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精华2(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二十四史精华2(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宋涛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书籍编号:30141177
ISBN:978754510226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67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二十四史精华
(二)
(下)
宋涛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国惟一一部完整的官修史总集,也是世界上惟一一部连续修造1800余年,记载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辉煌巨著。主要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它以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间历史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内容,展示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轨迹,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具权威性的史料,也是考查我国周边国家历史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目录:一、史记二、汉书三、后汉书四、三国志五、晋书六、宋书七、南齐书八、梁书九、陈书十、魏书十一、北齐书十二、周书十三、隋书十四、南史十五、北史十六、旧唐书十七、新唐书十八、旧五代史十九、新五代史二十、宋史二十一、辽史二十二、金史二十三、元史二十四、明史。
第二篇 中国政治史
二、皇权政治
西周封邦建国
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敏感的话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形式,可以笼统地概括为两种:封邦建国和郡县制度。中国历史上采取封邦建国朝代很多,比如周代、西汉、西晋、明代等朝代,都采用过这种方式。把亲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本家族的统治;但是这种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是分封制度所带来的恶果。
这种分封制度,最早,就是由周朝大规模开始实行的。
灭商以后,周从一个西部小邦变成了一个大国。为了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就是把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分配到一定的地区,分别授给他们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建立封国。这些封国就是诸侯,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封疆范围、土地的数量。并把该地区的人民一起赐给受封者,同时还给受封者官属、奴隶、礼器和仪仗等。诸侯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建立政权机构,设置军队和监狱,但规模大小和地位都有一定的限制。诸侯对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如定期朝见,缴纳贡赋,征调军队随周王出征,王室重大祭祀活动,诸侯要前往助祭等等。
周朝初期,经过了周武王和周公两次大的分封。武王灭商后,就开始分封,武王所封有下列国家: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尧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师尚父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同时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于殷。这些人都是先贤圣人的后代或是周的功臣、子弟以及殷商的后代。在东征平叛胜利之际,周公为加强对殷朝旧地的控制,乃另建一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作为统治东部的政治、军事中心,并迁部分殷民于此,派八师兵力(一师为两千五百人)监守之。从此西周就有了两个都城:首都镐京又称西都或宗周;陪都洛邑即东都或成周。同时,周公又进一步大行封建,以使诸侯国屏卫周室。鉴于武庚叛乱之教训,东征后虽然仍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但另封武王弟康叔于殷都附近,是为卫国。另封武王弟召公之子于燕,封成王弟于唐(后称晋国),封周公之子于鲁,封姜尚于齐。后来长江流域、西方之地也都建了封国,如吴、楚、秦等等。
经过周初的两次分封,形成了以王畿为中心,众多诸侯拱卫周王室的局面。王畿是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区,武王时已经计划将周的王都建于洛水与伊水之间的地区,但没有来得及兴建就去世了。周公东征以后,就按武王的计划修建了洛邑(河南洛阳市东),把那些殷顽民迁移到这里,加以监视。
周又在附近建王城(今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这样,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谓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西边的关中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地方,称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东都王城为中心,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称成周。东西连成一片,长达千余里,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周朝在王畿(甸服)之外有侯服、宾服、要服、荒服,侯服就是指诸侯国所分布的地区,侯服之外,就是一些关系比较疏远的旧国或其他少数民族部落。
在众多的诸侯中,尤以东方的齐、鲁,北方的晋、燕,中原的卫国最重要。
鲁,是周公旦的封国。其疆域,北到泰山之下,东过龟蒙,南边包括凫、峄诸山。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这里原是少昊部的故地,居住着奄、商部落。武王灭商后,就把这一地区分封给周公,周公由于辅佐成王,一直未能到封地去。武王死后,这里的淮夷、徐戎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这里的叛乱,稳定了局势,便立即让他的儿子伯禽到封地去,让他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也就是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屏辅。同时分给他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尚氏、萧氏、长勺氏、尾勺氏六个殷商部族以及大量礼器和仪仗。鲁国成为周王朝在东方的重要诸侯,领导当地的淮夷部落臣服于周王室。
齐,是师尚父的封地。师尚父即姜尚,他是周武王的大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这里是蒲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蒲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无棣(山东无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力。
