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刘小宁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7-01

书籍编号:30183888

ISBN:978721412786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1200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1912:南京

刘小宁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光复大潮 席卷东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原为清江苏巡衙署,光复时为苏军都督府


1911年11月4日,上海革命党人在陈其美(英士)的率领下,攻占上海江南制造局,宣告上海光复。随后成立沪军都督府,陈其美担任沪军都督,李平书任民政长。


仅在一天后的11月5日,距上海近在咫尺的苏州即宣告和平光复。苏州光复如此迅速,主要得益于上海革命党人来苏州在新军中的宣传发动,以及苏州地区同盟会会员、醉心革命的进步人士形成了苏州地方革命的重要力量。绅商集团深恐战争一旦爆发,势必要影响到商业财产和身家性命,于是纷纷表示愿意接受革命主张。以同盟会会员柳伯英等为首的苏州工商界人士,早已跟上海同盟会领导人陈其美取得了联系,成功地运动了驻苏新军第九镇四十五、四十六标官兵。5日,清朝江苏巡抚程德全在革命党人的强大压力下,下令苏州全城悬挂白旗,苏州宣布和平光复。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沪军都督陈其美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苏都督程德全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苏州光复中积极协助程德全反正的柳伯英


无锡革命党人和绅商集团,受武昌起义的影响,特别是上海光复的鼓舞,纷纷组织了革命团体和“光复队”等地方武装。1911年11月6日攻占无锡、金匮两县署,宣告无锡全城光复。之后成立了锡金军政分府,设总理处统辖各部,由秦毓鎏任总理。后改为司令部,由秦毓鎏任司令长。锡金军政分府撤销后,秦毓鎏又出任民政长。


1911年11月9日,常州革命党人宣布起义。因兵力不济,要求已光复的苏州发兵至常州增援。结果,全城遍悬白旗,清朝府县官吏纷纷逃匿。农团武装300余人,持枪列队拥护何键司令至旧府署就军政府司令职,聘屠元博为参谋长,朱稚竹、段孟陶、奚九如为顾问,常州军政府正式成立,并推举屠寄(敬山)为民政署民政长。常州宣告光复。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无锡光复时的公园全景(1911年11月6日,秦毓鎏等在此召开光复锡金两县誓师大会)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秦毓鎏(左二)与黄兴(左一)、宋教仁(前排左四)等合影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左:无锡军政分府证章


右:锡金光复纪念章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何键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常州光复中起重要作用的屠氏四兄弟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镇军都督林述庆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镇江光复中起重要作用的李竟成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光复后的镇江军政分府


镇江扼南北要冲,所驻军队甚为复杂,并有京口驻防旗兵两三千人。1911年11月7日,由革命党人策动新军武装起义,兵不血刃,迫使驻防旗兵旗营缴械,镇江顺利光复。这主要归功于林述庆、李竟成等革命志士的奔走发动。光复后,林述庆任镇军都督,以常镇道署为都督府,李竟成任都督府参谋长,杨邦彦为民政长。


镇江光复后,扬州绅商接连派人到林述庆、李竟成处请求派军队去扬州。李竟成、徐宝山很快就率部过江,直奔扬州。徐宝山的部队在扬州南门钞关登岸,11月9日进入扬州城,宣布扬州光复,立即成立扬州军政分府。徐宝山亲自担任军政长,李石泉任民政长。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扬军司令徐宝山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徐家祠堂徐园


上海光复后,光复军特派曾任狼山右营游击的许宏恩到通州,与地方绅商接洽光复大计,光复军的军舰也由沪兵临通州城下。狼山镇总兵张士翰在地方士绅劝说下,表示愿归顺离去,其部下高竖白旗。11月8日,通州宣告光复。


