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的和音下共同成长: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汇编(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在美的和音下共同成长: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汇编(谷臻小简·AI导读版)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叶霞敏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4-30
书籍编号:30479941
ISBN: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36031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教师用书
版权信息
书名:在美的和音下共同成长:杨浦区中学音乐、艺术学科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汇编(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叶霞敏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第一章:教学设计篇
一、音乐银海乐波——影视音乐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银海乐波”。
3. 教学内容: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4. 教学任务分析:
(1) “银海乐波”的重点在于影视音乐的知识传授
(2) 打破个体参与形式,将音乐活动做到更广、更基础化
(3) 更喜欢音乐及影视艺术
5. 学情分析:
(1) 逐步提升学生的欣赏探究能力,普及音乐活动
(2) 全面化铺开音乐活动的特殊要求
(3) 以基础学生为本,不做过高要求及批判式的评价
6.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及特点
(2) 熟记较重要的主题音乐片断,并能演唱
(3) 培养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把握能力,并能完整地展示
7.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部分小型课堂打击乐器。
8.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导入游戏“猜一猜”
(2) 影视音乐有剧情过渡的作用
9. 教学简析:学生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0. 名师点评:
(1) 教学目标明确
(2) 课堂教学节奏处理得
二、民歌飘香——茉莉花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民歌飘香》。
3. 教学内容:《茉莉花》
4. 教学任务分析:
(1) 体会传统民族文化真正的时代改革和艺术传承的魅力。
(2) 以感受为主,尝试渗入学科整合学习。
5. 育人立意:本节课让学生感悟并感知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6.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地域文化特点的各异。
(2) 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层的理解和分析。
(3) 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
7. 教学目标:
(1) 关注和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2) 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3) 对《茉莉花》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了解。
8.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胡、钢琴、电子琴。
9. 课前准备:
(1) 练习吹奏及演唱《茉莉花》
(2) 查找搜集民歌歌曲资料
10.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导入《茉莉花》赏析
(2) 欣赏拓展、实践创编
(3) 民族文化要靠大家来传承和发扬
11. 教学反思:
(1) 选择作品来自申博的宣传片背景音乐的灵感。
(2) 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3) 学生充分感受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12. 名师点评:
(1) 有情——抒发了爱国的情。
(2) 有知——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综上所述,这是一堂符合新课标总目标的成功的课。
三、美丽的草原醉人的歌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民族花苑”。
3. 教学内容:
(1) 欣赏长调歌曲《赞歌》,短调歌曲《森吉德玛》
(2) 学唱长调歌曲《牧歌》
(3) 体验无伴奏歌曲《八骏赞》
4. 教学任务分析:
(1) 热爱少数民族文化
(2) 感知音乐、理解音乐
5. 育人立意:热爱由多民族构成的伟大祖国。
6. 教学目标:
(1) 提高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2) 感受蒙古民歌的不同风格。
(3) 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7.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感受力度变化在音乐中的作用。
(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8.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竞猜少数民族。
(2) 感受神奇的原生态演唱方式。
(3) 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靠大家一起来传承。
9. 教学反思:
(1)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教师的义务。
(2) 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10. 名师点评:
(1) 理解音乐的本质
(2) 激发学生探寻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龙腾虎跃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华夏乐韵”。
3. 主要教学内容:乐曲《龙腾虎跃》赏析。
4. 教材分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吹打乐;了解中国锣鼓常用的层层递减的结构安排。
5. 学情分析:激发学生在两种课程中学习的兴趣。
6. 育人立意: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精神内涵。
7. 教学目标:
