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经典史说 >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张店军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1-01-01

书籍编号:30180575

ISBN:978754634374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5646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全书内容:

超值典藏

世界上下五千年

张店军 主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前言

美国哈佛大学前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历史专家费正清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最清楚中国的历史,正如美国和欧洲最清楚西方的历史。”西方人习惯以技术性的态度和手段去回味历史,用溯源和对比的手法去还原社会进程中所有细微的片断;中国人更喜欢在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对帝王霸主、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进行理性的主观评判。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中,我们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第三种方式,我们尽量地减少主观的评价,把眼光从风云人物、王朝家族系统、来自游牧民族的外患、传统哲学思想等方面扩展开来,把农业、科学、手工业、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用轻松的语言讲述历史真相,以流畅的笔触描述风云人物,透过详尽的史料探索历史疑团。


大约二百万年之前,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原始人开始在原野上留下自己站立的身影。五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在泥板上刻下第一个楔形的符号,人类文明的历史开始了。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在海洋和沙漠上,在江河与森林间,文明绽开了绚丽之花。今天的世界是过去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历史记录了人类的过去,更预示了世界的未来。其间浸润了腥风血雨,崛起与衰落,壮丽与悲怆,人类一步步地向前向上,崎岖中挣扎前行,最终汇成了浩瀚的历史长河。


一部法典,讲述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曾经的辉煌。神秘的楔形文字,绝美的空中花园,飘渺的圣经传说,在历史的荒烟之中,失落的巴比伦文明若隐若现,神秘莫测。正如英国人把《资治通鉴》的书名翻译为“用以资助于行政的一面完全的镜子”,历史原本就是先贤们遗落的钥匙,可以带领我们开启一道道现实的困惑之门。


当在这片世界上自由生长的每一个支系民族经历过崛起与衰落,每一段历史文化经历过辉煌与悲凉,世人仍会眷恋它们过往的背影。因为这个充盈浸润着五千年血脉的世界史,不仅忠实记录了昨天的声音和记忆,更昭示着未来,昭示着世界的发展和延续……

第一章 古代史

当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在金字塔顶,丛林里的刀耕火种被遗忘在尘埃之下,巨大沉默的废墟背后,掩映着战争与爱情,阴谋与荣耀,权力与宿命……在帝国的铁蹄之下,战火烧遍了欧亚大陆,无数过往如流云般消散,留下楔形文字里若隐若现的秘密,透露出神秘悠远的剪影。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人类的起源


时间:距今3500万年前


进化之路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都在不停地追问着: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何而来?近代科学将进化论奉为圭臬,绘制出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完整图画。本来古猿和人属于不同的科属,但是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之际,古猿却是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它在体质结构的进化方向上既有可能发展为人,又有可能发展为猿。发现于埃及西南沙漠边缘的原上猿(距今约3500万年)、埃及猿(距今约2800万年)是这类古猿的代表,它们的体形大小如猫,栖居林间,跳跃自如。此外还有距今2300万年的森林古猿,它们与人相隔甚远,但被认为是人类最古老的祖先。


攀树猿群之后的人的演进曾是研究的困境所在,学者们苦苦寻觅,却迟迟没有突破,“失掉的环节”何时能寻回?1932年,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刘易斯在印度的西姆拉山地发现了腊玛古猿,一时间风靡全球学术界,被认为是人科的最早代表,距今800万年到1200万年之间。腊玛古猿的突出特点是齿弓成弧形,吻部后缩,犬齿变小,这些特点已近似人类。


不过,从上世纪后半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腊玛古猿的身份,而倾向于南方古猿的代表意义。距今约400万年到300万年的南方古猿所具有的人的特征更为明显,它们有纤细型和粗壮型两种,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但脑容量较小。人们倾向于认为人类就是由南方古猿的纤细种这一支逐渐演变而成的。


直立行走使猿的身体渐趋向人,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脊柱托住头部,使得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更重要的是,用手取食效率较高,扩大了食物的数量和种类,营养更加丰富,这样脑髓也随之完善地发展起来。大约距今300万年,人在慢慢进化中完全形成。


