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经典史说 > 中华上下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华上下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华上下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华上下五千年2(上)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苏连营著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1-01

书籍编号:30141216

ISBN:978754510279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104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全书内容:

中华上下五千年


(二)


(上)


苏连营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赴后继,绵延百代。中国历史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巨匠和英雄豪杰。


鲁讯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可谓博大精深,流光溢彩,每个中华儿女无不为拥有这份丰厚而珍贵的历史遗产感到无比自豪。中华历史是我们民族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灵魂的生发与归依,是我们内在生命的本源。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激发着我们的创造力,并孕育着我们民族的未来。传承中华历史即是在延续我们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的中国人更需要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树立文化自信。


历史泛指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般专指我们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简单地说,就是对我们人类社会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在记载历史或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却往往随着人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和完善,甚至也有歪曲和捏造的成分。特别是近年来受电影、电视戏说历史的影响,许多真实的历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就给我们广大读者造成了许多错觉或误解,以为历史就是电影、电视演的那样,让我们难以正确地把握历史的脉搏,除了具有娱乐的特点,就没有了历史的功用了。


当一个民族或者我们一个人,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反省时,那就具有强大的进步力量和智慧了。我们广大读者非常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显示了我们民族文明智慧的无穷魅力,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无比自豪。


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站在世界历史的潮头,独领时代的风骚。因此,我们学习民族的历史,同时也要放眼世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看到我们民族的价值和不足,以找到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诚如伟人所说,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失败的民族。历史有助于我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助于我们建立民族的责任感。


因此,我们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历史著作的基础上,将中国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丰富的珍贵图片,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秦朝


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巩固了秦国的统治。但有不少读书人喜欢谈论政事,话题往往触及秦朝的政治制度。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借一些学者政见纷争之际,向秦始皇提出焚百家书、杜绝混乱思想的建议。


秦始皇觉得事情确实是这样,如果听任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会妨碍他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那些讲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以外,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官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的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焚毁。以后还有偷偷谈论古书内容的,处死刑;借古论今攻击当前政治的,全家都要处死。官吏知情不告发的,判处同样的罪。


焚书的命令发布以后,各郡各县的官吏立即严格地遵照命令去执行,挨家挨户收缴书籍。在很短的时间内,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记载着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书籍,凡是收缴上来的,差不多全都烧光了。秦朝以前的许多历史事实和学术思想著作从此失传。这是秦始皇摧残中国文化的一大暴行。


秦始皇下令焚书,使得许多读书人都非常反感,不仅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反对秦始皇的暴行,连一些在朝廷里的博士,也都在暗地里议论,说秦始皇这样摧残文化,做得太过分了。


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有两个替秦始皇求不死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偷偷地议论说:“秦始皇这个人,十分残暴,自信心太强。他专靠残酷的刑罚来统治天下,他对谁也不信任,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由他自己亲自来决定。像他这样贪图权势的人,我们还是不要为他求仙药的好。”他们两个人偷偷地带着从秦始皇那里领来的钱财,逃走了。


秦始皇听说读书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侯生、卢生还居然逃走了,十分生气,决定要狠狠地惩治他们。于是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叫御史大夫去查办那些在背后诽谤(fěibànɡ)他的读书人。被抓去审问的人,受不了残酷的刑罚,为了给自己开脱,就一个一个的攀连其他的人,攀来攀去查出来有四百六十多个方士和儒生有嫌疑。秦始皇一怒之下,也不查证核实,就叫人在咸阳城外挖了个大坑,把他们全都给活埋了。其实四百六十多人当中大多数人都是含冤死去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目的是想统一思想,压制那些反对中央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但是他的焚书,既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又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此以后,秦朝宫廷里真正有学问的人大大减少,而那些专会欺上瞒下的奸贼如赵高之流,逐渐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秦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指鹿为马


秦二世胡亥当了皇帝以后,便把赵高的官升为郎中令。赵高本是个中车府令的宦官,为人狡诈阴险。胡亥曾经拜赵高为老师,两人有师生之情;赵高又精通法律、法令,胡亥便把治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全部交给赵高,这正是赵高日夜盼望的,他便利用这样的好机会胆大妄为起来。