卫,是康叔的封地。康叔是武王的同母弟,成王的叔父。这里是殷都旧地,在周公平定了武庚、管叔、蔡叔的叛乱之后,就把康叔封到这里。它的疆域包括以朝歌(河南汲县北)为中心,武父(河南河北交界处)以南,圃田(河南中牟西)以北的地区。康叔被封时还得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个殷商部族,以及许多宝器仪仗。由于卫国是殷人的故地,所以周公十分重视,特别作《康诰》、《梓诰》、《酒诰》叮咛康叔,让他兼用商周的制度。康叔遵照周公的教导,很快就消除了殷遗民的对立情绪,收到了民心大悦的效果。在众多的封国中,卫国地处中原,又接近王畿,其疆域也最大,是屏卫周王室的重要封国。成王亲政以后,任用康叔担任周王室的司寇,执掌刑罚大权,卫侯又掌握着指挥成周八师的大权。
晋,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地。辖区在今天的山西境内,自古以来就居住着群狄部落,他们经常内侵,商朝时就经常在这里用兵。武王死后,这里的唐国乘机叛乱。为了加强对群狄的防御,成王将他的弟弟叔虞封于唐(山西翼城),国号唐,到叔虞的儿子时,改国号为晋。这里曾是夏朝故地,叔虞还得到了夏遗民怀姓九族,所以晋国实行夏政并兼顾戎狄的习惯。
燕,是召公奭的封地。它是周王朝在东北方的屏藩,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起着控制燕山南北和辽西一带的戎狄部落的作用,影响达到白山、黑水之间的地区。此外,在南方,在淮水上游还有蒋、息(河南息县)等同姓国,在唐、白河流域有申、吕等姜姓国,在淮水、汉水之间有汉阳诸姬,其中随(湖北随州)国为最大。在长江下游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在太湖沿岸建立了吴国。
周王朝实行的分封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广大的区域实行有效统治的最好的办法。大量分封诸侯,对巩固和稳定周王室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灭商以后,在周王朝影响的范围内,还有众多的旧国存在,在边远地区,也有大量少数民族部落,周王朝的封国与这些旧国和少数民族杂处,有效地扩大了周王朝的政治影响,对传播先进的周文化,加速这些地区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对历史上民族统一体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封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一些诸侯发展壮大起来,向四周扩展,成为雄踞一方的大邦,到春秋时期,形成了诸侯割据列国争霸的局面。
武王在克商之后,大肆分封诸侯,即实行“封建”以屏卫王室。不过武王之分封宗室以屏卫周朝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历史表明,权势、钱财之欲望往往胜过兄弟的手足之情,故王位继承乃由兄及弟进而转变并确定为父死子继。不仅王位继承制如此,封建宗法制度也从一开始就向人们显示,一旦帝王把大权分封给兄弟、子侄,很快就会导致宗室之间为夺权而产生的残酷斗争。纵观后来历史上实行过封建的一些朝代,如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变、高煦之乱、宸濠之乱)等莫不如此。大规模推行封建制度的周朝,从始(西周初年三监叛乱)到终(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尤其如此。盖贤良、忠臣等人才可以挑拣,而子女、兄弟等亲属则无从选择。尽管人们往往信用自己的亲属,然自古迄今,从家族之天下到家族式之公司,弊端到处可见,不是骨肉相残就是子孙败家,不是任人唯亲就是经营不善。
秦始皇统一中国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虽然也存在过夏商周等名义上统一的国家,但是不论从民族形态、政治结构还是社会经济形式来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中华帝国的形成,是从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始的。而且从秦始皇开始,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也确立下来,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德迈三皇,功过五帝”
秦始皇,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赢,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原封建割据的国家组织机构,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王”已不足以显示其尊贵,便令臣下议帝号,诸大臣博士商议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上尊号为“泰皇”。然而秦始皇仍不满意,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始皇又下令取消谥法,不准下一代皇帝给上一代皇帝起谥号,自称为“始皇帝”,并安排好自己死后儿孙继位,“后世以计数”,称为“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为显示皇帝的威尊和与众不同,从秦代开始规定了一套制度,如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文字中不准提起皇帝名字。皇帝自称“朕”,印章称“玺”,而一般民众再不许使用“朕”、“玺”二字。此外,还制定了一套服饰制度。
其次,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战国时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称作丞相,李斯为第一位丞相,乃百官之首。“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原称尉、国尉,统一全国后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乃武官之长。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而实际之数并不止九个,大部分为秦原有,少数是统一后新设的。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太仆:掌皇室东马。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度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主爵中尉:掌列侯。
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如丞相总领朝廷集议和上奏,协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并收阅各地的“上计”。
但统兵之权却属于太尉,而且御史大夫也有权复查大臣的上奏和地方的“上计”。太尉虽名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只有带兵权,而无调兵权。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刚统一时,秦分天下为36郡,以后,随着边境的开发和郡治的调整,总郡数最多曾达46郡。郡置守、尉、监,守治民,尉典兵,监御史则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职务类似于中央的御史大夫。郡守、郡尉和监御史明确分职,是与中央政权的“三公”明确分职的原则相一致的。郡下为县,县的长官为县令(长),属官有丞。