最早的猿人被称为能人,距今约200万至175万年。从1959年开始,考古学者先后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发现古人类化石及石器,这时期的能人脑容量为680毫升,要大于南方古猿,手指可以对握,肢骨与现代人相近,还可以用石块制造石器工具。


晚期猿人即直立人生活在约170万年到20余万年前,最早的代表性化石是爪哇猿人,它们的脑容量已达750毫升至900毫升,头骨原始,而腿骨已接近人类,能直立行走。如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他们已经学会采集天然火种,并用火取暖、照明以及烧烤食物,促进了身体和大脑的发展,增强了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


以“尼人”最为著名的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到10余万年前,该化石最先发现于德国的尼安德特山洞中,由此得名。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十分相近,脑容量高达1350毫升,只是还保留着许多原始特点。


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始于10万年前,在欧洲的代表性人种是“克罗马农人”,源于化石的发现地——法国的克罗马农洞穴。他们身材魁梧,脑容量达1600毫升,甚至超过现代人的平均值。北京的山顶洞人也属于晚期智人。从解剖学来看,智人与现代人没有太大的区别。考古资料证明,晚期智人的化石分布比早期智人更为广泛,不仅在亚、非、欧三洲均有发现,而且美、澳两洲也有这类化石出土。看来,那时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和现代人类活动的地域基本一致。这样说来,到了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体质进化已经完成,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原上猿


3500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早的猿类,这可能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


时间:大约距今150万年前


火的使用


原始人在黑暗与恐惧的日子里生活了许久,风餐露宿、茹毛饮血、四处奔波,火光冲天的景象令他们毛骨悚然。终于有一天,他们在品尝了味香可口的熟肉后明白过来,火原来并不可怕,于是渐渐摸索,开始保存火种。当他们学会使用火时,人类的历史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其恩惠,文明的脚步也加快了。


在古猿进化到猿人之后的漫长年月里,猿人还和其他野兽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食野果、啃生肉,四处躲避寒风与野兽,夜晚来临,也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最初的人类,丝毫不知利用闪电或火山爆发带来的天然野火,反而总是把火看成可怕的灾难。只是在很久之后,猿人在野火烧过的山林里发现了一些烧死的野兽,闻到了熟肉的香气。于是,勇敢者怀着疑惧的心情,鼓起勇气,大胆地品尝了熟肉,发现熟肉不但比生肉味美可口,而且也容易咀嚼和下咽。大概就在这时,猿人怀着好奇和恐惧的心情,逐步试探着接近了一些将熄的野火,发现火既可以熊熊燃烧,也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阴燃不熄。原始人颇感神奇,于是想方设法要保存天然火种,继续烤肉。这样,他们惧怕天然火的心理阴影逐渐消散,开始想要利用它改善生活,火由人类的天敌开始转变为人类密不可分的“朋友”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用火熟食是从“钻木取火”开始的,这在中国古书上有记载:“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与“太古之初……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钻燧出火,教人熟食……号曰燧人。”其实,人类实际开始用火熟食的时间,要比钻木取火早得多。事实至少可以证明:火在猿人时代前期,或者最迟在北京猿人时期,早已成为人类熟食和征服自然的重要武器。而“钻”的发明或利用却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河南商丘,燧人氏陵墓前的雕塑。燧人氏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说法称他为三皇之一。


早在1947年,科学家在非洲南部德兰士瓦地区马卡潘斯加特山洞的南猿化石旁,发现了许多好像被火烧过的黑角骨头,有学者认为是“普罗米修种南猿”(因被一些学者认为最先用火而得名)用火的证据。伴随新的科学发现,终有一天会证明:人类历史上开始用火的年代要比北京猿人生活的年代更为久远,至少在100万年之前。否则,人们将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烧过的鹿角、马牙、大型哺乳类动物的肋骨、炭屑、黑色骨头等,恰好都与百多万年之前的古老人类化石存在于相同的地层中。


