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精华3(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二十四史精华3(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宋涛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书籍编号:30141178
ISBN:978754510226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4813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二十四史精华(三)
(上)
宋涛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二十四史》是中国惟一一部完整的官修史总集,也是世界上惟一一部连续修造1800余年,记载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辉煌巨著。主要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它以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间历史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外交等多方面内容,展示了数十个王朝的兴衰轨迹,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具权威性的史料,也是考查我国周边国家历史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目录:一、史记二、汉书三、后汉书四、三国志五、晋书六、宋书七、南齐书八、梁书九、陈书十、魏书十一、北齐书十二、周书十三、隋书十四、南史十五、北史十六、旧唐书十七、新唐书十八、旧五代史十九、新五代史二十、宋史二十一、辽史二十二、金史二十三、元史二十四、明史。
第三篇 中国军事史
一、古代战史
商汤灭夏
少康以后,夏朝的江山的确稳固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孔甲当王的时候,整天荒淫无度,孔甲还特别迷信,致使诸侯大都不听从朝廷的号令。孔甲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内乱不止,国势日弱。
就这样,夏朝的江山颠颠簸簸,延续了一段时间,到了夏朝第十七代王履癸的时候,江山已经摇摇欲坠,这履癸就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桀。
桀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暴君,他长得粗野无比,而且力大超人,心中毫无点墨,当上夏朝的君王后,桀整天不思国家大事,而是想着自己怎样享乐。他派了许多大臣在全国选美女来为他享用。诸侯们也摸到这位大王的习性。
有一次,桀攻打有施国。眼看着有施国的城池就要丢了,这时,有施国将国中最漂亮的妹喜献给桀,桀一看妹喜,当即就带着将士们回宫。有施国以一女而保了平安。
桀自从得了妹喜之后,整天和她厮守在一起,对她百般宠爱,招来国内最优秀的工匠,为她建立一座宫殿,这座宫殿是当时京城的最高建筑,高耸入云,似乎要倒下了,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倾宫。倾宫的内部装潢也华丽无比。他就在这样的地方和妹喜嬉戏游乐,欣赏歌舞,大臣们要进宫报告事情,一律被挡在宫外。
桀别出心裁,在倾宫的边上挖上一条河,河里全部注满了酒,他把这条河叫做酒池,在酒池旁边还垒了一座完全靠肉堆积而成的山。
桀的荒淫无度,让忠臣贤士寒心。大臣关龙逢规劝桀应以国事为重,桀竟将他赶走,不久便将他杀了。而奸臣于莘、赵梁投桀所好,为他尽情享乐出谋划策。
桀丝毫不管百姓的死活,老百姓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中。无数的财富都填进了这个暴君的欲望之口,而这个暴君杀人如儿戏,老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人民实在无路可走,有的人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
正当夏朝日益腐败、气势日渐削弱之时,在黄河下游,有一个诸侯国渐渐地发展起来了,这就是商。商的国王叫汤,汤贤良无比,他以仁义治国,以礼貌待人,百姓都说遇到了一个明君,周围的诸侯国也都和他相处和睦。
汤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时,他加紧以仁德宽厚的政策收揽人心。一天,汤到国都外郊游历,忽然看见一个人四面张着罗网,跪在地下祈祷说:“天上和地上的猎物,都快快进我的罗网。”汤听后走到那人的面前,说:“你的意思不就是一网打尽吗?”那人点头称是,于是汤就命令他重新祈祷,让他说:“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听从命令的,才进入我的罗网。”汤与捕鸟人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人们知道他对飞禽都这么善良,都称赞他是仁慈的国君。
