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职/高职 >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魏红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2-01

书籍编号:30470970

ISBN:978711538332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16449

版次:3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职/高职

全书内容: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在我国商用建设的进行,2G、3G、4G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共存,社会对通信专业的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对通信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通信技术人才,必须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技术应用有充分的了解,还必须具有全程全网的概念。因此,本书在 2009年第 2 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充分反应了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程及技术应用,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应用发展的概念。


开设移动通信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了解程度,为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技能鉴定和日后的求职做好铺垫。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应覆盖目前广泛商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并体现系统的发展进程及技术应用。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正处在 4G商用建设阶段,3G 和 4G 均采用了后向兼容技术,而且在很长时间内 2G、3G、4G 将共存。移动通信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其采用的无线接口不同,因此采用的相关技术在各系统中也会有所区别。基于这一考虑,本书编写以各运营商开通的系统为单元,充分体现系统的发展、演进过程,以及各类技术在系统中应用的区别,主要介绍2G、3G、4G各移动通信系统发展中无线接口技术的发展和演进,以及其他为保证高质量的各类通信业务的提供而采取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基本知识。


书中还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及移动通信现网状态,安排了适量的实训项目,如:移动核心机房、基站机房的认识,主要帮助学生建立全程全网的概念;基站主设备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 BBU+RRU 设备;GSM 手机的认识可帮助学生了解信号处理过程。各院校可根据实训设备的配置情况开设,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简单、全面地阐述各类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技术,突出系统的发展及技术应用的不同,以方便学生掌握各系统的主要技术和特点。


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通信网基础知识,了解网络构成。书中各章节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院校可视具体情况节选,不会影响教学的完整性。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10月于绍兴

第一部分 移动通信概述


第1章 移动通信概念


本章内容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特点、工作方式、编号计划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基本处理过程


移动通信系统提供的业务


本章重点


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基本处理过程


本章难点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基本处理过程


本章学时数   6学时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移动通信概念、特点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基本处理过程


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活动日益频繁,全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迫切要求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及时传递。人们(whoever)越来越希望能在任何时候(whenever)、任何地点(wherever)都能方便地与任何人(whomever)交换任何信息(whatever),这 5 个任何简称为“5W”,即个人通信。移动通信的发展为它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本节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发展、工作方式。


1.1.1 移动通信概念


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例如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活动的人与固定点、人与人及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等。


移动通信使人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这是它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应用,移动通信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是用户随时随地快速可靠地进行多种形式信息(语音、数据等)交换的理想方式。


移动通信有多种方式,可以双向工作,如集群移动通信、无绳电话通信和蜂窝移动电话通信,但部分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是单向的,如无线寻呼系统。移动通信系统的类型很多,可按不同方法进行分类。按使用对象分为军用、民用移动通信系统;按用途和区域分为陆上、海上、空中移动通信系统;按经营方式分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公用移动通信系统;按信号性质分为模拟制、数字制移动通信系统;按无线频段工作方式分为单工、半双工、双工制移动通信系统;按网络形式分为单区制、多区制、蜂窝制移动通信系统;按多址方式分为FDMA、TDMA、CDMA移动通信系统。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把无线通信技术、有线传输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等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较为理想、完善的现代通信网。无线通信主要在基站与移动台间采用;在基站与交换控制中心间可以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实现信息传输。移动台由用户直接操作,因此,移动台必须体积要小、重量要轻、操作使用要简便安全,另外其成本要低。


移动通信可应用于任何条件下,与传统的固定有线通信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存在严重的多径衰落


陆地上,移动体往来于建筑群或障碍物之中,其接收信号的强度主要由直射波和反射波叠加而成的,多径传播如图1-1所示。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1 电波的多径传播

这些电波虽然都是从一个天线辐射出来的,但由于传播的途径不同,到达接收点时的幅度和相位都不一样,而移动台又在移动,因此,移动台在不同位置时,其接收到的信号合成后的强度是不同的。这将造成移动台在行进途中接收信号的电平起伏不定,最大的可相差30dB 以上。这种由多径传播产生的现象通常称为多径衰落,它严重地影响着通信质量。因为移动通信的一方或双方在运动中,位置经常变动,要保证一定等级的通信质量,要求在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抗衰落的能力和储备。