首先,赵高要除掉和自己有仇的人。当年,秦始皇在世的时候,赵高曾经犯过法,秦始皇让蒙毅去审理赵高的案子,蒙毅发现赵高犯的罪很重,应该杀头,便如实向秦始皇报告。秦始皇因为赵高是自己最喜爱的儿子胡亥的老师,又精通秦朝的法典,是个有用的人,便对赵高警告了一番,免去杀头的罪,仍然留在身边使用。现在,赵高等于掌握了生杀大权,完全可以造个罪名来杀掉蒙毅了。


蒙毅和蒙恬是亲弟兄,两人一文一武,是秦朝的几代老臣。赵高决定从杀蒙恬这条线索上顺藤摸瓜(2),把蒙毅也干掉。胡亥夺权后,假造秦始皇遗诏,要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公子扶苏立即自杀了。蒙恬还关在牢中,胡亥想饶了蒙恬,赵高却坚决说蒙恬要造反,不杀不行,胡亥便派人去杀了蒙恬。蒙恬一死,赵高又在秦二世胡亥面前说蒙毅的坏话,说蒙毅一直坚持要立扶苏为太子,现在对二世皇帝又很不满意,如果不及早除掉,将来又是大祸害。胡亥对赵高的话深信不疑,便同意由赵高去审理这件案子,赵高毫不费力地除掉了蒙毅。


赵高接着又捏造了许多罪名,把那些平时和自己有仇的人一个个地治了罪,杀了头,又把胡亥隔离进了深宫,让胡亥成天和宫女们在一起饮酒作乐,自己则把持了朝政大权。到这时候,朝廷中已经没有人能对赵高构成威胁了,唯一对赵高不利的就是左丞相李斯了。在秦二世胡亥当皇帝这件事上,李斯也是主谋之一,而且李斯是秦朝的元老,李斯如果领头反对赵高的话,赵高将会非常危险,为了消除这个隐患,赵高决定对李斯下手。


这一天,赵高找到李斯,对李斯说:“现在二世皇帝成天玩乐,不理国家大事,我是个地位很低的宦官,没办法阻止他,可你是国家的重臣、老臣,你应该阻止他才是啊,不然怎么才能算作忠臣呢?”李斯不知道赵高是设陷阱害自己,认为赵高真是为国家大事着想,便说:“我怎么不想劝阻呢?只是没办法见到皇帝的面,叫我怎么劝阻呢?”赵高说:“这好办,我有办法,这几天你在家等着,一有机会我就派人去告诉你。”这时候正是陈胜、吴广起义军步步逼近的时候,李斯急于要和皇帝商量这件事情,便天天在家等候消息。


过了两天,赵高果然派人通知李斯说:“皇帝现在没事,赶快进宫去议事!”李斯慌忙穿好朝服,急急地赶进皇宫求见皇帝。而这时的皇帝胡亥正在饮酒作乐,忽然听说丞相李斯求见,非常扫兴。胡亥不高兴地说:“叫他明天来!”李斯只好明天来。到了第二天,又被挡在宫门外进不去,李斯不敢再去,可赵高又派人催促赶快去议事,还是被挡了回来。秦二世很不高兴,觉得李斯在故意让自己难堪。


赵高见火候已到,对胡亥说:“李斯这样三番五次地跑,一定没安好心,他和他的大儿子李由想一同谋反,您千万要小心防备他!”


秦二世胡亥说:“谋反?这不大可能吧?”赵高连忙说:“怎么不可能?陈胜、吴广叛贼和李斯是邻县人,陈胜起兵,李斯大儿子李由就在那里当官,为什么不领兵出击?这肯定是串通好了的嘛!”胡亥觉得事情重大,决定先派人去调查一下李由的情况再说。


李斯几次进宫没见着皇帝,已觉得情况不妙,又听说派人去调查李由的情况了,知道自己上了赵高的当,便上书秦二世,指责赵高是奸臣。秦二世更加恼火,驳回李斯的奏章。


李斯见自己的奏章被驳回,心中着慌,便联络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道上书,请二世皇帝减缓刑法,罢修阿房宫,罢免赵高,这样便可阻止天下大乱局势的发展。秦二世看过奏章,更加愤怒,赵高又在旁边添油加醋,请将三人一起罢官论罪。秦二世立即下诏,将三人逮进狱中。


御林军去逮捕冯去疾、冯劫二人时,他俩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自古以来刑不上大夫,自己是将相之官,怎能戴刑具、进监狱,便自杀了断。李斯还指望将来能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便进牢服刑。赵高买通审案官员,先在牢中审讯,强迫李斯承认父子共同谋反。李斯大呼冤枉,只要李斯一喊冤,立即就有大棒劈头盖脸地往下打。李斯被打怕了,只好招供。


