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思维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计算思维基础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夏耘,黄小瑜等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8-01
书籍编号:30466994
ISBN:978712117611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20514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计算思维基础
作者:夏耘 黄小瑜
ISBN:9787121176111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随着信息科学在电子商务、虚拟制造、高精尖数字设备、信息化医疗设备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科生信息基础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已从单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层面,提高到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层面。
近年来,国内外对计算思维课程的讨论如火如荼,在高校设置计算思维课程体系的理论探究与实践也陆续出现。例如,由李国杰院士任组长的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撰写的《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对“计算思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认为计算思维的培育是克服“狭义工具论”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其他信息科技难题的基础。又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二处处长刘克教授,强调了在大学中推进“计算思维”这一基本理念的必要性。
计算思维课程并非仅面向计算机科学专业,而是面向所有专业。例如,一个人主修英语或数学等,却能从事于各行各业的工作;计算机科学也一样,一个人主修计算机科学,同样能从事任何类型的工作。计算思维课程应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计算机科学并积极探索,传播计算机科学的快乐和力量,致力于使计算思维成为公众的常识,真正融入人类的一切活动中。
本书认为,计算主义创造可自动模型、建立捕获处理的模型,自动化依次操作每个步骤最终完成计算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完成每一步,但需要有使每一步成为可用和可能的计划。
本书还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推理来认识事物)或概括(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归纳)反映过程。
本书共包含7章。第1章计算机与计算思维由夏耘老师编写,第2章信息技术基础由黄春梅老师和程国曙老师编写,第3章问题求解由黄小瑜老师编写,第4章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由刘丽霞老师编写,第5章算法设计由臧劲松老师编写,第6章算法分析与问题优化由杨赞老师编写,第7章综合案例由马立新老师编写。夏耘、黄小瑜老师负责全书的总体策划与统稿、定稿工作。本书提供有配套电子课件,需要者请自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其他高等学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在书稿的审阅中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对于各位老师的帮助,以及有关专家、教师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本身的水平有限,再加上写作时间仓促,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2012年6月
第1章 计算机与计算思维
计算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工具,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我们从小就学习计算,计算帮助我们完成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任务。在工作中,我们通过计算完成课题研究、工程设计;要在计算机与电子等行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必须基于数值计算。现代学科门类繁多,涉及面广,每门学科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本章将通过计算的定义、计算与人的关系、计算如何影响思维等问题,向读者介绍计算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开启计算思维之门。
1.1 计算机
1.1.1 什么是计算
计算无处不在。为了高考,你可能没有离开过书桌,感觉饥饿时,会上网要一份外卖;高考结束后,成绩的查询是必需的:在得知成绩后,进入下一环节——查询各高校的最低录取成绩,查询录取名单,查询学校的学科、培养计划等。在上述情景描述中不难发现,当问题的“漆黑”遮住你的眼睛时,计算会成为你的第一拐杖,高速单击,带给你的是方向和思想。
计算可以分为基本计算、复合计算和基于计算模型的计算。基本计算包括:
① 数值计算,即加、减、乘、除、微分、积分等。
② 字符计算,包括并串(例如,在网上搜索时为了提高效率,往往需要将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进行搜索,组合关键词的操作称为并串计算)、取串(例如,在身份证编号中提取出生年份的操作,称为取串计算)、找串(例如,文本编辑中对词的替换操作的第一步,就是在文本中找到与指定字符相同的字符,称为找串操作)等。
