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经典史说 > 敦煌学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敦煌学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敦煌学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敦煌学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并成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7-11-01

书籍编号:30188390

ISBN:978710005531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9853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经典史说

全书内容:

敦煌学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序言


最近结束的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中传来喜讯,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的“敦煌学”课程荣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这一荣誉不仅在西北师范大学,即使在我国敦煌学界都属于首次,值得庆贺!《敦煌学教程》一书就是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本科课程使用的教材。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教学的高校之一。早在1930年北师大史学系著名学者陈垣教授就出版专著《敦煌劫余录》,并在我校讲授敦煌学知识。抗日战争爆发后我校迁入兰州,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身处敦煌学的“故里”,更是将敦煌学列为文、史、艺术等系的重要教学内容,著名敦煌学家常书鸿、阎文儒等均曾在我校任教。建国后我校敦煌学的研究和教学更是获得长足发展,先后有金宝祥、吕斯百、李鼎文、洪毅然、陈守忠、赵逵夫、胡大浚、马化龙等教授在史、文、艺术等系开授敦煌学课程或讲授敦煌学有关内容。上世纪80年代初我校又集中一批学者,成立敦煌学研究所,专门从事敦煌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先后挂靠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史两个硕士学位点,培养敦煌学方向研究生。1996年我校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又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学位点,从而使敦煌学课程有了更为雄厚的学术背景,获得更加坚实的学术支撑。2000年我校还成立了敦煌艺术学院,专门培养敦煌艺术(美术、音乐、舞蹈)人才,敦煌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普及率更为提高。


目前,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西北师大共开设有5门敦煌学本科课程,即《敦煌学概论》(主要面向历史系学生)、《敦煌文学》(主要面向中文系、新闻系、秘书学系学生)、《敦煌学导论》(面向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敦煌艺术》(主要面向美术系、音乐系、舞蹈系学生)和《敦煌学与丝路文化》(面向旅游等专业学生)。李并成、伏俊琏、王晶波、刘再聪、文化、李顺庆、秦丙坤、潘春辉等一批敦煌学博、硕士生导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给本科生执教。


西北师大担任敦煌学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敦煌学或相近专业的博士学位,其专业方向基本上涵盖了敦煌学的所有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较高,且大多为中青年教师,年龄结构合理。


本课程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提问和讨论为重要环节,以教师答疑、讲解和启发式提问为诱导,组织整个教学过程,重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手段上注重多媒体的运用,以增加课堂气氛与信息量。我们制作了一批课件、幻灯片,结合敦煌图片、敦煌壁画等内容,使敦煌学知识更为形象化、直观化,加上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使这门课程具有形式活泼、内容多样、教育意义强的突出特点,受到广大学生喜爱。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赴莫高窟、榆林窟等处实习、撰写有关论文、心得体会等,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敦煌学的有关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效果较为理想。


在教学内容上,除主要讲解敦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外(涉及敦煌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国内外敦煌学研究动态、敦煌学与中国古代史的关联等),我们还将敦煌学教学与西北史研究、丝绸之路研究、简牍学研究、西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等内容和成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知识,了解了有关的学术前沿动态,而且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钻研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与之同时,我们十分重视运用敦煌学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敦煌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敦煌学中浸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一部敦煌学的百年发展史,即是一部中华学人顽强崛起、踔厉风发、不断开拓拼搏的奋斗史。国运兴,学运兴。我们充分挖掘和运用敦煌学的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一是学术背景深厚。课程以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硕士学位点为依托,任课教师大多为博、硕士生导师,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学术造诣,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影响自然非同一般。


二是地方特色浓郁,且适应面广泛。敦煌学为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甘肃作为敦煌学的“故里”,本身具有从事敦煌学研究和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本课程既可以作为文、史、艺术系本科生的必修课,又可以作为全校各院系学生的公共选修课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


三是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手段多样。本课程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使学生完整、系统、科学地掌握敦煌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除以讲授为主外,重视课堂讨论,重视实践环节,重视教学实习,讲究授课艺术。


