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钣金修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汽车车身钣金修复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叶文海,王军等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9-01
书籍编号:30467567
ISBN:978712121544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480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版权信息
书名:汽车车身钣金修复
作者:叶文海 王军
ISBN:978712121544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汽车钣金维修的技术人才,是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紧缺的技术型人才。当今我国汽车工业正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在社会上的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维修业发展较快,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尤其是钣金工方面,汽车钣金维修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现代汽车车身修理不是简单的、低技术含量的钣金修理工作,其对维修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维修人员必须掌握汽车构造、汽车车身结构知识、车身焊接技术、车身测量与及车身校正等相应知识及技能。要掌握这么多的专业技能、知识,必须经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才能够达到。汽车高新技术的引进和知识的不断更新给国内汽车维修行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发展空间,同时对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钣金作为汽车维修行业的一个更细的分工,同样迫切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汽车钣金维修专业技能型人才,以适应汽车维修业的发展需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的教学要求,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促进汽车钣金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对汽车维修企业钣金一线岗位的广泛调研和专家座谈,根据对企业岗位调查研的情况,进行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对行动领域进行提炼,然后评价并选择行动领域,最后确定学习领域,制定相应课程标准,开发了本教材。
本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升学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汽车钣金维修人员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本书的课堂教学运行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可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内容安排方面,以国家有关职业标准为依据,以项目化为导向,以程序化为流程,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突出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训项目采用左图右文的形式。
2.教学过程工作任务化。
3.工作项目程序化。