(1) 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2) 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特点。
(3) 提升参与音乐感受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激发合作意识。
8. 教学重难点:
(1) 赏析作品《龙腾虎跃》
(2) 感受作品的内涵
9. 教学突破口:感受作品的情绪,了解作品的结构,参与作品的演绎。
10. 教学过程及说明:
(1) 导入民族器乐曲《龙腾虎跃》的学习。
(2) 实践模拟吹打乐的形式。
11.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了解中国锣鼓层层递减的结构安排及作用。
(2) 按照螺旋上升式来设计教学顺序。
(3) 以感觉为主导,共同获得新知识。
(4) 贯彻“两纲”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
12. 名师点评:触动和影响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五、阿里郎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亚洲采风”。
3. 教学内容:欣赏、吹奏、演唱、即兴创编朝鲜民歌《阿里郎》。
4. 教学任务分析:
(1) 感受歌曲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
(2) 为音乐实践与审美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5. 育人立意: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提升审美能力。
6.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
(2) 提升审美能力。
(3) 感受音乐要素对描绘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7. 教学重难点:
(1) 熟悉乐曲的主题旋律及风格特点。
(2) 即兴表演《阿里郎》。
8.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竹笛、课堂打击乐器。
9.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进行竹笛基本功练习。
10.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听辨乐曲所属民族。
(2) 提高音乐技能和审美能力。
(3) 《阿里郎》蕴含着民族感情和灵魂。
11. 教学反思:为每一位学生音乐实践与审美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2. 名师点评:
(1) 定位准确,完成教学目标。
(2) 主线清晰,一环扣一环。
(3) 即兴创编,个性发展与小组合作两者很好地融合。
(4) 示范点评,展现教师睿智与功底,很值得学习。
六、不可不知的美洲音乐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美洲映象”。
3. 教学内容:欣赏《自由探戈》、《娱乐者》;歌唱《乡村路带我回家》。
4. 教学任务分析:
(1) 感受美洲移民思念家乡亲人的真挚情感。
(2) 双语学校的学生在英语上较有优势。
5. 教学立意:培养热爱世界民族音乐的情感,拓宽学生的视野。
6.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到美洲音乐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 初步了解美洲音乐融合的特点。
(3) 感受音乐的情绪和风格。
7. 教学目标:
(1) 体会美洲移民们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能根据乐曲的情绪创造性的表现音乐。
8.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吉他。
9.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引发同学们对探索美洲音乐文化的好奇心。
(2) 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3) 了解接受世界各国民族的音乐文化。
10. 教学反思:
(1) 帮助学生分辨乐器及感受它们的音色特点。
(2) 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孕育多元文化意识。
(3) 引导同学更好地理解探戈音乐。
11. 名师点评:教师在课堂中体现的教学与音乐素养均较高,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七、飞天神韵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音画诗韵”。
3. 教学内容:民乐合奏曲《飞天》
4. 教学任务分析:
(1) “飞天”,是佛教经书中的奏乐之神。
(2) 部分学生已进入变声期。
5. 育人立意:引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关注。
6. 教学目标:
(1) 关注“飞天”等民族艺术瑰宝。
(2) 了解“飞天”的艺术价值。
(3) 引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关注。
7.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飞天”的美。
(2) 感悟“飞天”的文化内涵,从而关注民族艺术。
8.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1) 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2) 学习资源与媒体设计,提炼并制作视频。
9. 教学过程:
(1) “飞天”之源,走进敦煌,欣赏“数字莫高窟”。
(2) “飞天”之韵,引导学生关注、喜爱和保护民族艺术。
10. 教学反思:用一节课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关注思考。
11. 名师点评:
(1) 整节“飞天神韵”体现了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做法。
(2) 让学生在审美能力的提升上能略有成长。
(3) 由简到难一步步达成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4) 感悟“飞天之魂”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八、致青春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音乐》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青春节拍”。
3. 教学内容:歌曲《朝霞》
4. 教学任务分析:
(1) 歌曲《朝霞》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童声合唱曲。
(2) 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 育人立意:通过为旋律编配节奏伴奏、写歌词,表达自己的青春主张。
6. 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朝霞》。
(2) 感受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的描绘作用。
(3) 感受青春的精神;乐于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
