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6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朝全著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01

书籍编号:30409991

ISBN:978720910374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98302

版次:

所属分类:文学-纪实文学

全书内容:

cover






序言 倾情关注现实中国,报告中国新故事


——2016年中国纪实文学综述


李朝全


纪实文学的优点在于其能快捷、有力、主动介入现实。纪实文学作家的优点在于其自觉的使命、责任与担当。我们国家正在发生历史巨变,作为时代书记员和人民良心的纪实文学作家,是最可以大有作为的。事实上,在渐行渐远的2016年,我们一如既往地看到了纪实文学作家活跃的身影,读到了他们为这个伟大时代和民族所留下的一帧帧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与映象。纪实文学的作用正一次又一次地被擦亮和刷新。


报告中国新故事


“2016:中国报告”中短篇报告文学专项创作工程是中国作协自今年3月开始实施的一项现实题材创作扶持工程。“中国报告”自启动以来,得到全国广大作家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民族文学》《文艺报》等报刊先后刊发“中国报告”超过三十篇。这些作品大多重点选取具有时代典型特征、人民群众特别关心的题材进行创作,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


“中国报告”特别聚焦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记录时代变迁和重大现实变革,书写“中国梦”新篇章。马娜的《小布的风声》,记述宁都县小布村在党中央扶持赣南苏区发展决策的东风吹拂下发生的惊人变化,老百姓从破旧的房屋搬出,住上了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的新居,村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红色旅游,村民们办起微店,当起电商,老区脱贫致富正在逐步变成现实。过去小布的风是尖锐、暴烈的,如今,小布的风则是温柔、暖人的。今昔变化揭示的是人间的沧海桑田。余秋尚的《独龙江帮扶记》真实反映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战对偏远落后的独龙江地区的巨大影响。哲夫的《水土中国》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的延川县梁家河长期以来注重水土保持养护的生动事例出发,全面反映我国在水土保持、营造良好生态方面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以及取得的显著进展,讴歌水土保持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奉献牺牲精神。有些中国报告从小处入手,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表现在时代变革大潮激荡之下个人生活和命运的变迁。丁燕的《男工来到电子厂》《工厂男孩》关注在东莞樟木头电子厂里工作的男工群体,反映他们艰辛的生存状况以及被改写了的青春。黄传会的《再访皮村》延续其《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的创作主题,深入到北京打工者的一处聚居地朝阳区皮村,采写新一代农民工富于朝气与活力的生存状态。丁一鹤的《东方白帽子军团》则将笔触集中于网络黑客中的道德黑客,即所谓的“白帽子”,通过讲述360网络安全首席工程师、反木马专家MJ0011等人的生动故事,揭示网络安全事关信息安全及国家安全,是一项亟待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严峻课题。陆春祥的《关于“家+”》描写社会敬老养老的一种可喜的新探索。有些中国报告聚焦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梦想过程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时代英模及先进典型。徐艺嘉的《为祖国出征》描述的是十几年来中国航天员选拔、训练和备战出征的情形。在这个英雄群体中,既有像杨利伟、刘洋、景海鹏这样正式代表祖国出征升上太空的航天员,还有一批直至退出航天队伍也未能真正出征的默默无闻的航天员。山哈的《寻找师傅》通过对余姚一家制药厂制药师傅的寻访,提出师徒传承是延续诸多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李青松的《鸟道》通过描述云南巍山一条每年候鸟迁徙必经的道路上所发生的判若天壤的变化,反映人们爱鸟护鸟和生态保护、生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他的《首草有约》以石斛为作品主角,表现人们对这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草从采集到种植,从破坏生态自然到建设性开发利用的过程。


报告文学号称文学轻骑兵、侦察兵。尤其是短篇报告文学,在迅速反映现实新人新变化面前拥有“短平快”、易于传播传诵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报告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个重要的辉煌期,那时的报告文学多数是中短篇,篇幅不超过三五万字,但往往都能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中国报告”在倡导作家尽量写短、短写,关注现实的同时,也是在倡扬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的优秀传统:用这种富于中国特色的文体,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为正在行进中的伟大梦想的实现过程擂鼓助威,及时发出文学强劲的声音。“中国报告”关注现实,报告中国,这批篇幅简短的作品必将对中短篇报告文学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与梦想同行,与时代同行


