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考古 > 中国史 > 拿得起放不下的两晋史(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拿得起放不下的两晋史(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拿得起放不下的两晋史(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拿得起放不下的两晋史(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旧时艳阳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5-01

书籍编号:30611016

ISBN:978753174689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9885

版次:1

所属分类:历史考古-中国史

全书内容:

拿得起放不下的两晋史(下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玖 南北分治

第一百零四节


衣冠南渡


中原陷入战乱以后,特别是洛阳被匈奴攻占以后,中原人民纷纷外出避难,方向主要有三个。一是向东北投奔鲜卑慕容廆(wěi),慕容廆当时效忠晋室,他选择地方安置流民,然后从中选拔有文化的作为自己的幕僚,此举对他建立前燕政权和开发东北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个方向是投奔在西北凉州的张轨,张轨是汉人,自然会善待流民,还设了武兴郡来安置他们。逃往这两个方向的,以中下层人士为多,上层阶级的人很少。上层人士大都流亡到了南方,这也是中原人避难的第三个方向。


《晋书》记载:“俄而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资治通鉴》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这里指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颜之推在《观我生赋》的自注中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家谱。”这百十个世家大族带着他们的乡邻、宾客、部曲(仆人,也包括私家部队),一起来到江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汝南周氏、谯郡桓氏、颍川荀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泰山羊氏、兰陵萧氏、高平郗氏、义兴周氏等。而据当代的史学家谭其骧先生统计,当时北方人民逃亡到南方去的总数有九十余万,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国北方,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逃到了南边。这次人口大迁徙,就是史学家口中所谓的“第一次衣冠南渡”。


到了南方以后,这些人大多还是选择和原来的乡邻住在一起,抱团定居在某一个地方。为了安抚他们,后来成为晋元帝的司马睿允许他们用以前居住的郡县名来给新形成的聚居区命名,比如从原来琅琊郡过来的,就重新设立了琅琊郡,从陈郡过来的,就重新设置了陈郡。这些新建的郡县就是侨郡、侨县,不属于土地原属郡县政府管辖。据《宋书》记载,仅长江下游,也就是现在的江苏一带,就有三十三个侨郡和七十五个侨县。土断(1)前,侨民用白纸登记户籍(白籍),区别于原住民用黄纸登记的户籍(黄籍)。白籍与黄籍最大的不同是可以登记原籍贯。


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一个问题的出现——在北方还有同样名字的郡县,一样的地名给后世的人们记史、讲史带来了难度。为了区分,我们只能将这些郡县区分出南北。


长江流域,虽然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立国以来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开发历史,但直到西晋末年,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是大大落后于黄河流域的。在晋室东渡的时候,长江流域仍然存在耕作技术比较原始、单位产量不高的情况。这次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把南方此前没有开发的土地开垦了出来,耕牛也开始广泛推广,南方的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北方人口南移的集中地,除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外,还有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地区,所以南方经济发展也以这两个地区最为显著。渐渐地,荆州、扬州成了南方经济的两个重心,有了“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的俗语。


来自北方的世家大族初来乍到,会尽可能去照顾南方土著大族的利益,以求得和谐共存。建康(2)、吴郡、义兴、吴兴等地开发得比较早,吴人势力比较强,他们在这些地方也有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北来大族就去开发浙、闽地区,有意识地向东南方向发展,尽可能不在太湖流域求田问舍。他们纷纷流寓到浙东会稽一带,进而又发展到现在的温州、台州等地。林、黄、陈、郑、詹、丘、何、胡这八姓的北方大族到福建发展,当时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的说法。


这样,南、北两大地主集团从地域上划分开各自的经济势力范围,两者间的矛盾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达到了利益共存的最大化,东晋偏安江左的局面得以维持。


随着北人南渡,清谈之风也随之南移,大量善清谈的名流士人在南方涌现,后世称这些人为“江左名士”。


(1) 土断,是东晋和南朝时期为解决南迁百姓侨置问题而推行的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主要是要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以土著为断”的意思。


