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杜智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0-01
书籍编号:30468003
ISBN:978712124460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2237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
作者:杜智敏
ISBN:978712124460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前言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为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及工作研究提供手段和工具的方法性学科,是探讨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方式和方法。我们编著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高等院校的学生提供一本系统学习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的教材,同时也为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工作的实际工作者提供工作指南。要写好本书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现代社会调查与传统社会调查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本书正是在不断处理好这三个关系的过程中完成的,结构几经修改,特色逐步形成。但这样的处理是否得当,还有待于通过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检验,也希望得到学者们的指导。
1.正确处理三个关系,逐步形成教材特色
(1)采用“合—分—合”的逻辑架构,以抽样调查为重点,全面介绍社会调查的理论与方法。
不同的社会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社会调查概念给出不同的界定,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对与错之分,但怎样界定社会调查的概念决定了本书整个内容的选取。
我们的观点是,社会调查是对社会进行调查,因此只要适用于对社会进行调查的方法,就应包括在社会调查方法之中,如采用定量研究的统计调查、采用定性研究的实地调查、将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混合调查。另外,从社会调查研究的现状看,抽样调查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及各个社会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样,实地调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与运用,它是优秀的访谈调查报告,也是社会调查研究丰硕成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将抽样调查与访谈调查结合可以使调查更为深入,混合调查也已经成为人们倡导并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事实上,尽管由于调查者的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从而造成对各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不同偏爱,但方法本身没有应时与过时的区分,关键是我们自己应当把每一种方法都用到该用的地方。最后,本书作为教材,应使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如果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仅讲述某一种调查范式,那么对于大多数的文科专业来说,不可能再另外设置一门课程介绍其他社会调查方法,这无疑会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缺损。
鉴于以上认识,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以抽样调查作为教材的重点,对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做出比较全面的介绍。由于实地调查、混合调查并不仅是搜集资料的方法,而是与抽样调查完全不同的研究范式,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具体框架上,采用“合—分—合”的结构,将三类研究范式中具有共性的理论与方法安排在一起,不同的调查研究过程则分开处理,如图1所示。
具体地,第一篇为导论,包括学习指导和社会调查概论;第二篇为调查研究的准备阶段,包括选题、研究设计及文献法;第三、第四、第五篇分别给出抽样调查、实地调查和混合方法研究的适用范围、研究特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过程;第六篇为调查报告的撰写。
(2)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兼顾理论与实际,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处理,决定了本书的内容取舍和安排。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我们以社会调查研究的工作流为主线,从调查的准备阶段直至撰写调查报告阶段。例如,由于文献的搜集与研读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都要做的工作,特别是在选题与研究设计阶段,因此,为与实际的调查研究过程相一致,没有像多数教材那样,放在调查阶段,而是将文献法提前到准备阶段。本书的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本书的内容结构
强调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不等于说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不重要,任何具体的方法和技术都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操作,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用而写”,兼顾理论与实际,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读者能够“在理论指导下去‘做’”。为“用”得正确,必须讲清为什么这样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才能用,即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例如,在介绍抽样调查时,要说明为什么样本可代表总体,什么样的样本可以代表总体,什么样的样本不可以代表总体;在介绍问卷的编写时,首先讲信度与效度问题;在介绍抽样方案的设计时,首先要明确抽样的质量标准;在介绍如何撰写调查报告时,首先明确调查报告的质量标准等。为能够“用”,必须重视具体操作,讲清“怎么做”。但是作为本科生的教材,要有“度”,“足够”即可。所谓“足够”,第一是“足”,切实保证学生学习后能够正确操作,能够顺利完成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是“够”,在宽度与深度上适可而止。以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为例,我们不是单纯地将统计学的相关概念、公式搬过来,也不是只将SPSS相关模块的功能罗列出来,而是将概念、原理、使用条件讲清楚,再结合案例进行操作。因为在统计软件发达的今天,对文科学生及实际工作者而言,只要知道以下问题就可以了: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应该使用什么方法;所搜集的数据能用什么方法,不能用什么方法;怎么对SPSS统计软件进行操作,怎么读懂输出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这些结果说明了什么;怎样结合实际进行解释。在“度”的把握上,我们仅给出了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做一般的课题够用即可,既不按模块的顺序都讲,也不是将模块中的所有功能都加以介绍。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统计思维过程和做事的行为准则:使学生树立起做一切事情都要有依据、有条件的观念,做事之前要想一想“我能不能做?”“我该不该做?”,这种观念的树立就不仅仅是调查研究工作的行为规范,而是做人做事的准则;让学生掌握统计思维过程,在了解、熟悉统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将统计思维作为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统计思维甚至比学会一种具体的统计方法更为重要。
脱离实际的理论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学时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如何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这是本书在处理理论与实际关系时涉及的又一个问题。我们处理的方法,一是“见多识广”,要向别人的实践学习。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给出相关的案例,而且并不全是范例,让学生了解在实际调查中,这些理论、方法是如何运用的,并逐步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些调查报告;本书还提供了近百篇论文与调查报告的出处,以供学生查阅和教师备课参考(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p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二是“实践出真知”、“做中学”,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初,便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教材的每一章最后都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课题研究的进度与要求,随着教学的进程完成一个自选小课题,体验如何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调查研究实践。这也正是我们将本书定名为《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的原因。
