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世界史 > 不可不知的印度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不可不知的印度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不可不知的印度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不可不知的印度史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通俗,全面,简易的印度史,一本书读懂中国邻居印度历史上发生的那些大事和国家品性形成的原因。

作者:梁悍江,韩梦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4-03-01

书籍编号:30187990

ISBN:978756099558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

版次: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世界史

全书内容:

不可不知的印度史


梁捍江 韩梦泽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前言 揭开印度的神秘面纱


印度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曾将印度同中国、埃及、小亚细亚(后来人们将“小亚细亚”改为两河文明中的巴比伦),称为地球上古文明四国。同样,身处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人威廉·麦克高希在其编写的《世界文明史》中,也将古代印度与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合称为“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古往今来,在众多学者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下,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之国——印度,渐渐显露出她的迷人面目。面对这样的印度,世人该如何去解读呢?


国名、宗教、民族、地理环境——这四个元素或许能够成为快速解读她的“源代码”。


国名“印度”由英文“India”音译而来,然而这个名字并不是印度人自己起的。公元前326年,古希腊马其顿帝国的君主——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至此其侵略的脚步到达了最东边,征服者将这片土地称为“印度”。公元18世纪,英国征服印度,将直接统治的地区称为“英属印度”,这一称呼逐渐被印度人接受。一个世纪后,印度人民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印度”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下来。


印度河在梵文(即古印度语,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中称为“信度”(Sindhu),亚历山大东侵印度河流域之前,其一度作为波斯帝国的行省。按照古代波斯人的读音习惯,“信度”(Sindhu)中的“S”变成了“H”,于是“欣度”(Hidu)一词出现在波斯古碑铭中。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占领者又按照自己的发音习惯,将“欣度”(Hidu)变为“印度伊”(indoi)。百年后,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名的《历史》一书中,将印度称为“印度斯”,这一发音与今天“印度”已十分接近。


我国对印度最早的称呼为“身毒”(见《史记·大宛传》),后又称为“天竺”(见《后汉书·西域传》)。公元7世纪,玄奘西游取经回国,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在书中玄奘首次为“印度”正名,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既然“印度”这一名称是由外国人起的,那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印度本土人怎样称呼自己呢?答案是“婆罗多”(Bharata)。这一名词源自印度家喻户晓的神话。相传婆罗多是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君主、月神后裔,智勇盖世,万民敬仰,故以其名为国名。当时的婆罗多国,居喜马拉雅山下,处恒河中游,从国势与版图来看,皆强于整个南亚次大陆周围诸国,于是次大陆的人们皆以婆罗多国人自称。久而久之,次大陆成为婆罗多的土地,居民也成为婆罗多后裔。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毗湿奴往事书》中,南亚次大陆被称为婆罗多伐娑,即婆罗多的领土之意。


现代印度人,仍不忘这一古称,在印度宪法第一条中便写明其国名原为婆罗多。


宗教


在印度,全民几乎皆信教。宗教,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印度的重要元素之一,也为这一东方国度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印度自古以来盛行各种宗教,婆罗门教、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大的宗教皆起源于此。在教派林立的印度,居民们的宗教信仰变得极为复杂。而印度历史上的每一重大转折,也都与宗教改革脱不了干系。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创婆罗门教始,至千年后,为让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甘地发起的复兴印度教运动,数世纪间发生的宗教改革,无不引发全国范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易。可以说,印度宗教演变的轨迹与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婆罗门教是最早在印度创立的宗教,由雅利安人创立。以婆罗门教为中心的印度,处于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雅利安人最早创造了梵文,并将其用于宗教祭祀。同时,他们根据婆罗门教的教义,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制度。婆罗门教主张神权至上,因此代表教会的僧侣们,控制着各城邦的政治领袖,对祭祀、婚嫁、纳税、司法等事务握有直接干预权,成为当时社会真正的统治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婆罗门僧侣的主宰权表示不满。至公元前5世纪,在人们不满情绪的催生下佛教与耆那教兴起。


