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全知道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历史真相全知道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白鹿鸣,弓健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1-01-01
书籍编号:30180595
ISBN:978754634496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35761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版权信息
书名:历史真相全知道
作者:白鹿鸣 弓健
ISBN:9787546344966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徜徉于泛黄的书页间,你欲将历史的面容看得清些、再清些……于是,当历史向你走来,就品一品茶,掬一朵堂前的海棠花,且看她——看她时而亲近,时而邈远,亲近的是荧幕上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邈远的是那些发生在千百年前、早已随风而逝的真实。
看她时而熟识,时而陌生,熟识的是你脱口而出的那一串名字,陌生的是这些名字背后的命运悲欢、心事纠结。
看她时而清晰,时而迷离,清晰的是史册上不容置疑的墨字,迷离的是那些语焉不详、莫衷一是的片段。
历史总有戏说和演义的成分。诸葛亮并非决胜千里的军事奇才;项羽火烧阿房宫实为千古冤案;风流倜傥的唐伯虎过了大半生悲苦潦倒的日子;影视剧中不学无术、丑态百出的大贪官和其实是个俊朗洒脱的大才子;《色·戒》中女主人公的原型——邓苹如的真实经历比小说和电影更加传奇。
历史总有疑云迷雾的遮蔽。李广将军戎马一生缘何未能封侯?贵为“金枝玉叶”的唐朝公主为何愁嫁?抗金英雄岳飞是否真的死于“莫须有”的罪名?明末宫廷波诡云谲、奇案迭出,其背后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权利争斗?20世纪旧上海的“流氓大亨”黄金荣是怎样从一个混迹社会底层的学徒,一跃成为叱咤上海滩的黑道老大?
历史总有鲜为人知的角落。让我们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解读北魏皇室“子贵母死”的残酷祖制;开启明朝厂卫特务机构带血的绝密档案;探讨“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四朝功臣郭子仪的为臣之道;体验“夜深灯火上樊楼”那种繁华的宋朝百姓夜生活;走进中国古代妇女用残酷层层包裹的“三寸金莲”。
历史总有令人震撼的真实瞬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美丽邂逅竟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爱情骗局;“千古第一谏臣”魏征死后半年,唐太宗就亲手制造了“砸碑毁婚”的风波;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活剐三千宫女”,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后宫惨案;明末天启年间,北京城内的王恭厂发生了一起原因不明、现象奇特、灾祸巨大、死伤惨重的爆炸案,堪称“古今未有之变也”。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那些拨动心弦的过往,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那些引人追忆的人物,都悄然印上了岁月的痕迹。那些历史的真相,有的在口耳相传中变成了假象,有的在时空变换中被人们遗忘。而历史的精彩,就在轮回中一次又一次重现。而你,却偏要一窥那历史的面容,偏要看得清些、再清些……
一个流传千古的冤案——项羽火烧阿房宫
有着“天下第一宫”盛誉的阿房宫两千年来引起了人们无限丰富的遐想,但这座奢华的宫殿却没有留下她的绝世容颜。人们在惋惜之余,不禁将愤慨之情投向纵火三月的项羽。然而,项羽火烧阿房宫却是个流传千古的冤案。
奢华无比的阿房宫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实地考察,确认秦朝阿房宫遗址的建筑规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并将其誉为“天下第一宫”。
唐朝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用华丽无比的语言铺陈渲染了阿房宫的胜景:阿房宫从骊山的北面向西延伸至咸阳,绵延三百余里。宫墙之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长廊迂回,屋檐飞挑。亭台楼阁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几千几万座。长桥如蛟龙卧于水面,复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宫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内,宫中各处的气候都不相同。六国的王族妃嫔云集于此,尽态极妍,歌舞升平。文学描写不免有夸张之处,根据《史记》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秦朝的一步大约合六尺,如此计算,阿房宫的前殿大约东西长690米,南北宽115米,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确是一座宏大的宫殿建筑。也正因为工程过于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了前殿,秦二世即位后继续修建。
