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童超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01

书籍编号:30184920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3679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看得见的中国史


(上下卷)


童超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卷

前 言

历史可以看见


1842年8月29日,南京江面的水波不改往日的涟漪,但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苦涩徘徊在空气中,也荡漾在清朝官员耆英、伊里布的心头。在英国海军“韦尔斯利”级战舰“康华利”号的船舱内,刚刚进行了一场“盛大”的仪式,作为焦点的耆英、伊里布在一份名为《南京条约》的文件上签下了名字。原本这样的历史瞬间,后人们只能凭借主观性的文字和非凡的想象力进行还原,但一位名叫约翰·普拉特的英国人用画笔记录了这一时刻,他的这幅名为《南京条约签字仪式》的画作让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被永久地镌刻了下来。


某种程度上,这幅现藏于英国布朗大学图书馆的油画算得上一件珍贵的文物,而在本书中类似或者更加珍稀的文物比比皆是。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四羊方尊,让我们看见殷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雍容;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让我们看见冠绝一时的制瓷技术和宋代商业的空前繁荣;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历代帝王图》,让我们看见十三位中国帝王的气度仪表和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肖似与传神……本书和西方人习惯以技术性的态度和手段去回味历史,用溯源和对比的手法去还原社会进程中所有细微的片断不同,和中国传统的历史典籍在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对帝王霸主、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进行理性的主观评也不相同,我们立足于“看见”,我们尽力地减少主观的评价,通过几百件珍贵的文物,将其背后所关联的农业、科学、手工、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把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向历史百科全书的性质转化。


尽管我们力求用白描的方式展现中国历史的真实,但谁也无法奢望一本历史图书可以道尽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人文风流和典章制度,毕竟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书籍无法承受之重。我们只是希望本书可以让你“看到”北朝的石窟艺韵、南朝的舞榭风流、盛唐的国力恢宏、两宋的经济狂飙。除了让你在图文间可以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明,让历史中的智慧帮助你今天的生活。正如英国人把《资治通鉴》的书名翻译为“用以资助于行政的一面完全的镜子”,历史原本就是先贤们遗落的钥匙,可以带领我们开启一道道现实的困惑之门。


第一章
历史从蒙昧迈向文明
传说时代夏商西周


在中国上古史上,传说时代与夏商西周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传说时代或称史前时代,其社会形态为原始社会,历经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三个发展阶段。考古学文化与之相对应的分别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作为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不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的腊玛古猿禄丰种化石,还繁衍生息过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到距今1.8万年的山顶洞人等一系列古人类。历史学家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努力复原从女娲、伏羲、燧人氏、神农氏到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的上古社会的真实图景,探索中国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学术成果表明:早在距今5000至4000年的龙山时代,古代中国即已形成了以邦国都邑文明为标志的早期文明。


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世袭的“天下共主”为最高统治者的奴隶制王国。商朝(约公元前1600-前1046)则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明与甲骨文的成熟文字体系。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家国同构,明德慎刑,制礼作乐,华夏文明别具一格的特色更加鲜明。夏商西周三代历时约1300年,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代。

picture

第二章
诸强争雄与诸子争鸣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中国上古史上的东周时期。东周末代天子周赧王卒于公元前256年,而学者们主张将东周时期的下限延至公元前221年。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大阶段,所以东周时期又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春秋始于公元前770年,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春秋战国共历时550年。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沦落,其版图日蹙,最后局促于今河南西部一二百里之地;诸侯坐大,不仅不向周天子纳贡、朝觐、出兵拱卫,甚至挑战周天子的权威。诸侯之间也是“实力为王”,弱肉强食;强势诸侯们互争雄长,竞相争夺中原霸主之位。史有“春秋五霸”之说,或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或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首开诸强争霸先河,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于公元前681年会盟于北杏;尾声则是越王勾践北上中原,举行徐州之会。


战国七雄燕、赵、韩、魏、齐、楚、秦并立争锋,或合纵连横,或远交近攻。各国先后变法图强,以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变法改制,引发社会形态、政治格局、文化认同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推动了全国范围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诸侯分权制向中央集权制、世袭职官制向官僚任免制、分裂向统一的历史性转型。


