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庞国雄著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9-01
书籍编号:30156578
ISBN:978754307660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356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日本史
庞国雄 著
武汉出版社
前言
日本,一个被称为“弹丸之地”的岛国,一个文雅与野性共存的国度,一个善于模仿、勇于创造文明的国度。这是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是在世界经济史上写下奇迹和辉煌的民族。这个国家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渊源极深。唐朝的日本,曾经几度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文化。日本向中国学习,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应该是取他人之长的学习不同,而是一切照搬,甚至就连服装都要向中国学习。日本属于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国家,但它又输入了西方思想,两者结合形成日本经济社会的文化理念,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大和民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虽然中华民族与之有着几千年的交往,可我们还是对他们所知甚少,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他们屡屡让我们震惊。当天朝上国在西方的坚船利炮面前焦头烂额受尽欺凌之时,我们身边这个一直不起眼的小国却在同样的挑战中迅速崛起,很快取得了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的地位,让清朝上下大跌眼镜。崛起后的日本不仅轻易击败了清朝,而且不久就把庞大的俄罗斯踩在脚下,又一次让中国人目瞪口呆。
日本人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搭的是末班车。但凭借其国民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整齐划一的战斗力,在后来的战争中不仅弥补了技术上的鸿沟,还在竞争中取得了后发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全民族意志统一,决心通过经济振兴实现崛起,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到1990年,增长了152倍。而今,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GDP方面,2009年,如果按照国际汇率计算的话,日本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6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万美元,居世界第17位。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很少有外国人不被日本社会的整齐有序所感染。街上一尘不染,人流整齐有序,公共汽车分秒不差。日本从不停电,也不停水,即使是遇到了地震和海啸,日本人也从来没有表现出慌乱之态。每个日本人都像机器人一样,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整个日本社会也像一部机器,运转精准,几乎毫厘不差。
外国人不管对日本人有怎样的偏见和讨厌,对日本人做事的认真和执著,是绝对说不出一个“不”字的。他们常常是因为认真和执著得过度甚至招人厌烦。1932年,鲁迅在辅仁大学演讲时说道:“日本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太不认真。中国的事情往往是招牌一挂就算成功了,日本则不然,他们不像中国这样只是做戏似的。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到一起,倒霉是必然的。”
日本就是这样,它热诚地向你学习,却丝毫不影响它那极为强烈的自尊,而只是表明它的极为好强、不甘人下。事实上,它一丝不苟地向你学习,正是为了有朝一日超越你,把你甩在身后,甚至把你吞掉。
日本在世界民族坐标中是个有特色的民族。以往,这个国家的大部分人从事以种稻为主的单一种植型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从春种到秋收若无整个家族及邻舍的彼此照料帮忙,势必举步维艰。这就是日本民族文化核心,集体本位主义形成的始因。日本文化可说是一件“百衲衣”,主要由中国、英美及本土诸种因子构成。日本人自身的创造力依靠引入外来文明得到启发,进而推进本国发展,日本文化的继发性形成了该民族学习和接受其他文化的价值取向。战后的日本更是大张旗鼓不遗余力地从西方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略,且与传统文化相整合,陶冶成一种全新的颇具东方特色的日本式的文明。
