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北大历史课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程门立雪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160557
ISBN:978711530311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420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北大历史课
作者:程门立雪
ISBN:978711530311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众多北大学人、学子有关历史的精辟论述和观点,以我国5000年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按照朝代更迭的顺序,介绍了从炎黄传说到清朝覆灭之间,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制度沿革以及社会变迁的文化风貌,以使读者对中华文明有一个简洁、总括的了解。
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希望领略更多史学大家观点的读者参考阅读。
前言
国史大师钱穆曾经说:“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自黄帝以来,我们已经有近5000年的历史传承,其间有青铜时代的战乱与传说,有汉唐的盛世,有两宋的奢华,也有明清的血雨腥风……当一切重归平静,那些曾经的惊心动魄与生死兴衰,都化作了文字,躺在不计其数的史书中,等待我们去了解、去感悟、去思考。
第一个王朝的历史是如何开启的?经历过怎样的波折?为后世的君主们留下了怎样的榜样?从战国到秦汉,从三国到隋唐,分裂与统一的轮回中,潜藏着什么样的力量?历史是一部蕴含经验和真知的书,是先祖智慧的结晶。翻阅过去,我们很快便能发现前人所遗留给我们的丰厚智慧,看到华夏文明从神话到现实的发展足迹。站在历史的长河边,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的国家、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究竟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运行的。
历史还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过去的数千年中留下的经验与教训,感悟其中蕴含的规律与原则,洞察未来的变化与发展。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为何两代而衰?刘邦是靠什么打败项羽的?经济空前繁荣的两宋为何总是受欺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懂历史,而且也可以让我们看懂未来。
此外,通读历史还可以让我们暂时跳出当下的繁忙与压力,以今人之心感怀古人之事,这能让我们更加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舒缓或纠结或空寂的心情。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看看这些历史上的牛人都曾有过怎样的隐忍人生和生死奇遇,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困境也就不会再显得那么坚硬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110多年来,这里汇聚了顾颉刚、傅斯年、钱穆、邓广铭等众多史学大家。本书精心编辑整理了北大学人、学子有关中国历史的智慧点滴,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摘取精华,以5000年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专注于其间的重要历史人物以及社会变迁的文化风貌,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对于中华文明有一个清晰简洁的总括了解。
本书在策划与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李少聪、李尚芳子、李成坤、胡俊、丁修山、刘曼、刘冲、徐芳、王恩聪、聂振岗、刘悦、赵会会、金东东、杨亚楠、张盛林、雷敏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本书是很难面世的。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漏之处,希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1.华夏祖先:黄帝和炎帝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严文明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推黄帝和炎帝。长久以来,人们总是把自己看成是黄帝的子孙,或者把炎帝和黄帝都当做自己的始祖,说自己是炎黄裔胄。这种血统上的认同思想在历史上一直起着极大的凝聚作用。”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口头流传,流传得久了,便成了神话;时间略近一些的,虽然没有传成神话,但也成为了传说。神话也好,传说也罢,其说法多种多样,而我们的故事就从华夏祖先——黄帝与炎帝开始说起。
“炎黄子孙”的由来
在炎帝与黄帝之前,人类只是疲于应付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很少有可以纪念的事情。自从有了炎黄二帝,很多传说和故事才得以流传下来。
据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当时中原地区形成许多部族,最为著名的两个是今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姜姓部族和姬姓部族。姜姓部族的首领是炎帝神农氏,姬姓部族的首领是黄帝。
后来,炎帝的部落开始衰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约公元前26世纪,在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战争中,黄帝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一说今山西运城解池附近,一说今河北涿鹿东南)进行了一次交战。而这次交战却成为了黄帝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的重要战斗。
通过阪泉之战,黄帝逐渐平息了联盟内部的纷争,众部族推举黄帝为天子。《商君书·画策》说:“黄帝作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匹配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意思是说,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建立了新的统治秩序。
从此,在黄帝的领导之下,炎、黄等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华”代表文化繁荣,意思是“光彩”;“夏”的意思是“大”。华夏族就是“居住在中原地区、文化很繁盛的人们”。
另外,因为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武力征天下的形式臣服诸侯、统一华夏族的帝王,所以中华民族又自称为“黄帝子孙”。但因为是炎、黄两部落融合成了华夏民族,故也称为“炎黄子孙”。
涿鹿之战
早在原始社会中晚期,各个氏族部落之间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或复仇而频频爆发武装冲突。由于这类冲突尚不是以掠夺生产资源和从事阶级奴役为宗旨,所以它们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战争,而仅仅是战争的萌芽。