本课程选修学生众多,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有的同学说,通过敦煌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史料有巨大的帮助,不但在学科上,而且在我们以后的为人师表、生活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大的帮助。有的同学说,敦煌学课程能紧抓学术动态,站在该学科的最前沿,使同学们零距离接近本学科的发展脉络,可脱离应试教育之弊,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式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同学说,敦煌学课程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强化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基础,引发了我们的史学思考,对我们的专业学习大有裨益。有的同学说,作为西北师大的一名学子,能系统地接受一次来自家乡的国粹——敦煌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授课者是令我们折服的老师,这更显为难得。有的同学说,敦煌学课程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特色鲜明,注重教学互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掌握。还有的同学说,讲授敦煌学课的教师十分认真负责,在教学上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学生们留有较为广阔的挖掘和思考空间,同时还不断给我们讲一些做学问的方法,让我们觉得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本课程也受到校内外专家的好评。原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朱雷,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陈国灿、郝春文,常务理事邓文宽、赵和平、郑炳林,以及湖北大学程喜霖、西北民族大学王继光、甘肃中医学院王道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德芳、天水师院雍际春等教授,均给予本课程高度评价。他们或认为,西北师大敦煌学课程是一门放眼国际显学大背景,又立足于地域优势,将传统学术优势与教学科研创新有机结合的课程,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以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为重点的全方位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或认为该课程开设历史长久,学术积淀深厚,师资阵容精良,学术基础扎实而富有特色,课程内容自成体系又具有前沿性,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有效,并将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地域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或认为该课程不断将新的研究成果注入于教学中,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对于培养敦煌学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课程非常重视教材建设。1980年以来我校曾先后自编或选用过《敦煌文学作品选读》(李鼎文,1980)、《敦煌学述论》(刘进宝,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敦煌文学概论》(颜廷亮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等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用书。自2002年起,我们使用本书作为敦煌学本科课程的主要教材。本书充分吸收以上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的优点和长处,并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不断充实修改而成,今予以正式出版。我们深知,本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竭诚希望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我们也很欢迎其他学校的“敦煌学”课程或相近课程使用本教材,也请在使用中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其不断改进和提高。


本书成于多人之手,具体分工如下:


李并成,主编,负责全书篇章框架、内容的构思和统稿,并撰写第一、七章;


刘再聪,撰写第五、八章;


李顺庆,撰写第四、六章;


潘春辉,撰写第二、三章。


在本书的撰写、出版过程中,商务印书馆的同志倾注了大量心力,朱竞梅博士(现调入三联书店)也给以热忱关怀,书中部分图片为马德博士提供,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本书出版之际,时逢商务印书馆110周年华诞,我们倍感喜悦和荣幸!作为我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发源地,商务印书馆始终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在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海外新知、推动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贡献卓著,成就辉煌。


李并成


2007年元月于西北师范大学

敦煌学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一节 敦煌学的基本概念


一、敦煌的地理位置


在祖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亘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这条走廊由于其较之北部沙漠、南部高原优越得多的自然和通行条件,遂成为连接我国中东部腹地与西北地区的天然通道。从世界发展史上看,河西又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的汇流之区,是古代沟通旧大陆三大洲最重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河西走廊的最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即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敦煌虽然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但格外引人注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她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进基地和西域门户;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来说,她是著名的古丝绸路上的咽喉枢纽;对于艺术家与佛教信徒来说,她是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和佛门圣地;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她又是墨香芬芳的文化宝库……她的历史笼罩着神秘而耀眼的光环,她的名字也随之而熠熠生辉。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交流和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天又由于她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之地。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汉书·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曹魏时增至三道。《魏略·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新疆库车)以远的新北道。南朝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引《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于敦煌文书《沙州督都府图经》等有关史料见,唐代敦煌通往西域辟有矟竿道、第五道、大海道、大碛道等多条道路。汉唐丝绸之路的兴盛,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向西方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使其可以长时期地吸收、汲取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成果来滋养自己,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闻名于世的莫高窟,就是丝绸路上一处光辉的历史足迹。


1900年,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书文物的出土,敦煌的名字响遍了全球,敦煌学遂应运而生。历经百年的发展,今天敦煌学已成为一门地地道道的国际性显学。


敦煌学有何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什么能受到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关注?它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范围如何?敦煌学对于我们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又有何重要作用?这些都将是本书所要论说的内容。