日本民族的特殊性来自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日本列岛孤独地漂浮在大洋之中,几千年里从来没有和外界有过直接接触。日本列岛面积狭小,土地贫瘠,自然环境相当恶劣,而且时时刻刻处在地震、海啸、火山的威胁之中。日本人的物质生活向来十分简朴,他们不重视享受而重视精神力量,重视保持刚健顽强的心态。
本书用短短十多万字的篇幅,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日本历史画卷,让广大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日本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希望通过读这本书,能让读者对日本文明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客观的认识,并从中学到日本人独特的聪明才智和认真、顽强的处事风格。
第一章 文明源头:海洋中孕育的大和民族
1984年2月23日,日本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第一节 海洋文明哺育下的岛国
日本位于亚洲最东端,太平洋西北角,是所谓的“日出之国”。其最古的地层于古生代中期(3.5亿—4.3亿年前)已经形成。它曾与亚洲大陆相连,经过长期激烈的地壳运动,进入旧石器时代洪积期(约l万—2万年以前)后,随着海平面上升,东海陆地下沉,逐渐与大陆分离,形成了本州、四国、九州三岛,只有北海道依然与萨哈林(库页岛)岛和沿海州相连。进入冲积期(即后冰期)后,由于发生海进,形成津轻海峡、宗谷海峡,北海道才与萨哈林岛分离。经历了漫长久远的年代后,才逐渐形成如今的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和无数小岛所组成的弧状的列岛形态。
日本是呈弧形排列的岛国,南北长约3000公里。除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这四个主要的岛屿外,其周围还散布着4000余个小岛。日本列岛土地面积为37.78万平方公里,70%是山地,30%是平原,四周环绕着浩瀚无际的大海。在日本列岛上,山岭绵延不绝,但山脉都很年轻,全国第一峰富士山海拔只有3776米,日本人将它视作“圣岳”、“灵峰”,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冲积平原散落沿海地带,面积都很狭窄,稍宽阔些的关东平原,其宽度也只不过200公里左右。列岛上河流纵横交错,但河床都很短浅。日本地形狭长,南北走向,南端和北端虽然存在着亚热带和寒温带气候风土上的差异,但主要的大和地方位于中央部且处在温带。尽管也有突发性的台风和大地震,但从整体来说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缓慢而有规律,基本上没有受到经常性的自然灾害的严重侵袭。同时,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全国l/3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展开一派悠悠的绿韵,在清爽的空气中带着几分湿润与甘美,并且经常锁闭在雾霭中,容易造成朦胧而变幻莫测的景象。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气候风土,最适宜原始时代的人类维持自然的生活,并直接孕育了大和民族和日本文化。
日本列岛呈南北方向的弧形排列,地处北纬24度至北纬45度之间,其气候有亚热带、温带、亚寒带的区别,加之受复杂地形与海流的影响,日本气候的地域差异也很显著。但是,大体上说,日本的气候受亚洲季风影响,是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与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其气候的特征是降水量大,既多雨,又多雪。日本列岛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而作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的西亚,其年平均降水量仅在500毫米以下,近代文明发祥地西欧的年平均降水量则在1000毫米以下。与同处东亚的北京(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南京(1000毫米)、韩国的大邱(950毫米)相比,其降水量遥遥领先。在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太平洋一侧的日本,雨量较集中,6—7月是高温、多雨的梅雨季节,8月以后台风则经常带来暴雨。在冬季,日本海一侧,由于位居对马暖流(海面水温即便在冬季也可达5℃—10℃)和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高气压的交汇处,成为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量大有利于树木成长,因而,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很高,约占国土的2/3。加之日本列岛纵贯几个气候带,所以,日本具有富于多样性的森林生态体系。有学者认为日本文明具有“森林文明”的特色。
