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第2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单承赣,单玉峰,姚磊、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01
书籍编号:30468011
ISBN:978712124668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62251
版次:2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第2版)
作者:单承赣 单玉峰 姚磊 等
ISBN:9787121246685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第2版前言
本书第1版问世时,射频识别(RFID)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物联网的迅速兴起和普及应用,人们对RFID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RFID技术也更加成熟。目前,很多高等学校设置了物联网专业,开设RFID课程的专业也日渐增多,为适应技术发展、项目开发和教学科研的需求,我们组织出版了第2版。
第2版在保持第1版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重点对RFID标准、防碰撞算法、EPC和物联网章节的内容做了修改和补充,引入了近年来的新技术和新成果。此外,在125kHz、13.56MHz和微波RFID技术的具体实现中,引入了较新且应用广泛的典型芯片的应用设计。这些内容使本教材更贴近RFID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第2版增补的部分由张波(合肥工业大学)、牛朝(合肥工业大学)完成,全书最后由单承赣审阅并统稿。
本书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读者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注册后免费下载。
在第2版的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此外,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近年来出版的书籍和资料,在此对书籍和资料的作者、提供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4年10月
第1版前言
“有了无线识别(RFID)技术,还需要管家吗?”这是胡锦涛主席在参观美国西雅图微软公司“未来之家”时发出的感慨。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当前最受人们关注的热点技术之一,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之一。这项技术既和传统应用紧密相关,又充满着新意与活力。RFID的应用领域众多,如票务、身份证、门禁、电子钱包、物流、动物识别等,它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社会活动、生产活动、行为方法和思维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书正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关注RFID技术发展的人们而写,希望对RFID技术的特点、内涵和应用作一个详尽而全面的介绍。
本书分为10章。第1章是入门部分,帮助读者初步了解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第2~6章是基础部分,具体介绍RFID的基础理论和标准;第7~9章是设计应用部分,通过对典型芯片的介绍,分析讨论了在125 kHz、13.56 MHz与微波应用下阅读器、应答器和天线的设计,并提供了软、硬件的实现方法;第10章在EPC编码的基础上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新颖 介绍RFID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应用。
(2)逻辑清晰 采用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叙述方式,适合教学使用和工程人员参考。在内容编排上,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叙述准确,各章既自成体系,前后又有所兼顾,避免重复,