秦始皇为什么将这座宫殿命名为“阿房”呢?自古以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源于《史记》的记载,称宫殿的形状“四阿旁广”,“阿”解释为“曲”的意思,阿房宫据此得名;另一种说法载于《汉书·贾山传》,称由于宫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高若干,阿上为房”;还有一种说法源自民间传说,相传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在赵国做人质时,深爱过一个美丽的民间女子阿房。嬴政返回秦国即位后,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中,仍无法立一个民间女子为后。为了怀念阿房,他便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修建了极尽豪奢之能事的阿房宫。不论是正史观点还是民间戏说,都给阿房宫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然而,令人无限向往的阿房宫却“早早夭折”了。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阿房宫是秦朝耗费巨资修建的宫殿建筑。除此之外,秦长城、秦始皇陵等工程也都动用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而这些全都转化为百姓的赋税徭役,令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禁止百姓逃脱赋役,秦始皇还颁布了残酷的刑罚制度。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对百姓的盘剥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将农民逼到了揭竿起义的地步。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率先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率民起义。此后,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在这些起义队伍中,有一位勇猛无比的将领——项羽。他率领起义军一路征战,过关斩将,威名传遍大江南北。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入函谷关,冲进了咸阳城,接下来就上演了千古流传的“火烧阿房宫”一幕。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就是说,项羽进入咸阳后,四处屠杀抢掠,杀了投降的秦王子婴,卷走了秦宫里的珠宝和美女,烧毁了秦朝宫殿,大火三月不熄。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火烧阿房宫”一事深信不疑。在此基础上,民间传说、演义等不断加工,形成了火烧阿房宫的许多版本。有传说称,项羽攻入咸阳后,因自己的爱妾虞姬曾经被秦军俘虏,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将阿房宫及其附属建筑全部焚烧。也有传说称,项羽是因为痛恨秦始皇为了修造阿房宫劳民伤财,入关后才烧了阿房宫,并让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把方圆数百里都烧为灰烬,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项羽火烧阿房宫还是引起了后人的诸多非议。他让举世无双的宫殿化为废墟,将无比珍贵的文物毁于一旦,而同时进行的抢掠、屠杀等行为更是为后人所诟病。然而,近年来,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的探察终于为项羽平反。
考古队为项羽平反
阿房宫坐落在距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约15千米的地方,至今保留了约60万平方米(夯土地基面积)的遗址。2002年以来,中国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详细了解了阿房宫前殿的范围、结构,以及阿房宫建筑群的基本轮廓。通过考察,考古队提出,规划修建的阿房宫分为两大建筑群:一是阿房宫前殿建筑群,即《史记》中记载的可容纳万人的宫殿;二是“上天台”建筑群,其遗址破坏严重。事实上,阿房宫在秦朝时并没有建完,至多只建成了前殿,是个半成品工程。
根据对现在残存建筑的研究,专家发现阿房宫并没有烧毁的痕迹,而且遗址范围内只发现了少量的几块红烧土。如果项羽真的火烧阿房宫三个月,那么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此外还应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凑巧的是,在秦朝咸阳宫的遗址中却发现了大片的红烧土遗迹。结合《史记》中记载的“烧秦宫室”,专家推断,项羽放火烧的应是咸阳宫,而非阿房宫。而阿房宫幸免于项羽的烧杀抢掠,可能是因为阿房宫并未完全建成,宫殿或建筑残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对原本就残破不堪的宫殿,项羽也就不必纵火多此一举了。
阿房宫实则是“自然而亡”。随着秦朝的覆灭,建了一半的宫殿也就渐渐荒废了。到了汉朝,阿房宫原址被改称为“阿城”(因其东、西、北三面有厚厚的宫墙)。由于“阿城”地理位置优越,汉皇室将其列入上林苑宫殿建筑的修建范围。汉朝以后,阿房宫遗址因地势高而多被用来驻军。宋朝以后,它干脆被夷为平地,改作农田了。原来,阿房宫自始至终都是一座“想象中的宫殿”,它从未建成,也就从未被毁。