佛教与耆那教都倡导宗教改革,但改革方向却截然不同。耆那教主张绝对苦修,把抑制情欲当作获得精神解脱的唯一途径,如此极端的修行方式让一大部分民众无法接受。与之相反,佛教则采用了温和的改革方式,其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主张泛爱、众生平等,反对杀牲献祭,认为任何人只要能放下屠刀,皆可立地成佛。在这些佛教思想启发下,长期受婆罗门教思想控制与阶级压迫的人们,为了摆脱畏惧之心,释放身心,开始信奉佛教。宗教界的转变,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领袖们也从中获得新的鼓舞。他们借助佛教的影响力,颠覆了旧的统治,建立新的政权,不久,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孔雀王朝在东方崛起。公元前3世纪,为孔雀王朝的黄金时代,当时的统治者阿育王独崇佛教。在他统治时期,佛教取代了婆罗门教的地位。


阿育王死后,中央政权瓦解,战事四起,人民深陷苦难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一轮的宗教改革再度兴起。新的改革,反对阿育王时期对佛教的独崇,宣扬回归远古毫无拘束的浪漫情怀。与之前的宗教改革不同,新的转变是长期的、温和渐进的,没有固定倡导者。这种将婆罗门教与佛教之精神融合在一起的新宗教,被称为印度教,在一些学者眼里,它被看作是婆罗门教的复辟。印度教恢复了婆罗门教通用的梵文,确定所崇拜的神为三神,即创造神、破坏神与保护神。这虽不及婆罗门教所拜三十六神之多,却明显与佛教独崇一神有别。另外,印度教传扬轮回之说,重视杀牲献祭、圣地巡礼、设立庙宇、崇拜偶像。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印度教兼具婆罗门教和佛教之特征,让早先水火不容的两个宗教得以相互调和。这一时期的社会氛围祥和,印度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笈多王朝(也称印度教王朝)也由此建立。虽然印度教王朝比不上佛教王朝长久,却被称为“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至此,印度教取代了佛教的地位。


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作为一支外来宗教,传入印度次大陆,并逐渐取代印度教原有的主导地位。与印度本土宗教不同,伊斯兰教不单单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传播,伴其而来的是强大的军事力量与政治管制。其所到之处,不仅要建立帝国,整个行政体系、社会结构、文教设施都重新改变与规划。虽然,在伊斯兰教势力全盛的八百年里,印度教仍然存在,但中央政权的统治阶层,皆由伊斯兰教徒们掌控。


伊斯兰教相信真主是唯一的全能创世主,宇宙间一切均由真主安排,世人须顺应真主旨意,不能逃避现实、否定现实。与印度教、佛教较为温和的处世态度不同,伊斯兰教崇尚武德,不否定战争,宣扬卫道而战可获真理、入天国。伊斯兰教崇尚清规戒律、的团体生活,强调个人行善、仁爱,注重团结合作,互助御外。由于伊斯兰教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及政教设施,与传统的印度宗教极不相容,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与战争。


公元15世纪,随着西方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发现,另一外来宗教——基督教登陆印度次大陆,依靠这面宗教旗帜,西方人开始了对印度的贸易殖民。首先到达的是善于航海的葡萄牙人,他们强制推行基督教,甚至不惜采取几乎是暴力洗脑传教的方式,虽遭遇顽强的反抗,最终还是取得了贸易据点,建立了教会和殖民圈。看到葡萄牙人在印度站稳脚跟后,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也相继来印度分一杯羹。其中,英国于1600年在印度成立了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借此掠夺了大量资源。此后200多年间,英国的野心日益膨胀,先后击败葡萄牙、西班牙以及法国,建立了英国殖民统治政权。1858年,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


为了站稳脚跟,英国统治者在这片殖民地引进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明。他们大力宣扬基督教教义,建立教堂与教会,吸收教徒,对阻挡他们的伊斯兰教势力,毫不手软,大力铲除。当基督教进入印度后,凡是入教的人,自然信奉基督教的教义、教规、《圣经》及礼拜仪式等等,其所反映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都与原有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不同。