二、敦煌学的缘起


敦煌学的发端,是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17窟)的发现为嚆矢的。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约20公里的鸣沙山东麓。这里干燥少雨,风大沙多,流沙常常会堆积在底层洞窟的洞口和甬道,如不及时清理甚至整个洞门都会被积沙封埋起来。公元1900年6月22日(农历5月26日),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王圆箓)雇了几个伙计清扫堆积在第16窟甬道中的积沙,忽然发现甬道北壁后面似乎是空的。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北壁土坯拆开,结果奇迹出现了:该墙后面果然隐藏着一个小窟,里面满满当当地堆放着许多白布包裹,每一个白布包里都裹满了古代文书,并有不少佛帙绣像和其他文物。藏经洞就这样被发现了!


敦煌文书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了一些外国“探险家”的觊觎。1907年和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Aurel Stein)、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Paul Pelliot)、1912年日本人橘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年俄国人奥登堡(S. F. Oldenburg)等接踵而至,将数万件精美的文书和绢画等文物掠往国外。莫高窟遭此浩劫,成为留在中国人民心中巨大的伤痛。


敦煌文书的发现,与甲骨文、敦煌西域汉晋简牍、明清内府档案的发现一起被称作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四大发现。敦煌文献发现后,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利用这批宏富的珍贵资料,中外学者从历史、考古、经济、政治、军事、地理、民族、民俗、语言、文字、文学、宗教、建筑、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以敦煌遗书和敦煌艺术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领域——敦煌学。


三、“敦煌学”一名的提出


敦煌学尽管于20世纪初即已发端,然而“敦煌学”一名则是国学大师陈寅恪于1930年首次提出来的。是年著名学者北平师范大学教授陈垣完成了《敦煌劫余录》一书,遂请陈寅恪先生为之作序。陈寅恪在序言中说:“一时代之学问,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见以来20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英法,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


陈寅恪先生高瞻远瞩,站在世界学术发展的高度,响亮地提出了“敦煌学”的名字,并且指出了敦煌学为20世纪学术的新潮流,预言了其迅猛发展的趋势,可谓极具慧眼。


四、有关“敦煌学”概念的讨论


从上述陈寅恪的序言来看,他所说的“敦煌学”主要指的是对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书的研究。以后随着敦煌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于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中保存的精美的壁画、彩塑等的研究,以及敦煌简牍的大量发现和海内外所藏敦煌绢纸绘画等美术品的发表,“敦煌学”的概念遂得以扩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可举出老一辈著名敦煌学者姜亮夫和周一良的观点。


姜亮夫1983年发表《敦煌学之文书研究》一文(载北京大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他说:“敦煌学之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窟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写本、文书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之辅,而后敦煌文化之全部摄受推移之迹,可得而言焉。”姜先生在《敦煌学必须容纳的一些古迹文物》一文(载《西北师院学报》1982年4期)中更具体地说:“敦煌地区所发现的汉竹简、汉以来的‘绢’、‘纸’军用器(属于汉以来戍卒使用的),及一切杂器物、寺塔,乃至于长城的砖石等,都是敦煌学中不可缺少的从属品。”姜先生所表述的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敦煌石窟艺术、敦煌文书、敦煌简牍以及敦煌及其周边一带遗存的长城、烽燧、寺塔等考古遗迹。这一看法已普遍为敦煌学界所接受。


周一良1984年为王重民所著《敦煌遗书论文集》一书作序时说:“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为确切,更具有科学性吧。”翌年他又在《何谓“敦煌学”》一文(《文史知识》1985年10期)中云:“从根本上讲,‘敦煌学’不是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所以最好就让它永远留在引号之中吧。”这一看法也很有道理。敦煌学资料涵盖范围极广,涉及文、史、哲、经、法、社会、艺术、科技等诸多领域,它的确不是一门成系统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将其包容。然而话又得说回来,由于敦煌学所依据的主要资料和研究对象具有共同性(同为文书、石窟等)、研究的时段具有一致性,研究方法又有近似性等原因,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它所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也在不断地交融、渗透,相互促进,许多方面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之大家既然已经约定俗成地叫作“敦煌学”,那么就还是称作敦煌学为好,亦可称作敦煌研究。


