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方志豪,朱秋萍,方锐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2-01

书籍编号:30467229

ISBN:97871211944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53386

版次:2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光纤通信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已经成为现代通信发展的主流方向,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通信业务都是采用光纤通信方式传送的。特别是,以光纤作为主要传输介质的互联网已遍布全球各地,没有光纤通信,就没有今天因特网(Internet)的巨大规模,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也就不可能这样快速。


本书第1版(2008年7月,电子工业出版社)是在作者多年从事光纤通信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著出版的。几年来,本书被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选用作为教材,承蒙这些院校同行教师们的支持和肯定,给本书第2版的修订注入了动力,使修订的方向进一步明确。


本书第2版修订的主要内容是:补充新的技术内容和新的技术指标;合理调整部分章节的结构;对文句进行精益求精的修改。其中,改动较多的是2.2.3节、2.3.5节、3.2.2节、3.2.7节(新增)、5.2节、5.3.6(移自8.2.3节),其余大多数章节也有程度不等的修改。本书在修订过程中注重反映光纤通信领域的新成果,以满足光纤通信课程的教学需要,使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实际、贴近新技术、贴近新应用。本书此次修订后,除继续保持第1版所具有的特色外,在内容准确性、论述精练性和文句可读性方面有望跨上一个新台阶,使本书更臻完美。


本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1.一个抓住,即抓住主干内容


光纤通信的主干内容是光纤、光端机、WDM(波分复用)和SDH(同步数字系列)。缺少这四个内容中的任何一个,就谈不上是真实的光纤通信。所以,本书用6章的篇幅来阐述这四个主干内容,力求讲清楚、讲透彻。这是本书不同于一些同类书籍的最主要特点。


2.三个突出,即突出实用性、系统性和先进性


实用性 本书中光端机以国内主流产品为依据来进行阐述,使读者掌握实用的知识与技术,从而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会生疏无策;在光纤和传输规范等内容中较多介绍了ITU-T等标准,以增进读者的标准化意识;对重要而复杂的数学推导舍弃了繁难的推导过程,但给出清晰的推导步骤,让读者掌握重要的物理概念和有用的结论。


系统性 本书对光纤通信四个主干内容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对每一个主干内容自身的机理都做了详细的阐述,真实地反映了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掌握光纤通信完整的知识。


先进性 本书注重介绍新型光纤和光器件技术的发展成果,同时较详细地介绍了近几年推出的光纤通信的热门新技术,如A/BPON、EPON和GPON接入技术、MSTP传送技术、MPLS和MPλ/LS交换技术等,这些新技术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读者从本书深入浅出的介绍中容易了解这些新技术,体验到光纤通信的飞速发展。


本书共8章,系统地阐述了光纤通信的原理、特性、组成及应用。


第1章简要阐述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使读者从阅读本书一开始就对光纤通信系统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为学习后面各章节奠定基础。


第2章清晰地介绍光纤的基本结构、传光原理和特性参数,使读者掌握光纤的基本理论和各种实用知识。其中,光纤导波模式的理论分析,论述有序,概念清晰,具有新意。


第3章和第4章系统地介绍光端机(光发送设备和光接收设备)的基本构成及其实现方式,使读者掌握端到端信息传输的过程及码元的具体形式,熟悉光端机与电端机和光纤之间的连接特点,从而对光纤通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性的认识,而不是零散的、局部的认识。


第5章和第6章介绍WDM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实现、光纤数字通信系统的SDH制式等。本书SDH内容精练但不失完整性,而且分析与举例结合,易读好懂,读者从中容易学到从一般资料中难于得到的有用知识。


第7章和第8章介绍光纤接入网、光纤局域网、光纤城域网、光纤广域网、光传送网和全光网。读者从中可以清楚了解到光纤通信的许多新技术。


以上8章构成本书的统一体,但各章又有一定的独立性,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学或调换顺序学习。


