宁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


阶级关系


王权商代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商王自称“余一人”、“一人”,享有绝对权力。商代王位的继承法为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两制并用,凡子即王位者其父即为直系。商祭中,直系先王及配偶有资格列入祀典,而无旁系先王的配偶。到商代后期更有“大示”(直系先王的庙主)及“小示”(旁系先王的庙主),之分别,祭祀“大示”的宗庙为“大宗”,祭祀“小示”的宗庙为“小宗”。这种家族中祭祀上的差别,正是商代宗法制度的表现。


卜辞中商王亲属称谓有祖、妣、父、母、兄、弟,且有“多祖”、“多妣”、“多父”、“多母”之称。先王的配偶称妻、妾、母、爽,与商王有血缘亲族关系的有“王族”、“多子族”。这些宗族同商王形成亲疏不同的宗法关系,他们构成“百姓”的主体,而为首的是商王自己。


官制商王以下的统治机构,分“内服”“外服”,即王畿内与畿外之地方两种。《尚书·酒诰》中有“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君”,“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结合卜辞的记载,商代的官制在畿内大致有:负责政务的尹、多尹、臣。臣又有王臣、小臣、小众人臣、管理耕籍的小籍臣、管理山林的小丘臣、管理车马的马小臣等等。武官有多马、多亚、多菔、多射、多犬、五族戍等等。史官有作册、多卜、多工、巫、祝、吏等等。王畿外为商代之“四土”,这些地区散布着许多“服王事”的方国及部落,为商代的侯、伯。卜辞及文献中有攸侯、杞侯、周侯、犬侯、先侯、侯虎、侯告及宋伯、祉伯、易伯等等,他们不仅要臣服于商王,还向商纳贡,负担劳役及奉命征伐。有关商代官制的材料不多,尚需进一步探讨。


军队商代军队以师为单位,卜辞有“王作三师,右、中、左”。“三师”为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大概相当于后世的三军。虽然每师的具体人数尚未见有记载,但从商代的征伐战争规模可知一二。征招兵员有时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战争时间有的长达几个月,杀敌亦有千百人。另外,商王的大规模田猎活动也相当于一次出征,并通过狩猎训练军队。


商代军队包括车兵及步兵,作战方式普遍使用车战。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少商代车马坑,殷墟小屯C20号墓中出有一车四马三人以及三人使用的三套兵器,可知一兵车载三人。小屯宗庙遗址前的祭祀坑中还发现象征军队阵式的葬坑,包括两个方阵。一阵为步兵,有三百人左右另一阵有兵车五辆。部分列左、中、右三组,与卜辞记载相符。车战中,射手以弓箭为武器,墓葬里还有大批青铜兵器如戈、矛、镞、钺及胄等。


平民和奴隶商代的平民和奴隶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卜辞有众、众人,是商代的自由平民。他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战事时还被征参加作战。商代奴隶的来源是俘虏,卜辞中有“获羌”,即从羌方俘获来的奴隶。又说“多羌获鹿”,可知羌人用于农田劳动及狩猎活动。奚、妾大概为女奴隶。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罪犯,《说文》中之“像罪人之在屋下执事者”,即为来自罪犯的奴隶。


人殉和人祭商代的奴隶,不仅要从事各种劳役,而且可以任意遭杀戮,甚至用以殉葬或祭祀祖先,其数量很大。殷墟侯家庄大墓中的殉葬者,约四百人,仅武官村大墓中就有殉葬者近百人。其中有被反绑及砍下头的殉人。殷墟还发现有很多人祭的遗迹,在一批排葬坑及散葬坑中,有被杀的无头人骨架及人头骨。此外,宫殿建筑、宗庙以至一般居室的基址中,也都发现有人祭遗址。卜辞中亦有大量杀人祭祀的记载,其中最多、次杀祭者达五百人。人祭的手段包括砍头、肢解、焚烧等。被杀者多为俘虏,其中又以羌的数量最多,此外还有仆及少数的妾等。


刑罚商代的刑罚有伐(砍头)、扑、墨(即黥刑)、劓(用刀割鼻)、宫(宫刑)、刖(用刀或锯割去腿)等,后世的五刑在商代即已有之。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刖刑的记载,一次受刑者达数十人及百人。殷墟曾发掘出戴梏的男女陶俑,男俑双手梏在背后,女俑双手梏在胸前。卜辞中的“卒”字,就是刑具的象形字“孰”宇,即人跪地手戴梏形,“圉”字,即方框中之人跪地戴梏,意为牢狱还有王命小臣“作圉”,即建造监狱。


