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史记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史记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史记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史记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西汉)司马迁,王正刚译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1-01-01

书籍编号:30180591

ISBN:978754634390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14898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史记故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太史令,他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和编撰历史的方法,取材于宏博的典籍、国家档案文书和实地调查来的材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成书。


《史记》记述了中国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共计130篇,526500字。本纪是全书的纲要,依朝代记帝王之事。表以表格的形式,按世系、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书叙述各种典章制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礼乐、天文历算等领域。世家按年系事,记载世袭的王侯封国的历史变迁,兼及个别与王侯相当的名人。列传主要是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少数篇章记录了周边少数民族及与中国来往的一些国家、地区。本纪和列传是主体。与表、书、世家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实现其“究天人之计,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之宗旨。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吸收了编年、纪事等体裁的长处,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了历史书籍的纪传体的新体裁。《史记》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平民立场,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司马迁秉笔直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本着还原历史真实面目的精神,不仅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又为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立传,将医生、学者、商贾、游侠、农民领袖等人物的传记,与帝王将相并于一书,颂扬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侠义等优秀品质,反映了不同阶级的真实历史动态。同时,《史记》中的《平准书》、《货殖列传》等篇章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也从而使《史记》成为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百科式史书。


《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将历史与文学融为一体,运用洗练的笔法、娴熟的叙事技巧、精妙的结构安排,富有故事性与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塑造出大量性格鲜明的王侯将相、士人食客、刺客、游侠、名医、商贾、俳优等艺术形象,行文流畅,语言富于变化,其写作艺术给后世文学以丰富的借鉴源泉及深远的影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和历史传记文学的先河。对民族文化贡献巨大,对后世正史、散文和传记文学影响深远。


本书精选了《史记》之本纪、世家、列传中故事性较强的篇章,以故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篇章蕴含着中华历史的精华,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广为流传,是了解中国历史回避不了的内容。行文中除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力求保持原书风格,注重吸取原书纵横捭阖的自如文风,同时兼顾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读者轻轻松松看故事,学历史。

本纪


五帝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开篇之作,记载了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战争、禅让、治洪水、战猛兽、开良田、推算历法、观测天文、谱制音乐舞蹈等众多先民生活的情况,可谓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开端。


轩辕黄帝


黄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姓公孙名叫轩辕,一生下来就很有灵异之气,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懂礼,长大后诚实勤劳,成年后见闻广博,明辨是非。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势力已经开始衰败,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却没有能力去征讨他们。于是轩辕整治军队,去征讨那些不来朝拜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难降伏,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顺轩辕。于是轩辕便实行德政,整顿军队,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像熊、罴、貔、貅、alt、虎等猛兽一样的勇士,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三战后征服了炎帝,取得了胜利。而后,蚩尤发动叛乱,不听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在涿鹿郊野开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众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哪里有不归顺者,黄帝就前去征讨,所向披靡,开山通路,几乎从来没有在哪个地方安宁居住过。


黄帝东到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西到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南到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与诸侯核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脚下广平之地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居所,以兵营围绕来防卫。其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同时,又设置了左右大监,让他们来监察各诸侯国。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观测太阳的运行,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时日。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缘由,论说国家存与亡的道理,按照四时节气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虫蛾,测定日月星辰以观象授时,身心耳目,饱受辛劳。


alt


◆黄帝像


他做天子,有土这种祥瑞的征兆,因为土为黄色,所以号称黄帝。


颛顼征四方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生下了高阳,高阳很有贤德。黄帝死后被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帝颛顼。颛顼沉静稳重又有智谋,通情而知事理。他种植各种庄稼,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规律,依顺鬼神,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教化万民,洁净身心祭祀鬼神。他北到幽陵,南到交alt,西到流沙,东到蟠木,天下平定,太阳所照之处皆归顺。