正如后来印度国父甘地所说:灭亡、统治印度的,不是英国殖民者,而是西方文明以及基督教。


为了将印度从殖民牢笼中拯救出来,甘地率先站出来领导革命运动。


他从宗教着手,主张抛弃西方文明,复兴印度文明。自幼受宗教熏陶的甘地,相信印度人民有服膺真理的宗教狂热。信仰宗教,就是相信真理,相信神。而印度之大,英国统治之强,绝非以暴制暴就能胜利,在甘地看来,非暴力可以胜过暴力,爱永远胜过恨。最终,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人民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走向独立之路。甘地,这位以身殉道的宗教家,死后则被尊为国父,成为印度的象征。


民族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较大的民族有13个。由于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间易产生摩擦与隔阂。尤其在遭遇外来侵略的时候,民族之间的矛盾往往会被激化,引起内部分裂,最终导致外族侵略者坐享渔翁之利。


印度早期光辉灿烂的文化,由外来民族雅利安人创造。虽然在此之前印度河流域存在哈拉巴文化,却未发现流传下来的相关文字。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毫无相似之处。


公元前326年,继雅利安人后,希腊人也借亚历山大东征的机会进驻印度。据希腊历史学家考证,他们的足迹遍布现在的旁遮普邦和西北边省。前面提到过,希腊人初至印度河,即以河名称所到之地为印度。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印度,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文字由此传入,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亚历山大出兵印度,促使印度内部发生变故,孔雀王朝得以建立。


公元前2世纪,萨卡人(Sakas)迁移到印度。萨卡是当时生活在今伊朗高原北部大草原的游牧民族,曾在旁遮普、马多拉及卡西阿瓦建立小型王国。公元一世纪,中亚的另一民族大月氏迁徙入印。为了迁往东部山区,大月氏部族一分为五,设五部翕侯统治。五部翕侯中最强大的一支是贵霜翕侯,最终建立了贵霜帝国,统治范围也从印度西北扩展至南边的拉巴达。大月氏的迁徙,对印度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公元5世纪至6世纪,来自中亚的匈奴人大举入侵波斯和印度。这些匈奴人与西入欧洲的匈奴人稍有不同,他们皮肤比较白皙,有些像土耳其人,所以又被称为白匈奴。而进入欧洲的匈奴人由于属于黄色的蒙古种,故被称为黄祸。白匈奴对北印度有极大的影响。现在的拉吉甫迭等地居民,即为白匈奴的后裔。他们都具有高大的、白皙的、俊美的外形。


同上述外族入侵相比,阿拉伯人伊斯兰教教徒之入侵,对印度历史影响最大。他们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称霸全印将近八百年。莫卧儿王朝治理下的印度,其政治制度、经济生活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伊斯兰教也成为印度宗教之首。在伊斯兰教的熏陶下,印度人原有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都一一发生改变。公元15世纪,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法国人与英国人相继来到印度。到19世纪中叶,英国人赶走其他国家的殖民者,建立了英治印度的霸业。新的西方统治者允许本国人同当地人通婚,因此许多英印混血儿出现,但为数不过三四十万人。


印度还拥有几百个少数民族,虽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但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数最多的有贡德人、桑塔尔人、皮尔人等,人口都在200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达曼人,只有几百人。由于印度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和自然条件不同,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生产发展很不平衡,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的谋生方式可分为采集渔猎型、游牧型、刀耕火种农业型、固定耕作型、劳工型、民间艺人型六种。


地理环境


古代印度版图包括今日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八国的领土,总面积为430万平方公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部呈一个倒立的等边三角形垂入印度洋中,海岸线约5000公里。在其北部,坐落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这两条山脉如同屏障一般,将它与亚洲其他部分隔离开。


南亚次大陆,早前亦称为印度次大陆,虽境内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但大体可分为北部平原与南部高原两大部分。北印度有三大河流: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其平原区,主要由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河系的流域组成。印度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以西,全长3180公里,流入阿拉伯海;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全长2580公里,流入孟加拉湾。印度河、恒河两大水系形成北印度辽阔的冲积平原——“印度斯坦”。这一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湿,水利资源丰富,灌溉农业发达,是整个南亚大陆的中心区域,也是古代世界人类文明中心的发源地之一。印度河流域可分为三部分:北部旁遮普平原、中部信德平原及南部印度河三角洲。恒河流域也分为三部分:西部河间地带、恒河中游地区以及东部三角洲平原。两河流域之间有塔尔沙漠,也称“印度沙漠”。