西周


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大小诸侯均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


西周的兴亡


周人的兴起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为姜姓有邰氏女姜嫄所生,在尧、舜时任农师之职,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传至不宙,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到古公宣父时,因受薰粥、戎狄的进攻,从豳迁徙到岐山之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岐山间)。周原土地肥美,宜于农作。商代晚期,古公在那里兴建城郭房屋,划分邑落,设立了官吏机构,国号为周。古公后被周人追称太王。


古公卒,少子季历即位,是为公季,后周人追称王季。周国势发展,季历同商朝属下的任姓挚氏通婚,加强了与商朝的关系。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武乙赐以土地及玉、马等物品。随后季历征伐西落鬼戎,俘获“十二翟(狄)王”。商王文丁时,季历进一步对诸戎作战,除伐燕京之戎受挫外,伐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都得胜利,使周的势力深入今山西境内。文丁(一说帝乙)封季历为牧师(即方伯)。可能是由于周的强大,引起同商朝的矛盾,季历终为商王所杀。


季历之子昌即位,即周人追称的周文王。文王曾与九侯(一做鬼侯)、鄂侯(一做邗侯)一起为商纣王的朝臣,九侯、鄂侯遭纣杀害,文王也被囚禁。他得释后向纣献洛河以西土地,请除炮烙酷刑,为纣所许,封为西伯。诸侯多叛商归周。文王连续征伐犬戎、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西)、黎(在今山西长治西南)、邗(在今河南沁阳西北),最后攻灭崇国(在今陕西长安西北),在其地沣水西岸兴造丰邑,迁都到那里。文王时期,周已相当强大,但在名义上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


武王伐纣文王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由后立的太子发即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兴师东至孟津伐商,但因时机不够成熟,只得暂时还师。后来商纣王更加暴虐,杀比干,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又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作誓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进至商郊,与纣兵于牧野决战。牧野之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武王进入商都,分商的畿内为邶、都、卫三国,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庸阝、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理,合称三监(一说管叔监卫、蔡叔监庸阝、霍叔监邶)。随后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被征服者有九十九国之多。


克商后,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盛大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公东征武王死后,太子诵继立,是为成王。成王年幼,曾辅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取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结合叛周,纠集徐(在今江苏泗洪)、奄(在今山东曲阜)、薄姑(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


为了消弭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周朝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即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东都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加以控制。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今河南商丘)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割,逐渐服从于周朝的统治。


成康之治东都成周建成,周公还政成王,周朝进入巩固的时期。传说周公制礼作乐,即指王朝各种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其中以周初分封最具深远影响。


周的分封诸侯,在武王时即已开始,但大规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名钊)的时期。据传周初所封有七十一国,其中与周王同为姬姓的占四十国。王季之兄太伯、仲雍的后人封于吴(今江苏苏州)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分别封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今陕西宝鸡东)文王之子分别封于管(今河南郑州,早灭)、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成阝(今山东汶上西北)、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卫(今河南淇县)、毛(今地未详)、聃(今湖北荆门东南)、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东定陶西)、滕(今山东滕州西南)、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酆(今陕西长安西北)、郇(今山西临猗西南)武王之子分别封于邗、晋(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应(今河南平顶山)、韩(今山西河津东北)周公之子分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凡(今河南辉县西南)、蒋(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东金乡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郑州东北)召公之子则就封于燕(今北京)。此外,还有许多异姓诸侯国,如姜姓之齐(今山东临淄北)、子姓之宋等等。


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分封制还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周初所封诸侯,均由中央控制。成王之时,周公、召公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诸侯由召公管理,以东诸侯由周公管理(周公死于成王在位时,召公则活到康王的时代)。康王之世,周曾命诸侯对边远方国进行战争,例如小盂鼎铭文所记对鬼方的征讨。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成康时期,周朝最为强盛。


昭王南征与穆王游行康王死后,子昭王瑕即位,昭王十六年,他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亲率大军南征楚荆,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南征共经三年,昭王还师渡过汉水时,相传当地人用以胶粘接的船乘载昭王,到中流船体分解,昭王溺死,军队也遭覆没,使周朝蒙受前所未有的挫折。