不过,无论是人类在利用天然火期间和在人工取火发明之后,取火都是很困难的,正因为如此,保存火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那么,原始人究竟是如何保存火种的呢?仅仅依据考古资料回答是很困难的,民族学的有关资料给人们提供了线索。不久前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落后部族在保存火种时,一般都采用篝火,由老年人专门负责看火,不断地向火堆上放树枝。不用火时,就用灰烬将火封住,使火阴燃;用火时,就将火上的灰烬扒开,继续放些干草或干树枝,使火再次熊熊燃烧。除此之外,聪明的古人还有一种保存火种的方法:利用菌类或朽木,如桦树上寄生的蘑菇,晒干之后,阴燃性能就非常理想。点燃蘑菇,插于小木棒之上,别在腰间,即可随处携带。这种方法适用于游牧部族,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在新中国成立前还用此法保存火种。


天然火的利用,促进了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温暖照亮了整个人类前行的道路。它是猿人围猎野兽、战胜野兽、夺占山洞、烧熟食物、防御寒冷、照亮洞穴、扩大食物与活动范围的重要武器。就以居住环境来说,为什么早期猿人“多半住在湖滨河边地区,晚上就在水边泥地上过夜”,而晚期猿人却可以“开始住进山洞里”?这大概主要归功于天然火的利用。早期猿人为了安全,只好露宿水边,因为在深夜里野兽很少愿意离开森林,即使万一有猛兽袭击,他们也可以跳入水中躲过危险,保全性命。而开始使用天然火的晚期猿人却不但可以住进山洞,而且还可以靠着洞口的火堆吓跑野兽,安然入睡。他们还利用大火把野象赶入泥塘,弄得野象深陷其中无法逃脱,然后设法捕获它们,做成一顿美餐。


火的使用在人类与自然的历史上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人类逐渐掌握了一种自然力,取得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巨大进步,开创了人征服自然的新纪元。诚如恩格斯所言,火的使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一次“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它大大加快了人类的体质进化和社会发展进程。


时间:距今300万年前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人类最原始的时代,在漫长无际的原始时代里,人类用智慧的双手制造了最简单粗糙的石器工具,从此人类开始成为地球的主人,奠定了后来历史发展的基础。


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是用石头制作的,后来才发明了铜和铁等金属制品。使用石制工具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时代历史很长,人类的历史有300万年,石器时代差不多占了299.5万年。它虽然极其原始,但却展示了人类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人类最初走出森林,和猿相揖别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了无比的发展潜力。面对强悍的大自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接近它,慢慢地发现了一种比手更有力量的生产工具,那就是石器。石器时代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始于300万年前,终于1万年前。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最初的石器是用砾石打制成的砍砸器,制作过程简易快捷,只需要在砾石的一端打出锋利的缺口,便可以使用了。虽然显得如此粗陋,但是他们的生活和动物的生活相比较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约在直立人阶段,石器制作技术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出现了貌似手斧的工具,它的外形是扁桃形或者是椭圆形。一头比较尖锐,一头较钝,使用的时候用手握住钝的那一头就可以,虽然砍起来还是很慢,但是,它的用途多样,有“万能工具”的称号。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英国埃夫伯里巨石阵复原模型


随着人类的深入发掘,石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形状越来越精巧美观,这时在日常生活中占比例比较大的是用狭长的石叶做成的工具,这种石叶是将石片进行了削凿和二次加工而成。原始人还制造了切割器、刮削器、石矛、石刀等。这些工具的出现犹如春天里的一声惊雷,使人类的文明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大约从1.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这一时期称作中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技艺也日臻成熟,出现了细小的、加工相对精细的石器,有石制的箭头、石刀、雕刻器等。这些石器一般是镶嵌在复合工具上再投入使用,如人类发明的可以远射的弓箭,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它使原始的狩猎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过渡使人类迈入了一个新天地——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在生产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陶器的广泛应用和磨光石器的盛行。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各种打制磨光的刀、斧、槌子、箭头等工具,这些石器的表面光滑,刃部锋利,使用效率很高。陶器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出现和发展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革命来临了,而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人类的定居生活更加稳定。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由于妇女在当时社会生产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时的群婚状态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族内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世系也以女方计算。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母系氏族,在这样的氏族社会中,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长的妇女担任。最高的权力和决策机构是氏族议事会,由全体的成年男女参加。


