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职/高职 >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关剑,王鸣华等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书籍编号:30467995

ISBN:97871212430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3229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全书内容: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懂得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常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


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学习经济学将有助于你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生活中有许多经济问题可能会引起你的兴趣,例如:歌星的高收入合理吗?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为什么丰收会使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这些只是本书可以帮助你回答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学习经济学将引导你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要做出许多经济决策。当你高中毕业时,你要决定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当你工作以后,你要决定把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以及多少用于投资。当你某一天决定要自主创业办公司时,你要为你的产品制定价格策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我们每一个人都面对着无穷无尽的经济选择,“有了这个”就意味着“失去那个”。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能帮助我们理解选择的后果,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学习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给你一个有助于你致富的头脑和一些有用的工具。


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本书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兼顾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前提下,依照“够用、实用”的原则,对经济学的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全书共分11章,内容分别是:第1章经济学导论,第2章需求、供给和价格均衡,第3章弹性理论,第4章产量与成本,第5章完全竞争市场,第6章完全垄断市场,第7章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第8章生产要素市场,第9章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变量与模型,第10章宏观经济运行,第11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书尽量回避高等数学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选择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表对复杂的理论和模型进行透彻的分析,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从而使学生能尽快地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理解经济问题,掌握经济学的精髓。


本书穿插介绍了在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其思想成为经济学重要来源的经济学家及流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洞察力和理解力。


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和简明化,更好地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课程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社会培训教材或自学读物。


本书由关剑、王鸣华主编,主要由董乃全、傅连仲、任义、王玲启、张琳、程昂、马莹、刘芳、吴洁、韩先文、吴红翠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同行的很多文献,由于篇幅所限,在参考文献中没能一一列出,如有遗漏,在此对这些作者表示诚挚的歉意和感谢。另外,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学识尚浅,书中一定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4年7月于天津

第1章 经济学导论


本章导学


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14世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关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经济学产生于15世纪,18世纪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建立起了经济学科。自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学成为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基础,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往往都是以一种或几种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作为理论依据的。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常常被称之为“社会科学之王”。


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人们了解自己生活的世界;经济学使人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经济学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


(1)理解经济学的定义,知道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经济问题;


(2)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3)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解经济学模型;


(4)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和计算机会成本;


(5)理解贸易和专业化生产的好处;


(6)简要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史。


1.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 经济学的产生


1.“经济”的概念


英文中“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家庭”与“管理”两词合并而成。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是家庭管理论,反映了当时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局限。


在色诺芬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奴隶们分属于各个奴隶主家庭,所以家庭管理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搞好各个奴隶主庄园的组织和管理。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强调经济(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这个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


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


2.稀缺性——经济学的出发点


(1)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wants)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求和愿望,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欲望的主要特点是多层次性与无限性。


由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多样性,因而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甚至还没有完全得到满足时),新的欲望就会产生。


清朝人胡澹庵(图1-1)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一首《不知足》诗,充分反映了人无限的欲望本能。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胡澹庵

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成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既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又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制度。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年)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需要层次论(如图1-2所示)。马斯洛认为:①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需要(如食物和住房)发展到复杂的需要(如自我实现)。③当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开始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人们持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二是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障和退休金等;三是社交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四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具有内在的自尊心;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2)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是用来满足人们欲望的物品,可以分为:


自由取用物品(Free Goods):价格为零供给为无穷大,如空气就属于自由取用的物品。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价格为零,供给为零,指人类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通过生产和交换才能获得的物品,如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马斯洛及其需求层次论

土地(Land):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陆地、森林、水域、地下矿藏。


劳动(Labor):人力资源的总称。


资本(Capital):指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而利用土地和劳动制造出来的投入品,包括机器、设备、建筑、道路等。