贤德帝喾


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广施恩泽于众人而不顾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洞察事理的细微之处;顺应上天的意旨,解民之所急,仁德威严,温和守信,修养德业而使天下归服;他俭节地使用大地所产之物,抚爱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季节节气,尊显鬼神并且慎重地加以事奉。帝喾恩德不偏不倚,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遍及天下,日之所照,风之所至,没有人不顺从归服于他。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子,生下放勋;娶alt訾氏的女子,生下挚。帝喾死后,挚即帝位。帝挚登位后,并没有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帝尧仁德,聪慧,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能发扬善德,使各部族和睦融合,各诸侯邦国都能和谐相处。他命令羲氏与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把春夏秋冬四季调整准确。整顿百官,各项事业都兴旺发达。


尧舜禅让


天下大治后,尧开始考虑接班人问题。他问属下们,谁可以继承他的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是个明理通事的人,不错。”尧哼了一声:“这人凶顽愚笨,难堪大用,还有别的人选吗?”alt兜说:“共工手下有一批人,他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尧说:“你不知道,共工这人对上帝与君主外貌恭敬,实际却极为轻慢,喜欢夸夸其谈,实际行动却违背正道,不可重用。”尧又问四岳:“哎呀,如今洪水滔天,百姓万分愁苦,大地一片沼泽,谁能来治理呢?”大家都推荐鲧。尧说:“鲧这个人,曾经违背天命,危害同族,怕不能用。”四岳说:“现在紧急关头就任用他试试吧,不行再撤掉。”尧因此让鲧来治洪水。鲧前前后后治了九年水却没有成功。


尧说:“唉!四岳啊,我治理天下已经七十年,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呢?”四岳谦虚地推辞,推荐舜。舜是盲人的儿子。他的生父愚昧,后母奸诈,弟弟傲慢,但舜却能对父母尽孝,和兄弟友爱,使家庭和睦。尧说:“我亲自试试他。”他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观察他的德行。一段时间下来,尧认为舜做得很好,就让舜任司徒之职,教导百姓遵循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种种伦理道德,效果很好。尧又让舜参与朝政,朝政因此变得有条不紊。让舜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远来的诸侯都相敬如宾。舜到丛林草泽里遇上暴风雨,却没有迷路误事。经过三年的种种考验,尧认为舜既聪明又品德高洁,就对他说:“三年来,你做事周密,有大功。现在我把帝位让给你。”舜认为自己德行不够,不愿接受帝位,推让再三才答应。正月初一,尧在文祖庙禅让帝位给舜。


尧说:“我不能使天下人全都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尧的儿子丹朱无德无能,不配传他帝位,因此禅让帝位给舜。尧逝世了,舜服丧三年后,想把帝位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南岸。但前来朝见的四方诸侯不找丹朱,都到舜这里来;有纷争的也不去找丹朱,都来找舜调解;歌颂功德的不歌颂丹朱,都歌颂舜,这真是天意难违啊。舜就又回到京都,登上天子之位。


尧逝世后,舜服丧三年,想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而不服丹朱。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alt、益、彭祖等人,一直被尧任用,却一直没有相应的官职。于是舜就与四岳商计,他们都说,要想行大德的事,就要疏远巧言令色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自然而然会来归服。舜说:“有谁能努力奋发,光大尧的事业,我就唯才是举,授给他官职。禹,你来负责治水大事,一定要努力办好啊!弃,百姓正在挨饿受饥,你掌管农业教他们播种百谷吧。契,现在百姓不亲,纲常有乱,你担任司徒,小心宽厚地施行五伦教育。皋陶,蛮夷正在侵扰中原,抢劫杀人,无恶不作,你来担任司法官,执法要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又任命alt为共工,统领各种工匠;任命益为朕虞,管理山川草泽中的草木鸟兽;任命伯夷主管祭祀,任命夔掌管音乐,任命龙做纳言,传达舜的旨命,报告下情。分工完毕后,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这些人个个功成名就:皋陶掌管刑法,断案公正;伯夷主持礼仪,上下都谦恭礼让;alt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主管山泽,山林湖泽都得到开发利用;弃负责农业,百谷丰盛;契掌管教化,百官亲善和睦。这样,各司其职,上下齐心,天下大治。