7.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的描绘作用。
8. 教学难点:用软件为旋律编配简单的节奏伴奏。
9. 课前准备:以“青春那些事”为主题开展访谈,将结果制作成数字作品,在课上交流。
10. 教学过程:
(1) 视频导入欣赏视频,感受青春。
(2) 课前布置作业,分享交流。
(3) 学唱《朝霞》
11. 教学反思:
(1) 任务驱动,将调查结果制作成数字作品进行展示。
(2) 个性化学习,提升对音乐的感悟。
12. 名师点评:学生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音乐创作的乐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九、欧洲风情
1. 课程:中学音乐。
2. 教材版本:上海音乐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音乐》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欧洲风情”。
3. 主要教学内容:
(1) 复习吹奏《雪球花》。
(2) 欣赏《惊人的优美》。
(3) 口风琴吹奏《惊人的优美》主题旋律。
4. 教学任务分析:
(1) 《惊人的优美》是一首苏格兰风笛演奏曲。
(2) 学生能力差异会导致合奏时出现吹奏不整齐的情况。
5. 育人立意:感受苏格兰民族音乐,从而收获愉悦的学习成果。
6. 教学目标:
(1) 欣赏、吹奏乐曲《惊人的优美》,分享吹奏带来的喜悦。
(2) 能感受乐曲的风格,准确的吹奏表现乐曲主题。
(3) 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正确的吹奏方法。
7.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正确的吹奏方法,感受并表现情绪。
(2) 准确整齐地边吹奏边踏步。
8. 教学过程:
(1) 复习吹奏《雪球花》
(2) 新课教学《惊人的优美》,分组交流并评价。
(3) 拓展
9. 教学反思:吹奏能力上还存在一些差异,需要不断地练习,。
10. 名师点评:
(1) 以口风琴吹奏作为体验与表现音乐的主要方式。
(2) 吹奏要点与难点指导方法策略体现有效性。
(3) 培养学生合作吹奏与在行进中吹奏的能力。
十、艺术让世界充满爱——通俗歌曲大家说
1. 课程:中学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艺术》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情感——铸造艺术的灵魂”第五课“美丽的传说”。
3. 教学内容:通俗歌曲大家说。
4. 教学任务分析:
(1) 流行音乐背后的故事传达着人间真情。
(2) 传达给学生流行音乐情感的本真。
(3) 通俗歌曲有全新的认识。
5. 学情分析:
(1) 对综合能力实践和考验的最佳方式。
(2) 现场即兴创作歌词,对学生、老师都是一大挑战。
(3) 只要学生用心参与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
6.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原创的优秀通俗歌曲。
(2)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歌曲来欣赏。
(3) 体会通俗歌曲的特点。
7.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琴、茶几一个、靠背椅五个、纸和水彩笔各四份、小礼物数份
8. 课前准备:
(1) 了解并欣赏歌曲《酒干倘卖无》《真的好想你》《蜗牛》《红旗飘飘》。
(2) 学唱《让世界充满爱》。
9.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本课的支配和教学者是学生。
(2) 将全体同学的思想情感升华。
(3) 创作几句歌词,并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出来。
10. 教学简析:
(1) 以“情”入手进行教学。
(2) 以“有话大家说”的形式进行教学,是新教学形式的一大突破。
(3) 创作环节对于学生是一大挑战。
11. 名师点评:该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在教学形式上的大胆创新。
十一、走近“新民乐”
1. 课程:高中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音乐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艺术》拓展课,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歌情乐韵,悦耳爽心”。
3. 教学内容:新民乐作品。
4. 教学任务分析:
(1)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民族音乐的情怀。
(2) 高中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5. 育人立意: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并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6. 教学目标:
(1) 提高对中国民乐的兴趣,提升音乐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2) 体验不同形式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3) 在创作中培养创编、表演的能力。
7. 教学重难点:
(1) 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判断力。
8. 教具准备:多媒体音响、图片、影视素材。
9. 教学过程:
(1) 了解新民乐在学生中的认知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 用现代理念、手段进行创作和演绎的音乐新形式。
(3) 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4) 展示新民乐版本的《赛马》。
(5) 布置作业介绍上海2010年世博会征集会歌的活动。
10.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灵感”来自学生。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11. 名师点评:
(1) 艺术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2) 丰富的视听素材让学生对新民乐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3) 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思辨的快乐。
十二、走近歌剧
1. 课程:中学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艺术》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典雅的乐章”。
3. 教学内容:中外歌剧。
4. 教学任务分析:
(1) 歌剧运用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剧情和矛盾,极具艺术感染力。
(2) 学生对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还比较陌生。