4.技术要求标准化。
本书由柳州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叶文海和大庆职业学院的王军担任主编,秦永红,黄良昌担任副主编,许平担任主审。叶文海编写了第1~4章,王军编写了第5~6章,秦永红、黄良昌编写了第7~8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东风柳州汽车公司及山东烟台奔腾公司等企业的大力支持,也参考了大量的其他文献资料,在此向相关公司企业及文献作者表示真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和问题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3年8月
任务一 汽车车身结构
任务要求
◎ 了解汽车车身结构的类型
◎ 熟悉各类汽车车身结构的组成
◎ 了解车架式汽车车身各结构件的名称
◎ 了解整体汽车车身各结构件的名称
◎ 熟悉整体式汽车车身的结构特点
任务引导
相关知识点学习:要求学生实训课前参考“知识链接”独立完成。
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实训课前独立完成以下相应内容。
1.汽车车身按结构形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车身。
2.汽车车身按受力情况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车身。
3.说出5个车身结构件的名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出5个车身覆盖件的名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实施
(1)在实训室里观察整体式车身的结构组成,弄清它们的作用、类型和外部结构形状,弄清楚哪些是结构件哪些是覆盖件。制订一个拆装前翼子板的计划并实施。
(2)拆装一种汽车车门,观察其内部结构,弄清楚零部件名称和结构件与覆盖件的安装关系。
(3)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视频,了解汽车整体式车身的结构。
(4)指出整体式车身各结构件名称,填在实训报告表1-1中。
(5)讲述整体式车身的特点。
实训报告1-1 汽车车身结构件认识
表1-1

任务考核单2-1 汽车车身结构件认识
表1-2

知识链接
汽车钣金修理就是将汽车恢复到事故前的状态,因此,汽车钣金修理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汽车车身的结构,必须准确地识别所有损毁的部件及不同结构件在车身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它们的修理或更换作出正确的选择。
汽车车身的种类繁多,形状和结构各异。小轿车、轻型车、大客车、货车以及特种汽车都有各自不同功能,与之相适应的车身,无论在外形上和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对于汽车表面修理来说,轿车车身更具有代表性。
一、汽车车身的分类
汽车车身通常根据用途分为两大类。
1.客车车身
客车车身又可按车身的大小、特点分为:
(1)轿车车身
有四门车身、双门车身、双座车身、活顶车身、客货两用车身等多种。根据顶盖的结构又有移动式顶盖、折叠式顶盖、可拆式顶盖等。
(2)大客车车身
如城市公共汽车车身、长途客车车身、旅游客车车身等。
2.货车车身
货车车身通常包括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而货箱往往可以分为传统的货箱、封闭式货箱、自卸式货箱、专用车货箱以及特种车货箱等多种。
3.汽车车身按车身壳体的结构形式分类
汽车车身按车身壳体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车架式
壳体结构具有完整的骨架(或构架),车身蒙皮就固定在已装配好的骨架上。
(2)半车架式
只有部分骨架(如单独的支柱、拱形梁、加固件等),它们彼此直接相连或者借蒙皮板相连。
(3)整体式
没有骨架,而是利用各蒙皮板连接时所形成的加强筋来代替骨架。
客车及较大型车厢多采用骨架式,轿车和货车驾驶室广泛采用壳体式。
4.汽车车身按车身的受力分类
汽车车身按车身的受力情况不同,可分为下列三类。
(1)非承载式,如图1-1所示