本教材的建议授课学时数为54~72学时。为方便教学,本教材为任课教师提供免费电子教学课件,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uaxin.edu.cn)注册下载或发送电子邮件至davidzhu@phei.com.cn索取,欢迎任课教师及时反馈授课心得和建议。


本书第2版由方志豪和朱秋萍统稿。在修订过程中,作者参阅了许多新的文献资料,得到了武汉大学和武汉东湖学院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助于电子工业出版社竺南直编辑认真高效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若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联系方式:qpzhu@whu.edu.cn。


作者


2012年12月

第1章 概述


1.1 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 光纤通信的定义


光纤通信是以光波作为传输信息的载波、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图1-1是光纤通信的简单示意图。其中,用户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与发送端和接收端相连,发送端将用户输入的信息(语音、文字、图形、图像等)经过处理后调制在光波上,然后入射到光纤内传送到接收端,接收端对收到的光波进行处理,还原出发送用户的信息并输送给接收用户。


根据光纤通信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光纤通信归属于光通信和有线通信的范畴。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光纤通信的简单示意图

1.1.2 光纤通信发展过程


了解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光纤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指标,为以后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大体说来,光纤通信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探索阶段


1966年英籍华人科学家高锟(Charles Kao)发表了名为“用于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了用石英光纤做光波导进行光纤通信的新概念。该论文对石英光纤的损耗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消除石英玻璃中的杂质才能做出低损耗光纤,并通过实验预言了只有当光纤中的光损耗小于20 dB/km时,光纤在通信中的实际使用才有可能开始。该论文实验中的石英玻璃的光损耗为1000 dB/km,这是当时石英玻璃的损耗水平。该论文是打开现代光纤通信技术大门的钥匙,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鉴于高锟理论对于光纤通信的里程碑意义,2009年高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2.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起步阶段


这个阶段是光纤通信能否问世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


(1)研制出低损耗光纤


1970年美国康宁(Corning)公司依据高锟理论率先制成20 dB/km损耗的光纤。


1972年美国康宁公司制成4 dB/km损耗的光纤。


1973年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制成1 dB/km损耗的光纤。


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和富士通(Fujitsu)公司制成0.5 dB/km低损耗的光纤。


1979年日本NTT和富士通公司制成0.2 dB/km低损耗的光纤。


现在,光纤损耗已低于0.4 dB/km(1.31 μm波长窗口)和0.2 dB/km(1.55 μm波长窗口)。


(2)研制出小型高效的光源和低噪声的光检测器件


这一时期,各种新型长寿命的半导体激光器件(LD)和光检测器件(PD)陆续研制成功。


(3)研制出光纤通信实验系统


1976—1979年美国、日本相继进行了0.85 μm波长、速率为几十Mb/s的多模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试验。


3.20世纪80年代进入商用阶段


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已在长途通信网中广泛采用光纤通信方式,并大力发展洲际海底光缆通信,如横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缆、横跨大西洋的海底光缆等。在此阶段,光纤从多模发展到单模,工作波长从0.85 μm发展到1.31 μm和1.55 μm,通信速率达到几百Mb/s。


我国于1987年前在市话中继线路上应用光纤通信,1987年开始在长途干线上应用光纤通信,铺设了多条省内二级光缆干线,连通省内一些城市。从1988年起,我国的光纤通信系统由多模向单模发展。


4.20世纪90年代进入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许多国家为满足迅速增长的带宽需求,一方面继续铺设更多的光缆,如1994年10月世界最长的海底光缆(全长1.89万千米,连接东南亚、中东和西欧的13个国家)在新加坡正式启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还不断努力研制新器件和开发新技术,用来提高光纤的信息运载量。1993年和1995年先后实现了2.5 Gb/s和10 Gb/s的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随后推出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可使光纤传输速率提高到几百Gb/s。


20世纪90年代也是我国光纤通信的大发展时期。1998年12月,贯穿全国的“八纵八横”光纤干线骨干通信网建成,网络覆盖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和70%的地市,全国长途光缆达到20万千米。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以光缆为主、卫星和数字微波为辅的长途骨干网络,我国电信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综合通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1.1.3 光纤通信的优点