(3)明确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使教材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教材是根据学科任务、教学目的和实际需要为教学应用而编写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必须考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以及如何展开“教”与“学”的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以配合教学的进程。
我们对教学目的的考虑是,“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和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还需要在教学目的中体现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专业目标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四种学习。因此,结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特点,除掌握知识、培养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外,还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的作风作为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材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因此,在具体介绍社会调查方法之前,首先在第一篇中结合实际讲述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提出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的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促使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并清楚该如何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在每个阶段,通过“学习导航”给出具体指导;在每一章开始处给出一章的内容结构图,在每章最后设置“思考与实践”栏目,其中“复习思考题”针对课程内容提出,“实践与合作学习”则给出“做”的题目,以及研究小组结合本章学习内容应完成的任务,以配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材是通过文字这种无声的语言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教材的编写必须从读者的实际出发并具有可读性。为此,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坚守以下原则:第一,在论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尽可能在不失严格性的前提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一些有代表性的、尽可能现实鲜活的实例加以说明;第二,教材是供文科学生和实际工作者使用的,在涉及数学知识时,必须考虑他们所具有的基础和学习心理,避免(也没必要)引入大量的计算公式;第三,在选材上尽可能实,案例尽可能选择与学生关系密切或是比较关注的问题,而不单纯追求“应用面”的广泛,事实上,不论哪个领域,方法是相通的,掌握了方法的精髓,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第四,在写法上尽可能细,我们不吝啬自己的笔墨,为的是适合读者自学相关的内容,避免读者为一些小的问题而不得其解,浪费宝贵的时间;第五,在教材的形式上,除文字叙述外,也适当插入了照片、漫画等比较活泼的形式,我们希望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书。
2.对教学的建议
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任何教材都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为了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教师参考。
(1)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从大处着眼,即将本课程的教学视为培养人才总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总的培养目标反观本课程应有的教学目标,这样做更能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从小处着手,即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把培养人的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
(2)适应时代要求,重视“学”的指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科学技术的转变表明,必须在学校里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现行的教育方法应该改变,必须更加强调自学能力,重视运用资料的训练,从而促进终身教育的发展。”该组织总干事纳伊曼更明确地提出:“在各级教育体系里,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现在人们估计用80%的时间来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话,这种比例一定要根本改变……我甚至可以说,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种努力目标,更是未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一种理念,从而也成为现代教学论的精神之一。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1]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不仅要考虑“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如何进行“教”的改革,同时要研究如何促使学生进行“学”的改革,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为他们的一生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本书作者的亲身体验,没有“学”的改革,教师不论花费多少心血和精力进行“教”的改革,也难以取得成功。
(3)开展研究性教学,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具有极强的方法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但在教学中往往存在重课堂教学环节,轻学生的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习与运用脱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只能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的能力、品格只能在实践中培养。与理论性学科的教学相比,“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实践性更强,因此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优势,让学生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实践中掌握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练就进行社会调查的本领;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在遇到困难时体验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在课题的进程中学会组织与管理;在搜集、分析调查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严谨、求实和坚守伦理道德的必要性;在课题完成时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改变,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当然,要组织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需要花费比仅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予更多的投入。但我们相信,当您参加他们的研讨,听到彼此的争论时,当您看到学生们一摞摞的调研成果时,您一定会为自己教学改革成功而感到骄傲,知道自己的心血没有付诸东流,您一定会更爱自己的学生,会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自豪!