随着母系氏族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族外群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所以,对偶婚出现了。对偶婚姻制度由一对较为确定的夫妻组成,通常是男性到女方家里去共同生活,但这种婚姻的结合本身并不是很牢固,容易离散。由于当时的基本生活和生产单位是氏族,因而对偶婚并不具有独立的经济实体的意义,对偶婚生下的子女一般都留到妻子那一方的氏族内。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它以其独特的创造性贡献为以后人类文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母系时代的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东北部,海拔170米的一个天然山洞里,因而被称为“山顶洞人”。他们居住的洞内自分成“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处,是氏族成员的公共居室;下室在洞的深处,是氏族成员的公共墓室。山顶洞人的成员都是平等的,遵守共同的习俗。他们生前互相保护,死后也埋葬在一起。对于去世的老年人,尤其是妇女,将其生前使用的装饰品随葬,反映氏族成员对妇女及老年人的爱戴。

尼罗河的荣耀


时间:约公元前3000年


文明摇篮尼罗河


“光荣啊,起源于大地的尼罗河!你川流不息,为的是使埃及苏生!……你灌溉田地,使一切生物欣欣向荣。你生出大麦和小麦,好让神庙里欢度节日。要是你水流迟缓,植物就会停止生长,全国人民都会陷于贫困。当你河水上涨的时候,大地眉飞色舞,一切生物都欢腾,大家开口笑呵呵。”


——《尼罗河颂》


埃及地处非洲东北部,由南向北、川流不息的尼罗河纵贯全境,成为埃及的母亲河。埃及人的生活用水基本上为尼罗河所供给,国内降雨量极少,尼罗河是唯一稳定的新鲜水源。尼罗河灌溉了两岸的大片土地,而且堆积了大片厚厚的黑油油的冲积土,形成了非洲最肥沃的土壤。在肥沃的土壤上,埃及人一年可以收获几茬庄稼。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供给了埃及充足的水源用于饮用和灌溉农田。


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事实也确实如此。古埃及人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给人以生命,水灌溉了土地,水能够使万物生长。在埃及的每一寸土地中,都蕴涵着水的恩泽、人的精髓、神的智慧。这就是古埃及人的神秘宇宙观,它拨开了古埃及文明的曙光。埃及有一句谚语:“只要喝过尼罗河水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心一定会留在埃及。”埃及人崇拜尼罗河,他们认为尼罗河不仅提供了生活资源,而且还是神的化身。


尼罗河流域的居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开始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来发展洪水漫灌。由于河水为患,人们必须在河床两边建筑高大的河堤来控制洪水,临近的村庄必须合作起来,才能修建大堤和在汛期进行护堤工作。古埃及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统一修建主堤坝、蓄水池和运河等大型工程。百姓们参与挖河修渠,引水灌田,这种国家与百姓自觉的角色认同,意味着彼此合作的开端,也意味着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的起源。这样,地区性的统一和地方政府的最初阶段在其他地区出现国家组织之前就在尼罗河两岸出现了。由于尼罗河的恩赐和对尼罗河水利工程的要求,埃及首先摆脱了人类野蛮时代的羁绊,形成了国家组织。


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很有规律,时间是每年的7月19日。这一天,太阳、天狼星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尼罗河亦开始泛滥,河水水量大、泛滥的河水溢过河岸,淹没了农田。两岸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进入平原地区,沉积在两岸的低地,形成了面积为2.4万平方千米的尼罗河三角洲。到了10月末,河水逐渐退去,田里留下一层厚厚的肥沃的土壤,于是人们在河水退下去后,要重新丈量划定田界,然后再耕耘播种。


