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之歌: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学习高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奉献之歌: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学习高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琼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时间:2011-03-01
书籍编号:30381938
ISBN:9787546318264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2126
版次:1
所属分类:文学-纪实文学
版权信息
书名:奉献之歌: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学习高潮
作者:李琼
ISBN:9787546318264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 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一、中央号召
●作者说:“我同大家一样,为我们党和人民失去这样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而深感痛惜,更为我们党的队伍中涌现出这样优秀的领导干部而倍感自豪!”
●《人民日报》编者按说:“连日来,孔繁森同志的事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人民日报》社论说:“我们党需要千千万万个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为人民建功立业。”
人民日报报道孔繁森事迹
199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详细报道因公殉职的西藏阿里地区地委书记孔繁森的先进事迹。
这篇通讯的作者在序言中说:
近来,孔繁森的名字和他的模范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我在西藏工作时,曾与繁森同志有过接触,知道他的一些情况,特别是他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同志满腔热情,对自己严格要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知他不幸以身殉职的消息,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同大家一样,为我们党和人民失去这样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而深感痛惜,更为我们党的队伍中涌现出这样优秀的领导干部而倍感自豪!
孔繁森同志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
作者还饱含深情地写道:孔繁森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塑造起新时期党的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具有时代精神的奋斗之歌、创业之歌、奉献之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是平凡的,但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人生哲理;孔繁森同志的作风是朴实的,但朴实中映射出夺目的光彩;孔繁森同志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净化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全党同志为崇高的事业而奋斗不息……
作者还充满敬意地谈到孔繁森的崇高境界,他说:“孔繁森同志心里总是牵挂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孔繁森认为,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却是爱人民。”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还发表了题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社论说:
在西藏高原,在齐鲁大地,几个月来,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了城乡,印入了众人心田,激起了层层波涛,这个名字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同志生前是西藏阿里地区地委书记。他两次赴藏,历时10载,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去年11月不幸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
人民群众热爱他、敬佩他、怀念他、学习他,称他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
今天,本报发表了孔繁森同志事迹的长篇通讯,希望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认真读一读,认真想一想,更好地发扬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以实际行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社论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一再教导我们,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孔繁森同志是发扬四有精神的模范。
我们党需要千千万万个孔繁森这样的好干部,为人民建功立业。应当说,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大大改善的情况下,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更加需要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是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所不可缺少的。
社论要求广大干部学习孔繁森同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4月10日,《人民日报》在编者按中说:
连日来,孔繁森同志的事迹通过广播、电视、报纸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从喜马拉雅到泰山脚下,从长白山麓到珠江两岸,人们为孔繁森的事迹而流泪、而激动……
斯人远去,纸短情长。愿孔繁森的精神激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工作,勤勤恳恳地奉献。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光和热。
孔繁森同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奋斗之歌,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不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和感召着西藏、山东和全国的人民。
与此同时,孔繁森的事迹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人们纷纷通过各种活动来悼念孔繁森,并且认真学习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精神。
关于《人民日报》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写作源起,还得从头说起。
1994年秋,时任《光明日报》记者、《西藏日报》副总编辑的藏族益西加措借从拉萨市前去阿里地区休假之机,随刚出席完西藏自治区党委四届六次全委(扩大)会后返回阿里的孔繁森深入措勤、改则、革吉三个高寒缺氧的阿里东部纯牧业县采访。在9月23日,孔繁森率地、县有关负责同志驱车赴阿里最贫困的改则县玉扎乡安排群众生活。这是孔繁森第四次深入玉扎乡体察民情,为牧民群众办好事。
一到玉扎乡,在乡长索南达杰的帐篷内,孔繁森与地、县负责同志一道,认真研究发展牧业生产和扶贫济困的思路和措施,逐一落实对贫困户的粮、款救济。随后,走村串户,嘘寒问暖,调查了解基层实情,先后给次仁群宗、桑旦顿珠、嘎拉措、努祖等20多位牧民医病送药。
孔繁森那种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公仆情怀和领导风范,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出于记者的职业敏感,益西加措拍了一组珍贵的新闻图片。到地区所在地狮泉河镇后,益西加措就赶写了通讯《拳拳公仆心》,刊登在《阿里报》上。