事实上,在整个学科体系的分类框架中,“敦煌学”的位置并不好摆,现在通行的学科分类中将其放在历史学的二级学科“历史文献学”下面,作为三级学科对待。显然这是不够科学的,是无法涵盖敦煌学的广阔内涵的,但也可能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


五、敦煌学的定义及其基本研究领域


那么,如何对敦煌学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呢?我们认为,敦煌学显然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它实际上是一门包括许多学科的群体性学问。如果从学科本身所研究的客体上来看,敦煌学应是指以敦煌遗书、敦煌艺术、敦煌史地、敦煌简牍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群。这个定义有以下方面要点:


1.敦煌遗书,除包括1900年于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5万余件文书外,还包括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在莫高窟土地庙清代残塑中发现的文书(完整写本66件、碎片32块)、其他零星发现(如1965年秋发掘122窟窟前遗址时出土《天宝七载敦煌郡给某人残过所》、《领物残账》等)以及1988年以来在莫高窟北区发现的一批文书。


2.敦煌艺术,除包括莫高窟保存的大量壁画、雕塑、绢画、纸本画、书法、石窟建筑等艺术品外,还涵盖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水峡口下洞子石窟、肃北五个庙石窟、一个庙石窟、玉门昌马石窟等保存的壁画、彩塑等艺术品。


3.敦煌史地,包括敦煌及其周边一带(古瓜沙地区)保存的长城塞垣、烽燧、寺塔、古城、关隘、古代道路、渠道、墓葬等众多遗址及其出土遗物。


4.敦煌简牍,早自20世纪初敦煌就陆续发现简牍。英国人斯坦因于1907年、1913~1915年第二、第三次中亚“考察”时,就在敦煌西北的汉长城烽燧遗址中分别掘得汉简708枚、84枚。此后1920年周炳南、1944年西北科学考察团、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1981年敦煌市博物馆,以至1986~1988年在敦煌全市文物普查中,均采到过汉简。上述前后七次在敦煌境内共发现汉简2000余枚。此外在敦煌周围的疏勒河流域其他地区,如安西、玉门等地亦有简牍出土。尤为令人振奋的是,1990~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全面清理发掘中,发现简牍多达35000余枚,其中有字者27000余枚,同时还发现帛书10件。敦煌简牍的数量约占全国所出汉简总数的一半!敦煌简牍是敦煌学的又一笔巨量的价值无尽的宝藏和财富,它们的新发现把对敦煌出土的古文献的研究,由六朝至宋初的遗书上溯至西汉,向前推进了几百年,使其大大丰富和扩展,敦煌学的研究领域亦由此得以延伸。


曾有学者认为,敦煌简牍的研究不属于敦煌学,而应属于简牍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诚然敦煌学与简牍学是不同的两门学科领域,但就对于敦煌简牍(还应包括其周围疏勒河流域其它地区的简牍)的研究来说,它既属于简牍学,又毫无疑问地属于敦煌学。敦煌简牍是这两门学科的共有对象。众所周知,敦煌学本身即是以地名命名的学科,既然在敦煌发现的古代文书、敦煌保存的石窟、敦煌一带遗存的古城址、古遗址等都属于敦煌学的研究领域,那么同样是在敦煌发现的古代文献——简牍,又为何不属于敦煌学的范畴呢!


以上四方面是敦煌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敦煌学的领域还不限于这四方面,但主要是这四个方面。他如敦煌一带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敦煌文物的修复保护、敦煌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等,亦与敦煌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


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举凡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学、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科技、建筑、美术、音乐、舞蹈、书法、体育、保健等等,都可以利用敦煌资料,或填补空白,或创立新说,或纠正前人研究的疏漏。因而敦煌资料被誉为我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敦煌学被称之为“学术的海洋”。

第二节 敦煌吐鲁番文书及其有关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一、丝绸之路与敦煌吐鲁番文献