在各地纷纷光复的形势下,革命党人周实受同盟会、南社派遣回到淮安(即山阳),与阮式共同商讨光复之策,并组织了学生武装,控制了全城的局面。11月12日清河光复,陆军参议蒋雁行被推为江北都督。同日,蒋传檄在淮安反正,清朝山阳县令姚荣泽抗令不从,山阳士绅即推举周实等人赴会。周实回淮安后,于11月14日在旧漕署召开大会,宣布淮安光复。反对光复的县令姚荣泽将周实和阮式诱杀,酿成辛亥革命中又一起震动全国的惨案。


1911年11月22日下午,清海州盐防营官兵暴动,10多名士兵武装入城,攻入海州衙门。州官陈宗雍藏匿,其护兵响应起义,海州宣告光复。


短短一个多月,光复大潮席卷江苏大地,太仓、吴江、兴化、宜兴、昆山、丹阳、如皋、六合、仪征、海门、泰州、赣榆、盐城等地区纷纷光复。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10年的海州古城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光复前的海州教会医院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北都督蒋雁行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淮安光复烈士阮式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淮安光复烈士周实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南通司令张謇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光复后的南通师范学校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海军起义重要人物陈复

2.海军舰队 长江反正

清朝海军较早接受进步思想,许多官兵素有革命之志,在辛亥武昌起义后更是跃跃欲试。镇江光复前,同盟会中部总会和林述庆等人,就派陈复(海军第一期留日毕业生,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时任“镜清”舰教练官)与张汉(烟台海校毕业)二人,对南京一带的清海军南洋舰队进行了起义的策动。先争取了“镜清”舰见习生陈弘毅、何瀚澜、伍自立、何绰玻、李继珩、李孟亮等(均为广东黄埔水师鱼雷学堂毕业生)相继参加革命活动。镇江光复过程中,焦山、象山、都天庙、山关等炮台相继起义,瓜州、十二圩等水师和驻军响应,很快就控制了长江江面,阻截清朝海军舰艇下驶。后来,民军又以镇江为基地,进攻南京,造成了很大的声势,为海军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镜清”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象山炮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焦山炮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圌山关炮台


陈复、张汉二人又通过镇江民军与海军官佐的私人关系,进行秘密接洽,如“镜清”舰长宋文刿与镇军参谋长许崇灏有同乡关系,“楚观”舰长吴振南与都督府秘书长郑权有同学关系等。经过多次联络酝酿,海军人员已基本倾向起义。


11月10日,宋文刿以队长(宋在各舰长中资历最深,故被举为队长)名义在“镜清”舰召集各舰长开会,研究对策。陈复得知消息后,即携敢死队带炸弹乘小火轮登舰,在“镜清”舰见习的陈弘毅等六人也持枪闯入会议室,要求大家立即起义。沉默片刻后,“楚观” 舰长吴振南起立发言,表示完全赞同,其他各人皆无异议。于是,陈复等人布置一切,将各舰长留住,再由各舰长手令本舰长官升火待发。舰长手令由陈弘毅等人分送至各舰,并嘱各舰见习生负责本舰事务(各舰都有人数不等的见习生,以烟台海校毕业生为多,均倾向革命);同时集合“镜清”全舰官兵宣布起义。


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各舰均已准备妥当。于是由敢死队护送各舰舰长回归本舰,星夜由“镜清”舰发布命令,各舰一致行动,熄灭灯火,在“镜清”舰率领下,开往镇江起义。11日黎明,“镜清”、 “保民”、“建安”、“江亨”、“江贞”、“楚同”、“楚观”、“楚谦”、“楚泰”、“联鲸”、“登瀛洲”(运输舰)、“张”字号鱼雷艇及“飞鹰”(后至)等13艘舰艇到达镇江,镇军都督林述庆即派郑权登舰欢迎。随即到都督府召开海陆军联席会议,由全体舰艇长投票,推举宋文刿为民军海军司令,吴振南为海军处长,并由林述庆发给委任状。


清朝海军起义,不但削弱了南京清军的力量,而且配合了江浙联军作战,维护了江面治安,保证了军用物资运输的畅通。“镜清”等军舰曾夜袭南京城,开炮百余发,对攻占龙潭、南京均起了重要的作用。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建安”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楚豫”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楚观”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楚同”舰

