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城市景观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城市景观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城市景观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城市景观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欧亚丽,夏万爽等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01

书籍编号:30473604

ISBN:9787115400383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16657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城市景观设计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城市景观设计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以构成城市空间的点、线、面—城市广场、城市道路和城市居住区为典型项目,探讨了景观设计的技巧与方法。内容包括景观设计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内容与构图技巧、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工作流程及方法、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等,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读者由浅入深地学习,逐渐形成和具备景观设计的综合能力。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艺术设计等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上述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前言


充满魅力的爱琴海和古希腊的建筑,蕴藏着许多故事的巴黎圣母院,展现东方文明的巍峨的万里长城,秀丽的西湖风光,精致的苏州园林……这些让我们为之惊叹的景观已成为时代的经典。不同时代的景观焕发出不同的光彩,成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艺术财富。景观,犹如人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与发展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社会文明、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变革,它凝聚了不同地域人类创造的智慧,焕发出美的魅力与风采。


景观是一种艺术,它创造了优美的人类生存空间,给人们带来了舒适和美的享受;景观是一种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积淀,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激发了人们的情感。景观设计是一门技术,必须有多方面的技术支撑。景观设计的创造不断推动着技术的变革;技术的不断变革也使景观的形式不断得到更新。景观设计是基于科学与艺术的观点及方法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进行空间规划、设计的行为。


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在城市里,生活节奏快,环境嘈杂,人的心情很容易低落;而人们都喜欢蓝天和绿地,喜欢清静、自然的生活环境。因此,景观设计师、园林设计师应运而生。我们要在城市有限的空间里设计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供人休息。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师担负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建立融合当今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人性化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是景观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


“城市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核心课程。本书的内容包括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基础篇、城市景观设计项目实训篇和城市景观设计案例欣赏篇3部分。第1篇是认识城市景观设计,主要讲解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城市景观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帮助读者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定位与内容。第2篇是掌握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3个学习情境的基础上设置项目任务,通过学习实践帮助读者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方法。第3篇是视野开拓与提高,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景观设计案例的分析,帮助读者开拓国际视野,提高设计水平。


本书内容的设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应用性,能有效地培养高层次的景观设计创造型人才。本书由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欧亚丽和夏万爽任主编;景观设计案例欣赏篇由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于娜编写;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田雪慧参与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项目任务的编写工作。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城市景观设计理论基础篇

0

本篇从城市、景观、城市景观的概念讲起,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近景观设计,了解从古至今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掌握城市景观设计的领域划分,明确城市景观设计各领域在景观环境中的相互关系,重点领悟城市景观设计的定义、实质目标和设计原则,从而明确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和设计方法,为城市景观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0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地表钙化景观。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化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

城市是人类聚集生活的有机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城市生活基本的物质环境。


景观作为一个名词在大量信息产业中(网络、电视、电影、出版、广告、模特、表演等)已被广泛应用与流传,但究竟什么是景观,如何才能拥有景观呢?


作为一种学术用语,景观的概念很宽泛。地理学家把它看成一个科学名词,认为景观是一种地表景象。


生态学家认为景观是一种生态系统,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态景观(植被、动物、微生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


旅游学家认为景观是一种资源,是能吸引旅游者并可供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可视物像。

0

浑善达克沙地沼泽

0

云南大理三塔

0

风景油画

0

法国巴黎卢浮宫,静态的水面与建筑完美结合,让建筑设计的表达超乎想象

艺术家认为景观是需要表现与再现的。


建筑师认为景观是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则认为,景观是城市的街景立面、园林中的绿化和喷泉等。


因而对于景观,一个更广泛而全面的定义是,景观是人类环境中一切视觉事物的总称,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所以景观的覆盖面十分广泛。对于学习者而言,必须明确所学景观的领域。


城市景观是景观的领域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有机结合。城市景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现代忙碌于钢筋混凝土空间架构内的人们来说,城市景观不仅要创造满足生理需要的良好的物质环境,还要创造出满足精神需求的健康社会环境和惬意的心理环境,更要创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城市艺术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城市环境景观,可以保证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地发展,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激发旺盛的精神和斗志,所以城市景观需要设计。