1.速率高,传输信息量大


光纤自身的频带宽度很大,研究指出单模光纤可利用的带宽已达到30 THz(1 THz=1012 Hz)。按照粗略的估计,一对单模光纤应能传送几亿路数字电话(若按码率的一半简单折算,一路数字电话的带宽为32 kHz)或几十亿路模拟电话(一路模拟电话的带宽为4 kHz)。目前的实用水平已达到几百万路数字电话。


2.损耗低,传输距离远


光纤传输损耗已低达0.2 dB/km(单模1.55 μm)和0.35 dB/km(单模1.31 μm),而且在相当宽的频带范围内损耗不变化。中继距离可达50~100 km。而市话电缆的损耗为20 dB/km(4 MHz),同轴电缆的损耗为19 dB/km(60 MHz),中继距离仅几千米。可见,光纤比同轴电缆的中继距离要大十几到几十倍。


3.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


构成光纤的石英(SiO2)玻璃是绝缘介质材料,不怕电磁场(强电、雷电、核辐射)干扰,也没有地回路干扰,并且外泄光能很少,光纤之间不串话。


4.耐腐蚀、耐高温、防爆,可在恶劣环境中工作


石英玻璃耐腐蚀,且熔点在2000℃以上。光纤接头处不产生放电,没有电火花。


5.重量轻、体积小,便于线路施工


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硅(Si)的比重为2.2,小于铜的比重8.9。所以,相同话路容量的光缆重量为电缆重量的1/30~1/10(注:根据国际和我国有关标准规定,基本物理量中没有重量、只有质量,在工商经贸和日常生活中重量只是质量的习惯用语)。此外,一根光纤外径约为0.1 mm,6~18芯光缆外径约为12~20 mm,是相同话路容量的电缆外径的1/4~1/3。


1.2 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分类


1.2.1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图1-2是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框图,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光纤、光发送器、光接收器、光中继器和适当的接口设备等。其中,光发送器的功能是将来自用户端的电信号转换成为光信号,然后入射到光纤内传输。光接收器的功能是将光纤传送过来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然后送往用户端。光中继器用来增大光的传输距离,它将经过光纤传输后有较大衰减和畸变的光信号变成没有衰减和畸变的光信号,再继续输入光纤内传输。实际中,光发送器和光接收器安放在同一机架中,合称为光纤传输终端设备,简称光端机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框图

1.2.2 光纤通信系统分类


1.按传输信号划分


(1)光纤模拟通信系统


特征:用模拟电信号对光源强度进行调制。


优点:设备简单,不需要模/数(A/D)、数/模(D/A)转换部件。


缺点:光电变换时噪声大,使用光中继器时噪声积累多。


适用范围:短距离通信,如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工业和交通监控电视等。


(2)光纤数字通信系统


特征:用脉冲编码调制(PCM)电信号对光源强度进行调制。


优点:抗干扰性强,噪声积累少,与计算机连用方便。


缺点:设备较复杂。


适用范围:长距离通信,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光纤通信系统。


2.按光波长和光纤类型划分


(1)短波长(0.85 μm)多模光纤通信系统


通信速率低于34 Mb/s,中继间距在10 km以内。


(2)长波长光纤通信系统


① 1.31 μm多模光纤通信系统


通信速率为34 Mb/s和140 Mb/s,中继间距为20 km左右。


例如,建于1987年的武汉—荆州34 Mb/s(1.31 μm)多模光纤通信系统,全长240 km,设9个中继站,通信容量480路。


② 1.31 μm单模光纤通信系统


通信速率可达140 Mb/s和565 Mb/s,中继间距为30~50 km(140 Mb/s)。


例如,建于1991年的合肥—芜湖140 Mb/s(1.31 μm)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全长146 km,设4个中继站,通信容量1920路。


