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看完《舌尖上的中国》,口水流,眼泪飙;读完《中华上下五千年》,“易中天中华史”任由你来教!

作者:白桦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4-05-01

书籍编号:30169446

ISBN:978755344372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6652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读书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


白桦 主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前言


五千年华夏文明辉煌灿烂,五千年历史长卷纷繁浩叠。


沿着时光之辙,我们一路追寻着中华民族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仓颉造字,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刘邦称帝、大汉初立,从唐宗宋祖开国立业到成吉思汗弯弓射雕,从清军入关执掌江山到武昌起义掀起狂澜……多少风云变幻、朝代更迭,只在倏忽之间;多少悲壮苍凉、荣辱衰亡,已成过眼云烟。


抚今追昔,那些曾经走过的史实、曾经涌现出的先哲,仿佛正翩翩滑过厚重的史料,将每一点真知灼见、每一条金玉良言,剔选而出,供后世子孙们自行甄别,自行品鉴。


纵观古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仁人志士,基本都是精通历史、博古通今之人,因为历史里面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无限的真知。不论是王朝的兴盛衰亡、君臣的功过是非,还是事件的真假曲折、改革的艰难险阻……都映射出人类发展的艰辛与坎坷。而博古通今也成了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方向和境界。


历史带给我们很多——我们要学会从历史的兴衰更替中感受它所散发出的智慧,也要学会从历史人物的风云叱咤中感悟它所传递出的人生真谛。


就个人而言,历史可以修身齐家,武装头脑,开启人生智慧;就国家来说,历史是我们在世界舞台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正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奋斗的我们十分需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而悠久、辉煌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急我们之所急,想我们之所想。


然而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代人也都会重新解读自己的历史。我们要从历史的兴衰更迭中,体味它的雄浑和悲怆!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历史也在新的领域、新的轨道上前进、拓展。


我们的环境在变化,我们的思维在变化,我们的观念也在变化,所以新时代的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了解历史。当然,我们了解历史,也是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尧舜禅让到秦皇汉武,从贞观之治到康乾盛世……中华民族开创了一部让世界为之震撼的辉煌灿烂的民族史。


魁奈曾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可匹敌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我们如此用心地梳理和编撰自己的历史,就是为了让世界了解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为我们开创美好的明天坚固根基。


以史为镜,鉴古知今。为了让读者更真实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也为了将以前的同类书重做修改与编排,我们精心汇编了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科技、艺术、军事等多个方面,详细讲述了中华民族自上古时期至近代革命的数百个英雄人物与经典故事,生动简洁地将几千年以来的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融入其中,既系统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史,也令读者得以重温那些英雄人物的成败得失。


我们有意避开枯燥的史料,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字的可读性,尽可能选取精彩的篇章来描述宏阔壮观的历史场面,对复杂的事件、人物做简明扼要的介绍,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文字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浓缩起来。


全书分为“寻根问祖”“逐鹿中原”“江山一统”“群雄纷争”“盛世华章”“金戈铁马”与“王朝更迭”七大版块。各篇故事独立成章,但全书一脉相承,这样不仅便于梳理历史,而且阅读起来极为方便。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完整展示中华历史、领略历史风采的优秀读本。


细读此书,可令读者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也可以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历史的深远与博大。愿这本书能带给每位读者最佳的阅读享受。

第一章 寻根问祖 传说时代·夏·商·西周


开天辟地的神话带来了中华文明的曙光,炎黄争霸的传说谱写了华夏儿女的前世今生,夏、商、西周的历史又揭开了三代文明的真相。


中华先祖黄帝


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和黄帝。有传说他们两位本是亲兄弟,一个管理北方,一个管理南方;还有传说黄帝行仁政,而炎帝无道,所以最终爆发了战争。这些传说很大程度上无法被普通人民的感情所接受,因此流传得并不广。


