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精华2(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二十四史精华2(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周治,周治编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01
书籍编号:30141352
ISBN:978780711683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961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二十四史精华(二)
(下)
周治 主编
辽海出版社
前言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丰富资料。
晋朝
姜维复国遇难
后主刘禅降魏,姜维得到刘禅的命令,便命令士兵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把符节传送给胡烈。自己从东道与廖(liào)化、张翼、董厥等人一起到钟会那里投降。
将士们都很愤怒,拔出佩刀砍路边的石头。随后各郡县据点都接到后主停止抵抗向魏投降的命令。钟会厚待姜维等人,把他们的印绶仪仗都自己做主先还给他们。
钟会内心想要背叛,姜维有所察觉,就想促成叛乱,于是劝说钟会:“听说你从出征淮南以来,谋划从未有过失误,司马氏能够强盛,都是你的功劳。如今你还平定了蜀汉,威名德望轰动天下。百姓认为你功勋卓著,主公畏惧你的计谋,你想这样子就能安然而归吗?何不效法陶朱公范蠡泛舟湖上做隐士,以保全自己的功名呢?”
钟会说:“你说得太远了,我不能那样做,而且从现在的形势看,还不至于向你说的那样。”
姜维说:“如果有其他打算,凭你的智慧和力量也能够做到,就不用我为你考虑了。”从此,钟会和姜维的关系更加亲密,外出同车,入内同席。
钟会因为邓艾奉命主管事务,秘密报告司马昭,说邓艾有造反的迹象。
钟会擅长模仿别人笔迹,就在剑阁截下邓艾的奏章和书信,把里面的文句都给改了,让语气显得狂妄傲慢,有很多居功自傲的地方;又毁掉司马昭的回信,亲手仿造让邓艾生疑。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正月,朝廷下诏命令将邓艾用囚车押回。
司马昭担心邓艾不肯服从,又派贾充率领军队进入斜谷。司马昭自己亲自率领大军伴随魏帝到达长安,又因为王公们都在邺,就任命山涛为行军司马,镇守邺。
钟会派卫先到成都拘捕邓艾,自己随后也到成都,派人将邓艾押送京师。钟会所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父子既已被擒,钟会独自统领各路大军,威震西部,于是下定决心谋反。
钟会想让姜维带五万人从斜谷出击作为前锋,自己率领大军跟在姜维后面。
到长安以后,命令骑兵从陆路,步兵从水路,顺流从渭水进人黄河,五天可以到达孟津,与骑兵在洛阳会合,一举而平定天下。
正在此时,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信,说:“因为担心邓艾不肯服从,现在派中护军贾充带领步兵、骑兵共十万人直接进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领十万人驻扎在长安,很快就能与你相见。”