审案官把李斯的供词送给二世看,二世很高兴,说幸亏赵高看得准,会办事,便把李斯定为死罪。又过了几天,派去调查李由的官员回来了,他先向赵高报告,说李由已经战死,死无对证。赵高又指示他造了个李由造反被杀的假情报,二世皇帝更加愤怒,下令将李斯全家一道处死。李斯本人受五刑而死(五刑是:先刺字,割鼻子,再截断左右脚趾,砍头,最后剁成肉泥)。


李斯死后,二世便任命赵高为丞相,赵高的权势更大了。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上殿,对二世胡亥说,送他一匹宝马。二世一看,原来是一头鹿,便笑着说:“明明是一头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坚持说是马,二世问左右的人,要大家讲到底是鹿还是马,有的人怕赵高,默不作声,有的人附和着说是马,也有几个人说是鹿,赵高记下了这几个说是鹿的人,几天后,把这些人一个个都杀掉了。从此以后,朝廷中谁也不敢和赵高对着干了。


赵高耍一些阴谋诡计,升官篡权可以,拯救秦王朝是不行的。农民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刘邦领导的一支军队已攻下了武关。赵高怕胡亥知道了这个消息,会一怒之下杀了他的头,便想了一条毒计,杀死了二世皇帝胡亥。


赵高派自己的心腹杀了二世皇帝胡亥,怕大臣们不服,自己没敢即位当皇帝,而是把二世皇帝胡亥的侄儿子婴抬出来继承了皇位。


子婴知道赵高的为人,便找来心腹韩谈和两个儿子商议如何除掉赵高。他们商议好之后,便秘密准备起来。到了第五天早上,赵高率领众臣来到祖庙,准备迎立子婴继位。可是,等了好长时间子婴也没上朝。赵高便派人去请,不一会儿,那人回来禀报道:“公子说身体不舒服,不能前来。”赵高听了,怒气冲冲地说:“今天是什么日子,还要托故不动,看我亲自去请他。”说着便骑马去找子婴,下马入宫,看见子婴还伏在桌案上打盹儿,便气呼呼地斥责道:“公子今天要到庙堂祭祖登上皇位,为什么屡请不动?”话未说完,两旁闪出三个人来,持刀上前,骂了声:“你这乱臣贼子,还敢在此胡言!”赵高还没来得及答话,韩谈便手起刀落将其砍倒,子婴的两个儿子又连补几刀,结果了赵高的性命。


子婴杀了赵高,当下召集群臣入宫,历数了赵高的罪孽,夷灭了他的三族,并处死了杀害胡亥的凶手阎乐等人。子婴告祭祖庙,登上了皇位。


大泽乡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初,官府征集阳城(今河南方城)一带的数百名贫苦农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陈胜、吴广为屯长。陈胜,又名陈涉,阳城人;吴广,又名吴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陈胜虽然出身贫寒,却是个胸怀大志的人。有一天,干活儿干得太累了,陈胜跟几个伙伴在田头歇息,并带头诉说着世道的不公和农民遭受的苦难。说着说着陈胜激动起来,他对周围的人说:“以后我们富贵起来,大家可别忘了今天的朋友。”而伙伴们觉得自己都穷得只能做苦役了,还谈什么富贵。陈胜的心思不被众人理解,便仰头长叹道:“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胜、吴广被征集后与九百个农民在两个校尉的押送下地昼夜兼程地赶往目的地。队伍行至蕲(qí)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附近)的时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大泽乡地处淮河支流,地势低洼,大雨淹没了道路,冲坏了桥梁,实在没有办法再继续前进,而且大雨根本没有要停下来的趋势,估计是无法按期到目的地渔阳了。