上古神话传说经过后世文人学者的加工,逐渐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彻底神化,把原本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都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天神;另一个方向是圣王化,淡去神怪色彩,尽量向自以为真实的历史靠拢。如果说在秦汉间将伏羲和太皞合为一体,那么伏羲就被认定是神性的代表,而太皞是人性的代表;如果说在秦汉间将神农和炎帝也合为一体,那么神农就被认定是神性的代表,而炎帝是人性的代表。神性和人性完全统一在同一个名称下的,恐怕就只有黄帝了。


昆仑山上的宫殿


按照神话的说法,黄帝也可以写作“皇帝”,是指“皇天上帝”(一说指黄土地的中央),是最尊贵的神灵,是中央的天帝。黄帝在下界的帝都位于昆仑山上,管理帝都的大神名叫“陆吾”,长着人的脸、老虎的身体和爪子,还有九条尾巴。


从昆仑山上的宫殿往东北方向走,就可以到达黄帝在下界最大的御花园,名叫“悬圃”,因为据说这个花园是悬挂在云雾缭绕的半空中的。悬圃的管理员是位名叫“英招”的神灵,他长着人脸、马身,有老虎的斑纹,背上还有一对翅膀。


昆仑山上的宫殿极其雄伟,朝向四方的每一面都有九扇大门,有九眼井,正门开向东方,名为“开明门”,由一只叫作“开明兽”的神兽守护着。宫殿分为五城十二楼,最高的地方生长着一株长四丈、粗五围的稻谷——这说明黄帝本身和农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宫殿四周都生长着繁茂的玉树,有凤凰和鸾鸟栖息在上面。其他各种神奇之物和居住在宫殿中服侍黄帝的神灵,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会合鬼神的乐曲


居住在如此宏伟而神奇的昆仑宫殿中的黄帝,其外貌也非常奇特,长着四张面孔,可以同时看清四方发生的事情,非常方便他统治天下。黄帝的辅佐官是后土,据说他也是统治鬼国的王者。《韩非子》中说,黄帝曾经召集天下的鬼神,会聚于西泰山。黄帝乘坐着大象拉的华车,有六条蛟龙跟随在左右,驾车的是毕方,在前面引路的是蚩尤,风伯为他扫清道路,雨师为他降下甘霖,使尘土不再飞扬,各种鬼神都拜伏在路边,等待黄帝的诏命。于是无比尊贵的黄帝兴致高昂,亲自作了一支曲子,起名叫《清角》,以纪念这次盛会。


春秋时候的晋平公非常喜欢音乐,一次他在施夷之台招待来访的卫灵公,听到卫国的乐师师涓奏了一支名叫《清商》的乐曲,觉得不大过瘾,就问自己身边的乐师师旷:“这曲子如此高雅动听,难道是天下最好的吗?”师旷回答说:“《清商》不如《清徵》。”于是平公就叫他演奏《清徵》。师旷取琴来弹奏,刚弹了一会儿,就有十六只玄鹤从南方飞来,站在城楼上翩翩起舞。平公非常高兴,又问:“那么《清徵》就是天下最好的乐曲吗?”师旷回答说:“最好的是《清角》。”


平公叫师旷试奏《清角》来听,师旷为难地说:“那是黄帝在西泰山会合天下鬼神的曲子,不能随便弹奏,恐怕会招来灾祸。”平公坚持要听,师旷没有办法,只得拿起琴来,才弹了几个音符,凄厉的声音就撕裂了帷幕,激破了器皿,屋瓦“哗哗”地往下掉落,座中客人纷纷逃散。平公万分恐惧,蜷缩在角落里不停地颤抖。据说此后晋国接连三年大旱,而平公也大病一场,几乎丢了性命。


刑天舞干戚


以上种种传说都体现出黄帝神性的一方面,从这方面来看,他神通广大,极其威武,看不出仁慈、和蔼的一面。或许因为这个原因,不肯服从黄帝统治的神、人也不在少数,出现过众多抗争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蚩尤、夸父和刑天。