2.强干扰条件下工作


通信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设备性能,还与外部的噪声及干扰有关。发射功率再高,当噪声和干扰很大时,信号也会被淹没而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其主要噪声来源是人为噪声(如汽车的点火噪声等)。为保证通信质量,除选择抗干扰性强的调制方式(调频或调相)外,移动通信设备还必须有足够的抗人为噪声的能力及储备。


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和同频干扰。


互调干扰主要是由多个信号进入设备中的非线性器件产生大量的组合频率(互调产物)引起的。如接收机的混频部分,当输入回路的选择性不好时,就会使不少干扰信号随有用信号一起进入混频级,当叠加后的干扰信号达到一定幅度时即产生对有用信号的干扰。因此,要求移动通信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邻道干扰是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如图1-2所示,用户A占用了K 信道,用户 B 使用(K±1)信道,本来它们之间不应存在干扰问题,但当一个距基站很远(如用户 A),而另一个却很近时(如用户 B),由于信道间隔有限,就会出现基站接收信号中(K±1)信道的强信号干扰 K 信道弱信号的现象,这就是由远近效应引起的邻道干扰。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移动通信设备中,使用了自动功率控制电路。当移动台靠近基站时,发射机根据所接收到的基站发来的功率控制信号自动降低功率,而远离基站时功率升高。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2 邻道干扰

同频干扰是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它是蜂窝状移动通信所特有的,因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为了提高频率的利用率,采用同频复用技术,间隔一定距离的不同小区可使用相同的频率,若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间隔距离不满足要求即会引起同频干扰。为解决同频干扰问题,要求移动通信系统在组网时,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有关噪声和干扰的问题,还将在第8章中作进一步介绍。


3.具有多普勒效应


当运动的物体达到一定速度时,固定点接收到的载波频率将随相对运动速度 v 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频率偏移,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其频移值为 fd=(v/λ)cos θ。其中λ为接收信号载波的波长;θ为电波到达接收点时的入射角。


比如,人造卫星在发射前,其星上发射机的载频 f1是预知的。发射后,地面接收站收到的载波信号频率已不是f1了,而是f1±fd。由于卫星运动的速度(径向速度)在变化,所以 fd也在变化,使到达接收机的电波载频也在变化,因而使用一般的接收机是无法接收卫星信息的,必须使用采用了“锁相技术”的接收机才行。实际上,卫星地面站就是一部大型锁相接收机。它所以能稳定的接收卫星信息,主要是由于“锁相技术”具有频率跟踪和低门限性能,即接收机在捕捉到卫星发来的载频信号之后,当发来的载频信号随速度 v变化时,地面接收机本振信号频率跟着变,这样就可不使信号丢失。另外,还可以利用其窄带性能,把淹没在噪声中的微弱信号提取出来。所以移动通信设备都毫无例外的采用了锁相技术。


4.存在阴影区(盲区)


当移动台进入某些特定区域时,会因电波被吸收或被反射而接收不到信息,这一区域称为盲区。在网络规划、设置基站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


5.用户经常移动,与基站无固定联系


由于移动台在通信区域内是随机运动的,而其发射机在不通话时,又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它与基站间无固定联系,为实现可靠有效的通信,要求移动通信设备必须具有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及漫游访问等跟踪交换技术。


1.1.3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述


1.移动电话系统的发展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从1981年到2015年的演进路线如图1-3所示。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3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移动通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1895年无线电发明之后,莫尔斯电报就用于船舶通信。1921年美国底特律和密执安警察厅开始使用车载无线电台,其工作频段为2MHz,于 1940年,又增加了 30~40MHz 之间频段,由调幅方式改成调频方式,增加了通信信道。由于专用移动用户的增加,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又分配了 300~500MHz 之间的40MHz带宽,供陆上无线通信使用。


移动通信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指公用汽车电话系统。自美国贝尔实验室于1946年在圣路易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系统以来,移动通信经历了从单工方式的人工选择空闲信道,到大区制、双工方式自动选择空闲信道,再到蜂窝状大容量小区制的移动电话系统等几个阶段。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历经 1G、2G、3G。目前正处于 4G 的商用建设阶段,且会在很长时间内与2G、3G共存。


