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开周著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7-01
书籍编号:30509951
ISBN:978754115400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40906
版次:
所属分类:文学-散文随笔
版权信息
书名:君子爱财:古代名人经济生活
作者:李开周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7-01
ISBN:9787541154003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孔夫子不差钱
两千多年来,从孔子的亲传弟子到再传弟子,从汉唐明清的大儒到今天的学者,很多很多人,站在不同立场、通过不同角度研究孔子,把孔子的学说、宗谱、年表、履历,考证得很详细,描述得很立体。借助这些研究,我们差不多能看懂《论语》上每一段“子曰”的含义,甚至还能了解“子曰”背后的东西。
对孔子,我们已经了解得足够多了——除了他的经济生活。
譬如有人问,孔子是怎么过日子的?在他那个时代是穷是富?他买房了没有?他家房子有多大面积?办私学时有多少收入?周游列国的经费由谁来出?他是怎么花钱的?有没有入不敷出的时候?在这些问题面前,大伙一片茫然。
也就是说,咱们也许了解孔子的思想,却并不了解他的生活。
这说不过去。
‖至圣孔子,出自光绪刻本《孔孟图歌》。
孔子姓氏
传统说法,孔子姓孔,叫孔丘,字仲尼。这么表述,有点儿不负责任。
严格讲,孔子不姓孔,孔是他的氏,不是他的姓。在他那个时代,姓跟氏是分开的。姓不大变,爷爷姓什么,孙子跟着姓什么;氏经常变,爷爷一辈儿以张为氏,爸爸这辈以李为氏,到了孙子,可能就改成以赵为氏了。一个人以什么为氏,几乎可以自由选择:既能以做官的地方为氏,也能以父辈的名字为氏;既能以官职为氏,也能以排行为氏。比如说,张小明的爸爸在郑州做官,那么张小明就能以郑为氏,叫作郑小明。再比如说,张小明排行老二,二就是仲,如果以排行为氏,他又可以叫作仲小明。不管以什么为氏,姓是始终不改的,归根结底,张小明还是姓张。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皇族,跟商王一个姓,商王姓子,孔子当然也姓子[1],所以我们要是用姓来尊称他的话,就不叫他“孔子”了,得叫他“子子”。可是,这样叫很怪。
商朝灭亡后,孔子的先祖被安排到今天的河南商丘地区生活,生活了若干代,一位牛人横空出世,名叫孔父嘉。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他当然也姓子,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名,把字放在名的前面然后合起来称呼一个人,是春秋时的风俗。像刘备刘玄德,如果穿越时空来到春秋时期,别人会叫他“玄德备”;同样道理,张飞张翼德到了春秋时期,人们会叫他“翼德飞”。
在孔父嘉之前,孔子的先祖以什么为氏不得而知;在孔父嘉之后,孔子的先祖开始以孔父嘉的名字为氏,把“子”这个姓搁起来不用,从此人人皆“孔”了。孔子为什么叫孔子,这就是原因所在。
现在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流行以父名为姓,爸爸叫小明,儿子就姓小明,春秋时期有似于此,好多人都没有固定的氏,好多人流行以父名为氏,爸爸叫孔父嘉,儿子就以孔为氏。但孔子先祖跟马来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自打以孔为氏之后,就再也没有见异思迁过。
啰里啰唆说了这么多,看起来好像跟孔子的经济生活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孔子姓什么,直接决定他能得到多少遗产。
[1]《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
殷实的祖上
春秋时期,官位大致分五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以上的官位,是可以继承的,譬如一个人做了部长,等他退休以后,正妻生的大儿子只要不残不傻,就可以接班做部长;大儿子退休以后,其正妻生的大儿子只要不残不傻,一样可以接班做部长。这叫“世官世禄”。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做大司马,他的官位类属大夫,级别在士以上,自然也可以继承,假如不出差错的话,一代传一代,说不定这个大司马的乌纱帽就传到孔子头上了。遗憾的是,宋国闹政变,孔父嘉被政敌杀掉,他的儿孙甭说接班,连保命都困难。