县以下以乡、亭为单位,“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乡三老、啬夫、游徼的职责大致与郡的守、尉、监相仿,“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乡以下为亭,亭为秦时重要的地方基层组织。亭有亭长、亭父、求盗各一人,任务是平时练习五兵,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
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步,它不仅改变了世袭制,而且取消了“食邑”、“食封”制,规定了每一个官吏俸禄,自丞相至下层官吏皆有定秩,由“二千石”至“斗食”不等。这种制度自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历封建社会2000年之久而基本未变。
第四,以“五德终始说”为加强统治的思想武器。秦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为自己的一统天下寻找正当的理论根据,采用“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根据“五德”说,“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衣服旄旋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
“车同轨,书同文”
除了在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外,秦始皇在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也作了一些统一的工作。
颁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律令。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国家呈报,这就意味着秦王朝承认他们的私有权,并给予保护。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上农除末”,打击非生产性活动,鼓励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政策。这一措施对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封建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秦统一前,货币很复杂,不但形状、大小、轻重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布钱、刀币、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除郢爰流行于楚国外,布钱流通于韩、赵、魏;刀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圆钱流通于秦、东周、西周和魏、赵等国,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镒为单位;以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称为“半两”钱。这种圆钱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秦在统一全国前,度量衡方面的情况与货币也差不多,非常混乱。秦已于商鞅变法时就对度量衡的标准作过统一规定。全国统一后,秦政府即以秦国的制度为基础,下令统一度量衡,并把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
战国时代处于长期的分裂割据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东方六国文字难写、难认,偏旁组合、上下左右也无一定规律,严重阻碍文化交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修驰道堕壁垒。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地修筑了不少关塞堡垒,同时各国间的道路宽窄也不一致,影响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公元前220年修建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一条由咸阳直向北伸的“直道”,仅用2年多的时间即告完成。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后又统一道路和车轨宽度,便利了交通往来。秦统一后采取的以上措施,对于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走向,毋庸讳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的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的分裂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在统一以后,他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以及其他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对后代影响深远,在经济、文化上,为中国的统一和融合也做了很多事情,被誉为“千古一帝”。
文景之治
汉朝于公元前202年统一全国,分封异姓功臣为王者七国,同姓子弟为王者九国。又有侯国一百余。封侯只食邑,不理民政。王国则俨然独立,“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只算是中央权力还没有稳定之前,“不为假王填之,其势不定”的临时办法。所以帝业一确定,刘邦和吕后,就用种种方法,去消灭异姓功臣。内中只有长沙王吴芮被封四月之后病故,可算善终,又四传之后无嗣才除国。其他或遭擒杀,或被逼而亡命于匈奴,统统没有好结果。
而吕后以女主专政,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吕氏封有三王,引起朝内大臣和朝外诸王嫉妒,酿成“诸吕之乱”。直到吕家势力被扑灭,文帝极,汉朝帝业,才算稳定。文帝在位23年,传位于儿子刘启,是为景帝’,在位16年。这39年,从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汉朝的政局,开始正规化。根据传统谥法,“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文与景都是上好称呼。而刘恒与刘启轻刑法,减赋税,亲儒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诏责己,又不大更张,一意与民休息。其恭俭无为,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文景之治”,是中国统一以来第一次经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
文、景二帝先后统治了近四十年。据史书记载,由于经济的复苏,百姓人给家足,国家仓库中堆满钱粮,串钱的绳子日久而腐烂,粮食年年相积而陈旧变质。因此,国家财富盈溢,社会人口激增,出现一派升平景象。这种景象被后世史学家称誉为“文景之治”,它为后来汉武帝时的富强盛世,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静无为”
西汉之初,黄老学派的“清静无为”思想成了治政之主导思想。黄老学派亦即道家学派,该派把黄帝、老子尊奉为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的统治术,认为治政者只要政治措施简单,不多生事端,老百姓就能安静下来而不会起来造反。高祖时就已推行“无为而治”,惠帝继之。到了文帝及其子景帝执政期间,进一步大力执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之政策。