(2) 为避讳晋愍帝司马邺,建邺改名为建康。

第一百零五节


击楫中流


洛阳、长安先后倾覆,不少仁人志士摩拳擦掌、厉兵秣马,发誓要荡平匈奴,收复中原,祖逖(tì)就是其中的一个。


祖逖,字士稚,范阳国(1)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出生于晋泰始二年(266)。他家是当地的望族,连续N代都担任着能拿两千石俸禄的官职,这个待遇和郡太守是一样的,而他的父亲祖武就曾经担任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太守。但祖逖命苦,年少时就失去了父母,家道中落,他们兄弟六人相互扶持着渐渐长大。祖逖自小性格豁达,不拘小节,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不看重钱财,祖逖就是这样。他仗义疏财,虽然自己过得不富裕,但看谁家过不上来,他还是会拿出钱粮接济他们,因此不论是本族人还是众乡亲,对他都很尊重。


祖逖年少时不喜欢读书,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仍不上进,这让他的兄弟们十分担忧,提起他都长吁短叹。谁料想,成年后的祖逖像打了鸡血似的,突然间就变得勤奋异常。他遍览群书,学识变得渊博起来。祖逖知道京都洛阳是文化人遍地的宝地,于是他往来于京城和家乡之间,交了不少朋友,和他交谈过的人都认为他有见识、有雅量,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祖逖侨居到阳平郡(属司州,辖七个县,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一带),太康十年(289),二十四岁的他被阳平太守征召为孝廉。孝廉是西汉时候设置的。汉朝以孝治天下,于是设了孝廉科,让各地推举孝顺的、品行好的人到朝廷任职。到了晋时,选官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但举孝廉这种辅助的方式仍然在施行。当时十万人以上的郡,每年可以推举一人为孝廉,到朝廷后还要考试,主要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过关才可以被授予官职。竞争这么激烈,能被郡里推荐自然是很荣幸的,但祖逖没有应召。后来,祖逖出任司州主簿(负责文书的佐官),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同为主簿的刘琨。


祖逖年长刘琨五岁,两个人很投缘,几次接触后就成了知己好友,甚至好到同盖一床被子睡觉。有一天凌晨,祖逖听到外面鸡在打鸣,便踢醒了还在呼呼大睡的刘琨。刘琨揉揉眼,十分不解:“哥,你这是干什么?天还早,再睡会吧。”祖逖答道:“打鸣声可不是什么不好的声音!一天之计在于晨,我们应该现在努力,这样才能有作为。”刘琨一听有道理,也一骨碌爬了起来,跟着祖逖在晨风中练起剑来。这就后世“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由来。祖逖、刘琨都胸怀大志,每每谈论到世事,两人就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愤慨,有时候谈得兴起,半夜就起床对坐。他们约定,如果日后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他们二人会再到中原聚首。


祖逖投到齐王司马冏大司马府的门下,司马冏被杀后,他又在长沙王司马乂的骠骑将军府担任祭酒,后升迁为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司马炽的从事中郎。之后他跟随晋惠帝司马衷征伐在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但在荡阴大败,逃回洛阳。后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等人竞相聘请他到府上做事,但他都没有答应。东海王司马越请他做典兵参军、济阴太守,他也因为家中有丧事而没有赴任。


匈奴进攻洛阳,京城大乱,士人、百姓纷纷南渡,祖逖也率领族人几百户来到淮河以南避难。他把自己的马车让给老人和病人,自己步行跟随,又把药品、衣物、粮食等同族人共享。路途虽然艰险,祖逖却多有应变之策,多次化险为夷,族人干脆推举他为行主,让他主持祖氏的这次南下之旅。他们一行风餐露宿,终于到达了泗口(古泗水入淮河处),镇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听说祖逖到了,随即任命他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让他担任军咨祭酒,让他居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祖逖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国家丧乱让他寝食难安,多次向琅琊王司马睿提出要北伐中原。他上书道:“现在国家的灾难是宗王争权夺利造成的,皇室自相残杀,使戎狄乘虚而入,祸乱中原。现在中原人民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人人都有奋起一搏的斗志,王爷如果能够任命我为统领,北伐中原,则豪杰之士必顺风而起,即使意志消沉的人也会奋发有为,这样一来,过不了多久就可以一雪国耻!请王爷三思。”