③ 图像计算,包括图像分割和图像压缩。图像分割指的是将数字图像细分为多个图像子区域(像素的集合,也称为超像素)的过程。图像分割的目的是简化或改变图像的表示形式,使得图像更容易理解和分析,它常用于卫星定位、医学影像分析、指纹识别。图像压缩是指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为了有效地传输和存储图像,有必要压缩图像的数据量。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传输的图像信息的种类和数据量越来越大,若对此不进行数据压缩,便难以推广应用,因为原始图像数据是高度相关的,存在很大的冗余。数据冗余造成比特数浪费,消除这些冗余可以节约码字,也就是达到了数据压缩的目的。除此之外,图像计算还包括图像解压等。
数学计算是建立在计算原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而这个理论基础就是数学计算中的关系。在一个计算式中通常包括数据、算符及计算结果。因此,计算关系包括:数据与数据的关系、数据与计算符的关系、计算符与计算符的关系。
① 数据与数据的关系
在一个计算式中,随着数据的出现,便有了计算关系。然而,计算关系不仅指数据本身,还指数据的内在性质(例如,级数中的具体项)和物理位置(一幅图像中数据的显示或表示)。
② 数据与运算符的关系
例如,x+2y−3z是一个数学计算式,其中数据与运算符号的关系包括:运算符号对数据个数的需求关系、运算符号对数据的作用、运算法则等。我们可以将这些关系分成以下几类:
· 自然数据的关系。
· 人工数据的关系(例如,程序中的数据关系)。
· 自然数据的人工处理关系(例如,放大一幅图像的一部分)。
③ 运算符与运算符的关系
运算和运算符的关系包括以下两种:
· 相同运算符对不同数据产生的计算效果可以不同(例如,C++语言的重载、多态等)。
· 由低阶运算符的组合构建一个序列,并定义一个新计算符,形成了高阶的运算符,例如积分。
严格、确定和精确的计算称为硬计算。然而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时,硬计算并不适用。用不确定、不精确及不完全真值的容错来取得低代价的解决方案称为软计算,它模拟自然界中智能系统的生化过程(人的感知、脑结构、进化和免疫等)来有效处理日常工作。软计算包括以下几种计算模式: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混沌理论。这些模式是互补及相互配合的,因此在许多应用系统中组合使用。
1.1.2 计算工具
在中国历史上,结绳计数和契刻计数的方法大约使用了几千年,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才逐渐地被数字符号和文字计数所代替。最晚到商朝时,我国古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系统,同时也有了比较完备的文字计数系统。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个计数单字,而有了这13个计数单字,就可以记录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
中国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算筹”,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 cm,直径0.2~0.3 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270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计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算筹的出现年代已经不可考,但据史料推测,算筹最晚出现在春秋晚期战国初年(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一直到算盘发明推广之前算筹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计算工具。15世纪算筹得到了普遍应用,取代了算筹。算盘是在算筹基础上发明的,比算筹更加方便实用,算筹还把算法口诀化,从而加快了计算速度。
计算尺发明于1620—1630年,在约翰·纳皮尔发表对数概念后不久。牛津的埃德蒙·甘特(Edmund Gunter)发明了一种使用单个对数刻度的计算工具,当和另外的测量工具配合使用时,可以用来做乘除法。1630年,剑桥的William Oughtred发明了圆算尺。1632年,他组合两把甘特式计算尺,用手合起来成为可以视为现代计算尺的工具。1722年,Warner引入了二-十进刻度和三-十进刻度,1755年Everard导入倒数刻度;包含所有这些刻度的算尺通常称为“多相”算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需要进行快速计算的轰炸者和航行者经常使用专用算尺。美国海军的一个办公室实际上设计了一个通用算尺“底盘”,它由一个铝主体和塑料游标组成,可以把赛璐珞卡片(两面印刷)插到里面以进行特定的计算。这个过程被用于计算射程、燃料使用和飞行器高度等很多其他目的。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计算尺是工程师身份的象征,如同显微镜代表了医学行业一样。有些工程系的学生和工程师常把10英寸算尺别在腰带上,或者将一把10英寸或20英寸算尺安放在家中或办公室里做精确运算用(当然,非常精确的运算,计算尺就不行了,需要一本厚厚的8位对数表),而随身携带一把5英寸袖珍算尺。
4机械式计算机的构思是与计算尺同时出现的,是计算工具上的一大发明。席卡德最早构思出机械式计算机,他在给天文学家J·开普勒的信中描述了他发明的四则计算机,但并没有成功制成。而成功创制第一部能计算加减法的计算机的是B·帕斯卡。1671年,G·W·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能做四则运算的手摇计算机,这种计算是长为1 m的大盒子。自此以后,经过人们在这方面多年的研究,特别是经过L·H·托马斯、W·奥德内尔等人的改良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手摇计算机,并风行全世界。17世纪末,这种计算机传入中国,中国人制造了12位数手摇计算机,独创出一种算筹式手摇计算机,即一种能依照一定的“程序”自动控制的计算机。19世纪初,法国的J·M·雅卡尔发明了用穿孔卡片来控制的纺织机,1822年,英国的C·巴贝奇根据同一原理制成了一部能执行计算程序的差分机,并于1834年设计了一部完全程序控制的分析机,可惜碍于当时机械技术的限制而没有制成,但已包含了现代计算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组成部分。此后,由于电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电动式计算机便慢慢取代以人工为动力的计算机。1880年,美国的H·霍勒里斯与J·S·比林斯发明了电动穿孔卡片式计算机,能机械化地处理数据。后来他们更开创了第一家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IBM)。