按照秦朝的法律,戍(shù)卒不按期报到,必被斩首。陈胜、吴广当时在队伍中被指派为屯长,他们为自己和整个队伍的命运商议起来。早有起义之心的陈胜在这事关生死的时候毅然说:“现在我们已不可能如期赶至渔阳,死路一条;逃走被抓回去,也不可能有活的希望。干脆不如造反,最多也就是死。与其等死,还不如拼一回命去争夺天下呢。”吴广没有表示反对,但他问:“你有没有想过怎么个造反法儿?”陈胜平日里是个关心国事的人,对于政治形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他心中有数地说:“天下的百姓吃秦朝统治的苦已很久了。听说秦二世杀害了哥哥扶苏,才当上了皇帝,很不得人心。都传扶苏是个贤德的人,另外楚将项燕数有战功,并且爱惜士卒,现在不知他的生死,但人民很想念他。不如我们以扶苏和项燕作号召,发动起义,必然得到天下的响应。”这一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各地酝酿已久的造反实际上都在等待着一个真正的有魄力的领头人。


两个人密议之后开始了行动。当时的人很迷信,想要把他们煽(shān)动起来,还要用一些装神弄鬼的办法,取得群众的信任,树立领导者的威望。


陈胜和吴广用朱砂在帛条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帛条藏入一条鱼的肚子里。第二天戍卒买鱼烹食,剖开鱼腹时看到了帛条和上面的红字,大为惊讶。难道陈胜是真命天子吗?大家开始议论起来。晚上,吴广暗地里躲进附近的草丛中,点起灯笼。人们以为是鬼火在忽明忽暗地闪烁着,耳边又传来吴广装的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这场面一下子传开了,人们在惊讶之余更加觉得陈胜不是个凡人。


陈胜的威望借着这种带着迷信色彩的办法一下子树立起来。当然,这和他以及吴广做屯长、会办事、得人心大有关系。“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之后,二人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干大事的领袖。


一天,吴广趁押送队伍的将尉喝醉的机会,故意扬言说要逃走。将尉气急之下先是鞭打吴广,而后又拔出剑来要杀他。吴广平素人缘非常好,大家看到他要被杀,再也待不住了。一群人拥上去,帮助吴广反抗。吴广借势夺剑杀死了将尉。霎时,群情激愤,趁机把另一个将尉也干掉了。


陈胜看到时机已成熟,便召集大伙儿到一起,并站出来慷慨陈词:“弟兄们!咱们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渔阳去了,误期是要被砍头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边的人到头来十个有七个也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是死出个名堂!那些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贵种吗?”陈胜的话得到了大家的齐声赞同。陈胜、吴广看到这个局面,决定立即起义。他们上山砍伐树木、竹竿作武器,垒起一个平台作誓师之地,还做了一面红旗,在上面绣上一个巨大的“楚”字。


义军决定以“大楚”为号,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义军的红旗在风中飘展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在大泽乡燃烧起来。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很快攻占了大泽乡和蕲县,并继续挺进,连攻数城。许多穷苦的老百姓纷纷加入进来,起义军发展迅猛,很快成为一支兵车六七百乘,人数万余的强大队伍。占领了陈县以后,陈胜召集三老豪杰会议。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就是要张大楚国的意思。从此陈县便成为起义军的根据地。


陈胜起义军的胜利,大大地鼓舞了那些想反秦的人们。分散于各地的起义军与陈胜、吴广遥相呼应,革命的烽火迅速蔓延到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类似数千人的聚众起义在各地不可计数。以往分散的革命力量,以陈胜、吴广起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秦的洪流。各地的起义军对咸阳形成包围之势。


这时候有一些在秦朝暴政下不得志的地主分子和六国的旧贵族也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他们的加入一度对起义军扩大声势、加强攻打秦朝的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战争的形势越来越复杂。


陈胜起义军在陈县设立政权后,兵分三路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攻打荥(xínɡ)阳,由吴广率领;一路正面攻打咸阳,由周文统率,是起义军的主力部分;一路攻打南阳,准备从侧翼进军咸阳。各路人马胜利前进,其中周文所率起义军势如破竹,一度攻到了距咸阳只有百里的地方。


然而,起义军却在这种形势下,从胜利走向了失败。先是周文的部队遭到了秦军几十万武装的反扑。周文是楚国项燕的旧将,虽然勇敢,但他的队伍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毕竟没有打硬仗的经验,他们深入秦朝统治中心地区而无后援,陷入极大的被动。再加上其中的六国旧宗室贵族各有异心,从中捣乱,牵制了起义军的力量。最后,周文的部队被秦将章邯(hán)打败,周文自杀。