日本多山,国土的70%是山地,大都被森林覆盖。主要山脉飞(马单)山、木曾山、赤石山,平均海拔3000米,纵贯本州岛中央,将其分为东向太平洋的“表日本”和西临日本海的“里日本”。因而,日本的平原少,河流短,地形复杂而富于变化。然而,日本这种地形的形成是较晚的,大约是在9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造山运动以后的事。日本的火山多,地震多,或许与此有关。
日本四周环海,而且在日本近海生息的动物种类亦很多。例如,地中海仅有海生动物1322种,日本近海则多达3492种。海洋不仅为日本人提供了丰饶的食物来源,而且一直作为内外航路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同时还会发挥保卫日本民族与日本文明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日本文明具有“海洋文明”的特色。然而,我们现在所见的上述日本风土,并非古来如此,其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过程。
自200万年前开始至约1万年前为止,地球处于冰河时代。在冰河时代,日本列岛的年平均温度,均比现在低6℃左右。那时的海面降低,称为“海退”,要比现在的海面低100米以上。当时有陆桥将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相连结。冰河时代的最后一个“冰期”大约始自7万年前,其最寒冷的时期为2.5万~1.5万年前。当时的日本海被对马陆桥隔断,几乎成为湖泊。由于对马暖流不能北上,以致降雪减少,日本的气候寒冷而干燥,应属于大陆性气候。不过,依据考古学调查,当时日本的森林却比西亚和欧洲繁茂,在东日本多为针叶林,而在西日本则多为落叶阔叶林。当时的日本人虽也使用石刀型石器猎取古象、大角鹿等哺乳类动物作为食物,但更多地依靠采集森林中的树果(如橡、榛、核桃、栗)等植物性食品维持生活。
自1.5万年前开始,气候逐渐转暖。到了1.3万年前,降水量亦开始增多。与之相适应,在日本海一侧的多雪地区的森林中(主要在北纬40度以南地区),山毛榉、柞之类的温带落叶阔叶树逐渐增加。气候和植物生态体系的如此变化,不利于古象和大角鹿等生活于草原的大型哺乳动物的生息,这时的日本人遂改用尖头石器,以捕获森林中的小型哺乳动物作为食物,并开始捕捉湖沼河川中的鱼类(如鲑、鳟),作为蛋白食品的新来源。人们已开始制造陶器,用于炊煮树果、山菜和肉类。日本人的生活越来越依存于森林的动植物资源,日本的森林文明由此而诞生。
大约1万年前,冰河时代结束,全球的气候急速转暖。短短的50年间,年平均温度升高了7℃。海面亦急剧上升,陆桥消失,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被大海隔绝。日本人开始向大海寻求食物来源,用鱼叉、鱼钩等用具,捕捞鱼、贝类海生动物。在沿海地带遗留至今的许多贝冢,便是当年日本人食用海生动物的生动写照。日本的海洋文明由此而发生。
大约8000年前,对马暖流进入日本海,日本列岛多雨、多雪的海洋性气候至此次稳定形成。随之温带落叶阔叶林逐渐扩散到北纬40度以北,于是,关东地区及其以北多为落叶阔叶林,关西地区及其以西多为常绿阔叶林的日本森林生态系统也大体完成。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所见的日本风土,是在那一时期形成的,与同一时期的西亚大草原相比较,日本的风土更适宜人们生活,更容易获得食物。那时的日本人,春季采集山菜,夏季捕捞鱼贝,秋季采集树果,冬季捕猎野猪和鹿。年年如此,周而复始。人们劳动与生活的循环频率,与温带森林的季节性循环频率相互吻合,可谓人依存于自然,人与自然共生。
诚然,冰河时代结束后,地球的气候亦并非没有变化。大约5000年前,气候曾变冷过。在西亚地区,气候干燥,草原沙漠化。于是,草原游牧民逐渐向水源较丰富的河滩地区集中。农民和牧民混合、集中,促成了城市文明的诞生。同一时期的日本,气候虽变得寒冷,也出现过“海退”现象,但仍保持湿润。在日本中部的八岳山麓和关东平原的西部,柞树林和桑树林依然繁茂。虽有部分日本人离开海岸地区,逐渐向上述内陆地区移动,但他们的生活仍然依存于森林,仰赖自然的恩惠,并未产生农耕或城市文明。这样的生活又延续了2000年左右。
第二节 列岛上的神话
