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朱兆优、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2-01

书籍编号:30468318

ISBN:9787121281792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06464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序


21世纪全球全面进入了计算机智能控制/计算时代,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以单片机为代表的嵌入式计算机控制/计算。最适合中国工程师/学生入门的8051单片机已有30多年的应用历史,绝大部分工科院校均有此必修课,有几十万名对该单片机十分熟悉的工程师可以相互交流开发/学习心得,有大量的经典程序和电路可以直接套用,从而大幅降低了开发风险,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这也是STC宏晶科技基于8051系列单片机产品的巨大优势。


Intel 8051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落伍的危险,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创新,我国的单片机教学与应用就会陷入被动局面。本书在系统介绍了基于8051内核单片机原理和编程规范基础上,顺应现实形势,站在教学高度,结合实际对现有的单片机教材进行了有益改良,淘汰了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补充了单片机的新技术(如串行总线接口技术),增加了对STC宏晶科技最新推出的STC15F2K60S2系列单片机内容的讲授。由于STC15F2K60S2系列单片机采用Flash技术(可反复编程10万次以上)和ISP/IAP(在系统可编程/在应用可编程)技术,完全兼容8051,但指令执行速度最快提高了24倍;针对抗干扰进行了专门设计,具有超强抗干扰能力,并有特别加密设计,无法解密;同时,片内集成了A/D、CCP/PCA/PWM、高速同步串行通信端口SPI、高速异步串行通信端口UART、双串口、看门狗、大容量SRAM、E2PROM(Data Flash)和大容量Flash程序存储器,定时器最多可达6个,片内高可靠复位电路可彻底省掉外部复位,内部高精准时钟可彻底省掉外部昂贵的晶振,使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真正步入“单片”时代。


如今的高性能单片机,内部都集成了丰富的硬件资源。因此,在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中,应逐步摒弃多芯片设计方法,转变传统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单片机内部资源开发新产品、掌握新技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正是这些高性能单片机的不断推出,使智能电子产品的小型化、袖珍式设计变为可能。


本书作者朱兆优老师长期从事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和项目开发工作,在8051单片机应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从而保证本书内容集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本书的特点是准确把握了单片机发展的脉络,精简或摒弃了很多已淘汰的并行器件(如8255、8155、8279、0809等),对比较实用的串行总线技术、串行总线器件接口应用做了必要的补充,对引领现代潮流的新型高性能STC15F2K60S2系列单片机进行了系统讲述与实践应用,对ASM编程、C语言编程和混合编程技术也进行了实例展示,使之兼有时代感、大融合和创新性。本书配有简单实用的单片机应用开发板,为单片机应用开发提供了众多典型教学案例和实践应用,可有效保证单片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对提升单片机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有诸多益处。


最后,感谢Intel公司发明了经久不衰的8051体系结构,感谢朱兆优教授编写出版的新书,从而保证了中国30多年来的单片机教学与世界同步。


STC创始人:姚永平


www.STCMCU.com

前言


自1972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款微处理器以来,计算机技术遵循着摩尔定律,以每18个月为一个周期微处理器性能提高一倍、价格降低一半的速度快步向前发展。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在最近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从8088/8086到286、386、486、586、PⅡ、PⅢ等系列众多CPU的飞跃。计算机对整个社会进步的影响有目共睹,其应用面的迅速拓宽,对个人与社会多方面的渗透,表明计算机技术已不再是深踞于高层次科技领域里的宠儿,它已经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之中,闯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里,使人们跨入信息时代、数字时代。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近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通过对计算机的功能部件进行剪裁及优化,将CPU、程序存储器(ROM)、数据存储器(RAM)、并行I/O口(PIO)、串行I/O口(SIO)、定时/计数器(CTC)及中断控制器(ICU)等基本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中,制成了单芯片微型计算机(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简称单片机,又称为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由于它能嵌入到某个电路或电子产品设备中,也称为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Controller)。要把前面提到的众多功能集合在一起,在过去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采用很多电路组建成一个电子系统来实现。而今却简化成只需选择一片合适的单片机,并对其已有的功能、指标、参数及引脚进行合理的使用即可完成。单片机与可编程逻辑器件相结合,构成了新一代电子工程应用技术。