0

位于长城脚下的竹屋坐落在山野间,落地的玻璃窗与窗外的水草树木紧紧相依,意境深远,由纤纤细竹隔出的“茶室”更是竹屋的点睛之笔,透过竹缝可见长城的烽火台

城市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领域,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设计并将设计变为现实。设计在高速运转的现代化都市中无处不在,而真正切实可行的设计是需要有理论依据与相应实践方法的。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源于城市规划专业,需要有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主体的设计源于建筑与艺术专业,需要楼宇、道路、广场等构成要素;环境的设计源于园林专业,需要融入环境系统设计。因此,城市景观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性学科。

0

私家花园景观

综上所述,作为从事城市景观设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和掌握一定的理论,才能为城市景观设计实践打好坚实的基础。本篇将从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城市景观设计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3个方面展开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理论学习,使读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对城市景观设计有一个全方面的了解与认知。

第一节 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景观的历史与人类城市的历史一样久远。城市在产生的那一刻起,就被两种作用力(即文化驱动力和自然回归力)所控制。因而文化和自然是城市景观诞生的最原始的动力。


人类在其漫长的自然栖居过程中,在自然中留下他们的印迹。他们在自然洞穴外种植,用岩石记录他们的生话,以此为起点逐步发展起他们的“人造景观”系统。村庄的产生最初只是为了实现群体的养育功能,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的关系;随着人类的进步,原始的村庄日益演化为城市,并渐渐与自然相分离。在城市中,人们改变自然景观,重新种植植物,重构和再利用土地。


城市景观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城市在发展演进中确立了景观格局,经历了尺度演进、生态演进、建筑演进、社会演进,最终以日臻成熟的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

0

明朝的北京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城外南北东西四方分别建天坛、地坛、日坛以及月坛。皇帝每年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分别到四坛举行祭祀。天地日月、冬夏春秋、南北东西,这种对应显示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1. 城市景观风貌的形成


美国建筑学家凯文·林奇用归类的方法概括出人类城市的原型:一是神秘主义——宇宙城市原型,二是理性主义——机器城市原型,三是自然主义——有机城市原型。


城市景观风貌的形成大多在工业革命以前。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景观,大都属于神秘主义——宇宙城市原型。主要特点是自然的力量被突出,自然力量与人文相结合,城市成为人类与宇宙秩序之间的一种连接中介,整个城市景观弥漫着一种宗教神秘主义韵味。

0

在古代埃及,神庙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在古代埃及的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研究埃及古文化的周启迪先生认为“早期埃及的城市,是神的城市,是神庙所在地与祭祀中心。”

神秘主义——宇宙城市原型不仅仅反映人与天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城市景观布局讲求礼制与等级。如在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一套按尊卑等级建设城市的规划制度。


在工业革命以前,理性主义——机器城市原型也一直存在着。这种城市的景观如同机器一样,其部件位置确定,彼此类似,并常用机械方式连接,整个变化均可由部件数量的增减来反映,可以拆散、修改,也可以更换部件。这一模式特别适合建设临时性的城市,历史上一些殖民城市的设计,很多就是这种情况。


古希腊时代、古罗马时代以及中世纪时代城市景观的形成是城市风貌形成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城市景观形成的参考依据。


(1)古希腊时代城市景观的形成


古希腊时代城市景观的总体特点是小尺度以及人性化。历史上的雅典城背山面海,城市按地形变化而布置。从山脚下的居住区开始,逐步向西北部平坦地区发展,最后形成了集市广场及整个城市。建筑物的排列不是死板的,既考虑到从城下四周仰望时的美,又考虑到置身城中的美,并且充分利用了地形。

0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时代城市景观最杰出的代表,它坐落在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上,以乱石在四周堆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平台东西长约30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建筑物分布在这个平台上,山势险要,只有西边有一个上下通道。雅典卫城周围均为岩石坡面,建筑师充分利用岩面条件来安排建筑物与纪念物,并不刻意追求视觉的整体效果。除个体建筑外,卫城没有总的建筑中轴线,没有连续感,没有视觉的渐进,也不追求对称形式,完全因地制宜。卫城南坡还建有为平民服务的活动中心、露天剧场与竞技场等。整个建筑非常适合人生活的尺度,据说这样的设计是最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