这时候的司马睿在江东立足未稳,无力北伐,但祖逖的爱国之心也应该受到鼓励,于是他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并拨给他一千人的口粮外加三千匹布,但士兵部卒和铠甲兵器祖逖要自行解决。祖逖得到这些物资赞助后,率领部属一百余户北渡长江,这些人都是强悍杰出的勇士。船行到江中心,祖逖神色严肃,用手大力拍打船桨,对江发誓道:“若我不能收复中原,有如此江!”(成语“击楫中流”出自此。)祖逖迎风挺立,言辞慷慨激昂,众人皆受到感染,纷纷表示为国捐躯在所不惜。


祖逖率队一路前行,到达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东南)后驻扎。他命人搭起火炉,开始锻造兵器,同时继续招募勇士,共招到两千余人,然后继续向北挺进。


(1) 范阳国,司马懿四弟司马旭的三儿子,范阳王司马绥的封国,约在今保定以北,北京以南。

第一百零六节


司马睿建东晋


建兴四年(316)十二月,长安失守的消息传到江东,时任丞相的琅琊王司马睿十分悲痛,命人向各地发出讨贼檄文,约定日期,准备一起出兵收复失地。


司马睿身穿盔甲,披上战袍,亲自带兵到城外驻扎,摆出随时出发的阵仗。这时候,从水路运送军粮的队伍却迟迟未到,司马睿问:“是谁负责运送军粮?”有人回答道:“是督运史淳于伯。”司马睿大怒道:“耽误军务,斩首示众!”


督运史淳于伯被押赴刑场,刽子手手起刀落,淳于伯人头落地。刽子手在柱子上擦刀,想擦掉上面的血迹,突然见鲜血顺着柱子往上“攀爬”,一直爬到两丈多的柱子顶端才流下来。这是反常现象,围观的人都觉得是因为淳于伯死得冤枉。


丞相司直刘隗(wěi)趁机向司马睿进言道:“淳于伯虽然有罪,但罪不至死,从事中郎周莚(yán)把关不严,应该免他的职。”刘隗还想以此追究右将军王导的责任,王导是个聪明人,上书自求处分,请求司马睿把自己免职。他是司马睿的核心幕僚,司马睿自然不会追究他的责任,反而替他开脱道:“刑罚运用不当是我一时糊涂造成的,跟各位无关。”于是统统没有追责。司马睿的这场北伐表演用淳于伯的头收了尾,之后也不再提北伐之事。


建兴五年(317)正月,汉赵军队进攻弘农郡,时任弘农太守的平东将军宋哲被吓破了胆,他丢下城池,前去投靠江东司马睿。二月二十八日,宋哲到达了建康。为了提高自己在司马睿面前的分量,他谎称自己此行是奉晋愍帝司马邺的诏书,让琅琊王司马睿总领国家朝政。宋哲给出的诏书里是这么说的:“国家遭逢厄运,黄冈不振,朕以寡德继承大统,不能振兴国家,致使凶胡胆大包天,率领犬羊进逼京城。朕今天被困在势单力薄的城中,忧虑万端,唯恐国家崩溃只在旦夕之间。卿(指宋哲)把朕的旨意传达给丞相,让他统领国家,择机收复旧都,修复陵庙,报仇雪耻。”


司马睿听到诏书后流泪不止。宋哲在旁催促道:“请丞相速速接旨,不要辜负圣上所托。”司马睿含泪点头。


时间进入三月,司马睿换上素色衣服,搬离平时居住的房间,为故国的灭亡哀悼三天。此时西阳王司马羕(yàng,司马亮第三子)和一众官员向司马睿进言,劝他称帝,但司马睿不肯。司马羕等人再三请求,司马睿坚决不答应。他感慨不已,流着泪说道:“我不能为国家殉难死节,是个罪人啊!我本就只是个琅琊王,诸位不要逼我。”说罢,他吩咐仆人去收拾行囊,准备车马,一副要返回封国琅琊(今山东临沂市)的样子。司马羕一看司马睿心意已决,就退了一步,请司马睿依照魏、晋两朝的旧例,称晋王,司马睿终于答应了。