3.南京鏖兵 共和奠基

南京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龙蟠虎踞之称。革命军只有夺取了南京,才能稳固武昌起义的成果,在战略上形成与北方清政权的对峙态势,进而夺取之。


驻防南京的是新军第九镇(师)十七协(旅)三十三标(团)和三十四标,另有骑兵第九标、炮兵第九标、工程兵一营、辎重兵一营,共约5000人。官兵们的革命意识普遍较强。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南京后,九镇官兵马上就密议准备响应。新军倾向革命,旧军则趋于保皇,两军驻于一地,一向互相鄙视,水火难容。清两江总督张人骏早就对九镇官兵疑虑重重,八镇在武昌发难后,张人骏更是对九镇倍加防范,必欲翦除之而后快。于是,千方百计加以掣肘。新军九镇打靶剩余的子弹,被清江宁将军铁良、江防营统领张勋悉数收缴;九镇的4门大炮、6挺机关枪,也被清军强行收回;江防营又选派三营精锐部署在三十三标驻地附近,随时准备行动,并将大炮架在营房后面的猫儿山上,狮子山要塞的大炮也指向了三十三标。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末两江总督张人骏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江宁将军铁良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雨花台要塞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雨花台炮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


1911年10月30日,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率领驻扎在南京城内的全部人马,移驻距城60里的秣陵关。一到秣陵关,官兵们就摩拳擦掌,尤其是中下级军官士气十分高涨,未经上司许可,就向部下下达了命令,马刀刺刀一律开刃,子弹上膛,随时准备攻打南京。驻扎在镇江、江阴的三十五标、三十六标官兵也是跃跃欲试。


11月7日晚7时许,步兵就开始向雨花台炮台发起攻击,另以一部向西迂回攻击水西门。官兵们勇猛地向前冲击,前锋已攻至距雨花台炮台仅l000米的地方。但九镇官兵经过几次无火力掩护、无子弹还击的冲锋后,终因损失太大,只得且战且退,撤至镇江集中。


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获悉失利的消息后,决定组建江浙联军,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南京,以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为江浙联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各路人马。


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麾下的兵力为:苏军、浙军、镇军、沪军、粤军、扬军、淞军,以及江西、广西民军,总兵力约30000人。另有海军舰艇近20艘。


清朝旧军驻防南京的兵力,有江防营、巡防营、总督署卫队等,总兵力20000余人。


双方大军云集,战斗一触即发。


11月24日清晨,战斗打响。联军将士如猛虎下山,骁勇异常,粤、浙二军左右包抄,大败张勋辫子兵。至下午3时,联军一部乘兵舰在乌龙山下登陆,海军则在江上遥射掩护;另一部骑兵已冲至乌龙山炮台。联军仅放数枪示警,清守军事先已受到镇军的策动,将炮栓卸下存在“楚泰”号兵舰中,故未放一枪。炮台竖起白旗宣布反正。


25日清晨,联军乘势攻占城北幕府山炮台,下关东西两炮台亦宣布反正,马群、孝陵卫阵地也相继易手。张勋见势不妙,于26日倾7000兵力出城,试图夺回孝陵卫等外围阵地和炮台。激战中,联军伤亡较重。正在双方胶着厮杀时,沪军统领洪承典率预备队1500人赶到。联军重振士气,一举将张勋军包围,击毙清军统领一名,击毙击伤清军近3000人,生俘数百人,缴获大炮数十门。张勋率残部逃入南京城。


南路苏军刘之洁部,已肃清雨花台外围据点,猛攻雨花台炮台。另一支联军敢死队突入了城西北的狮子山炮台,将军火库炸毁。已被联军占领的幕府山炮台,亦向狮子山炮台、北极阁制高点等处炮击,直接命中多发。泊于长江上的海军起义舰艇也不断向狮子山轰击。张勋则令狮子山炮台予以还击。岂知官兵早已心向革命,就是打不中目标。张勋气急败坏,立即将几名士兵斩首,但换了人仍是如此。狮子山炮台等据点几面受敌,狼狈不堪。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浙联军向南京挺进