5. 育人立意:提高学生对中国歌剧探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6. 教学目标:
(1) 欣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白毛女》的片段,激发对歌剧艺术的热爱。
(2) 了解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
(3) 感受歌剧丰富的内涵及充满魅力的表现力。
7.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中外歌剧的不同特点。
(2) 初步感受中国歌剧具有民族特色的丰富的表现力。
(3)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作品中走近歌剧。
8.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红头绳、白毛巾。
9.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通过视频引起学生对歌剧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用现代化的手段了解课堂以外的歌剧资讯及知识,也使学生从对歌剧感兴趣上升到热爱歌剧。
10. 教学反思:
歌剧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与中学生生活中欣赏的音乐艺术有一定的距离。但我们还是会用心去靠近这门高雅艺术的。
11. 名师点评:
(1) 教师自身的声乐专业基础非常扎实,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歌剧的积极性。
(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充分领略到歌剧的魅力所在。
十三、陶笛声声
1. 课程:中学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艺术》教材,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
3. 教学内容:识陶笛、赏陶笛、玩陶笛。
4. 教学任务分析:
(1) 了解陶笛的音色特点、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对更深层次的陶笛音乐文化还不太了解。
5. 育人立意: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6. 教学目标:
(1) 引起学生对陶笛的兴趣。
(2) 激发对陶笛文化的喜爱。
(3) 提高对陶笛这一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
7. 教学重难点:
(1) 感知陶笛文化、陶笛音乐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美。
(2) “玩陶笛”环节中用陶笛进行即兴创编。
(3) 引导学生创作意识和创新胆识。
8. 教具准备:多媒体、大小、形状、材质不一的陶笛。
9. 课前准备:陶笛曲《故乡的原风景》《欢乐的泼水节》的音频、视频资料。
10. 教学过程及步骤的简析:
(1) 引发学生对陶笛更高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赏陶笛曲,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寻找陶笛的演奏方法。
(4) 请同学们进行陶笛的即兴创作。
(5) 展示出了同学们的探究能力。
11. 教学反思:
陶笛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象征。这节课带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对陶笛的认识,更应该是同学们关注陶笛音乐文化、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不断发展、传承的开始。
12. 名师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条理清晰。媒体设计有新意,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激活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验到艺术的美。
十四、光影交错,创意无限——学校宣传片的拍摄实践
1. 课程:高中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音乐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艺术》拓展课。
3. 教学内容:学校宣传片。
4. 教学任务分析:
(1) “光影交错,创意无限”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
(2) 提升创造美的能力和道德品质。
5.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鉴赏能力。
(2)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
(3) 培养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
6. 教学重难点:
(1) 师生共同研讨校园宣传片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整合数码音像制作的相关技术,运用于艺术的实践与创造。
(3) 借助平板电脑设计多元互动平台,拓宽课堂外延,提高教学有效性。
7. 教学过程:
(1) 运用平板电脑拍摄功能,实现即时的学习和反馈。
(2) 讨论宣传片制作要素:主线清晰,繁而不乱;多元视角,展现内涵。
(3) 学生作品交流分享
(4) 佳作推荐
(5) 校庆展望
8. 教学反思:
(1) 激发爱校之情学生的艺术学习过程是智力发展和道德成长统一的过程。
(2) 激发创新灵感,对今后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3) 网络互动拓宽交流平台,提升学生人文内涵、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9. 名师点评:
(1) 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高效无痕的审美立德。
(2)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网络运用与艺术融合。
十五、梁祝的故事
1. 课程:中学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艺术》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情感——铸造艺术的灵魂”第五课“美丽的传说”。
3. 教学内容: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越剧《梁祝》。
4. 教学任务分析:
(1) “梁祝”有着非常深厚的情感内涵及审美价值。
(2) 学会演唱歌曲《化蝶》
5. 育人立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体现艺术课的育人价值。
6.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歌唱恰当地表达情感。
(2) 体会不同的艺术表现特点。
(3) 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
7. 教学重难点:
(1)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体验情感。