刑天应该是一位大神,或者是一个巨人,他所对抗的天帝,历代多认为就是黄帝。刑天本来没有名字,因为反抗被天帝在常羊山砍掉了脑袋,所以称为“刑天”。刑就是指处刑,天指的是首级。虽然没有了头,刑天却并没有死,不但没有死,怒火反而越烧越旺。他没有了眼睛,就把两乳作为眼睛;没有了嘴巴,就把肚脐当作嘴巴,高声喊叫着,手持“干戚”——干就是盾牌,戚就是斧子——永远挥舞不休。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读过《山海经》后有感而作诗,在“精卫填沧海”两句下面,还写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以赞扬刑天那种不屈不挠、永远不肯放弃的顽强毅力。刑天因此被人们看作一个失败的英雄。


鼎湖飞升


在另一体系的黄帝传说中,这位天帝走向了人间,仿佛一位人类的贤君圣王。他仍然威风凛凛,但性格中掺杂了更多宽厚仁慈的因素。据说黄帝也称为有熊氏或者轩辕氏,先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被认为是他独立完成的。


先民最早是和许多动物一样居住在洞穴中的,很容易受到野兽的侵袭。据说后来出了一位伟人,教大家学习鸟类用树枝在树上做巢,可以避免被地上的猛兽骚扰,这位伟人因此被称作“有巢氏”。但是住在树上终究很不方便,于是黄帝后来又发明了房屋,用竹、木甚至石头垒起墙壁。


这位人间的君王当然不可能像传说中的天帝那样具备很大的神通,所以他就搜集天下的铜,在荆山脚下铸造了一口宝鼎,用来炼制丹药。丹药炼成以后,天上突然降下一条金龙,垂下它长长的胡须来迎接黄帝飞升。黄帝顺着龙须爬上了龙背,他的臣子们跟随而上的有七十多人。但黄帝的臣子当然不止这七十多人,其他人扯断了龙须也无法爬上。


后世把黄帝升天的地方称为“鼎胡”,就是指宝鼎和龙须,后来逐渐讹传为“鼎湖”。这就是黄帝鼎湖飞升的故事,而那些被扯断的龙须,据说后来变成了一种叶片细长的植物,人们称之为“龙须草”。


原始农业的兴起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原始农业作为第一个历史形态,成为人类积极改造自然界的历史的开端,其特点是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制为主,实行刀耕火种和撂荒耕作制,种植业、畜牧业和采集狩猎并存。中国原始农业早在距今八九千年前就在某些地区产生,中原地区大约在4000年前结束。中国是主要农作物的发源地之一,水稻、粟、黍等许多农作物都是中国首先栽培的。在大多数地区,原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南方大多种植水稻,北方大多种植粟和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共同的农业文化的摇篮。距今七八千年的湖南彭头山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水稻的遗存,河南裴李岗文化和河北磁山文化粟、黍的遗存均是典型代表;其中后两者还出土了种类较为齐全的农具,表明先民们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黄帝大战蚩尤


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或许真实地存在过,因为神话传说中对此战前后过程的描写实在是太详细了,并且从中可以发掘出相当多的真实要素。


不管蚩尤是否为炎帝的后人,不管他是否窃据了炎帝的宝座,也不管阪泉大战是否发生过,总之最后蚩尤率领着很多南方民族,对统治北方的黄帝的权威发起了挑战,双方在涿鹿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


强悍的蚩尤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涿鹿之战示意图


在神话传说中,蚩尤有八十一个或者七十二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兽身人语,这或许暗含着这一族的战士都头戴金属头盔、穿着兽皮铠甲的真实要素。还传说蚩尤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或者是八手、八腿,总之相貌怪异,力大无穷。


不仅长相怪异,蚩尤还拿泥沙、石头甚至金属当粮食,并且擅长制造各种兵器。车战时代的主要兵器称为五兵,即戈、殳、戟、酋矛、夷矛,传说都是蚩尤所发明的。有这样大的本领的蚩尤又联合了南方很多民族,甚至招来魑魅魍魉等许多鬼怪做帮手,气势汹汹,向黄帝部族杀来。


传说黄帝一开始还想感化蚩尤,用和平的手段化解争端,但蚩尤只想凭借武力取得霸权,不肯罢休。黄帝没有办法,就组织起庞大的军队,前往讨伐这个凶恶的敌人,双方这才在涿鹿展开大战。