从黄帝到舜、禹,虽都是同姓却立了不同的国号,目的是彰显他们各自光辉的德业。因此,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用不同的氏来区别,姓姒氏。契为商的始祖,姓子氏。弃为周的始祖,姓姬氏。


论 赞


太史公说:学者们都称述五帝,然而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的文字并不规范,众多读书人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有的儒生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到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而言之,大体与古文经籍记载的说法相符合的较为可信。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释都很明确,只是人们都没有进行过深入考究,其实那些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已经残缺很长时间了,但很多散失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典籍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理解了它们的意思,那么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明白,肯定不是容易的事。我把这些材料进行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很正确通畅的言辞记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夏本纪第二


夏禹的兴起,是由于他治理洪水拯民于灾难。夏朝的衰亡,则是由于孔甲、夏桀这样的统治者败德,伤民。当然,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这篇本纪的记载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治水的业绩却早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


大禹治水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


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为此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结果鲧就死在那里。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鲧治水的事业。


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光大尧帝的事业。”舜说:“嗯,好!”然后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的公事吧!”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的声音就是标准的音律,他的身躯就是标准的尺度,凭着他的声音和躯体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长短。他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百官的典范。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翻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兖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水和沮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兖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水,然后进入黄河。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alt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做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黏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独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


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金、银、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纹的锦缎,有时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金、银、铜,以及椿木、柘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altaltalt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荷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四兽之皮制成的毯子。贡品由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汇集到渭水湾里。身穿毛皮的人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alt


◆夏禹王像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居延泽。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青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沧浪水,经过三alt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汇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汇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alt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汇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汇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汇合,又向东与泾水汇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汇合,又向东与伊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外二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舜帝禅让


皋陶担任执法的士这一官职,治理民众。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块儿在舜帝面前谈话。皋陶申述他的意见说:“遵循道德确定不移,就能做到谋略高明,臣下团结。”禹说:“很对,但应该怎样做呢?”皋陶说:“啊,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要有长远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人亲厚稳定,这样,众多有见识的人就都会努力辅佐你,由近处可以推及到远处,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禹拜谢皋陶的善言,说:“对。”皋陶说:“啊,还有成就德业就在于能够了解人,能够安抚民众。”禹说:“呵!都像这样,即使是尧帝恐怕也会感到困难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当地给人安排官职;能安抚民众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会爱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还忧虑什么alt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语伪善谄媚的小人呢?”皋陶说:“对,是这样。检查一个人的行为要根据九种品德,检查一个人的言论,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着说道:“开始先从办事来检验,宽厚而又威严,温和而又坚定,诚实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谨慎,善良而又刚毅,正直而又和气,平易而又有棱角,果断而又讲求实效,强有力而又讲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种品德,早晚谨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严肃地恭敬实行六种品德,认真辅佐王事,诸侯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国。能全部具备这九种品德并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职,使所有的官吏都严肃认真办理自己的政务。不要叫人们胡作非为,胡思乱想。如果让不适当的人居于官位,就叫做扰乱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处治犯有五种罪行的罪人。我讲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说:“如果按你的话行事,一定会做出成绩的。”皋陶说:“我才智浅薄,只是希望有助于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对禹说:“你也说说你的好意见吧。”禹谦恭地行了拜礼,说:“哦,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皋陶追问道:“怎样才叫勤恳努力?”禹说:“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着洪水的威胁。我在陆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齿的鞋,翻山越岭,树立木桩,在山上做了标志。我和益一起,给黎民百姓稻粮和新鲜的肉食。疏导九条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间沟渠引入河道。和后稷一起赈济吃粮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从粮食较多的地区调济给粮食欠缺的地区,或者让百姓迁到有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