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用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计算机实用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金志权,陈珮珮等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3-01
书籍编号:30466843
ISBN:978712116082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76251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计算机实用教程
作者:金志权 陈珮珮
ISBN:978712116082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现在几乎所有中学、大学的各个系都开设有计算机课程,就像英语课那样,计算机已成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由此可见,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基本知识是当今社会对学生和大多数人的要求。此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都能感受到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因此,了解和具有计算机的最新知识(或当前知识),跟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内容在书中组织好,让读者既能容易接受,又能学后印象深刻,这是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的认识过程通常是:一开始最容易接受实用的、实际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东西;在有了这些感性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学习深一层次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对于硬件,可以按传统的方法介绍硬件的基本结构和组成、计算机用的数制、它的工作原理等。但是按照人的认识过程,我们认为把硬件分为两部分介绍更适合。第一部分是介绍读者感觉实用,有兴趣的内容,如他们一开始实际接触到的一台计算机的最新基本配置(基本组成部分,如CPU、内存等),及其相关性能(CPU的快慢、内存大小等),一些主要概念等(第2章);第二部分再进一步介绍硬件的其他基础知识,如硬件组成部分的深一层内容、数制、计算机工作原理等(第7章)。同样,对于软件,先介绍实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第3章),以及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道理,然后再进一步介绍软件的其他基础知识,如计算机语言、数据库等(第8章)。对于网络,先介绍大家开始上网时会面对的新设备、遇到的问题和种种疑问(第4章),然后再介绍网络的其他基础知识,如TCP/IP协议、各类IP地址等(第9章)。
按照上述思路组织材料比较灵活。教师在上课时,在讲了学生最感兴趣的第一部分后,可以接着讲第二部分的一些内容,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取其中不同深度的内容。而对一般自学读者而言,可以只看前面的内容,等到需要深入时,再进一步看后面的内容。
除了上面所讲的考虑外,还有以下两个因素驱动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组织材料。
(1)我们接触到的不少学生、朋友和普通用户经常会问我们一些有关计算机使用中的一些问题,如“你到了国外,我发给你的E-mail还能收到吗?”,“内存和外存究竟有哪些差别?”,“为什么我的计算机越来越慢?”,“我家有两台计算机要同时上网,我该怎么做?”,“家庭路由器有什么用啊?”等。虽然他们都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有不少是大学里已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都要用到计算机;我们的两个孩子也都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别在澳洲和中国学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虽然他们都能在工作、生活中使用计算机,但通过他们问的一些问题,我们发现他们并不太清楚其中的一些道理。所有这些表明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即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时,一般按传统的方法学习,因而会在概念上有些模糊,在道理上不是很清楚。
(2)一本网络教材给我们的影响。熟悉网络的人都知道网络的分层结构,即著名的ISO 7层协议和TCP/IP层次结构。传统的网络教材都是由底向上介绍,即从最底层的物理层开始,逐层展开,直到最高层的应用层。在物理层,主要介绍用什么样的物理信号来表示“0”和“1”,这些“0”和“1”如何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相邻的另一台计算机等;在应用层,主要介绍我们日常使用的WWW、E-mail等。这种类型的教材已经畅销了很长时间,并且出现了几本世界公认的好书,如Douglas E.Comer的《TCP/IP网络互联》3卷和W.R.Stevens的《TCP/IP Illustrated》3卷等。但是十几年后出现了一本由James F.Kurose等写的从上向下介绍网络的教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与Internet特色》。他们认为,对一般读者先讲实用的、实际接触到的东西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本书出版后果然得到不少学校和读者的欢迎,短时间内连续出版了3版。
综合上述两个因素,我们感到有必要写一本先讲实用的,再介绍深一层次的内容,富有特色的书。
我们希望读者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
·对计算机在我们当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有一个大致了解,知道现在具有计算机的当前知识的重要性;
