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阎毅,贺鹏飞等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1-01

书籍编号:30467179

ISBN:978712119155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736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是现代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从“硬件无线电”到“软件无线电”,被视为通信领域的第三次革命(第一次:从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第二次: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


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是目前通信技术中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络的全面使用,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需求。而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是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的重要新技术。因此,广大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迫切需要熟悉和掌握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技术。同时,“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但很难找到适合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使用的教材。


为了使广大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编者基于数年课程教学经验,在多年教学使用的讲义基础上,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外主要的一些经典教材,试图编写一本易读、易教的普通院校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教材。


本书讲述了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主要应用。全书分为 5 章,分别是: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述,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系统组成,软件无线电的软件设计,以及认知无线电概论。


本书主要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工程类专业本科生,适合32学时左右的专业课程;力求兼顾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主要系统,同时尽量反映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最新发展,旨在用比较小的篇幅,使学生对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有所了解,为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解决相关问题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本书在写作上不求全面、深入,但求概念准确,叙述简单明了,内容详细实用。每章开始有教学重点和主要内容提示,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丰富的例题,最后有本章小结、进一步学习推荐书目和习题,并配有电子教案和习题解答,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


本书由阎毅、贺鹏飞合编,具体分工如下:第1、2、3章由阎毅编写,第4、5章由贺鹏飞编写;全书由阎毅统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裴昌幸教授审阅了稿件,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所参考的相关教材,都列在书末参考文献当中。在此,向有关教材的原作者和出版社表示诚挚的谢忱。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与错误,切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联系邮箱:yanyiyt@163.com。


编者


2012年12月

第1章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述


教学提示: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具有重大突破性质的通信新技术,是电子信息、物联网、通信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本章简单介绍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基本技术、主要应用和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等。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基本技术、主要应用等,应重点掌握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主要应用等。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通信新技术,是通信领域的第三次革命。这三次革命为:


第一次,从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


第二次,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


第三次,从硬件无线电到软件无线电。


但是,对许多初学者来说,“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仍然是比较迷惑的词汇,对于它们的含义还是有许多误解。


在这一章里,我们概述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研究背景、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基本技术和主要应用等,以使读者对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1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研究背景


作为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通信新技术,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已经不是陌生的概念了。虽然真正的软件无线电系统与认知无线电系统还不是很多,但随着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未来的通信系统无疑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那么,究竟什么是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为什么会出现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呢?


1.1.1 软件无线电的研究背景


与许多通信新技术一样,软件无线电技术最早也是由军事通信技术发展而来的,经历了从军用到民用的发展历程。该技术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军方对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30~300 MHz)多模式无线电系统的开发。直到20世纪90年代,软件无线电概念才被明确提出。


1.问题的提出


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在军事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军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军事信息化。无线通信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信息传输手段。


但是,长期以来,军用无线设备都是针对不同的军事需求而设计的。对于不同的军用无线通信设备而言,虽然它们的发送与接收单元有许多相似的功能,但结构却有许多不同,不能通用。例如,不同无线通信设备的射频载波不同、调制方式不同、波形结构不同等。这就使得军事无线装备具有如下特点:


(1)品种多;


(2)系列多;


(3)通用性差;


(4)协同能力差。


这就是传统的“硬件无线电”。硬件无线电的上述特点,无法适应现代战争海、陆、空、天立体协同作战的要求。因此,必须考虑如何解决。


2.解决的方法


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空军中,飞机上有着众多的无线电设备:


(1)雷达系统;


(2)通信系统;


(3)导航系统;


(4)识别系统。


在传统的“硬件无线电”中,这些系统分别由不同的硬件设备构成。飞行任务的日益复杂多样,使得机载无线电设备越来越多,如图1-1所示。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机载无线电设备

由于受到飞机载重能力的限制,不可以无限地增加飞机上无线电设备的数量和重量。因此,美国空军启动了综合航电系统(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Navigation Identification Avionics,ICNIA)计划。综合航电系统包括通信、导航和识别系统。该计划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多功能、多频带的航空无线电系统。


1992 年,综合航电系统的样机成功进行了测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可编程的无线电系统。