非承载式车身下面保留有车架,车身与车架非刚性连接,车架的刚度大,载荷全部由车架承受,车身壳体不承受载荷;半承载式车身,与非承载式车身一样下面保留有车架,但车身与车架系刚性连接在一体,车身壳体承受部分载荷;承载式车身,取消了车架,全部载荷由车身承受,底盘各部件直接与车身相连,这种形式的车身,由于承载部位的不同又分为底座(底架)承载式和整体承载式两种。前者底座部分强度较大,承受大部分载荷;而后者则是整个车身形成一个参与承载的整体。
非承载式车身,由于独立车架,对路面振动有一定的隔绝作用,平顺性较好;当碰撞时大部分能量由车架吸收。同时,车架又对车身底部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不平路面的损害。因此,对车身的强度要求就比较低。采用车架式的车身,由于车身装在车架上面,整车高度一般较大。车架由于采用厚钢板制造,整车自重较大。
图1-1 非承载式车身的典型结构
(2)半承载式,如图1-2所示
车身与车架系刚性连接,车身承受汽车的一部分载荷。由于重量大,现在很少采用。
图1-2 半承载式车身的典型结构
(3)承载式车身,如图1-3所示
图1-3 承载式车身的结构
承载式车身,是由薄壳原理应用过来。众所周知,蛋壳虽脆,但要凭手劲将蛋壳握碎却不容易,原因是手所施的压力被蛋壳的整体结构有效地化解了。其实,汽车车身并无完全的承力蒙皮结构,多是采用车身和车架相结合的形式来承受外力的,即所谓承载式车身。
承载式车身制造时,先将薄钢板压制成形状各异的板件,然后再点焊成一个整体,因而重量轻,刚性好,抗弯抗扭性强,无独立车架,整车很紧凑。缺点是传动系和悬架的噪声。车身起共鸣箱的作用,放大了噪声;车身的结构是通过复杂单件装焊而成,受损变形后,修复困难;车身紧凑,薄板车身距地面相对较近,容易受到不平路面的伤害。
在车身修理中,由于车身结构和承载情况的不同,就必须采取不同的修理工艺,对承载的板件修复后不起承载作用,必然会带来整车强度的下降;反之,对非承载板件按承载板件修复,不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适得其反,反而会产生变形。
二、汽车车身的结构认识
(一)汽车车身的总体结构
虽然汽车的用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现代汽车的车身,通常都包括以下一些基本结构,如图1-4所示。
图1-4 车身的结构
1.车身壳体
车身壳体的结构通常有两大类。
(1)轿车、客车一般均为整体式车身壳体。
(2)货车、专用车一般由驾驶室(又有长头平头之分)和货箱(有常规货箱、封闭货箱、罐式货箱等多种)两部分组成。
轿车车身为将冲压成形后的各钣金零件,以电阻点焊组合起来所组成的一种钢铁制品。为了防止水、灰尘的进入,各部分的接合处要加以密封及防锈蚀处理,然后再施以喷漆涂装。
车身底盘部分特别要防止因泥水而引起的腐蚀,多施以锌粉漆涂层处理。车身的强度,尤其是人员乘坐的部分更需加强,车身前后保险杠部分,也需设置缓冲机构,使车辆在碰撞时,此部分可吸收冲击力而减少车身损坏,以保证乘员的安全。
从事汽车的车身制造和修理或涂装工作,必须熟悉汽车各部分零件的名称。图1-5和图1-6为构成车身各部分零件的名称。
图1-5 车身各部件名称(一)
1—前护板;2—覆轮盖(叶子板);3—水箱固定板;4—发动机盖及覆轮盖座;5—挡泥板;6—通风箱;7—通风栅板;8—下隔板;9—侧隔板;10—上隔板;11—发动机盖
图1-6 车身各部件名称(二)
12—前横梁;13—前侧梁;14—前悬架横梁;15—车顶板;16—车顶前内衬板;17—车顶侧内衬板;18—车顶板弓条;19—车顶后内衬板;20—前柱内板;21—前柱板;22—仪表板嵌板;23—前底板总成;24—后底板总成;25—侧梁护板(下护板);26—中立柱;27—后覆轮盖(后角板);28—后轮室内板;29—后柱;30—后柱内板;31—后托架总成;32—坐椅托板;33—行李箱盖;34—后围板;35—备用轮胎室;6—后侧梁;37—后坐椅底板横梁;38—后横梁;39—行李箱侧板;40—备用轮胎夹具
2.车身钣金件
车身钣金件有水箱罩、发动机罩、翼子板、挡泥板、驾驶室上的踏脚板、承载式轿车的保险杠等。
3.车门、车窗
车门、车窗还包括有门泵、摇窗机构、车锁等总成。
4.车身内外装饰件
车身内装饰件主要有仪表板、顶篷、侧壁、座位的表面覆饰等;车身外装饰件则有装饰条、车轮罩、车辆标志(标识)等。
5.车身附件
现代汽车的车身附件一般包括风窗刮水器、遮阳板、后视镜、收音机、杆式天线、车门扶手、点烟器、烟灰盒等。
6.座位
汽车上的座位由支架、靠背和坐垫所组成。
7.其他装置