20世纪90年代,单片机在我国迅速普及。在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人们的生活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单片机的具体应用。单片机可以嵌入到各种电子产品之中,成为机电产品的核心部件,控制着各种产品的工作。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单片机已从过去的单一品种,发展成为多品种、多系列机型,其内部结构从过去的基本部件发展到集成有A/D、D/A、监控定时器(WDT)、通信控制器(CCU)、脉宽调制器(PWM)、浮点运算器(FPU)、模糊控制器(FC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具有I2C、SPI、ISP等众多特殊功能的部件,成为功能越来越强的增强型、高档型单片机。由于单片机具有功能强、体积小、功耗低、成本低、裸机编程、软件代码少、工作可靠、自动化程度高、实时响应速度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过程控制、数据采集、通信、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中。


由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的全自动洗衣机、高档电风扇、电子厨具、变频空调、遥控彩电、摄像机、VCD/DVD机、组合音响、电子琴等产品早已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从家用消费类电器到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产品,从智能仪表、工业测控装置到CT、MRI、γ刀等医疗设备,从数码相机、摄录一体机到航天技术、导航设备、现代军事装备,从形形色色的电子货币(如电话卡、水电气卡)到身份识别卡、门禁控制卡、档案管理卡以及相关读/写卡终端机等,都有单片机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有人说单片机“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现今,炙手可热的“三网”(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国际互联网)融合产品、物联科技已开始兴起。在汽车中普遍都需要有30多个单片机用于其中的空调、音响、仪表盘、自动窗、遥控门、自控前后盖、空气质量监测、反射镜角度调整、自动灭火、防盗报警等的控制,协调控制着发动机、传动器、制动器、安全气囊、车载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有条不紊地工作。此外,还有工业自动化控制和军事科技等。这些领域的应用开发都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尚要解决,这正是电子技术人员可以大展拳脚的领域。


从学习的角度,单片机作为一个完整的数字处理系统,具备了构成计算机的主要单元部件,在这个意义上称为单片微机并不过分。通过学习和应用单片机进入计算机硬件设计之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单片机建议要从汇编语言学起,从内核做起,把低层做实,以便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很好地解决内核接口和底层驱动设计,实际应用时可选用C语言编程。学好汇编可轻松过渡到C语言编程。


从应用的角度,单片机是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可自成一体,对于其他微处理器所需的大量外部器件的连接都在单片机内部完成,各种信息传递的时序关系变得非常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用单片机实现某个特定的控制功能十分方便。


从设计思想的角度,单片机的应用意味着“从以硬件电路设计为主的传统设计方法向以软件设计为主、对单片机内部资源及外部引脚功能加以利用的设计方法的转变”,从而使硬件成本大大降低,设计工作灵活多样。往往只需改动部分程序,就可以增加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


单片机技术的功效神奇,有时也给人一种神秘莫测、难于驾驭之感。究其原因,很多初学者不太重视实践,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缺乏将分散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知识的理解层面。其实,如果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单片机既不神秘,也不难驾驭。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初学者应树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思想。先学习单片机硬件结构、存储结构、指令系统及中断系统,然后不断地进行编程练习,通过实验提升技能,加深理解,结合单片机最小系统板或开发板等实物进行硬件编程控制,提高动手能力。如此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才会有“登堂入室”之感,才能逐步将单片机应用于各种场合中以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单片机不同于通用微型计算机,它能够灵活嵌入到各类电子产品中,使产品具备智能化和“傻瓜”式操作功能,已经成为电子自动化技术的核心基础,而宏晶科技公司推出的增强型、高性能STC系列单片机无疑是8051内核中最卓越的一款单片机之一。因此,学习单片机和学会STC系列单片机的技术应用非常有必要。