企业家才能(Entrepreneurship):是指雇用其他资源生产产品和服务并承担经营风险的特殊能力。


人们需要的满足主要来自经济物品,而经济物品的资源是有限的。首先,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次,经济组织中的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资源也是有限的;再次,时间资源也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这种相对有限性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就是为解决人类经济活动中经常面临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即经济学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们所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总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稀缺性(Scarcity):即指生产的产品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情况。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条普遍的规律。


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一切经济问题来源于稀缺性。


由于稀缺性,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和最迫切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去“选择”。


选择是为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


4.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把既定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其他可能用途中获得的最大收益。


使用机会成本的经济意义是更好地考察厂商的经济行为是否有效。机会成本属于隐含成本,是做出一种选择时必须放弃的其他可能选择中最好一种的收益。


案例1-1


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小巨人”姚明没有上大学而是同美国休斯敦火箭队签了3年2 000万美元的工作合同,到NBA打球。


姚明并没有上大学,他为什么不上大学呢?凭姚明的智商,考上重点大学没有一点问题。但是,他不上大学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他有到NBA打球的机会。加上他拍广告的收入,每年的实际收入在1 000万美元以上。


可以想象,如果姚明选择上大学,放弃到NBA打球,他一年就少收入至少1000万美元。这就是姚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所以姚明是最聪明的,他没有让机会白白溜走,他抓住了机遇。虽然姚明有时候也感叹:“我现在也就是一个蓝领,天天干的都是力气活!”虽然他也想上大学,但是他可能会说他“上不起大学”。这并不是说他付不起学费,而是指他不愿意放弃不上大学所能赚到的高额收入。证实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其他东西。经济学家会这样理解:由于个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达到了足够高的程度,以至于上大学反而得不偿失。


5.偏好及其边际利益


偏好是对一个人喜好和厌恶的描述。为了描述偏好,经济学家利用了边际利益的概念。边际利益是一个人多消费一单位某种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益。我们用一个人愿意为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或服务所支付的最大值来衡量这种产品的边际利益。


经济学家用边际利益曲线来描述偏好。边际利益曲线描述了从一单位产品中得到的边际利益与该产品消费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的原则是,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越多,得到的边际利益就越少,并且我们多额外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支付意愿也越小,我们称之为边际利益递减原则。


1.1.2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多种多样的观点


究竟什么是经济学?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说明。有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的经济活动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主体为着既定目的去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有限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社会的福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门学科。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的定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2.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20世纪30年代起,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L.罗宾斯提出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罗宾斯的定义强调了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面临的选择。


以后的经济学定义都以此为基础演化发展。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对经济学的定义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3.资源配置的说明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做出的选择。资源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相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相对合理的配置,经济效益就显著提高,经济就能充满活力;否则,经济效益就明显低下,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但市场配置资源客观上存在不足,不可能使资源配置尽善尽美。当一定时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存在失衡时,国家可通过财政政策,把掌握或控制的资源转移分配到急需发展的领域,使经济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在我国地区结构调整中,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保持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资源配置合理,就能节约资源,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社会性资源浪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在增加,而大多数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再生。因此,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有效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合理配置资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优化配置资源。使全社会资源生产总量与使用总量平衡,资源的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一致,全社会资源配置合理。②节约使用资源。努力降低消耗,有效使用,对贵重稀缺资源可采取替代措施。③保证重点产业对资源的需要。根据重点产业对资源的要求,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生产。


资源配置的方法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调节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配置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即根据市场供求规律支配资源流向、流量及消费强度。


1.1.3 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基本经济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这就涉及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


(2)如何生产?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在解决问题(1)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问题,也就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即产出;二是从增长角度看,就是技术进步对于产出或效率提高的作用的问题。


(3)为谁生产?这就涉及分配问题,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


(4)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5)物价水平,是指整个经济的物价,而不是某物品或某类别物品的价格,是用来衡量所在的目标市场潜在的消费能力和分析其经济状况的又一非常重要的指标。物价稳定是经济稳定、财政稳定、货币稳定的集中体现,物价稳定同时标志着社会总体需求量的基本平衡,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和市场流通的货币供应量与市场的货币需求量的基本适应。