3.致谢
本书得以完稿,得益于许多老师和朋友的支持鼓励与帮助。马喜亭老师为本书撰写了部分内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的周暄老师和人文学院的张建华老师为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李婷、华奇静、郭昱从读者的视角各自对本书的相关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修改建议。我也受益于我居住的社区图书室和社区的朋友们,在那里我找到了需要参考的一些图书资料,齐玉兰、靳福荣等对我的写作十分关心并在生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拜读和参阅了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的专著、教材和论文,受益匪浅。本书完稿后,承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郭宜斌研究员对全书仔细进行了审校。电子工业出版社秦淑灵编辑不但关注书稿的进展,还对书稿内容给予过多次指导,靳平编辑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阅和修改,她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兹借本书出版之机,对以上所提各位深表谢忱。
杜智敏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第4条。
第一篇 导论
第0、1章学习导航
(1)第0章主要是对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同学们进行学习指导,目的是了解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要学习目标明确而且学法得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程学得更好。本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了解社会调查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依据并遵循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合理地运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社会问题,为发展社会调查实际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素质奠定基础。
(2)第1章则对社会调查给以概括性的介绍,大部分内容只需通读,通过学习应对社会调查概念的基本要素,社会调查的作用、分类、一般过程和社会调查的道德伦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组建学习实践小组,今后的调研工作都要以小组的形式完成。
(4)由于今后每一章都会要求绘制一幅呼应该章内容的思维导图,所以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思维导图软件。
(5)除教材外,阅读参考书目如下。
①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8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②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③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④ 托尼·巴赞.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李斯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第0章 社会调查方法的作用、意义及学习方法
当你知道本学期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时,当你拿到这本教材时,你一定会想:“调查谁不会做,干吗要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是的,谈到社会调查,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大到全国的人口普查,小到网上仅有的某个问题的调查;走在路上,你可能被电视台采访或遇上市场调查人员;翻开报纸,几乎常可看到登载对某类问题调查结果的版面,从中可以了解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诸如:
● 北京人月平均下馆子11.7次。
● 绝大部分城市的白领每天至少花3小时在手机上,北京、西安的白领更是每天花1/4的时间玩手机,北京白领玩手机时间最长,平均为6.72小时……
● 中国人性伴侣平均为19.3人,是世界上最多的。
……
“社会调查”真是多如牛毛,但却也是良莠不齐。对于各种良莠不齐的调查,你如何评论?
要回答这一问题,确实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也许这正是为什么要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理由之一。
目前,在我国高等文科院校许多专业(如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专业)均开设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说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社会科学通用的一门方法类课程。我们将学习指导作为本教材的开篇,是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读者了解掌握社会调查方法的重要性,真正能够想学、爱学“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并有能力学好这门课程。
0.1 为什么要学习社会调查方法
0.1.1 方法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所谓“方法”,《逻辑学大辞典》给出的解释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解决现实中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而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操作的总和,即达到一定目的的方式,或按一定方式而进行的有次序的活动。”《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办事情有良好的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正如笛卡儿所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因此,他断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科学方法则是人们为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科学方法既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科学认识的必要条件,它在科学认识中处于核心地位。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曾谈道:“方法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东西,研究的严肃性如何,就完全依赖于方法,依赖于行动方式。我们的研究成就在于方法的完善。方法掌握着研究的命运。”爱因斯坦在谈到逻辑推理与理想化方法时,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更是做了十分形象的比喻:“若是不用任何支架,那就不可能建造房子,也不可能建造桥梁,但是支架却不是房子或桥梁的任何组成部分。”[1]科学发展的历史也证明,许多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常常是科学方法上获得一定突破的结果。例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Durkheim)搜集了几个欧洲国家30年的官方自杀统计资料,写出了《自杀论》,并于1897年在巴黎出版。他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对不同国家、地区和人群的自杀率差异进行因果分析,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对自杀现象原因的探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理、心理、天象、种族等非社会因素上面,引起自杀的真正原因,实为社会势力,这种势力因社会、团体和宗教而异。它来自团体,而非个人,而且支配着个人,是社会潮流将个体引向死亡,每个自杀的人都认为他们只服从自己,而实际上他不过是集体力量的玩物。迪尔凯姆所创建的“房子”———“自杀理论”,正是由于他搭建的支架(脚手架)区别于以往社会研究所用的支架:创立了社会研究的实证程序,首次将“多元分析法”引入社会学研究,从而将社会研究从单变量的描述性研究转向了多变量的解释性研究,这些支架开创了现代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新纪元,迪尔凯姆所创立的研究方法成为社会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作为社会研究进入到现代阶段(实证化阶段)的时代标志。