第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G)为模拟系统,以美国的 AMPS 和英国的 TACS 为代表,到20世纪80年代,移动通信已达到成熟阶段。当时,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解决了当时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成为公用移动通信网的主体,但该系统设备制式不统一,设备复杂,成本高且各厂家生产的设备不能兼容;体制过于混杂,不易于国际漫游;业务种类单一,只提供语音业务;保密性差,通话易被窃听;安全性差,易被盗号;频率利用率低,容量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20 世纪 80年代末,人们便着手研究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采用与模拟系统不同的多址方式、调制技术、语音编码、信道编码、分集接收等数字无线传输技术。系统频谱利用率提高,容量大,还能提供语音、数据等多种业务,并能与 ISDN 等其他网络进行互连。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制式有泛欧标准的GSM,美国的DAMPS和CDMA,日本的PDC等。


第三代为宽带移动通信系统(3G),主要针对 2G 不能提供的中高速数据业务提出的。最受关注的3G标准有:基于GSM的WCDMA;基于IS-95CDMA的cdma2000;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TD-SCDMA。另外,为能使第二代向第三代平滑过渡,在第二代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我们称之为二代半(2.5G)技术,如在 GSM 基础上开通的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之前主要指 TD-LTE 和 LTE-FDD,是具有宽带移动和无缝业务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 IP 系统。4G 采用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 2Mbit/s 的数据传输能力,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4G 在不同的固定和无线平台及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运行中提供无线服务。4G 技术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多种业务的完整融合,移动中的高速切换,高度智能化的网络。


移动通信正在向前迈的一步是LTE-Advanced(LTE-A,4G),相比之前的 LTE,LTE-A可以补充下行链路,采用了载波聚合、上下行多天线增强、多点协作传输、中继、异构网干扰协调增强等关键技术,能大大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峰值数据速率、峰值谱效率、小区平均谱效率以及小区边界用户性能,同时也能提高整个网络的组网效率,这使得 LTE 和 LTE-A系统成为未来几年内无线通信发展的主流。LTE-A 可以利用所有频谱资源,聚合数据通道,统用于小范围热点、室内和家庭基站(Home NodeB)等场景,基于低频段的系统为高频段系统提供“底衬”,填补高频段系统的覆盖空洞和高速移动用户,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


除此之外LTE还有发展前景,比如即将到来的LTE Broadcast(LTE广播)和更为先进的LTE Direct。总之,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在业务上将走向数据化和分组化,网络将是全IP网络。


2.我国移动电话通信系统的发展


我国蜂窝移动电话网始建于1986年,1989年原邮电部由美国Motorola、瑞典Erisson引进 900MHz 的 TACS 体制的设备,1995年我国公用 900MHz 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全国联网投入运行。1994年9月,广州在全国率先建成特区及珠江三角洲数字移动电话网,同年10月试运营,随后各地相继引进设备建立 GSM 数字蜂窝移动电话网。1998年,模拟用户数量开始下降,2001年底模拟网关闭。同期,中国联通启用 CDMA 网络(简称“C 网”),中国移动开通GPRS。


2001年6月22日原信息产业部成立3G技术试验专家组(3GTEG),负责实施3G技术试验。截止2003年年底,已对WCDMA,TD-SCDMA,2GHz cdma20001x完成了第一阶段试验工作,结论是系统基本成熟,终端尚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2004年进行第二阶段试验。


2008年5月电信企业重组后,中国电信拥有了C网,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拥有GSM/GPRS网络(简称“G 网”)。2009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 3G 牌照,中国移动启用 TD-SCDMA,中国联通发展应用 WCDMA,而中国电信在原 C 网的基础上发展启用 cdma2000标准。


201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 4G 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均获得4G的TD-LTE运营权。2014年6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获批开展TD-LTE、LTE FDD混合组网试验。


到2001年3月,我国移动用户已跨越1亿户大关,同年7月达1.206亿户,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用户最多的国家,我国移动发展1 000万用户用了10年,而从1 000万户到1亿户仅用了4年时间。到2008年年底,移动用户已达6.41亿户;截至2013年9月,移动用户达到 12.07 亿户。显然,中国通信市场的用户饱和度已经很高,运营商拓展新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由此,运营商之间的竞争焦点也已从过去的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用户的争夺,维稳用户成为了运营商策略选择重要的考量,网络的运营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一样,按照通话的状态、频率和使用方法可分为 3 种工作方式: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1.单工制