(2)古罗马时代城市景观的形成


古罗马时代城市景观构筑的过程中,对于地形不惜代价进行改造,城市景观构筑都是好大喜功,主要特点是大尺度与炫耀性。古罗马人从古希腊人那里学到了城市建设的美学原则,如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以及两侧成排的建筑物和剧场等,但是尺度与古希腊人不同。古罗马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了变化,比古希腊的形式更华丽、更壮观:古罗马的城市景观是大尺度的,以显示军事力量的强大与统治阶级的显赫。


(3)中世纪时代城市景观的形成


欧洲中世纪城市的总体特点是小尺度的,与古希腊很相似。中世纪城市的四周都用围墙围合起来,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筑有塔楼,组成守卫的中心点。街道布局非常凌乱,道路弯曲,这是有着时代意义的,因为中世纪城市经常会被敌人侵占,在街道展开巷战是非常普遍的事;采用直线条的布局可能会增加城市的美观,但从防御的角度看,这样做的代价将十分惨痛。

0

古罗马修建了环绕城市长达数百英里的排水道,城市中有一些建筑高达35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广场的建筑物尺度都很大,实际上就是个人的纪念碑。大街有时宽20~30米,人行道与车行道是分开的

0

中世纪的城市规划,通常不追求整齐有序,而是从需要出发,随机而定,因此城市发展经常是不规则的。一些自然的东西,如崎岖不平的地形,常常被运用

总的来说,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的城市景观因国家与民族不同而风格各异,但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 宗教在城市景观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非常突出。


/ 城市的规模不大,一般人口为数万人,这是由生产力的特点所决定的。最大的城市人口规模接近百万,如古代的罗马城、中国的长安城等。


/ 城市大多有城墙环绕,这是工业革命以前人类战争频繁所导致。


2. 城市景观格局的确立


工业革命是世界城市史上的转折点。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范围内城市景观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工业革命后,城市景观变化巨大且迅速。工业革命最初从欧洲开始,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或是在空地上建立新的城市。一方面由于人口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城市,而使大量欧洲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老城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还缺乏规划经验,因此在工业革命期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的发展比较混乱。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及铁路的修建,完全改变了原有城市的景观。工业在城市内部或郊区建立起来,工业区外围就是简陋的工人住宅区,形成了工业区与住宅区相间与混杂的局面。火车的出现是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件大事,各个城市纷纷在城市中心或者市郊建立火车站,城市扩展后,城郊的火车站又被包围在城市之中,加剧了城市布局的混乱。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原有的城市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除了兴起大量的新建城市之外,旧的城市普遍面临着变革的任务。不少城市针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改建,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有的改造是规模较大的,如拿破仑三世实行的著名的“奥斯曼计划”,历时17年之久,耗资25亿法郎,全巴黎共拆除旧房11.7万所,兴建楼房2.15万栋。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保障居住、工作、休闲与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们应当通过城市规划解决城市空间出现的问题,其中主要方式是功能分区。在城市建设中,功能主义规划逐渐出现,这种规划遵循经济和技术的理性准则,把城市看作是巨大的、高速运转的机器,以功能与效益为追求目标,在城市建设中注意体现最新的科学技术思想和技术美学观念。


1933年,国际建筑会议在雅典召开,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总结了城市的弊端并提出了城市的应对思路,这就是城市规划史上著名的《雅典宪章》。《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的思路,这既是对此前西方城市改造的一种总结,也为以后的城市改造指明了方向。

0

1931年,美国建成了102层、381米高的纽约帝国大厦,它在1969年以前——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厦

0

1969年,美国建成的110层、443米高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大厦

0

1996年,马来西亚建成的高450米的双塔石油大厦取代了西尔斯大厦冠军的地位

0

中国于1997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为95层,建筑高度421米,结构高度395米,跻身于世界最高大厦的行列