春秋战国是一个大转折的时代,投影到思想文化领域内,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其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思想精华,汇聚形成中华传统文明的主要源泉,至今滋润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田。

picture

第三章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大奠基
秦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辽阔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首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政治体制,其历史功绩可谓至大至伟,但却未能成为有口皆碑的“千古一帝”。他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严重透支了国家统一与制度创新所产生的“红利”;横征暴敛、刑罚残酷,很快摧残了王朝新兴所焕发出的民心民力。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点燃了燎原烈火。公元前206年,子婴投降,秦朝仅传二世、历时15年而亡。


公元前202年,布衣出身的刘邦战胜强敌项羽,称帝建汉,定都长安。西汉初期,吸收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景之治”增强了国家实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变革制度,尊崇儒术,北伐匈奴,开通西域,文治武功彪炳史册。“昭宣中兴”后,皇帝大多孱弱,外戚干政,宦官得宠,导致朝廷内外乌烟瘴气。公元8年,王莽代汉,任意改制,天下骚乱,赤眉绿林揭竿起义。西汉共12帝,历时210年。


公元25年,与农民军决裂的西汉宗室刘秀登基,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有志革故鼎新,号称“中兴”。无奈世家大族及土豪与新王朝联袂崛起,“度田”失败,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空前严重,贫苦农民流离失所。东汉中后期,外戚依然跋扈,宦官更加嚣张,两次制造“党锢”,迫害朝野精英,政治愈发腐败,社会空前黑暗。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各地军阀、豪强纷纷起兵讨伐,乘机割据一方。公元220年,献帝让位于曹丕,东汉灭亡。东汉共14帝,历时195年。

picture

第四章
分而复合的坎坷历程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自三国(220-280)开始,历西晋(265-316)、东晋十六国(317-420)、南北朝(420-589),终止于隋朝统一,历时370年。如果从189年董卓之乱算起,则历时400年。


公元189年,东汉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又发生了董卓之乱。各地诸侯纷起讨伐,形成割据自立的局面,中央王朝名存实亡。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在战乱中强势崛起,各自在北方、西南、东南地区悉心经营,完成了区域性统一。自220年至229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建国称帝,正式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263年,曹魏兵越秦岭,一举灭蜀。265年,司马氏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代魏建晋。280年,西晋武帝号令水陆大军灭吴。但全国统一仅是昙花一现,“八王之乱”与“永嘉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自304年起,北方逐渐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争斗,南方士族共建的东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实行门阀政治。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朝宋隔淮对峙,“变夷从夏”的改革,推动着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六镇起义后,鲜卑军事贵族群体分裂,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对立,最后北周灭北齐,隋又取代北周。江南齐、梁、陈三朝接踵相继,经济开发规模空前。589年,隋文帝大举灭陈,分裂三四百年之久的南北又重归统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关系、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内争外斗连绵不断,而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南方经济大开发,以及南北会通,胡汉交融的多彩文化则成为这一时期交相辉映的历史亮点,此后隋唐的繁荣强盛正是以此为起步的基础。

picture

第五章
辉煌盛世与裂土乱局
隋唐五代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部署大军渡过长江,一举消灭陈朝,结束自东汉末年以来绵延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604年,隋文帝暴卒,杨广即位。隋朝在文帝统治期间及炀帝在位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在文化上也成就斐然,整个社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心骄志狂的隋炀帝穷奢极欲,倒行逆施,迅速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起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此起彼伏。618年,隋炀帝被杀。同年,太原留守李渊迫使隋恭帝退位,建立了大唐王朝。隋朝共3帝,历时38年。


626年,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唐高祖传位给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励精图治,把唐朝打造成为一个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声威远播的东方大国,史称“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明察善断,才干非凡,对缔造大唐盛世也颇有贡献。唐玄宗在位45年,“开元之治”将唐朝推进诗圣引吭高歌的鼎盛时期。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和浩劫之后成为常态的藩镇割据,以及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最终导致唐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唐朝共20帝(不含武则天),历290年。