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将火烧阿房宫的“糊涂账”记在项羽头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对《史记·项羽本纪》的误读。原文写的是“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却并未指出烧的是哪座宫室。然而,由于阿房宫的地位与影响力,后人想当然地认为“秦宫室”就是指阿房宫。事实上,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了项羽“遂屠咸阳,烧其宫室”,从此处不难看出“其”指代咸阳,项羽烧的是咸阳宫。二是唐朝诗人杜牧所作《阿房宫赋》的失实记载。作为文学作品,《阿房宫赋》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然不适合作为判定历史真实的依据。然而,其深远的影响力却左右了人们的看法。如果说对《史记》的误读令后人初步判断火烧阿房宫是项羽所为,那么《阿房宫赋》的广泛流传则让项羽永久背负了这一罪名。最后,项羽的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是他被误解的情感基础。在率军征战的过程中,项羽屠城、活埋、烧杀的事例屡见不鲜,进入咸阳后仍延续这一行事风格。火烧阿房宫恰恰符合项羽的性格特征,无怪乎人们冤枉了项羽两千多年。
古今第一儒将——千古风流话周郎
“既生瑜,何生亮!”病重的周瑜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溘然长逝。《三国演义》中周瑜的形象,是个嫉贤妒能、小肚鸡肠的人物,一生与诸葛亮斗智,最终被诸葛亮气死。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读,真实的周瑜实乃接近完美的古今第一儒将。
羽扇纶巾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常被今人借以描绘诸葛亮的形象,以突出他的儒雅。而“羽扇纶巾”真正的主人,却是“遥想公瑾当年”中所提及的周公瑾。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周瑜出生在世家大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做过东汉的太尉(九卿之一),父亲周异做过洛阳令,可谓门庭显赫。少年周瑜相貌英俊,体格健壮;他饱读诗书,精通兵法,年纪轻轻便有雄才大略。时值东汉倾颓,群雄逐鹿,破虏将军孙坚在江东起兵,讨伐董卓。孙坚的儿子“小霸王”孙策与周瑜同年,两人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后来,周瑜与孙策合兵征战,所向披靡,称霸江东。袁术欣赏周瑜的才能,力邀他来投靠自己(当时孙策名义上隶属于袁术)。周瑜看出袁术是个终无所成之人,于是找借口回到了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出迎周瑜,任命他为建威中郎将,划拨2000人马归他调遣。这一年,周瑜刚刚24岁,江东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周郎”。此后,周瑜协助孙策南征北战,攻克皖地后,寻得当地大族乔家二女,皆国色天香。孙策娶了姐姐大乔,周瑜则娶了妹妹小乔。英雄配美人,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孙策被刺杀后,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辅佐年少的孙权。张昭统管朝中诸事,周瑜则领兵在外,开疆拓土,防范外敌,形成所谓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局面。周瑜在外忠心耿耿,领兵有方,接连歼灭寇匪万余人,击退刘表大将黄祖的进攻,稳定了刚刚更迭的政权。后来,孙权讨伐江夏,任命周瑜为前部大都督。
周瑜虽为武将,却性格温良,举止儒雅。他不仅精通音律(传说与名曲《广陵散》并称的《长河吟》就是周瑜所作),而且弹得一手好琴,就算是酒过三巡,也能精准地辨听出乐曲的阙误,回头予以指点。于是民间流传一句话:“琴有误,周郎顾”,可见周瑜风雅卓绝之妙。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此时的周瑜,年纪轻轻就已执掌一国兵权,深受信任于内,才略施展于外,志得意满,美人相伴,令无数人羡慕不已。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之名真正流传千古源于赤壁之战。周瑜以前部大都督的身份征讨江夏之时,江北的曹操以风卷残云之势夺取了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荆州易主,东吴瞬间暴露在曹操的大军面前。乾坤骤转,风云际会,三国历史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一触即发,而属于周瑜的历史时刻也随之到来。