“中国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纪实文学关注现实中国,首要的便是对“中国梦”的倾情书写。蒋巍的长篇纪实文学新作《这里没有地平线》以对亿万老乡牵肠挂肚的关爱,记述和描绘了海雀村这个“苦甲天下”的村庄与贫困决战,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刻画在这个伟大进程中的领头人、原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动人形象。在作品中,蒋巍多次写到流泪场景。第一次是彝族姑娘罗荞花一曲山歌引发的泪水。海雀村是中国著名的贫困角落,一个被地球遗忘的角落,干旱,贫瘠,山多石多土地贵,石头山,羊肠道,浅表土,漏水地,小块田……山里人就像石头里蹦出来的,骨头硬,不会哭。改革前这里老百姓的生存状况到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地步。人们住的是杈杈房、茅草房。在苗族跳花节上,罗荞花的一曲山歌把所有人都给唱哭了。歌里唱道:“锅里断了粮,灯芯没了油,下雪草当被,雨过没路走。山里的日子眼里的泪,哪年哪月流到头?哥你有心喊一声,妹这就跟你走!跟你走,死在外乡——不回头……”这些歌词唱出了大伙儿心声,引起强烈共鸣,让在场者无不动容、潸然泪下。而歌词里所描述的情景,正是当时海雀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二次恸哭是在村委会分配上级救济衣被时。家里孩子多、生活困难的大男人陈明德,因为抓阄没抓到棉被,当即抱头哭号不止,为了劝慰他,抓到棉被的王学芳将棉絮让给他,自己留下了布套。第三次泪崩是在街头,陈明德眼瞧着孪生儿子心满意足地吃着面条和白面馍馍,感到自己太没本事太对不起家人和孩子,泪流不已。第四次是陈明德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挪用了580元公款,主动向文朝荣坦白,悔恨不已而落泪。第五次是文朝荣拿出自己闺女出嫁的“手礼”帮陈明德偿还挪用的公款,而让陈明德感激涕零。还有如于同江盼望生个儿子过上好日子,在老婆连续生了三个女儿之后,酗酒打骂,逼死了老婆,在文朝荣的教育下流下了后悔的眼泪。罗荞花嫁给李保华后因对方渴望生男孩而遭遇离婚,回乡后无地耕种的她意外地得到文朝荣的无私支援,将自己儿子的三亩地让给她种,让荞花感动落泪。还有如朱玉良多年来对荞花不离不弃的爱情,最终打动了荞花,两人终成眷属。当初在离开海雀村外嫁辞别玉良,以及遭弃回村再次见到他时,荞花都不禁落泪……所有这些流泪场景,都是作者着意捕捉的生活中的动人瞬间。世界上没有比眼泪更干净的水。眼泪代表着心灵的一次洗礼、净化与升华。能够让生活中的主角落泪的事情和情感,一定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动人的。这些流泪场景深深打动了作者,是贫困地区人们的不幸与灾难,他们坚忍不拔的生存、与贫困和命运苦苦的抗争,打动了作家。作家也力图将这些生活中原汁原味的内容生动地讲述出来,将海雀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真实无遗地揭示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情感共振。恶劣的自然条件,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多子女、疾病交加等沉重的负担,使海雀村的乡亲们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需要依靠外来的救济度日。而在这个村子里,却有一个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一样的党支部及其支部书记文朝荣。无论在改革前还是在改革后,他都以身作则,敢于担当,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好处让给大家,把困难自己扛起。他四次推辞掉救济粮,每天总是最早起床,吹响铜哨招呼大伙儿上工,当荞花因唱山歌遭到上级“批判”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担起责任,为了群众利益他敢于冒犯上级被称为火神爷……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后,他提出海雀村发家致富三字经。为了鼓励大家少生孩子,他带头结扎,还让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的儿子和媳妇结扎。为了号召村民上山种树,他把妻子准备给女儿坐月子的一百多个鸡蛋都煮了给大家吃,又带着乡亲们深夜进城先斩后奏“偷走”上万棵松苗。他不放心村里的植树造林,甘愿辞掉了副乡长的公职。在退休之后,依旧保持本色,背篓、镰刀、笔记本三件宝不离身,时刻关心村子的发展……他的心里装着整个村子,唯独没有自己。这是一位朴实的村支书,他的事迹很平凡,但他却是千千万万基层党支书的典型代表,是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员干部的突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党需要千千万万文朝荣式的干部,需要每一名党员都以他为标杆、为镜,衡量和照见自己的灵魂及所作所为。作者采取前后对比的手法,表现脱贫攻坚战实施后海雀村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新华社记者刘子富笔下,1985年中国贫困角落海雀村苗族老大娘安美珍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缺三个月的盐,一家四口人只有三个碗,已经断粮多日。而到了2015年,安美珍和儿子一家三口住上了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大房子,家里有沙发、电视机、洗衣机,有牛有马和四只猪,一年收获了两千斤苞谷、一千斤荞子、一万斤洋芋,饭甑里煮的是白花花的米饭——海雀村人均年收入近六千元,人均粮食三百多千克!作者如实记述了上至中央下至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向海雀村伸出援手帮扶的经过。这是我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一个走向成功的个案。从这个个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2020年七千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中国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这是一场中国与贫困最后的决战,是21世纪初期最动人、最精彩绝伦的一幕。蒋巍两度深入海雀村,解剖这只微小的“麻雀”,力图描绘出“中国梦”伟大征程的崎岖坎坷与壮丽多彩。