钟会收到信后很惊恐,叫来亲信,对他说:“如果只是拿下邓艾,司马昭知道我一个人就能办妥。现在率领大军前来,一定是觉察到我有异动。我们应当迅速发难。如果事情成功,那天下就是我们的了。不成功,退保蜀汉之地,也还可做一个刘备那样的人。”
十六日,钟会把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以及蜀汉原来的官员全部请来,在成都的朝堂为太后发丧,并伪造太后遗诏,说让钟会起兵废掉司马昭,宣示给在座的所有人,让他们议论,书写诏版设置官署,让左右亲信代领各军。所请来的官员,都关在益州各官署的房中,关闭城门宫门,派重兵把守。
姜维想诱使钟会杀光北方来的各将领,自己再借机杀掉钟会,把魏军士兵全部坑杀,重新拥立汉主。他秘密写信给刘禅说:“希望陛下再忍受几天的侮辱,我想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钟会想听从姜维的建议,诛杀北方来的众将领,但还犹豫不决。
钟会的帐下督丘建本来隶属胡烈,得到钟会的喜爱和信任。丘建同情胡烈独自被囚禁,就请求钟会,让他允许一个亲兵进出侍奉,各牙门将领也照例允许一个亲兵进出侍奉。
胡烈骗亲兵并让他传递书信给儿子胡渊说:“丘建秘密透露消息,钟会已经挖好大坑,准备了几千根白色大棍,想叫外面的士兵全部进来,每人赐一顶白帽子,任命为散将,用棍子一个一个击杀各将领,埋入坑中。”各个牙门将领的亲兵都传同样的话,一夜之间,辗转相告,大家就都知道了。
十八日,差不多中午的时候,胡渊率领他父亲的士兵擂着战鼓冲了出来,其他军队也都不约而同地呐喊着冲出来,连督促的人也不用,他们就争先恐后地往城里跑。
当时钟会正在给姜维发铠甲兵器,有人报告外面有骚动的声音,像是失火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报告有军队向城里冲。
钟会很吃惊,对姜维说:“军队来大概要造反,该怎么办?”姜维说:“只能攻击他们了。”
钟会派人把关押着的牙门将和郡守都给杀了,里面的人用桌椅顶住门,士兵想砍破门冲进来,但是砍不破。
一会儿,城外的人架起梯子爬上城墙,有的放火焚烧城墙上的楼阁,乱哄哄地像蚂蚁一样涌进来,箭如雨下。那些牙门将也从屋子里冲出来,和他们的士兵会合在一起。
姜维率领钟会的亲兵参加战斗,亲手杀死五六个人,最终寡不敌众,被乱军杀死。
大家争着向前拼杀,钟会被斩,钟会手下的将士也被杀死,约有几百人。乱军还砍死蜀汉的太子刘璇和姜维的妻子儿女,死伤遍地,一片狼藉。
刘禅“乐不思蜀”
魏将邓艾灭了蜀汉以后,后主刘禅还留在成都。到了钟会、姜维发动兵变,司马昭觉得让后主留在成都总不大妥当,就派他的心腹贾充把刘禅接到洛阳。随同刘禅一起到洛阳去的只有地位比较低的官员郤(音xì)正和刘通两个人。刘禅不懂事,不知道怎样跟人打交道,一举一动全靠郤正指点。平时,刘禅根本没把郤正放在眼里,到这时候,他才觉得郤正是个忠心耿耿(1)的人。
刘禅到了洛阳,司马昭用魏元帝的名义,封他为安乐公,还把他的子孙和原来蜀汉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马昭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酒宴,请刘禅和原来蜀汉的大臣参加,宴会中间,还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汉的大臣看了这些歌舞,想起了亡国的痛苦,伤心得差点儿掉下眼泪。只有刘禅咧开嘴看得挺有劲,就像在他自己的宫里一样。
司马昭观察了他的神情,宴会后,对贾充说:“刘禅这个人没有心肝到了这步田地,即使诸葛亮活到现在,恐怕也没法使蜀汉维持下去,何况是姜维呢!”