曹操陈兵江北,号称有水路大军80万(有学者认为是10万至20万),意欲吞并东吴。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内部“主降派”意见占了主流,都认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兵力强大,无法抵挡。周瑜则力主一战(此处与《三国演义》中所述不同,周瑜并非中了诸葛亮的激将法)。他对孙权说:“曹操虽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将军神武雄才,秉承父亲和兄长的基业,割据江东,兵精粮足,英雄乐业,正当挥师横扫天下,为汉室去除奸佞。更何况此次曹操自己来送死,我们怎能投降于他?”周瑜还分析说:“曹兵舍弃马匹,凭借舟楫与我们对战,这不是北方人所长。况且今冬严寒,马无草料,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会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而曹军皆犯。所以擒住曹贼,就在今日!”他郑重向孙权请命:“请拨我精兵三万,进驻夏口,我保证击破曹军!”周瑜一席话,正合孙权的心意。他立即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主持抗曹大事。
首次交战,周瑜指挥得当,加之曹军疾病流行,东吴获得胜利。曹军稍稍退后,与东吴军队对峙于赤壁。周瑜针对曹军战舰首尾相连的特点,采纳属下黄盖的计策,预备蒙冲、斗舰(大型战船)数十艘,船内堆积草料,泼上膏油;又令黄盖伪书诈降,带领船队冲入曹军水寨,点燃火船。火借风势,越烧越旺,引燃了岸上的营房。曹营顷刻间陷入一片火海,兵马烧死、溺死者无数。曹军溃败,周瑜顺势挥军北击,攻克曹操大将曹仁把守的南郡。战场上,周瑜策马临阵指挥,被飞来的箭射中右肋,伤势严重,却一直坚持留在军营,继续指挥作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由于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长期以来将赤壁之战的最大功绩归功于“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实际上,以上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舌战群儒”和“借东风”并不存在,而“草船借箭”也并非诸葛亮所为。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只是个初出茅庐的谋士,作为刘备的使者被派往东吴游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一战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那就是周瑜。年轻的大都督周瑜,以其非凡的胆识和过人的谋略,以区区几万人的军队击败了数十万的敌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为东吴保住了根基。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后人根据《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将周瑜误读为一个心胸狭窄之人。事实上,周瑜不仅胸襟宽广,而且多谋善断,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儒将形象。品读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无人不为他倾倒。据正史《三国志》记载,周瑜“性度恢宏,大率为人”,礼贤下士,深得众人爱戴。又据《江表传》记载:周瑜曾与东吴大将程普有矛盾。程普为东吴老臣,早在孙权的父亲孙坚活着的时候,就为孙家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面对资历比自己浅的周瑜,程普常常盛气凌人,侮辱周瑜。周瑜对此并不记恨,反而更加恭敬地对待程普,从不与他计较。后来,程普渐渐悔悟,对周瑜越发敬重,并对身边的人讲:“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喝甘甜的美酒,不知不觉自己便陶醉于他了。”由此可见周瑜谦让服人的人格魅力。
赤壁之战后,年轻的周瑜以其谋略一战成名。曹操逃回许都后,回想自己败北的经历,怅然叹道:“我输得并不丢人”,足见其对周瑜谋略的叹服。孙权提升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并给他设置了奉邑。周瑜预料刘备日后必成大事,便劝孙权将刘备安置在东吴,为其修筑宫室,以金钱和美色软化他,并将其部下关羽、张飞分置两地,化为己用(周瑜并没有想设计害死刘备等人)。可惜的是,孙权并没有采纳这一意见。周瑜还建议孙权利用曹操战败的时机进攻益州刘璋,夺取蜀地,与西凉马超相互呼应,北方可图。这一构想与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设想非常相似,孙权也非常赞同,只可惜最终没能付诸实施。
210年,周瑜在西进计划得到赞同后,回到驻地整理行装,集结兵马出发,准备去施展自己更大的宏图。可惜事不遂愿,天妒英才,东吴大军刚刚出发不久,周瑜病逝。一代将星陨落,年仅36岁。
理民为长 奇谋为短——隐去“神话”光环的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治国有方,料事如神,重恩重义,鞠躬尽瘁,俨然一位集智慧与道义于一身的“完人”。但小说毕竟有太多虚构成分,鲁迅就曾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评论。那么,作为“凡人”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我们隐去他的“神话”光环,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真实的“三顾茅庐”
还原真实的诸葛亮,首先要从“三顾茅庐”说起。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常被对手贬损地称作“诸葛村夫”,是说他出身村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诸葛亮年幼时父母双亡,他和弟弟诸葛均只得投靠到叔父诸葛玄门下。诸葛玄素来与荆州牧(荆州的最高官员)刘表交好,便前往依附,诸葛亮于是又随之来到了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过着闲适生活。他志向不凡,常自比古时的名相管仲、乐毅,在荆州一带小有名气。