桀有一天知道有一个诸侯王居然比自己贤良,而且大多数诸侯都听他的,他有些害怕了,就命令赶快把汤抓来,囚禁在夏台,就是今天河南努县这个地方。汤的大臣伊尹这时正在辅佐汤,见到商国无君,心急如焚,就生了一计,派人到国内去广搜财宝,挑选美女,派了一个巧舌如簧的使者到夏都去。
那使者到了夏都,用许多金银财宝买通了桀的一个佞臣赵梁,赵梁一见到这些财宝,马上心就动了,就答应引见。第二天赵梁带着这个使者来到桀的面前,向他呈献上一队美女,外加上许多金银财宝,于是桀就把汤给放了。
汤一回到自己的国家,就着手准备灭夏,他训练军队,准备粮草,打通各个诸侯国的关节,尽力形成一种共同讨伐桀的态势。但是当时有一个叫葛国的诸侯国不听汤的建议,而且明显要跟汤作对,所以汤就选择了这个小国先下手。两军刚一交锋,小小的葛国就被打败了。
汤利用各种不同的借口,先后灭了豕、顾等小国,又灭了较强大的昆吾国。这时汤的国力就更加强大了,具备了和夏分庭抗礼的能力。
在讨伐桀之前,伊尹给汤献上一计,要汤不要向夏进贡,看看桀到底会怎样反应。这一年汤没有像往年一样,向夏进贡大量的物品,桀知道此事后,以为汤要造反,马上派大兵要攻打汤。这正给早就准备灭夏的商汤提供了机会。
汤见桀已完全陷于孤立,立即动员自己的所有力量讨伐桀,出兵前,举行了誓师大会,汤作了一篇《汤誓》,在大会上宣读,汤说:“众兵士,我率你们去攻打夏桀,我不是发动兵乱,而是因为夏桀的罪太多了,现在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啊!”在众人的一片欢呼声中,汤统帅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都开去。汤的大军攻势凶猛,势如破竹,直逼夏朝国都。
汤和桀的军队在鸣条相遇,其地在今天河南封丘以东,夏桀大败。于是桀带着妹喜和金银财宝一起向南方逃去。汤乘胜攻打了偏向夏的一个小国,最后也大获全胜。
桀带领人马一直逃到南巢,就是今天安徽巢湖以西这个地方。汤的大军也追到那里,最后将桀生擒活捉。汤并没有杀了桀,而是把他囚禁在南畅,桀不到三年就死在这个地方。
夏朝自大禹传子、夏启废禅让登上王位,至夏桀败亡,其间历经17代王位,400余年,最终在深刻的内外矛盾中灭亡。
汤在消灭了夏桀,推翻了夏朝统治之后,定都于亳,建立了商王朝。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奴隶制商王朝统治时期。
周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期,周朝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睪(音shì)做他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
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
这时候,纣的暴政越来越残酷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纣不但不听,反而毫无人性地把叔父比干杀了,还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的心是什么颜色的。从此,纣王周围的大臣再也没有敢进谏的了。贤臣箕子装作发疯,总算免了一死,被罚做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出走了。朝中的大臣太师疵和少师强带了商朝的祭器乐器,纷纷投靠周武王。
公元前1027年(一说公之前1057年)正月,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周公旦、毕公高辅佐,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纣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在武王进军的路上,一天,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大军去路,要见武王。有人认出来,这两人本来是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国王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钟爱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父王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们两人一起投奔周国,定居下来。这回听到武王伐纣,就赶来阻止。
周武王接见他们时,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能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
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有的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太公望知道这两人不过是两个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开。哪知道这两个人太固执,不再吃周国的粮食,竟躲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绝食自杀。