3. 城市景观的尺度演进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景观最大的变化是尺度的增大,城市不仅变得更高,而且变得更大。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钢结构的应用,城市景观日益向“高”发展其显著特点就是摩天大楼的出现。摩天大楼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显示了人类的创造力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节省了城市用地;另一方面,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如规模不经济以及安全隐患等。


4. 城市景观的生态演进


工业化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呈现一种无序的发展状态,引发了诸多的“城市病”。其中,城市生态问题是最严重的城市病,这在工业革命早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工厂林立,浓烟滚滚”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城市景观最形象的概括。以工业革命最早的英国为例,当时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高大的烟囱林立,整个城市烟雾缭绕,能见度极低;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这绝不是伦敦的个案问题。


后来,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对环境进行了清理,城市环境有所改善。许多城市通过土地置换,建成了公园与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纽约在市中心建造了一个大型的“城市绿心”——中央公园。


5. 城市景观的建筑演进


工业社会城市景观演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建筑上,工业革命引发了一场建筑革命——现代建筑革命,以体现工业化时代的精神。现代建筑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工业化拉开了城市化的序幕,城市化使大量的人口汇集于城市,由此带来了大量的居住需求,现代建筑以简洁、经济、实用的特点,在满足这种需求上具有优势,因此现代建筑的发展极为迅速。但现代建筑相对忽略了人们的多样性需求,这是其主要弊端。

0

中央公园面积达340万平方米,有总长93公里的步行道,以及9 000张长椅和6 000棵树木,每年吸引多达2 500万人次进出。园内有动物园、运动场、美术馆、剧院等各种设施。这里本来是一片近乎荒野的地方,现在是一大片田园式的禁猎区,有树林、湖泊和草坪,甚至还有农场和牧场,里面还有羊儿在吃草。在这样一个喧嚣繁荣的大都市开辟出这样一个巨大的公园,这一创举得到了举世称赞

6. 城市景观的社会演进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一些通商口岸被迫开辟“租界”,这使得中国不少城市具有“二元景观”。

0

“二元景观”:上海的租界拥有高层公寓住宅、花园洋房以及公园等。洋人与上层华人的住宅区内设施完善、景观幽雅;而旧上海下层人民的住所通常为低矮的木结构建筑,环境很差。老城区由很小的方格形道路网组成,道路宽度2~3米,不能行车,而租界的道路宽度为10米,相差悬殊。

1949年后,中国城市的二元景观逐步减少。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社会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这种现象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当前,“城中村”是中国城市二元景观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城中村伴随着中国城市的扩张而形成,中国许多城市都有这种现象,有的城市还非常严重。由于城市的扩张难以实现均质发展,因此有的农村地区景观还没有来得及转换就被迅速的城市扩张所淹没。


所以,城市景观的宏观表征以城市景观风貌的形成为基础,表现出一定的城市形状、内部结构以及发展态势;城市景观格局的确立是城市景观宏观表征的结构框架,是城市空间组织的重要手段;而城市的体量、建筑的形式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最终体现出城市景观的宏观表征。

0

参差不齐的城中村住区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凌乱,有城市建筑,同时又有农村建筑,建筑的高度也参差不齐,高楼与平房共存,农村住宅也不统一

第二节 基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城市景观设计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景观”一词成为一种宣传和消费时尚,这是因为视觉文化取代了语言文字成为信息社会的主导,形象、图像、景象、景观成为重要商品。“景观”二字能够吸引人是因为其具有更强烈的视觉吸引性,这就是当前“景观”流行起来的基本社会原因。也正因为这一点,作为构建城市景观的设计者和营建者而言,应将城市景观的定义及实质目标进行彻底的剖析,明确城市景观的宏观表征和微观表象,使之成为真正的、众望所归的城市景观。


1. 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质目标


城市是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时空的复杂交织体。在纵向上,城市景观形象设计应尊重历史,而在横向上,城市景观形象应尊重现实和自然。城市景观形象设计的实质目标是在人对环境的感受和行为间建立起最大限度的认同感。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间,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城市迅速膨胀。我国几乎所有城市的景观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旧有的东西——难以计数的有价值以及尚未来得及认识其价值的街区、建筑所构成的独特的城市景观土崩瓦解,令人触目惊心。