当时,刘备屯住在新野。由于事业的坎坷不顺,刘备很想找一位能为自己谋划方略的贤士,谋士徐庶便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立即亲自前往请教,于是上演了古今君臣知遇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根据《三国演义》,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无功而返,却从多个侧面了解了诸葛亮的才能。一心求贤的刘备不辞辛苦第三次登门造访,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于是诸葛亮道出了后世闻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划了立足荆州、西进蜀地,继而“三分天下”的方略。刘备听后大为赞叹,便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兴复汉室。
小说中,“三顾茅庐”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但正史《三国志》对这一段的记载却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首先这里的“三”不一定是指“三次”,而可能是多次的指代词,我们只能确定历史上刘备曾“多次”造访了诸葛亮。其次,史家如此简单地描述,可见其中并没有什么值得一写的曲折情节。在魏晋时期,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推托出仕是一种风尚,并不见得是故意的矜持。因而,真实的“三顾茅庐”只是那个时代平常的一种访求罢了。至于令后人称奇的《隆中对》,其实鲁肃和周瑜也早有相似的方略,因为当时的天下已分割殆尽,只有西蜀可做文章,于是也就不免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嫌了。
“三顾茅庐”被后人渲染成一个传奇故事,可能是因为诸葛亮成功的出仕经历和卓越的名声,使其成为了后代文人眼中理想的形象。“学而优则仕”,文人们都渴望有明君的知遇,而高姿态的出仕又是一种无比的荣耀。所以,“三顾茅庐”实为千古文人心中一个梦想。
身居后方的总调度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出山是时势的转折点。自此,三国的历史几乎成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个人表演。“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俨然成为诸葛亮的一副棋盘;“智取南郡”、“三气周瑜”——更使刘备得以稳固后方,进兵西蜀。
然而,真实的情况显然不像小说中描述得那样传奇,甚至可以说,两者相差甚远。在最初的岁月中,真实的诸葛亮只是一个刚刚出道的“谋士”,不仅没有在赤壁之战中叱咤风云,而且根本没机会参与刘备的军务。
诸葛亮出山后不久,荆州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只得南撤。危难时刻,诸葛亮主动请缨到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到达东吴后,诸葛亮面对孙权慷慨陈词,使孙权坚定了联合抗曹的信念。促成孙刘联盟,这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最大也是唯一的功劳。至于“舌战群儒”、“借东风”等一系列传奇故事实为子虚乌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奇谋则是张冠李戴。赤壁之战在东吴都督周瑜的统筹指挥下大获全胜。诸葛亮虽未贡献于具体战事,但因游说有功而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军师中郎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位只是一个品级不高的“杂号”,与“军师”相去甚远,与关羽、张飞等人的地位也不可相提并论。
立足荆州之后,刘备开始按照诸葛亮规划的方略进军西蜀,但并未将军事进攻的事务交给诸葛亮,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师庞统一起前往西蜀。诸葛亮被放在大后方,“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说白了就是在后方协调粮草,输往前线。
刘备夺取西蜀后,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前者仍为“杂号”,后者才是“实职”。这时,诸葛亮才开始有了军国的实权,但他的主要职责仍离不开粮草供应一类的事。据史书记载,刘备外出时,诸葛亮常常负责镇守成都,供应前线部队的粮食和兵力。不久,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今属陕西)进行关乎存亡的军事对决,在如此关键的一仗中,刘备带在身边的仍旧不是诸葛亮,而是投靠不久的军师法正。
为什么刘备作战从不带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呢?刘备的“识人”才能是后世公认的,他不用诸葛亮领兵打仗必然有其道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考虑诸葛亮为人持重、擅长内政却不善机变的特点。那么,诸葛亮是否具有军事才能呢?他在军事指挥中的表现怎么样呢?