(3)知识全面 涉及电路、数字通信原理、微波技术、密码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介绍详略得当。在第2~6章中,以RFID技术为主线,论述相关的基础知识,在第7~10章中,结合具体实践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如果没有更高的需求,可以不用查阅其他相关资料。
本书配有电子课件,读者可以在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uaxin.edu.cn)上免费注册下载。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工业设计案例和应用,所以本书不仅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电气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RFID技术研修班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工业、物流领域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第1章由单承赣(合肥工业大学、安徽涉外经济学院)撰写,第4、5章由姚磊(中兴通讯上海研究所)撰写,第6~9章由单玉峰撰写(中兴通讯上海研究所),第2,3章由徐海卫(合肥工业大学)撰写,第10章由焦宗东(合肥工业大学)和单承赣撰写。全书由单承赣统稿,文字打印和绘图由焦宗东、彭克锦完成。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合肥工业大学、安徽涉外经济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此外,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众多书籍和资料,在此对书籍和资料的作者、提供者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8年3月
第1章 射频识别技术概论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概况,包括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射频识别应用系统的组成,应答器和阅读器之间能量、时序、数据交换的关系,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的电感耦合方式和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的工作原理,应答器、阅读器、天线和高层的结构与性能,RFID与条形码、接触式IC卡、生物特征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等自动识别技术的关联和差异,RFID的应用、示例和发展前景等。
知识要点:RFID的基本概念,应答器、阅读器的功能、组成及能量传递与信息交互的原理,RFID的工作性能参数,电感耦合方式和反向散射耦合方式,RFID的时序工作方式,RFID的应用系统,RFID系统高层的作用,RFID与条形码、接触式IC卡的关联和差异,RFID的典型应用和前景。
教学建议:本章对RFID的基本概念和概况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达到入门的效果。对于不打算对RFID技术有深入研究的读者,读完此章可以对RFID技术有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本章建议学时为4~6学时。
1.1 射频识别技术及其特点
射频识别是无线电频率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简称,即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识别。在RFID系统中,识别信息存放在电子数据载体中,电子数据载体称为应答器。应答器中存放的识别信息由阅读器读出。在一些应用中,阅读器不仅可以读出存放的信息,而且可以对应答器写入数据,读、写过程是通过双方之间的无线通信来实现的。
射频识别具有下述特点:
● 它是通过电磁耦合方式实现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
● 它需要利用无线电频率资源,必须遵守无线电频率使用的众多规范;
● 它存放的识别信息是数字化的,因此通过编码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多种应用,如身份识别、商品货物识别、动物识别、工业过程监控和收费等;