③ 1.55 μm单模光纤通信系统


通信速率可达565 Mb/s以上,中继间距更长,可达70 km左右。


注:光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不可见光又分为紫外光和红外光。其中,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为0.39~0.76 μm;紫外光的波长范围为0.006~0.39 μm,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红外光的波长范围为0.76~300 μm,比可见光的波长要长,红外光又分为近红外光(0.76~2.5 μm)、中红外光(2.5~25 μm)和远红外光(25~300 μm)。光纤通信使用的波长0.85 μm,1.31 μm和1.55 μm属于近红外光。


3.按调制方式划分


(1)直接强度调制光纤通信系统


该系统是将待传输的数字电信号直接在光源的发光过程中进行调制,使光源发出的光本身就是已调制光,又称为内调制光纤通信系统或直接调制光纤通信系统。该系统的优点是设备简便、价廉,调制效率较高,缺点是这类调制会使光谱有所增宽,对进一步提高速率有影响。目前实用的光纤通信系统均采用这类调制方式,其最高速率已达10 Gb/s。


(2)外调制光纤通信系统


该系统是在光源发出光之后,在光的输出通路上加调制器(如电光晶体等)进行调制,又称为间接调制光纤通信系统。这类调制对光源谱线影响小,适合很高速率的通信,目前采用外调制的实验系统其速率可达20 Gb/s。


(3)外差光纤通信系统


该系统又称为相干光通信系统。其原理是:发送端的本地光频振荡信号被电信号所调制(调幅、调频、调相等),然后输入到单模光纤内传输,光束传到接收端后再与接收端的本地光频振荡信号进行混频、解调,还原出电信号。


该系统的优点是接收灵敏度高,信道选择性好。但其外差系统的设备复杂,对激光光源的频率稳定度和单色性以及对单模光纤的保偏振性要求都很高,技术难度很大,正在研制中。


4.按传输速率划分


(1)低速光纤通信系统


传输速率为2 Mb/s,8 Mb/s。


(2)中速光纤通信系统


传输速率为34 Mb/s,140 Mb/s。


(3)高速光纤通信系统


传输速率≥565 Mb/s。


5.按应用范围划分


(1)公用光纤通信系统


如光纤市话中继通信系统、光纤长途通信系统和光纤用户接入系统等。


(2)专用光纤通信系统


主要指非邮电部门经营的光纤通信系统,如光纤局域网等。


6.按数字复接类型(即速率转换制式)划分


(1)准同步数字系列(PDH)光纤通信系统


目前565 Mb/s以下速率的光纤通信系统多属此类。


(2)同步数字系列(SDH)光纤通信系统


该系统优点甚多,正在发展之中。目前,已经实用的SDH系统其单波长通信速率可达2.5 Gb/s,10 Gb/s和40 Gb/s。有关PDH和SDH的具体介绍见6.1节。


1.3 数字话路基础知识


1.3.1 语音信号的PCM数字化


语音信号数字化方法目前有两种方式:脉冲编码调制(PCM)和增量调制(ΔM)。下面介绍最常用的PCM方式。


图1-3所示为语音信号的PCM数字化框图。其中,图1-3(a)表示发送端的PCM数字化过程,它由三个步骤来实现,即采样、量化和编码。其功能是将语音模拟信号变换成为PCM数字信号。所以,采样、量化和编码又合称为A/D变换(模/数变换)。


图1-3(b)表示接收端的PCM数字化逆过程,它由两个步骤来实现,即解码(译码)和滤波。其功能是将PCM数字信号还原成为原始的语音模拟信号。解码和滤波合称为D/A变换(数/模变换)。


图1-3(c)表示发送和接收的全过程。其中,A/D变换和D/A变换分别为图1-3(a)和图1-3(b)的整个过程;合路(又称为复接)用来将多路(即各支路)数字信号合为一路;码型变换用来将合路输出的单极性二元码序列转换成为适合电缆信道传输的码型;码型反变换用来将电缆信道传输过来的码型还原成为单极性二元码序列;分路(又称为分接)用来将合路信号分离成为各个支路信号。


