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经济学原理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陈文汉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467150
ISBN:978712119007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31792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经济学原理
作者:陈文汉
ISBN:978712119007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经济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质和以后学好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书借鉴了许多国内外经济学的教材和专著,并根据初学者的特点进行编写。
本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内容,共15章。微观经济学包括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学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宏观经济均衡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开放经济与对外经济政策。与其他经济学教材相比,本书的内容全面,简明易懂,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教材。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经济管理人员的自学参考书。
本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内容完整丰富。本书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涵盖了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同时还介绍了经济学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如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等。
二是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全书用较少的篇幅阐明最主要的经济学理论,层次结构合理。每章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引导案例启发学生对经济学应用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的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本书简化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突出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的讲解和总结,把学生从深奥的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
三是突出实践应用性。本书除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外,还穿插了结合相关知识点的小资料、案例等。这些案例都来自现实生活,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进一步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四是知识性和趣味性。本书用文字、表格和图形等形式对经济学原理加以阐述,并配以生动的案例;在解释和说明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时,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并在适当的章节引入经济学的困惑和悖论,专栏资料内容有些是经济学的小品文,增加了全书阅读的趣味性。
本书由陈文汉主编,并负责拟定编写提纲、统稿和定稿。具体分工如下:第1、第2、第12~15章由陈文汉编写;第4、第10章由付永昌编写;第5~7章由林秀清编写;第9、第11章由吴翠编写,第3、第8章由钱珏辉编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相关领域的文献,已列于参考文献中,但仍可能有遗漏,在此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不吝赐教,以期不断改进、充实完善。
作为本书的主编,我的邮箱为cwhan2008@163.com,恳请各位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交流相关信息并分享你的智慧。
陈文汉
第1章 经济学概述
学习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掌握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引导案例
粮食显现稀缺性 未来价格仍可能上涨
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呈现大幅上涨趋势,主要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如今已经接近或创下历史高位。全球粮价飙升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粮食稀缺性逐渐显现,使未来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仍将是大概率事件。
首先,经济发展带动粮食市场需求大幅提升。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带动全球粮食消费跨越式的发展。近年来,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5%~10%,每年带动粮食消费需求增长超过10%。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也由过去对谷物的单一需求,转向对肉食、蛋、奶等多样化的转变,这需要消耗更多粮食,从而带动粮食需求的快速增长。
其次,发达国家扩大粮食工业用途,大力发展生物能源,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市场的供需失衡。美国是目前燃料乙醇的最大生产国,每年要消耗20%左右的玉米生产燃料乙醇。欧盟计划到2020年将生物能源的使用量的比重提高到所有能源的10%。2010年全球生物乙醇的使用量达到40亿加仑,到2020年使用量有望超过95亿加仑。生物能源的发展将继续消耗掉大量粮食,人为造成全球性的“粮食短缺”,推动未来全球粮食价格攀升。
再次,粮食减产推动价格走高。全球气候异常,灾害天气对粮食生产造成灾难性的冲击。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农业投资不足及过度使用化工肥料等问题,粮食生产潜力有限。加上城市化加快,全球可用耕地大幅减少,粮食产量增速难以跟上需求增长的速度,这可能继续导致世界粮食供需格局从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转变,粮食的稀缺性逐渐显现,造成价格长期易涨难跌。
最后,国际资本对粮食市场的过度投机和炒作行为,也是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力。在粮食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性通胀预期依然强烈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对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推动将不可避免。
(资料来源:http://www.tech-food.com)
【启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是需要用资源来满足的,但资源是有限的。粮食、能源、环境等,都是如此。这就给经济学提出了课题,如何用稀缺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的欲望。经济学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1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必须从研究稀缺性开始,将稀缺性作为出发点,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
1.1.1 稀缺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就是不断地用物质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求源于欲望,而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人类的欲望要用各种物质产品或劳务来满足。物质产品或劳务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资源是指人们用于生产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源即劳动力;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资本资源是由以上两种资源生产出来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企业家才能是指管理者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这些经济资源也被称为生产要素。
一个社会的资源在一定时期总是有限的。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社会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不足的,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即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它存在于一切社会和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从现实看,无论贫穷的国家还是富裕的国家,无论富可敌国的富豪还是一贫如洗的难民,都面临着资源的稀缺性,只是稀缺的内容有所不同。所以,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催生了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正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
1.1.2 资源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即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产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即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对其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在其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分配。
1.选择
稀缺性决定了每个社会和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人们不能得到所有想要的东西,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选择。选择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在不同可供选择的事件中进行挑选的活动。经济学就是要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即资源配置最优化。最优化或经济化是做出选择的基本原则。