● 它可以容易地对多应答器、多阅读器进行组合建网,以完成大范围的系统应用,并构成完善的信息系统;
● 它涉及计算机、无线数字通信、集成电路、电磁场等众多学科,是一个新兴的融合多种技术的领域。
1.2 射频识别的基本原理
1.2.1 基本原理
1.RFID的基本交互原理
射频识别的基本原理框图如图1.1所示。
应答器为集成电路芯片,它的工作需要由阅读器提供能量,阅读器产生的射频载波用于为应答器提供能量。
图1.1 RFID的基本原理框图
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的信息交互通常采用询问-应答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有严格的时序关系,时序由阅读器提供。
应答器和阅读器之间可以实现双向数据交换,应答器存储的数据信息采用对载波的负载调制方式向阅读器传送,阅读器给应答器的命令和数据通常采用载波间隙、脉冲位置调制、编码调制等方法实现传送。
2.RFID的耦合方式
根据射频耦合方式的不同,RFID可以分为电感耦合方式(磁耦合)和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电磁场耦合)两大类。
3.RFID的工作频率
RFID系统的工作频率划分为下述频段。
① 低频(LF,频率范围为30~300kHz):工作频率低于135kHz,最常用的是125kHz。
② 高频(HF,频率范围为3~30MHz):工作频率为13.56MHz±7kHz。
③ 特高频(UHF,频率范围为300MHz~3GHz):工作频率为433MHz,866~960MHz和2.45GHz;
④ 超高频(SHF,频率范围为3~30GHz):工作频率为5.8GHz和24GHz,但目前24GHz基本没有采用。
其中,后3个频段为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频段。ISM频段是为工业、科学和医疗应用而保留的频率范围,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的规定。UHF和SHF都在微波频率范围内,微波频率范围为300MHz~300GHz。
在RFID技术的术语中,有时称无线电频率的LF和HF为RFID低频段,UHF和SHF为RFID高频段。
RFID技术涉及无线电的低频、高频、特高频和超高频频段。在无线电技术中,这些频段的技术实现差异很大,因此可以说,RFID技术的空中接口覆盖了无线电技术的全频段。
1.2.2 电感耦合方式
电感耦合方式的电路结构如图1.2所示。电感耦合方式的射频载波频率fc(也称为工作频率)为13.56MHz和小于135kHz的频段。应答器与阅读器之间的工作距离在1m以下。
图1.2 电感耦合方式的电路结构
1.应答器的能量供给
电感耦合方式的应答器几乎都是无源的,能量(电源)从阅读器获得。由于阅读器产生的磁场强度受到电磁兼容性能有关标准的严格限制,因此系统的工作距离较近。
在图1.2所示的阅读器中,vs是射频源,L1C1构成谐振回路(谐振于vs的频率),Rs是射频源vs的内阻,R1是电感线圈L1的损耗电阻。vs在L1上产生高频电流i,谐振时高频电流i最大,高频电流i产生的磁场穿过线圈,并有部分磁力线穿过距阅读器电感线圈L1一定距离的应答器电感线圈L2。由于所用工作频率范围内的波长(13.56MHz的波长λ为22.1m,135kHz的波长λ为2400m)比阅读器与应答器线圈之间的距离大很多,所以两线圈间的电磁场可以当做简单的交变磁场。
穿过电感线圈L2的磁力线通过感应,在L2上产生电压v2,将其整流后,即可产生应答器工作所需的直流电压。电容器C2的选择应使L2C2构成对工作频率谐振的回路,以使电压v2达到最大值。
电感线圈L1和L2也可以看作一个变压器的初、次级线圈,只不过它们之间的耦合很弱。因为电感耦合系统的效率不高,所以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小电流电路,应答器的功耗大小对工作距离有很大影响。
2.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
应答器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采用负载调制的方法。负载调制的原理如图1.3所示。
图1.3 负载调制的原理示意图
如果在应答器中以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控制开关S(芯片上的开关器件),则应答器线圈上的负载电阻(图中的R2)按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的高低电平变化而接通和断开。负载的变化通过L2映射到L1,使L1上的电压也按此规律变化。该电压变化通过解调、滤波放大电路,恢复为应答器端控制开关的二进制数据编码信号,经解码后就可获得存储在应答器中的数据信息。这样,二进制数据信息就从应答器传到了阅读器。