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仅仅经过6天行军,于2月初四拂晓就打到距离朝歌仅仅七十华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纣听到这个消息,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立刻拼凑了十七万人马。他想,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人,十七万人还打不过五万吗?于是商纣王亲自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可是,那十七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十七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
商纣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纣王下令手下人把所有的金银财宝堆到鹿台上。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自焚而死。
周武王率大军威严雄壮地进入朝歌城。商朝老百姓扶老携幼站在道路两旁欢迎周军。武王命令南宫适把鹿台里的还未烧毁的金银珠宝拿出来,分发给老百姓,还叫他打开钜桥大粮仓,让群众前来领取粮食。朝歌城里欢声四起,人们到处都谈论武王的好处和纣王的残暴。武王还叫毕公高释放被商纣王关起的奴隶、罪人以及从各地掠夺的女子,让他们获得自由。
周武王灭了商朝,结束了殷商王朝600年统治,把国都从丰邑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从周武王起,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太公望被封在齐国,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召公睪被封在燕国。据说从武王到他的儿子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
齐桓公中原称霸
国家的强盛与否与一国之主是否英明有直接关系。齐桓公自从作了国君之后,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一心一意为国奉公,将齐国百姓从水深火热中一点点拯救出来。
齐桓公是位很有胸襟的国君。当年他中了管仲一箭,险些没命,可是为了国家能够强大起来,他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作身边的近臣。一次他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执意要攻打鲁国,结果被曹刿打得大败。他后悔没有听管仲的话,便找到管仲向他认错。管仲深受感动,决定忠心辅佐齐桓公,齐桓公也开始信任管仲,并拜他为相国。
管仲作了相国后,又向齐桓公推荐了一些人才,根据管仲的意思,齐桓公对他们一一量才而用。齐国的有识之士一天天多起来。齐国的百姓一天天富起来,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日胜一日。他曾对众臣说:“国家大事,均由管仲决定,无论何事,先禀告管仲,再禀告我。”
由于桓公的支持,管仲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管仲把国家改成21个乡,其中6个乡主要从事工商业,免除摇役、兵役。15个乡兵农合一,平时耕种,闲时练兵,如有战争,立即集合成强大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实物税制,就是按土地的好坏分等征税。这样不但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还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管仲曾经做过生意,有一定的经商经验,他利用齐国有利的地理条件,积极提倡发展鱼盐业,实行鱼盐出口免税,鼓励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另外加强对货币的管理。此外,加强对货物的调控,保持物价总体平衡。既满足了不同地区的需要,又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在人才的选拔上,管仲采取“三选制”。各乡把文武全才、品学兼优的人推举到国家,这是第一选。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初步选中的人进行考核,选出优秀者推荐给国君,这是第二选。国君对优秀者再亲自审核,合格者任命为上卿的助手,这是第三选。这样,不但使真正有才学的人有了用武之地,还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建议国君掌握生、杀、富、贵、贫、贱这六大权利,同时实行对有功者赏,有罪者罚的政策。通过一系列改革,齐国政治得到巩固,军事得到加强,经济也空前繁荣,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齐国强大后,齐桓公想作中原霸主的心愿一天天强烈起来。这期间,国外发生了几件大事,一件是天子周庄王去世,周僖王即位,一件是宋国发生了内乱,国君宋闵公被杀,公子游即位后又被闵公的弟弟公子御说借兵杀死……利用这个机会,管仲向齐桓公出了个可以称霸中原的主意。齐桓公高兴地照办了。
