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精华1(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二十四史精华1(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治,周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01
书籍编号:30141350
ISBN:97878071168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7917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二十四史精华(一)
(下)
周治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资料。
战国
韩、赵、魏三家分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伯瑶的势力最大。连国君晋哀公也成了他的傀儡(1)(kuǐ lěi)。
智伯瑶野心勃勃,一心想废国君而立,他的谋臣知道说:“不可。赵、魏、韩三家实力不弱,必然反对主公,不如先削弱这三家的实力,再图君位。”智伯瑶接受了此建议,便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归公家所有。”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和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有了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吊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部)、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部)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
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去世,其子幽公即位。韩、赵、魏三家乘机商定了瓜分晋国的方案。魏控制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东部;赵占去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及内蒙古的一部;韩拥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而国君晋幽公仅分到了绛(jiànɡ)州和曲沃两座小城,完全沦为了韩、赵、魏这“三晋”的附庸。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别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自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部,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乐羊为国弃子
魏文侯在相国李悝(kuī)等人的辅佐下,国家实力增强了,魏文侯就有了对外扩张的心思。当他发现中山国的国君昏庸无道,使百姓饱受疾苦,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山国。可是由谁出任主帅呢?魏文侯召集众臣商议。
善于推荐人才的翟璜(huánɡ)说:“派乐(yuè)羊大将军比较合适,此人不但足智多谋,而且为人忠直。”
翟璜话音刚落,就遭到群臣反对:“不行,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任大夫之职,如果乐羊攻城,中山国必然要乐舒守城,乐羊怎能尽力呢?”此话甚是,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乐羊看见儿子,即使智再足、谋再多也会心慈手软。
翟璜站起身高声说:“了解一个人不能太片面。据我所知,中山国的国君曾让乐舒备厚礼请乐羊助他,并许以高官厚禄。乐羊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劝儿子离开那个昏君,他的儿子不肯,还被他骂了一顿。所以乐羊将军决不会为了私情误了国事。”
魏文侯听了大家的意见,没有表态,只说将此事推后再议。第二天,魏文侯未提此事,却单独接见了乐羊。又过了两天,魏文侯颁布命令,乐羊充任大将,率五万兵马,即日启程收服中山国。乐羊领命而去,闲言此起彼伏,魏文侯却不动声色。
去中山国要途径赵国,为了不惊动赵国,乐羊与士兵一起披荆斩棘、开路架桥,历尽千辛万苦在赵国边境线上穿行,乐羊同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士兵们士气一直很高昂。大家齐心协力,很快进入中山国,一路上势如破竹,沿途守将纷纷溃逃,魏军不费吹灰之力逼近中山国都城。
中山国的国君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慌忙找来乐舒,让他求乐羊退兵。
乐舒了解父亲的脾气,可又不敢违背国君的命令,只好硬着头皮去见父亲。乐羊见儿子出现在城头,心中自然有数,未等儿子开口就高声喊道:“事已至此,你快劝姬窟投降,你可将功折罪,姬窟也可免死!”