吴广一路一时间攻不下荥阳,内部发生分裂。吴广被部下田臧所杀。接着田臧与章邯交战,兵败身死。


陈胜只有很少的兵力据守陈县。陈胜自称王后,骄奢之气日重,许多与他共患难的朋友都离开了他,这也是他日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当章邯的部队大举进攻陈县时,陈胜还是带领人数不多的兵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又无外援而败退。当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涡阳县附近)时,陈胜竟被他的车夫叛徒庄贾给暗杀了。


随着农民主力军的失败和农民领袖的牺牲,农民起义转入了低潮。虽然陈胜死后还有一些旧将如吕臣组织“苍头军”继续坚持战斗,但终究没有成大气候。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弱点是多方面的,它既有领袖人物自身的弱点,也有农民起义缺乏经验的原因,更有六国贵族从内部对起义军力量的耗损和分裂等多方面因素。但陈胜、吴广起义毕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它充分反映了人民反抗残暴的勇气和能力,使统治阶级不得不对民众有所顾忌,采取一些相对缓和的政治措施。


项氏率子弟兵抗秦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部)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被楚国封在项地,因而姓了项。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父项梁生活。他是在国破家亡的仇恨和痛苦中长大成人的,所以他小小年纪就立下了洗雪家仇国恨的决心。


项羽小时候,家里送他去读书。可是他学了好几年也无什么长进。文的不行,家里又送他去学武。可是他虽然力气大,还是不专心。他的叔父十分生气,责备他说:“像你这样,学文不成,学武不就,到底打算干什么!”小项羽倔强地一扬头,道:“我又不想给秦朝去当刀笔吏,字写得好又有什么用?至于剑术吗,用处也不大。”“我要学那种能够横扫千军万马的大本领!”项梁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高兴起来,于是便向项羽讲起用兵布阵的兵法来。项羽一开始学得还很起劲,可是略知大意之后,便不肯往深处钻研了。


有一年,项梁在家乡一怒之下杀了人,只好带着项羽逃离故土,到处避难,这样,他们叔侄就来到了会稽郡的吴中。吴中过去是楚国的领土,本地的豪门大户对项家本来很景仰,现在听说项梁来了,都纷纷前来拜访。项梁又喜欢结交四方豪杰,很得本地豪强和百姓的拥戴,就是地方官也要敬他几分。


秦始皇巡游路过吴中,百姓们都好奇地挤在路边上,想亲眼看看这个暴虐的皇帝究竟是个什么模样。这时,远处黄土腾空,隐隐传来隆隆车轮声和嗒嗒马蹄声。步兵马队拥满了驰道两侧,旌旗蔽日,戈戟耀眼,秦始皇的车驾过来了。站在驰道两旁的百姓,都屏住气息,哪里还敢吭声。唯独站在人群中的项羽,一点也不害怕,看着这暴虐的皇帝,想起了国恨家仇,不仅脱口说道:“哼!我倒可以取而代之!”项羽话音未落,叔父急忙将他嘴捂住,一把将项羽拉出人群,匆匆忙忙溜走了。


回到家中,项羽埋怨叔父说:“平日你总是督促我习练武艺,学习兵法,让我念念不忘报仇雪恨,今天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一听,心中暗喜,免不了教训他说:“我们图的是翻天覆地的大事业,心急气躁是干不成的,要成大事,就要等待时机。时间一到,我们就要动如脱兔(3)!”


时机没用多久就到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举义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吴中六国的旧地。项梁叔侄听到这个消息,万分激动,便加紧了起兵的准备工作。他们明白:要想起兵,必须首先把驻守吴县的会稽郡守殷通除掉。


这年九月,会稽郡守突然派人把项梁请到官府里,同他悄声商议道:“江西一带的郡县已经全造反了,我看秦朝已到灭亡的时候了。常言道:‘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我想赶快起兵,扩大势力,打下一块地盘,我当首领,请你当将军,为我带兵,你看怎么样?”


项梁听了,觉得正是时机,他假意说道:“蒙您抬爱,我哪能不效力呢?可惜我只有个将门之后的虚名,您要起兵,最好把原来楚国的大将桓楚请来。可是听说楚国灭亡之后,桓楚逃亡在外,我侄儿项籍大概知道他的隐身之处,您看是不是把项籍召来问问?”