20世纪以来,电子技术与数学得到充分发展,电子技术的改进,为计算机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而数学的发展对设计及研制新型的计算机有很大的帮助。
1941年,德国的楚泽采用继电器制成了第一部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实现了100多年前巴贝奇的理想。1944年,美国的艾肯亦以同一方法制成了一台程序控制自动数字计算机。20世纪初,电子管的出现使计算机的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并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切军事需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有关单位在1946年制成了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的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问世。1964年,IBM 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标志着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开始出现。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研制第五代计算机(也称为智能计算机)。在系统设计上,第五代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和技术,系统地建造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推理机,使得机器本身能根据存储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智能计算机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它始终处于不断向前推进的计算机技术的前沿。人工智能的权威学者M·明斯基定义人工智能的任务是研究还没有解决的计算机问题。这一观点反映了人工智能与智能机研究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智能应用问题往往因没有确定的求解算法而采用搜索办法,一旦人们对某一问题掌握了足够丰富的知识,就可找到不需要搜索的确定型算法。在可以预见问题的行为与效果时,该问题一般就不再认为是一个智能问题。
神经计算机,又称第六代计算机,是模仿人的大脑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并具有可并行处理多种数据功能的神经网络计算机。与以逻辑处理为主的第五代计算机不同,它本身可以判断对象的性质与状态,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且可同时并行处理实时变化的大量数据,并引出结论。以往的信息处理系统只能处理条理清晰、经络分明的数据,而人的大脑却具有能处理支离破碎、含糊不清信息的灵活性,第六代电子计算机将具有类似人脑的智慧和灵活性。
1.1.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用途
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是美国国家高级科学顾问,他在1945年提出了《关于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的初步讨论》的报告,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程序存储的通用计算机方案EDVAC。目前大部分计算机的设计思路仍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也就是所谓的“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脱离这个基础所设计的各种计算机,往往称为“非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由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等五大部分组成,集成电路出现以后,往往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制作在同一芯片中,称为中央处理器(CPU)。运算器、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的操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受控制器的控制。早期的计算机以控制器、运算器为机器的中心。
但由于计算机以控制器、运算器为中心,使得低速的输入/输出和快速的运算不得不互相等待,主要表现在快速中央处理在等待慢速的外围设备;又由于所有部件的操作由控制器集中控制会使控制器的负担过重,从而严重影响机器速度和设备利用率的提高。因此,很快将计算机改成了以主存储器为中心,让系统的输入/输出与CPU的运算并行,多种输入和输出并行。
计算机能做什么?玩游戏?QQ聊天?打字?看电影?听音乐?……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那就是“大材小用”了。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逻辑判断、大容量存储和快速存取等功能,这就决定了它在现代社会的各领域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相当广泛,涉及科学研究、军事技术、工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娱乐等各方面。按学科,计算机应用可分为如下五大类。
(1)科学计算(或称为数值计算)
这是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从尖端科学到基础科学,从大型工程到一般工程,都离不开数值计算。例如,宇宙探测、气象预报、桥梁设计、飞机制造等,都会遇到大量的数值计算问题,这些问题计算量大、计算过程复杂。像著名的“四色定理”的证明,就是利用IBM 370系列的高端机计算了1200多个小时才获得证明的,如果用人工计算,日夜不停地工作,也要十几万年。20世纪20年代初,天气预报方程已基本建立,但只有在计算机出现以后数值天气预报才成为可能。而在使用并行计算机系统之前,由于受处理能力的限制,只能做到24小时天气预报。高性能计算是解决数值预报中大规模科学计算的必要手段。采用高性能计算技术,可以通过提高分辨率来提高预报精度。利用计算机进行化工模拟计算,加快了化工工艺流程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转换过程。
