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机械装置装调与维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数控机床机械装置装调与维修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卢东华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1-01
书籍编号:30468223
ISBN:978712127016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93010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版权信息
书名:数控机床机械装置装调与维修
作者:卢东华
ISBN:978712127016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卢东华 主编
鲁浩胜 副主编
李会新 副主编
陈兆生 主审
郭乃明 责任编辑
郭乃明 其他贡献者
范丽 其他贡献者
“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成果”丛书编委会
主任:刘志国 孙景余
副主任:刘艳红
委员:魏联华 赵俊修 安风琴 刘庆杰 徐耀龙 尹春明 范明海 赵春荣 马伯华 穆香玲 陈兆生 孟宝金 王秀荣 马三生 段文燕 张东明 马薇 张志宇
前言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是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它综合了机械、计算机网络、电机拖动、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和测量等技术。我国机床的数控化比重逐年提高,数控机床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数控技术的普及应用,在高等院校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及相关机电专业普及数控机床装调技术以及提高学生的数控机床维护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作者以“理论实践结合、融入行企标准”的理念,以“真设备、真项目、真要求”为课程支撑,设计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训练体系,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职业要求同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放理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根据机械装配调试的真实工作过程,设计了三个项目:数控车床立式回转刀架的拆装与维修、数控车床进给轴的拆装与维修、数控车床主轴的拆装与维修。在每个教学项目里安排装调任务分析、零部件装调要点、组件装调、工程素质和操作技能实训和企业链接等学习任务。
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设计教材内容,体现教、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特点,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与典型企业深度合作开发,突出机床机械装配工艺内容和整机测量方法,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设计课程。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典型机械装配和拆卸案例,按照数控机床装配、调试实际工作过程,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数控车床、铣床为贯穿全书的载体,为相关课程提供了基于真实工作过程、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融入了理念、内容、方法、载体、师资、环境、评价等要素。
3.采用企业岗位技能标准、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职业标准和数控机床机械装调课程标准相融合,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编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及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注重技能操作,删除烦琐的理论公式推导和枯燥的纯理论说教。
本教材参考学时为64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修部分内容,也可以适当增加实训课时。