远古以前,大和民族就在日本列岛上繁衍生息。关于它的历史,有许多古老的神话和历史传说,这些神话和传说大多是与日本的国土、皇族和民族的由来联系起来的。日本第一部由皇室编纂的国史,即8世纪初成书的日本最早的历史文学作品《古事记》记述说:神代之初,天地始分,生成高天原的诸神。首先是天之御中主神,代表宇宙的根本;其次是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代表宇宙的生成力。这三位天神都是造化神。然后天神敕令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男女二神从高天原下降世间(这被称为“天孙降临”),他们不仅生产了日本诸岛、山川草木等众多的神,还生下了支配这些岛屿和天地万物的天照大神——太阳女神。这就是历史传说中日本大和民族以太阳神为始祖,是太阳民族的由来。所以古代日本人认为日本是神国,日本民族是天孙的后代,崇拜太阳神的御子孙,即作为先祖的皇帝——天皇。
神话毕竟是神话,历史传说终究是历史传说。事实上,日本的国土与其他的国土一样,无疑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形成的。日本民族也是根据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历史上无记载的长期的各种血统混合的过程而诞生的。但是日本列岛上何时存在原住民,还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在东亚中国和南亚印度的洪积期地层中已发现了丰富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和冰河堆积物,还有人类的遗迹,比如在东南亚、东亚分别有爪哇猿人和北京人的化石出土。但日本大部分地区是海成层,陆成层并不发达,是非常贫瘠的地域,列岛上是否有原始人类存在,一直是个悬案。后来,日本考古学家在明石市西八木海岸发达的早期地层中出土了“明石人”的髋骨化石,在浜北地方(今爱知县浜北市)和三日地方(今静冈县三日町)的洪积期的堆积层里发现了人类化石遗骨,又在洪积层发掘出若干旧石器,包括石片,尖状受器等。此外,德国考古学家鲁曼还在日本发现了已经绝种的“鲁曼象”化石,如此等等,说明这一时期的列岛已有高等生物,也可能有原始人类存在。不过,由于日本大部分地区是海成层,所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和冰河堆积物不如陆成层的中国、印度丰富和发达。在这个时期的地层中,除了石器以外并未发现其他器物,史称无土器文化时代。但从石器的发现中,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时代的人类已经开始进行渔猎、狩猎等活动,并有了咒术行为。
在日本发现人类化石,引发出这些人是从哪里流入这个列岛的问题,这就牵涉到日本人的起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有各种推想。一般认为,日本地处远东的最东端,四面环海,在远古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从外边流人北方的蒙古人种、通古斯人,以及南方的马来人种甚少可能再向外回流,因此就全部在这里定居下来,又与后来者——日本人称之为“归化人”融合,生活在这岛国封闭的坩埚里。《崇神纪》十一年条记有:“是岁,异族多归化。”十二年三月的诏书中也记载:“异俗重来,海外已归化。”据分析,当时的“归化人”,主要是指从朝鲜和中国赴日的韩人和湘汉人,前者主要从事劳役,后者主要传授技能,他们对于促进当时日本文化的成长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在蒙古人种系统中,保留绳纹特质最多的是阿伊努人,他们一度占据着整个或大部分的日本列岛,成为主要的原住民。从人种特征来说,现在日本人的外形特征与中国南方人和东南亚人相似。可以推想,远古时期中国东部海域有大陆架桥,这成为了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人流人日本的一条重要途径。总之,各个人种在渐次混同的过程中,又同化了阿伊努人,他们融合彼此的原始信仰,调整了族群的对立,最后,在列岛内部比较平和地统一成为大和民族。也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不是单一人种,而是经过长期复杂的多人种混血过程形成的,是一个混合的民族。
距今1200多年前,日本始有经朝廷组织编写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史书。它们记载有不少神话传说,其中有日本“创世”的故事,跟中国“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的神话相似。在遥远的过去,那时有称为“高天原”的天,有像水上的油一样的地,像生长在沼泽岸边的芦苇发芽那样长出了两个神——男神和女神,即伊奘诺尊和冉尊兄妹。他们是日本最早的创世神。兄妹俩站在天浮桥上,将手里的天沼矛往海水里一搅,矛尖落下来的水滴聚集而成一个小岛,名为“淡路岛”。然后又如法炮制,先造出“四国”岛,再是“隐岐”、“筑紫”(九州)、“壹岐”、“佐渡”、“对马”等岛,最后造出了一个最大的“本州”岛。因加起来共有8个岛,故日本有“大八洲国”之称。