航空航天工业中,高性能计算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实时仿真、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数据库建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在当代飞行器的设计中,高性能计算和风洞实验、自由飞行一起,构成了获得飞行器气动力数据的三种手段。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气动力学方法可以缩短周期、降低费用,还可以改变参数、重复计算。对那些目前不能在特定的飞行状态下进行实验的未来飞行器来说,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减少其设计风险,并在风洞实验前迅速确定出有希望的设计方案。将性能最好的并行计算机装备在国家宇航局是美国等技术先进国家的惯例。
(2)数据处理(信息管理)
这是目前计算机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数据处理包括数据采集、转换、存储、分类、组织、计算、检索等,例如人口统计、档案管理、银行业务、情报检索、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交通调度、市场预测等,都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
(3)辅助工程
辅助工程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制造、测试(CAD/CAM/CAT),具体包括:① 用计算机辅助进行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性能测试;② 办公自动化;③ 经济管理;④ 情报检索;⑤ 自动控制;⑥ 模式识别等。
(4)生产自动化
生产自动化指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信号自动进行检测,并把检测到的数据存入计算机,再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
(5)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指开发一些具有人类某些智能的应用系统,如计算机推理、智能学习系统、专家系统、机器人等。
1.2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计算模式
计算机应用系统中数据与应用(程序)的分布方式称为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计算模式,有时也称为企业计算模式。自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作为人类信息处理的工具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模式发生了几次变革,它们分别是:单主机计算模式、分布式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Client/Server,C/S)和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Browser/Server,B/S)。
1.2.1 单主机计算模式
1985年以前,计算机应用一般是单台计算机构成的单主机计算模式。主机计算模式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① 单主机计算模式的早期阶段,系统所用的操作系统为单用户操作系统,系统一般只有一个控制台,限单独应用,如劳资报表统计等。② 分时多用户操作系统的研制成功及计算机终端的普及,使早期的单机计算模式发展成为单主机-多终端的计算模式。在单主机-多终端的计算模式中,用户通过终端使用计算机,每个用户都感觉好像是在独自享用计算机的资源,但实际上主机是在分时轮流为每个终端用户服务。
单主机-多终端的计算模式在我国当时一般被称为“计算中心”,在单主机模式的阶段,计算机应用系统中已可实现多个应用(如物资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联系,但由于硬件结构的限制,只能将数据和应用(程序)集中放在主机上。因此,单主机-多终端计算模式有时也被称为“集中式的企业计算模式”。
1.2.2 分布式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的发展和局域网技术逐渐趋于成熟,使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计算机资源,计算机之间通过网络可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工作。虽然个人计算机的资源有限,但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应用程序不仅可利用本机资源,还可通过网络方便地共享其他计算机的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分布式客户/服务器(C/S)的计算模式形成了。
在客户/服务器模式中,网络中的计算机被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于向其他计算机提供各种服务(主要有数据库服务、打印服务等)的计算机,统称为服务器;二是享受服务器所提供的服务的计算机,称为客户机。
客户机一般由微机承担,运行客户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被分散地安装在每台客户机上,这是C/S模式应用系统的重要特征。部门级和企业级的计算机作为服务器运行服务器系统软件(如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等),向客户机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C/S模式中,数据库服务是最主要的服务,客户机将用户的数据处理请求通过客户机的应用程序发送到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分析用户请求,实施对数据库的访问与控制,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上传送的只是数据处理请求和少量的结果数据,网络负担较小。
对于较复杂C/S模式的应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一般情况下不只一个,而是按数据的逻辑归属和整个系统的地理安排可能有多个数据库服务器(如各子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及整个企业级数据库服务器等),企业的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上,因此,C/S模式有时也称为分布式客户/服务器计算模式。