乐舒知道说别的也没用,只好求父亲容他回去商议商议。乐羊给了他一个月的期限。
一个月的期限很快就到了,中山国的国君并未来降,乐羊下令攻城。这时乐舒又出现在城头,求父亲再给点时间,乐羊又宽限了一个月,就这样,乐舒求了三次,乐羊让了三次。众将士议论纷纷,谩(màn)骂之声也间或出现。乐羊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我们出师是来解救中山国的百姓,如果硬攻硬打,遭殃的是百姓,我们就要失掉民心。中山国离魏遥远,管理不便,我们即使攻下它,人心不服,不久也会失去。如果我们围而不攻,百姓念及我们是仁义之师,必是人心所向,中山国也会不攻自破。”
众将士恍然大悟。
魏国众臣听说乐羊围城三个月而不攻,不禁谣言四起。有的说他顾及父子亲情故意劳民伤财,拖延时间,有的说他被中山国国君收买,给他一半的土地而不攻城。
魏文侯听了这些话,将翟璜找来说:“乐羊将军走了三个月,在外一定很辛苦,我准备派人送去些慰劳品,另外我还要给乐羊盖一座将军府。这两件事由你出面安排吧。”
翟璜向魏文侯深深一揖,告辞而去。乐羊收到慰劳品,又得知魏文侯为他所做的一切,感动得泪溢眼眶,众将士也深受鼓舞。
三个月的期限到了,中山国的国君仍不投降。乐羊经过周密的部署,下令攻城。正在这时,忽听城头大喊父亲,乐羊抬头一看,见儿子被五花大绑吊在大杆上。中山国君也出现在城头,他威胁乐羊说,如果坚持攻城,就杀掉乐舒,乐羊愣了一下,众将士静静地望着老将军,等待他的命令。
乐羊回过神来,挥手喝道:“攻城!”立时战鼓齐鸣,乐羊一手执盾,一手执戟首先冲杀过来,士兵群情激愤,如海浪一样涌向城墙。经过一番厮杀,中山国连连失利,中山国国君见大势已去,杀掉乐舒,然后自杀。
魏国疆士扩大,乐羊首立战功,魏文侯决定封给乐羊土地,乐羊拒绝说:“有主公的信任,就是对我最大的封赏。”
看着亲生儿子被杀,老将军乐羊心里自然十分难过,但在他心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精神很令后人敬佩。
墨子破云梯
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许多土木建筑工程方面的劳动,逐渐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相传鲁班发明了锯、伞、石磨等日常用具,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在诸侯兼并战争的过程中,各国都在力求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都注意武器的发明和改造。在这一方面,鲁班也是一个重要的兵器改革家和发明家。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说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人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檑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战国初兵荒马乱的时期,他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希望用和平方式统一天下。他良好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是不可能实现的。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是战国初期魏国的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也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在担任魏国邺(yè)县县令期间,进行了一场革除迷信陋习的斗争。
邺县在今河南省安阳县和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地处魏国和赵国交界处,是个战略要地。但是邺县土地贫瘠,城镇萧条,人烟稀少,加上连年水旱灾害,是个很不好治理的地方。
魏文侯善于用人是有口皆碑的,为了加强边防,任命西门豹管理邺城,是他又一明智之举。
西门豹到任后,望着浑浊汹涌的漳水和当地的凄凉景象,心情非常沉重,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他询问当地的父老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邺县的贫穷。父老们说:“百姓最苦恼的是河伯娶妇,为了这事,弄得民穷财尽!”
原本漳河是条水产丰富、交通方便的河流,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一遇大雨河水便泛滥,附近的庄稼被淹,房屋倒塌无数,后来有一个女巫说这条河的河神要娶媳妇,只要每年送给她一个新娘,就会保佑这一带风调雨顺,否则就要降灾发大水。
每到河伯娶媳妇的时节,巫婆们便到处巡视察看,遇到哪个穷人家的女儿长得好,就硬说她该做河伯的老婆了,于是强行聘(pìn)娶。人抢来后,巫婆给她梳妆打扮一番,穿上华丽的衣服,独自住在河边一间专门布置的房子里。过了十来天,就把这位少女放在一张铺设讲究的新床上,然后把新床放到河里,自行漂浮,顺流而下,行数十里后就沉到河底,说是河伯给接走了。许多人家生怕自己的女儿被选中,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外地。“河伯娶妇”在当地由来已久,这就使得本地人口越来越少,土地荒芜,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西门豹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要狠狠打击这股邪恶势力,铲除这种愚弄欺压人民的陋习。于是,他不动声色地对父老们说:“下次给河伯娶妇时,请告诉我一声,我要去参加典礼,为新媳妇送行。”
河伯娶媳妇的时节到了,那天一大早,县吏乡官和当地豪绅,听说新上任的县令也要来为河伯的新媳妇送行,便早早地来到河边等候。远近的百姓也扶老携幼赶来观看,漳河两岸,人山人海,人们都在翘首以待。只见十来个小女巫簇拥着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巫婆来到现场。这时,西门豹带领他的随从也来到了河边,人们马上安静下来,西门豹向左右巡视了一下,见这一活动的主角都已经到场了。老巫婆正要宣布仪式开始时,西门豹突然说:“把新媳妇带上来,让我看看她长得美不美。”老巫婆很想巴结一下这位新县令,便把“新娘”领到了西门豹的面前。