伊奘诺尊、伊奘冉尊兄妹还培植了岛上的山川草木,生育了众多治理国土的神。天照大神是这些神中的最高统帅,她治理着高天原,并派子女开发其他疆土。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栈鸣尊,因胡作非为引起众神愤怒,被驱逐出高天原。他降临到出云地方(今岛根县境内),斩杀了身长横跨7个山峰的大蛇,并从其腹中取得“天丛云剑”,后又禅让给其儿子大国主神统治。是时,天照大神要派自己的孙子琼琼杵尊去统治,并给他玉、镜、剑三件宝器,这就成为历代天皇标榜正统的“三神器”。琼琼杵尊死后,由彦火火出见尊治理国土,被奉为日本开国之王,称“神武天皇”。他率军从日向地方经海路东征,征服大和地方后,于公元前660年元旦在檀原宫即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位天皇。虽然这纯属虚构,但对了解日本古代历史却可资参考。
第三节 部落小国时代
根据大量考古发掘证明:距今数万年至十余万年前,日本民族的祖先就已劳动、繁衍在日本的土地上。
20世纪30年代初,在兵库县明石市发现了一片男性腰骨化石,称“明石猿人”;50年代在标木县葛生町发现的下颚骨、大腿骨等遗骨化石,称“葛生猿人”;后又在爱知县牛川町发现了人的上腕骨等化石,称“牛川人”;在静冈县三日町发现了人的不同部位的头骨,称“三日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大分县圣岳洞穴、冲绳县港川、静冈县浜北等遗址中,发现了人体不同部位的遗骨化石多种。上述人类遗骨化石,反映了原始日本人不同阶段的发展轨迹:明石人与中国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同处于第二冰河期;葛生人、牛川人、三日人、圣岳人等分别属于更新世中期至晚期,其中圣岳人、三日人与中国的山顶洞人相近似。
旧石器时代原始日本人生活的遗址,几乎遍布全日本。当时日本和亚洲大陆连成一体,因受地近海洋暖流之惠,植物繁茂、动物成群。原始日本人进行着群体的狩猎、采集活动,过着“冬则宿穴、夏则住巢”的流动生活。他们把制作石器作为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制作技术也日趋成熟,如剥离石刃的技巧,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形成以濑户内、北海道、北九州等为中心的区域性特点,且与东亚其他地区的石刃技术有关联。
原始日本人在旧石器后期,已能用火烤熟食物(考古挖掘中发现过多处炉迹)。他们通过火的应用,能熟食、御寒、防敌,有益于增强体质、丰富智慧,提高了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日本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反映其文化的代表文物是具有绳纹式花纹的陶器,故称为“绳纹式文化”,它延续了几千年,直到公元前3世纪末,遗迹遍布日本各地,出土陶俑多为女性,因此绳纹时代是日本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公元前3世纪末,随着秦汉帝国相继兴起,中国的金属文化和农业技术通过朝鲜传到日本,从此日本进入金石并用时代。这个时代的陶器是用陶轮生产形式简洁的素纹陶器,因最先在东京弥生町发现,故称之为“弥生式文化”,这是一种以种植水稻为基础的农业文化,男子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使得父权制氏族公社取代了母权制氏族公社。
弥生时代的农业发展和铁器的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重大变化:不仅出现了以部落共同体为基础的村落,而且有了贫富的差别。在北部九州一些弥生后期的坟墓遗址中,挖掘出非常珍贵的铜镜、铜剑、玉器等;而大多数瓮棺墓葬则毫无殉葬品。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阶级。
公元1世纪,受大陆文化影响较早的北九州地区社会发展较快,出现了百余国(部落或部落联盟)。《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说明日本境内出现了许多部落小国。“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出土,证明倭奴国已遣使通汉朝。国家的产生直到3世纪,此后,部落小国通过兼并和联合,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部落国家,“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记有30余国的国名,并对其中的邪玛台国叙述得特别详细。
当时九州有个大国邪玛台国,其女王卑弥呼曾向北魏进贡,得到了“亲魏倭王”的封号和金印。邪玛台国已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有大人、下户、奴婢等不同阶级。国王是国中的最高权威。在卑弥呼为国王时,中央一级设有大倭、大率、大夫等职,官吏分别管辖贸易、地方监察、外交事务。为巩固统治和社会秩序,已有不成文的法律和刑罚,一人犯罪,波及亲属。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种禾稻、苎麻。手工业也相当发达,酿酒很普遍,纺织品有丝织物、麻织物,并掌握了染色技术;冶炼技术也相当进步,已出现了铸造工房。尚有贸易集市,南北市籴。在外交事务方面,积极沟通与中国的关系。公元238年,卑弥呼遣使曹魏,魏明帝授予她“亲魏倭王”称号及其金印紫授。至247年的近l0年间,两国互派使者往来有7次。如此频繁的交往,在古代中日关系史上实属罕见。