指南车和龙吟


在这场涿鹿大战中,一开始黄帝是处于下风的,他虽然兵多将广,却没有蚩尤兄弟勇猛;他虽然驱使着猛兽,却没有那些魑魅魍魉等鬼怪来得狡诈。蚩尤尤其神通广大,还造出漫天的浓雾来,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围困住,让他们找不到突围的方向。


正当黄帝愁眉不展的时候,一个名叫“风后”的臣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制造出一辆指南车来,帮助黄帝摆脱了困境。这种指南车,后世有很多能工巧匠都尝试仿造,并且多次成功。它没有使用任何磁石,而是靠各种类似齿轮的机构连动,只要初始设定好了方向,轮子不离地,不管怎样旋转,所指的方向都不会改变。靠着指南车的引领,黄帝终于带着他的军队杀出了浓雾。


浓雾问题解决了,下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蚩尤军中的那些鬼怪。鬼怪中最著名的就是魑魅魍魉——所谓魑魅,据说是人脸兽身,长着四只脚;所谓魍魉,据说长得像三岁的儿童,长耳朵、尖眼睛,最大的本领就是迷惑人。因为他们的存在,黄帝的命令下达不畅,士兵被勾引走无数。幸亏黄帝广见多闻,他想起魑魅魍魉最害怕的就是龙吼叫的声音,于是就派一些士兵用牛羊角做成的号角模仿龙吟。魑魅魍魉听到这种号声,个个骨软筋麻,黄帝趁机挥军掩杀,这才把战局扭转过来。


应龙的失败


在战争最紧要的关头,黄帝派出了手下一员大将,名叫“应龙”。这个应龙,据说是背上生有一对翅膀的神龙,能驱风唤雨。应龙是真正的龙,他的吼叫声当然比号角更具威力,因而魑魅魍魉就彻底放弃了抵抗,逃散到深山大泽中去。据说它们此后本性难移,仍时常迷惑和残害过路的行人。


应龙虽然吓跑了鬼怪,但想驱使大风雨逼退蚩尤军的努力却遗憾地失败了。原因是曾经在西泰山之会上为黄帝的车辆洒扫道路的风伯和雨师,被蚩尤请动出山,也加入了叛军的行列。据说风伯名叫“飞廉”,脑袋好像雀鸟,却长着一对角;身体好像麋鹿,却有豹子的花纹;还长着蛇的尾巴。雨师名叫“屏翳”,长得好像巨大的蚕茧。风伯、雨师是掌管风雨的神灵,应龙的法术与他们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一点都施展不开来。不仅如此,风伯、雨师反倒把狂风暴雨统统倾泻到黄帝的阵地上来。黄帝眼看着又要吃败仗了,心急如焚,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派自己的女儿“魃”上阵去抵挡。


天女旱魃


魃,也叫作“旱魃”,因为她一出现,就会造成天下大旱,赤地千里。至于魃的相貌,似乎同普通女子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头顶无毛,是个秃子——这似乎就是“赤地”的真意。据说她还经常身穿一件青色的长袍。魃一到战场上,立刻云收雨散,艳阳高照,风伯、雨师惊惶地败下阵去。黄帝趁机挥军掩杀,蚩尤吃了个不小的败仗。


魃的下场据说比较凄惨。自从参加了这场战斗,她再也不能回到天上去,而她所住之地,更是连年不下雨。人间怎能容得下这个干旱之神,于是人们憎恨她,驱赶她。黄帝只好把她安顿在赤水以北,不许她到处乱跑。


和魃正好相反,应龙在战后去往南方定居,所以后来南方多雨,北方多旱。应龙受到人民欢迎,《山海经》中记载说,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有装扮成应龙形状以祈雨的风俗。总之,应龙与旱魃的命运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神奇的战鼓


黄帝虽然暂时打退了蚩尤的进攻,却没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据说蚩尤背生双翅,不但能在空中飞,还能在陡峭的悬崖上行走,来往速度极快,很难抓获。首恶未除,自然无法期望战争就此结束。