西门豹看了一眼,摇着头说:“这位新娘长得一点也不美,这样的人怎么能送给河伯作老婆呢?还是麻烦你去辛苦一趟,告诉河伯等选到漂亮的,改日再送去吧!”老巫婆一听,脸色大变,刚要张口说什么,就被兵丁拦腰抓起,扔进了漳河。西门豹在河边一本正经地等了一段时间,脸上显出焦急的神色,他转身对随从说:“老巫婆怎么还不回来?大概是上了年纪不中用了,还是她的徒弟去打听一下吧!”于是又把一个小巫婆投到了河里,这样一共扔进了三个小巫婆,可还是没有回音。这时,西门豹转向乡官们说:“老巫婆和她的徒弟都是女流之辈,办不成大事,只好劳驾三老(乡官)亲自下河跑一趟了!”这样,“三老”也被抛进了水中。这些被扔进河里的人,很快就被滚滚的波涛吞没了,当然是不会回来的。西门豹为了使这场革除迷信陋习的斗争进行下去,便装出非常认真的样子,在河边等候了很长时间,然后说:“老巫婆和‘三老’办事不力,还是请县吏和豪绅们派一个代表去催问一下吧!”顿时,这伙平时满口敬神信天,鱼肉百姓的家伙,一个个惊恐万状,生怕被西门豹抛到河里去,纷纷跪倒在西门豹的脚下,磕头求饶,乞求活命。这样,为河伯娶媳妇的鬼把戏,便不攻自破了。
西门豹通过这件事,打击了邪恶势力,树立了新县令的威信,也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接着,他又对邺县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改革。为了根治水患,发展生产,他动员民众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治漳河,先后开凿了十二条水渠,涝可分洪,旱可引漳河水灌田,既减少了漳河泛滥的危害,又大大地肥沃了土壤,使原来两岸遍布的盐碱地一变而成为肥田。这些水渠,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始终发挥着作用。
在治理漳河的同时,西门豹还根据邺县土地质量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大胆地将魏国规定每户农民由国家授田一百亩的限额改为二百亩,作为民众生活、生产的保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西门豹又推行寓财于民、寓兵于农的政策,不重敛(liǎn),不征兵,而致力于使民众富裕、亦农亦兵。
经过西门豹的治理,邺县的生产发展了,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西门豹率领这支士气旺盛的民兵,北击燕国,收复被燕国侵占的土地,使邺县成为魏国东北的屏障。人们过着富足、祥和的生活,西门豹受到百姓的欢迎和爱戴。
商鞅变法
战国初年,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了,主宰天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这七国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如何加强实力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当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秦国也是其中之一。
地处西陲(chuí)的秦国,因经济、文化落后,百姓蒙昧,国力衰微,常遭魏国等中原大国的歧视和欺负。这种形势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形象。当时有卫国人公孙鞅(yānɡ),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公孙鞅见到秦孝公,阐述自己的治国理论,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孝公闻言大悦,与公孙鞅秉烛达旦三日。秦孝公变法决心既定,封公孙鞅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公孙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秦孝公的首肯,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孙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当回事,就想出了一个主意,叫人在南门立了一根木桩,并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两金子。”此言一出,观者哗然,因为扛这根木头到北门去实在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大家议论纷纷,但就是没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诈。
看看围观者越来越多,公孙鞅又下令将赏金加到五十两。话音刚落,一个红脸汉子推开人群走到木头跟前说:“我来试试,最多不过是白扛一趟呗。”说着,他一哈腰,一较劲,一下子将木头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门走去。左庶长公孙鞅连声夸赞这汉子是个好百姓,并当众兑现了赏金。
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轰动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言而有信,对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认真执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变法令正式公布了。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的许多特权都被剥夺了。大臣甘龙、杜执公开与公孙鞅论战,其他反对派也到处攻击新法。公孙鞅面对贵族们的挑战毫不退缩,他命人把反对派统统抓起来,在渭水河边一次就砍了七百多颗人头,血水把河水都染红了。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新法了。