第四节 大和民族的统一
3世纪前后,以京都为中心的地区的发展开始超过北九州,部落国家大量出现。与邪玛台国同时,在近畿地区(今京都、大阪、奈良一带)也有不少国家存在。在今大阪府界市有一座规模巨大的皇陵——仁德陵,以及应仁陵、履中陵、景仁陵、崇神陵等。这种陵墓也称为“古坟”,是大和国统治者权威的象征。
经过长期的征战,到3世纪中叶以后,在大和(奈良)平原兴起的大和国逐渐强盛,开始走向统一的过程。4世纪时它已经征服九州和本州的大部分地区,控制了西至九州,东至关东的广大地区,初步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它还把势力扩张到朝鲜半岛南部,占领任那,以此为据点,不断侵掠朝鲜半岛。到5世纪,统一过程基本完成。当时中国正经历“五胡十六国”,纷乱后趋向统一。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建立宋朝。次年大和国即遣使刘宋,表示通好。相继与宋通好的有赞、弥、济、兴、武等五个大王。他们有的获宋所承认的“安东将军、倭国王”称号。
大和国在征服各地氏族、部落时,除把一部分壮劳力和美女当作奴隶带回大和外,一般不破坏当地的氏族组织,使其仍居住在原地,以“部”的形式集体地隶属于王室或贵族,部民在氏族长的统率下进行生产劳动,向所属主人缴纳年贡,并服劳役,农业生产者编为田部,手工业生产者按专业分别编部,如土师部(陶工)、织锦部(织工)等。这种部民制社会,迅速提高了生产力技术水平,为大和政权的统一和统治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部民主要在朝廷和贵族的领地里耕作,他们的来源和地位比较复杂,总的来看,他们近似奴隶。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不能随意迁徙,主人对部民可任意转让,全部剩余产品被主人剥夺,除了主人给他们一点产品作为生活资料外,几乎一无所有,因此,部民实际上是一种“日本式奴隶”,大和国家实质上是奴隶制国家。
大和国的最高首脑为大王(后改称天皇),是世袭的专制君主,但他没有天皇那样的绝对权力,实际上是氏族贵族联合政权的共主。中央朝廷由几个最有势力的氏族族长、大王的亲信来分掌政务,大伴氏、物部氏掌军事,苏我氏掌财政。地方设国造、县主、稻置等各级官职,都由地方有势力的氏族长充任。中央和地方各级官职是世袭的,并由大王授予特殊的姓,如臣、连、造(表示中央贵族)、君、直(表示地方贵族)等,这些具有世袭尊姓和世袭官位特权的氏族豪强,也称为氏姓贵族(古代日本只有贵族才能有氏、有姓,平民只有名而无姓。氏表示家族血缘关系,姓表示门第尊卑),大和国家就是以大王为首的氏姓贵族统治的奴隶主专制国家。
倭五王统治的半个多世纪,是大和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外交活跃的时期。他们重视农业,进行水利建设,在开垦田地和兴修水利基础上,建立了许多直属中央的屯田、屯仓,并实行氏姓制度和部民制。氏即以家庭为基础的血缘集团,由大王根据其功绩、地位授姓;有姓的氏才能担任中央和地方的官职。授有臣、君、连、直等姓的氏,与王族有血缘关系,可担任中央要职;授予造、直、史等姓的氏,担任地方官职。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即基本劳动群众——部民,按技术特长和贵族生活需要,分别编成“部”。遍布全国和所有生产领域的部,作为社会生产的基层组织。从事农业生产的部称“田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部称“品部”;担任侍奉、卫护的部为“杂部”。经过倭五王的精心治理,大和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都有明显的发展。
在倭五王统治期间,由于“大和朝廷”积极推动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交流,因此诸多大陆和半岛的人登陆列岛,并因此传入了灌溉等农业技术、打制铁制品等工业技术,为日本列岛的生产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专题:日本人的原始宗教崇拜
从已出土的考古发掘来看,远古时期的日本人已具有“万物有灵”思想。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石川县真肋遗址,曾集中出土了数百块海豚的头骨,它们呈放射状排列。与海豚头骨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长205厘米、直径45厘米的栗木柱,其正面有雕刻。从海豚头骨的人为有序排列和雕刻木柱的存在来看,在这里可能举行过某种仪式。民俗学的调查表明,日本的阿伊努族和东西伯利亚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曾有为猎获物举行“送灵”仪式,他们认为,将猎获物的精灵送回“精灵世界”,这些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