埃及农业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大麦,这些也是面包和啤酒的原料。据说播种之后,埃及人将猪羊赶进田里,在来回奔跑的过程中,让它们将种子踏进土壤中。经过3到6个月的生长后,人们将会看到滚滚的麦浪。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到达埃及后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居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易于不费力气而且轻松地取得大地的果实,尼罗河给埃及人民的农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恩惠。


尼罗河承载着古埃及文明史,没有尼罗河,埃及将会是一片沙漠。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埃及。尼罗河不仅是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罗河更是古埃及文明的摇篮。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用于计算尼罗河的涨落期,它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规律,将一年划分成12个月,一共365天,这种纪年非常精确,所测算的1年只比现行的历法少了1/4天。在划定年的同时,埃及人还根据农作物生产和尼罗河水量情况,将一年分成泛滥、播种、收获三个季节。第一年6月到9月是河水上涨的泛滥季。10月到第二年1月是播种季,河水退回到原来的河床,在河谷平原留下大量的沉积物,农民在肥沃的土地上耕种。第二年2月到5月是收获季,这时气候干旱,河水降到最低点,作物在此季节收割。


由于每年的实际耕作周期短,所以埃及人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宗教、宫廷重大建筑和其他活动,可以思索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和赞美尼罗河的浩浩荡荡、奔腾不息。人们把尼罗河看做荒漠中的甘泉和艺术的摇篮,而所有这些都根植于尼罗河三角洲。


时间:公元前26世纪~前17世纪


巍巍金字塔


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古埃及人是用什么方法将石块堆砌得那样高而坚实呢?古埃及人当时还不懂得滑轮原理,一切都必须依靠原始的人力搬运。看来古埃及人用相当简单的方法创造出了一项不可思议的辉煌成果。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埃及人民创造的不朽的人类文化遗产。古埃及金字塔是埋葬国王、王后或其他王室成员的陵墓。金字塔跟金子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它的形状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所以在中文中形象地把它译为“金字塔”。


金字塔时代


金字塔的建造历史跨越了10个朝代,从第三王朝到第十三王朝,历经古王国、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3个时期,国王们都不惜财力物力为前任国王或自己修造金字塔。《金字塔铭文》中说:“任何一位神明,如果不替这个国王建造金字塔梯阶,当这个国王升天时,他就不得享有面包,不得享有阴凉,不得在澡盆中洗澡,不得嗅肉香,不得尝肉腿。”而这就是修造金字塔的内在原因。在早王朝后期,因为经济实力很有限,国王的墓地只是一个用泥砖建成的墓室,没有巨大的地面建筑。这种墓被称为“马斯塔巴墓”。马斯塔巴建筑顶部呈平顶长方形,大都分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一般采用上大下小的构造,但是也有一些是上下等大的。这种墓葬形式一直持续到古王国时期第三王朝“层级金字塔”的出现。


第三王朝初期,平民出身的伊姆霍特普为左塞王别出心裁地建造了一种新墓,这种墓采用石头替代泥砖作为建筑材料,地面建筑分成6层,从下向上,一层比一层小,像阶梯一样,所以被称作“梯形金字塔”。“梯形金字塔”打开了通向真正金字塔建筑的道路。到第四王朝时期,斯尼弗鲁为自己修造了两座金字塔,其中第三座金字塔高99米,呈角锥体,成为以后10个王朝修建金字塔的典范,被公认为是金字塔真正的开端。


斯尼弗鲁之后,埃及国力昌盛,金字塔也修建得极其宏伟。他的儿子胡夫及其之后的两代君主哈夫拉和孟卡拉,都将金字塔的修造地点选择在吉萨西面5英里处,那里正好是沙漠与绿洲的衔接处。胡夫及其继承人相继建造了3座金字塔及其附属建筑群。它们就是大名鼎鼎的吉萨金字塔群,这一金字塔群被公认为埃及金字塔建筑艺术的顶峰。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重要的成就也都集中于古王国时期,所以通常称古王国时期为“金字塔时代”。这一时期,以首都孟菲斯为中心,形成了一大片王家墓地,除最重要的萨卡拉和吉萨外,还包括达赫舒尔、阿里安和阿布拉瓦西等地。第五王朝以后,金字塔的修建进入低谷,不但规模缩小了很多,质量及建造水平也下降了不少。新王国兴起以后,王陵均采用石窟形式,金字塔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从金字塔的建筑形制确定至此后的1000多年间,虽然各塔的高度、边长、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外观上都不曾离开“金”字形状。根据王朝的演进顺序,金字塔的分布呈由北向南的延伸趋势。古埃及人认为西方是死亡世界所在,正如太阳从西边落下一样,因此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的西岸。