本教材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配有翔实的工作过程知识描述和行动化的学习任务设计,以指导学习者自主、有效地学习。
项目一 数控车床立式回转刀架的拆装与维修
项目描述
1.立式回转刀架是数控车床最常用的自动换刀刀架,在使用过程当中经常出现机械故障,对加工工作影响较大。
2.本项目包括数控车床立式回转刀架工作原理、结构原理、维护与维修方法,相关理论知识。
3.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应能达到相应的能力目标(包括能够完成数控车床立式回转刀架的日常维护,对发生的机械故障进行诊断与维修)。
学习目标
明确数控机床的装配要求,能对机械装配与调试进行规划,确定机械装配所需材料、仪器仪表、工具量具。
能够进行四位立式回转刀架装调,掌握四位立式回转刀架的工作原理与工作特性,掌握装配方法和技巧,能够正确使用装配工具、量具、识读装配图,按照6S管理要求整理现场。
了解分度工作台、机械手换刀、斗笠式刀盘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任务一 知识准备
一、常用装配工具
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保证装配质量,一定要选用合适的装配工具和设备。对通用工具的选用,一般要求工具的类型和规格要符合被装配机件的要求,不得错用和乱用;数控设备由于结构的特点,有时仅用通用工具不能或不便于完成装配操作,因此必须采用专用工具;此外,还应该积极采用一些机动工具和设备,如机动扳手、压力机等。这样,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确保装配质量。
用于安装、装配和拆卸的常用工具包括活动扳手、起子、液压螺母、梅花扳手、开口扳手、套筒扳手、内六角扳手、老虎钳、组合钳、钢丝钳等。
常用装配工具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见表1-1-1。
表1-1-1 常用装配工具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续表

续表

二、装配术语
装配技术术语是用来描述装配操作工作方法时使用的一种通用技术语言,它具有描述准确、通俗易懂的特点,便于装配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这种技术用语是由那些为说明工具和操作而定义的术语组成的。技术用语不仅是学会一种技能所必需的,还是技术人员同其他部门(如设计和工作准备部门)员工在车间中进行沟通所必需的技术语言。
通过运用装配技术用语,装配技术人员能够使用大量的短语,以简洁的方式来描述装配工作方法,从而清楚地表示出机械装配所必需的各种活动。装配技术术语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通用性。装配技术术语可以在机械装配工作领域中广泛适用。
2)功能性。装配技术术语是以描述装配操作及其功能为基础的。
3)准确性。装配技术术语在任何情况下只有一种含义,不会使装配技术人员发生误解。
装配工作方法的描述是为了十分准确地详述以正确方法进行装配所必需的装配操作活动,并逐步地给出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其中,每一步装配操作可能由不同的子操作活动所组成,而这些子操作活动又会出现在其他装配操作步骤,这些子装配操作活动称为“标准操作”。因此,标准操作的各种名称必须要被每一个装配技术人员所理解,并要以同一种方式去解释。
以下为部分标准操作的详细介绍。每项标准操作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且各标准操作的功能是互不相同的。
① 熟悉任务。装配之前,应当首先阅读与装配有关的资料,包括图样、技术要求、产品说明书等,以熟悉装配任务。
② 整理工作场地。整理工作场地是为了确保装配工作能够顺利开始,且不会受到干扰,这就要求必须准备一块装配场地并对其进行认真整理、整顿,打扫干净,将必需的工具和附件备齐并定位放置,以保证装配的顺利进行。
③ 清洗。去除那些影响装配或零件功能的污物,如油脂和污垢。选用哪种清洗方法取决于具体条件状况。
④ 采取安全措施。采取安全操作的措施是为了确保操作的安全。它既包含个人安全措施,也包含预防损坏装配件的措施(如静电放电的安全工作)。
⑤ 定位。定位是将零件或工具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以进行后续的装配操作。
⑥ 调整。调整是为了达到参数上的要求而采取的操作,如距离、时间、转速、温度、频率、电流、电压、压力等的调整。
⑦ 夹紧。夹紧的目的是利用压力或推力使零件固定在某一位置上,以便进行某项操作。如为了使胶黏剂固化或孔的加工而将零部件夹紧。
⑧ 按压(压入/压出)。按压是利用压力工具或设备使装配或拆卸的零件在一个持续的推力作用下移动,如轴承的压入或压出。
⑨ 选择工具。选择工具是指如果有几种工具可以用来进行相应的操作时,要选择其中某种较好的工具。
⑩ 测量。测量是借助测量工具进行量的测定,如长度、时间、速度、温度、频率、电流和压力等的测量。
初检。初检着眼于装配开始前,对装配准备工作的完备情况进行检查,它包括必需的文件,如图样和说明书,还有零件和标准件的检查等。
过程检查。过程检查是确定装配过程或操作是否依照预定的要求进行。