907年之后粉墨登场的五代十国,不过是唐末分裂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征战不已,中原地区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柴荣北伐于胜利在望之际,突然患病班师,壮志未酬。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南汉、北汉)各守一隅,境内相对安定,经济有所发展。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北宋赵氏兄弟逐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于979年统一全境。

picture

看得见的中国史.下卷

第六章
崇文抑武的正负效应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于1127年亡于金国。康王赵构接续宋祚,以临安为行在,史称南宋,1279年为元军所灭。两宋共18帝,历320年。


两宋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社会生活十分活跃,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突出表现在:垦田面积曾扩大至5.2亿亩,人口增加到1246万户,手工业、商业繁荣,城市打破坊、市分隔,纸币交子、会子广泛流通,海上对外贸易无论规模、航程均大大超越了前代。科学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在宋代发明、完善或广泛应用的。思想文化方面也是异彩纷呈,理学融通儒、道、佛,宋词婉约与豪放双峰竞秀,绘画、雕塑、书法创一代新风,史学有《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通志》等名著出现。


在政治、社会与军事领域,两宋则是内忧外患、风雨交加。宋代制度创立于太祖,定型于真宗,谓之“祖宗家法”。鉴于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夫跋扈的教训,宋廷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了心腹(宰相与禁军)失控与肢体(地方势力)坐大两大隐患。但“崇文抑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政体制,“重和议”、“轻备战”的和战方针,却让宋王朝陷入了行政效率低下、朋党争斗不已、新政变法流产、农民反抗频发的政治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与巨额岁币支出导致的财政危机,以及募兵疲沓不足应敌、将帅候旨贻误战机、当权者一味反战求和酿成的国防危机。两宋代有忠臣良将出,如范仲淹、王安石、李纲、宗泽、岳飞、文天祥等人,他们的赤胆忠心、文韬武略尽管无法改变国家衰落和外敌入侵的局面,但其力挽狂澜的宏志壮举,令世人无不肃然起敬、击节赞叹!

1242

第七章
纵马问鼎的峥嵘岁月
辽西夏金

本章叙述了辽、西夏、金三个纵马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兴亡史。


辽为契丹族所建。契丹是游牧于北方草原的古老民族,自公元4世纪初见诸于中国史籍,至10世纪初,契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由氏族制转型为奴隶制。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称帝,国号契丹(后改为辽)。其子耶律德光(辽太宗)继承父志,南下争霸中原,立“因俗而治”之制。到辽太后萧燕燕主政,辽国进入鼎盛时期,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加快了契丹融入中原文明的进程。1125年,金兵俘虏辽天祚帝,辽国亡。辽经9帝,历210年。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党项原为羌人的一支。从唐末到北宋初年,党项拓跋氏历任中原王朝的节度使,统领以夏州为中心的五州之地。至1031年,李元昊不再袭封,并于1038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西夏共11帝,历190年,先后与辽、北宋、金对峙而立。党项原以畜牧狩猎为生,后来受汉族影响,大力发展农业并很快成为主要经济部门。党项长期接受中原文明熏陶,汉化程度较深,尊孔子为文宣帝即为西夏首创,其文字亦仿汉字创制。1227年,蒙古灭西夏,城邑、陵墓被毁,从此西夏文明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直至20世纪初,才徐徐解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金为女真族所建,12世纪时期女真族繁衍生息于白山黑水之间,主要从事渔猎、畜牧。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女真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民合一,善于骑射,并首先消灭了辽国。1127年,又大举攻灭北宋,还多次入侵南宋。金国在问鼎中原、长驱江南的征战过程中也不断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崇儒尊孔,推行文治。蒙古崛起后,金国衰落,于1234年被蒙古消灭。金共10帝,历120年。