为了保命,孔父嘉的后代逃到鲁国,在山东曲阜定居下来,生活了五六代之后,孔子出生。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其实也是移民的后代。
据说,孔父嘉生了木金父,木金父生了睪夷,睪夷生了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生了孔子[1]。木金父、睪夷、防叔这些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没留下事迹,他们是否曾经做官,是否像孔父嘉一样飞黄腾达,目前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叔梁纥这个人相当了不起。
叔梁纥,孔子的爸爸,姓子,以孔为氏,叔梁是字,纥是名。他没做过大官,一辈子最高的官职是鲁国郰邑的大夫。这个“大夫”听起来很大,跟卿大夫的大夫却天差地远,只是郰邑的长官。郰邑位于现在山东曲阜,郰邑大夫最多相当于一个县长,如果从管辖的人口数量来看,连一个乡长都不顶。
[1]《孔子家语·本姓解》:“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孔子身高
叔梁纥官爵不高,本事很大。《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意思是说叔梁纥长得威猛,武功很高。武功有多高呢?孔子出生十年前,晋国联合宋、鲁等国攻打逼阳,叔梁纥作为鲁国战将参加攻城,打着打着,城门大开,诸侯军队冲了进去,城门口忽然落下千斤闸,眼看大伙就要困在逼阳城内,叔梁纥大喝一声,托住闸底,双臂一叫力,硬把千斤闸顶了上去[1]。幸或不幸,叔梁纥这份儿神功,没有遗传给孔子。
不过叔梁纥把身高遗传给了孔子。《孔子家语》说叔梁纥身长十尺,是按东周尺说的,东周一尺,长二十三公分,十尺就是二点三米[2]。两米三的叔梁纥,只比姚明高,不比姚明矮。孔子多高呢?《史记·孔子世家》上说:“长九尺六寸,人皆谓长人而异之。”九尺六寸,二点二米,比父亲稍矮,不过也是惊人的大个子。2010年,电影《孔子》公映,演孔子的是周润发,周润发的形象很好,但如果想贴近历史,似乎找姚明演更合适。
‖年轻时的孔子,出自孔庙木刻本《孔子圣迹图》。
有朋友怀疑古人都比今人高,并引秦陵兵马俑为旁证。其实孔子爷儿俩的身高和兵马俑的身高都属于个案,不代表当时的平均海拔。古代选拔士兵,跟现在选拔篮球运动员一样,身高属于关键因素,像宋朝禁军,平均身高绝对超过地方军,地方军的平均身高又绝对超过普通人,所以我们在文献和考古实物中见到一些大个子,不表明古时所有人都是大个子。
[1]《左传·襄公十年》:“晋荀偃、士匄请伐偪阳……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孟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2]参见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6页。据此书所列考古实物,从东周到东汉,尺度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每尺标准长度均在二十三厘米上下。故此,即使《孔子家语》所指尺度是秦汉尺,也不影响计算结果。
父亲留下的遗产
叔梁纥把身高遗传给了孔子,却没有把官位遗传给孔子。咱们前面说过,春秋时期有“世官世禄”的规矩,爸爸做什么官,儿子也可以做什么官,为什么叔梁纥做郰邑大夫,却没让孔子也做郰邑大夫呢?
两条原因。
一、孔子不是嫡长子。叔梁纥娶的正妻,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叔梁纥害怕了,担心没人接续香火,赶紧娶妾,妾倒是生了一儿子,取名叫孟皮,孟皮这孩子先天残疾,叔梁纥更加着忙,赶紧又娶妾颜氏,也就是孔子的妈,这才生了孔子。论出身,孔子是小老婆生的,不是嫡子。论排行,孟皮是老大,孔子也不是长子。一非嫡子,二非长子,继承父亲官位的资格就成了问题。
二、叔梁纥官位不高,属于士这个级别,而自打齐桓公葵丘会盟之后,春秋诸国就统一按“士无世官”的游戏规则走了[1]。所谓“士无世官”,就是士这个级别的官位不能继承。照这条规矩,孔子即使是嫡长子,也不能接爸爸的班。
官位没传给孔子,叔梁纥的家产有没有给孔子呢?可能给了,也可能没给。照常理推想,即使叔梁纥临死前把家产均分给孔子以及孔子同父异母的残疾哥哥孟皮,哥儿俩分到的也不会太多。因为叔梁纥是小官,是士,是给卿大夫等上层贵族打工的人,他的俸禄,应该跟一个富裕农民的收入差不多,正常年景也只能养活九口人[2]。而他家里人口众多,光女儿就有九个,另外还有一个大老婆,两个小老婆,再加两个儿子,连上叔梁纥,总共十五口人,如果老婆孩子不帮忙干活儿贴补家用的话,叔梁纥一个人的收入未必能养家糊口。所以可以想见,这个大力士不大可能给孔子及孟皮留下多少遗产。
[1]《孟子·告子下》:“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