过了几天,司马昭在接见刘禅的时候,问刘禅说:“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儿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乐不思蜀”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郤正在旁边听了,觉得太不像话。趁上茅厕时,郤正对刘禅说:“您不该这样回答晋王。”刘禅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说呢?”郤正说:“以后如果晋王再问起您,您应该流着眼泪说:我祖上的坟墓都在蜀地,我心里很难过,没有一天不想那边。这样说,也许晋王还会放我们回去。”刘禅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我记住就是了。”
司马昭果然又问起刘禅,说:“我们这儿待您不错,您还想念蜀地吗?”刘禅想起郤正的话,就把郤正教他的话原原本本背了一遍。他竭力装出悲伤的样子,但是挤不出眼泪,只好闭上眼睛。司马昭看了他这个模样,笑着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啊!”刘禅吃惊地睁开眼睛,傻里傻气地望着司马昭说:“对,对,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相信他的确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
昏君不知亡国恨,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他振作的人。
羊祜收买人心
公元263年,魏国平定蜀汉,延续数十年的天下三分之势,演变成魏、吴两国南北对抗的格局。两年后,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国。司马炎盱(xū)衡天下,南望长江,立下了统一天下的宏伟大志。司马炎作了相应的战略部署,调中军将军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羊祜出生名门,祖上九世做官,皆以清德著称。
羊祜到荆州前线后,认真分析了东吴政权的政治、军事状况。从政治上看,枭雄一世的东吴国主孙权,已经逝世了,孙皓继任后,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从军事上看,东吴一代名将陆逊、程普等都相继逝世,但陆逊的儿子陆抗却仍有其父遗风,才略不减前人。东吴拥有军队二十万,善于水战,凭借长江天险与晋国抗衡,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考虑到这些,羊祜暗暗定下了争取民心的策略。
羊祜出镇南夏,开垦土地,开设学校,访贫问苦,救济危难,做了许多利民便民的好事,深得江汉人心。羊祜还对东吴开诚布公。每次与东吴军队交战,他都事先通知对方,从来不偷袭掩杀。吴国士兵投降晋国后,如果有愿意还乡的,羊祜随时放他们回乡。一天,晋军士兵抓来两个俘虏,羊祜了解到他们是一对兄弟,家中还有年迈的父亲,便立即把他释放了。不久,吴军将领夏祥、邵铠率领部下投降,那对被释放的兄弟的父亲,带领全族的人跟随降军向晋国投诚。
秋天来了,晋军为了储存冬季的粮草,进入吴国境内收粮割草。羊祜要求全军在收割粮草时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认真计算粮草的数量,并以同等价值的丝绢偿还农户。当时,食品非常匮乏,晋军的将领们经常带领士兵们打猎。羊祜严令各军,只能在晋国地盘上射猎,不准擅自进入吴国境内。有时,士兵们眼睁睁地看着带伤的猎物逃入吴国境内,却不得不停止追击。然而,对吴国士兵打伤而逃入晋国境内的禽兽,羊祜则规定必须归还吴国士兵。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感恩戴德。江汉一带的百姓,都称羊祜为“羊公”,却忘记了他的名字。
陆抗是东吴末年难得的优秀将领,他虽然与羊祜隔界对抗,以兵戈相见,但内心十分敬佩羊祜,暗自叹服道:“羊公的德量,即使是乐毅、诸葛亮也未必能够超过。”一次,陆抗生了病,羊祜知道后,便派人前去看望,还送去一罐汤药。陆抗端起药就要喝。左右的人忙制止道:“晋国人送的药,哪里能随便喝呢?”陆抗却说:“羊公怎么会在药里下毒呢?”于是将药一饮而尽。