·知道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能描述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知道一些常见单位是什么意思,如MB、GB、TB、MHz、GHz、Byte等;
·知道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作用是什么,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是什么,从屏幕上看到的计算机里存放的这么多东西是什么,大量的文件是怎么组织的,Windows提供哪些工具让用户使用,怎么解决计算机越来越慢、开机慢的问题等;
·知道单位的网络大概是怎么建成的,Internet是怎么构成的,你家的计算机是怎么接到因特网(Internet)的,计算机有几种方法接入Internet,以及接入时要做哪些事情,为什么要做这几件事情,家庭网络是怎么构建的,其中的家庭路由器扮演什么角色,一些缩略语,如WWW、WLAN、ISP、MSN、ADSL等代表什么;
·知道如何用办公软件Office的Word来写各种材料;用Excel制作各种表格;用Power Point介绍各种东西;用Access在大量的数据中查找各种信息;
·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知道去用一些很有用的常用软件,如用Nero把有价值的资料刻成光盘,长久保存;用Ghost做系统镜像,以便在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入后,能够很快恢复回到原先干净的系统;用Partition对硬盘进行合理的分区等;
·知道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深一层次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数,单位里用得最多的数据库,把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网络连接在一起的TCP/IP协议。
本书除了在内容的组织和时代感上与以前同类的书不同外,另一个特点是在介绍一些实用知识时,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实例(如1.1节、3.11节、3.12节、4.9节等)。通过这些实例可让读者了解其中的道理。此外,本书每章后面都附有习题,包括以往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统考题,读者可以通过做这些题目来测试自己学习和掌握各章知识点的情况。如果读者在看这本书时,不断地按书上讲的一些方法去做,学完整本书后一定会感到的确明白了不少道理。为了方便教学,本书另配有电子教案,向采纳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免费提供(获取方式:登录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华信教育资源网免费注册后下载或邮箱联系:hxedu@phei.com.cn)。
致谢
首先要感谢我校孙钟秀院士,徐家福、谢立、陈道蓄等教授在科研教学方面给予我们的机会和支持,使得我们对硬件、软件和网络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感谢徐洁盘教授阅览了全书和数据库部分后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费祥林、陈家俊、俞建新、顾庆等教授的讨论和帮助;感谢郑国樑、徐永森、张福炎、杨培根、张幸儿等教授给予的帮助;感谢陈健高工、徐烜老师的帮助;感谢周根林教授、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自)严隽钰总工程师、夏大伟老师的讨论;感谢济南大学张景祥老师的建议;还要感谢我们的两个孩子,Jimmy Jin和金宏蔚,他们在看了书稿后提出了问题和意见。
其次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张贵芹和杨丽娟编辑的一系列讨论和建议,谭丽莎编辑的编辑加工。
最后特别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领导,他们高瞻远瞩的建议及帮助使得本书提高了一个层次,更具时代感。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令人感叹,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会有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反馈意见请发邮件至:jinzq@software.nju.edu.cn;chenpeipei@software.nju.edu.cn。
编者
于南京大学
如何使用本书
前言中已指出,本书把硬件、软件和网络都分成两部分来介绍。同样,把常用软件也分为两部分来进行介绍:办公软件Office和其他一些常用软件。因此,本书内容的组织方式如下表所示。
本书作为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使用时,建议按下表次序授课,其中基础知识的各章(第7~9章)可以根据教学对象,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本书第6章主要介绍有用的常用软件,但考虑到课程的学时数,因此可作为可选部分(带“*”为可选部分)或由学生自学。
本书作为普通读者学习计算机的实用书时,读者可以只看第1章到第6章(按顺序)的内容。等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可根据需要再继续学习第7章到第9章的相关内容。
为了让读者从整体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貌认识,下面给出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层次关系,如下图所示。
硬件是基础,它是用户从买来的计算机中可以看到的实物(当然有的要打开机箱才能看到)。硬件在最底层,有了它,才可以在其上面运行各种软件,就像在电视机上播放(运行)各种节目一样。