南印度是高原区,以德干高原为主体。德干高原西高东低,两侧分别为东、西高止山。西高止山海拔约900米,东高止山的海拔高度约400米。


南印度有哥达瓦利河、克里希纳河及科佛里河等河流,它们大多数发源于西高止山麓,自西向东流入孟加拉湾。


印度次大陆在北纬8度至37度,属热带季风型气候。平原区处于北纬20度至30度,相当于中国长江以南,由于地形及西南信风影响,印度平原区比中国长江以南地区更热、更潮湿。这里每年4—11月,盛行西南季风,11月到第二年3月盛行东北季风。由于北部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即阻挡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也挽留了来自印度洋的季风雨,因而次大陆雨量充沛,这也直接影响农业收成的好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印度人们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经过千百年来的建设,平原地区水渠成网,德干高原人工水池处处可见,两地区的农业都很发达。印度的季风气候对形成印度民族的性格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如气候酷热、潮湿,容易令人困倦,昏昏欲睡,形成当地居民“被动”、“忍从”和“思索”的性格。炎热的气候,也使印度的出生率高,死亡率亦高。


次大陆的地理环境,不仅成为阻挡其向外扩展的重要因素,也让其成为强国眼中的“宝藏”。其富庶的农业区域,令早先的中亚游牧民族垂涎。印度东北、西北虽有山脉阻断与亚洲大陆的连接,但西北部的隘道却成为外族入侵的捷径。印度史上的外患,如希腊人、波斯人、阿富汗人以及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均从西北部的隘道进攻,所以现代印度特别重视西北边防。另外,印度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这增加了其在印度洋地区的重要性。印度恰好居于印度洋东西两门户的中间,位置优越,幅员辽阔,若不能确保印度,则整个印度洋就受到很大的威胁。最明显的例子就发生在19世纪中叶。当时,英国攻占下了印度,印度洋的海上霸权就自然落入了英人之手。

第一章 失落的印度文明


第一节 回望史前疯狂


最原始的“磨石匠”


在辽阔的印度次大陆,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矮小、扁鼻、卷发、黑肤,居无定所,为了躲避野兽的侵袭,经常栖居在巢穴之中;他们不会耕种,靠茹毛饮血生存;他们不知道如何锻造金属和烧制陶器,唯一能做的就是打磨粗糙的石斧。或许,把这一群人同现居于孟加拉湾安达曼群岛的矮黑人放到一起,会发现许多相同点。那么,他们会是出现在印度次大陆的最原始的人类吗?答案很难确定,因为他们所留下的线索,仅仅是几块形状各异的粗糙石斧而已。然而根据这些有限的证据,聪明的现代人还是模拟出了这群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并把其归入印度史前旧石器时代人类。


考古学界认为,印度次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从喜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开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旧石器文化的典型是梭安文化和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取名于印度河支流梭安河,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北部,存在年代估计为公元前40万年至前10万年或前5万年。该文化中心位于拉瓦尔品第(现属巴基斯坦)一带,杰卢姆河流域以及南印安得拉邦也有零星存在。梭安文化由生活在第二间冰期的人类创造,其发展演化过程较为漫长,先后经历了前期梭安石器文化、早期梭安石器文化、晚期梭安石器文化三个阶段。这期间他们从打制以砍砸器为代表的圆石砾开始,逐渐学会了控制火和驯养动物,并会用兽皮、树皮和树叶御寒,最印度史后能打制出较好的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虽然梭安文化没有人骨化石出土,但在晚期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了用勒瓦娄哇技术(亦称修理石核技术)处理的工具,这大大提升了这一文化的文明程度。马德拉斯文化是南印度旧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1863年欧洲人在马德拉斯地区的阿布维尔、阿舍利等地发现此文化遗址,故名。又因该文化以马德拉斯附近发现的一种两面打制的手斧为典型,也称为手斧文化。马德拉斯文化按照雨期和间雨期分为若干层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后期开始利用石片,原料也从石英石转为玄武岩。从石器工具的打磨程度上看,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为先进。另外,在印度次大陆西部、中部的拉贾斯坦、古吉拉特、中央邦和东印的孟加拉、比哈尔、奥利萨也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遗址的文明程度同上述两种文化较为相似,当然有的属于梭安文化和手斧文化的混合型。