汽车车身上除了上述的结构外,还有安放行李的内、外行李架,有的具有取暖、通风装置及保护驾驶员的被动安全技术——气囊装置。
(二)车身的主要部件
为了便于在汽车车身修理工作中进行交流,通常将一个汽车车身分成三部分:前部、中部和后部,如图1-7所示。
前部也叫鼻部,包括前保险杠到火墙之间的所有部件。保险杠、格栅、车架边框、前悬架是前部部件,通常发动机也是汽车前部的一部分。
俗称“前箱”的通常是指前部车身,它们经常可以从维修工厂中由残骸分离出来并且替换掉。
中部主要包括构成乘坐舱的车身部件。这部分包括车底板、车顶板、前罩板、车门、支柱、窗玻璃以及相关部分。在行话里中间部分被称为“绿房子”,这是因为它被窗玻璃所包围。
后部也叫尾部或后箱,通常由后侧围板、行李箱或后地板、后车架纵梁、行李箱盖、后保险杠以及相关部件组成,也叫做“猫屋”。它常常需要从被抢修的汽车上拆下来以便修理一些尾部碰撞后的损伤。
图1-7 汽车车身的组成
1.板件和装配术语
构成车身部件的板件是一些冲压钢件或铸造塑料片。各种各样的板件用于汽车上,通常板件的名字就是自己的说明。当这些板件被连接到一个大的部件上时,就叫做装配。
在我国大陆车辆是在道路右侧行驶。汽车左半侧是有转向轮的一侧,汽车右侧是乘客座位所在的一侧或转向轮的对侧。对于一些为其他国家制造的汽车来说,它们的转向轮常常被安装在右侧,这是因为车辆是在道路的左侧行驶的。
另一种区分汽车左侧和右侧的办法是站在汽车后面,右手就是汽车的右侧,左手就是汽车的左侧,板件和各部件均以左侧和右侧命名来区分,如图1-8所示。
图1-8 车身前部、后部部件名称
2.车身前部结构
(1)承载式(车架式)车身前部
车架纵梁是在车身前部底下延伸的箱形截面梁,通常是承载车身上最坚固的部件。
前罩板是车身前段后部的车身部件,在风挡的正前方。它包括顶罩板和侧罩板。
前围板是围绕着车轮和轮胎的内板,防止路面的瓦砾进入乘坐舱。它们经常拴接或焊接在车架纵梁和前罩板上。
减振器塔是被加强的车身部分,用以支撑悬架系统的上部分,螺旋弹簧、吸振器安装在塔内,它们通常构成了前围板内部的一部分,如图1-9所示。
图1-9 承载式车身前部重要部件
散热器心支撑是在车身结构前部周围的框架结构,用以支撑冷却系统的散热器以及相关部分。它通常坚固在车架纵梁和内前围板上。
发动机罩是一块铰接的板,这样可以打开发动机舱(发动机前置的汽车)或行李舱(发动机后置的汽车)。发动机罩的铰链用螺栓连接在机罩和前罩板上,使机罩可以打开。为了防止变形和振动,机罩通常由两块或两块以上的板焊接或黏接在一起。
前隔板是发动机罩和挡风玻璃之间的过渡段车身,有时也叫“火墙”或“前脑门”,是隔在车身前部与中部乘坐舱之间的板,它通常是焊接在一起的。
翼子板从前车门一直延伸至前保险杠,它盖住了前悬架部分和内围板。通常它是由圆周上的一圈螺栓固定在上面的。
保险杠总成用螺栓连接到车架前角或纵梁上,以吸收小的撞击。
(2)非承载式(整体式)车身前部
整体式车身又分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简称用FR表示)、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简称用FF表示)和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简称用MR表示),它们的前部结构各有不同。
① 前置后驱车身前部结构如图1-10所示。发动机、悬架和转向装置都安装在前挡泥板和前车身的前纵梁上,它的制造和修理精度直接影响前轮的定位和传到乘客室的振动与噪声,因此它在制造和修理中确保精度并具有极高的强度。
② 前置前驱发动机纵置车身前部与前置后驱车身前部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前围板中间的凹槽深浅不一样。前车身由发动机罩、前翼板、散热器上下支架、散热器侧支架、前横梁、前纵梁、前挡泥板和用薄钢板冲压的前围板等构成。前挡泥板与盖板及前纵梁焊接在一起,前置前驱汽车前部承受较大的载荷,前纵梁比前置后驱汽车的相应构件强度要大。但发动机横置时前部车身的结构图会有所不同,如图1-11所示。转向操纵机构的齿轮齿条装在前围板的下部,转向传动杆系通过前横梁后部的大开口和悬架臂一起装在直对开口下面的结构件上。下围板和前纵梁与后轮驱动汽车或纵向安置发动机的前轮驱动汽车完全不同。
图1-10 前置后驱的前车身结构件
图1-11 前置前驱发动机横置前车身结构件