在美国开发的第四代战斗机上采用了高度综合的航空电子系统。该系统的关键电子设备是一个综合的核心处理机。其中的通信、导航、识别系统整合为一个子系统(Communications Navigation Identification,CNI)。该系统可以提供以下功能:


(1)超视距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IFF)能力;


(2)安全、多通道、多频段语音通信能力;


(3)机载内部数据链(Inter Flight Data Link)交换能力;


(4)多编队飞行同步显示能力;


(5)支持35种不同的通信、导航、识别的信号波形的能力;


(6)射频(30~1 600 MHz)无线电通信。


这些功能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通用模块支持的(如图1-2所示),飞机电子设备不再出现通信机、导航仪等具体设备,系统功能是通过软件在通用模块的支持下实现的。


这就是最早的“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SR)”。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通信、导航、识别子系统

3.移动通信的困惑


在民用通信领域,无线移动通信是发展最为迅速的通信技术。在短短的数十年中,通信技术经历了从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两次变革,并将迎来第三次变革——从“硬件无线电”到“软件无线电”。


近20年来,移动通信发生了飞速变化,如图1-3所示。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 移动通信发展

移动通信经历了三代发展:


(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现在,正在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系统的升级换代速度很快,成本巨大。如果采用硬件替换的方法完成这种升级换代,则所需的成本惊人。据估计,在欧洲建立全新的3G网络需要费用达2 000亿美元。


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很多,如表1-1所示。

表1-1 移动通信系统标准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在我国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使用的移动通信系统有:


(1)GSM;


(2)CDMA;


(3)TD-SCDMA;


(4)WCDMA;


(5)cdma2000。


为了实现一部手机可以全球漫游的目标,需要适应不同的通信标准。为此,提出了“多标准通信终端”的概念。所谓多标准通信终端,就是可以工作在不同通信标准下的用户单元。为了实现多标准通信终端,采用传统的硬件无线电的方法显然是困难的;因为硬件无线电方式的经济成本较高。


例1-1 GSM系统的升级。


在GSM手机中增加GPRS数据服务,需要用户购买新的硬件终端,需要支付较大的经济负担。


4.软件无线电的引出


为了解决军用与民用无线通信系统的多标准问题,软件无线电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对于各种不同的通信标准,全世界都可以生产具有相同结构和器件的硬件平台,软件无线电终端可以通过软件下载获得新的服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例1-2 GSM系统的升级(续)。


在GSM系统中增加GPRS数据服务,如果采用软件无线电方式,用户就不需要购买新的硬件终端,只需下载新的软件就可以获得新的服务。


这样,系统升级的成本大大降低。


因此,许多专家认为:软件无线电是一个解决全球无线通信需求的方案。软件无线电技术将会成为未来无线通信设备设计的核心技术。


例1-3 SMR系统的升级。


美国的SMR系统是用于出租车行业的无线通信系统。用硬件无线电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升级,有两种方案:


(1)在现有站点和频段采用全新网络,同时更换新的车载机,在某一个特定时刻进行网络切换;


(2)采用全新的频段来配置新的系统,并逐步将老用户转移到新的系统中来。


方案(1)的缺点在于:在原有车载机旁加装新的系统是困难的,所需的经济成本也比较大,用户无法接受。


方案(2)的缺点在于:频谱资源非常紧缺,获得新的频段是很困难的;两个频段同时服务于一个用户群,经济负担也是无法承受的。


如果采用软件无线电的方法进行系统升级,可以进行逐步升级方案:在典型SMR的5个信道中,先将其中一个信道用于新的系统,过一段时间增加一个信道,直到全部5个信道都更新完毕。


该方案的优点在于:成本最低。


例1-4 3G移动通信系统的升级。


现在的3G移动通信系统就是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因此,3G移动通信系统在系统升级时所需的成本是很低的。


结论:在无线通信系统升级时,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付出的成本是最低的。


1.1.2 认知无线电的研究背景


软件无线电是一种载波频率、信号带宽、调制方式、网络接入等特性均由软件定义的无线电技术。


1.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软件无线电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结构通用,功能实现灵活,升级换代方便;


(2)易于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


(3)由于它通过软件实现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更易于采用新的信号处理手段,从而提高系统抗干扰的性能;