C/S模式是一种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企业计算模式,其客户端应用程序的开发工具也较多,这些开发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工具(如针对Oracle的Developer 2000),另一类是对大部分数据库系统都适用的前端开发工具(如PowerBuilder、Visual Basic、Visual C++、Delphi、C++Builder、Java等)。
1.2.3 浏览器/服务器计算模式
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是在C/S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导致B/S模式产生的原动力来自不断增大的业务规模和不断复杂化的业务处理请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传统C/S模式的基础上,由原来的两层结构(客户/服务器)变成三层结构。B/S模式具体结构为: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在三层应用结构中,用户界面(客户端)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输出(出于效率的考虑,它可能在向上传输用户的输入前进行合法性验证)。商业逻辑层负责建立数据库的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访问数据库的SQL语句,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数据库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库存储和检索,响应中间层的数据处理请求,并将结果返回给中间层。
B/S模式的系统以服务器为核心,程序处理和数据存储基本上都在服务器端完成,用户无须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只要通过网络中的计算机连接服务器,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行事务处理,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通过通信协议TCP/IP进行连接。浏览器发出数据请求,由Web服务器向后台取出数据并计算,将计算结果返回给浏览器。B/S模式具有易于升级、便于维护、客户端使用难度低、可移植性强、服务器与浏览器可处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等特点,同时也受到灵活性差、应用模式简单等问题的制约。在早期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中,B/S模式是被广泛应用的系统模式,一些MIS、ERP系统也采取这种模式。B/S模式系统主要的应用平台有Windows Server系列、Lotus Notes、Linux等,其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Notes编程、ASP、Java等,同时使用COM+、ActiveX控件等技术。
尽管C/S结构相对于更早的文件服务器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B/S相比,缺点和不足是很明显的。
(1)B/S比C/S的维护工作量大大减少
C/S结构的每个客户端都必须安装和配置软件。假如一个企业共有50个客户站点,使用一套C/S结构的软件,则当这套软件进行了哪怕很微小的改动后(如增加某个功能),系统维护员都必须进行这样的维护:将服务器更新到最新版本,将客户端原有的软件卸载,再安装新的版本,然后进行设置。最可怕的是,客户端的维护工作必须不折不扣地进行50次。若其中有部分客户端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则系统维护员还必须跑该处再进行卸载、安装、设置工作。若某客户端忘记进行这样的维护,则该客户端将会碰到版本不一致的问题而无法工作。而对于B/S结构,客户端不必安装及维护。若将前面企业的C/S结构的软件换成B/S结构的,软件升级后,系统维护员只要将服务器的软件升级到最新版本就行了。其他客户端,只要重新登录系统,使用的就已经是最新版本的软件。
(2)B/S相对C/S能够降低总体拥有成本
C/S软件一般是采用两层结构的,而B/S软件采用的是三层结构。两层结构中,客户端接收用户的请求,客户端向数据库服务提出请求,数据库服务将数据提交给客户端,客户端将数据进行计算(可能涉及运算、汇总、统计等)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在三层结构中,客户端接收用户的请求,客户端向应用服务提出请求,应用服务从数据库服务中获得数据,应用服务将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提交给客户端,客户端将结果呈现给用户。这两种结构的不同点是,两层结构中客户端参与运算,而三层结构中客户端并不参与运算,只是简单地接收用户的请求,显示最后的结果。由于三层结构中的客户端并不需要参与计算,所以对客户端的计算机配置要求是比较低的。另外,由于从应用服务到客户端只传递最终的结果,数据量较少,使用电话线也能够胜任。而采用C/S两层结构,使用电话线作为传输线路可能因为速度太慢而不能够接受。采用三层结构的B/S的配置可以提高服务器的配置,降低客户端的配置。这样,增加的只是一台服务器(应用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可以放在同一台计算机中)的价格,而降低的却是几十台客户端机器的价格,起到了降低总体拥有成本的作用。
从技术发展趋势上看,B/S最终将取代C/S计算模式。但同时,网络计算模式很可能是B/S、C/S同时存在的混合计算模式。这种混合计算模式将逐渐推动商用计算机向两极化(高端和低端)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在混合计算模式的应用中,处于C/S模式下的商用计算机根据应用层次的不同,体现出高端和低端的两极化发展趋势;而处于B/S模式下的商用计算,因为仅仅作为网络浏览器,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PC,而变成了一个专业化的计算工具。
1.3 新的计算模式
1.3.1 普适计算
所谓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Ubiqui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