③ 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身前部结构如图1-12所示。前悬架、转向操纵系统、散热器和空气冷凝器装在前车身,由于发动机和变速驱动桥向着后车身置放,故前车身的形状低而尖,前悬架由前挡泥板和前侧梁支撑。前挡泥板、机罩和发动机室前罩板用螺栓固定,前挡泥板、前横梁和前侧支架用点焊焊接在前侧梁上。前后备箱端板和前后备箱地板上部以点焊固连到前侧梁上,和前后备箱地板一起形成后备箱。转向杆系穿过前侧梁上的环行孔,下操纵臂也连接到侧梁上,通过把前后侧梁点焊在一起以及将每个门槛板连接在一起使车身强度提高。
图1-12 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车身前部结构
3.车身中部结构
地板是乘坐舱底部的主要构成部分,通常是一块大的钢板冲压件。对于前轮驱动的汽车,地板相对平坦一些,对于后轮驱动的汽车,地板必须为变速器和传动轴留出一条隧道,因为传动轴需要空间通向后面的后桥总成。
支柱是汽车车身上用以支撑车顶板的梁,它还可以在万一发生碾压事故时保护乘客安全,如图1-13和图1-14所示。
图1-13 支柱结构名称
前立柱向上延伸到风挡的末端,必须足够坚固以保护乘客。它也叫做A柱,是从车顶向下延伸到车身主干上的箱形钢梁。
中间支柱也叫B柱,是车顶的支撑件,在四门汽车上位于前门和后门之间。它增强了车顶的强度,并且为后门铰链提供了安装位置。
图1-14 车身中部侧面结构
后支柱从后侧围板向上延伸用以支撑车顶的后部和后窗玻璃,也叫C柱,它们的形状随车身的形式而变化。
摇杆板或门槛板是安装在门口底部的坚固的板条,通常焊接在车地板和支柱、反冲板或后侧围板上。反冲板是位于前支柱和摇杆板间的小板。
后隔板或行李托架是一块位于后座之后后玻璃之前的薄板,通常留有后立体声扬声器开口。后隔板把乘坐舱和后行李舱分隔开来。
车门是一个由外皮、门内支架、车门板、门窗调节装置、窗玻璃以及相关部分组成的复杂装配体。车门铰链固连在支柱和车门支架之间,门窗调节器是一个齿轮机构,用以升高和降低门窗玻璃,如图1-15所示。
图1-15 车门基本机构及名称
侧防撞钢梁是焊接或用螺栓连接在车门装置内的金属杆或波状板,用来对乘客进行保护。首先,它防止车门在碰撞时被撞开;另外,也防止其他东西闯进乘坐舱内。车门总体由外板、内板、加强梁、侧防撞钢梁和门框组成,内板、加强梁和侧防撞钢梁以点焊结合在一起,内板和外板通常是以摺边连接,如图1-16所示。
车顶是安装到乘坐舱上面的大的多块板,通常是焊接在支柱上,有时它也包括太阳顶或可移动的顶块,叫做“T顶”。
仪表板,包括软冲击垫、仪器组、收音机、暖器、AC控制器、通风孔和其他部件。
图1-16 车门总体结构
4.车身后部结构
行李箱底板是构成后贮存舱底的钢板冲压件。备胎通常安放在这块冲压板的下面,它通常焊接在后部纵梁上、轮罩里侧和后板下面。
舱板盖或行李箱盖是一块铰接在后贮存舱上面的板,如图1-17所示。后举升架是一个与玻璃铰接到一起的大板,以便能够打开汽车后部行李箱。
图1-17 行李箱盖的结构
后侧围板是一个大的侧面车身部分,它从侧门向后一直延伸到后保险杠。它们被焊接在上面,并形成后部车身结构的重要部分。
后低板安装在后保险杠之后,在两块后侧围板之间。后减振器塔支撑着后悬架的顶部,轮罩的内部包围着后轮。
(1)前置后驱普通轿车后车身如图1-18所示。行李箱和乘坐室分离,后围上盖板和后座的软垫托架连接在后侧板和后地板上,围板可防止车身扭曲。
前置后驱旅行车后车身如图1-19所示。行李箱与乘坐室不分开,没有单独的后车身,采用加大顶盖内侧后板及后窗上部框架,将顶盖内侧板延伸至后侧板等措施来加强车身的刚度。
(2)前置前驱的后车身结构如图1-20和图1-21所示。前置前驱的后车身上部由后门板、下后板、后侧板、后轮罩外板、后轮罩内板组成。下部由后地板横梁和后地板纵梁组成。后地板纵梁比后轮驱动汽车的低,后车底板纵梁的后段都经过波纹加工,以提高吸收撞击的效果。后地板纵梁的后段和后地板纵梁是分开的,后轮采用查普曼式(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用于后轮)独立悬架。发生后尾碰撞时,对后轮定位的影响比后轮驱动汽车要大得多。
图1-18 普通轿车前置后驱后车身结构
图1-19 前置后驱旅行车后车身结构
图1-20 前置前驱后车身结构
图1-21 前置前驱后纵梁结构
(3)中置后驱后车身结构如图1-22所示。包括后侧板、后备箱门、发动机罩、车身下后板、后地板乘坐室分隔板、后地板分隔板和后侧梁。发动机和后备箱之间用后地板隔板分开,后地板、乘坐室隔板和后地板隔板以深波纹结构强化,并和后侧梁一起形成一个刚体。发动机横向安置在四个点上,即左右后侧梁,乘坐室分隔横梁和后地板横梁。后悬架是查普曼式独立悬架,因而需要靠车身结构来保持车身的精度,以便安装那些对于后轮的定位有一定影响的部件,如后地板侧梁和后轮罩。
5.车身底部结构