战至27日,联军已先后攻占南京外围的乌龙山、幕府山、孝陵卫、狮子山等要塞,立即又以此为依托,用大炮猛轰北极阁、富贵山、仪凤门、太平门、洪武门、水西门等城内外的军事要地及总督署、将军署、明故宫等清军重要设施。张勋军伤亡惨重。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军悍将张勋大败亏输


与此同时,镇军、浙军、沪军按照统一部署,开始攻击天保城。联军仰攻六日未下,损失极大。至11月30日,联军重新进行了部署,沪军先用重炮轰击天保城工事,紧接着,镇、浙、沪三军分路出击,夹攻天保城。镇军首当其冲,猛攻紫金山正面,试图一举夺城。天保城清军见联军攻势甚猛,急用电话向城中张勋求援。张立即派出援兵数千出城策应,刚出太平门就遭到联军的伏击,遂狼狈退入城中。


镇军管带杨韵珂率军从正面仰攻天保城,遭清军诈降,杨韵珂身中数十枪阵亡。入夜,天保城上下一片漆黑,联军借着夜幕的掩护攻上天保城,在黑暗中的反复拉锯一直进行到凌晨l时许。联军军官叶仰高又中弹身亡,双方均杀红了眼。联军军官张兆辰下令向天保城发起总攻击。张扔掉步枪,手执一面十八星旗,率先冲上天保城,双方又开始了肉搏战。


此时,联军在城北的幕府山、乌龙山等炮台,向城内的北极阁等处猛轰。北极阁与天保城遥遥相望,是城中的制高点,也是清军的总指挥部所在地,清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江防营统领张勋等人,常驻北极阁指挥战事,并有电话直通天保城。北极阁炮弹一落,清廷要人慌作一团,仓皇逃下山避弹去了,天保城与总枢纽的联系也告中断。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联军炮兵部队在天保城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联军在天保城与清军激战


在几路联军的猛烈攻击下,清军彼此不能相顾,渐渐不支。12月1日黎明,联军在镇军管带季遇春的率领下,以肉搏战的方式逼近了天保城的核心部位,终于彻底打垮了清军的最后顽抗。季遇春第一个登上了天保城的城垣,将一面残破的铁血十八星旗高高地竖在天保城上。其他官兵则在乱石堆中举起了一面面巨大的白旗。此刻的时间是:1911年12月l日6时40分。


天保城之战,联军阵亡管带1人,排长2人,士兵160多人。清军被击毙300多人。缴获7.5生的山炮4尊,5.7生的山炮3尊,3.7生的山炮2尊,机关枪4挺,军械弹药粮草无数。


攻占天保城后,联军拟利用制高点的优势向城内各要地发炮。于是,由第九镇神炮手于魁执掌德国山炮发射。于魁曾与德国炮兵参赞比试过实弹射击,夺得了锦标。这一次,于魁居高临下,稍作调试后即作试射,第一发炮弹就命中城东太平门外江防营的富贵山炮台。接着,又向富贵山炮台连射20多发,直打得营房崩塌,江防营炮兵一哄而散逃下山来。


天保城易手,南京自然不保。l2月1日,苏军攻占雨花台炮台,立即发炮轰击聚宝门、洪武门等城南各门。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自知大势已去,只得托美国领事及南京鼓楼医院美籍院长马林出面,向江浙联军乞和。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军总指挥部北极阁要塞