经过几年的变法图新,秦国的实力大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织,粮食布帛渐渐多了,社会秩序也好得多,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局面。秦国渐渐富强起来。
公元前350年,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公孙鞅又公布了第二次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开阡陌(qiān mò),废“井田”,奖励垦荒。谁开垦的土地就归谁所有,田地可以自由买卖;建立地方行政机构,把贵族封邑之外的土地、人口统编为三十一个大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吏进行管理;为了便于向东发展,将国都从原来的雍城迁到渭河北面的咸阳。
新法还规定了赏罚严明,不管普通百姓还是王公贵族,凡有违纪者,一律依法惩治。这第二次变法令的颁布,更加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引起了他们更强烈的仇视。
旧贵族们慑于公孙鞅的强硬手法,不敢公开跳出来反对,就挑唆太子出面。太子出面反对变法,使已经升任大良造、统管秦国军政大权的公孙鞅十分为难;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自然不能治他的罪,但若不予理睬,很可能使变法遭到失败。
公孙鞅本奏秦孝公,道:“朝廷的法令必须上下共同遵守,如在上的人不遵守,下面的百姓就会对朝廷失去信任,新法就不能贯彻始终。所以太子犯法,应与百姓同罪。”
在场的大臣们一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支着耳朵听公孙鞅说下去。但是,公孙鞅话题一转:“太子的过错,完全是他的两位老师长期以来恶意教唆的结果。太子年幼,他的言行,应该由老师负责。所以,我请求大王允许将太子的两位老师治罪。”
秦孝公看到太子脱了干系,也就很痛快地答应了公孙鞅的请求,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qián)和公孙贾,分别处以割鼻和刺字的刑法。这样一来,其余的大臣就更不敢批评新法了。
秦国地广人稀,邻近的“三晋”人多地少,公孙鞅就请秦孝公出了赏格,叫邻国的农民到秦国来种地,给他们田地和住房。秦国人自己则主要用于服兵役,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公孙鞅还将秦国的度量衡作了统一规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乘魏军兵败马陵之机,亲率大军进攻魏国。秦军先头部队一鼓作气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安邑,逼得魏国迁都议和。为了表彰公孙鞅的功绩,秦孝公将商邑一带的十五座城池封给了他,称他为商侯。故此,以后人们也管公孙鞅叫商鞅。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秦国就从一个荒蛮之邦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周天子还特意派使臣去慰劳秦孝公,封他为“方伯”,承认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其他国家看到了秦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变法图新之风大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不慎患了重病,他将商鞅叫到跟前说:“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最使我不放心是继位的问题。太子年轻不懂事,难保不被别人利用。我思虑再三,唯有把王位传给你才能确保秦国继续强盛下去。你愿意接受吗?”
商鞅一听国君思虑秦国的前途要“让位”,怎敢答应,只是劝阻国王要安心养病,不要胡思乱想。
不久,秦孝公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即位。先前反对变法的人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不断向新君陈说变法的不是。秦惠文王当然也没忘记商鞅当年给他定罪的事,他下令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以“车裂”刑法处死了他。
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新法已在秦国民众中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变了。他的变法为秦国的迅速崛起并最终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医扁鹊
我国的医学有独到的诊治疾病的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很高的医治水平了。被称为“开山祖师”的扁鹊就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最有名的医生。
扁鹊,本来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名医。到春秋后期,有个叫秦越人的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被人们以“扁鹊”相称,他的真名却被一般人忘记了。扁鹊是齐国人,年轻的时候当过客店掌柜,后来得到老名医长桑君的指点,学会了看病治病,就开始行医了。
扁鹊是齐国渤海郡人,他在北方各地走过许多地方,到了一个地方就给当地人看病,对于普通百姓,尤其关心。老人、妇女、儿童的病,他都治得好。这样,他的名声渐渐传开了,人们都很尊敬他。
有一次,扁鹊到了虢(音ɡuó),走到国君的宫殿门口,听说太子刚刚死了,就急忙打听是得了什么病。有人告诉他:“太子是气血不顺,内脏受损,突然气绝身亡的。”扁鹊又详细问起病人是什么时候死的,收殓了没有。然后,他郑重地说:“请转告贵国大王,我可以把太子救活。”那人不相信,扁鹊告诉他:“我看病,向来是以表知里,以里知表的。刚才听你说的这些症状,我就知道,太子没有真死,他现在下半截身子肯定还是温热的。”国君听说名医扁鹊来了,亲自出来迎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