继昭王而立的是其子穆王满,在位长达五十五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发展。曾因游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进贡,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并把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穆王好游行,致使朝政松弛。东方的徐国率九夷侵周,甚至西至河上。穆王南征,通过联合楚国的力量,才得以平定。后世流行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晋代汲冢出土战国竹简《穆天子传》所载,虽多不真实,但反映了当时穆王意欲周游天下,以及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形。


西周中期列王穆王卒后,依次即位的是共王梂(或作伊)扈、懿王毬(或作坚)、孝王辟方、夷王燮。经过昭穆时代,周朝实力削弱,中期四王仅能守成。但共王曾灭姬姓的密国(在今甘肃灵台),夷王初年曾招致诸侯,把齐哀公置于鼎内烹死,可知王朝还有较大的权威。


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懿王时,出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的局面,周人深为所苦。夷王命虢公率师征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但这一胜利未能挽回王室的颓势,戎狄继续成为周朝的严重威胁。


国人起义与共和行政夷王卒,子厉王胡立。厉王在位期间,西周各种社会矛盾趋于激化,终于达到爆发的境地。西北戎狄,特别是俨狁,进一步加强对周朝的压力,不时入侵曾臣服于周的东南淮夷不堪承受沉重压榨,奋起反抗。厉王命虢仲征伐。结果失败。连年战乱,给民间带来深重的疾苦。与此同时,厉王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为压制国人的不满,厉王命卫巫监视,有“谤王”者即加杀戮。结果人人自危,终于酿成国人起义。


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县)。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


宣王中兴国人起义时,厉王太子静藏在召穆公家中,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得以脱险。共和十四年(前828),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在位共四十六年。宣王在召穆公等大臣辅佐下,励精图治,朝政有明显起色。在国人支持下,宣王着手对西北防御淒狁,对东南讨淮夷。


宣王初期,因国力不足,曾依靠服属周朝的秦人抵御西戎(即淒狁)。宣王以秦仲为大夫,命其进攻西戎。宣王四年(前824),秦仲被西戎所杀。宣王又召见其子秦庄公等五人,给七千兵士攻伐西戎,取得胜利,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五年三月,宣王还曾亲自率军在彭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同淒狁交战,有所斩获。之后,宣王转而经营东南。他命尹吉甫(金文中名兮甲、兮伯吉父)管理四方入贡财物,包括淮夷的贡纳,要求淮夷依照王朝规定入贡布帛、粮草和服役的人众,限制淮夷商贾必须在指定市场与周朝方面贸易,以便为日后大举进攻淒狁作准备。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军征伐淒狁。这次征讨历时较长,得到显著成功。例如宣王十二年所作虢季子白盘铭文所说,虢季子白率兵在洛河北岸同犷狁战斗,一次就斩首五百,俘敌五十,周军一直深入到太原,迫使淒狁远去。


可能是因周朝的榨取,淮夷叛周而犯江汉地区。宣王命穆公前往平定,又命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率军沿淮东下,征伐徐国,终于迫使徐国服从周朝。为巩固南土,宣王将王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


宣王时期的这些胜利,并未解决西周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只能是暂时的。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现了衰象。三十一年,宣王派军征伐太原之戎,未能获胜。次年,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条戎、奔戎,惨遭败绩。三十九年,与西戎别支姜氏之戎战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南),遭到严重失败,丧失了随同作战的南国之师。为了继续防御犷狁,宣王不得不在太原统计民数,加以整编控制。这表明周朝的实力已趋于空虚。


西周的覆灭公元前781年,幽王宫氵星(或作生、涅)即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三年(前779),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


引致西周灭亡的导火线是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一作伯盘)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余臣于携(今地不详),形成两王并立。宜臼为避犬戎,迁都到洛邑,是为周平王。余臣在公元前760年被晋文侯所杀。


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为前477年,《史记·周本纪》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由于周的东迁,前人也称这时期为东周。


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其中以姬姓者为最多,有晋(在今山西侯马)、鲁(在今山东曲阜)、曹(在今山东定陶)、卫(先在今河南淇县,后迁至今河南濮阳)、郑(在今河南新郑)、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东滕县)、虞(在今山西平陆)、虢(在今河南陕县)、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山东聊城)等国姜姓国有齐(在今山东临淄)、许(原在今河南许昌)、申(在今河南南阳)、纪(在今山东寿光)嬴姓有秦(在今陕西凤翔)、江(在今河南罗山西北)、黄(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苏泗洪)芈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