最后检查。最后检查是确定在装配结束时各项操作的结果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规格要求。
紧固。紧固是通过紧固件来连接两个或多个零件的操作。如用螺栓连接零件,或者用弹性挡圈固定滚动轴承。
拆松。拆松是与紧固相反的操作。
固定。固定是紧固那些在装配中用手指拧紧的零件,其目的是防止零件的移动。
密封。密封是为了防止气体或液体的渗漏,或是预防污物的渗透。
填充。填充是指用糊状物、粉末或液体来完全或部分地填满一个空间。
腾空。腾空是从一个空间中除去填充物,是填充的相反操作。
标记。标记是指在零件上画记号。比如,在装配时,可以利用标记来帮助按照零件原有方向和位置进行装配。
贴标签。贴标签是指用标签来给出设备有关数据、标志等。
三、装配工艺规程
1.概述
装配工艺规程是指导装配施工的主要技术文件之一。它规定产品及部件的装配顺序、装配方法、装配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装配时所需的设备、工具、时间定额等,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措施,也是组织生产的重要依据。
(1)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
① 制定出经济合理的装配顺序,并根据所设计的结构特点和要求,确定机械各部分的装配方法。
② 选择和设计装配中使用的工艺装备,并根据产品的生产批量确定其复杂程度。
③ 规定部分装配技术要求,使之达到整机的技术要求和使用性能。
④ 规定产品的部件装配和总装配的质量检验方法及使用工具。
⑤ 确定所需的工人技术等级和时间定额。
⑥ 其他需要提出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2)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
① 保证产品装配质量。
② 合理安排装配工序,减少装配工作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装配效率,缩短装配周期。
③ 尽可能减少生产占地面积。
(3)制定装配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① 产品的总装图和部件装配图、零件明细表等。
② 产品验收技术条件,包括试验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③ 产品生产规模。
④ 现有的工艺装备、车间面积、工人技术水平以及时间定额标准等。
(4)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
① 研究分析产品总装配图及装配技术要求,进行结构尺寸和尺寸链的分析计算,以确定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进行结构工艺性分析,将产品分解成独立装配的组件和分组件。
② 确定装配组织形式。主要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和生产批量,选择适当的装配组织形式。
③ 根据装配单元确定装配顺序。
④ 划分装配工序,确定工序内容、所需设备、工具、夹具及时间定额等。
(5)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方法
1)产品分析。
① 研究产品图纸和装配时应满足的技术要求。
② 对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装配尺寸链分析、计算和结构装配工艺分析。
③ 装配单元的划分。对复杂的机械,为了组织装配工作的平行流水作业,在制定装配工艺中,划分装配单元是一项重要工作,装配单元一般分为五个等级:零件、合件、组件、部件和机器。零件是组成机器的基本单元。一般零件都是预先装成合件、组件或部件才进入总装,直接装入机器的零件不太多。
合件可以是若干零件永久连接或者是连接在一个“基准零件”上的少数零件的组合。合件组合后,有可能还要加工。
组件是指一个或几个合件与几个零件的组合。如蜗轮与齿轮的组合是事先装好的一个合件,阶梯轴即为“基准件”。
部件是一个或几个组件、合件和零件的组合。
机器也称产品,它是由上述全部装配单元结合而成的整体。
④ 装配顺序的确定。无论哪一等级的装配单元的装配,都要选定某一零件或比它低至少一级的装配单元作为基准件,首先进入装配工作;然后根据结构具体情况和装配技术要求考虑其他零件或装配单元装入的先后次序。总之,要有利于保证装配精度以及使装配连接、校正等工作能顺利进行。一般顺序是: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难后易,先重大后轻小,先精密后一般。
⑤ 装配工作基本内容的确定:
a.清洗。进入装配的零件必须进行清洗,清洗工作对保证和提高机器装配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b.刮削。用刮削方法可以提高工件的尺寸精度和形状精度,降低表面粗糙度和提高接触刚度;装饰性刮削的刀花可美化外观。
c.平衡。旋转体的平衡是装配过程中一项重要指标。对于转速高且运转平稳性要求高的机械,尤其应该严格要求回转零件的平衡,并要求总装后在工作转速下进行整机平衡。