1500

第八章
射雕群英的开疆拓土

元朝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统治全中国的政权,前身是大蒙古国的大汗直辖领地。


蒙古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史称蒙兀,后从额尔古纳河上游西迁至图勒、克鲁伦、鄂嫩三河源头的蒙古大草原,从事游牧。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征服草原后,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被推奉为成吉思汗。他与其继任者拖雷、窝阔台、蒙哥等用铁骑与马刀建立起一个包括大汗直辖领地和四大汗国、横跨欧亚、威震四海的世界性大帝国。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捷足先登,继承大蒙古国汗位,并于同年仿汉制称皇帝,建年号中统,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大都为京都。忽必烈定鼎中原、推行汉法,表明元朝已从整体上不同于大蒙古国模式的草原汗国,而是延续了汉唐以来中原王朝的“大统”。历史学家将其改易国号之年或建元中统之年定为元朝开国之年。公元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元朝灭亡。元朝共11帝,历98年(或109年)。


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结束了自唐末以来古代中国版图分裂了300年的局面,实现了“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的全国统一。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和便捷的驿站交通系统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汉族与内迁的蒙古族、西北诸族交错杂居,民族大迁徙带动了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元朝与亚欧各国的经济交流与人员往来非常频繁,中华文明与异域文明交融互鉴,异彩纷呈。


元朝始终奉行民族分化与民族歧视的四等人制度,蒙古权贵与各级官吏骄横跋扈、穷奢极欲、贪赃枉法,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吹响了推翻元朝的号角。

1711

第九章
海禁张弛与初潮拍岸

公元1368年,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的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亡。明初定鼎南京,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明朝共16帝,历277年。


洪武、永乐两朝为明代前期,明太祖、成祖雄才大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完善了对少数民族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营,并迅速恢复了遭受战乱破坏的社会经济,国势日渐强盛,遂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洪熙到弘治朝为明代中期,政治制度又有新的变化,内阁制正式形成,巡抚总督制确立,并出现了政治较为清明的“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但由于皇帝宠信宦官,致使宦官干预朝政乃至擅行大权,有明政局开始进入“多事之秋”。正德到崇祯朝为明代后期,政治危机日益严重,大刀阔斧的张居正改革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其间明廷三大案接踵而发,党争进入白热化。鞑靼骑兵侵犯北疆,兵临京畿;倭寇与海盗勾结,疯狂祸害东南沿海各地;女真崛起,直接威胁明廷安危;明末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最终成为明帝国的掘墓人。


明代中后期是国内传统社会萌动历史性转型的时代。全国南北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生产关系出现新趋势;突破朝贡体制和海禁政策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白银大量流入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在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领域,市民阶层意识日益觉醒,文学通俗化与学术民间化蔚然成风,西学开始东渐,社会风气“厌常喜新”。在这个时期,域外世界也酝酿着巨变,以西方殖民扩张与国际贸易体系规模日益扩大为标志性的全球化初潮风生水起,自大西洋冲击着太平洋沿岸。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已登陆中国东南沿海进行各种活动,中西方的国力对比和国际地位在悄然发生变化。

1799

第十章
盛极而衰的天朝上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公元1644年,满族铁骑入关,定鼎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自顺治至宣统,清朝共10帝,历268年。


入主中原的满族原名女真,居住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主要从事渔猎、农耕。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后金政权。皇太极即位后,改女真为满洲,易国号为大清。入关前的后金及清国是中国境内的区域性民族政权。


1644年,顺治帝在北京皇宫举行登基大典,并派遣两路大军追击大顺农民军主力与摧毁南明政权,从而建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清初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动荡混乱,自康熙帝亲政后走上蓬勃发展的强国之路。至18世纪中叶,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其时不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稳定,而且国家版图辽阔,最大时达到1200多万平方千米。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强大,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


清朝虽然文治武功显赫,综合国力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对内顽固坚持封建专制集权制度,倡行纲常礼教,扼制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盲目自大,因而愈来愈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日益增大。落后就会挨打,1840年鸦片战争中,帝国主义国家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古老的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无数志士仁人努力探索民族复兴之路。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但它结束了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picture

大事年表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看得见的中国史(上下卷)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