此时,东吴政权日趋腐败,孙皓荒淫骄虐,残害忠良,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陆抗痛感国事日非,却无回天之力。孙皓多次下诏催促陆抗发兵攻晋,陆抗上书道:“即使是在一个乡邑,对百姓都不能不讲恩义,何况作为一个大国呢?我如果劳师兴众,对羊祜实际上并不会有什么伤害,反而张扬了他的恩德。”陆抗坚持约兵自卫,吴晋两国军队因此多年相安无事。
王濬楼船破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决定发兵二十多万,分几路进攻东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镇南大将军杜预打中路,向江陵进兵;安东将军王浑打东路,向横江(在今安徽境内)进军;还有一路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音jùn)率领,沿着大江,顺流向东进攻。
王濬是个有能耐的将军。他早就作了伐吴的准备,在益州督造大批战船。这种战船很大,能容纳两千多人。船上还造了城墙城楼,人站在上面,可以四面瞭望,所以也称作楼船。
为了不让东吴发觉,造船是秘密进行的,但是日子一久,难免有许多削下的碎木片掉在江里。木片顺水漂流,一直漂到东吴的地界。东吴有个太守吾彦,发现了这件事,连忙向吴主孙皓报告说:“这些木片一定是晋军造船时劈下来的。晋军在上游造船,看来是要进攻东吴,我们要早作防守的准备。”可是孙皓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我不去打他,他们还敢来侵犯我!”吾彦没有办法,但是觉得不防备总不放心。他想出一个办法,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了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使晋国水军没法通过。
公元280年,打中路的杜预和打东路的王浑两路人马都节节胜利。只有王濬的水军,到了秭归,因为楼船被铁链和铁锥阻拦,不能前进。
王濬很聪明,他吩咐晋兵造了几十只很大的木筏,每个木筏上面放着一些草人,披上盔甲,手拿刀枪。他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兵士带领这一队木筏随流而下。这些木筏碰到铁锥,那些铁锥的尖头就扎在木筏子底下,被木筏扫掉了。王濬又在木筏上架上一个个很大的火炬。这些火炬都灌足了麻油,一点就着。他让这些装着大火炬的木筏驶在战船前面,遇到铁链,就烧起熊熊大火,时间一长,那些铁链铁锁都被烧断了。
王濬的水军扫除了水底下的铁锥和江面上的铁链,大队战船就顺利地打进东吴地界,很快就和杜预中路的大军会师。杜预竭力支持王濬带领水军直扑东吴国都建业。
这时候,东路王浑率领的晋军也逼近了建业。孙皓派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吴兵渡江去迎战,被晋军全部消灭。
王濬的楼船顺流东下,声势浩大。吴主孙皓派将军张象带领水军一万人去抵抗。张象的将士一看,满江都是王濬的战船,无数面的旌旗迎风飘扬。东吴水军长期没有训练,看到晋军这个来势,吓得没有打就投降了。
东吴将军陶濬,在这时候去找孙皓。孙皓问他水军的消息。这个陶濬很能自夸,他说:“益州水军的船都小得很。陛下只要给我两万水兵,把大号的战船用上,准能够把晋军打败。”孙皓马上封他为大将,把节杖交给他,叫他指挥水军。陶濬向将士下了命令,第二天一早就出发跟晋军作战。吴国将士可不愿送死,当天晚上,就逃得一干二净。
王濬的水军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一帆风顺地到了建业。建业附近一百里江面,全是晋军的战船,王濬率领水军将士八万人上岸,在雷鸣般的鼓噪声中进了建业城。
马隆自荐却敌
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正月,鲜卑的树机能攻打下了凉州。晋武帝司马炎因为以前有大臣向他请求发兵,自己没有同意而非常悔恨,于是在朝会的时候叹气,问:“有没有人能为我讨平这个敌寇?”
司马督马隆上前说:“陛下如果能任用我,我可以平定树机能。”