世界上下五千年:最新升级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哈夫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


胡夫金字塔


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约80座,其中以吉萨的3座金字塔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及孟卡拉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高耸巍峨,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胡夫大金字塔。直到1889年巴黎埃菲尔铁塔落成之前,胡夫大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它在4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独领风骚,傲视着所有的建筑物。


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塔身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11.5万块,平均每块重2.5吨,大的甚至超过15吨。胡夫金字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迄今发现的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1789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时,于当年7月21日在金字塔地区与土耳其和埃及军队发生了一次激战,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胡夫金字塔。看着巨大的塔身与自己矮小身材形成的鲜明对比,他油然产生了“5000年的时间在俯看着我”的怆然之感,以至于当他回到法国之后还对金字塔念念不忘。他甚至还推算出,如果把胡夫金字塔和与它相距不远的哈夫拉、孟卡拉金字塔的石块加在一起,可以砌成一条3米高、1米厚的石墙,这条石墙沿着国界能够把整个法国围成一圈。


胡夫大金字塔底边原长230米,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4个方向,整个金字塔都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由于该塔的外层石灰石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风蚀,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埃及人用巨大的花岗岩堵住入口,并在整个表面覆盖上一层平滑的石灰石。石头与石头之间结合得非常紧密,连小刀也难插入其中。胡夫金字塔的内部,有3个墓室和一条大走廊,阶梯、厅室及各种贵重装饰品样样俱全。国王墓室中,有两个朝上的小通风口,其中一个被认为与天狼星成一条直线,国王的灵魂可以由此通往来世。正如《金字塔铭文》中说的那样:“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神(古埃及太阳神)的眼睛一样。”


金字塔能


金字塔的特殊形状与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金字塔铭文》中写道:“为他建造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以由此上到天上。”这段铭文暗示金字塔是送国王上天的。太阳的光芒是拉神的标志,埃及国王们向往太阳的光芒,金字塔的形状象征的就是刺破云天的太阳光芒、照耀万物的太阳光芒。


在4000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时代,没有现代化的工具,甚至没有轮子和铁凿子,埃及人为建造这座人工的石山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们到底是怎样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每块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伟的大金字塔的,直到现在仍是个难解的谜。无独有偶,现今社会对“金字塔能”之谜研究的热潮也让金字塔再次令人瞩目。


据说,金字塔形状的建筑贮存着一种奇异的“能”,它能使放入其中的尸体快速脱水,所以“木乃伊”能长期保存完好。如果把一枚有着斑斑锈迹的金属钱币放进金字塔,不久之后取出来,面前就会出现金光灿灿的“新币”;如果把新鲜的牛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来,仍然鲜美可口。金字塔“能”被认为具有刷新和保鲜的功能。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不舒服,金字塔“能”还可以使人消除一切不适症状,神采飞扬。受到头痛、牙痛煎熬的人,只要在金字塔里待上一小时,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神经衰弱、疲惫不堪的人,进入金字塔转上一圈,接受 “金字塔能”的抚慰,很快就可以精神焕发,神清气爽。


“金字塔能”的神奇不仅吸引了普通读者,也使科学家们兴致盎然,他们建造模型,反复实验,力求能够证实或是解开其中的秘密。有些研究者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一种假设:来自太阳的宇宙微波,通过聚集于塔内的地球磁场,活跃了金字塔内的震荡波,从而使里面的物体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金字塔空间产生的能量仅仅来自宇宙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