如图1-23所示,车身底板为整体式构造时,其各部分均为钢板冲压成形后利用焊接组合成整体,结构牢固。它的形状对悬架装置、驱动装置的影响很大,其工作性、修补性、隔音效果及对上部构造的刚性等也因各个构造的不同而有差异。
前置后驱车身底部整体结构如图1-24所示。底部车身主要由前后纵梁、地板纵梁、地板及横梁构成。前置前驱车身底部与后驱结构基本相同,只是中段底部拱起高度不一样。
图1-22 中置后驱后车身结构
图1-23 车身底部结构
1—前纵梁;2—前底板;3—中底板(前);4—中底板(后);5—后侧板;6—后底板;7—后底板横梁(2);8—后纵梁;9—后底板横梁(1);10—门槛外板;11—中段地板主梁;12—前横梁
图1-24 前置后驱车身底部整体结构
车身底部前段结构如图1-25所示。由前纵梁、前横梁构成。采用高强度钢制成箱形截面,前纵梁均为上弯式,有加工的预应力区。
车身底部中段结构如图1-26所示。由地板、地板横梁和地板纵梁等构成,有较大的车底拱起空间,适用于大中型车身。前置后驱与前置前驱车身底部中段的区别如图1-27所示。
图1-25 车身底部前段结构
图1-26 车身底部中段结构
图1-27 前置后驱与前置前驱车身底部中段的区别
车身底部后段结构如图1-28和图1-29所示。燃油箱固定于地板下面时(悬浮式),后地板纵梁后半部具有强韧而不易弯曲的特性,不过在弯角区域(向上弯曲)设计成容易发生折损变形,当发生后面碰撞时可保护燃油箱。
图1-28 车身底部后段结构(一)
图1-29 车身底部后段结构(二)
中置后驱车身底部结构如图1-30所示。车身底部承受来自路面的各种载荷,并将它们分布到边车身、各车身柱和车顶,由高强度钢制造的许多部件构成车身底部,此外将前地板的结构通道提高,使车身底部的强度增强。
图1-30 中置后驱车身底部结构
6.车顶板结构
如图1-31所示,车顶为一大块的钣金所构成,而且是车身外壳零件中最大的部分。通常为了提高车顶中央部分钣金的刚性,在其前后及左右两侧装置加强板。
7.发动机盖及盖锁控制装置
为了防止雨水、灰尘漏入发动机室内,以及在检修发动机时方便起见,必须在发动机室的上面装置活动的盖板即发动机盖,如图1-32所示。发动机盖除了本体外还装设有铰链、锁、拉杆及其他机件,在后置发动机的车辆中,发动机室盖设在后面,也有同样的附件。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梁,内板和外板的四周以摺边连接取代焊接。加强梁点焊于内板上,密封胶涂抹于内板和外板的间隙中,如图1-33所示。
图1-31 车顶部分构成零件
1—车顶后部骨架;2—车顶加强板;3—车顶板;4—车顶前部骨架
图1-32 发动机盖与盖锁控制装置构成
1—缓冲橡胶;2—锁头;3—铰链;4—防水橡胶;5—撑杆;6—把手;7—锁座
图1-33 发动机罩盖结构
8.行李箱盖及箱盖支撑
为使乘员携带行李方便,设有行李箱,又为了不使行李受雨水与尘土之侵入,以及取存方便,在车辆的行李室上设有一个可供开关的箱盖。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梁,内板和外板的四周采用摺边连接方式,加强梁和支座是由点焊焊接于行李箱盖上,密封胶涂抹于内板和外板的间隙中。它除了本体外,也由铰链、锁及其他机件组成,如图1-34所示。
发动机盖及行李箱盖打开后,必须使其不会轻易关下来,所以有支杆撑住的设置。但目前的新式车辆发动机盖多使用螺旋弹簧来将盖撑开,而行李箱盖多使用扭力杆扭开。
图1-34 行李箱盖与盖锁控制装置
1—锁座;2—拉揽;3—防水橡胶条;4—锁头;5—拉杆;6—扭力杆;7—铰链
9.车身结构的剖面图
车身结构的剖面图如图1-35和图1-36所示。强度要求较高的柱状结构件一般由内板、中间加强梁和外板多层组合而成,以提高强度。
图1-35 普通轿车车身柱状结构件剖面图
10.车身组合件及覆盖件
车身结构可分成若干个称为组件的小单元,它们本身又可分成更小的单元,称为部件或零件。前车身的组件或部件如图1-37所示;侧面车身的组件或部件如图1-38所示;底部车身的组件或部件如图1-39所示;车身外覆板如图1-40所示。
图1-36 旅行车车身柱状结构件剖面图
要了解具体车型的车身零件,汽车公司提供的维修手册对车身的形式、结构和零部件完整而详细地描述可提供重要途径。除维修手册外尽可能多地获取被修汽车的所有资料,对于正确快速修复汽车车身具有重要作用。
图1-37 前车身组件
图1-38 侧面车身组件
图1-39 底部车身组件
图1-40 车身外覆盖件
任务二 汽车车身损坏分析
任务要求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