由于目前的单片机教材大多是沿用20世纪80年代的内容,使用的芯片(如8031)过于陈旧,很多学生学完单片机课程后,到工作单位从事实际的单片机系统设计时总感觉学无所用,而且脱离实际。现在,单片机的应用已真正步入“单片”时代。单片机内部集成的功能部件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对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已很少采用外部的并行总线扩展RAM和ROM,而是采用选择包含不同存储容量的单片机。即使是需要扩展外部RAM存储器,也往往会选用串行I2C、SPI总线扩展技术。对I/O口的扩展也不再使用8255或8155这样的芯片,而是选择具有不同引脚封装的单片机。当需要的I/O口少时,可以选择封装引脚少的单片机(最少的只有8个引脚,含6个I/O口引脚);若需要的I/O口较多时,可以选择引脚封装多的单片机(最多的有上百个引脚)。很多单片机内部都集成有8位或10位的中低精度的A/D、D/A转换器。因此,在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完全可以选用片内带有A/D、D/A转换器的单片机。只有在要求高精度(12位以上)、高速采样的场合,才需要选用扩展外部串行或并行接口的A/D、D/A转换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减小产品体积。基于上述原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对原有的单片机教材做了较大的改良,尽量将那些在实际应用中很少见的或已经淘汰的芯片不写入教材,而将实际应用中比较流行的技术吸收进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力求做到与市场接轨,与现实同步。为了帮助读者更快地进入单片机应用领域,本书附有实验和课程设计实例。


全书共15章。第1章是单片机概述,介绍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各种常用的低功耗单片机、增强型单片机的性能特点,介绍STC系列单片机的选型;第2章介绍8051单片机的体系结构、内部主要部件的功能,以及存储器结构与编址范围;第3章介绍8051单片机指令系统和指令的使用方法;第4章介绍8051单片机程序结构和设计方法;第5~7章介绍8051单片机中断系统结构、中断控制、编程和串行口使用方法;第8章以STC15Fxx系列单片机为例,介绍增强型单片机新增功能部件的使用方法;第9章介绍单片机系统的扩展,重点介绍串行总线扩展技术,精简了并行总线扩展内容;第10章介绍单片机与键盘、数码显示、液晶显示、打印机的接口形式和编程方法;第11章介绍A/D、D/A转换器性能指标、芯片选型,着重介绍了串行A/D、D/A转换器的接口使用方法;第12章介绍C51在单片机中的编程方法,以及混合编程的具体运用;第13章介绍单片机应用系统结构和设计方法;第14~15章以单片机应用实验为主,介绍了使用Proteus进行单片机仿真和应用单片机设计实验开发板,并精选了9个实验项目,在单片机实验开发板上完成软件编程调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单片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本书涉及的内容较多,参考教学学时为60~80学时,授课教师可参照下表并使用本书配套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由于各学校教学计划和生源素质有所不同,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为配合教学,各章配有练习与思考题。


本书配有PPT、程序源代码、课程设计指导书(带温度计的电子钟设计、可控波形发生器设计、LED点阵显示设计、可控流动灯设计等4个设计实例)等教学资源,可登录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下载。


本书也可为任课教师提供单片机实验开发板(第15章设计的实验开发板),相关事宜可与本书编著者联系(Email:you2006cn@sina.com)。


全书主要由朱兆优负责编写,陈坚、朱日兴参与了第5~7章的编写,邓文娟、刘琦参与了第4章的编写,王海涛、朱日兴参与了第12章的编写。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赵永科、胡文龙、涂晓红、吴光文和范淑娜等,他们对书稿的编写、插图、校对和程序调试做了很多工作。朱兆优负责全书的策划、内容安排、文稿编写修改和审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周航慈教授的大力支持,他对本书初稿进行了审阅;还得到STC公司创始人、总经理姚永平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尽管在编写中做了很多努力,但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不足和疏漏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使之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编 著 者

第1章 单片机概述


本章学习要点:


(1) 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单片机与PC的区别和联系;


(2) 单片机的发展历程、趋势和应用领域;


(3) 单片机的分类、主要特性、主要生产厂家、常用系列和主要芯片型号。


单片机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凭借其极高的性能价格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应用广泛,发展迅猛。单片机体积小,质量小,抗干扰能力强,对运行环境要求不高,价格低廉,可靠性高,灵活性好,开发比较容易,已广泛应用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通信、自动检测、智能仪器仪表、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医疗仪器、航空航天、机电一体化设备等各个方面,成为现代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1.1 什么叫单片机


一台能够工作的PC(个人计算机)至少需要的部件有:CPU(中央处理器,负责运算与控制)、RAM(随机存储器用于数据存储)、ROM(只读存储器,用于程序存储)、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这些部件被分成若干芯片,安装在一块印制电路板上,便组成了个人计算机。而在单片机中,是将计算机主板的一部分功能部件进行剪裁后,把余下的功能部件集成到一块芯片上,因此这个芯片具有PC的属性,称为单片微型计算机或单芯片计算机,简称单片机。