图1.3中的负载调制方式称为电阻负载调制,其实质上是一种振幅调制,也称为调幅(AM),调节接入电阻R2的大小可改变调制度的大小。
3.阅读器向应答器的数据传输
阅读器向应答器的数据传输可以采用多种数字调制方式,通常为幅移键控(ASK)。有关调制和编码、解码的原理将在第3章介绍。
1.2.3 电感耦合方式的变形
1.电感耦合的时序方式
(1)时序方式
在1.2.2节所述的情况是,在阅读器与应答器的信息交互过程中,阅读器一直保持着向应答器传输能量。而时序方式则不一样,在这种方式中,阅读器向应答器的能量传输和数据传输占用一个连续的时隙,在此时间内,应答器获取能量而不传送数据。在两次能量供应的间隙时间,应答器完成向阅读器的数据传输。这种时间上的交错如图1.4所示。
图1.4 时序方式中的能量与数据传输
(2)电感耦合的时序方式
电感耦合的时序方式仅适合在135kHz以下频率范围内工作。在时序方式下,阅读器的发送器仅在传输能量时工作,传输能量在应答器中给电容器充电,以存储能量。在充电过程中,应答器处于低功耗省电模式,从而使接收到的能量几乎完全用于电容器的充电。在固定的充电时间结束后,断开阅读器的发送器。
在充电过程中,应答器应能存储起在向阅读器传输数据时间内需要消耗的能量。应答器可用的能量由充电电容器的电容量和充电时间决定。应答器中需要有一个容量较大的电容,这给实际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在充电结束后,应答器上的振荡器被激活,振荡频率由应答器射频前端的LC回路确定,振荡频率应和阅读器的发送频率相同。该振荡器被调制后,将调制的数字数据传送至阅读器。
2.扫频法
(1)扫频的基本概念
所谓“扫频”,就是利用某种方法,使正弦信号的频率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反复扫动。这种频率扫动的正弦信号,称为扫频信号。
设v(t)为扫频信号,它的瞬时频率f在回路谐振频率f0=ω0/(2π)附近作线性扫动,即
式中,γ=df/dt,γ称为扫频速度。
那么,扫频信号可表示为
扫频信号的波形如图1.5所示,频率变化从fL到fH,不断重复扫动。
(2)扫频信号的主要工作特性
扫频信号的主要特性包括有效扫频宽度、扫频线性和振幅平稳性。
有效扫频宽度是指在扫频线性和振幅平稳性符合要求的条件下,最大的频率覆盖范围。频率覆盖范围一般用相对值表示,图1.5中扫频信号的频率覆盖范围为
式中,为平均频率。
扫频线性可用线性系数来表征,它表示扫频信号频率的变化规律和预定的扫频规律之间的吻合程度。
振幅平稳性是指扫频信号的振幅应恒定不变,即寄生幅度要小。
(3)扫频法的工作原理
扫频法的工作原理如图1.6所示。阅读器侧采用扫频振荡器,电感L1是扫频振荡器的线圈,L1中的电流产生扫频的交变磁场,频率从fL扫至fH。应答器的谐振回路由L2和C2组成,其谐振频率为f2,f2在fL至fH之间。
图1.5 扫频信号的波形
图1.6 扫频法的工作原理
当应答器接近阅读器,阅读器扫频信号的频率和应答器谐振回路的频率相等时,线圈L1中的电流产生一个明显的增量(其大小取决于扫频速度),该增量可提供用于识别。
识别的方法是将阅读器安装于通道口,线圈可绕成大面积的方框形状,扫频频率范围为8.2MHz±10%,当附有应答器的物品被携带时,阅读器可给出警示。
该技术可用于商场的电子防盗,这种无源应答器由电感线圈和薄膜电容构成谐振回路,称为1比特应答器。应答器在收款处可取下再用,或将其置于强磁场下利用产生的感应电压击穿薄膜电容。
3.分频信号检测法
分频信号检测法的工作原理如图1.7所示,这种方法的工作频率范围为100~135kHz(如128kHz)。
图1.7 分频信号检测法的工作原理
由图1.7可见,该方法的原理与电感耦合方式相同,应答器是无源的,载波信号经二分频后送至调制器,在调制器中被应答器数据(存储在EEPROM中)或低频方波信号(由低频方波发生器产生)调制,被调制的二分频载波信号经应答器电感线圈L3送至阅读器,阅读器对二分频载波信号进行处理,便可获得应答器的有关信息。
1.2.4 反向散射耦合方式
1.反向散射
雷达技术为RFID的反向散射耦合方式提供了理论和应用基础。当电磁波遇到空间目标(物体)时,其能量的一部分被目标吸收,另一部分以不同的强度被散射到各个方向。在散射的能量中,一小部分反射回了发射天线,并被该天线接收(因此发射天线也是接收天线),对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即可获取目标的有关信息。
2.RFID反向散射耦合方式
一个目标反射电磁波的效率由反射横截面来衡量。反射横截面的大小与一系列参数有关,如目标大小、形状和材料,电磁波的波长和极化方向等。由于目标的反射性能通常随频率的升高而增强,所以RFID反向散射耦合方式采用特高频(UHF)和超高频(SHF),应答器和阅读器的距离大于1m。
RFID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的原理框图如图1.8所示,阅读器、应答器和天线构成了一个收发通信系统。