看到这篇报道后,孔繁森认真地对益西加措说:“还是多写写基层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多宣传报道在阿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孔繁森语重心长的话,使益西加措再次深受教育和鼓舞。1994年10月12日,益西加措要去日土县牧场探亲。临行前,向孔书记道别。孔繁森拿来一箱饮料、一箱啤酒,连声嘱咐带给益西加措家人和乡亲们喝。谁知这是益西加措与孔繁森的最后一别。一个多月后,孔繁森在新疆考察途中不幸因车祸殉职。益西加措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深入阿里机关、牧场、农庄、商店、学校、军营、街道,广泛收集、了解孔繁森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
1994年12月5日,益西加措参加了由2000多名狮泉河镇各族军民自发举行的悼念活动,拍下雪山含悲、江河呜咽、花圈如海、哈达似雪的感人场面。
《光明日报》于1995年1月4日在头版刊出了益西加措发自西藏的消息《援藏干部孔繁森殉职》,在当时中央大报中较早报道了孔繁森殉职的消息。
2月10日起,《西藏日报》陆续刊登益西加措采写自阿里的系列通讯《孔繁森的故事》。同时,益西加措反映孔繁森生前深入阿里牧区调研的生动图片也在《光明日报》、《民族画报》、《中国西藏》、《党史纵横》、《西藏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后来,益西加措所拍多幅图片多次参加“孔繁森事迹展览”,两幅图片于1995年10月29日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并被授予“捐赠文物证书”。时代需要孔繁森精神,人民呼唤孔繁森精神。在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热潮后,益西加措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宣传报道孔繁森事迹的行列中。先后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我在阿里看到的孔繁森》、《告慰孔繁森:阿里变了》、《孔繁森与光明日报》、《像孔繁森那样心系阿里》等通讯。在《西藏日报》上发表《孔繁森的足迹在延伸》、《孔繁森小学的风采》等稿件。这些稿件与收入《同在高原——怀念孔繁森》一书的长篇通讯《热血冰山写辉煌》较全面地介绍了孔繁森两次进藏,历时10载,为祖国边疆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的突出贡献和体现出的崇高精神,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5年以来,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西藏日报记者、大众日报记者于是联合起来,采写了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从中央到地方,对孔繁森事迹作了全面的报道,并出版了不少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有关专著。
于是孔繁森事迹在全国得到迅速传播,全国掀起了学习孔繁森的高潮。
中央通知开展学习孔繁森
1995年4月1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开展向孔繁森学习活动的通知》。
通知高度评价了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精神,《通知》说:
孔繁森同志是山东省进藏工作干部。他两次赴西藏工作,生前任中共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车祸不幸以身殉职。
孔繁森同志事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政绩卓著,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不愧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体共产党员和全体干部中广泛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
《通知》还说:
孔繁森同志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个领导干部中的优秀代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着重学习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拚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也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广泛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通知指出:
在全军特别是党员干部中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军委扩大会议精神,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党、政、军发出学习孔繁森的通知后,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高潮。
如何在此基础上唱响“公仆赞”,宣传好孔繁森精神呢?益西加措觉得要从西藏和阿里的实际出发,着重在挖掘“老西藏精神”的社会基础、宣传报道孔繁森精神延伸出的多个先进典型上下工夫。
1995年12月,益西加措在《党建》发表通讯《阿里共产党人颂》。这篇通讯以1950年8月进军藏北、第二年5月28日因高山病和过度操劳牺牲在营地的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一团保卫股股长、先遣连负责人李狄三和“进藏英雄先遣连”的感人事迹为背景,介绍了刘继华、王惠生等一批共产党人在阿里高原高举共产主义旗帜、弘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实践。
益西加措在《阿里共产党人颂》中写道:
李狄三、孔繁森……西藏阿里,那恢弘博大的高天广地间,回响着许许多多共产党员的名字。这片大地因他们而永恒,这里的天空因他们而湛蓝。
李狄三说:“永远跟党走!”孔繁森说:“咱是党的人!”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在阿里高原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就阿里而言,这些正是孔繁森精神不断升华的社会基础,也是孔繁森精神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源泉。
江泽民李鹏为孔繁森题词
1995年4月29日,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孔繁森亲属、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成员和参加采写长篇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
江泽民在会见时说:
孔繁森同志是我们全党的楷模。我们要像当年学习焦裕禄、学习雷锋一样,大力开展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活动。
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江泽民和李鹏关于学习孔繁森的题词。
江泽民的题词是:
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李鹏的题词是:
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胡锦涛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书所作的序言。
1995年5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之友》杂志社和《山东画报》社联合编辑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文集、画册及挂图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次仁卓嘎把孔繁森还未来得及领取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奖章转交给他的爱人王庆芝。
中国文艺工作者怀着对孔繁森崇高的敬意,根据他的生平事迹拍摄了一部名为《孔繁森》的电影。
很快,“孔繁森”这个名字就响彻神州大地。他被人们称为“新时期的雷锋”、“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走入人民心中。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有关孔繁森的专题晚会上,被孔繁森救助过的藏族失学女童大声痛哭,呼喊着“叔叔,你快回来啊!”