(2) 探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越剧《梁祝》之间的关联性。
8.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画笔、画纸、折扇。
9. 教学过程:
(1)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挖掘他们从美学角度评论音乐的潜在能力。
(3)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4) 了解“梁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0. 教学反思:
(1) 建立多学科相互交融、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发现关联性。
(2) 强化审美体验,提升综合的艺术能力。
(3) 培养文化认同感。
11. 名师点评:
(1) 有效处理教材,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 围绕人文主题,体现了艺术课程中的“两纲精神”和育人价值。
(3) 创设有效情境,培养了学生的美学阐释能力。
十六、丰收锣鼓
1. 课程:中学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艺术》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第二课“收获”。
3. 教学内容:
(1) 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丰收锣鼓》。
(2) 有感情地吹奏乐曲第二部分主题。
(3) 为舞蹈《丰收歌》配乐。
4. 教学任务分析:
(1) 引导学生感知和表现音乐的情绪和情感。
(2) 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互动、交流与评价能力还有待提高。
5. 育人立意:体验音乐表演中的喜悦和成功感。
6. 教学目标:
(1)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体验音乐表演中的喜悦和成功感。
(2)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感悟力及表现力。
7. 教学重难点:
(1) 能熟练地吹奏《丰收锣鼓》第二部分主题。
(2) 有感情地吹奏主题旋律。
(3) 从听觉、视觉、触觉上,进一步感受艺术的多元表现力。
8. 教学过程:
(1) 复习乐曲的第一部分,作一个铺垫。
(2) 学会聆听音乐、理解音乐。
9.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乐曲情绪的理解与把握还是有所欠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基本顺利达成,学生在学习中,也是人人参与。不足之处是,课堂气氛还不是很活跃,这些需要改进。
10. 名师点评:
(1) 音乐本体学习为主,结合诗歌朗诵、为舞蹈伴奏等艺术手段,感受了丰收的喜悦,体现了艺术课综合性的特征。
(2) 关注口风琴吹奏技能训练,教师能够给出明确的要求,使得训练取得不错的效果。
(3) 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进而在这堂课中获得感悟。
十七、行进之歌
1. 课程:中学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艺术》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生活——创造艺术的源泉”第三课“行进”。
3. 教学内容:
(1) 总结进行曲的情绪特点及节奏特点,并学习附点及三连音节奏型。
(2) 用管乐器为歌曲《一二三四歌》伴奏并演唱,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4. 教学任务分析:
(1) 让学生实现对歌曲的二度创作,音乐表现更加丰富。
(2) 为同学们传递一种生机勃勃、积极进取的正能量。
5. 育人立意:
(1) 用不同的分工使学生全员参与演唱与演奏体会一种成就感。
(2) 让进行曲雄壮豪迈的风格使学生的心态健康阳光。
(3) 提高学生音乐表演的合作和协同能力。
(4) 提升音乐创作能力。
6. 教学目标:
(1) 了解进行曲情绪及节奏特点,并能正确唱准附点及三连音节奏。
(2)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合作能力。
(3) 将正能量内化为自身的性格品格。
7. 教学重难点:
(1) 为歌曲《一二三四歌》配器,并有合作演唱。
(2) 分工合作,并与同伴的演唱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3) 在小组合作中,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选择唱或演奏。
8.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管乐器。
9. 教学过程:
(1) 请一组学生表演《凯旋进行曲》片段。
(2) 先以进行曲的特点为载体,逐字逐段分析,把歌曲唱出感情。
(3) 希望这种正能量能传递到大家的生活中。
10. 教学反思:
教师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地体验进行曲的特点,学生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老师的提示和介入过多,可能会禁锢学生的思路。这一点,在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改进。
11. 名师点评:
这是一节特色乐器进入音乐课堂的教学设计。将艺术管乐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管乐兴趣和热情。
十八、觅影寻声——魅力非洲
1. 课程:高中艺术。
2. 教材版本:上海音乐出版社高级中学课本《艺术》拓展课。
3. 教学内容:非洲音乐。
4. 教学任务分析:
(1) 非洲音乐为推动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 感受和了解非洲音乐的人文内涵以及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
5. 育人立意:
教师以赴非洲采风的人文素材为基础,与学生共同分享“觅影寻声”的心得,在加深学生对非洲音乐特征理解的同时,向学生传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探索能力、感悟能力、审美能力。
6.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多元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 感受别具特色的非洲乐器所展现的丰富的人文和音乐内涵。
(3) 感悟非洲音乐“根源”以及对世界音乐的影响。
7. 教学重难点:
欣赏非洲民间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非洲大地音乐与生活紧密的内在联系,体悟非洲音乐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8. 教具准备:平板电脑、多媒体音响、影视素材。
9. 技术难点:
借助多平板电脑设计多元互动平台,拓宽课堂外延,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即时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