[2]《礼记·王制》:“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耕也。”
单亲家庭
叔梁纥去世早,孔子三岁就没了爸爸[1],跟着母亲颜氏生活,属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
江湖故老相传,有两种孩子最能一鸣惊人:一种是小老婆生的孩子,像秦始皇、袁世凯都是;一种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像孟子、欧阳修、让内·笛卡儿、托马斯·莫尔,都是。这两种孩子,地位低卑,没人撑腰,历尽人情冷暖,尝遍世态炎凉,压抑最深,动力最大,改天换地的革命欲望最强。孔子既是小老婆生的,又在单亲家庭长大,一身兼具两种孩子的特质,所以更容易自力更生,更容易成才成名。当然,我并没有傻到坚信庶出和单亲就是创造伟人的必要条件,毕竟孔子只是一个不具备代表意义的小样本而已。
孔子跟着母亲长大,幼年时家境可能不是很好,所以他很早就出去给人打工,既当过会计,又当过管家,可能还亲自饲养过牛羊[2]。孔子如此自力更生,可作为有力旁证,证明叔梁纥没留下大片家业给他。
除了打工养家,孔子还抓住一切机会努力学习。学习什么呢?学儒。
在孔子之前,“儒”本来是一种职业,类似现在的婚庆司仪,但比司仪多专多能。周朝人,尤其周朝贵族,特讲究,办什么事儿,都要讲一个“礼”,礼不是礼物,是规矩。譬如张三跟李四初次见面,搁现在,打个招呼,自我介绍,扯扯闲篇,不投机,各自走人;聊得来,喝酒吃饭,聊完交换联系方式,留下电子邮箱地址,很轻松,很自如。周朝人不这样,麻烦得很,张三见李四,无意撞见也就罢了,倘若正式去见,必须拿着礼物。拿什么礼物,得看级别:卿相见,牵一只羊;大夫见面,拎一只大雁;士相见,拎一只野鸡;平头百姓相见,拎一只野鸭[3]。礼物怎么送,也有规矩。譬如张三到李四家去,走到家门口,得把礼物横着捧到手里,大声说:“李四先生,我是张三,今儿个特来拜见您!”李四听见了,不开门,在屋里客气:“啊,原来是张三先生啊,您可是大人物,屈尊驾临,不胜惶恐,您还是先回吧,改天我去拜见您。”张三也在门外客气:“先生所言,愧不敢当,还请先生赐见。”然后李四接着客气,请张三回去;张三也接着客气,请李四接见。最后李四终于出来,见了张三手里捧的野鸡野鸭什么的,赶紧说:“您这礼物太贵重了,不敢接受,您还是拿回去。”张三跟着谦虚,说:“拿的礼物太少,太简陋,您别嫌少,还是收下。”客气再三,李四终于收下礼物,请张三进屋,聊完天,送张三出来,送到屋门口,俩人作揖;送到大门口,俩人再作揖。第二天,李四再把张三拿的礼物原封不动地送回去。这还只是见面,碰上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诸侯即位、天子登基,那规矩就更多,更繁杂,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还真搞不清哪个先哪个后。而儒,就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孔子对儒这门职业,打小就感兴趣,跟小朋友做游戏,别人玩捉迷藏,玩石头剪子布,他玩过家家,让其他小朋友扮宾客,他扮司仪,捏黄泥当礼器,丧事用多少盘子多少碗,喜事用多少盘子多少碗,他记得清楚,指挥得利落[4]。
孔子讲,他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5]。怎样理解这句话,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家境不好,十五岁才开始上学。还有一种说法是,孔子十五岁才尝到学习的乐趣。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是指周朝官学里的大学,他十五岁已经上了大学。以上说法哪个正确,不知道,这里存疑。但不管这“学”是什么,孔子学的东西都是儒。换句话说,都是怎么给人当司仪。
儒有两种,一为君子儒,一为小人儒。小人儒,还是司仪;君子儒,气魄很大,不光当司仪,还要当王者师,不光把司仪当成生存技能,还要把它扩而大之,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武器。孔子多闻阙疑,不耻下问,他要做的,是君子儒。
[1]《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
[2]《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史记·孔子世家》:“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畜息蕃。”《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周礼·大宗伯》:“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