三月九日,琅琊王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年号为“建武”,宣布大赦,但杀死他祖父母、父母的刘聪和石勒等不在赦免之列。然后他在建康城设文武百官,并建宗庙用来祭祀祖先。以改年号为标志,东晋的朝廷正式建立。


有官员请求立太子,这时候司马睿的大儿子司马绍十九岁了,二儿子司马裒(póu)十八岁,他们的母亲同为荀宫人。按照立长的原则,应该立司马绍为太子,但司马睿更喜欢次子司马裒,想立他为太子。他征求右将军王导的意见,王导说应该立长,司马睿对王导言听计从,于是立司马绍为王太子。当然,司马睿也没有亏待二儿子司马裒,将他封为琅琊王,任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镇守广陵。


之后,司马睿任命西阳王司马羕为太保,司马承为谯王。任命征南大将军王敦为大将军、江州牧;扬州刺史王导为骠骑将军、都督内外诸军事,领中书监和录尚书事;丞相左长史刁协为尚书左仆射,右长史周顗为吏部尚书,军咨祭酒贺循为中书令,右司马戴渊、王邃为尚书,司直刘隗为御史中丞。其他人也都有封赏。


王敦辞谢江州牧的职务,其堂弟王导以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个州的军事事务,自己不适宜再担任都督中外诸军事为由,辞谢了这一职务,另外,贺循也因故辞谢中书令,司马睿一一答应。


东晋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农业是经济根本,于是司马睿下令鼓励、督促农业生产,并要求根据上交粮食的多少来考核郡太守级官员的政绩。军队也要自己种植粮食,但收成归自己所有,作为军粮。

第一百零七节


百炼钢与绕指柔


建兴四年(316)十一月的时候,汉赵骠骑大将军石勒率军进攻晋朝的乐平郡(今山西昔阳县),把太守韩据围困在城中,韩据向顶头上司并州刺史刘琨紧急求援。


不久前,拓跋鲜卑因为代王王位之争引发内乱,箕澹、卫雄等人率领辖下三万多户汉人和乌桓人,赶着十来万头牲口前来投靠刘琨,刘琨的实力因此迅速增强。现在接到韩据的求救信,刘琨就想利用这支精锐部队去斗一斗石勒。


箕澹和卫雄劝阻道:“我们带来的这些人长期与中原隔绝,对您还不是很了解,对您的忠诚度还不高。我们现在不如坚壁清野,紧守关卡。假以时日,这支部队感受到您的恩德后,他们就会甘心受您驱使,为您效命,到时候必定可以一战而胜。”刘琨道:“两位将军言之有理,可是目前韩据受困,危在旦夕,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他还是决定出兵,开始调兵遣将,命箕澹率领两万步骑兵作为前锋,自己带兵作为后援部队,前去解救韩据。


探报报给石勒,说箕澹等率兵来攻,石勒就要派兵前去阻截,有谋士建言道:“箕澹是员猛将,他率领的部队兵强马壮,士气正盛,我们最好避其锋芒,修筑工事,挫其锐气,这样一来,最后胜利的一定属于我们。”


石勒不以为然:“箕澹军队数量虽然不少,但远道而来,人困马乏,何谈强悍?大敌当前,我们一旦撤退,敌人趁机追击,我们就只能自顾逃命了,还如何去修筑工事?这是自取灭亡之道!把这瞎出主意的人给我推出去斩了!”顿时,这位谋士人头落地。


石勒派心腹大将孔苌为前锋都督,严令三军:“奋勇杀敌者,有赏;迟疑后退者,斩立决!”