硬件的上面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总管家。它管理硬件的各个部分和软件的运行,让硬件更好、更有效地为用户服务。例如,有了操作系统的调度,使得用户在打印的同时,能上网、听音乐,即可以使多个设备并行工作。以前的网络软件是独立的软件,提供(世界上)不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因此常称为通信软件。后来,网络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今的计算机应用已离不开网络,于是人们把网络软件加到操作系统中,使得现在的操作系统实际上都变成了网络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上面是(程序)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这些软件是提供给应用软件(如银行系统软件等)开发人员使用的。例如,用户访问的新浪、谷歌等各种网站都是软件开发人员用(程序)语言写成的。用户到银行存、取款的计算机系统也是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用(程序)语言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开发出来的。这一层软件都要用到操作系统提供的通信、打印等功能。这些软件统称为系统软件或实用软件,这些内容通过学习第3、8章便可以了解清楚。
最上层是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每个上网用户一定会使用的软件。例如,你上网浏览、收发E-mail、听音乐、看视频都会使用浏览器软件、E-mail软件等。再如,当你在自动取款机ATM上取款、到售票网点买车票时,你将会与银行系统软件、火车票系统软件打交道。应用软件都是用下一层的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开发的,也要用到操作系统提供的通信功能等。
读者一开始可能并不容易理解这些名词和关系,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步明白的。建议读者在学习时,不时回头看看这张图,以逐步加深对它的理解。
第1章 计算机概述
1.1 计算机世界
计算机到处都是,在工作场所,在学校,在家里。现在,一些移动设备,如许多手机也被归类为计算机,称为掌上电脑。对很多人来说,计算机是本地和全球通信的主要工具(E-mail,IP电话,手机)。
通过计算机,人们可以即时获得来自全球的信息,如各种新闻、天气报告、体育比赛、地图和导向、工作一览表及无数的教育材料。通过计算机,人们还可以会见新朋友、共享照片和视频(如YouTube)、共享观点(博客)和购物(电子商务)等。
在工作场所,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处理顾客的车票和机票购买业务,旅客的住宿和旅游安排业务,顾客的存、取款业务等。几乎所有的企业和公司都使用计算机与供应商、销售商及顾客进行通信;使用计算机管理财务、销售和分配,计算工资,跟踪库存,生成发票等。不少制造业还使用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如数控机床就是用计算机来控制机床加工的。
在学校,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课堂上课,学生用计算机完成作业和实习,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交流意见。一些学生直接通过他们的计算机上课,代替去教室上课。这种远程教育使得远在外地的学生也可以像本地学生一样上课。
在家里,人们也用计算机来打发休闲时间,如玩游戏、打扑克、听音乐或广播、看或制作视频和电影、读书报和杂志、共享故事、修描照片及计划假期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让计算机帮助我们来完成。下面举两个实例(本教材各章中将常使用实例来说明)。
实例1.1 用计算机(或手机)给手机充值,用计算机转账
当我们需要给手机充值时,当然可以到移动公司(或中国电信、联通)付钱或买充值卡来充值。但是如果家中有上网的计算机,并且你已在工商银行(或其他银行)开通了个人网上银行,那么你就可以在家里给你的手机充值了。下面看看在计算机上做这件事的几个操作步骤,如图1.1所示。
(1)通过浏览器IE进入工商银行网站http://www.icbc.com.cn,单击“个人网上银行登录”。
(2)输入银行卡号、登录密码、验证码。
(3)选择“缴费站”中的“南京江苏省移动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右边的“缴费”。
(4)输入手机号、验证码。
(5)选择充值金额,单击“提交”按钮。再根据提示插入U盾,并单击“确定”按钮。
(6)输入PIN(U盾密码),显示交易成功。
图1.1 用计算机给手机充值
上述步骤似乎多了一些,但这样做是为了网上交易的安全。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自己账号上的钱转给合作伙伴(如写书的合作者),或进行网上购物。
实例1.2 为旅游寻找短期租房,查询去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查找火车时刻表,选择火车班次并购票
具体细节请见4.6.1节的实例4.1。
现今社会,如果你还不会使用计算机,还没有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就落伍了。要想跟上现今社会的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步伐,首先就要学会使用计算机,了解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知道能用计算机做什么,并会使用计算机。例如,你能上网查看各种资料,查找需要的信息。
第二个层次: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知道所用的各种设备是什么?它们的作用是什么?计算机里有什么?正在运行什么?你做的各种操作的含义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具有计算机基本知识,懂得各种道理,以便更好、更有效地使用计算机。例如,你知道上网时从屏幕上看到的是网页,从这个网页转到另一个网页是因为你单击了某个超链接,你还知道为什么计算机运行一段时间后,速度会越来越慢等。
第三个层次:会开发计算机的各种应用系统。这是专业人员的层次,需要学习计算机的各方面知识。
现今社会,具有计算机的当前知识,懂得它们的使用是至关重要的,这称为具有“计算机文化”。没有计算机文化的人现今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许多人相信计算机文化对他们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强调“当前”知识,是因为计算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见第2章),对计算机文化的要求是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的,你必须紧跟这些变化,才能一直保持有计算机文化。例如,你必须知道U盘已取代了软盘,而且新软件正在不断出现。
