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工程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人机工程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李达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1-01
书籍编号:30467560
ISBN:978712121511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478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人机工程学
作者:李达
ISBN:978712121511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丛书编委会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赵 博 戚 彬 王建华 刘春媛 隋凌燕
贺松林 姜 勇 张 泉 李 达 徐淑芳
艾 萍 王天健 李 艳 张蓓蓓 姜洪奎
崔闽清 史淑慧 刘 进 范波涛 李 华
沈学会 尚 凯 陈 旭 黄晓瑜 庾 萍
田 蕴 毛 斌 王馥琴 叶德辉 孙宁娜
张 凯 贾红晨 刘志刚 黄晓燕 许 强
出版说明
DESCRIPTIONS
艺术学院与机械工程学院中相关专业均可选取本套教材。
主要专业
本套教材可服务的专业主要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与制造4个专业。
教材特色
·创新性——突出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体现现代工业设计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领未来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系统性——涵盖工业设计专业的所有学科,特别是新兴学科,对于新开本专业的院校具备一定的指导性。
·实用性——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培养个人能力为目标,注重针对学院培养实用性人才策略。
·环保性——教材内容强调绿色、环保、节能理念,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延展性——教材编写者均为业内知名教师与一线设计名家,后续可以为广大教师与学生提供完善的交流学习平台。
根据课程的特点,为教师开发了相关配套教学资源,以教材为核心,从教师教学角度出发,为教师提供了PPT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与学时分配建议表,可以大大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根据每本教材的不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素材与拓展训练,方便学生练习使用。为了方便使用本套教材授课的教师与本套教材编写专家沟通,特创建了“教师授课交流QQ群,可容纳1000名教师同时在线交流”。获取以上教学支持的方法如下:
电子邮件:ina@fecit.com.cn;kdx@fecit.com.cn
联系电话:010-88254160
教师QQ群号:218850717(仅限教师申请加入)
前 言
本书为全国高等工科院校工业造型设计专业统编教材。
人机工程学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衡量当代产品设计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设计产品系统的主要目标,人机工程学也因此成为设计学科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方向,成为工业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和设计理念。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作者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书着重介绍了人机工程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介绍了在产品设计中具体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设计手段与方法。本书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全面分析了产品设计中的人的因素,并将对人的因素的研究融入产品开发的全过程中。全书共分8章,包括两部分内容:人机工程学的理论基础和人机工程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为:人机工程学概论,系统中人的因素,显示装置的设计,操纵装置的设计,手握工具和工作桌椅设计,工作岗位和空间的设计,工作环境,人机系统设计。
本书在编写理念和内容形式上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注重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面向学生的就业岗位,以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为编写方向,符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本书突出教材的实用性和高职特色,以实战性案例贯穿教材,每一教学单元都留有足够数量的思考练习题,适合高职高专工业设计学生使用。
编著者
第1章 人机工程学概论
本章重点
● 人机工程学基本概念和定义
●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
●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及学科体系
1.1 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起源于欧洲,形成和发展于美国。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自20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人机工程学逐步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有机地融合了各相关学科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一门研究和应用范围都极为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今天,人机工程学已经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缺少的工具,成为实现工业设计目标的重要手段。
1.1.1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
世界各国对人机工程学的命名不尽相同,该学科在美国称为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的因素工程学)或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在欧洲被称为Ergonomics(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 是希腊文,意为“工作法则”。 Ergonomics一词是由希腊词根ergon(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规则)复合而成,其本义为人的劳动规律。由于该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科本质,词意比较中立,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采用Ergonomics作为对该学科的命名,Ergonomics在世界上应用最广。日本和前苏联都沿用欧洲的名称,日本采用该词的音译,称为人间工学。在我国,除普遍采用人机工程学外,常用的名称还有人—机—环境系统工程、人体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学、宜人学等。
1.1.2 人机工程学的定义
在人机工程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提出过多种关于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分别反映了当时人机学学科思想的侧重点。
美国人机工程学专家伍德森(W. B. Woodson)则认为: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是人与机器相互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作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布置和作业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使人工作时获得最高的效率及作业时感到安全和舒适。美国著名的人机工程学及应用心理学家A.查帕尼斯(A. Chapanis)说:“人机工程学是在机械设计中,考虑如何使人获得操作简便而又准确的一门学科。”