假定一个社会用它的全部资源生产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两种产品,如黄油(代表民用品)和大炮(代表军用品)。如果只生产黄油可以生产50万吨,只生产大炮可以生产150万门,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黄油和大炮的不同数量组合。假设这个社会在决定黄油与大炮的生产数量时,提出了A、B、C、D、E、F六种组合方式,如表1-1所示。
表1-1 既定条件下黄油和大炮的生产可能性组合

从表1-1中可以看到,黄油与大炮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多生产一单位黄油就要少生产一定单位的大炮;反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一定单位的黄油。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的黄油与大炮的产量总是有限的。人类社会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不可能生产无限的黄油与大炮,这就是“黄油和大炮的矛盾”,即“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表明社会存在稀缺性。在稀缺性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必须做出究竟该生产多少黄油和多少大炮的决策。这就是人类始终所面临的选择问题。
经济学家把面对稀缺的资源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不能生产人们所需要的所有产品,而必须有所取舍。用黄油与大炮的例子来说,就是生产黄油还是生产大炮;或者生产多少黄油,多少大炮,即在黄油与大炮的各种可能性组合中选择哪种。
第二,如何生产。这是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生产。生产方法实际就是如何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是多用资本,少用劳动,用资本密集型方法来生产;还是少用资本,多用劳动,用劳动密集型方法来生产。不同的方法尽管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经济效率是不同的。
第三,为谁生产。这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和财富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如黄油与大炮按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各阶层与各个成员。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各个时期和各个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选择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而产生的。一般认为,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
2.竞争与合作
资源的稀缺性不仅引起了选择问题,而且引起了经济生活中两种重要现象:竞争与合作。
竞争就是争夺对稀缺资源的控制。由于某个人或组织不可能获得所想要的东西,所以,为了得到更多的稀缺资源,就必须与其他人或组织进行竞争,竞争是社会配置稀缺资源,即决定谁得到多少稀缺资源的方式。经济是用竞争的方式来配置稀缺资源的。
竞争是在社会公认的规则之内进行的。竞争的关键规则是人们可以拥有他们通过自愿交换而得到的东西。竞争的基础是对自己东西的占有权,以及相互之间的自愿交换。对私有产权与交易自由的保护是最基本的竞争规则,其他规则都是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正是这些规则调节着人们的竞争行为。
稀缺性不仅引起竞争,而且引起了合作,因为竞争并不是解决资源稀缺性的唯一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合作比竞争更有效。合作就是与其他人共同利用稀缺资源,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合作并不能消除稀缺性的存在,它只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一种途径。人们同意参与按某种法律规则和自愿交换原则建立的经济体制也是一种合作。但是,合作并不能消除或代替竞争,几乎所有的合作都意味着在合作之前曾经有过寻求最好合作者而进行的竞争。
竞争与合作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它们相辅相成,是解决稀缺性的不同方式。
3.经济人
如果说稀缺是社会存在的经济学概括,那么经济人就是对社会意识的经济学概括。经济学并不研究稀缺本身,而是研究在稀缺条件下人的行为,也就是研究经济人的行为。具有对稀缺做出适应性反映能力的人,称为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称为对稀缺的适应性行为,或者简称为适应性行为。
1.1.3 资源利用
人类社会往往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存在稀缺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就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基本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
1.机会成本
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一旦某一选择确定,便会导致机会成本。因此,机会成本是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成本或收益。如果做出一项选择而不得不放弃另一项选择,那么,在另一项选择上可能付出的最高代价称为该项选择的机会成本。(关于机会成本的更详细内容将在第5章进行介绍。)
一项决策要运用多种资源,应当使决策收益至少是使用多种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总和。机会成本成为衡量人们选择是否经济性的标准,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选择是经济的,否则,选择就不经济。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程度成正比,且机会成本递增。
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叫生产可能性边界,它表示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既定的社会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
假定一个社会的人口、技术、资本和自然资源等都是既定的,再假设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仅是X与Y两类商品。用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用纵轴表示Y商品数量,那么,如果这个社会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X商品,可以生产OA的数量;如果这个社会所有的资源都用于生产Y商品,可以生产OB的数量;如果这个社会所有的资源不是用来单纯生产一种商品而是在这两类商品之间分配使用,那么就会生产这两类商品可能的不同组合,如C点、D点、E点、F点等所代表的组合。把这些所有的可能的组合点连接起来,在坐标图中就得到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即曲线AB,如图1-1所示。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两部分,落在曲线以内的点如H点,表示没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X商品与Y商品的组合;落在曲线以外的点如J点,表示即使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也不可能生产的两类商品的组合。只有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才是可能的有效的生产组合,即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组合。既然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所有点都表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商品组合,那么,哪个点表示的商品组合为最优组合或最佳资源配置呢?或者说,哪个点表示的商品组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呢?这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因为选择不同的点所代表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例如,选择F点意味着这个社会将会生产较多数量的Y商品和较少数量的X商品;而选择C点,则意味着这个社会将会生产较多数量的X商品和较少数量的Y商品。但无论怎样,由于社会资源是稀缺的,它要多生产一种商品,就要付出少生产另一种商品的代价,这就是机会成本。例如,对于可能性C和F之间的选择,多生产X商品,即ON数量的X商品的机会成本就是KB数量的Y商品;多生产Y商品,即OG数量的Y商品的机会成本就是MN数量的X商品。因而,生产某商品的机会成本就是以同一资源生产另一个最佳商品或提供服务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当社会确定以某种方式使用资源时,不仅已做出了生产某些商品的决定,同时也做出了不生产另一些商品的决定,因而那些社会决定不予生产的商品,就可以被视为社会决定生产的商品的机会成本。因此,选择就意味着牺牲。
将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意两点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若一种商品生产多了,就必然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生产。对一个社会来说,首先要充分利用稀缺的资源,实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生产,然后再根据经济目标,在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各种生产可能组合之间进行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水平,还要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产量(如达到J点),这涉及技术进步的问题。
3.资源利用要解决的问题
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研究资源利用即要解决以下三个相关问题。
第一,充分就业问题。充分就业即如何使稀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既不存在资源的闲置,也无资源的浪费,并且使社会既定资源所能实现的产量达到最大。
第二,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是一个时点的要求,它还是一个时期的要求。现实中,在相同的资源限制条件下,一国的产量不能始终保持最大,产量会时高时低,这表现为一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就是要考虑如何用既定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物价稳定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物价的变动对资源配置与利用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影响都很大。物价水平过低会导致资源利用不足,失业增加,造成通货紧缩问题;物价水平过高可能导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经济学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就必须涉及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即如何实现物价稳定的问题。