图1.8 RFID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的原理框图
(1)应答器的能量供给
无源应答器的能量由阅读器提供,阅读器天线发射的功率P1经自由空间衰减后到达应答器,设到达功率为中被吸收的功率经应答器中的整流电路后形成应答器的工作电压。
在UHF和SHF频率范围,有关电磁兼容的国际标准对阅读器所能发射的最大功率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在有些应用中,应答器采用完全无源方式会有一定困难。为解决应答器的供电问题,可在应答器上安装附加电池。为防止电池不必要的消耗,应答器平时处于低功耗模式,当应答器进入阅读器的作用范围时,应答器由获得的射频功率激活,进入工作状态。
(2)应答器至阅读器的数据传输
到达功率的一部分被天线反射,反射功率P2经自由空间后到达阅读器,被阅读器天线接收。接收信号经收发耦合器电路传输至阅读器的接收通道,被放大后经处理电路获得有用信息。
应答器天线的反射性能受连接到天线的负载变化的影响,因此,可采用相同的负载调制方法实现反射的调制。其表现为反射功率P2是振幅调制信号,它包含了存储在应答器中的识别数据信息。
(3)阅读器至应答器的数据传输
阅读器至应答器的命令及数据传输,应根据RFID的有关标准进行编码和调制,或者按所选用应答器的要求进行设计。
3.声表面波应答器
(1)声表面波器件
声表面波(Surface Acoustic Wave,SAW)器件以压电效应和与表面弹性相关的低速传播的声波为依据。SAW器件体积小、重量轻、工作频率高、相对带宽较宽,并且可以采用与集成电路工艺相同的平面加工工艺,制造简单,重获得性和设计灵活性高。
声表面波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通信设备中的滤波器。在RFID应用中,声表面波应答器的工作频率目前主要为2.45GHz。
(2)声表面波应答器
声表面波应答器的基本结构如图1.9所示,长长的一条压电基片的端部有指状电极结构。基片通常采用石英铌酸锂或钽酸锂等压电材料制作,指状电极结构是电声转换器(换能器)。在压电基片的导电板上附有偶极子天线,其工作频率和阅读器的发送频率一致。在应答器的剩余长度安装了反射器,反射器的反射带通常由铝制成。
图1.9 声表面波应答器的结构示意图
阅读器送出的射频脉冲序列电信号,从应答器的偶极子天线馈送至换能器。换能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声波。转换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压电衬底在电场作用时的膨胀和收缩效应。电场是由指状电极上的电位差形成的。一个时变输入电信号(即射频信号)引起压电衬底振动,并沿其表面产生声波。严格地说,传输的声波有表面波和体波,但主要是表面波,这种表面波纵向通过基片。一部分表面波被每个分布在基片上的反射带反射,而剩余部分到达基片的终端后被吸收。
一部分反射波返回换能器,在那里被转换成射频脉冲序列电信号(即将声波变换为电信号),并被偶极子天线传送至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到的脉冲数量与基片上的反射带数量相符,单个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与基片上反射带的空间间隔成比例,从而通过反射带的空间布局可以表示一个二进制的数字序列。
由于基片上的表面波传播速度缓慢,在阅读器的射频脉冲序列电信号发送后,经过约1.5ms的滞后时间,从应答器返回的第一个应答脉冲才到达。这是表面波应答器时序方式的重要优点。因为在阅读器周围所处环境中的金属表面上的反射信号以光速返回到阅读器天线(例如,与阅读器相距100m处的金属表面反射信号,在阅读器天线发射之后0.6ms就能返回到阅读器),所以当应答器信号返回时,阅读器周围的所有金属表面反射都已消失,不会干扰返回的应答信号。
声表面波应答器的数据存储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取决于基片的尺寸和反射带之间所能实现的最短间隔,实际上,16~32位(bit)的数据传输速率约为500kbps。
声表面波RFID系统的作用距离主要取决于阅读器所能允许的发射功率,在2.45GHz下,作用距离可达到1~2m。
采用偶极子天线的好处是它的辐射能力强,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而且能够实现全向性的方向图。微带贴片天线的方向图是定向的,适用于通信方向变化不大的RFID系统,但工艺较为复杂,成本也相对较高。
从上面的介绍和分析可见,声表面波RFID系统是基于时序方式、采用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的RFID系统。
4.谐波检测法
(1)非线性元件的频率变换作用