(4)拥有较强的跟踪新技术的能力。


但是,软件无线电的实现还需要克服以下技术难点:


(1)多频段天线的设计;


(2)宽带A/D、D/A转换;


(3)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因此,软件无线电还是有待改进的。


2.频带分配


频谱是通信能够使用的唯一资源;与水、空气等自然资源一样,频谱也是一种日益频谱资源的统筹规划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管理的。在国内,频谱管理是由国家频率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国家频率管理研究所进行的。


频带分配的不同原则:


(1)基于静态频带的分配原则;


(2)基于动态频带的分配原则。


图1-4所示为国际电信联盟制定的频带分配情况。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4 频带分配情况

由图1-4可以看出,不同的频带被分配用于不同的用途。


我国先后开放了 2.4 GHz、5.8 GHz 作为工业/科学/医学(Industrial,Scientific and Medical,ISM)频段,提高了微波频段无线扩频技术的商业价值。但是,ISM 频段的资源非常有限。


例1-5 2.4 GHz频段的带宽。


2.4 GHz频段的带宽为80 MHz,由于多数无线局域网产品都工作在这个频段上,因此,只能采用扩频调制技术的工作方式。


对于频谱这个通信能够使用的唯一资源,可用频段将它分为两类:


(1)授权频段;


(2)非授权频段。


授权频段是由政府授权使用的。专门的频谱管理机构分配特定的授权频段,供给特定的通信业务使用。因此,授权频段具有独享性。


非授权频段是开放的,使用者无须申请就可以使用。因此,非授权频段通常是饱和的。


频谱资源的紧张已经成为制约无线通信业务发展的瓶颈。甚至有人断言:未来战争的胜利者,必然是最善于控制、驾驭、运用电磁频谱的一方。


因此,频谱复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无线通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频谱复用技术的两个研究方向:


(1)降低信号的功率谱密度,以进行频谱的复用;


(2)采用灵活的频谱管理技术。


许多学者经过检测、分析当前无线频谱的使用状况,发现:虽然大多数频谱已经分配给不同的用户,但是,在相同时间、相同地点频谱的使用却非常有限。


常常是:大部分频率点未被使用,而热点频率则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


2002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管理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频谱政策任务组撰写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前分配的绝大多数频谱的利用率在 15%~85%之间。


2005年,美国对芝加哥地区长期频谱占用情况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在3 GHz以下的频谱的平均利用率为5.2%,如图1-5所示。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5 频谱平均利用率

因此FCC认为,当前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频谱资源可用,而是现有的频谱分配方式导致频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必须彻底改变当前的固定频谱分配政策,采用动态频谱分配政策,利用多种技术实现“频谱共享”。


这种频谱利用的不足,可以用“频谱空洞”的概念来描述。所谓频谱空洞,是指分配给授权用户的频段,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理位置条件下,没有被授权用户使用。


由于采用静态频谱授权方式,导致了频谱空洞的存在。由于频谱空洞的存在,降低了频谱利用率。由于频谱利用率的低下,使得频谱资源异常紧张。


为了解决有限的频谱资源和不断增长的无线通信用户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采用新的技术,以减少频谱空洞,提高频谱利用率。


4.认知无线电的引出


将被授权用户称为主用户,或既有用户;与之对应,未被授权的用户称为次用户,或认知用户。


为了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频谱空洞的出现,可以在主用户没有使用授权频谱的情况下,允许次用户接入频谱空洞。这样,就可以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这就是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思想。


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就是利用频谱空洞,提高频谱利用率的软件无线电。


1999年,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最早由瑞典的Joseph Mitola博士提出,它是对软件无线电功能的进一步扩展。


1.2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定义和特点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技术经历了以下发展:


(1)从硬件无线电到软件无线电;


(2)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


那么,究竟什么是软件无线电?什么是认知无线电?