周庄王名义上是各诸侯国的首领,实际已名存实亡,所以在他去世时,没有一个来吊丧的。周僖王即位后,也没有来贺喜的。周僖王感到很不是滋味。正在这时有人来报:“齐国派使臣带许多贡物来祝贺新天子即位。”周僖王喜出望外,立即接见。
席间,齐使向僖王奏明:宋国内乱不止,影响很坏。至今国君还没有定下来。希望天子下令,选一个诸侯国牵头,召集其他诸侯国,商定一下宋国的国君,以便平息宋国内乱。
周僖王原本也想找个机会提高一下自己的威望。如今齐使的请求大大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于是连连答应,并立即写了一道“由齐侯出面邀请诸侯商讨宋国君位”的命令交给齐使。齐使圆满地完成了出使任务,这一切都在管仲的计划之中。
齐桓公接到周天子的命令,当即让管仲写召集会议的通知给各国送去。同时又到北杏去布置会场。
管仲就借着齐桓公刚即位,需要诸侯确认这个机会,让齐桓公打着天王的旗号,会合诸侯,当上霸主。
会期到了,原定的十几个国家只到了邾、宋、陈、蔡四国。齐桓公对管仲说:“诸侯没有来齐,改个日期吧!”管仲说:第一次会合诸侯,不能失了信用。三人成众,已经来了四国可以开会了。
会议开始了,主题是商定宋国的国君,当然不能跑题。于是规定公子御说为宋国国君,五国一致同意,主要问题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齐桓公接着说:“现在王室衰微,为了扶助王室,共创大业,需推选一位领头人,请诸侯考虑一下人选。”齐桓公实际在告诉大家选一位盟主。
论理,宋国的资格比较老,是公爵国,也就是一等诸侯国。但是由于内乱不断,国力被折腾得软弱不堪,已经没有能力当选了。齐国虽然是侯爵国——二等诸侯国,但国力强是有目共睹的,陈国的国君陈宣公卖了个顺水人情,说:“既然本次会议是齐侯召集的,那就选他为盟主吧。”众人附和。正中齐桓公下怀,便半推半就地接受了推选。他率领大家先向台上虚设的天王的座位行了礼,又同到会的四国签订了扶助王室,抵御外侮,平定内乱,帮助弱国的盟约,同时商定,如有违约者,共同讨伐。
对盟约的内容,各国诸侯都表示同意。接着管仲走上台来,对大家说:“鲁、卫、郑、曹四国,不听天王命令,不来参加大会,这是对天王的不忠,应该兴师问罪。”齐桓公接着说:“敝国力量不足,请各位多帮助。”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登上中原霸主的位置。
秦王政灭六国
秦王政消灭了嫪毐(làoǎi)和吕不韦两大势力,掌握了秦国的全部政权的时候,秦国已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了。他所统治的地方,不仅囊括了西半部的大半个中国,还深入到中原地区。像韩、魏两国,实际上已经处于秦国的三面包围之中,秦国兼并六国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觉得一切都准备好了,便开始向东方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弱小的韩国被灭。
第二年,他又派出老将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去进攻赵国。赵王命令大将李牧率军抵抗,李牧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老将,曾多次打败秦军的进攻。他团结将士,森严壁垒,严加防守,拒不出战,使王翦很难下手。在两军相持不下的时候,赵王迁却听信了早已被秦收买了的内奸郭开的“李牧蓄谋造反”的诬告,杀了李牧,改派赵葱做大将。不久王翦大败赵军,一举攻战了邯郸。
赵王迁只好向秦国投降。他的儿子嘉带领几百人马逃到代郡(今河北省蔚县),自立为代王。紧接着,王翦又率大军北上去攻打燕国。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刺杀未成,反被肢解而死。公元前226年,王翦大败燕军,攻破了燕的都城蓟。燕王喜只好将都城迁到辽东去。
攻打楚国,秦王政开始不听老将王翦之言,错用了年青而又轻敌的将领李信。李信深入楚境后还没来得及和副将蒙恬会师,就遭到楚军的伏击。秦军被拦腰斩断,首尾不能相顾,一败涂地。李信大败的消息传来,秦王从盛怒中逐渐冷静下来。当即决定,亲自去频阳,请老将王翦出马。秦王政到了频阳,见到王翦,行咎自责,恳请王翦率兵出征。王翦见秦王态度诚恳,便带领60万大军出征。秦王政亲自在水边设宴为王翦饯行。
王翦进军到楚国边境,楚国调动了全国的军队来抵御。但是秦军只和楚军遥遥对峙,深沟高垒,并不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王翦却令全军好好休息,坚守不出,养精蓄锐,以待战机。楚军因为秦军多日不肯出战,锐气渐消,楚军大将项燕领军全线东撤。王翦抓住这个战机,在一个晚上,突然发布命令向楚军出击。早就憋足了劲的秦国大军,打得楚军措手不及,四处逃散。王翦乘胜追击,杀死了楚将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攻占了楚国都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西南),灭了楚国。