有人说,在科技出版物中以前外语书占的比例较大,现在外语书已被计算机方面的书取代,由此可见计算机的重要性。
本书介绍了当今有计算机文化的人所需要的知识。当你阅读第1章时,请记住本章是概述,本章引入的许多概念与术语将在本书的后面章节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1.2 认识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是一个电子设备,它在指令的控制下运行,这些指令存储在它的存储器中。计算机能接收数据,按照指定的规则处理数据,产生结果,并存储这些结果为将来使用。
下面把计算机和电视机做一个类比。我们看到的计算机和电视机是实体(即机器),称为硬件。实际上这些机器还包含另外一部分内容,对电视机而言,就是它播放的各种节目,如新闻、体育、电影、连续剧、焦点访谈等;对计算机而言,就是计算机运行的各种各样的程序(或软件),如Windows、Office里的Word和Excel等、播放音乐的软件、买火车票的软件、银行系统软件、会计软件等。软件是程序的通称。电视机可以播放各种各样节目,计算机可以运行各种各样的软件。因此,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如图1.2所示。
电视机播放的各种节目是由各种专业人员编写的,然后在电视机里播放,也可以说在电视机里运行这些节目。而计算机的各种软件是由计算机程序员(或软件工作者)编写的,这些软件必须先存放在计算机的存储器中,然后再运行。
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银行存款和取款,到对月球和其他星球进行宇宙探索,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是由计算机硬件和人们编写的各种各样的软件来完成的。一些读者也许要问,用什么能写出这些软件去完成如此广泛,如此复杂的事情呢?让我们用一个类比来解释这里的道理。音乐只有1,2,…,7 七个音符(唱名),加上高音、低音、延长、停止等符号,总共没有多少个,但是作曲家却可以用这些音符谱写出无数歌曲和乐曲。类似的,计算机提供上百条指令(命令),如加法、减法、比较、转移、传送等,计算机软件工作者就用这些指令编写出能做各种各样事情的软件(程序)。因此,有了计算机后,就需要许多软件工作者、有创意的设计者去编写具有挑战性的软件,完成那些前人未做过的事情。
图1.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本节一开始讲了,计算机是在指令的控制下运行的。通俗点说,指令就是叫计算机“做什么”的命令。例如,加法指令就是叫计算机做加法。而程序就是一系列指令。计算机执行一系列指定的指令后就能完成特定的任务。例如,可以写一个程序来完成省内高考学生高考成绩的排序。做(或执行)指令会涉及数据,例如,对什么数据做加法、对哪些数据进行排序。因此,要想让计算机完成某个任务,必须有程序和数据,并且把它们放到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如图1.3所示。
图1.3 存储器中存放程序和数据
程序和数据需要通过输入设备,如键盘,输入计算机的存储器中。执行一条一条指令的计算机部件称为处理器,也称CPU(中央处理机)。计算机产生的结果必须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另外,现在的计算机都连接到了因特网(Internet)上,因此计算机还必须有通信设备,以与网上的其他计算机通信。由此可见,计算机硬件由输入/输出设备、CPU、存储器和通信设备组成。如图1.4所示是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示意图。如图1.5所示为从外观看到的计算机硬件部件。
图1.4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示意图
图1.5 从外观看到的计算机硬件部件
如前所述,计算机是在指令的控制下运行的,而一系列指令是由程序员编写的。因此,计算机是按人编写的程序(一系列指令)工作的,或者说是按人的意志做事的。但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速度远远超过人做事的速度。现在的计算机每秒可以做一亿次加法,而人每秒能做多少次加法呢?这与人类设计出飞机的道理一样,飞机的速度远远超过人运动的速度。
1.3 计算机的微型化和网络化
1.3.1 计算机的微型化
最早的计算机使用电子管,后来使用半导体晶体管,现在使用集成电路(IC),如图1.6所示。所谓集成电路就是把大量的晶体管、电阻和电容所组成的电路制作在一块很小的半导体芯片上(如图1.6最右边所示)。
图1.6 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芯片的制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块相同大小的芯片上可以放的晶体管数越来越多。现在一块邮票大小的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高达1亿个以上,多么令人惊叹呀(详见7.1节)!这种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小,而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便宜。现在一台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每秒执行1亿条指令)远远超过早期占有整个大房间的电子管组成的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每秒只能执行几千条指令),功能也强大得多。
计算机的微型化过程,是上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出现的是微机或个人计算机(PC)。20世纪70年代,微机出现之前的计算机常称为主机,这种机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有单位买得起,放得下(如图1.7所示为第一台计算机)。
微机的出现,使得个人也能拥有计算机,并从此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微机也经历了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Apple的iPad为代表)的缩小过程(如图1.8所示)。
图1.7 第一台计算机