联军于12月2日发起总攻击。镇军从天保城瞰射太平门,清军巡防营的张连升、赵荣华等将领自知无力再守,遂率部3000余人开太平门投降,镇军率先入城。


接着,苏军攻破聚宝门,粤军打入仪凤门,浙军占领朝阳门,各省光复军、敢死队、炸弹队等亦先后入城。南京于12月2日胜利光复。


张人骏、铁良乘日本兵舰逃往上海。张勋残部2000余人出汉西门绕道大胜关过江狼狈北逃。在江面上,又遇到联军海军舰艇的有力堵截。到达浦口后,遭到镇军柏文蔚部的迎头痛击。镇军李竟成部组成的江北支队,亦由六合向浦口张勋军发起攻击,一直追杀到临淮关才收兵。两军缴获枪械辎重无数,以及10多万大洋。从此,浦口以北、临淮关以南的大片土地,悉为联军占领。张勋军逃到徐州才站住脚。柏文蔚部又追到徐州,张勋只得再次北窜山东兖州。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光复天保城纪念章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12年绘制的联军攻克太平门战事图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清军在南京郊外向联军投降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联军进入仪凤门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柏文蔚


攻克南京后,林述庆居功自傲,立即以“宁军都督”自居,在两江总督署西花厅正门一侧,挂了“林都督行辕”的木牌。联军总司令部的警备队于下午2时开到总督署时,已无立足之地。徐绍桢无奈,只得率联军总司令部移驻原江苏咨议局。


林述庆的举动引起了其他各军的强烈不满,一致要求取消“宁军都督”名义,撤销“林都督行辕”。各路骄兵悍将在南京城中各据一方,且相互争功,以致徐绍桢无法统一号令,只得听之任之。


这时,黄兴和南京名流马相伯一道,出面由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出任江苏都督,在程到任前,暂由徐绍桢主持南京军事。各军将领纷纷表示要以大局为重,同意仍由联军总司令徐绍桢主管南京全部军事事宜和社会治安。林述庆顾全大局,摘去“林都督行辕”的牌子,取消镇军番号,并全部撤出两江总督署,移往江北临淮关驻防。程德全则从苏州移驻南京两江总督署,结束了南京光复后的混乱局面。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镇军都督林述庆设“行辕”于两江总督署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光复后的两江总督署大门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联军官兵在总督署东墙外


南京的光复,使革命军形成了与清廷南北对峙的局面,也即将迎来1912年共和的曙光。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南京庆祝光复会场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军光复南京纪念章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南京光复纪念牌

4.定总统制 国体确立

1911年底,国内局势是:同盟会名存实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拉拢下,革命阵营内部派系林立,矛盾日趋尖锐。早在孙中山回国前,立宪派人士就与袁世凯达成了“清帝退位,即拥袁为大总统”的协议。北方的袁系势力与南方的立宪派人士在上海英租界内的“南北议和”已经开始。革命党虽然在全国许多地方夺取了政权,但因袁世凯势力强大,仍不足以控制国内的局势。


早在南京光复前,独立的省份已达13个。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方面基于形势的发展,已将组织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革命之事提上了日程。曾先后派张謇、汤寿潜等人委托庄蕴宽到武昌征询黎元洪和黄兴的意见,并暗示请黄兴赴江苏统一指挥克复南京的军事事宜,之后,再由他出面组织中央政府。当时黄兴正率军在汉阳作战,他表示组织中央政府越快越好,但不愿当领导人,更不愿牵头组织。后因武汉战事吃紧,这件事就暂时搁了下来。


南京光复后,组建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国内各个实力集团从他们自身的利益出发,希望在新的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省力主仿效法国的总理制。持这种观点的人主张,总理为各部之首,负责行政方面的全部责任,即责任内阁制,并推黄兴为总理。其特点是:一、政府(即内阁)由议会中占多数的政党组成,也可以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二、政府总揽一切行政权力,只对议会负责;三、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如此,总统的权力就被大大削弱,甚至会形同虚设。这种主张以宋教仁为代表,但没有得到大多数代表的支持。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革命党人与清政府南北谈判场所——上海公共租界市政厅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謇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汤寿潜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宋教仁力主实行责任内阁制


南京光复后的12月4日,上海都督陈其美立即联络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等人,召集已光复各省留上海的代表举行会议,认为全国的军政大事亟待统一,选出领导核心已是刻不容缓。于是,会上决定了以下几件事项: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南京为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在地。但在这次会议上,并没有讨论中华民国总统的人选问题,而是商定几天后到南京去决定。