于是黄帝想要造一面巨大的战鼓来鼓舞军心,好将蚩尤一举擒获。他想来想去,决定在夔和雷兽的身上找材料。所谓“夔”,据说是居住在东海流波山的一只异兽,形状好像没角的牛,但只有一只脚,毛色青灰。夔所到之处,必定伴随着大风大雨,它一张嘴嗥叫,声音好似雷鸣,震耳欲聋。黄帝派人去捉住了夔,剥下它的皮来做成一面大鼓。


所谓“雷兽”,是一个人头龙身的怪物,居住在雷泽中,喜欢拍打着自己的肚子玩耍,每拍一下肚子,就会发出震耳的雷鸣。于是黄帝也派人去杀死雷兽,抽出它的骨头来做了鼓槌。


雷泽里人头龙身的异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使伏羲之母怀孕的雷神。此外夔也有并非怪兽而是黄帝手下掌管音乐的臣子的说法。即便是为了打败敌人,也不应该把无罪的雷神和臣子夔虐杀掉,那实在太匪夷所思了。这就是古代纷繁复杂的神话传说经常会产生的矛盾和不合理性。


黄帝的胜利


黄帝把夔的皮做成战鼓,把雷兽的骨头做成鼓槌,敲打起来,山鸣谷应,雄壮得好像真的雷声一样。黄帝的军队听到自己阵中传来的鼓声,莫不士气大振,而蚩尤的军队则吓得个个浑身颤抖。于是蚩尤大败,终于被黄帝捉住。蚩尤最后死于何处的传说有很多版本。


有一则起源较晚的神话,是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了九场,都无法取得胜利,正感烦恼之际,天上突然降下一个人头鸟身的妇人,自称“玄女”,是来帮助他的。玄女传授黄帝兵法,从此黄帝行军打仗,变化多端,使蚩尤首尾难顾,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个玄女,就是后来民间祭祀的“九天玄女娘娘”。


总之,经过长时间的战争,黄帝终于取得了胜利,从此天下太平,不仅炎黄两族逐渐融合为一,与蚩尤旧部也捐弃前嫌,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华上下五千年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牌坊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献佐证,位于河南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就是黄帝的故里。它始建于汉魏,历代都有修复。大殿内供奉着黄帝的坐像,四壁有描绘黄帝功德的壁画。


蚩尤的传说


蚩尤虽然被黄帝打败了,但在上古中原民族的传说中仍是一位英雄,而很多西南少数民族更是一直崇拜蚩尤,甚至认定涿鹿大战是蚩尤战胜了黄帝。


在神话传说中,反抗黄帝权威的人类英雄或者神灵,主要有蚩尤、夸父和刑天三个。涿鹿大战,蚩尤是首谋,那是毫无疑问的。此外,据说巨人夸父一族也在蚩尤军中,而刑天据说是炎帝的臣子,那么也很有可能是僭称炎帝的蚩尤的部下。


蚩尤被杀


蚩尤在涿鹿被黄帝打败后,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而是被黄帝军队俘虏了。黄帝看蚩尤背生双翅,动作极为敏捷,不敢有所耽搁,就在涿鹿当地把他杀掉了。据说黄帝怕蚩尤逃跑,砍下他脑袋的时候,还不敢把禁锢他手脚的木枷除去。


也有一种说法,说蚩尤曾经从主战场上逃脱,一直逃到冀州中部,才终于被黄帝的追兵赶上。黄帝就在擒获蚩尤的地方砍下了这个敌人的首级,怕他复生,就把身体和脑袋分别埋葬,从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解”——解就是分开的意思——这里就是如今山西的解县。解县附近有一座盐池,叫作“解池”,池里的盐水颜色泛红,据说那就是被蚩尤的血所染红的。


还有一种说法,蚩尤的身体和首级并没有被埋在解县,而被运去了黄帝的根据地山东,身体埋在钜野,坟墓名叫“肩髀冢”;首级埋在寿张。古代寿张的居民每年十月都要祭祀蚩尤,据说此时总会出现一道赤红的雾气,从坟头直冲云霄,好像一面旗帜,人们把它叫作“蚩尤旗”。