d.过盈连接。在机器中过盈连接采用较多,大多数都是轴与孔过盈连接。
e.螺纹连接。这种连接在机械结构中应用也较广泛。螺纹连接的质量除与螺纹加工精度有关外,还与装配技术有很大关系。
f.校正。校正是指各零部件间相互位置的找正、找平及相应的调整工作。在校正时常采用平尺、角尺、水平仪、拉钢丝、光学、激光等校正方法。
除上述装配工作外,部件或总装后的检验、试运转、油漆、包装等也属于装配工作。
⑥ 装配工艺设备的确定。
由以上所述可知,根据机械结构及其装配技术要求便可确定工作内容。为完成这些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装配工艺及相应的设备及工、夹、量具。有必要使用专用工具或设备时,则需要提出设计任务书。
2)制定装配工艺卡片。
① 大批量生产按每道工序制定装配工艺卡片。
② 成批生产按总装或部装的要求制定装配工艺卡片。
③ 单件小批生产按照装配图和装配单元系统图进行装配。
2.装配程序的确定
零件是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制造而成的,如车削、钻孔、铣削等。但这些零件最终通过某种连接技术装配成机器而发挥其作用。零件的装配涉及许多装配操作,如零件的准确定位、零件的紧固、固定前的调整和校准等,但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操作必须以一个合理的顺序进行,这就是装配程序。因此,必须事先考虑好装配程序,以便使装配工作能迅速有效地完成。合理的装配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配产品的结构;零件在整个产品中所起的作用和零件间的相互关系;零件的数量。
安排装配顺序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首先选择装配基准件,它是最先进入装配的零件,多为机座或床身导轨,并从保证所选定的原始基面的直线度、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调整开始。然后根据装配结构的具体情况和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按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难后易、先重后轻、先精密后一般的原则确定其他零件或组件的装配顺序。
3.装配工序及装配工步的划分
通常将整台机器或部件的装配工作分成装配工序和装配工步顺序进行。由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不更换设备或地点的情况下完成的装配工作,称为装配工序。用同一工具,不改变工作方法,并在固定的位置上连续完成的装配工作,称为装配工步。在一个装配工序中可包括一个或几个装配工步。部件装配和总装配都是由若干个装配工序组成的。
4.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规程是规定产品或零部件装配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执行工艺规程能使生产有条理地进行,能合理使用劳动力和工艺设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1)装配单元
为了便于组织装配流水线,使装配工作有秩序地进行,装配时,将产品分解成独立装配的组件或分组件。编制装配工艺规程时,为了便于分析研究,要将产品划分为若干个装配单元。装配单元是装配中可以进行独立装配的部件。任何一个产品都能分解成若干个装配单元。
(2)装配基准件
最先进入装配的零件称为装配基准件。它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最低一级的装配单元。
(3)装配单元系统图
表示产品装配单元的划分及其装配顺序的图称为装配单元系统图。图1-1-1所示为锥齿轮轴组件装配图。它的装配顺序可按图1-1-2所示顺序来进行,而图1-1-3则为其装配单元系统图。
图1-1-1 锥齿轮轴组件装配图1
图1-1-2 锥齿轮轴组件装配图2
图1-1-3 锥齿轮轴组件装配单元系统图
绘制装配单元系统图时,先画一条横线,在横线左端画出代表基准件的长方格,在横线右端画出代表产品的长方格。然后按装配顺序从左向右将代表直接装到产品上的零件或组件的长方格从水平线引出,零件画在横线上面,组件画在横线下面。用同样方法可把每一组件及分组件的系统图展开画出。长方格内要注明零件或组件名称、编号和件数,如图1-1-3所示。
(4)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
1)制定装配工艺应具备的原始条件。
① 产品的全套装配图样。
② 零件明细表。
③ 装配技术要求、验收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书。
④ 现有的生产条件及资料(包括工艺装备、车间面积、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等)。
2)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原则。