旧石器时代遗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些石质工具,也包括人类化石。


讷尔默达人类化石就是南亚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因发掘于讷尔默达河谷,故名。该化石的出现,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对于其生存年代,考古学家估算为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过,因出土的化石仅仅是零散碎片,故对讷尔默达人属于直立人还是智人,至今未能界定。


总之,旧石器时代的人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他们或住森林,或住河岸,游徙不定。不过,在安得拉邦库尔努尔山洞遗址,还是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的遗迹。从一些遗迹中出土的工具性质上也不难推测,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有了朦胧的宗教意识。另外,印度最古老的岩洞壁画也发现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按照印度学者的意见,旧石器时代以后接着就是新石器时代。但根据石器工具发展的特征,一般仍从新石器时代中分出中石器时代阶段,其年代大约始自公元前3万年,并经过2.5万年的时间跨度。中石器时代的遗址分布得较为广泛,从俾路支到孟加拉,从西北边境到南印度都有发现。其中,在斯里兰卡的遗址为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古吉拉特的朗格拉杰、拉贾斯坦的巴戈尔和纳巴达河边的阿达姆加尔等遗址较为重要。中石器文化的特征是使用所谓细石器。细石器较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小,加工也更加细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钻头等多种类型,主要材料是用燧石。另外,在一些中石器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粗制陶器、人类骨骸和兽骨。


中石器时代的人们依旧以狩猎、采集、捕鱼为生,活动范围已到达远离森林、河岸的地区。不过驯养动物和从事小规模农业活动正逐渐成为他们的副业。根据最近的考古研究,南亚谷物的种植大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这一时期次大陆的降雨量逐步增多,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冲积土壤形成。于是,一些有冒险精神的原始人开始尝试小规模的耕种。另外,在中石器时代人生活的山洞里,岩画更加频繁地出现,它们将原始人类狩猎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生动地记录下来。


漫长的演化


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印度次大陆,具有比较高级文化的人类开始出现,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学者无法估计这种演进的进度,也许经过了几百年几千年,或若干万年。不过,为了与旧石器时代区分开,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在次大陆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从北部到南部、东部到西部,许多地区的山坡、河谷都发现有这一时期的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南部印度的桑加那卡鲁遗址、毗课利哈尔遗址、克什米尔的布尔扎霍姆遗址、比哈尔的奇兰德遗址、俾路支斯坦穆罕默德遗址等。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虽没有完全放弃粗石器的使用,但这些石器大多数是已经打磨加工过的适于更广泛的用途,如石斧、锄、凿子等。除了打印度史磨石器外,那时的人类还发明了烧窑。在克什米尔的布尔扎霍姆岩洞遗址内,出土了一些粗陶器物。通过这些出土文物,可知几千年前陶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从其形状可以分出水壶、水罐、花瓶等;材质也可分为朴素型和装饰型,前者是光面的、粗面的、有色的,后者是刻画的、印花纹的和描绘线条的;在制陶工艺上,也由早先的徒手制作,发展到使用窑轮制作。新石器时代的人也尝试用木料造舟出海,并逐渐学会了纺织。


与旧石器时代相同,捕鱼狩猎依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但栽培谷物和豢养动物也已经开始。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已经懂得农耕。他们耕种土地,种植果树与稻类,饲养动物并掌握了用竹木烧火的方法。在比哈尔的奇兰德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烧焦的稻壳和麦粒。而代表新石器晚期文化的巴基斯坦南部基达山谷遗址,则发现了人类最早种植大麦的证据。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开始了原始农业。另外,当时饲养家畜也已经很普遍。考古学家相信,远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河谷的居民就已经把野鸡驯化成家鸡了。从印度河谷洞穴中发现的鸡骨头不难看出,“洞穴鸡”专供人类食用,其骨架明显比野生鸡大,因此飞不高也飞不远。