1.2 经济学的定义
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尽管各个社会都存在稀缺性,但解决稀缺性的方法并不相同。人类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在不同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有所不同的。经济体制就是一个社会做出选择的方式,或者说是解决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方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于是,当前世界上经济体制基本有两种:一是市场经济体制,即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即通过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1.计划配置方式
计划配置方式是指计划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以计划配额、行政命令来统管资源和分配资源。计划配置方式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因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是计划,即通过社会的统一计划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在苏联和东欧国家,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来实践的,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计划也曾经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市场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计划配置方式可以从整体利益上协调经济发展,能集中力量完成重点工程项目。但是,配额排斥选择,统管取代竞争,市场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从而容易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
2.市场配置方式
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依靠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始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所有产品、资源都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从而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越来越大,市场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与市场发生直接的联系,企业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状况、市场上商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可能产生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等现象。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好的经济活动组织方式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但市场经济并非完美无缺,因此还需要政府用各种干预手段来纠正市场经济的不足。经济学家把这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体制称为混合经济,又叫现代市场经济。
既然稀缺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具体的经济体制,所以,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
1.3 经济学的分类
1.3.1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指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如何利用价格机制解决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在理解微观经济学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单位是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与厂商。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它以实现效用(满足程度)最大化为目标。厂商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它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即在这种资源配置下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第三,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从而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最优。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其他内容则围绕这一中心理论。正因为如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是指对单个经济单位和单个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分析。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某种商品的产量就属于价格和产量这类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微观经济学就是分析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3.2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指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理解宏观经济学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经济活动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组成的整体。因此,宏观经济学要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分析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寻找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广义的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总量概念)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这种变量有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如国民收入是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总和,总投资是各个企业的投资之和等;另一类是平均量,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价格等。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制定经济政策。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1.3.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有所不同,如表1-2所示。
表1-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比较

尽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存在着差别,但作为经济学的不同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是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共同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把社会经济体制作为既定的前提,不分析社会经济体制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既定的存在,分析在这一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这种不涉及体制问题,只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就是实证分析。从这种意义上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单个经济单位之和构成整体经济,宏观经济学分析的经济总量就是由经济个量加总而成的,对宏观经济行为和经济总量的分析是以一定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为基础的。例如,失业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要涉及劳动供求和工资决定理论,以及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理论,而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模型是建立在以完全竞争为假定前提的价格理论和工资理论基础之上的。
1.4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4.1 整体分析和个体分析
整体分析与个体分析是一对互补的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是确定社会科学研究起点的基本研究规则。在某些现象中,个体之间不发生反馈关系时,仅仅从个体出发就能对该社会现象进行可靠的分析。在某些现象中,个体之间必然要发生正、负反馈的关系,这时要得到可靠的认识,就有必要把社会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不可能获得完整、全面而可靠的知识。
1.4.2 边际分析
边际分析是现代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研究一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方法。它研究的是经济现象或经济变量在既定状态上的变化。例如,咖啡厅在常规营业时间上延长的营业时间,或者消费者在原来用电量的基础上多用的电量。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新增的”意思,指经济变量中“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单位”。西方经济学家非常重视边际分析方法,把边际分析方法的发现和应用看做一场“边际革命”。自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兴起后,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方法立刻广泛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