[4]《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5]《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办私学的进账
孔子学儒,渠道多样,既从课堂上学,也从书本里学,还到处请教懂“礼”的高人。他曾经不远千里,从山东曲阜跑到河南洛阳,专门向老子问道。一边学,还一边实践,亲朋邻里的红白喜事,鲁国大夫的朝贺庆典,他都参与,跟学到的东西相互验证,哪里符合古法,哪里跟古法不一样,搞得一清二楚。
渐渐的,孔子有了名气,至少在鲁国国都曲阜,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知道他是个有学问的人,懂得很多“礼”。于是,就有人找他请教。请教的人多了,孔子开始办学,收学生,教他们怎么做儒,也教他们怎么做人,教他们研究学术,也教其中一些人搞政治的学问。
公元前四五世纪的私立学校,挺像现在的综合性大学,既培养学者,又培养政客,同时还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孔子传授的“儒”是一门礼仪技术)。孔子的私学如是,孟子的私学也如是,包括比孔子稍晚、比孟子稍早、远在雅典的柏拉图所建立的学院也如此。
孔子办学的具体时间,迄今没有定论。司马迁说,孔子十七岁就开始办学,收的第一批学生很有背景,有鲁国大夫孟釐子的嫡长子、后来接班做了鲁国大夫的孟懿子,还有孟懿子的弟弟南宫敬叔[1]。而钱穆先生认为,孔子到三十岁才办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著作《孔子行年考》,说孔子是在二十三岁那年开班授徒。本书采用梁涛的说法。
据梁涛《孔子行年考》,孔子二十三岁办学,办到三十五岁,去齐国找工作,不太理想,一年后,又回到鲁国,再次办班教学,然后一直到五十一岁,才出来做官。由此可见,孔子办私学的时间是很长的,近三十年。
私学不同于官学。周朝官学,专教贵族子弟,培养礼节和为官之道,不但不收学费,还管饭。而私学是民营的,财政不补贴,政府不资助,除非办学者非常有钱,否则不可能不收学费。孔子的私学,学费怎么收,收多少,是个问题。目前唯一的一手资料,只有《论语·述而》里面孔子无意中透露的这一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又有不同解释。解释之所以不同,关键在于“束脩”。
传统说法,“束”就是一束,有十条;“脩”就是干肉。您知道,周朝处理鲜肉,不让它腐烂变质,有三种方式:一是“脯”,给肉抹上盐再阴干;二是“脩”,除了抹盐,还抹上姜末、葱末、肉桂末等佐料,完了再阴干;再就是“腊”,在“脩”的基础上进一步熏。如果“束脩”的“脩”是指干肉,那么很好理解,“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矣”,意思就是凡交了十条干肉作学费的人,我没有不教的。两汉以降,古人还真就这么理解,因为这个缘故,“束脩”在后来直接指学费。
但是新的说法来了:“束脩”就是“束修”,“束”是装束,“修”是修饰。春秋时,男人十五岁开始束发,所以“束脩”是指十五岁的男子。孔子的意思是说,但凡十五岁以上的男生,我没有不教的。这种说法听起来牵强荒诞,但也言之有理,譬如台湾的傅佩荣老师,就持这种说法。
以上说法哪个正确,不知道,这里也存疑。假如传统说法符合事实,则孔子办班近三十年,进账应该不少。十条干肉,至少三斤,据说孔子办私学最兴旺的时候,门下弟子三千多人[2],一个学期下来,到手九千斤干肉。假如孔子把干肉全部卖给食品厂,能卖几十万元。
但是这样分析,漏洞多多。
第一,孔子办班多年,不会每年都收干肉。他处在春秋晚期,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各行各业索取报酬,要么取布匹,要么取粮食,要么取铜币,要么取金饼,收干肉做报酬的,除孔子外,没有他例,显得很稀奇。所以我估计,即使孔子让学生交十条干肉做学费,那也是老夫子某个学期馋肉太狠,突发奇想拿出的方案,到下个学期,很可能就不会再收干肉了。
第二,“弟子三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这个数字,可能有夸大。您想,当时没有话筒,没有扩音器,假如孔子给三千名学生上大课,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听不到夫子说什么的。神通广大如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弟子最多也不过“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而已[3]。极有可能是,孔子私学办了很多届,这届弟子学几年毕业,再收下一届弟子,把所有届加一块儿,才满三千人。也有另一种可能:孔子私学办到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他讲课时,人们从旁边经过,偶尔听了一耳朵,回去也自称孔子门徒。但这种一厢情愿的“私淑弟子”是不交学费的。