计算机的微型化过程也推动了嵌入式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嵌入式计算机是小的专用计算机,通常是单片机(详见7.2节),它是大产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各种家用电器(冰箱、洗衣机等)、各种办公用具(复印机、传真机等)、各种医疗设备(超声波机、心脏起搏器等)、电梯、汽车和机器人等都有嵌入式计算机(如图1.9所示)。嵌入式计算机执行它们所嵌入的产品所需要的各种功能。下面将介绍的移动设备实际也常看成嵌入式计算机。
图1.8 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图1.9 机器人、汽车、GPS、条形码扫描仪
现在热门的物联网(详见1.6节)中使用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就是把单片机嵌入各种物品中,甚至把芯片植入动物的体内,以便跟踪其行迹。
计算机微型化过程的第3个结果是移动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使用(详见第7章)。移动计算机是个人计算机,能够从一个地方被携带到另一个地方,因此它们必须小,并且应该能够在移动的过程中上网,浏览网页或发E-mail。这就要求这种设备有无线通信能力。最流行的移动计算机是笔记本电脑。近年来广受欢迎的平板电脑iPad是一种独特的笔记本电脑,人们能够用手指翻动屏幕页面或用数字笔接触屏幕与它交互,见图1.8中最右边的图。
移动设备是一种小到可以握在手里的计算设备,如智能手机、PDA(个人数字助理,有时也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可携带媒体播放器(如Apple的iPod媒体播放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如图1.10所示,详见第7章)。这些设备一般能连接到计算机上以交换信息。有些移动设备还能接到Internet上。遥控器、玩具、MP3/4、GPS、各种智能卡等也可看成移动设备。
图1.10 智能手机、PDA、电子书、iPod、数码相机、摄像机
1.3.2 计算机的网络化
计算机的网络化最早是由需求驱动的。早期的一些主机孤立地在若干城市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里运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能够在这些计算机之间交流信息。于是,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些计算机之间开始铺设通信线路,便构成了最早的计算机网络。微机的出现,使得一个单位里的计算机数量大大增加。把许多邻近的计算机用一条或多条通信线路连接在一起,使它们之间可以交换数据,并把共享的程序和数据放到某台计算机中,供其他计算机使用,就构成了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详见第9章)。随着各种网络技术的研发,世界上出现了许多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
把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计算机网络(多种不同类型)互相连接起来就构成了Internet(因特网,详见4.1节)。Internet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初期的两个主要功能是:资源共享和通信。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共享网络上的数据和信息(以后还有硬件和软件);通过网络进行文字通信(以后还有语音和视频)。
计算机的网络化促使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网络化。以前的程序都孤立地运行在一台计算机上,称为单机应用程序。现在几乎所有的应用程序都运行在网络上(至少在两台计算机上),称为网络应用程序。例如,原来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是单机图书馆管理系统,孤立地放在图书馆的一台计算机上。你要想使用它查阅图书,必须跑到图书馆去。现在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变为网络版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你可以在网上的任一台计算机上(本地或外地)使用该系统查阅图书。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除了大大方便了使用者外,还改变了人们的一些工作方式,如出现了家庭上班族、流动工作者(详见1.4节介绍的“SOHO用户”)。
Internet的出现和发展吸引了无数非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计算机网络化的深一层次研发队伍中来。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WWW是欧洲高能物理学家为了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而开发出来的。现在,WWW是Internet上最流行的服务之一。WWW包含无数的网页,而网页又包含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如图1.11所示。WWW是信息和知识的海洋,而Internet也将成为最大的社交场所。
图1.11 网页
计算机的网络化的另一个结果是:网络就是计算机。这是很多年前由美国著名的Sun公司提出来的。近年来,有关“云”的术语到处都是,如云存储、云计算。什么是“云”?云即代表网络。下面通过对比来解释云计算。至今,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方法仍然是买来一台计算机,装入需要使用的软件,再把我们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存入买来的计算机的存储器中。对一个单位来说,则是买来一台或多台大型计算机,开发或购买更多、更大的应用软件放进这些计算机的存储器中;企业的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也放进这些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器中。若使用云计算,则个人或单位使用计算机的方法就不一样了。拿单位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