“兵神”蚩尤


还有一种说法,蚩尤并没有被黄帝斩首,他在战败后表示悔过,于是仁慈的黄帝就饶恕了他。从此蚩尤就在黄帝部下,为昔日的敌人效劳。据说西泰山大会鬼神,是在涿鹿大战之后,开道的蚩尤,以及洒扫道路的风伯、雨师,都是败军之将。


不管蚩尤最终有没有被杀,对于上古这个敢于挑战黄帝权威的英雄,历代民众对他又恨又爱,又惧又敬。因为蚩尤创造了五兵,又有铜头铁额,勇猛善战,所以很多古人尊他为“兵神”。战国时代开始的角抵戏,是两人比较力量和骑射的技艺表演。据《述异记》记载,大约在晋朝,今河北一带地区将它发展成蚩尤戏。老百姓三三两两头戴牛角,互相抵触。很明显,这种娱乐活动是在模仿牛头的蚩尤战斗时的情景。


神秘的饕餮纹


古代很多器物上都饰有一种奇特的兽形纹,尤以商代青铜器上为最多,那就是“饕餮纹”。饕餮纹细看是两条侧面的龙或者蛇以头相对,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双眼双耳和一张巨口。有人认为那是一种有头无身的怪兽,细细的龙尾不是龙尾,而是怪兽的翅膀。这种怪兽,名字就叫“饕餮”。


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恶兽,据说它吃人未咽,所以没有了身体,只剩一个硕大的脑袋,以及似乎可以吞下一切的大嘴。饕餮这个词汇也逐渐引申为贪财之意。有一种说法,这个饕餮,正是由蚩尤被砍下的脑袋所变化而成的,它那一对翅膀还保留在头颅两侧。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年代约为前5300年~前4300年。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制陶等方面都很有成就,是史前时期中国南方文化的主流。这一时期的石器农具磨制得非常精细,主要有石犁、穿孔斧、穿孔刀等。农作物品种很多,如籼稻、花生、蚕豆、甜瓜等。纺织方面,良渚文化开辟了家蚕饲养和丝织品生产的新领域,养蚕和织丝开始成为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良渚文化的陶器普遍采用轮制,造型规整,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陶最有特色。玉器也很有特色,数量之多,工艺之精,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文化所罕见。其中尤以玉琮最具特色,上面刻有构图相同的神秘的兽面纹,是一种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礼器。良渚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时期诸种南方文化中最为发达的一系,影响深远。中国最早的几个奴隶制国家都先后继承了良渚文化的某些东西,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中也可以看到良渚文化的某些特征。


颛顼与帝喾


各种说法的五帝中,大多会提到颛顼和帝喾,传说中他们曾代黄帝担任中央天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传说都是黄帝的子孙。《山海经》中说,黄帝和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史记》中说,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周人认为黄帝是他们的先祖,姓姬,所以颛顼和帝喾也是姬姓的君王。


颛顼和天梯


传说颛顼生于若水,后来住在空桑,这个“空桑”也就是“穷桑”,颛顼神话和少昊神话颇有雷同之处。颛顼当过北方的上帝。他的辅佐官是禺强,也称玄冥。此神人面鸟身,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脚下还踩着两条青蛇。


传说颛顼非常喜好音乐,曾经派飞龙(或许是他臣子的名字)模仿八方来风的声音,创作了一首曲子,起名叫《承云》,献给黄帝。成为中央天帝后,颛顼最大的功绩就是“绝地天通”。


在任何民族的远古神话中,人类英雄都具备神性,而神灵则都具备着人性,也就是人神不分。两者除了力量、神通有不同外,并无区别,甚至神灵也和人类一样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在那个时代,人和神是经常交往、沟通的,神可以下地,人也可以上天。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人类主要通过攀爬天梯的方法,前往上界和神灵会面。