① 保证并力求提高产品质量,而且要有一定的精度储备,以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② 合理安排装配工艺,尽量减少钳工装配工作量(钻、刮、锉、研等),以提高装配效率,缩短装配周期。
③ 所占车间生产面积尽可能小,以提高单位装配面积的生产率。
3)制定装配工艺规程的步骤。
① 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及验收技术标准。
② 确定产品或部件的装配方法。
③ 分解产品为装配单元,规定合理的装配顺序。
④ 确定装配工序内容、装配规范及夹具。
⑤ 编制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工艺系统图是在装配单元系统图上加注必要的工艺说明(如焊接、配钻、攻丝、铰孔及检验等),可较全面地反映装配单元的划分、装配顺序及方法。
⑥ 确定工序的时间定额。
⑦ 编制装配工艺卡片(具体格式参见《机械加工工艺手册》)。
单件小批生产不需要制定工艺卡片,工人按照装配图和装配单元系统图进行装配。成批生产应根据装配系统图分别制定总装和部装的装配工艺卡片。
5.产品的装配工艺过程
(1)装配前的准备阶段
① 熟悉产品的装配图、工艺文件和技术要求,了解产品的结构、零件的作用以及相互连接关系。
② 确定装配方法、顺序和准备所需要的工具。
③ 对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
④ 对有些零件还需要进行刮削等修配工作,对有特殊要求的零件还要进行平衡试验、密封试验等。
(2)装配阶段
装配工作分为部件装配和总装配。
① 部件装配指产品进入总装以前的装配工作。凡是将两个以上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装配单元的工作,都称为部件装配。
② 总装配指将零件和部件结合成一台完整机器的过程。
(3)调整、检验和试车阶段
① 调整工作指调节零件或机构的相互位置、配合间隙、结合松紧等。
② 精度检验包括几何精度检验和工作精度检验等。
③ 试车是设备装配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的运转试验,检验机器运转的灵活性、振动、工作温升、噪声、转速、功率等指标是否符合要求。机器装配好之后,还要做喷漆、涂油、装箱工作。
6.装配的组织形式
根据生产类型和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装配工作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固定式装配和移动式装配两种。
(1)固定式装配
固定式装配是将产品或部件的全部装配工作安排在一个固定的工作地点进行。在装配过程中,产品的位置不变,装配所需的零件和部件都汇集在工作场地附近。主要应用于单件生产和小批量生产。
(2)移动式装配
移动式装配是指工作对象(部件或组件)在装配过程中,有顺序地由一个工人转移到另一个工人,即所谓流水装配法。移动装配时,常利用传送带、滚道或地面传输线运送装配对象。每一工作地点由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重复地完成固定的工作内容。由于每个工人重复地完成固定的工作内容,技术熟练,并且广泛地使用专用设备、专用工具和采用互换性原则,因而装配质量好、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大量生产,如汽车、拖拉机的装配。
7.装配精度与装配方法
产品的每一步装配工作都必须满足预定的装配要求,达到一定的装配精度。一般产品装配精度包括零件、部件间距离精度(如齿轮与箱壁轴向间隙)、相互位置精度(如平行度、垂直度)、相对运动精度(如车床床鞍移动对主轴的平行度)、配合精度(间隙或过盈)及接触精度等。
通过尺寸链分析,可知由于封闭环公差等于组成环公差之和,装配精度取决于零件制造公差,但零件制造精度过高,生产将不经济。为了正确处理装配精度与零件制造精度二者的关系,妥善处理生产的经济性与使用要求的矛盾,形成了不同的装配方法。
(1)完全互换装配法
在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修配、选择或调整即可达到装配精度。此方法适用于组成环少、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或大批量生产中。
(2)选择装配法
选配法的实质是将相互配合的零件按经济精度加工,即把尺寸链中组成环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可行的程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以保证封闭环的精度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采用选配法,能达到很高的装配精度要求,而又不增加零件机械加工费用和困难,它适用于成批或大量生产时组成的零件不太多而装配精度要求很高的场合。
1)选配法的种类。
① 直接选配法。直接选配法是由装配工人从许多待装配零件中,挑选合适零件装在一起。可以省去零件分组工作,但是要想选择合适的零件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并且装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