与此同时,秦王政陆续派兵去平定魏地和燕地。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领兵攻破魏都大梁,灭了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又率军远征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了代王嘉。至此,燕、赵两国也彻底灭亡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齐国了。齐国本来比较强大,可惜齐王听信了已被秦国收买了的内奸后胜的话,不但不援助其他国家抗秦,而且本国也没做防备。秦兼并了五国之后,齐王才急忙派兵去防守西部边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进入齐的都城临淄,齐国没有任何抵抗,就向秦军投降了。
这样,秦王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时间,先后兼并了韩、魏、燕、赵、楚、齐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7月初,官府征集阳城(今河南方城)一带的数百名贫苦农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戍边驻守,陈胜、吴广为屯长。陈胜,又名陈涉,阳城人;吴广,又名吴叔,阳夏人(今河南太康)。陈胜虽然出身苦寒,却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有一天,干活儿干得太累了,陈胜跟几个伙伴在田头歇息,并带头诉说着世道的不公和农民遭受的苦难。说着说着陈胜激动起来,他对周围的人说:“以后我们富贵起来,大家可别忘了今天的朋友。”而伙伴们觉得自己都穷得只能做苦役了,还谈什么富贵。陈胜的心思不被理解,便仰头长叹道:“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吴广被征集后与900个农民在两个校尉的押送下向目的地昼夜兼程地赶路。队伍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附近)的时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大泽乡地处淮河支流,地势低洼,大雨淹没了道路,冲坏了桥梁,实在没有办法再继续前进。而且大雨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趋势,估计是无法按期到目的地渔阳了。
按照秦朝的法律,戍卒不按期报到,必被斩首。陈胜、吴广当时在队伍中被指派为屯长,他们为自己和整个队伍的命运商议起来。早有起义之心的陈胜在这事关生死的时候毅然说:“现在我们已不可能如期赶至渔阳,死路一条;逃走被抓回去,也不可能有活的希望。干脆不如造反,最多也就是死。与其等死,还不如拼一回命去争夺天下呢。”吴广没有表示反对,但他问:“你有没有想过怎么个造反法儿?”陈胜平日里是个关心国事的人,对于政治形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他心中有数地说:“天下的百姓吃秦朝统治的苦已很久了。听说秦二世杀害了哥哥公子扶苏,才当上了皇帝,十分不得人心。都传扶苏是个贤德的人,另外楚将项燕数有战功,并且爱惜士卒,现在不知他的生死,但人民很想念他。不如我们以扶苏和项燕作号召,发动起义,必然得到天下的响应。”这一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各地酝酿已久的造反实际上都在等待着一个真正的有魄力的领头人。
两个人密议之后开始了行动。当时的人们思想很迷信,想要把他们煽动起来,还要用一些装神弄鬼的办法,取得群众的信任,树立领导者的威望。
陈胜和吴广用朱砂在帛条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帛条藏入一条鱼的肚子里。第二天戍卒买鱼烹食,剖开鱼腹时看到了帛条和上面的红字,大为惊讶。难道陈胜是真命天子吗?大家开始议论起来。晚上,吴广暗地里躲进附近的草丛中,点起灯笼。人们以为是鬼火在忽明忽暗地闪烁着,耳边又传来吴广装的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这场面一下子传开了,人们在惊讶之余更加觉得陈胜不是个凡人。
陈胜的威望借着这种带着迷信色彩的办法一下子树立起来。当然,这和他以及吴广做屯长、会办事、得人心大有关系。“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之后,二人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干大事的领袖。
一天,吴广趁押送队伍的将尉喝醉的机会,故意扬言说要逃走。将尉气极之下先是鞭打吴广,而后又拔出剑来要杀他。吴广平素人缘非常好,大家看到他要被辱杀,再也待不住了。一群人拥上去,帮助吴广反抗。吴广借势夺剑杀死了将尉。一霎时群情激愤,趁机把另一个将尉也干掉了。
陈胜看到时机已成熟,便召集大伙儿到一起并站出来慷慨陈词:“弟兄们!咱们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渔阳去了。误期是要被砍头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边的人到头来十个有七个也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是死出个名堂!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该压迫咱们吗?”陈胜的话得到了大家的齐声赞同。陈胜、吴广看到这个局面,决定立即起义。他们上山砍伐树木、竹竿作武器,垒起一个平台作誓师之地,还做了一面红旗,在上面绣上一个巨大的“楚”字。