单片机是在一块半导体硅片上集成了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的集成芯片(如图1-1所示)。在一些高性能单片机中除了上述部件外,还集成了A/D、D/A、PCA/PWM等部件。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8051单片机结构框图

单片机主要应用于测控领域,用于实现各种测量与控制。为了突出其控制特性,国内外大多数人把单片机称为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由于单片机在各系统应用中处于系统核心,并嵌入其中,因此通常又把单片机称为嵌入式控制器(Embedded Micro Controller Unit,EMCU)。而国内的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则比较习惯地采用“单片机”这个名称。


单片机价格不高,体积也不大,一般封装40个引脚。功能多的引脚也比较多,有的多达几十或上百个引脚;功能少的只有十几个引脚,最少的只有8个引脚。这对面向实际应用的单片机非常有利,使得不同性能的产品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单片机。比如,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都喜欢使用高性能的计算机,但如果只是控制一个电冰箱温度时就没必要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用一个8引脚的单片机就足够了。所以,实际应用的关键要视功能是否够用,是否有很高的性价比。这就是8051单片机推出30多年来依然没有被淘汰,而且还在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1.2 单片机的特点


单片机以其卓越的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深入到检测、控制等各个领域,并表现出显著特点:


(1) 小巧灵活、成本低,易于产品化。可以方便地嵌入到各种测控设备、仪器仪表,使仪器设备智能化。


(2) 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适应温度范围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可靠地工作。单片机是按工业测控环境设计的,分为民品(0~+70℃)、工业用品(-40~+85℃)、军品(-65~+125℃)三类。其中工业用品和军品具有较强的抗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是其他机型无法比拟的。


(3) 实时控制功能强。单片机面向控制,可以直接通过I/O口进行各种操作,运行速度快,对实时事件的响应和处理速度快,能针对性地解决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类控制任务,因而可获得最佳性能价格比。


(4) 易扩展,可很容易、灵活地构成各种智能型应用系统。


(5) 具有通信接口,可方便地构成多机和分布式控制系统,使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大为提高。


1.3 单片机的发展概况


单片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的产生与发展和PC的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自1971年Intel公司首先研制出4位微处理器以来,就出现了单片机。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76年):单片机发展的初级阶段。1971年年底Intel公司首先研制出集成2000只晶体管的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并配有RAM、ROM和移位寄存器,构成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此后,又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受生产工艺限制,当时的微处理器采用双片结构,功能简单,还不是“单片机”,但从此拉开了研制单片机的序幕。


第二阶段(1976~1980年):低性能单片机发展阶段。以1976年Intel公司研制出以8048为代表的MCS-48系列单片机(如表1-1所示),在一小块半导体芯片内集成了8位微处理器、8位并行I/O口、8位定时器/计数器、RAM、ROM等部件。这个芯片无串行接口,中断处理比较简单,RAM和ROM容量很小,寻址范围小于4 KB,但在功能上可满足一般工业控制和智能化仪器仪表的需要。这种将微处理器和计算机外围设备集成在一个芯片上的技术,标志着真正的单片机的开始研制。由于单片机在构建新型工业控制系统方面取得了成功,为今后单片机的发展开辟了成功之路。


第三阶段(1980~1983年):高性能单片机发展阶段。以1980年Intel公司推出以8031为代表的MCS-51系列基本型单片机,形成了8051经典内核。至今,该内核还是国内外单片机产品的主流,众多芯片制造商还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它。这个阶段推出的8位单片机带有串行接口,有多级中断处理系统,含有多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片内RAM、ROM容量增大,寻址范围可达64 KB,个别片内带有A/D转换接口。其他8位单片机的代表产品有Motorola公司的6801和Zilog公司的Z8等。