就在敦煌文书发现的或前或后,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也陆续出土了大批的古代文献,从而兴起了与敦煌学齐名的另一门专门学科——吐鲁番学。差不多与之同时,在新疆的库车、和田、古楼兰、尼雅等地,以及河西走廊的武威、古居延等地,也有大批古代文书、简牍、碑刻等珍贵文献和文物的出土。这些地区与敦煌地域相连,它们都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红线,把古代敦煌、吐鲁番、楼兰、龟兹、于阗、喀什、居延、武威、张掖、酒泉等地以及我国境外的一些地名紧紧地连接起来。这些地区出土的古代文物文献,都映射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光辉,广义地来看,它们在文化内涵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应是属于同一体系的宝藏,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光互影。毋庸置疑,这些相关地区出土的文献文物都与敦煌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基于这个理由,我国学者还往往把敦煌学与吐鲁番学合称为敦煌吐鲁番学。


二、敦煌文献的数量和收藏


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古代文献究竟有多少,它们的庋藏情况如何?


据新近有关资料统计,敦煌文书分藏于世界上十余个国家:


1.英国 藏品由斯坦因于1907年、1914年两次从莫高窟劫来,收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总数约13300件(本书所云的“件”,即指敦煌文书所编的“卷号”,下同)左右,包括12种文字的文本。


2.法国 伯希和于1908年劫来,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总数约6000件,除汉文文献外,还有大量吐蕃文、回鹘文等文字写本。


3.俄罗斯 藏品主要由奥登堡于1914年劫来,总数约19000件,残件较多,绝大部分收藏在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约350件藏于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4.日本 藏品主要为1912年大谷光瑞探险队成员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劫来,另有购自中国大陆的民间流散卷子。其中橘瑞超所得,由大谷光瑞转至旅顺原关东厅博物馆,抗日战争胜利后返回中国,计有660余件,上世纪50年代绝大部分移交北京图书馆收藏。吉川小一郎所得计百余件。购自中国民间的不少于600件。日本藏敦煌文书总数约750余件,分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46件)、国立博物馆(72件)、东京书道博物馆(153件)、龙谷大学图书馆(65件)、三井文库(112件)、大东急纪念文库(14件)、大谷大学图书馆(38件)、奈良唐招提寺(42件)、奈良宁乐美术馆(2件),以及京都有邻馆、天理大学图书馆、九州大学文学部图书馆、东京国立图书馆东洋馆等处和一些私家手中(私家所藏不少于184件)。


5.中国 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分藏于京、沪、津、沈、宁、杭、台、港及甘肃的一些地方。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约16000件,含1957年从旅顺博物馆移交的部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212件,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向达任馆长时从社会上购得的。


上海图书馆藏187件,系建国初由上海市文管会接收过来的和历年收购所得。上海市博物馆藏约80件。上海龙华寺藏10余件。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300多件,天津历史博物馆藏25件,均为历年收购所得。


辽宁省博物馆藏100余件,大连旅顺博物馆亦有少量收藏。


南京图书馆藏32件。南京博物院藏数10件。浙江省图书馆藏20件。


敦煌研究院原藏800余件,含1944年所出土地庙文书和历年收购、零星出土写卷。据樊锦诗院长介绍,近年又在莫高窟北区出土成件文书524件,含汉文、回鹘文、西夏文、梵文、婆罗米字母写梵文、蒙古文、八思八文、叙利亚文等8种文字的写本,另有未编号的碎片2857片。如此敦煌研究院共藏成件文书1524件(不含碎片)。


甘肃省博物馆藏138件。甘肃省图书馆藏32件。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藏24件。甘肃中医学院藏4件。


敦煌市博物馆藏汉、蕃卷式文书415件,其中吐蕃文337件、汉文78件,又有吐蕃文箧页式写经8482页。


酒泉市博物馆藏103件,其中吐蕃文写经24件、残片66片。张掖市博物馆藏1件。高台县博物馆藏6件。永登县博物馆藏8件,其中4件可能出自吐鲁番。武威市博物馆藏吐蕃文箧页7页。定西市博物馆藏10件。瓜州县博物馆藏数件至10数件。


台北国立图书馆藏153件(潘重规调查),台北中央研究院亦有收藏。台北藏品总数约200件。


此外,据云四川省图书馆和新疆社科院亦有一些藏品。大陆和台港地区私家藏卷数量不详。


以上总计,中国收藏敦煌卷式文书19500多件,又有吐蕃文箧页9648页和碎片2857片。


6.美国 藏品不少于25件,分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9件)、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3件)、福格艺术博物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