1.2.1 软件无线电


在现代通信技术中,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无疑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之一。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当今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随着通信进入数字技术时代,数字通信系统已经成为我们当今主要的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成为了解决通信问题的最佳方法。


1.软件无线电的含义


面对越来越多的各种通信设备,我们需要一种软件无线电技术。有了这种软件无线电技术,只需配置一个无线电硬件设备,就可以实现任何通信应用。


例1-6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通信设备。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以后,一种无线电硬件设备就可以实现手机、卫星接收机、收音机等多种设备的通信功能,如图1-6所示。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用一种无线电设备,实现多种通信需求。这就像用一台个人计算机,通过运行不同的软件,就可以完成各种功能一样,如表1-2所示。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6 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无线电设备

表1-2 软件无线电设备与个人计算机的对比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软件无线电的定义


1992年,美国MITRE公司的Joseph Mitola III首次明确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他给出的软件无线电的定义为:


定义1 软件无线电是多频带无线电,它具有宽带的天线、射频转换,模/数和数/模变换,能够支持多个空中接口和协议,在理想状态下,所有方面(包括物理空中接口)都可以通过软件定义。


这个最初的定义,明确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给出了软件无线电的基本含义和理想结果。


软件无线电论坛(www.sdrforum.org)给出的软件无线电定义为:


定义2 软件无线电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电体系结构,它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使无线网络和用户终端具有可重配置能力。


软件无线电提供了一种建立多模式、多频段、多功能无线设备的有效而相当经济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实现功能的提高。


软件无线电可以使整个系统(包括网络和用户终端)采用动态的软件编程对设备进行重配置。也就是说,相同的硬件可以通过软件定义来完成不同的功能。


3.软件无线电的特点与核心思想


软件无线电论坛的定义,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1)三多,即多频段/多模式/多功能(Multiband/Multimode/Multirole,M3);


(2)两可,即可重配置/可重编程。


这里的“多频段”是指:软件无线电可以工作在很宽的频带范围内;“多模式”是指:软件无线电能够使用多种类型的空中接口;“多功能”是指:软件无线电采用相同的无线设备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可重配置”是指:软件无线电系统的操作软件可以重新配置,以实现不同功能;“可重编程”是指:软件无线电系统的硬件可以重新编程,以完成不同的任务。


上述定义也给出了实现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核心思想:


(1)采用开放的、标准化的、通用的硬件平台;


(2)使宽带模/数转换器、数/模转换器尽可能地接近天线;


(3)用软件实现尽可能多的无线电功能;


(4)通过软件实现系统功能的设置与升级。


利用上述思想构建的无线电系统,就可以使得系统具有多频段、多模式、多功能的通信能力。


进入21世纪,软件无线电已经被视为继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之后的通信领域的第三次重大技术进步。


1.2.2 认知无线电


认知无线电是一个非常新的无线电概念,它是软件无线电的最顶端应用,如图 1-7所示。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7 认知无线电是软件无线电的发展

1.认知无线电的定义


定义: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是一种智能无线通信系统,它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进行学习,利用相应结果调整自己的传输系统,使用最合适的无线资源完成无线传输。


上述定义中的认知,表示在输入激励与输出响应之间的智能状态和处理过程。认知,就是采用理解、学习、综合等方式探索事物的一般性原理。


认知无线电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1)感知;


(2)智能;


(3)学习:


(4)自适应;


(5)可靠性;


(6)有效性。


认知无线电系统就是具有感知、学习、自适应能力的智能无线电系统;认知无线电可以帮助用户自动选择可靠、有效的方式,进行最经济的无线信号传输。


2.认知无线电的目标


认知无线电利用频谱空洞,提高频谱利用率,实现自动选择最好、最经济的方式进行无线传输。其主要目标为:


(1)提高无线频谱的利用率;


(2)实现随时随地高度可靠的通信。


认知无线电的核心思想,是使认知用户设备具有发现频谱空洞,并且合理利用频谱空洞的能力,以保证不会对既有用户造成干扰。


随着数字信号处理、网络、机器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认知无线电的实现已经成为可能。


3.认知无线电的能力


为了实现认知无线电的目标,认知无线电需要具有以下能力:


(1)认知能力,即捕获或感知来自无线环境的信息的能力。这是一种智能,也是认知无线电与软件无线电的区别所在。


(2)可重配置能力。认知无线电使无线设备可以在不改变硬件的条件下,根据无线环境动态地改变自身系统结构与参数(如频率、功率、调制、协议等)。这也是软件无线电所具有的能力。