② 分组选配法。将组成环的公差按完全互换法求得的值,加大倍数(一般为2~4倍),使其按经济精度加工,然后将加工后零件按测量尺寸分组,再按对应组分别进行装配,以满足装配精度要求。
③ 复合选配法。就是上述两种方法的复合使用,即把加工后的零件进行测量分组,装配时再在各对应组中直接选配。
上述三种方法,由于直接选配和复合选配方法在生产节拍要求严格的大批、大量流水线装配中使用有困难,因此实际生产中多采用分组选配法。下面着重讨论分组选配法。
2)分组选配的一般要求。
① 要保证分组后各组的配合精度性质与原来的要求相同。为此,要求配合件的公差范围应相等,公差的增加要向同一方向,增大的倍数相同。增大的倍数就是分组数。
② 要保证零件分组后在装配时能够配套。
③ 分组数不宜太多。尺寸公差放大到经济加工精度就可以,否则由于零件的测量、分组、保管的工作复杂化容易造成生产紊乱。
④ 配合件的表面粗糙度、形状和位置误差必须保持原设计要求,不能随着公差的放大而降低粗糙度要求和放大形状及位置误差。
⑤ 应严格组织对零件的测量、分组、标记、保管和运送工作。
(3)修配装配法
在单件小批生产中,当装配精度要求高而且组成环多时,完全互换法或不完全互换法、选配法均不能采用。此时可将零件经济精度提高,而在装配时通过修配方法改变尺寸链中某一预先规定的组成环尺寸,使之能满足装配精度要求。这个被预先规定的组成环称为“修配环”,这种装配方法称为修配法。可分为按件修配法、合并加工修配法和自身加工修配法。
采用修配法时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① 正确选择修配对象。首先选择那些只与本项装配精度有关而与其他装配精度项目无关的零件作为修配对象(在尺寸链关系中不是公共环),然后再考虑其中易于拆装,且面积不大的零件作为修配件。
② 通过装配尺寸链计算,合理确定修配件的尺寸公差,既保证它具有足够的修配量,又不要使修配量过大。
③ 在装配时,修去指定零件上预留修配量,以达到装配精度。
此法适用于单件和小批量生产以及装配精度高的场合。如在卧式车床尾座装配中,用修刮尾座底板的方法以保证车床前后顶尖的等高度,如图1-1-4所示。
图1-1-4 修刮尾座底板
(4)调整装配法
在调整法中,一种是用一个可调整的零件来调整它在装备中的位置以达到装配精度,另一种是增加一个定尺寸零件(如垫片、垫圈、套筒)以达到装配精度。前者称为移动调整法,后者称为固定调整法。两种零件都起到补偿装配累积误差作用,故称为补偿件。
① 移动调整法。所谓移动调整法,就是用改变补偿件的位置(移动、旋转或移动和旋转二者兼用)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调整过程中不需拆卸零件,故比较方便。
② 固定调整法。这种装配方法,是在尺寸链中选定一个或加入一个零件作为调整环。作为调整环的零件是按一定的尺寸间隔级别制成的一组专门零件,根据装配需要,选用其中某一级别的零件来作为补偿从而保证所需要的装配精度。常用的补偿件有垫圈、垫片、轴套等。采用固定调整法时,为了保证所需要的装配精度,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补偿件的尺寸的计算方法。
此法适用于除必须采用分组装配的精密配件以外的各种装配场合,见图1-1-5。
图1-1-5 调整装配法
完全互换法装配,装配精度完全依赖于零件的制造精度,以满足大批量生产流水装配线的需要。使用分组选配法、修配装配法和调整装配法装配时都可以将零件制造精度降低为经济加工精度,以降低生产成本,装配时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仍能达到装配精度要求。
8.装配尺寸链解法
不论采用哪种装配方法,都需要应用尺寸链的概念,正确解决装配精度与零件制造精度,即封闭环公差与组成环公差的合理分配。
根据装配精度(即封闭环公差)对有关尺寸链进行正确分析,并合理分配各组成环公差的过程,称为解尺寸链。它是保证装配精度、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正确选择装配方法的重要依据。
下面以完全互换法解尺寸链为例,说明解装配尺寸链的方法。
例题:解组成环尺寸、公差及偏差。
图1-1-6所示为某双联转子(摆线齿轮)泵的轴向装配关系图。已知各基本尺寸为A∑=0,Ai=41mm,A2=A4=17mm,A3=7mm。根据要求,冷态下的轴向装配间隙A=0.5~0.15mm,To=0.1mm。求各组成环尺寸的公差大小和分布位置。
求解步骤和方法如下:
(1)画出装配尺寸链图,校验各环基本尺寸。
可见各环基本尺寸确定无误。
(2)确定各组成环尺寸公差大小和分布位置。
为了满足封闭环公差To=0.1mm的要求,各组成环公差Ti的总和∑Ti不得超过0.1mm,即
在具体确定各Ti过程中,首先可按各环为“等公差”分配,看一下各环所能分配到的平均公差Tav的数值,即
由所得数值可以看出,零件制造加工精度要求是不高的,能加工出来,因此用极值解法的完全互换法装配是可行的。但还需要进一步按加工难易程度和设计要求等方面考虑各环的公差进行调整。
A2、A3、A4可以磨削,IT取7级,A2=A4=17,A3=7,T2=T3+T4=0.018。
所以。
图1-1-6 双联转子的轴向装配关系图
四、装配中的6S操作规范
1.“6S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