司马炎说:“你如果真能平定敌人,我为什么不能任用你,只是你的策略是怎样的?”马隆说:“我打算招募三千名勇士,无论他们以前怎样,率领他们西进,敌寇都不够我讨伐的。”司马炎同意了,任命马隆为讨虏护军、武威太守。大臣们都说:“我们现在的将士已经很多了,不应该再凭空悬赏招募。马隆这个小将只是胡说,不值得相信。”司马炎不听。马隆招募士兵,录取的标准是能拉开一百二十斤张力的弓,能拉开发射时有九石力量的管。他立下标志考试选拔,从早晨到中午,一共招募了三千五百人。马隆说:“够了。”
他又请求亲自到武器库里去挑选兵器,以致武库令因为麻烦与他吵了起来。御史中丞向皇帝上奏排挤马隆,马隆说:“我将要在战场上拼命,武库令却给我曹魏时期生锈的兵器,这可不是陛下用我的本意。”司马炎于是下令,武器库中的兵器任马隆挑选,并供给他三年的军用物资,然后派他出征。
马隆带兵向西渡过温水,树机能等人带领几万名部众凭借险要关口抵抗。由于山路崎岖难行,马隆就造了扁箱车,还做了木屋,架在车上,一边战斗一边前进,走了一千多里,打死打伤了很多敌人。
自从马隆向西出发以后,音信全无,朝廷很为他们担忧,有的人甚至说他们已经全军覆没了。后来马隆的使者在夜里赶回来报信,司马炎拍着手笑了。第二天,司马炎召集群臣,对他们说:“假如听从了诸位的意见,就没有凉州了。”于是下诏,赐予马隆符节,并封他为宣威将军。
马隆到达武威后,鲜卑族部落首领带领了一万多个部落前来归顺。同年十二月,马隆在与树机能大战中杀死了树机能。最后凉州得到了平定。
王衍清谈误国
晋惠帝时期,王衍担任尚书令一职,南阳人乐广担任河南府尹,他们都很喜好清谈,把志向寄托在事务以外的事物上。在当时的社会他们俩的名声都很大,很多朝廷内外的人都争相效仿他们。王衍和他的弟弟王澄,都喜欢品评人物,那时候的人们都以他们的评价作为标准。
王衍非常聪明,长相也十分俊美。在他小的时候,山涛就曾夸过他说:“是什么样的女人,居然能生出如此美貌的孩子。但是危害天下百姓的,也往往都是这样的人。”
乐广性情内向,孤僻。他每次谈论,总是用简略的语言分析事理,让人感到内心满足。而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他就保持沉默。他议论别人,一定先称赞这个人的长处,那么这人的短处不用他说,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
王澄以及阮咸、阮咸的侄子阮修、泰山人胡毋辅之、陈国人谢辊(ɡǔn)、新蔡人毕卓等人,都以任性放纵为通达,甚至喝醉了酒发狂裸体,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得体。
胡毋辅之曾经痛饮,他的儿子胡毋谦之见到了,厉声叫着他的字说:“彦国,你是上了年纪的人,不应该做这样的事了!”胡毋辅之放声大笑,叫他进来一起喝酒。
毕卓曾经担任吏部郎,隔壁主人酿造的酒熟了,毕卓借着酒劲,趁夜跑到隔壁放酒瓮的房间里去偷酒喝,被看管的人捆绑起来。第二天早晨一看,原来是吏部郎毕卓。乐广听说以后笑他说:“名教之中自有欢乐之处,何必这样呢?”
当初,何晏等人师法、继承老庄学说,他们创立的观点认为:“天地万物,都以‘无’作为根本。所谓‘无’,就是滋生万物,成就万事,无论到哪儿都存在的东西。阴阳依赖它而变化相生,贤者依赖它而成就德性。所以‘无’所到之处,没有爵位也照样显贵。”
王衍他们都喜爱和尊重何晏。从此,朝廷的士大夫都把虚浮放诞看做美好的行为,荒废了自己的正业。
侍中裴为崇尚虚无有害无益,就写了一篇论文《崇有论》,来纠正虚无思想的误导。然而风气习俗已经形成,裴的论文也不能够匡救了。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四月,石勒率骑兵追击太傅司马越的灵车,在苦县宁平城追上,大败晋军,让骑兵包围他们并用弓箭射击,十多万晋朝官兵相互践踏,尸体堆积如山,无一人幸免。
石勒擒获王衍等人,让他们坐在帐幕下,向他们询问晋朝的事情。王衍详细陈说了祸患衰败的原因,声称计策不是自己出的,并且说自己从小就没有当官的欲望,不参与俗世的事务。又借这个机会劝石勒称帝,希望自己能因此得到赦免。
石勒说:“您年轻力壮的时候就登上朝廷,名声响彻海内,身居重任,凭什么说自己没有当官的欲望呢?把天下搞得一团糟,不是你又是谁呢?”石勒随后命令随从将王衍架了出去。
石勒对手下孔苌(chánɡ)说:“天下我去过的地方多了,还不曾见过这种人,应该让他们活在世上吗?”