认知能力是一种复杂的智能,它包括如何获得无线环境在空间域和时间域上的随机变化情况。


通过认知能力,认知用户可以确定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频谱中未被使用的部分,从而可以根据这个信息选择最好的频段和合适的传输参数,使得认知用户的介入不会对既有用户形成干扰。


4.认知任务的完成


认知任务的完成需要数字信号处理与机器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认知任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无线环境分析,具体包括:分析无线环境;检测频谱空洞。


(2)信道状态估计,具体包括:估计信道状态;预测信道容量。


(3)传输参数控制,具体包括:确定传输功率;确定数据速率;选择传输模式;选择传输带宽。


例1-7 认知任务介绍。


如图1-8所示,为了完成认知任务,需要经过以下过程:


(1)认知用户系统的接收机需要进行无线环境分析,通过感知无线信道,估计无线环境状态,检测频谱空洞。


(2)认知用户系统的接收机需要进行信道状态估计,检测信道容量,并根据信道估计的结果,通知发射机进行参数控制。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8 认知任务介绍

(3)发射机根据接收机得到的信道状态,确定介入频率、发射功率、传输模式、传输带宽等。


当这些任务完成之后,就可以实现通信。


从上述示例可以看出,在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发射机的认知模块需要与接收机中的认知模块协调工作。这个过程需要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建立反馈通道。因此,认知无线电也是一种反馈通信系统。


1.3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的发展


软件无线电从20世纪70年代起源,到1992年首次被明确提出,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直到软件无线电发展的顶级应用——认知无线电。


在这一节中,我们讨论无线电技术从硬件无线电到软件无线电、从软件无线电到认知无线电的发展过程,以使读者对软件无线电和认知无线电有更多的了解。


1.3.1 从硬件无线电到软件无线电


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特别是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普及,全世界使用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无线数字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随着无线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我们身边的无线设备越来越多。面对越来越多的通信系统,我们需要一种可以应对多种通信功能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这就是软件无线电系统。


为了更好地理解软件无线电的含义,我们还是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谈起,看看无线电技术是如何从硬件无线电发展到软件无线电的。


1.硬件无线电


所谓硬件无线电,是指无线电设备的功能是由硬件结构确定的,系统的工作很少有软件参与,它们在功能上是确定的。


长期以来,我们在使用各种不同的硬件无线电系统,比如手机、收音机、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等。


例1-8 硬件无线电系统的结构。


图1-9所示为一款模拟外差式手机系统的部分硬件结构框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手机硬件系统包括天线、射频部分、基带部分、话音部分等。


天线用于收发无线电信号。


双工器使得系统可以工作在双工状态。


在接收信号时,天线接收到的无线电射频模拟信号,经过双工器到达射频部分。在射频部分中,射频模拟信号经过高频放大、第一次变频、中频放大、第二次变频,频率降低到合适程度;再经过模/数(A/D)变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入基带部分处理。


在发射信号时,工作过程与接收信号基本相反。


这种模拟外差式手机系统曾广泛应用于无线电设备中。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模拟硬件无线电;


(2)数字硬件无线电。


在模拟硬件无线电阶段,系统功能完全由具有各种特定功能的固定电路模块组合而成,如滤波器、放大器、调制器等,这些电路模块的功能不能发生任何改变,因此称之为模拟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与认知无线电概论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9 模拟外差式手机系统部分硬件结构框图

在数字硬件无线电阶段,经过模/数变换之后,许多由硬件完成的功能可以由软件实现。


对于硬件无线电系统来说,由于电路模块的功能固定,如果需要系统升级换代,将不可避免地淘汰原有系统,替换新的系统。


为了实现多频段、多模式、多功能应用,如果仍然采用硬件无线电技术,将要付出很大的成本。


2.软件控制无线电


在上述硬件无线电的第二个阶段——数字硬件无线电,虽然许多硬件的功能可以由软件实现,但是数字硬件无线电系统的可重编程、可重配置能力较差。


虽然数字无线电系统可以通过软件方式处理数据、控制系统,但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不能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