与《这里没有地平线》相似,2016年涌现出一批描写和反映对口帮扶支援脱贫的纪实文学。王华的《海雀,海雀》同样将文朝荣和海雀村的故事作为描述对象,运用女性细腻的笔墨,与蒋巍的作品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林遥的《世界屋脊上的门巴》讲述了北京援藏医疗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健康与福音,推动西藏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李鸣生的《后地震时代》如实记述了汶川大地震后恢复重建数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新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杨黎光的《商人与国运——粤商发展史辨》从粤商群体入手,继续探究思考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这一重大主题。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记述载人深潜事业的风雨传奇,是一部及时反映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的纪实作品。作品描写“蛟龙号”从动议到立项,从研制到探海,从失败到成功的曲折历程。从人与海洋的关系切入,将对“蛟龙号”挑战深海的描写放在海权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以及中外探海历史的坐标上来书写,描述了中国从古至今对于海洋的探索、开发和利用,以“蛟龙号”研制和载人深潜实施的过程作为线索展开叙事,并对新海权时代如何维护国家海洋安全、保护我国海洋权益等进行了思考。唐明华的《耕海——一个农耕民族的沧浪之歌》是其近两年深入采访,精心构思创作的一部海洋题材新作,也是一曲献给闯海人的歌。作者记述了山东沿海人民从事海洋开发利用过程的历史篇章,用心刻画了一代代闯海筑梦者群像。这群耕海人早已不再止步于在海上耕耘,还要在海滨和陆地上耕耘,在财富与发展的梦想大道上耕耘。保护生态,永续发展,成了耕海人新的生活理念。王雄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铁发展纪实》以亲临现场的采访,记录中国高铁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鹤蜚的《大机车》聚焦大连机车车辆厂的历史,表现机车工业与推动一个古老民族复兴崛起之间的关系。