国际人机工程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IEA)对人机工程学的定义反映了人机工程学已经相对成熟的学科思想,也为各国多数学者所认同。该定义如下: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与闲暇时怎样考虑人的健康、安全、舒适和工作效率的学科。这个定义分别阐明了人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第一句话指出人机学的研究对象,是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除了工业设计以外,还与管理工程、劳动科学、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有关。第二句话指出人机学的研究内容,是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人—机—环境系统的优化。第三句话指出人机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设计一切器物都要考虑人们生活、工作的安全、舒适、高效。
《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将人机工程学定义为: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与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点,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人机工程学是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力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使机器和人相互适应,创造舒适和安全的环境条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科学。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人机工程学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特性为依据,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研究人与机械、人与环境,以及机械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设计操作简便省力、安全、舒适,人—机—环境的配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工程系统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因此,人机工程学可定义为: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机—环境的具体含义:人——指操作者或使用者。机——人机工程学中的“机”或“机器”是广义的,泛指人操作或使用的物,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用具、工具或设施、设备,大到飞机、轮船、火车、生产设备,小到一把钳子、一支笔、一个水杯;也包括室内外人工建筑、环境及其中的设施等。环境——指人、机所处的周围环境,如作业场所和空间、物理化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人—机—环境系统——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使用的机及它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机系统。
1.1.3 人机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从广义上说,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一种人机关系。当然,最早是一种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人机关系——人与工具和用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的祖先早已领悟其道理。
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改革工具的要求日益迫切。一方面机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则开始研究人如何适应机器的要求,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此有些学者开始了相关研究,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后来的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人机工程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但该学科的奠基性工作实际上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人机工程学有“起源于欧洲,形成于美国”之说。虽然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只有50年左右的历史。在这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人机工程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经验人机工程学(早期历史~20世纪前期)
这一阶段是人适应机器的被动阶段。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的生活就离不开器具,因此,从一开始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和器具的最原始的人机关系。在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的人机学研究方法,但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器具,从形状的发展变化来看,是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的。旧石器时代所创造的石刀、石斧等狩猎工具,大部分是直线形状;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创造的锄头、铲刀及石磨等工具的形状,就逐步变得更加适合人使用;青铜器时代以后,人类新创造的工具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古埃及的石碑雕刻里就有一些器皿的造型(见图1-1),从其造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古埃及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已经开始考虑人机关系了。
图1-1 古埃及石刻
这些工具由于人的使用和改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科学化。我国的古典家具,如太师椅、茶几等,就可以从中很明显地看到人机理念的影子(见图1-2)。又如我国古代的指南车(见图1-3),它的传动机构运用了力学知识和反馈原理,与现代人机工程学的原理相吻合。这种实际存在的人机关系及其发展,称为“经验人机工程学”。
图1-2 紫檀雕四出头官帽椅
图1-3 我国古代的指南车
工业革命之后,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在复杂程度和负荷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改革工具以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效率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对经验人机工程学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下面列举几项比较著名的研究工作。
(1)肌肉疲劳试验
1884年,德国学者莫索(A·Mosso)对人体劳动疲劳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作业的人体通以微电流,随着人体疲劳程度的变化,电流也随之变化,这样用不同的电信号来反映人的疲劳程度。这一试验研究为以后的“劳动科学”打下了基础。
(2)铁锹作业试验
1898年美国学者泰勒(F·W·Taylor)(见图1-4)从人机学角度出发,对铁锹的使用效率进行了研究。他用形状相同而铲量分别为5kg、10kg、17kg、和30kg 4种铁锹去铲同一堆煤,虽然17kg和30kg的铁锹每次铲量大,但实验结果表明,铲煤量为10kg的铁锹作业效率最高。他做了许多实验,终于找出了铁锹的最佳设计和搬运煤屑、铁屑、砂子和铁矿石等松散粒状材料时每一铲的最适当的重量。这就是人机工程学中著名的“铁锹作业实验”。
图1-4 F·W·Taylor
(3)砌砖作业试验
1911年吉尔伯勒斯(F·B·Gilreth)对美国建筑工人砌砖作业进行了试验研究。他用快速摄影机把工人的砌砖动作拍摄下来,然后对动作进行分析,去掉多余无效动作,最终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工人砌砖速度由当时的每小时可砌120块砖提高到每小时可砌350块砖。
泰勒和吉尔伯勒斯的这些重要试验影响很大,而且成为后来人机工程学的重要分支,即所谓“时间与动作的研究”(Time and Motion Study)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泰勒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初成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推行的“泰勒制”。