此情此景,感动无数的中国人。全国人民都饱含哀思与深情,以实际行动学习孔繁森
益西加措后来又采写了长篇通讯《藏汉人民的好儿子群众爱戴的好公仆——记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阿里分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倪惠康》中,写到:“在阿里,倪惠康和孔繁森同志一起共过事,他是一位孔繁森式的好干部”;“阿里人民亲切地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
在2004年6月7日,《西藏日报》在头版头条又刊登了益西加措写的通讯《“亲兄弟”——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委书记曹金华、县长索巴多吉团结一心、共建边疆纪实》。
报道开头写道:
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他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援藏干部的榜样、民族团结的典范、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生前最喜欢的这段歌词,如今被河北省援藏干部、阿里地区札达县县委书记曹金华和阿里地区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札达县县长索巴多吉赋予了新的内涵。
后来,益西加措著文写道:
我常想,能与像孔繁森这样的先进人物接触,能近距离地感受孔繁森的精神世界,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孔繁森的事迹和风采,这是一名记者的荣幸。而我,更是珍惜这一似乎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二、精神丰碑
●孔繁森离开岗巴时,许多藏族同胞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孔繁森神情郑重地说:“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孔繁森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身负党的重托,不能顾小家舍大家,孩子,请理解你爸爸……”
和岗巴人民结下浓厚情谊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前去阿里上任。
孔繁森乘坐的越野车向西急驶。坐在车内的孔繁森无心欣赏车窗外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入云的雪山,还有明镜一样动人的湖水。
此刻,孔繁森正在苦苦思考如何发展阿里的经济这个难题,他的心早已飞向急待发展的贫困地区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己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现在应该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过上舒适的日子。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就是去西藏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阿里,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西藏高原是一个严重缺氧的寒冷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阿里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群众生活比较贫困。因此,阿里十分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
自治区领导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孔繁森坚定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自从孔繁森走上领导岗位以来,像这样的工作调动,他已经经历过很多次。孔繁森每次都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而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早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就欣然赴藏。
孔繁森知道西藏天高地远,知道西藏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也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以后的日子会让人寂寞难耐。但他更清楚地知道,内地干部前去支援西藏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是党的需要。
有些人劝说孔繁森:“西藏的气候很恶劣,在那里工作时间长了,对身体的危害很大。”孔繁森淡淡一笑,毫不在意。
在临行之前,孔繁森为了表明自己愿意为西藏人民奉献一切的坚定决心,他特意请人写了一个充满豪情的条幅: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刚到西藏,孔繁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西藏自然环境的艰苦,但他献身西藏的决心丝毫也没有动摇。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写下这样一副对联: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他时时用这副对联来激励自己。
孔繁森来到西藏的时候,组织上给他安排的职务是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孔繁森来到地委报到以后,领导们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就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组织上征询孔繁森的意见时,孔繁森很爽快地说:“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孔繁森知道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生活条件尚可;而岗巴是一个偏僻的边境小县,交通十分不便,海拔4750米,被们称为“生命禁区”,但他全不在意。
当孔繁森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岗巴县城时,一下子愣住了:几幢陈旧的铁皮平房,孤零零地立在山梁上。极目望去,全县城竟然只有一棵树。
岗巴的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确实超出了孔繁森的想象。
来到岗巴以后,孔繁森更加明白了自己任务的艰巨。
听了县里的介绍,强烈的责任感在孔繁森心中油然而生。
孔繁森来到岗巴县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孔繁森亲自到一个乡开展试点工作,这个乡的经济得到发展以后,孔繁森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