在8位单片机中,MCS-51系列历史最长,长盛不衰,不断更新,形成了既具有经典性,又不乏生命力的系列单片机。它在以下几方面奠定了单片机的经典体系结构:①完善的外部总线,MCS-51设置了经典的8位单片机总线结构,包括8位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及具有多机通信功能的串行通信接口;②开创了CPU外围功能单元的集中管理模式;③开发出了具有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间及位操作方式;④指令系统趋于丰富和完善,并增加了很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表1-1 Intel公司单片机系列配置一览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第四阶段(1983~1990年):8位单片机的巩固发展和16位单片机推出阶段。1983年Intel公司又研制了MCS-96系列16位单片机。它支持16位算术逻辑运算,具有32位除以16位的除法功能;片内256字节RAM、8 K字节ROM容量进一步增大,除2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外,还可设置4个软件定时器;具有8个中断源,中断系统更加完善;片内带有8通道高精度10位A/D和高速输入/输出部件(HSIO),以及Watch Dog、PWM等部件。MCS-96系列单片机片内CPU为16位,运算速度和控制功能大幅提高,有很强的实时处理能力。采用HMOS或CMOS制造工艺,芯片集成度达12万个晶体管,使单片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第五阶段(1990年至今):单片机全面发展阶段。随着单片机在各个领域全面深入地发展和应用,出现了高速、寻址范围大、运算能力强的通用型单片机,以及小型廉价的专用型单片机。单片机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应用领域等方面向更高水平发展。CPU的位数达到了8位、16位、32位。在结构上,更进一步采用了双CPU结构或内部流水线结构,提高了处理能力和运算速度;时钟频率高达20 MHz,提供了新型串行总线结构,增加了PWM输出、WDT监视定时器、PCA可编程计数器阵列、DMA传输、调制解调器、通信控制器、浮点运算单元等新的特殊功能部件。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促使芯片向高集成化、低功耗方向发展。基于这些优势,单片机在大量数据实时处理、高性能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复杂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及局域网络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4 单片机主要制造厂家和机型


单片机系列是指同一芯片厂家生产的具有相同体系结构的微处理器。目前,各芯片制造厂商已推出很多单片机产品,如Intel、STC、Atmel、Philips、Motorola、TI、NEC、SAMSUNG、AMD、Microchip等公司都是著名的芯片制造厂商。就通用单片机而言,其主流产品有几十个系列,数百个品种。单片机制造厂家和型号如表1-2所示。


此外,还有仙童公司的FS、3870系列,ADI公司的ADμC8xx系列,松下公司的MN6800系列,Scenix公司的SX系列,东芝公司的870系列与90系列,EPSON公司的4位SMC6x系列与8位SMC88系列,LG公司的GMS90系列和日立公司的HD6301、Hd65系列单片机,以及义隆、松翰、凌阳等系列单片机。尽管单片机制造厂家很多,品种各异,但在我国最早且最广泛使用的是8051及其兼容机型。由于8051单片机具有品种多、兼容性好、性价比高,且软、硬件设计资料丰富等特点,所以成为我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最熟悉的机型。直至现在,8051单片机及其衍生兼容机型仍然是单片机中的主流系列,预计在今后的若干年内仍将是现代工业检测、控制应用的重要机型。

表1-2 单片机制造厂家和型号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基于STC系列增强型80C51单片机(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1.5 8位单片机系列介绍


单片机根据微处理器字长可分为4类:4位、8位、16位和32位单片机。在这些机型中,8051单片机以其卓越品质,仍是今后单片机发展的主流。虽然世界上的单片机品种繁多,功能各异,开发装置也互不兼容,但是客观发展表明,8051可能最终成为事实上的标准单片机芯片。


在8位单片机家族中,主流产品有80C51内核、Motorola内核、PIC内核的单片机。它们的基本结构相似,但由于采用的内核不同,所以在性能上存在很多差别。


1.5.1 8051内核的单片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Intel把8051内核使用权以专利互换或出售形式转让给了Atmel、Philips、NEC、AMD、Winbond、ADI、DALLAS等IC制造厂商。这些公司在保持与8051单片机兼容的基础上改善了8051的很多特性,采用CMOS工艺,并对8051做了一些扩充,使产品特点更突出、功能更强、市场竞争力更强。因此,通常用8051系列来称谓所有具有8051指令系统的单片机。在众多IC制造厂商支持下,8051内核单片机已经发展成上百个品种的大家族,现在都统称为8051系列单片机。


通常,从功能特性上 8051 系列单片机可分为基本型、增强型、低功耗型和专用型。目前,使用的8051单片机都是MCS-51系列单片机的低功耗增强型、扩展型的衍生机型,它们与MCS-51系列有很大的不同,内部结构有些区别,但指令系统完全兼容。目前常用8051系列单片机有以下几种类型。


1.STC系列单片机


STC89C51RC/RD+系列是宏晶科技公司于2005年中国本土推出的第一款具有全球竞争力、与MCS-51兼容的ST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