郡守说:“既然你侄儿知道桓楚的行踪,那就请他走一趟,去请桓楚。”项梁答应了,走出官府,找来项羽,说了自己的打算,然后让项羽带着佩剑,随他去见郡守殷通。项氏叔侄来到殷通跟前时,项羽飞跨一步,抽出佩剑,只见寒光一闪,殷通便人头落地。项梁提起郡守的人头,摘下他的印授,佩在自己身上。这时府中大乱,卫兵们各持兵器,一拥而上,项羽见拥上来不过百八十人,他大吼一声,如同晴天霹雳,接着挥起宝剑,一口气砍倒几十人。侥幸未死的,被项羽如同下山猛虎一样的气势,吓得丢魂落魄,跪地求饶。


项梁拿到了郡守的兵权,首先到附近属县选拔了八千多精兵,然后安排手下的宾客和吴中的豪杰充任校尉、侯、司马等各级武官,并任命项羽为副将,协助自己率领八千子弟兵,征占各县,稳定住江东的局势。


到了这年冬天,陈胜伐秦的主力军被秦将章邯击败,大将周文自尽,吴广被害。北方割据称王的武臣等人,只顾自己抢夺地盘,拒不发兵援救。陈胜手下的将领召平,听到这个消息,决定说服江东项梁这支义军西进抗秦,援救张楚政权。


项梁早就有此打算,便很高兴地同意了召平的建议,立刻率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方前线挺进。各路义军纷纷前来投靠,使这支部队迅速扩大到六七万人。


不久,陈王被害的消息证实了。张楚政权失去了首领,严重地影响着楚地反秦的斗争形势。项梁当机立断,决定召集楚地各路义军首领在萍县开会,拥立新领袖。参加大会的义军首领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沛公刘邦。


刘邦斩蛇举义


刘邦,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县丰邑中阳里一农民家庭。其父刘太公,勤劳朴实,忠厚老实,颇受乡里人尊重。其母为家庭妇女。


刘邦生就身材高大,体格强壮,相貌堂堂。他自幼游手好闲、整日东游西逛,不事生产作业。然而,他却生性宽厚仁慈,待人大度豪爽,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在乡邻中小有名气。因其待人热情,被乡人推选为泗(sì)水亭长,负责维护地方治安、捉拿盗贼。刘邦任亭长后,与沛县衙署主吏萧何、狱掾(yuàn)曹参以及夏侯婴等人来往密切,结为至交,常聚一处饮酒交谈,议论天下大事。


刘邦任亭长后不久,奉命押送一批民夫到秦国都咸阳去修建骊山陵墓,进入咸阳后,恰逢秦始皇出巡,刘邦站在街头,望着秦始皇盛大威严的仪仗行列,不禁深有感触,长长地叹息说:“唉!大丈夫应当如此才威风啊!”站在刘邦左右的人们,闻听此言,感到此人与众不同。


沛县城郊有一富户吕公,家有钱财万贯,原籍山东单父,因躲避仇家,携妻子女儿来沛县居住。一日,吕公大摆筵席,款待地方官吏富豪。刘邦也来赴宴。吕公见刘邦美须飘洒,气度不凡,便有了将女儿吕雉(zhì)嫁与刘邦的意思。刘邦与吕雉成亲后,仍旧担任亭长,空闲之时,常返回家中帮助妻子料理农活,夫妻恩爱,几年间先后生下一男孩和一女孩,一家人生活倒也和美。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再次接到上方指令,命他押送一批刑徒往骊山服役。刘邦心中虽是不满,却又不能抗命不遵,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儿女,启程上路。


当时正值盛夏,骄阳当空,遍地似火。沛县至骊山路途遥远,行走艰难。刘邦押送大队刑徒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路,唯恐误了期限。众人疲惫不堪,怨声四起,沿途之中多有刑徒逃亡,刘邦心中也十分郁闷。


这天夜晚,夜色昏暗。刘邦心事重重,独自一人坐在篝火旁饮酒解愁。他一边喝着闷酒,一边望着蜷(quán)缩在篝火四周的刑徒们暗中思索,刑徒们逃亡日众,人数已不足额,如此下去,不出数日,刑徒们便会逃亡一空,待到了骊山,该怎样向官府交代。依当时秦朝法律,遣送刑徒抵达目的地时,刑徒人数不得缺少,否则将依法治罪。想到这里,刘邦不由得眉头紧锁,止不住长吁短叹,不知不觉之中已然半醉了。终于刘邦下了决心,他将周围沉睡的刑徒唤醒,对他们说:“诸位,我知道你们都不愿到骊山服刑,每人都盘算着逃走,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