如果在一个线性电阻元件上加某一频率的正弦电压,那么在电阻中就会产生同一频率的正弦电流;反之,给线性电阻通入某一频率的正弦电流,则在电阻两端就会得到同一频率的正弦电压。
但对于非线性电阻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如半导体二极管。图1.10(a)所示为半导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当如图1.10(b)所示的某一频率的正弦电压v(t)=Vmsin(ωt)作用于该二极管时,根据v(t)的波形和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即可用作图法求出通过二极管的电流i(t)的波形,如图1.10(c)所示。显然,它已不是正弦波形,但仍然是一个周期性函数。
图1.10 二极管的非线性产生谐波频率
如果将电流i(t)用傅里叶级数展开,可以发现,它的频谱中除包含电压v(t)的频率成分ω(即基波)外,还新产生了ω的各次谐波及直流成分。也就是说,半导体二极管具有频率变换的能力。
(2)谐波检测法的原理
谐波检测法的原理如图1.11所示,它由阅读器(包括发送器、接收器)和应答器组成。
图1.11 谐波检测法的原理示意图
发送器的微波源受1kHz方波信号调制,发送频率为fc(如2.45GHz)的已调制(ASK)信号。应答器偶极子天线收到频率为fc的电压,该电压在变容二极管的作用下,产生较强的二次或三次谐波电流,该电流产生的微波信号从偶极子天线回射,它也是被1kHz信号调制的,载波频率为fc,2fc,3fc,…。接收器的接收频率可调节在2fc上,如果检测到2fc频率上的调制信号,则说明检测到了应答器。
谐波检测法的工作原理也是基于反向散射耦合方式的。它可用于电子防盗系统,应答器实际上是一个1比特应答器,如果控制好发射射频的定向区域范围,则通过对应答器的检测可以防止有应答器的商品被非法带出。
1.3 射频识别的应用系统构架
1.3.1 RFID应用系统的组成
RFID应用系统的组成结构如图1.12所示,它由阅读器、应答器和高层等部分组成。最简单的应用系统只有单个阅读器,它一次对一个应答器进行操作,如公交汽车上的票务操作。较复杂的应用需要一个阅读器可同时对多个应答器进行操作,即要具有防碰撞(也称为防冲突)的能力。更复杂的应用系统要解决阅读器的高层处理问题,包括多阅读器的网络连接。
1.3.2 应答器(射频卡和标签)
从技术角度来说,射频识别技术的核心在应答器,阅读器是根据应答器的性能而设计的。虽然在RFID系统中应答器的价格远比阅读器低,但通常情况下,在应用中应答器的数量是很大的,尤其是在物流应用中,应答器用量不仅大而且可能是一次性使用,而阅读器的数量相对要少很多。
1.射频卡和标签
应答器在某种应用场合还有一些专有的名称,如射频卡(也称为非接触卡)、标签等,但都可统称为应答器。
(1)射频卡(RF Card)
应答器的外形多种多样,如盘型、卡型、条型、钥匙扣型、手表型等,不同的形状适应于不同的应用。
图1.12 RFID应用系统的组成结构
如果将应答器芯片和天线塑封成像银行的银联卡和电信的电话卡那样,塑料卡的物理尺寸符合ID-1型卡的规范,那么这类应答器称为射频卡或非接触卡,如图1.13所示。
图1.13 射频卡
ID-1是国际标准ISO/IEC 7810中规定的3种磁卡尺寸规格中的一种,其宽度×高度×厚度为85.6mm×53.98mm×0.76mm±容许误差。
射频卡的工作频率为低于135kHz或13.56MHz,采用电感耦合方式实现能量和信息的传输。射频卡通常用于身份识别和收费。
(2)标签(Tag)
除了卡状外形,应答器还具有上面介绍的很多其他形状,可用于动物识别、商品货物识别、集装箱识别等,在这些应用领域应答器常称为标签。
图1.14所示为几种典型标签的外形。应答器芯片安放在一张薄纸膜或塑料膜内,这种薄膜往往和一层纸胶合在一起,背面涂上黏胶剂,这样就很容易粘贴到被识别的物体上。
图1.14 标签
2.应答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应答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有:工作频率、读/写能力、编码调制方式、数据传输速率、信息数据存储容量、工作距离、多应答器识读能力(也称为防碰撞或防冲突能力)、安全性能(密钥、认证)等。
3.应答器的分类
根据应答器是否需要加装电池及电池供电的作用,可将应答器分为无源(被动式)、半无源(半被动式)和有源(主动式)应答器3种类型。
(1)无源应答器
无源应答器不附带电池。在阅读器的阅读范围之外,应答器处于无源状态;在阅读器的阅读范围之内,应答器从阅读器发出的射频能量中提取工作所需的电能。采用电感耦合方式的应答器多为无源应答器。
(2)半无源应答器
半无源应答器内装有电池,但电池仅起辅助作用,它对维持数据的电路供电或对应答器芯片工作所需的电压作辅助支持。应答器电路本身耗能很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