PCM方式下语音数字通信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语音模拟信号在发送端经过采样、量化、编码及合路后变成单极性二元码序列,再经过码型变换变成适合电缆信道传输的码型;该码型脉冲序列经过电缆信道传输后,在接收端通过放大再生处理,然后进行码型反变换,再经过解码、滤波及分路,就可以将数字信号还原成为语音模拟信号。


实际中,发、收两端的上述过程是由PCM终端设备来实现的。


下面简要说明采样、量化和编码的基本特点。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 语音信号的PCM数字化框图

1.采样(Sample)


一个连续信号可以用间隔时间为Δt的一系列离散瞬时值来代替,称之为采样。条件是式中,fmax为连续信号的最高频率成分;Δt称为采样周期。此即奈奎斯特(Nyguist)采样定理,fS=2fmax的采样频率称为奈奎斯特频率。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对语音信号而言,其频率在300~3400 Hz之间。按照采样定理,fS取3400 Hz×2=6800 Hz就可以了。实际应用时,为了降低接收端低通滤波器的实现难度,往往将采样频率取得更高些。在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原为CCITT即国际电话电报咨询委员会)建议中,规定语音信号的采样频率fS统一取为8000 Hz,即语音信号采样周期Δt=1/fS=125μs。


2.量化(Quantization)


在最大采样幅值范围内用一组有间距的电平(称为量化电平)来分层,各个采样幅值的真实值就用最靠近的量化电平来近似表示,称之为量化。


量化中的近似处理所引起的误差称为量化噪声。研究得知,量化后小信号引入的量化噪声要比大信号的更大些。因此,在量化过程中可设法增多小信号的量化等级而减少大信号的量化等级。这就是非均匀量化法的基本原理。采用非均匀量化法,可以使总的量化噪声减小,而总的量化等级数目却保持不变。


在实用化设备中,为实现非均匀量化,实际上是首先对输入信号进行非线性处理,然后再进行均匀量化,而保持总的效果与非均匀量化相同。具体而言,就是首先在发送端对输入信号用对数函数进行幅度的非线性压缩,然后再进行均匀量化;在接收端,信号经译码处理后,再用指数函数对信号进行非线性扩张,从而恢复出原信号。


对于语音信号,国际标准中规定了两种非均匀量化标准,通常称为μ律(用于 PCM 24路制式)和A律(用于PCM 30路制式),国际通信时以A律制式为标准,μ律制式应转换为A律制式。我国采用的是A律标准。语音信号的A律量化等级即量化电平数为256。


3.编码(Code)


将量化电平用一定位数的二进制代码来表示,称之为编码。这些二进制代码又称为量化代码。量化代码和量化电平之间的替代是一一对应的。实际应用中,采样、量化和编码是在同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中实现的。


对于语音信号,每一个量化电平用8位二进制代码来表示,称为一个码组(Code Block,CB),正好能够表示28=256个量化电平。其8位二进制构成的码组是这样安排的:第1位为符号位,表示量化电平的正、负符号,正极性时置“1”,负极性时置“0”;第2~4位表示非均匀量化的8个段位;第5~8位表示每个段位中的16个量化电平。


完成以上编码后,再将偶数位进行翻转,变成ADI码(数字交替翻转码),以便减少长连“0”。


1.3.2 话路的时分复用(TDM)


时分复用的目的是,在一条信道上串行传输多路信号,用以扩大数字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其原理方法是:将传输时间按照采样周期Δt进行分割,每一个分割段称为一帧(Frame);将每一帧再等分成若干互不重叠的时隙(Time Slot,TS),每路信号在一帧时间内只能占用一个时隙。在发送端,多路信号顺序地占用各自的时隙,合路(复接)构成复用信号,然后送到一条信道中传输。在接收端,将收到的复用信号按照与发送端同样的时间顺序分开每一路信号,实现分路(分接)。


语音信号的TDM过程如下:将30路模拟语音信号分别进行PCM数字化后,按照一定的时间格式进行合路复用,在一个信道中传输。该合路复用信号称为PCM基群或一次群。在接收端,依据相同的时间格式,从收到的基群信号中分接出30路PCM数字语音信号,然后分别对各路语音信号进行PCM解码,还原出30路模拟语音信号。实现以上过程的设备,称为PCM基群终端设备,或简称PCM基群设备。