蚩尤九黎族兴起于约四五千年前的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位于今冀鲁豫交界处。因为其势力不断扩大,由东向西发展,逐渐北上中原。蛮尤的北上,使得九黎族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发生了冲突。当时,蚩尤把炎帝驱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黄帝求援,与蚩尤在涿鹿大战一场。
蚩尤率领所属72氏族(或说81氏族)与黄帝进行对抗。战争之初,由于蚩尤的武器装备较好,所以处于攻势,黄帝处于守势。传说双方七十一战未能分出胜负,黄帝“屯兵涿鹿之山,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可见双方战斗之艰苦。
期间,黄帝“使应龙蓄水”,抵挡蚩尤。蚩尤则请来了风伯雨师兴风作雨,冲破了黄帝所布置的“应龙水阵”。紧急时刻,黄帝又请来女神旱魃,让天气放晴。蚩尤利用浓雾,欲使黄帝的部队迷路,黄帝则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
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几个回合下来,黄帝逐渐占据上风。终于在中冀之野(即冀州,今河北省涿州,至今那里还保存有蚩尤墓遗迹)擒杀了蚩尤,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从此黄帝声名大震,他的势力也日益强大起来,为华夏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涿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次“战争”的原因是双方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虽然,这场“战争”的大致经过情况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记述的,但是神话毕竟是历史的投影,曲折地反映了事实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涿鹿之战”堪称为中国古代战争的先导。
黄帝的功绩
《易经·系辞》上曾经讲过,古代器物的发明和制作都是古圣王的功劳。实际上,这种说法不是空穴来风,确实有一些是实情。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部族整治,其在这个时候所做的一些事情,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一、文化贡献
古代记录天文历法方面的《世本》一书中曾经提到:“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古时候的人,天天和大自然相处,对于白天昼夜的转化自然疑问颇多。而要解开这种种疑问,自然就要先知道它们是如何变化的,于是天文学、历法便由黄帝引导推衍而来。另外,黄帝还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在黄帝的统治下,天文、数学、军队、音乐、医药、文字等都开始有了最初的雏形。
另外,据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女名叫嫘祖,她带领族人开始养蚕。而衣裳最早便是黄帝之臣伯余作的。
二、精神贡献
在黄帝的组织下,人们发明了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三、政治贡献
黄帝建立了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一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全国共分九州。
黄帝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
黄帝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
黄帝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等。
知识链接
黄帝与炎帝出生的传说
历史上一般公认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传说黄帝一生下来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被称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炎帝出生在姜水之岸(今陕西宝鸡一带),距今约4000多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赤帝、烈山氏。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而后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
2.治水英雄:大禹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顾颉刚曾说:“禹的来踪去迹不明,在古史上的地位是独立的,他不是周族的祖先而为周族所称,不是商族的祖先而亦为商族所称,他的神话是普遍的。地位的独立,神话的普遍,唯有天神才能如此。”
在我国几乎到处都是关于大禹治水的遗迹: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远离中原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
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无一不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
大禹采用什么方法成功治理了水患
大约在4000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因为洪水为患,引起了很大的水灾,导致沿河流域的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许多老百姓只能往高处搬。当时族人的最高统治者尧立刻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
刚开始的时候,部落首领们大都推荐鲧。但是尧对鲧不大信任,最后,在首领们的力荐之下,尧才勉强同意。可是鲧花了九年时间去治水,却并没有把洪水制服,最后被尧处死在羽山。
鲧治水失败后,尧便任命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通过对河道的检查,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总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改革了原来的治水方针。
当时,他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疏通了九河。
另外,根据轻重缓急,禹把治水的顺序做了规划,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他各地。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蹚河过川,拿着量测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有片刻松懈。
大禹与涂山氏族的女娇才新婚不久,便踏上治水的道路,离开了妻子。后来,他三过家门,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这就是传说中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了13年治理,大禹治水终见成效,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得以消除。
大禹治水与都江堰有何关联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48公里,此处早在夏禹时代称“导江”,传说夏禹治水导江至此而得名。
在古代,成都平原因为整个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且坡度很大,所以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成为一片汪洋。可是,自从秦朝蜀郡太守李冰经过八年的努力建成都江堰后,成都平原就成为了人类宜居之地。但千百年来却无人提出疑问:李冰之前的成都平原真的是泽国一片、不宜人居吗?