“中国梦”具体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学情缘》真实记述了总书记所受到过的文学和作家的精神滋养,这些滋养奠定了他的精神底色和高远的抱负追求。陈廷一的《中国之蒿——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之谜》通过面对面的采访,力图还原医药学家屠呦呦的人生及科研历程。王少勇、陈国栋、马亮的《地平线上的身影》描绘了地质测绘队员群像,在各种艰险的环境中凸显他们的家国情怀。叶梅的《美卿:一个中国女子的创业奇迹》讲述了翟美卿所代表的改革开放时代一家企业的成长奇迹,塑造了一位传奇人物。这部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是:这个时代成就了个人,成就了翟美卿的创业奇迹。美卿以其个人的传奇提示我们:成功包含了事业的、家庭的,物质的、财富的,声名的、声望的,社会地位的成功,更包括社会的认同度、欣赏度,包括个人身上的精神或品德。企业的支点在于一种文化,在于一种商业伦理、商业道德。而作为一个人来说,翟美卿人生的支点是爱、诚、信。阎宇的《阎肃人生》从儿子的独特视角,塑造了阎肃这位可亲可敬又可爱的艺术家形象。邢小利的《陈忠实的“枕头工程”》和张艳茜的《近看陈忠实》、周明的《难忘忠实》等一批怀念文章,还原了一代文学大师陈忠实的本色人生。丁晓平的《一朵爬山的云——张胜友纪事》是一篇关于纪实文学名家张胜友人生及创作历程的传略,对写作者有启发意义。李燕燕的《天使PK魔鬼——一个癌症女孩的生命绝唱》以见证者身份,记述了一名身患绝症女孩儿在生命最后时光里微笑面对艰难的生活,故事感人肺腑,带给人对于生命与存在的意义、终极关怀的价值等的深刻追问。


铭记历史往事,传承红色基因


那些活的历史亟须打捞与抢救。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纪实文学作家在抢救历史方面理应有所作为。铁流、纪红建的长篇纪实文学《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就是这样一部及时抢救中国农村红色革命历史、记录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生平事迹的可贵作品。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年纪都在八十多岁至一百多岁之间,人数正在一年年减少。农村老党员,被誉为“红色群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他们像火炬像火种,照亮了一方土地,点燃了一个地方的革命烈火,为革命和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曾经的战斗英雄或老兵复员回到了农村,恢复成普通农民,但却始终秉守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付出,为国家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做出自己的一份奉献。他们的生平经历,他们的人生传奇值得被记录与书写。《见证》所抽取的只是山东临沂地区莒县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的样本,属于取样调查。但是这些党员都堪称普通党员之楷模,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怎么做。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道清醒剂和营养剂。铭记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与思想启示,为今天和未来提供有益的镜鉴。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故事对于今天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的老党员宁愿离婚也不离党,有的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交给了党,有的一家有六口人加入共产党。对于自己的选择,他们始终坚定不移,从未动摇过。为了信仰,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身上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与本分,树起了共产党员的标本、标杆和标准。莒县老党员莫正民,当上了共产党的正厅级干部,办公室却设在一个牛棚内,因此人称“牛棚局长”。他常年在东北农场工作,却十分清贫,日子过得很凄凉,晚年想要回到老家去,却不幸在启程之际猝死。富家子弟王玉璞,一心接济穷人,被视为败家子,为了革命他把自己的全部家底全都抵押了,死后竟连口棺材和一件有棉花的衣服都没有。许世彬的故事尤其感人。他在十六年打鬼子、打国民党、打美国侵略者的战争生涯中多次舍身炸碉堡,多次立功受奖,身上挂满了军功章,被炸成了脑震荡和耳聋还坚持回到前线。组织上要委任他职务,他却坚决推辞,说自己除了打仗啥都不会。复员后本可以进纺织厂当工人,他却甘愿回家种地,绝对不向国家伸手,连国家每年给他160元二等残疾军人的补助款也从来不去领,说是“俺不能占国家的便宜”。他当上村支书,在困难年代,父母饿死了他都不搞特殊化。为了保护修渠物资,又落下了腿脚一瘸一拐的毛病。“文革”后,为了给自己平反,他和儿子摸索到了北京,又一路打听来到石家庄找到了27军,第一次坐上吉普车,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证明。而当那些被他视如生命的军功章被小偷偷走后,他的心仿佛被掏空了,最终在郁闷不甘和怅惘中离开人世。许世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优秀品质。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党组织的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决于每一名党员的信念坚定与否。《见证》一书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为我们这个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素质。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涌现出了一批从新颖的角度重述长征的新作。丁晓平的《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细致梳理了关于长征的最早的一批记录、报道和文学书写,在查询大量文献和深入考证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既具有文学史志价值,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纪红建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湘西红色传奇》是一部描写湖南桑植革命往事的、有感染力的长篇纪实文学。桑植作为1935年11月红二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无疑是中国革命历史版图上一个重要的地点。它不仅是贺龙的家乡,而且还是湘鄂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老百姓对红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为红军和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牺牲。桑植有五万多人参加红军,两万多人献出了生命,这块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本新作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贯穿全书、挥之不去、余音缭绕、悲壮低沉回旋的桑植民歌。这些民歌包括《马桑树儿搭灯台》《马桑花儿朵朵开》《红军打从门前过》《不打胜仗不回家》等,不仅带有当年的革命色彩,更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众多民歌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写出了桑植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桑植为革命做出的巨大奉献与牺牲,表现了红军与百姓之间的鱼水情深和老百姓对红军对共产党遍地赤诚的精神。