由于复用后的编码数字信号是一个无头无尾的数字码流,尽管其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提高了信道使用效率,但若不能分辨出各个采样码组,仍将无法实现通信。因此,在TDM复用过程中,还要插入一定的开销比特作为同步识别信号,以保证发端的正确插入和收端各路信号的正确分离。这就要求合路的复用信号按一定的帧格式组成码流。


我国采用的PCM基群的帧结构如图1-4所示。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4 PCM基群的帧结构图

在上述PCM基群的帧结构中,一帧的周期为125μs(1/8000 Hz)。每帧内含32个时隙,以TSi(i=0,1,2,…,31)表示。每个时隙为125μs/32≈3.9μs,占8比特(8个码元),称为1个码字,正好放入1个采样码组。每个码元的时宽为3.9μs/8≈0.488μs。


PCM基群对一帧中的32个时隙做了如下规定。


(1)每路语音在一帧中只占用1个时隙


使用TS1~TS15,TS17~TS31共30个时隙(称为话路时隙)分别依次传输30路PCM语音信号。具体言之,第0帧的TS1~TS15,TS17~TS31分别放入第1~30路语音在各自第1时刻的采样码组,第1帧的TS1~TS15,TS17~TS31分别放入第1~30路语音在各自第2时刻的采样码组,其余类推。所以,每一路的传输速率为1个码组/125μs=8 b/125μs=64 kb/s。基群(32路)传输速率为64 kb/s×32=2.048 Mb/s。


(2)TS0是同步时隙


偶序号帧的TS0的第2~8比特为帧同步码“0011011”;第1比特(×)供国际通信使用,不用时置“1”。奇序号帧的TS0的第3比特(A1)是帧失步告警码(向对端告警),同步为“0”,失步为“1”;第2比特固定为“1”,以避免奇序号帧的TS0的第2~8比特出现“0011011”而被接收端误判为帧同步码;第1比特(×)供国际通信使用,不用时置“1”;奇序号帧的TS0的第4~8比特(×)供国内通信使用,不用时均置“1”。


(3)TS16是信令时隙


第0帧的TS16的第1~4比特为复帧同步码“0000”;第6比特(A2)是复帧失步告警码,同步为“0”,失步为“1”;第5,7,8比特(×)备用,不用时置“1”。第1~15帧的TS16的前4比特(abcd)传送第1~15路的信令信息(如拨号、挂机、占用等),后4比特(a′b′c′d′)传送第16~30路的信令信息,即每帧内的TS16时隙只能传送两条话路的信令。


在PCM基群中,每16帧称为一个复帧,正好完成30个话路信令的传输(由第1~15帧的TS16实现)与同步分离(由第0帧的TS16实现)。复帧比特数为256 b×16=4.096 kb,复帧周期为125μs×16=2 ms。


1.3.3 数字复接系列


数字复接系列是TDM方式下分路及合路信号码速之间的转换关系。我国和欧洲采用CCITT建议的30路制式,其标准为


● 每一个话路速率为64 kb/s;


● 30个话路组成1个基本群,称为基群(或一次群),其速率为2.048 Mb/s;


● 4个基群组成1个二次群,其速率为8.448 Mb/s;


● 4个二次群组成1个三次群,其速率为34.368 Mb/s;


● 4个三次群组成1个四次群,其速率为139.264 Mb/s;


● 4个四次群组成1个五次群,其速率为564.992 Mb/s。


可见: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以上关系可以概括为合路速率>分路总速率。因此,相应的分路必须填充一定数量的码元,才能使合路速率等于分路总速率。这些填充码元(见表1-1)正好用于同步、监控等。

表1-1 用于合路的填充码元数

光纤通信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实际中,数字复接和分接(即数字信号的合路和分路)是用数字复用设备(Digital Multiplex Equip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