孔苌说:“他们都是晋朝的王公大臣,终究不会为我们所用。”
石勒说:“那就杀死他们。不过为了尊重起见,就不让他死在刀刃之下了。”于是就在当天晚上,石勒派人把墙壁推倒,压死他们了。
贾南风毒计除太子
当初,晋武帝司马炎把才人谢玖(jiǔ)赐予太子,生下了一个皇孙。一天夜里,皇宫失火,司马炎登楼观看。小皇孙拉着司马炎的衣角使他进暗处,说:“夜里失火,事起突然,应防备不测,天子不应当站在亮处让别人看到。”当时,他年仅五岁。由此,司马炎觉得他非同寻常。
司马炎曾经对着群臣称赞司马通像宣帝司马懿,所以天下人都归心于司马通。司马炎知道太子没有能力,但是因为司马通聪慧,司马炎才没有废黜太子的想法。
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以后,皇后贾南风的母亲郭槐因为皇后没有孩子,经常劝皇后疼爱太子。贾南风的外甥贾谧骄纵放肆,屡次对太子无礼,郭槐总是严厉地斥责他。
郭槐想让韩寿的女儿去做太子妃,太子也想与韩氏联姻以稳固自己的地位。韩寿的妻子贾午及皇后都不同意,而为太子聘定王衍的小女儿。太子听说王衍的大女儿容貌美丽,而皇后却为贾谧聘定了她,所以心里愤愤不平,说了一些抱怨的话。
郭槐病重,临终的时候,拉住贾南风的手,叫她对太子尽心,言辞非常恳切。他又说:“赵粲(càn)、贾午,一定会把你家的事搅乱;我死后,不要再让他们随便进出宫殿。你要用心记住我的话!”皇后却没有听从,反而与赵粲、贾午图谋陷害太子。
太子年幼时有好名声,等到长大,却不喜欢学习,只知与周围的人玩耍。贾南风又让黄门之类的人引诱他,使他变得奢侈糜烂,而且强横暴虐。从此太子的声誉逐渐衰落,而骄横傲慢却日益突出。
有时太子竟然不去向父皇请安伺候,而纵情游乐,还在宫中设立市场,让手下人买卖酒肉,太子用手掂分量,轻重丝毫不差。太子的亲生母亲,原来是屠夫的女儿,所以太子也喜好买卖。太子月俸有五十万,却经常预支两个月的,还不够开销,又让西园出售蔬菜、蓝草籽、鸡、面粉等物品,收取利润。太子还爱好阴阳术数之类的小把戏,有很多禁忌约束。
辅佐太子的官员劝说太子,太子也不听。中舍人杜锡,担心太子的地位不稳定,经常尽力劝谏,言辞恳切。太子不但不感激,反而觉得杜锡讨厌,把针放在杜锡平常所坐的毡垫里,杜锡身上被扎出了血。
太子性格刚烈,知道贾谧倚仗皇后的势力而骄横,不能容忍敷衍贾谧。贾谧当时担任侍中,到太子所住的东宫来,太子有时就把他撇在一边,自己到后园玩耍。
太子的属官詹事裴权劝谏太子说:“贾谧是皇后亲近的人,一旦他想陷害,情况就危险了。”太子不听。
贾谧果然向贾南风诬陷太子说:“太子储藏很多私财,有结交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图谋您啊。如果皇帝驾崩,他继位,一定会按照您过去对杨太后的做法,诛杀我们,把您废黜并囚禁在金墉城。这对他来说易如反掌。咱们不如早作打算,另立一个心慈面顺(2)的人做太子,这样您就可以放心了。”
贾南风采纳了贾谧的建议,于是宣扬太子的短处,并到处传播。她又假称自己怀孕,在宫内准备了接生用具,然后接来妹夫韩寿的儿子韩祖慰抚养,想用韩祖慰来取代太子。
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十二月,太子的大儿子生病,太子为他请求王爵,没有被同意,后来病情加重,太子为他祈祷求福。