单工方式又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适用于用户少、专业性强的移动通信系统。


同频单工指通信的双方使用相同的频率工作,图1-4中当A侧与B侧的发射机、接收机均使用 f1频率时,即为同频单工方式。同频单工操作采用“按——讲”方式,在某一时刻一方在发话时,另一方只能收听,平时双方的接收机均处于守听状态。如果A方需要发话,可按下“按——讲”开关,关掉接收机将开关 K 拨至发射机,使其发射机工作,这时由于 B 方仍处于守听状态,即可实现由 A 到 B 的通话。在这种方式中,同一电台的发射和接收是交替工作的,故收发信机可使用同一副天线,而不需要使用天线共用器。这种方式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便,如果配合不恰当,会出现通话断续。此外,若在同一地区有多个电台使用相同的频率,相距较近的电台之间将会产生严重的干扰。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4 单工通信方式

异频单工指通信双方使用两个频率工作,图1-4中,当A侧发射机与B侧接收机使用频率f1,而B侧发射机与A侧接收机使用频率f2时,即为异频单工。异频单工操作仍为“按——讲”方式。同一电台的发射机和接收机也是交替工作的,只是收发各用一个频率,其优缺点与同频单工类似。


2.双工制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即任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语音,无需“按——讲”,与普通市内电话的使用情况类似,操作方便。双工通信方式如图 1-5所示。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5 双工通信方式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准双工方式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双工方式。在采用双工方式通信时,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能消耗大,这一点对以电池为能源的移动台是不利的。为此,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台的发射机仅在发话时才工作,而移动台接收机总是工作的,通常称这种系统为准双工系统,它可以和双工系统兼容。


3.半双工制


半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中有一方(如A方)使用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而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而另一方(如B方)则采用异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如图1-6所示。平时B方处于守听状态,仅在发话时才按下“按——讲”开关,切断收信机使发信机工作。它的优点是设备简单、功耗小,克服通话断续的现象,但操作仍不便。所以半双工制主要用于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例如汽车调度等。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6 半双工通信方式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移动通信系统一般由移动台(MS)、基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及与市话网(PSTN)相连接的中继线等组成,图1-7给出了组成一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图1-7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基站与移动台都设有收、发信机和天馈线等设备。每个基站都有一个可靠通信的服务范围,称为无线小区。无线小区的大小,主要由发射功率和基站天线的高度决定,基站天线越高,发射功率越大,则无线覆盖区也越大。移动业务交换中心主要用来处理信息的交换和整个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


大容量移动电话系统可以由多个基站构成一个移动通信网,如图 1-7 所示。由图可以看出,通过BS、MSC就可以实现在整个服务区内任意两个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也可以经过中继线与市话局连接,实现移动用户和市话用户之间的通信,从而构成一个有线、无线相结合的移动通信系统。但是,移动用户间不能直接进行通信,必须通过 BS、MSC转接。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组成部分都以子系统的形式存在,这将在后面各系统中具体介绍。


1.3 移动通信中的编号计划


移动通信系统网路很复杂,它包括交换网络、无线接入网络、传输网络等,还包括各子网功能实体间及各业务网络间的接口。为了将一个呼叫接至某个移动用户,需要正确寻址,因此编号计划非常重要,而且,系统中的编号直接影响到网络的性能、容量。本节主要介绍在各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的编号。


1.3.1 GSM与CDMA系统中的编号


GSM与CDMA网络的编号计划基本一致。


1.GSM中的编号


(1)移动用户的ISDN号MSISDN


MSISDN 是指主叫用户为呼叫移动用户所需的拨叫号码,国际移动用户 ISDN 号基本组成为:国家码(CC)+国内目的地码(NDC)+用户号码(SN),而“NDC+SN”构成国内有效ISDN号。其中,国家码(CC),我国为86;国内有效ISDN号码为一个11位数字的等长号码(N1N2N3H0H1H2H3ABCD),由 3 部分组成:①移动业务接入号:(N1N2N3),如13S、15S、17S 和 18S 等,不同的 S 分属不同的运营商。如 13S 中,S=4~9 属于中国移动;S=0~2 属于中国联通;S=3 属于中国电信。②HLR 识别号:H0H1H2H3。③移动用户号:ABCD。其中①和②构成国内目的地码(NDC)。