贾兴安的《周总理与邢台大地震》填补了关于邢台地震的文学纪实之空白。作品通过记述周总理两进邢台地震灾区所度过的几个昼夜,深刻表现了总理和人民的关系,为党的干部树立了榜样。周总理以六十八岁高龄,拖着生病之躯,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同人民站在一起,共度时艰,废寝忘食,高效率地开展工作,给人留下了难忘印象。贾兴安通过这部作品探讨了邢台的抗震精神是对邢台人文精神传统的传承延续,既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抗震救灾精神,也有邢台百姓知恩感恩报恩的精神。张庆洲的《幸存者说:唐山警示录续篇》是对唐山大地震真实情景的还原与重现。张隼的长篇纪实《陕甘宁根据地实录》借助对纷纭史料的梳理与深入挖掘,系统而全面地书写了陕甘宁根据地非凡的发展历程,刻画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众多革命家的鲜明形象。这是一部不能忘却的红色历史,也是一段镌刻在共和国成长史上的国家记忆。


历史题材创作方面,梅洁、善清的《屈原,魂兮归来》和徐剑的《于阗王子》是两部题材独特的长篇纪实。前者反映了屈原研究的最新进展,后者从兖州兴隆塔佛祖金顶真身舍利之谜入手,层层剥笋,揭开大宋时代西天取经的使者——于阗王子的神秘面纱。刘强的系列回忆文章《1973年的大学梦》《人间真情》、解永敏的《一场战争的多种细节》,真实记录了作者人生成长的一个个片段或参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真实情景,是国民记忆中启人思考的有趣篇章。李先辉的《童怀周——一个名字背后的共和国故事》讲述1976年作者所亲历的天安门诗歌热潮,还原《天安门诗抄》编选过程。