“黄帝之学”与“老庄”学说总体上都是强调“虚”、“因”、“静”,即要求统治者在政治上“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当然二者也有不同之处,“黄帝之学”在强调无为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刑”、“德”并用,是将原始道教学说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加以延伸的结果。所以“黄老”政治的实行并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是一种统治策略的选择。在汉初的思想界和统治集团内部,一批鼓吹道家思想的人最终获得了皇权的认同,并使这个思想付诸实际政治过程,这无疑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
对政治统治方式的干预在汉初并不仅仅是道家一个学派,提出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陆贾,其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范畴,他同样也主张“无为”而治,说明儒家也在“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积极改变原始儒学中迂腐的部分,并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清静无为”政治路线的选择,不能完全归结为道家思想的影响,而是汉初统治者根据当时社会现实所做出的历史抉择,代表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要求。秦的暴政及战国以来的社会动荡不安是这种要求产生的直接社会基础,但普遍的社会要求并不能自动演化为现实统治者的正确思想。秦统一后的社会也是希望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但统治者没有顺应民意。暴政导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迅速灭亡。秦暴政的历史惯性在汉初依然存在,整个官僚队伍的素质与秦代没有大的差异,汉高祖对各级官吏“背公立私”提出过严厉批评。汉文帝策问晁错的题目即是:“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著名政治家贾谊指出:“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所以汉初统治者选择顺应社会的治国方针,是整个统治集团政策的重大调整,绝不是消极的无为。
文景之治
仅仅依靠“清静无为”的安宁政策并不能带来社会的真正进步。加快物质资料的生产并切实减轻人民的负担,才能给人民以实惠。刘邦即位后,秦代竭泽而渔的剥削方式在汉初得到重大改善。景帝时最终将田赋的比例定在“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此外,口赋、算赋、更赋等赋税在文景时期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减轻。徭役曾是秦代暴政的象征,汉初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为了使百姓免受转送赋税之苦,文帝下令列侯不准居住京城,各自归国。文帝首开“籍田制”,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文景二帝还多次下诏救助灾荒,令郡国官吏务必重农桑,发展生产,并设“孝悌力田”奖励努力生产的农民。这些政策或法令对于社会秩序与生产的迅速恢复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封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小农经济在汉初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进步。汉初还逐步调整盲目抑商的政策,使商人和商业流通发挥出服务社会的作用。文帝时又接受晁错“入粟拜爵”的方法,使商人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得到满足,农民多余的粮食也有了出路。
秦律的烦苛与残暴致使“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政治统治离不开法律,但严刑峻法只能导致社会人人自危,众叛亲离。文景时代的刑罚尽管不像史书所记载的那样“宽容”,但较之秦代肯定是大为减轻并且有章可循。特别是文帝本人对法律十分尊重,他所任用的廷尉张释之不以君权的意志行事,敢于维护法律的尊严,提出“天子所与天下公共”的法律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例如,一次文帝要对惊其御马的人处以极刑,而张释之认为只能处以罚金,最后说动了文帝。还有一次文帝要对盗高祖庙前玉环的人判族刑,廷尉认为只能判罪犯本人死刑,文帝也不得不尊重廷尉的意见。汉初几十年轻刑慎罚,维护法律尊严的风气,给人民带来一个安宁的社会环境。
应该说,汉初的统治者对所拥有的权力能够清醒地自我反省,因而做到自我约束。这个风气起于汉初,文景尤盛。汉初刘邦责萧何修建未央宫过于“壮丽”,说明他已有节省民力、限制过分奢侈欲望的思想。惠帝、吕后时也都注意节俭,没有大肆铺张之举。文景二帝更是在各方面自我克制,为创建廉洁、勤俭的社会风尚不懈努力。文帝想造一座“露台”,算下来需要“百金”,觉得花费太高,结果作罢。他所宠幸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与秦始皇大修坟墓不同,文帝对生死有着朴素的理解,他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因此他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器。因其山,不起坟”。这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也是少见的。景帝也一再下诏,反对雕文刻镂,要求各级官吏重农桑而轻黄金珠玉,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统治者个人的品质虽然不是社会进步与倒退的决定性因素,但从自身做起,提倡勤俭的生活作风,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节省民力和控制社会的奢侈浪费还是极为有益的。
文景都强调统一,反对分裂。汉初分封了大批异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很快就成为割据势力的代表。刘邦用其统一后的余生与之作斗争,终于剪灭异姓诸侯王。但他错误地总结了历史教训,又分封大批同姓诸侯王,他们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富庶的土地与人口,也很快成为与中央抗争的地方分裂势力,严重威胁着刚刚建立不久的统一政权。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代表的分裂势力终于联合七国反叛,景帝采取果断措施,仅用三个月就平息了这场叛乱,使分裂势力受到重创。七国之乱之所以没有形成气候,与汉初以来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厌恶战乱的心理密切相关,是休养生息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政治效果。景帝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第一,继续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诸侯国的土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王,削弱其力量。第二,改革制度。王国官吏由诸侯自行任命改为由中央直接任命,并从名称上将中央官职与王国官职区别开,从而降低王国官吏的地位。第三,“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剥夺王国的统治权。通过这些措施,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统一的中央集权局面才真正形成。
打击社会异动势力。所谓社会异动势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