贾南风听说后,就假称惠帝身体不适,召太子入宫朝见。太子进宫后,皇后不见他,把他安排在其他房间,派婢女陈舞假称惠帝的命令赐太子三升酒,让他全部喝掉。
太子推辞说喝不了三升,陈舞逼迫他说:“不孝啊!天子赐你酒而你不喝,难道酒中有脏东西吗?”太子迫不得已,勉强喝完,于是大醉。
贾皇后让黄门侍郎潘岳写了一封信的草稿,又让小婢女承福拿着纸、笔和草稿,趁着太子喝醉,伪称惠帝下诏命令他抄写。信的内容是这样的:“陛下应当自己了断,如不自己了断,我就要进宫替您了断。皇后更应该尽快自己了断,若不自己了断,我当亲手将你了断。而且我已经和谢妃约定,到了时间皇宫内外一起发动,请不要迟疑犹豫,以免招来后患。我在日、月、星三辰之下茹毛饮血(3),请皇天允许我扫除祸患,立道文为王,蒋氏为王后。愿望实现,我将用猪、牛、羊三牲供奉北君。”
太子醉得迷糊不觉,于是就照着写了。有的字只写了一半,皇后把它补完整,然后交给了惠帝。
三十日,惠帝到式乾殿,召公、卿入宫,让黄门令董猛出示太子的信以及青纸写的诏书,然后说:“太子的信如此大逆不道,立即将他处死。”把太子的信和青纸诏书给所有的王公大臣看,大家都不作声。
张华说:“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自古以来,常常因为废黜太子而导致祸乱。再说我朝拥有天下的时间还短,希望陛下仔细考虑。”
裴顾认为应当先检查传递这信的人,又请求核对太子的笔迹,否则的话,恐怕里面有欺骗妄为的地方。
贾南风就拿出太子平时报告事情的十几张启事,大家对比着看,也没有人敢说不一样。贾南风又让董猛假托长广公主的话对惠帝说:“这件事应当尽快决断,大臣们意见各不相同,对那些不服从命令的,应当按军法处置。”大臣们商议到太阳西下,还没有结果。
皇后见张华等人态度坚决,害怕事情发生变化,就建议把太子贬为庶民,惠帝同意了。于是惠帝派人到东宫宣读诏书,废黜太子,贬为庶民。
太子换上平民的衣服,步行出宫,坐上简陋的牛车,一家人被士兵押送到金墉城囚禁。王衍亲自上表要求离婚,司马衷准许,太子妃王氏痛哭着回到娘家。
次年正月,贾南风又安排一个宦官自首,说自己想和太子一起谋反。于是司马衷下令将太子迁移到许昌的宫殿囚禁。
三月,贾南风命令太医令程据配制毒药,假造惠帝诏旨命令宦官孙虑到许昌毒死太子。太子自从被废,担心被人下毒,经常自己烹煮食物,并一直守着。
孙虑把诏令毒死太子之事告诉奉命看守太子的持书御史刘振。刘振就让太子搬移到小房间里,断绝他的食物,可是宫里仍有人偷偷地给太子送食物。孙虑逼太子吃毒药,太子不肯,孙虑就拿捣药用的器具砸死了太子。
石勒假降杀王浚
晋尚书令王浚因其父的字叫“处道”自以为应验了“当涂高”即“向高处走”的戏语,因此就企图称帝。前渤海太守刘亮等人士都恳切地劝谏他,王浚不仅不听,反而将他们杀了。自此士人、百姓都很怨恨他,而王浚更加肆无忌惮(4),日常事务都交给手下的一些奸佞小人处理。
王浚负责幽州、冀州等地的军务。当时天下大乱,中原地区避乱的人,多半往北去依附王浚。但王浚不能好好安抚他们,行政法度又没有建立,士人和百姓又纷纷离开他。开始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