孔子办私学,具体收入不可考,不管怎么说,学费是一定要收的,收到的学费一定够他自己及其家人糊口,不然没法生存。傅佩荣教授认为,孔子办私学,完全是做奉献,其经济来源不是学费,而是助丧,也就是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做司仪。这种观点,失之过迂,关键是缺乏文献做支持。窃以为,孔子少年学儒,做司仪是拿手技能,要说偶尔助丧,极有可能,但靠这个吃饭,有违孔子的宗旨。孔子对学生子夏说过:“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靠助丧为生,是小人儒。
顺便说一句,助丧这种工作,在我老家豫东平原仍然存在,一贯由熟悉丧仪的老年人担任,负责监督并指导整场丧事的每一道程序,从哭灵到谢孝全程跟踪。事后主人家谢以香烟一条、白酒两瓶、猪肉一块(此即孔夫子常说的“祭肉”)。但是,绝对不会给钱。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2]《孔子家语·本姓解》,齐国太史,一个叫子与的人,夸孔子“凡所教诲,束脩以上,三千余人”。《战国策·燕策》:“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3]参见《长阿含经》卷一、《金色王经》卷一、《大楼炭经》卷一、《大般涅槃经》卷一、《金刚经·法会因由分》《须摩提女经》《梵网六十二见经》等经文的开头。
在官学的收入
孔子办私学,收入不可考,在官学教书时,却有明确的薪水记录。
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私学已经停办,在鲁国也做过了几年官,有些不得志,前往卫国寻求机会。卫国国君卫灵公很赏识他,请他做官学的教授,教贵族子弟诗书礼仪和为政之道,孔子很高兴。
卫灵公问:“您在鲁国做官时,鲁君给多少年薪?”孔子说:“俸粟六万。”于是卫灵公也按年薪六万给他发工资[1]。
这里说的年薪六万,当然不是人民币,也不是铜钱,是粟,即谷子,或者叫小米。六万小米,究竟是六万斤,还是六万升、六万斗、六万石呢?唐朝人张守节给《史记》做注,说是六万斗。这斗,是周朝的斗,一斗相当于唐朝的三分之一斗,六万斗放到唐朝,只有两千石,而唐朝高级官员年薪折成粮食,也就在两千石左右。
唐朝一石,有六十升[2],能装小米四十五公斤。卫灵公每年发给孔子两千石小米,重达九十吨。
[1]《史记·孔子世家》:“居鲁得禄几何?对曰:俸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2]参见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259页。
教师的工资
孔子那个时代,中原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不是大米,也不是小麦,而是谷子。官方发薪水,以及计算人们的口粮,一般都用谷子也就是小米做标准。对于口粮,《周礼·地官·廪人》统计如下:“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意思就是说,一个成年人每月消耗掉四鬴小米,这叫大饭量;每月消耗掉三鬴小米,是中等饭量;每月只吃两鬴小米,属于很小的饭量。鬴,通“釜”。周朝一釜,是六十四升。周朝一升,是一百八十七点六毫升[1]。所以一釜相当于现在十二升,能装小米九公斤。周朝中等饭量的成年人每人每月平均吃掉三釜小米,共二十七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需要零点九公斤的口粮。这个饭量,跟我们现代人是差不多的。
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年薪九十吨小米,足够二百八十个人吃一年,够一个人吃二百八十年。这时孔子的寡母颜氏已经过世,孔子的孙子孔伋还没有出生,他的家属除了老婆亓官氏、儿子孔鲤以及孔鲤的媳妇之外,就没有其他人了。全家四口人,光算口粮的话,一年不过一千多公斤,孔子一年的工资,够全家吃上几十年。由此可见,卫灵公待孔子不薄,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拿的薪水不低。
还可以横向比较。比孔子稍晚的魏成子,在魏国为相,魏文侯每年给他一千钟[2]。一钟是十釜,装小米九十公斤,一千钟即九十吨。魏成子这位魏国国相的年薪,刚好跟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时的年薪打了个平手。这说明,教师在春秋战国是很受重视的:一个高级教师的收入竟然不低于一个高级官员的收入。