石勒占据山上的有利地形设置伏兵,然后派出轻骑迎战,命令这支部队只许败不许胜。两军交战,石勒部队不敌溃败,箕澹哈哈大笑道:“石勒不过如此!”他让部队乘胜追击,很快就进入石勒的埋伏圈。石勒部队前后夹击,箕澹大败,仅有一千多骑兵逃出包围,石勒部队缴获铠甲、战马数以万计。韩据一看援军失败,也丧失了信心,弃城逃跑了。


刘琨的长史李弘看到石勒势不可挡,献出并州州城投降了石勒。经营了十余年的并州州城丢失,刘琨一下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好。正在这时,幽州刺史段匹磾(dī)派人来见刘琨,带来了一封信件。在信中,段匹磾热情邀请刘琨到幽州共事。正瞌睡呢来了一个枕头,刘琨很是高兴,欣然率队前往。


占领并州的石勒重新任命了太守、县令,然后把部分百姓强制带上路,班师返回自己的总部襄国(今河北邢台市)。他留下了孔苌继续追击,直追到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杀死了箕澹。


十二月五日,刘琨率领部队到达幽州州府蓟县,段匹磾亲自出城迎接,对刘琨非常热情,问寒问暖。之后他们还结为姻亲,结拜为异性兄弟。刘琨和段匹磾两个人歃血为盟,对天发誓,要忠心辅佐晋室。


建兴五年(317)三月,长安陷落,晋愍帝司马邺被俘和司马睿即晋王位的消息传到刘琨和段匹磾这里。九日,刘琨向全国发布檄文表示对司马睿的支持,还派外甥左长史兼右司马温峤(温峤姨妈是刘琨的妻子)与段匹磾的左长史荣邵一同到建康,向琅琊王司马睿呈上一百八十人联名的表奏,劝司马睿登基称帝。


之前,刘琨曾对温峤说:“当年班彪意识到刘氏还会复兴,马援知道光武帝刘秀值得辅佐。现今晋室虽然国运衰微,但天命并未改变,我欲在河朔(黄河以北)建功立业,让你到江南扬名,你愿意吗?”


温峤当时三十岁了,博览群书,仪表堂堂,能言善辩,也是一时之名士。他听到刘琨这么说,回答道:“我虽然没有管仲、张仪的才能,但您有桓公和文公的志向,您想要联合各方力量来匡定天下,我岂敢推辞!”


刘琨考虑得很周到,他要把温峤安排到司马睿那里做自己的眼线,替自己说话,同时也让他去化解敌对势力在司马睿那里说的对自己不利的言论。


建武元年(317)六月十五日,温峤等人到达建康,被引荐到晋王司马睿那里,司马睿看温峤一表人才,很是喜欢。温峤向司马睿陈述了刘琨的忠心,献上刘琨和段匹磾等一百八十人的联名上表,恳请司马睿登基。司马睿没有马上答应,但回信给刘琨和段匹磾,对他们的忠心表示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团结一心,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并要求他们有事要及时禀报。


对于有些人来说,朋友是用来出卖的。尽管刘琨和段匹磾“拜把子”的仪式搞得像模像样,但段匹磾对刘琨始终不放心。建武二年(318)六月,段匹磾找机会把刘琨杀害了,刘琨死时年四十八岁。


在被段匹磾关押的时候,刘琨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他并不怕死,但对于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他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他写了一首诗给自己的好友卢谌,诗中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第一百零八节


刘乂案


单太后是刘渊的第二任皇后,在刘渊去世时还很年轻,姿色美艳,好色的刘聪不顾人伦,竟和单太后突破了底线。宫内眼线众多,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了皇太弟刘乂那里。刘乂多次苦苦地劝自己的母亲单太后,单太后既羞愧又懊恼,不久就去世了。刘聪得知后,对刘乂的好感逐渐降低,但顾及着和单太后的感情,没有免去刘乂皇太弟的身份。


刘乂的存在对太子刘粲是个威胁,因为一旦刘聪归天,身为皇太弟的刘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位。刘粲的母亲,刘聪的呼延皇后为儿子着想,同时也是为自己考虑,时常给刘聪吹枕边风。


“陛下,父死子继乃古之常理。您一辈子东征西讨,立下汗马功劳,您能够继承祖业,跟刘乂又有多大关系呢?现在刘乂虎视眈眈,您百年以后,恐怕刘粲他们兄弟就要被他斩尽杀绝了!”