“六出祁山”的功与过
诸葛亮真正在军事上有所作为,是在他指挥对魏国北伐的战役中。这是检验诸葛亮军事能力最重要的史实,也是古往今来争议最多的焦点。
刘备死后,其子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辅政,掌握了朝中一切大权。为了实现先主恢复汉室的宏愿,诸葛亮亲自率兵数次北伐,与魏国交锋。在《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历史被称作“六出祁山”。但实际上诸葛亮率蜀军多次北伐魏军,路经“祁山”出兵的只有两次。
诸葛亮率军首次北伐是蜀汉建兴六年(228)。他命令赵云、邓芝等人从斜谷道(渭水支流的河谷)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这一计策果然奏效,魏国的主力部队被调离后,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今属甘肃)见诸葛亮的大军压境,纷纷投降。一时关中大震,魏国上下惊恐,魏明帝曹叡连忙派名将张郃前往抵抗。诸葛亮派马谡督军在前,与张郃在街亭交战。只知道“纸上谈兵”的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指挥不当,被张郃打得大败,大好的战局尽失。诸葛亮无奈之下,“挥泪斩马谡”,收兵回师,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同年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秦岭北麓),第二次兴兵北伐。蜀军包围了陈仓(今陕西宝鸡),魏国大将军曹真率军来救。蜀军粮草用尽撤兵,却被魏国将领王双追击。诸葛亮率军一战,击退敌军,斩杀了王双。此后不久,诸葛亮派将领陈式出兵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将领郭淮救援。诸葛亮闻讯出兵支援陈式,打退郭淮,攻下二郡。
蜀汉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次兴兵北进,兵出祁山,遭遇魏军统帅司马懿的迎击。魏军知道蜀军粮草不多,于是坚守不战。蜀军用“木牛流马”运粮,无奈还是粮草不济,最终退兵。退兵途中,诸葛亮设计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率兵北伐。蜀军十万出斜谷,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魏国司马懿筑营阻拦,诸葛亮也分兵屯田,作长期对峙的打算。双方相持了百余天,到了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与世长辞。
诸葛亮数次北伐大都无功而返,因此惹来后世很多争议。有人据此认为诸葛亮不善于用兵,一味地穷兵黩武,由此造成了蜀国国力的严重消耗,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认为诸葛亮不擅长军事,作战过于保守,因此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客观来看,诸葛亮用兵偏重稳妥,习惯步步为营,而不善于出奇兵。史书记载,蜀汉大将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多次向诸葛亮请战,愿仿照汉初韩信的故事,带一支人马作为奇兵。然而诸葛亮为慎重起见,始终没有采纳。过于求稳使得本已处于弱势的蜀汉局势很难有惊人的逆转,但也不能因此一概否定诸葛亮的军事能力。纵观几次北伐,诸葛亮用兵虽未获得实质上的胜利,但也没遭到什么重大损失,这对于保存蜀国仅有的实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从几次与魏国交手的细节来看,诸葛亮总能用计谋巧取一些优势,或斩杀对方大将,或夺取一两个城池。因此,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综合评价应为“合格”,但绝没有千古流传的那么“神乎其神”。
两朝开济老臣心
隐去了诸葛亮“军事奇才”的光环,是什么让他流芳百世呢?
首先是诸葛亮鞠躬尽瘁、不负托孤重任的千古道义。刘备死前将少主刘禅托付诸葛亮,并对他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我的儿子如果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深受托孤大任的诸葛亮并没有辜负刘备的一番希望,他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蜀汉政权。为了实现先主的遗愿,他不辞辛劳,数度亲征,最终积劳成疾,死在北伐的战场上。最值得称道的是,在执政的十几年中,诸葛亮虽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但从未像历代很多权臣一样产生僭越之心,即使后主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依然心无旁骛,一片公心。诸葛亮死后,家中只有15顷薄田和几百棵桑树留给后代。他完美地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无愧为千秋楷模。
其次,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他起初在荆州负责征收赋税和调运粮草,不仅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而且还积累下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入蜀后,诸葛亮统筹内政方面的事务,鼓励耕织,兴修水利,促进了农商发展。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原本落后的西蜀地区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大力提拔忠良之士。蒋琬、费祎、郭攸之、董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