因此,对于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借助于科学方法,就不可能获得科学认识,没有科学认识,就不可能有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离开科学方法,科学认识就无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是同步发展的。科学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方法是潜在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则是实现了的科学方法。如今,方法论已成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分支。
0.1.2 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的意义与作用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的科学,或者说是在社会科学中,探讨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门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和各种理论性的社会学科不同,它是一门为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及工作研究提供手段和工具的方法性学科。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一门科学,如图0-1所示,包括三个层次的知识:最高层次为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维方法或哲学方法,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中间层次为基本方式,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为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调查研究全过程的程序步骤和操作方式;最低层次则是具体方法,它包括了调查研究各个阶段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一个体系,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调查研究的全过程,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解释与分析资料乃至调查报告的撰写。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认识方法,学习社会调查方法无论是对个人的发展、工作与研究质量的提升,还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意义。
1.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不被貌似“科学”的调查所欺骗
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常用的调研工具,一方面在搜集民情民意、分析社会现象上,有着自己特定的价值和意义,调查结果往往成为各级党政部门、企业乃至个人决策时的重要依据之一;社会上对许多热点的调查已经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生活现状的重要渠道,应该说,许多调查报告的质量是高的,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另一方面,“现在是谁都能做调查,什么报告都可自行发布,社会上各种不靠谱的调查呈泛滥之势。从‘家具选购与儿童性格’到‘研究生婚恋观’,从‘裸官包容度’到‘城市家庭平均资产’等,几乎无所不包。”[2]有些调查报告乍看似有理有据,细究起来却多是牵强附会、粗制滥造;有些更是出于某种利益考虑,制造“伪调查”、“伪数据”。面对这样的乱象,除要加强对社会调查的规范外,作为读者自己,就要对各类调查报告做全面的考察,如调查对象有没有代表性,所涉及的概念是否科学,所用的统计方法是否正确等,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要做到这一切,就需要掌握必要的社会调查方法知识。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方法的知识,便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
图0-1 社会调查方法体系
2.提高开展社会调查能力,开拓个人就业与发展空间
今天,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毕业后的就业形势成为大学生产生焦虑的根源之一。那么,如何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顺利找到工作呢?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一家大型销售企业拟在某小区附近设立新店,决定招聘销售部主任和营销员。通过几轮选拔,符合要求的求职者有60多人,最终将有10人被录用,其中成绩最佳者将直接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到了最后一轮考试,公司对招聘人员的考题是:在3天时间内调查清楚小区的购买力情况,谁用的时间最短、提供的情况准确,谁就被任命为销售部主任。公司给每个求职者发几张白纸和一个档案袋,除要求写明求职者的自然情况和调查情况外,还要注明交卷时间。上午10点,所有求职者准时出发。当天下午两点,刘军第一个交了答卷,答卷马上被密封起来,之后陆续有人送交答卷。到第三天的规定时间,共收回有效答卷53份。所有求职者在招聘大会上当场拆封档案袋,宣读自己的调查结果,供评委会审议。有人采取了抽样调查法:抽取小区22栋楼的单数,再抽取每栋楼的一个单元,每个单元再取两个房号,进行入户调查,查明每户家庭的人口、收入、消费支出与结构,根据这个数字再得出总体结论;有人自掏腰包采取了电话调查法:把电话打到每个家庭,征得主人同意后,然后逐项询问;有人采取了直接询问法:站在小区门口,采访进出院门的住户,询问相关问题。在所有的应聘者全部陈述之后,公司人事部经理宣布了最后的入选名单,其中最早交卷的刘军被任命为营销部主任。因为他调查所得出的结论与其他人的基本一致,但在所用时间上却比其他人少了许多。刘军说出自己的秘密:“我没有接触小区的任何一个人,只对小区里的所有垃圾箱进行了察看,根据垃圾的数量、包装、品牌,从而得出了这个小区总体消费水平的大致数字。”[3]刘军采用的是普查,调查对象不是人们通常采用的“人”,而是22个垃圾箱!
也许这个例子是作者杜撰出来的,但它说明了掌握调查方法的重要性。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帕林在芝加哥就曾通过街区垃圾进行市场调查。事情的经过是,当时查尔斯·帕林是柯的斯出版公司的经理,一位业务代表向鼎鼎有名的某汤料公司推销“星期六邮刊”的广告版面,但该公司认为汤料的顾客群是高收入的家庭主妇,而邮刊的读者群是工薪阶层,所以不是汤料公司的好媒体。查尔斯·帕林为了反驳对方的观点,就抽取了一条垃圾运输线,让人从该线路的各个垃圾堆中收集汤料罐,结果发现,富人区几乎没有汤料罐,因为有仆人动手做汤料,汤料罐大部分是从蓝领区收集来的,这些住户为节省时间以便去干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