12月12日,17省的代表齐集南京,在原江苏咨议局议事,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举大总统。会议争论十分激烈。有的代表力主由袁世凯出任总统,理由是,各省代表在汉口密议时,曾以临时大总统的位子,来换取袁世凯对革命的支持,现在要履行诺言。要么,暂时缓选总统,以等待袁世凯的反正。有的代表主张黎元洪当总统。但此议一出,立即遭到强烈反对,认为黎虽是武昌首义之首,但他是被硬推出来的,根本不配做革命领袖,况且在起义前,黎还曾镇压革命党人。又有代表提名黄兴出任大总统。但有人持反对意见,说黄兴应对汉阳失守负有责任……一时争执不下。这时,有人提出了孙中山,说武昌起义前,孙文就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影响是巨大的,这次武昌起义的火种,就是孙中山留下的。大家也都认为,孙中山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孙中山此时并不在国内。于是,这个动议也就不再提起。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各省代表会在南京讨论国体时,武昌战事正在激烈进行


会议在沉闷的气氛中开了几天,没有就总统的人选问题作出结论,只得将这一问题搁置。但会议对上海会议的决定作了更改,由黎元洪任大元帅,黄兴任副元帅。很明显,黎元洪任大元帅,仅仅是挂名而已。所以,会议立即电邀黄兴速来南京主事。黄兴推托不掉,正要动身,忽然接到孙中山从海外发来即将回国的电报。黄兴立即中止了南京之行。


当孙中山即将回国的消息传到南京时,会议的气氛为之一变,整个形势也出现了新的转机。12月25日上午9时45分,孙中山乘“地湾夏”号邮轮在绵绵细雨中抵达上海。同行的有胡汉民、廖仲恺、朱卓文等,以及美国人荷马李夫妇、6名日本友人等。黄兴、陈其美等前往码头迎接。下船后,孙中山即乘176号汽车直驶静安寺路哈同花园(即爱丽园)。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黄兴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陈其美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居正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汪精卫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回国途中在船上与欢迎者合影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民立报》关于孙中山抵达上海后接受记者采访的报道


12月26日,孙中山就与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人黄兴、宋教仁、陈其美、居正、汪精卫等人,在上海哈同花园密商组建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中央政府事宜。在这次会上,宋教仁仍竭力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与孙中山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孙中山力主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另设副总统,不同意设总理。与会者多数同意孙中山的意见。孙中山即责成马君武撰文,在《民立报》上刊出,向外界透露这个方案。


由于双方争执不下,黄兴只得出面调解,说到南京后与各省代表商议后再决定不迟。孙中山与宋教仁都同意暂时停止争论。


12月27日,孙中山在上海静安寺斜桥总会后小洋房(赵凤昌住所惜阴堂)接见各省代表会议的代表。双方就国体问题进行了交谈。


问:代表会拟举先生为临时政府大元帅,先生之意如何?


孙中山: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为大元帅的名称,在国外并不是国家元首。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孙中山回国后下榻在上海哈同花园。1911年12月26日干部会议,密商国体问题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哈同花园召开同盟会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竭力推动民国建立的赵凤昌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孙中山曾在上海惜阴堂赵凤昌故居密议民国国体问题


问:代表会所议决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选举临时大总统,但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到汉口试探议和时,曾表示南方如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则袁表示赞成共和。因此代表会决定留位以待。孙中山:那不要紧,如袁真能拥护共和,那我就让位给他,不过总统就是总统,不要临时二字。孙中山又说:本月十三日(农历十一月)为阳历1月1日,如诸君举我为大总统,我就打算在那天就职,同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是日为中华民国元旦。


问:此事关系重大,因中国用阴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习惯,似应慎重。孙中山:从前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倒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改用阳历一事,是我们革命成功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必须办到。