义军决定以“大楚”为号,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义军的红旗在风中飘展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在大泽乡燃烧起来。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很快攻占了大泽乡和蕲县,并继续挺进,连攻数城。许多穷苦的老百姓纷纷加入进来,起义军发展迅猛,很快成为一支兵车六七百乘,人数万余的强大队伍。占领了陈县以后,陈胜召集三老豪杰会议。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就是要张大楚国的意思。从此陈县便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
陈胜起义军的胜利,巨大地鼓舞了那些想革命的人们。分散于各地的起义军与陈胜、吴广遥相呼应,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类似数千人的聚众起义在各地不可计数。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义军对咸阳形成包围之势。
这时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志的地主分子和六国的旧贵族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他们的加入一度对起义军扩大声势、加强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陈胜起义军在陈县设立政权后,兵分三路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攻打荥阳,由吴广率领;一路正面攻打咸阳,由周文统率,是起义军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阳,准备从侧翼进军咸阳。各路人马一开始胜利前进,其中周文所率起义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咸阳只有百里的地方。
然而,起义军却在这种形势下,从胜利走向了失败。先是周文的部队遭到了秦军几十万武装的反扑。周文是楚国项燕的旧将,虽然勇敢,但他的队伍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毕竟没有打硬仗的经验,他们深入秦朝统治中心地区而无后援,陷入极大的被动。再加上其中的六国旧宗室贵族各有异心,从中捣乱,牵制了起义军的力量。最后,周文的部队被秦将章邯打败,周文自杀。
吴广一路一时间攻不下荥阳,内部发生分裂。吴广被部下田所杀。接着田与章邯交战,兵败身死。
陈胜只有很少的兵力据守陈县。陈胜自称王后,骄奢之气日重,许多与他共患难的朋友都离开了他,这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重重的伏笔。当章邯的部队大举进攻陈县时,陈胜还是带领人数不多的兵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又无外援而步步后退。当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附近)时,陈胜竟被他的车夫叛徒庄贾给暗杀了。
随着农民主力军的失败和农民领袖的牺牲,农民起义转入了低潮。虽然陈胜死后还有一些旧将如吕臣组织“苍头军”继续坚持战斗,但终究没有成大气候。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有领袖人物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民起义缺乏经验的弱点,更有六国贵族从内部对起义军力量的耗损和分裂等多方面因素。但陈胜、吴广起义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残暴的勇气和能力,使统治阶级不得不对民众有所顾忌,采取一些相对缓和的政治措施。
项氏率子弟兵抗秦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南)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被楚国封在项地,因而姓了项。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父项梁生活。他是在国破家亡的仇恨和痛苦中长大成人的,所以他小小年纪就立下了洗雪家仇国恨的决心。
项羽小时候,家里送他去读书。可是他学了好几年也无什么长进。文的不行,家里又送他去学武。可是他虽然力气大,还是不专心。他的叔父十分生气,责备他说:“像你这样,学文不成,学武不就,到底打算干什么!”小项羽倔强地一扬头,道:“我又不想给秦朝去当刀笔吏,字写得好又有什么用?至于剑术吗,用处也不大。”“我要学那种能够横扫千军万马的大本领!”项梁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起来。于是便向项羽讲起用兵布阵的兵法来。项羽一开始学得还很起劲,可是略知大意之后,便不肯往深处钻研了。
有一年,项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