[1]这个数据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是推算出来的,参见梁方仲先生《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录《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中华书局2008年第1版。
[2]《史记·魏世家》:“魏成子为相,食禄千钟。”
私人考察,政府资助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三十一岁开始。那时候,他正在山东曲阜办私学,给学生讲课遇到难题了,在鲁国找不到答案,决定动身去一趟当时所有诸侯国的共同首都:洛阳。
从山东曲阜去河南洛阳,全程不到五百公里。但孔子生不逢时,没有汽车和火车,想到洛阳去,有条件就坐马车,没条件只能步行,来回走一趟,人吃马嚼,路上住宿,到了目的地,找人请教问题还得带上礼物,算算这笔经费,还真够孔子喝一壶的。
好在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南宫敬叔。前面说过,此人是孔子收的第一批弟子,来头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釐子,曾经是鲁国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在做鲁国大夫。您会问:怎么他爸爸姓孟,他哥哥姓孟,他自己却姓南宫呢?如前所述,那时候的姓跟氏是分开的,南宫敬叔仍然姓孟,只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他爸爸的官爵,需要单独给自己定一个氏。据说他是在家里南边那排房里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宫”为氏,从孟敬叔改叫南宫敬叔。
南宫敬叔听说老师要去首都考察,觉得自己有责任帮老师申请一笔经费,他直接去找国君,先把孔子夸成一朵花,然后说:
‖孔子游学东周,问礼于老子。出自《孔子胜迹图》,此图作于明朝万历年间,将孔子的马车画成了牛车。
“俺老师这回去洛阳,是想找寻一个答案,那就是咱们周朝当年为什么会兴旺,现在为什么会衰落。这个答案要是找到了,对咱们鲁国非常有利,所以俺老师要做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课题,请您给他提供点儿课题资助。”国君觉得有道理,大笔一挥,批给孔子一辆马车、两匹骏马,还配了一名司机,路上的经费国家全包,另外让南宫敬叔也跟着孔子一块儿去。到洛阳后,孔子拜访老子,请教苌弘,考察了一些名胜古迹,然后顺利返回鲁国[1]。
[1]《史记·孔子世家》:“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孔子家语·观周》:“南宫敬叔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坚其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没有赞助,就没有传播
去洛阳请教老子以后,孔子开始频繁地到鲁国周边的几个诸侯国去。
三十五岁那年,去了齐国。
三十八岁那年,去了东周。
五十五岁那年,去了卫国。
五十九岁那年,又去了卫国。
六十岁那年,去了宋国,然后又去了郑国和陈国。
六十一岁那年,离开陈国,来到蔡国。
六十三岁那年,再次来到卫国[1]。
齐国在今天山东,东周、郑国、卫国、陈国、蔡国,都在今天河南,宋国的主要疆域也是在今天河南。传说孔子还去过楚国,这楚国,主要疆域在今天的湖北。史称孔子周游列国,他所周游的,不过现在两三个省而已,足迹所至,不出中原。
但有三条需要注意:
一、孔子到了诸国,一般都要居住一段时间。像在齐国,一住就是两年。后来去卫国,因为受到卫灵公优待,住的年头更多,在其他诸侯国碰壁之后,他想到的第一个避难所不是鲁国老家,而是卫国。
二、不管到哪个诸侯国,孔子都不是一个人去。第一次到东周问礼,他带了一名司机、一个南宫敬叔;后来去卫国、去郑国、去宋国,七十二弟子当中除了在外做官的,大多跟着。他们还带着整车的书,前呼后拥,人欢马叫,光看架势,颇像组团旅游。
三、如前所说,当时的交通非常落后。
有这三条因素存在,孔子周游列国,经费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他们师徒不是列子,不可能御风而行,饿了也不能喝西北风,衣食住行以及抵达异国后的人际交往,都需要钱。
这经费来源,有一个很关键的渠道就是赞助。譬如孔子去洛阳考察,鲁国国君派车派人一路随行,就是一例。
还有一例:鲁国大夫季孙氏,曾经一次性送给孔子师徒小米一千钟。咱们前面计算过,一千钟小米有九十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