(6)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困化、城市膨胀等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1.2 经济学的发展


1.2.1 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 色诺芬

经济学发展大致划分为前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四个阶段,主要代表人物、著作与思想介绍如下。


1.经济学的萌芽


“经济”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3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色诺芬(图1-3)写了《经济论》一书,在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它的原意是“家庭管理”。


色诺芬强调,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研究的是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财富不断增加。


我国古代汉语中原有的“经济”一词,具有“经邦济世、经国济民”的含义。19 世纪后半期,日本学者翻译西方著作,借用古代汉语中“经济”这个词。我国学者在翻译西方著作时最初是译成“富国”、“生计”等,后来逐渐采用了“经济”这一译法。


古代经济学只是形成了经济学知识的某些要素,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古典经济学的创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图1-4)的代表作《国富论》的出版(1776年)为奠基。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4 亚当·斯密

古典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的,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许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从“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开始的。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做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之年。”《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具有更重要的历史地位。《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当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的时候,他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他说:“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只要国家不干预经济,经济自然就会发展起来”。


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叫做“看不见的手”。他说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为了促进社会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实现自己的利益,都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做事的。但是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得多得多。


什么是“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的是个人利益,是市场机制,是价格机制。


斯密的故事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亚当·斯密,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斯密小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他到舅舅家去,把他放在门前,让他自己玩耍,妈妈进到院子里和舅舅说话。没想到这时来了一群吉卜赛流浪汉,他们抱起孩子就跑,孩子大哭不止。他舅舅听到哭声追了出来,一直追到二十英里以外的一个大森林时,这群流浪汉发现有人紧追不舍,就放下孩子逃跑了。舅舅把斯密抱了回来。


当他创造了经济学,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时,在传记中这样写道:“他的舅舅幸运地为世界挽救了一个天才,正是这样一个天才创造了经济学;否则这个社会将多了一名算命先生,少了一位经济学家。”


斯密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从小生长在一个小渔村,那里有一个码头。由于贸易的发展,这个小渔村变成了中等城市。船员们出海回来就坐在那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谈论着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以及他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情况。斯密发现了贸易对于一个地区、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斯密14岁就进了格拉斯哥大学,17岁获得硕士学位。1746年又毕业于牛津大学巴特奥尔学院。他先在爱丁堡大学任讲师,1751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第二年改任道德哲学教授。由于他高超的教学水平和智慧的思辨而远近闻名。


1763年,他辞去教授职务,担任布克莱希公爵(Duke of Bucleuch)的私人教师。年薪300英镑加旅费再加此后一年300英镑津贴,条件实在太优厚了。当他第二年陪着年轻的公爵从“英伦三岛”出发,踏上欧洲大陆时才发现,啊!原来英国是这么落后!他们到了法国,去了德国,游历了欧洲,看到所有的一切。这期间,他结识了很多研究经济的学派。他拜访了重商学派,他们说商业创造价值;他拜访了重农学派,他们说农业创造价值。后来,斯密自己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欧洲讲学两年半的生涯结束后,斯密回到英国,1767年他带着丰厚的报酬回到家乡。他十年闭门在家,思考着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究竟是怎样运转的呢?经济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思来想去,最后他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社会的运转靠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每一个人在做事时,没有人想到社会利益,想到的都是个人利益。但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拉着他,其结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还好得多的多,他认为自己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真正内核。


3.新古典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后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大企业不断涌现,它们更注意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这时的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对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与此同时定量分析方法被引入了经济学。

经济学基础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5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这一时期经济学理论的集大成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年),其代表作为《经济学原理》(1890年)。以马歇尔为代表的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这一学派的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所以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图1-5),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马歇尔是剑桥大学教授,也是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他于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被看做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对个人效用观念的强调,构成了现代经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