关于新石器时代居民是否已经从游牧和狩猎的生活方式转为定居务农,还没有确定。已知的迈索尔地区高原上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显然是游牧的。而俾路支的阿姆利遗址,则首先发掘出农业小村落,这无疑成为新石器时代独具特色的居民点。这些远古村民,开始时住地穴,后逐渐用泥土和土坯在地面上建造茅屋。另外,据考古学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人们就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抽水马桶,但后来那一套复杂的污水处理图纸却失传了。


土葬并不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安葬逝者的唯一方式。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墓穴,有些是用石块堆成的。它们被人们分成几层,每层安放若干死者。这种合葬方式的墓穴,成为全世界所有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中唯一的“印度特色”。在克什米尔和南部印度的婆罗门吉里、皮克利哈尔等地都发现了这种墓穴。


新石器时代的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的居住者是否属于同一种族,这是很难说的。人类学家把居住在印度次大陆原始土著人称为“原澳型人”,他们身材较矮,头发卷曲,肤色较黑,鼻子扁平,嘴唇宽厚,活跃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新民族进入,这在印度古文献、欧洲和中国的典籍上都有记载。欧洲人称他们为“古地中海人”,中国南北朝僧人汉译为“达罗毗茶人”。他们身材稍高,肤色浅黑,圆颅钩鼻。原澳型人一部分与新来者混血,一部分退入山中,至今尚存并保留着自身的语言和习俗,另一部分则逐渐成为金石并用时期的主要居民。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介于新石器时代和下文即将介绍的哈拉帕文明之间的一个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居民在畜牧和种植业基础上,更加广泛地饲养牛羊,种植大麦、小麦和豆类。而在工具的使用上,除了以石器和骨器为主,金属也已经进入到人类生产生活中。


黄金是当时居民较早利用的金属,不过他们只把黄金用来做饰品。最早作为实用工具的金属也许是红铜。在发掘的铜器时代的古物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斧、锤、凿、匕首、铜环和铜条等,可见红铜器被普遍使用。


北部印度由铜器进入铁器时代,也很明显,但南部印度似乎没有经过铜器时代,而从新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到了铁器时代,印度已渐渐进入印度文化的摇篮。在金石并用时代的遗迹中,还发现了中亚产的天青石和绿宝石,这表明当时已经存在商品交换。这是一种初始的金石并用文化,它意味着在次大陆文明史的新纪元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第二节 哈拉巴的发现之旅


重返地下之城


1856年,英国人修建西北印度铁路时,在哈拉巴村(今巴基斯坦境内)发现许多坚固整齐的窑制砖块,以及刻有铭文并伴有图案的小石块,这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60多年后,随着英国考古调查团对哈拉巴村的深入挖掘,一个规模宏大的史前古城重见天日。两年后,英国考古调查团在哈拉巴以南600公里名为“摩亨佐-达罗”(意为“死者之丘”)的地方,再次发现了另外一座史前古城。两座古城的出土,震惊考古学界。


1931年,该考古调查团发表报告书,书中将两地文化合称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由于印度河流域文化最初发现于哈拉巴,所以也称哈拉巴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现可以看作近代印度学研究的一座丰碑。公元20世纪初期,印度的旧传统史学都认为印度文明史开端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进入七河地区的“梨俱吠陀时代”,从而断言印度文化纯系外来文化。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遗迹的出现,推翻了上述断言,将印度古代文明史的开端提前了1000余年。如今,哈拉巴文明已公认为是印度文明史的开端,以及印度后来各个文化时期的先驱。


在印度次大陆,现已发现的哈拉巴文明遗址共有250余处,包括城市和村镇。其中摩亨佐-达罗古城规模最大,哈拉巴古城发掘的文物则相对完整。除了这两个城市文明中心,其他重要城镇有:强胡·达罗、卡里班甘、洛塔尔、巴纳瓦里等,文明性质与两大古城基本相同。从已发掘的遗迹分布看,哈拉巴文明涵盖的地域非常广阔:北起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