刘聪其实对这个问题也有过思考,现在听呼延皇后这么一说,他越发担忧:“皇后说得对,容我慢慢想办法。”


呼延皇后道:“事久生变。太子兄弟逐渐长大成人,皇太弟看着心里一定蠢蠢不安,万一有小人从中挑拨,未必不会祸发今日啊!”


刘聪闻听大惊,暗下决心。


刘乂的舅舅单冲隐隐察觉到了朝中涌动的暗流,劝刘乂主动辞去皇太弟的位置避祸,刘乂不听。太傅崔玮和太保许遐都心向刘乂,他们对刘乂说:“陛下当年让您当皇太弟,不过是用来安定人心,做做样子,他的心思早已放在了太子刘粲那里。如今太子身兼相国之职,兼领文武百官,您日后不但不能继承帝位,恐怕连性命也会不保,既然这样,不如先发制人!我们手里有两万精兵,足够杀入皇宫,我们再做做工作,到时候宫中卫兵也会倒戈逢迎。王爷意下如何?”但刘乂性格懦弱,一听就连连摆手:“这可使不得!请勿再多言!”


事情本来就这么过去了,可是消息走漏,刘聪安插在刘乂身边的眼线荀裕把他们的谈话内容报告给了刘聪。刘聪大怒,立斩崔玮、许遐,并派部队把刘乂软禁在府中,不让他再上朝议事。


刘聪沉溺于酒色之中,国家大事基本都交给了刘粲处理。中护军靳准之前跟刘乂结怨,他劝太子刘粲道:“您现在是相国,又是太子,应该住在东宫,这样天下人就都知道您才是储君了。可现在是皇太弟刘乂住在东宫,如果日后他继位,恐怕就没有您的立足之地了。”


刘粲一直将刘乂视为心头的一根刺,现在听他们这么一说,一下子就动心了。


建武元年(317)四月,刘粲收买了刘乂的嫡系王平,让王平对刘乂说:“刚刚接到诏书,平阳将要有叛乱发生,要您速速准备。”刘乂一看说这话的是王平,也就相信了,于是命令府中官员内穿铠甲,外穿便服,以备事变发生。


刘粲让靳准向皇帝刘聪禀告道:“皇太弟要发动兵变,他的属下已经穿好铠甲了!”刘聪大惊,酒醒了一半,怎么会有这种事呢?!他火速命刘粲率军包围东宫。刘粲让靳准等逮捕了几个效忠于刘乂的氐族、羌族的首领(刘乂的母亲单太后是氐族部落酋长之女),对他们严刑拷打。刚开始酋长们实话实说,靳准命人用烧红的钳子把他们的眼珠给挖了出来,酋长们经受不住酷刑折磨,被迫承认刘乂谋反。


于是刘聪下令杀死东宫全体人员,坑杀了一万五千人,同时下诏废掉刘乂的皇太弟身份,降其为北部王。但刘乂的存在对刘粲始终是个威胁,刘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不久就派人把刘乂刺杀了。


氐、羌十余万部落起兵反抗,刘聪让靳准带兵讨伐。靳准还是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一一予以平定。之后刘聪下诏,封刘粲为皇太子,兼相国、大单于。

第一百零九节


王与马共天下


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投降后被匈奴人带到平阳,受尽凌辱。刘聪出去打猎时,让司马邺手持画戟担任先导人员;刘聪和群臣喝酒的时候,让司马邺斟酒、劝酒,刷洗酒杯;刘聪起身要去厕所的时候,让司马邺打着伞盖。太子刘粲一再劝说刘聪杀死司马邺,防止有人利用司马邺生事。建武元年(317)十二月二十日,晋愍帝司马邺在平阳遇害,年仅十八岁。


建武二年(318)三月七日,晋愍帝遇害的消息传到建康,晋王司马睿痛哭流涕,他穿上白色丧服,住到简陋的屋棚里,为愍帝哀悼。


三月十日,司马睿不再推辞,登基为帝,史称晋元帝。他穿上龙袍,端坐龙床,接受文武百官叩拜,一抬手,道:“诸位爱卿平身。”然后看着中书监王导说:“王爱卿请上来坐到朕身边来。”


王导一听,连连摆手:“这可使不得!”