其实,李冰治水前,还有鳖灵治水、杜宇治水、大禹治水,尤其是大禹治水的影响最为深远。一直以来,汶川、北川都相传是大禹出生地、大禹故里。此外,都江堰和什邡也相继加入了大禹出生地争夺的队列。具体大禹出生在何处,这些传说虽然没有确证,但也不会是空穴来风。《禹贡》中有“岷山导江”、“和夷厎绩”等记载,说明大禹确实是到过岷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的。因此,无论大禹是否在此出生或居住,其在此治过水应当是可能的或可信的。或者说治理岷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禹时代,而都江堰正是治理岷江的主要工程。
《蜀王本记》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著名经验就是“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这一经验正是李冰治水“深淘滩,浅作堤”的精妙之处——疏导,实行无坝引水。经过大禹、李冰等无数代人的辛劳,形成了都江堰市目前的无坝引水工程。
另外,在中原还曾经流传有这样一个有关大禹的故事:“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造成水灾。大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有史学家认为,大禹等几代人的治水,实则都是以都江堰为中心的岷江流域,那里在明代以前一直被认为是万里长江的源头地区,史称“江源”,其历史、地理历来有极强的神秘感和神奇色彩。而以都江堰水文化为主要内涵的“江源文明”对长江文明以至整个中华文明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这样说——大禹开创了《江源文明》。
治水后的影响及功绩
大禹治水的成功,使他建立了极高的威望。舜召集各氏族部落酋长开庆功大会,赐给他用美玉琢磨而成的玄圭,以示其丰功伟绩。当舜年老时,众人一致推举禹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
禹在这个集团中威望很高,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套规定,如果各氏族部落有违反者,就依刑法来查办。据《太平御览》卷823引《随巢子》中记载,禹还有组织地对不听教化、多次叛乱的部落进行征伐,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之后,“四方归之,辟土以王”。
另外,禹为了巩固统治,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据《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他还“南省方,济于江”,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为了纪念这次盛会,禹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后来夏王朝之象征。
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禹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他推动建立的夏朝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推动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知识链接
河伯授图的传说
传说河伯原是掌管黄河的水神,最初升为神仙担任黄河水神之时,河伯因为道行浅,对治水不熟,所以对治理黄河一时束手无策。然而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要先画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水才能有成效。
根据玉帝的指点,河伯回到家乡,找到一名姓后的老汉,与他一起绘制河图。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查水情,画河图,并不是三两个月就能完事的,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经年老体衰了。
河伯看着画好的河图,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都画得一清二楚,遗憾的是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去治理黄河了。但河伯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水,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忙一场。
终于,大禹领命治水,河伯见此人有能力,便将黄河河图授予了他。此谓之河伯授图。
3.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主任李伯谦说:“夏朝的第三代王喜欢喝酒、喜欢打猎,不太问政事,结果东方的夷人就利用夏朝刚刚建国以后老百姓对这个王不太满意,进攻过来了,而且利用了夏朝老百姓的不满,就把夏朝这个王推翻掉了,这个在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当中就叫做‘后羿代夏’。夏人跑了,后羿就占领了这个地方,因此才会带领一部分夷人过来,过来以后,他们的文化也带来了。”
夏朝(约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了。但关于夏朝是否存在,历史学家们一直莫衷一是。认为夏朝不存在的原因是考古界缺少关于夏朝的文物证据,不过在连云港云台山发现的夏启祭天石刻,成了夏朝存在的有力证据。而且史书中关于夏朝的文字也不少,非常清楚地记载了夏朝的起源、人物、典故等,这也足以说明夏朝在历史上真的存在过。
夏朝是谁建立的
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联盟的共主。比如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去世后,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被禅让给禹。
禹在位的时候,东夷族势力强大。东夷族首领益曾经被舜任用,去管理草本鸟兽,后来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并且禹在位的时候让他参加天下大事的处理,死时也给了他最高的权力,但是结果却由禹的儿子启继承了权位。所以,我们现在认为,禹的儿子启是夏朝第一位君主。
在屈原《天问》篇中曾有记载:“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意思是启代替益作了君主,但却突然遇到灾祸,后来遭受忧患的启为什么却能够把拘禁解脱。从这段话推测,启和益之间一定进行了复杂而尖锐的斗争。这场斗争是以启的胜利告终的,即古本《纪年》所说的“益干启位,启杀之”。
夏朝的发展
待启坐稳夏朝的第一任宝座之后,夏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就按其制度运作起来。
一、夏朝的前期发展: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开始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
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可是太康只顾田猎游玩而不恤民事,而夏王朝内部也开始发生内讧。先是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据《韩非子·说疑》篇说,启的儿子武观曾经“害国伤民败法”,但是后来叛乱被平定,武观被诛杀。