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其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每一职业的要求;利用测试来选择工人和安排工作;挖掘利用人力的最好办法;制订培训方案,使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研究最优良的工作条件;研究最好的组织管理形式;研究工作动机,促进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通力合作。
因参加研究的人员大都是心理学家,研究偏向心理学方向,因而许多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应用实验心理学”。学科发展主要特点是机械设计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力学、电学、热力学等工程技术方面的优选,人机关系以选择和培训操作为主,使人适应于机器。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称为经验人机工程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每一职业的要求;利用测试来选择工人和安排工作;规划利用人力的最好方法;制订培训方案,使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研究最优良的工作条件;研究最好的管理组织形式;研究工作动机,促进工人和管理者之间的通力合作。经验人机工程学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人们所从事的劳动在复杂程度和负荷量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因而改革工具、改善劳动条件和提高劳动效率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从而使研究者对经验人机工程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并促使经验人机工程学进入科学人机工程学阶段。
2.科学人机工程学(1945~1960年)
这一阶段是让机器适应人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人机工程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大力发展效能高、威力大的新式武器和装备。但由于片面注重新式武器和装备的功能研究,而忽视了其中人的因素,因而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失败的教训屡见不鲜。例如,由于战斗机中座舱及仪表位置设计不当,造成飞行员误读仪表和误用操纵器而导致意外事故,或由于操作复杂、不灵活和不符合人的生理尺寸而导致战斗命中率低等。还有,二战中入侵原苏联的德国军队的枪械问题,也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原苏联冬季寒冷,士兵使用枪械时必须带上手套。但德军的枪械扳机孔较小,在天寒地冻的原苏联大地上,德国士兵们戴了手套手指不能伸进扳机孔,不戴手套手指立即冻僵,甚至被金属粘住。失败的教训引起了决策者和设计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分析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在人和武器的关系中,主要的限制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人的因素”在设计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人们还认识到,要设计好一个高效能的装备,只有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理学、心理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在军事领域中开展了与设计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与应用。例如,为了使所设计的武器能够符合战士的生理特点,武器设计工程师不得不请来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为设计操纵合理的武器出谋献策,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军事领域中对“人的因素”的研究和应用,使人机工程学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其发展的后一阶段,由于战争的结束,人机工程学的综合研究与应用逐渐从军事领域向非军事领域发展,并逐步应用军事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与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如飞机、汽车、机械设备、建筑设施及生活用品等。人们还提出在设计工业机械设备时也应集中运用工程技术人员、医学家、心理学家等相关学科专家的共同智慧。本学科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重视工业与工程设计中“人的因素”,力求使机器适应人。
3.现代人机工程学(1960年至今)
这一阶段是将人—机—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机关系研究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非军事领域,用军事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来解决工业和工程设计中的问题,如飞机、汽车、机械设备、建筑设施及生活用品等。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机工程学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例如,在宇航技术的研究中,提出了人在失重情况下如何操作,在超重情况下人的感觉如何等新问题。又如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各种自动装置的广泛使用,使人—机关系更趋复杂。同时,在科学领域中,由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人体科学等学科中新理论的建立,在本学科中应用“新三论”来进行人机系统的研究便应运而生。所有这一切,不仅给人机工程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新的实验场所,同时也给该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从而促使人机工程学进入系统的研究阶段,使学科走向成熟,如图1-5所示为美国亨利·德累夫斯(Henry Deryfuss)事务所的人机学实验。
图1-5 美国亨利·德累夫斯(Henry Deryfuss)事务所的人机学实验
随着人机工程学涉及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从事本学科研究的专家所涉及的专业和学科也愈来愈多,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工业卫生学、工业与工程设计、工作研究、建筑与照明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领域。IEA在其会刊中指出,现代人机工程学的发展有三个特点。
(1)不同于传统人机工程学研究中着眼于选择和训练特定的人,使之适应工作要求,现代人机工程学着眼于机械装备的设计,使机器的操作不超越人类能力界限。
(2)密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严密计划规定的广泛的实验性研究,尽可能利用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的机械装备设计。
(3)力求使实验心理学、生理学、功能解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物理学、数学、工程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密切合作。
现代人机工程学研究的方向是将人—机—环境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以创造最适合于人工作的机械设备和作业环境,使人—机—环境系统相协调,从而获得系统的最高综合效能:高效、安全、经济。
由于人机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愈来愈显著,从而引起各学科专业学者的关注。1961年正式成立了国际人类工效学学会(IEA),该学术组织为推动各国人机工程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IEA自成立至今,已分别在瑞典、原西德、英国、法国、荷兰、美国、波兰、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召开了十三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交流和探讨不同时期本学科的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本学科不断向纵深发展。