司马睿坚持,一而再再而三地请,甚至要起身来拉王导,吓得王导“扑通”一声跪倒,说道:“如果太阳降格,和地上万物等同,人民还怎么仰头接受阳光的照耀?”司马睿看王导的态度十分恳切,终于不再坚持。


关于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和司马睿的关系,之前略略讲过,但在这里还是有必要再做一个介绍。


王导,字茂弘,是西晋太保王祥异母弟王览的孙子,琅琊(今山东临沂市)人,从小就有度量和胆识,他和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感情非常好,算得上是司马睿的知心朋友,经常替他出谋划策。王导看到中原大乱,就劝说司马睿从下邳转移到了建康,还劝说堂兄王敦与他一起辅助司马睿,并想办法说服了原东吴的世家大族,使他们共保琅琊王,这才使司马睿在江南开创了基业。从此司马睿和王导关系更为亲近,司马睿把王导看作自己的萧何。


王敦,字处仲,是王导的堂兄弟,年长王导十岁。王敦自小就有一双很特别的眼睛,被众人称奇,后来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石崇和王恺斗富时,王恺曾经举办宴会,邀请王导和王敦参加。会上一个舞女吹笛子的时候有点走调,王恺当即命人把她乱棍打死,满座皆惊,只有王敦神色如常。又一天,王恺(1)请客,依旧请王导和王敦参加。王恺让美女敬酒,如果哪个客人不喝,就把该美女杀死。王导平时不喝酒,但此时为了救人性命,还是勉强喝下了。可到王敦这里,他就是不喝,那敬酒的美女自然也就没命了。王导回家后长吁短叹,自言自语道:“处仲(王敦)的心肠这么硬,又这么残忍,日后恐怕不会有好结果啊!”永嘉年间天下大乱,司马睿征召王敦为扬州刺史。王敦对军事很在行,不断立功,最后出任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掌控了东晋的兵权。


王导和王敦一文一武,在东晋朝廷上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王家和司马家这种特殊的关系,被当世人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三月二十四日,司马睿立长子司马绍为皇太子,又为太子迎娶了名士庾亮的妹妹——品貌兼备的庾文君。


(1) 也有说此事是石崇所为,本书依据《晋书》中的说法,按王恺所为记述。

第一百一十节


靳准乱赵


刘聪得知太保刘殷的女儿们非常漂亮,立即把刘殷的两个女儿同时纳入宫中;刘殷的四个孙女也美貌不凡,刘聪竟将这四个女孩也接入宫中。刘家的这六位美女,被时人称为“六刘”。刘聪又把靳准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靳月光、靳月华纳入宫中,分别封为上皇后和右皇后;还把中常侍王深貌美的养女收入宫中,封为左皇后。尚书令王鉴等苦苦相劝:“陛下怎么能让阉人之女进入后宫呢?”刘聪不仅不听,竟然还把王鉴等人斩首。扫去障碍后,刘聪又把中常侍宣怀的养女迎入宫中,封为中皇后。包括这几位在内,刘聪前后封了八位皇后,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封皇后最多的皇帝。这么多皇后同时存在,少不了要争风吃醋,互相碾压,要在刘聪的后宫里存身,肯定是步步惊心啊。


由于过度沉湎女色,刘聪的身体很快就耗干了。建武二年(318)七月,刘聪患了重病,他预感时日无多,便任命大司马刘曜为丞相、石勒为大将军,让他们到首都平阳来辅佐朝政,但刘曜和石勒都再三推辞,没有来,于是他又改命刘曜为丞相兼雍州牧,石勒为大将军兼幽州牧、冀州牧。之后又任命上洛王刘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