正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东夷势力却悄然乘机西进。早在炎黄时代,东夷的太吴、少吴部落就已经颇为强盛,而此时东夷的部落首领后羿见此时有机可乘,便直接攻入夏都,赶走了太康。太康失国,与弟仲康子相一同逃往东方,不久死去。而仲康子相在帝丘(河南濮阳县南),依靠斟灌(山东寿光县东北)等东方诸侯继续发展势力。
但是,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寒浞杀死后羿不久,开始大力消除亲夏势力,攻杀仲康子相于帝丘。当时,仲康子相的妻子缗已经怀孕,从墙洞逃出,逃回母家有仍(山东金乡境),生子少康。
少康长大后,积极招纳夏的余众,做恢复夏王朝的准备。这时候,逃往有鬲氏的夏遗臣靡与少康联合起来,一起开始收集斟灌氏、斟寻氏等余众,最终剿灭寒浞,复立少康的统治地位,重新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地位。
由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经历了大约四十年左右。这一曲折而复杂的斗争事实说明,当国家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已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夏王朝因为拥有比较深厚的社会基础,才能恢复它的统治,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夏朝的中期发展:文化复兴
少康以后,由季杼继立。季杼彻底肃清了寒浞的残余势力,又大力征伐东夷各部,一直打到东海。后来,又还都伊洛之间。季杼统治时期,是夏朝中期的极盛时期,而在这期间,夏朝的稳定又促使了文化的发展。
有关夏朝社会发展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得既少又大多模糊不清。关于夏朝的地下考古工作,目前还在继续探索中。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典型,称为“二里头文化”。
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朝纪年范围内。目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朝文化的直接证据,但它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朝文化的工作。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骨角器和蚌器也还在使用,虽然至今还没有在夏朝的遗址中发现较大的青铜器,但在二里头文化遗存中所发现的铜容器,系采用复合范技术铸成,反映出当时的铸铜工艺已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夏朝的灭亡
一个朝代的灭亡自然是从衰败开始的,那么夏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呢?夏王不降死后,孔甲继位,夏朝开始衰落。孔甲是个什么样的人?司马迁的评价是“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他的淫乱暴虐激起了群众的反抗斗争,夏王朝的统治制度从此遭到破坏,引起不少诸侯国的叛离。从孔甲开始,夏朝开始江河日下,逐步开始走上衰败。
孔甲之后皋继位,然后是发,再然后是发的儿子桀。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无限制征用民力,残酷镇压奴隶和平民。据《史记·夏本纪》上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可见,夏桀对老百姓是多么的凶狠残暴。有压迫就有反抗,对于夏桀的暴政,人们发出“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的呼声!
老百姓对桀的统治十分怨恨,为了解脱困境,夏桀想出兵讨伐有缗氏。有缗氏是帝舜后裔,为姚姓之国,因不服桀,而被夏所灭。桀还将商族首领汤囚禁于夏台,虽然后来将其释放,但导致了夏与商关系的破裂。总之,桀统治时期,许多方国部落叛离桀而归服商汤。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桀的统治已经无法维持下去了。此时,商汤已在东方的孟诸地区兴起,他乘机兴兵伐夏。夏桀势孤力穷,战败逃亡,死于南巢(安徽巢湖北岸)。夏亡。
从禹到桀,共传十四代。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统治了约五百年左右。
知识链接
“家天下”的由来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
《礼记·礼运篇》中曾讲到禹以前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在那时,一切财产都是公共所有(天下为公),首领依其才能选举产生(选贤与能)。到禹以后的社会时,国家财产成了一家私产(天下为家),私有制已成合法,父死子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大人世及以为礼),有了“禹传子,家天下”的制度。所以,家天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了西周时期,进一步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口号,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当成君王一家的私产。
4.禅让制和世袭制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阴法鲁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许树安合著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书中写道:“传说的尧、舜、禹时期,部落领袖实际已经具有相当于后世国王的权力,只是这一职位还要由各部落首长协商推选,史称‘禅让’。据说尧、舜、禹之间就是经过‘禅让’转移权力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丰富和部落领袖权力的增加,权力和财富的继承也被垄断。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把‘禅让’的公天下,变成了传子的家天下,确立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制度(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至此,国家形态正式产生,中国进入了有史社会。”
禅让制与史学家的质疑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叫做“禅让制”。
三皇五帝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度,曾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也被人认为是华夏民族兴盛的原因,因为有了禅让,才有了贤能的人。但如今一些资料证明了夏前的禅让制度也不是自愿进行的,也有胁迫与私心掺杂其中,史实后人无从考证,全靠片面之词,禅让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也无从得知。另外,至于“禅让制”是否真的存在过,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因为没有事实的考古依据,为此就产生了有关的传说与质疑。
一、传说中的禅让制
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的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启为王。这种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了第一个朝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