天梯也就是天柱,一般以高山的面目出现,比如著名的昆仑山,还有肇山、登葆山等。此外,据说都广之野有一棵巨大的树叫作建木,也具备天梯的功能——都广之野,或许就是现在的成都平原。绝地天通人与神自由沟通,这个美妙的时代被天帝颛顼终结了。不知道颛顼出于一种怎样的理由,或许他认为和人类接触太频繁有伤神的自尊,或许他认为人间的纷争越来越多,神还是少插手为好。总之,他派了大臣重和黎二人去“绝地天通”,也就是阻断天与地之间的通路。


通路虽然被阻断了,人类不再能够通过天梯去直接和神见面,神想要到下界来,却依旧是很简单的事情。不过似乎从此以后,神,尤其是天帝,就不大爱管人间的事情,只是高高在上享他们的清福。于是颛顼派重管理上天,黎管理下界——据说这两位神都是颛顼的孙子,他们建立的完全是一个家族政权。


著名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认为所谓“绝地天通”乃是一次宗教改革。颛顼以前,每个人都可以祭祀神灵,每个家族都有祭祀天地的权力,宗教活动没有足够的神圣性,大大影响了人们对鬼神的虔敬,降低了神权的威严。颛顼决定收回这种权力,设立专人负责祭祀,也等同于阻断了普通人和上天沟通的权力。通过这次宗教改革,颛顼借助宗教感召力,把人心离散的部落联合在一起,同时也树立了自身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促进了远古文明的发展。


共祖帝喾


上古时代,不仅文字是神圣的,音乐也是神圣的,所以传说中的神灵或帝王大都对音乐做出过贡献。代颛顼为中央天帝的帝喾,据说曾派臣子咸黑创作乐曲,派倕制作了鼙、鼓、钟、磬、管、埙、椎钟等各种乐器。帝喾让手下人使用这些乐器演奏出美妙而庄严的乐曲,连凤凰听到这种乐曲都会翩翩起舞。


帝喾在商人的神话中被写作帝,后来衍变为帝俊。帝喾具备着丰富的人性,而帝俊则主要反映了他神性的一面。传说帝俊有两个妻子,正妻羲和,生了10个太阳;次妻常羲或者叫常仪,生了12个月亮。后世因此也称太阳神为羲和,而常仪,则衍生出嫦娥奔月的故事。


仁德帝尧的传说


尧,历代常称为帝尧;舜,历代常称为帝舜。“帝”这个字在上古只用来指称上帝即天帝,这说明尧、舜这两个形象依旧是人神掺杂的上古英雄形象,在他们身上会发生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仁德的帝尧


帝尧也称陶唐氏、唐尧,他的仁德为历代所传诵。传说他住在茅草房子里,屋梁和家具都不抛光,更别说上漆了。他所使用的都是土盆土碗,喝的是野菜汤,吃的是糙米饭,穿的是粗麻布衣,冬天也顶多加披一块鹿皮而已。


帝尧很关心爱护他的人民。如果有人吃不饱肚子,帝尧必定会检讨说:“这是我使他饥饿的。”如果有人穿不起衣服,帝尧也必定会检讨说:“这是我使他寒冷的。”如果有人犯了罪,帝尧也必定会检讨说:“这是我治理无方,才使他陷入了罪恶的泥潭。”


因为帝尧如此贤明,所以在他的庭院中生长出许多代表吉祥的植物。比如说,有一株蓂荚,生长在台阶的缝隙里,每月初一开始结一枚豆荚,以后每天结一枚,到了十五日正好是15枚。从月半十五以后,这株植物就每天掉一枚豆荚,到月底正好掉光。如果那个月是小月,只有29天,最后一枚豆荚还会枯而不落。帝尧就把这株神奇的植物当成自己的日历本,称它为“历荚”。


名臣济济


古代传说中,帝尧本人的品格很高尚,不过他把重大国政都交给了他的臣子,这大概因为他的臣子实在是太杰出了,人才济济的缘故吧。据说当时后稷为农师,倕为工师,契为司马,夔为乐正,皋陶为司寇,后来还出了一个大贤舜,做了帝尧的辅佐官。


乐正夔,或许本就和黄帝传说中的那个独脚怪兽同出一源,或许是个以那种怪兽为图腾的部族首领。总之,他在音乐上是很有天赋的。传说他创作了一首乐曲,名叫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