聚焦社会热点,揭示世道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做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些重要论断同样适用于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报告文学。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爆炸现场》很好地贯彻了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坚持真实性是纪实文学的生命,深入“8·12”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现场采访调查,深刻反思事件原因,正确处理“全部真实”与“局部真实”的关系,深刻表现消防、警察官兵群体在极度危险中绽放出炫目的人性之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泣鬼神的消防战士之歌。正如何建明自己所指出的那样,写现场最有说服力。生命第一,生命至上。他在写作纪实文学时,首先高度重视对客观现场的采访、调查,注重对那些幸存下来的和逝去的生命的追溯,对生命背后故事的探究与探索。这是一部歌颂体报告文学,但却不是一篇简单的表扬稿,因为它描写的主题是共和国历史上消防队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救火行动,有115名公安消防人员在爆炸中丧生或失踪。因此,这是一桩悲剧,作家在创作时时刻警惕着不能“把丧事写成喜事”,把悲剧写成喜剧。为了写好客观现场,何建明要求自己必须亲临爆炸现场。尽管爆炸现场经过清理,基本看不出原貌。但在那个爆炸炸出的大坑前,在清理过的废墟上,作家思绪飞扬,浮想联翩,他用自己的主观去充分地感受,接受心灵的洗涤与震荡,接受感动与悲恸的感染,凭借想象,抵达鲜活生动的主观现场。这是一个作家主体主动介入所要报告事件和人物的过程。它激活了作家的创作灵感、动力及源泉。在痛切的回忆与想象中,他在努力搜索和寻找那一部部的消防车,那一支支的消防队和一个个的消防队员。他们如同电影画面和镜头一样,一一在作家的脑海中浮现出来。那些谁也无法再次亲历、抵达或复原的惊心动魄的场景,被作家重新唤醒和唤回。这便是作家的创造,通过主观介入与主体想象,重新回到历史现场、事件现场。当然,作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表现出客观现场和自己感受到的主观现场,而是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事件的本质,亦即何建明自己所言之“本质现场”。他不是简单直接地去描述那些公安消防英雄们是怎么死的,死得有多惨,死后如何安葬,等等,而是要写出消防队员们在生死瞬间所呈现出来的那些最宝贵的东西,表现人们为了拯救那些受伤的消防战士永不言弃的努力和永不停歇的大爱,又是如何为那些逝去的英魂奏响忧伤动人的安魂曲。这些逝去的消防员,在直面极度危险时全都是面朝火海,都本能地做出了手臂上扬的动作。而这样的动作也铸就了一尊尊雕塑般永恒的瞬间。那是英勇的牺牲者的姿态。有的消防员死后,几乎变成了一把灰,有的连骸骨都找不着,为了慰藉他们的家属,战友们强忍巨大悲痛用心去捏出个人形来,为战友整容化妆,只为了安慰那些备受大恸煎熬的亲属。这是一曲曲悲切感人的英烈的安魂曲,让我们时时处处都能体味到人性的光芒。《爆炸现场》既描写了事件现场,更是呈现了生命现场,表现了生死场上公安消防战士们的情感现场。天津港大爆炸,威力相当于450吨TNT,那是多么可怕的一场灾难,那是多么恐怖的一幕啊!作家首先从描述爆炸的威力起笔,如实再现现场的极度危险。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家的情感和思考,这是一部作家情感与思想都时刻“在场”的鲜明的“有我”写作,是一种主体主动介入的而非主观臆想的写作。作者不仅仅止于表现惨烈现场,不是单纯描述灾难,而是采用观照现实、观照生活的手法,对灾难进行了全面考量,不是津津乐道于照相摄影式的反映和以惨烈血腥的展示为噱头吸引读者,而是力图超越灾难,超越生死,思考何为生何为死、如何生如何死,表现和彰显那些牺牲者和英雄身上最珍贵的至高至上的品质与精神。那就是人活着,总有比生死更重要和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有肩负的神圣使命。那是人间的大义。这些战士之所以成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是为了使命与责任而前仆后继,赴汤蹈火,刀山火海万死不辞!他们在熊熊火海中绽放的是人的光芒,人性的光辉!人是有情物。作家全书聚焦于一个“情”字,凸显人间美好而心酸的爱情、亲情、温情和战友情,表现人的大爱至情。既有极度危险下消防官兵对百姓的无私救助和与战友的相濡以沫、携手同行,将濒临死亡绝境的战友扶携逃离火场;也有大难之后,亲属们对受伤消防战士声声不竭的呼唤,最终唤醒了昏迷了四十天的儿子张超方,更有医生们精心的全力救助、护士们热心的抚慰,使重度烧伤、几成“焦炭”的佤族小伙儿岩强苏醒重生,有美丽的姑娘林芬对丈夫那一息尚存生命的坚定守望,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的奇迹、人间的奇迹。在表现这些或平凡或不平凡人们身上伟大的人性光辉的同时,作者更是毫不留情地谴责、鞭挞和诅咒那些残害生命的孽障、那些生命悲剧的制造者,追问悲剧的由来,追诘孽障们的罪恶与罪责。天津港大爆炸是一场大悲剧。在何建明的笔下,既写出了悲剧的惨重、惨烈,也写出了悲剧中英雄们生命的壮美、伟大。他是在书写废墟之上的人性之光、生命之花,思考的是生命与死亡、人生与幸福、生活与珍惜、欲望与罪恶等重大命题,因此,这部作品的价值显然超越了一般的灾难报告。


写什么对于纪实文学而言至关重要。纪实文学作家一定要目光向下,脚踏实地去行走。彭晓玲的长篇纪实文学新作《空巢——乡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启示录》就是这样一部“用脚走出来”的作品,是作者历时两年,深入全国8个省13个县,探访70余个“空巢”之后,依据采集得来的第一手鲜活资料创作出来的。在《空巢》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正在破败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