孔繁森找群众谈心,为他们出谋划策,告诉他们:要改变贫困面貌,应该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依靠科学,增加投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劳动力,发展多种经营……
时间不长,群众尝到了甜头。岗巴县开始大面积地实行联产承包制……
孔繁森在摔跌中学会骑马。
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孔繁森还学会了藏语。
风餐露宿中,孔繁森开始习惯吃风干牛羊,喝酥油茶,饮青稞酒。
在牧区,孔繁森盘着双腿,在牧民中间席地而坐。牧民们用粗糙的双手,捧一个粗糙的瓷碗,里面装着满满的酥油茶,递给孔繁森,孔繁森面带笑容,接过酥油茶,一饮而尽。
白天,孔繁森戴一顶旧草帽,和群众一起去收割、打场、挖泥塘;晚上,他逐家去调查情况,为群众治病。
据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后来回忆:
繁森进藏后,从岗巴来信说:“这里穷、荒凉,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很苦,一年四季吃不到青菜,有的地方吃水都挺困难。”他说岗巴这种地方,太需要共产党的干部了,他决心为改变那里的穷困面貌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为了繁森在西藏有个好身体,我和公婆及3个年幼的孩子顶着炎热的太阳,把茄子、萝卜切成片,晒干后装成袋给他寄去。可是,与他同去的同志回来后对我说,繁森都把这一包包干菜分送给了西藏的群众,他一片也没有舍得吃。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我给他没日没夜地织毛衣、做鞋,可是最后都穿在了西藏的老人和孩子身上、脚上……
据当年在苍龙乡担任主任的普布仓决说:
岗巴人们认为,孔书记有三个特点;一是从不摆官架子;二是喜欢下乡,和老百姓打交道;三是喜欢喝酥油茶,吃糌粑。在我们心目中,他就是藏族人。
普布仓决还让孔繁森把一瓶“西藏神水”,即喜马拉雅矿泉带给山东老乡。
在岗巴3年,孔繁森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他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还时常参加劳动,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
孔繁森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藏族同胞身上,当地的藏族同胞也都把孔繁森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有一次,孔繁森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知道以后,抬着他走了15公里的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
孔繁森醒来时,看到无数双关注的眼睛。他这才知道,在他昏迷期间,很多藏族群众一直守护在他身边。孔繁森被深深地感动了。
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孔繁森离开岗巴时,许多藏族同胞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就这样,孔繁森满载着藏族同胞的深情厚意,回到山东。
后来,王庆芝曾经充满深情地讲述过孔繁森这次回家的情景,她说:
1981年,繁森调藏期满返回内地,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看着他那又黑又瘦的样子,我禁不住鼻子一酸,哭出声来,我埋怨他说:“你出门在外,自己要多照顾自己,你看你现在这个样子。”
他却笑笑说:“我这个样子很好啊!黑是健康,瘦是骨头硬嘛。”
他隔这么长时间回家,孩子们以为他肯定会带点好吃的东西回来,不料想从他的行李里仅翻出来一个木头菜墩。我说:“怎么也不给老人和孩子带点东西吃?”
繁森心事重重地对我说:“我回来时把所有的东西和钱,都给那边的老人和孩子留下了。那边自然条件差,农牧民生活得比咱苦啊。”
为了多节省一点钱资助西藏群众,他吃饭从不讲究,衣着更为简朴。他一生没有穿过一套像样的西装,没有一件能穿出门的内衣。每当想到这些,做妻子的心里比针扎还要难受……
孔繁森回到山东以后,时常想起雄伟壮丽的西藏,还有那些善良朴实的藏族同胞。他这时才发现,在西藏工作3年,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也深深地爱上了世代生活西藏的的藏族人民。藏族同胞们迫切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强烈愿望,更是让孔繁森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回到山东后,孔繁森多次向有关部门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1988年,孔繁森已经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思想觉悟很高,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孔繁森当即表示同意。
组织上问孔繁森有没有什么困难,孔繁森摇摇头。
其实,孔繁森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身体状况已经不如从前了,而且,家中也有很多困难: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需要他这个儿子在身边照料;3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现在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柔弱无力的肩上。
孔繁森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情:他第一次进藏时,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有一次,妻子去刨地瓜,5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
孔繁森看着妻子憔悴的面容,看着亲热地依偎在他身边的孩子们,感觉自己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
一天,孔繁森对妻子王庆芝说:“我带你和孩子们到北京玩几天吧!”
王庆芝感到很奇怪:孔繁森成天忙于工作,从来没时间陪自己和孩子们出过门,这一次是怎么了?他这一次到底是怎么了?
王庆芝和孩子们跟着孔繁森到了北京,游览了天安门和长城。他们是第一次跟着孔繁森出门游玩,感觉异常幸福。
途中,孔繁森对王庆芝说:“到了北京,就等于走遍了全国。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就像到北京一样,你和孩子们别牵挂。”
王庆芝听了这番话,猜想丈夫又要到外地工作了,原来的喜悦心情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回到聊城以后,孔繁森一直在苦苦思索这样一个难题:自己又要去西藏工作了,到底应该怎样对妻子开口说这件事情?
据王庆芝后来回忆:
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天深夜,繁森终于对我说:“组织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