同一天,黄兴受孙中山的派遣,前往南京江苏咨议局,出席各省代表会议。在会上,黄兴根据孙中山的意见,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改正朔用阳历;二、改为中华民国纪元;三、临时政府采用总统制。


会议在通过了民国改用阳历、改用中华民国纪元两项议案后,又开始讨论国体问题。这时,宋教仁再次力主实行内阁制。经过激烈的争论,代表中的大多数人同意了孙中山的意见。最终,会议议决通过了中华民国采用总统制的议案,决定实行总统制。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接着,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根据组织大纲的规定,大总统的职权为:


一、统治全国之权;


二、统率全国海陆军之权;


三、得参议院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四、得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但须经参议院同意;


五、有任用各部部长及派遣外交专使之权。


大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处于国家最高权威的地位,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会议还决定,于该月29日召开会议,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民主投票 选举总统

1911年12月29日上午,南京城北丁家桥原江苏省咨议局大厅迎来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在这里将要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选举会,参加选举会的是各省代表会(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的代表。上午10时,选举会正式开会,到会的各省代表会代表共49人,他们是:


山西:景耀月、李素、刘懋赏


陕西:张蔚森、马步云、赵世钰


江苏:袁希洛、陈陶怡、雷奋、马良


安徽:许冠尧、王竹怀、赵斌


江西:林森、赵士北、王有澜、俞应麓、汤漪


浙江:汤尔和、黄群、陈时夏、陈毅、屈映光


福建:潘祖彝


广东:王宠惠、邓宪甫


广西:马君武、章勤士


湖南:谭人凤、邹代藩、廖名缙、刘揆一、欧阳振声


湖北:马伯援、王正廷、杨时杰、居正、胡瑛


四川:萧湘、周代本


云南:吕志伊、张一鹏、段宇清


山东:谢鸿焘、雷光宇


河南:李鎜、黄可权


直隶:谷钟秀


奉天:吴景濂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山西代表景耀月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陕西代表张蔚森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山西代表刘懋赏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陕西代表赵世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苏代表袁希洛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苏代表陈陶怡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苏代表雷奋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苏代表马良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西代表林森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西代表赵士北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西代表俞应麓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江西代表汤漪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江代表汤尔和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江代表黄群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江代表陈时夏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江代表陈毅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江代表屈映光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福建代表潘祖彝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广东代表王宠惠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广东代表邓宪甫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广西代表马君武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广西代表章勤士(左)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南代表谭人凤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南代表邹代藩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南代表廖名缙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南代表刘揆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北代表马伯援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北代表王正廷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北代表杨时杰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北代表居正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湖北代表胡瑛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四川代表周代本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云南代表吕志伊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山东代表谢鸿焘


1912:南京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直隶代表谷钟秀


选举会开始后,首先公推各省代表会的浙江代表汤尔和为选举会主席,江苏代表袁希洛为选举会书记。此时,当天早晨由武昌赶到的湖南省代表谭人凤向大会报告了武昌前线的作战情况,告知战场形势已经稳定。各位代表闻听后群情振奋,起而鼓掌。然后,汤尔和宣布举行选举并致词。汤尔和着重指出,此次选举为4000年来历史所未有,别开生面,意义重大。众代表再次鼓掌欢呼。

6.五色国旗 五族共和

孙中山回到上海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12月25日晚,孙中山在哈同花园连夜召集同盟会骨干开会,加快了组建南京临时政府的步伐。会上,专门讨论了民国国旗的制定问题,而且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最早始于清代。清王朝的国旗是龙旗,黄底色。它是帝王的标志,皇权的象征。


辛亥革命前后,各地革命军所用旗帜不尽相同。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用十八星旗,江苏、浙江、安徽用五色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省则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还有使用井字旗、金瓜斧钺旗、黄星旗、众星向日旗,甚至有用白旗的。最早使用五色旗的,是沪军都督府,系由宋教仁、陈其美等人创制。


在上海的会上,江苏代表提议用五色旗,湖北代表建议用十八星旗,福建代表提议用青天白日红旗。章太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