耸立起来的是什么呢?西方发达国家式的高楼,金碧辉煌的假古董式民族建筑,海市蜃楼般的大广场,大住宅区。“白云蓝天阳光青砖”的民居生活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终日以灯采光的城堡式生活。多少年之后,人们忽然发现,我们的城市仿佛都穿上了“标志服”。


城市景观形象的“标志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普遍缺乏地域性特征及文化内涵,其中“求大”“崇洋”“抄袭”是其基本视觉特点。最近有资料显示,江西吉安市拥有30万人,却修了一条125米宽的世纪大道,这是现今所知最宽的马路。这种狂热和盲目应该予以解决了。小城市、小城镇的特点就是“小”,不能盲目地按照大城市的尺度去搞城市建设,也不能去搞这种城市景观的建设。城市景观建设要节约用地,不能再推行大广场、大马路的做法。城市土地紧缺,用于景观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所以需要精心规划,可以考虑把一些不适用于建设的土地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建设。


城市景观设计的实质目标集中体现为如何处理主体人与客体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问题。城市景观是人类改造自然景观的产物,因此,构建城市景观的过程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而城市景观的塑造过程,就是人类如何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遵循生态学原理,最小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样的景观对人们才是有益的;反之,以掠夺自然、破坏生态的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到头来人类会自食其果,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


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城市景观设计的根本依据。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以群体优先,这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城市景观设计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要讲求生态,要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居住的环境质量。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绝不应仅仅局限于形体方面,还必须着眼于形体所承载的经济、社会、文化、美学等内涵。其目标与宗旨是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优美、方便、高效、卫生、安全、有特色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以及精神需要。有鉴于此,城市景观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是涉及人居系统各个层面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个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它将景观规划、建筑、艺术设计彼此交融,与生态学、美学、文学等多种学科彼此关联。这就决定了城市景观设计研究的综合性特点——不仅要研究其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组合关系。


(2)动态性原则


城市景观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动态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所谓动态的方法就是将景观环境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景观环境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


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复杂性与系统性都要求在设计中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城市景观设计,不应只着眼于眼前的景象,还应着眼于它连续的变化,因此应当使整个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与弹性。


城市景观设计的动态性原则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即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的设计不像产品的设计那样只供一代人或几代人使用,因此,设计一定要慎重,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地域性原则


城市景观的地域性首先表现在它的自然条件上,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与水文等,它是城市景观形成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其次是人文条件,城市景观地域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的影响。因此,研究环境景观地域性特点时,就要解析不同地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地域整体中的作用,地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在发展变化中的制约关系。


(4)多样性原则


城市景观的地域性必然导致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不同地域之间的多样性,另一个层面是同一城市景观系统内部的多样性。在城市景观系统中,多样性也非常重要。单调划一的事物对人的感观来说没有更多的新鲜刺激,由此会让人产生厌烦;只有内容与形式丰富的事物,才能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城市本身就是多样性的产物,城市景观的设计也必须坚持多样性的原则,这就要求在相关的设计中对已有的多样性予以保护与维持,同时通过设计手段对其进行创造。


(5)人本性原则


人是城市景观的主体,城市空间与物质实体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城市景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需求。


第一,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具备舒适性。随着现代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在休闲、教育、养生、娱乐、社会活动、健身以及交往等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对舒适性的要求提高了,这就对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具备可识别性。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应当是一个使人容易识别的环境。易识别的城市景观的空间应有层次感、有标志物、有指示信息、有文化感,并且环境良好。


第三,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具备可选择性。一个良好的空间,也必须能给人们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这与城市空间的多样性是一脉相承的。


第四,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具备可参与性。城市景观设计应当突出可参与性,这是人们在室外环境中的基本权利。


第五,城市景观设计必须具备方便性。外部空间是一个满足人们多种需求并具有方便性的场所,因此,外部环境设计都应方便人们的使用。


3. 基于环境艺术的城市景观设计


环境艺术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建立在自然环境美之外,源于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通过综合平面与立体诸要素,以现成物和创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