H0H1H2由全国统一分配,H3各省自行分配。网号不同或 H0不同时,分配也不同。以中国移动的编号为例,当网号为139、H0=0时,分配方式如表1-1所示。

表1-1 139网(H0=0)的H1H2分配表

移动通信技术(第3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


IMSI 为 15 位号码,在国际上用于唯一识别移动用户,结构为:移动国家码(MCC)+移动网号(MNC)+移动用户识别码(MSIN)。其中“MNC+MSIN”构成国内移动用户识别码。


MCC 由国际电联(ITU)统一分配和管理,唯一识别移动用户所属的国家,我国 MCC为460。MNC的值中国移动为00和02、中国联通为01、中国电信为03。


当一个移动用户的MSISDN号码为13SH0H1H2H3ABCD时,对应的IMSI号码结构定义如下(以中国移动编号为例):


当H0等于0时,IMSI为“460 00 H1H2H3S XXXXXX”。其中,S为9、8、7、6或5,与MSISDN号码中的S位相同;H1H2H3与MSISDN号码中的H1H2H3相同;XXXXXX是MSISDN号码中的ABCD经扰码得到,扰码方法由各省自行定义。


当H0不等于0时,IMSI为“460 00 H1H2H3R H0XXXXX”。其中,R为4、3、2、1或0,R与MSISDN号码中的S位有对应关系(当R为4时对应于S为5;当R为3时对应S为6;当R为2时对应S为7;当R为1时对应S为8;当R为0时对应S为9);H0与MSISDN号码中的H0相同;H1H2H3与MSISDN号码中的H1H2H3相同;XXXXXX是MSISDN号码中的ABCD经扰码得到,扰码方法由各省自行定义。


(3)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


为了对 IMSI 保密,IMSI 仅在空中传送一次,便由 VLR 给来访移动用户分配一个唯一的 TMSI 号码替代。TMSI 的分配在每次鉴权后进行,它仅在本地有效,可在呼叫建立和位置更新时使用,当用户离开此 VLR 服务区后释放,VLR 可随时更新。TMSI 为一个 4 字节的BCD编码,由各MSC自行分配。


(4)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


当呼叫一个移动用户时,为使网络再次进行路由选择,根据HLR的要求,由VLR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一个 MSRN,该号码在接续完成后即可释放给其他用户使用,它的结构与MSISDN 相同。对于在某一特定区域漫游的移动用户,MSRN 号码在被访 VLR 区域内是唯一有效的。


(5)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


IMEI 用于在国际上唯一地识别一个移动设备,为一个 15 位的十进制数字,其构成为:TAC(6位)+FAC(2位)+SNR(6位)+SP(1位)。


其中,TAC 为型号批准码,由欧洲型号中心分配;FAC 为工厂装配码,由厂家编码,表示生产厂家及装配地;SNR 为序号码,由厂家分配;SP 为备用。IMEI 可在待机状态下按“*#06#”读取,在手机后盖板上也有标注。


购买手机时若读取的 IMEI 码与手机后盖板上的条码标签、外包装上的条码标签一致的话,应为原包装机。


(6)区域和设备识别


① 位置区识别码LAI


位置区识别码由 3 部分组成,组成结构为:MCC(460)+MNC(00)+LAC(X1X2X3X4)。其中,LAC 为位置区号码,用于识别移动网中的一个位置区。LAC 为一个字节16进制的BCD编码,用X1、X2、X3、X4表示。其中X1、X2全国统一分配;X3、X4由各省自行分配(范围为0000~FFFF),全部为零的编码不用。


② 全球小区识别码GCI


GCI用于在全球范围内识别小区,结构为:MCC+MNC+LAC+CI。其中LAC为16 bit;CI为小区识别,是一个2字节(16 bit)的BCD编码,由各MSC确定。


③ 基站识别码BSIC


BSIC 用于识别相邻国家、地区或不同运营商的相邻基站收发信设备 BTS,结构为:NCC(3bit)+BCC(3bit)。其中,NCC 为网络色码,用于识别不同国家(国内区别不同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