我国人机工程学的起步较晚。1961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首次国际人机工程会议。1982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第八次国际人机工程会议,我国第一次派人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5年成立了国际人机工程标准委员会(TC—159)。1981年我国相应成立中国人类工效学标准技术委员会,1989年成立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1991年1月我国成为《国际人类工效学协会》正式成员。我国于1989年正式成立了本学科与IEA相应的国家一级学术组织—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Chinese Ergonomics Society,简称CES)。
1.1.4 日常生活中人机工程学问题实例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机学问题,包括合理和不合理的事例。下面简单列举并分析问题所在,使读者大致了解属于人机学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做到学习时心中有数。
(1)很多大学都有阶梯教室,经常有老师说上完一节课后,感到脖子酸痛。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教室的阶梯设计得有问题。从讲台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坡度太陡,老师讲课时如果要正视学生,必须仰着脖子,使颈椎一直处于不正常的疲劳状态,不符合人体解剖学的要求。这就是人机学中的解剖学问题。
(2)公共卫生间里贴着醒目的提示“便后冲水”,但是不冲水的现象司空见惯,特别是在医院里这种现象更是常见。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公众的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水箱的按钮不干净,特别是在医院里,细菌病毒比一般的公共场所更多,很多人更是忌讳碰到公共的门把手、按钮等。可见水箱按钮设计本身存在宜人性的问题,应该从设计角度来寻找办法。把手按钮改成脚踏钮或脚踏板,效果会截然不同,便后冲水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在公园、林荫道旁、校园、社区里常见公众休闲条椅。其中有些设计年代较早的条椅长度为1.5米以上,可供4人坐着休息。但实际上这种条椅上同时坐着4个人的情形,偶尔有,这4个人也是同伴或朋友。为什么呢?人们总是要找没有陌生人坐着的空椅子去休息;倘若条椅上坐着陌生人,哪怕还留有空位,人们一般不愿意去坐,除非万不得已。情况倒过来也相仿,假设一个人和家人、朋友坐在条椅上休息,又有陌生人坐在近旁的空位子上,也会促使这个人提前离开。可见设计4人用的公共休闲条椅是不能发挥预期效果的,因为不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将4人坐的条椅改成两人座的椅子是合理的。
1.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该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该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本学科的人机系统设计理论就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人机工程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合理而可行的人机系统,更好地实施人机功能分配,更有效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并为劳动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实现人机系统的“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效能。
人机工程学研究应包括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但当今本学科研究的总趋势还是重于应用。而学科研究的主体方向由于各国科学和工业基础的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虽然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极其广泛,但本学科的根本研究方向是通过揭示人、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以达到确保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研究人机系统中人的各种特性
人机系统中人的特性是指人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生理特性有:人体的形态机能,静态及动态人体尺度,人体生物力学参数,人的信息输入、处理、输出的机制和能力,人的操作可靠性的生理因素等。心理特性有:人的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人在劳动时的心理状态,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和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等。 这些特性是人机工程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这些研究为人—机—环境系统设计和改善及制定有关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使设计的工作系统及机器、作业、环境都更好地适应人,创造安全、健康、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2) 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
研究人机功能合理分配, 这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人和机各自的功能特性参数,适应能力和发挥其功能的条件,各种人机系统、人机功能分配的方法等。人机系统工作效能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它的总体设计,也就是要在整体上使“机”与人体相适应。人机配合成功的基本原因是两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系统中可以互补彼此的不足,如机器功率大、速度快、不会疲劳等,而人具有智慧、多方面的才能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注意在分工中取长补短,则两者的结合就会卓有成效。显然,系统的基本设计问题是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及人与机器之间如何有效地交流信息等问题。
3)各种人机界面的研究
人机界面就是人、机在信息交换或功能上接触或互相影响的领域。对人机界面主要研究机器显示装置与人的信息通道特性的匹配,机器操纵性能与人体运动特性的匹配和显示器与操纵器性能的匹配等,从而针对不同的系统研究最优的显示——控制方式。
人与机器及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分为两个方面:显示器向人传递信息,控制器则接受人发出的信息。显示器研究包括视觉显示器、听觉显示器及触觉显示器等各种类型显示器的设计,同时还包括对显示器的布置和组合等问题的研究。控制器设计则要研究各种操纵装置的形状、大小、位置及作用力等在人体解剖学、生物力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在设计时,还需考虑人的定向动作和习惯动作等。
4)作业空间和作业场所的分析研究
作业空间和作业场所的分析研究主要研究保证安全高效作业所需的空间范围,包括人的最佳视区、最佳作业域、最小的装配作业空间及最低限度的安全防护范围等。工作场所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对人的工作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工作场所设计一般包括:工作空间设计、座位设计、工作台或操纵台设计及作业场所的总体布置等。这些设计都需用到分工应用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等知识和数据;需要应用人体测量学和生物力学等知识和数据。研究作业场所设计的目的是保证物质环境适合人体特点,使人以无损于健康的姿势从事劳动,既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又感到舒适和不致过早产生疲劳。
5)事故及其预防的研究
从广义上说,人机工程学所研究的效率,不仅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能在短期内有效地完成,而且指在长期内不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影响,并使事故危险性降低到最低。在从环境控制方面应保证照明、微小气候、噪声和振动等常见作业环境条件适合操作人员的要求。保护操作者免遭“因作业而引起的病痛、疾患、伤害或伤亡”也是设计者的基本任务。因而在设计阶段,安全防护装置就被视为机械的一部分,应将防护装置直接接入机器内。此外,还应考虑在使用前对操作者的安全培训,研究在使用中操作者的个体防护等。
据国内外大量的统计表明,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