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建筑类 >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2019年4月百道好书榜·艺术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讲述古建筑入门知识

作者:张驭寰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书籍编号:30481509

ISBN:9787302524441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97309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建筑类

全书内容: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作者简介


张取寰(1926—2015),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


1951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硏究所硏究员、教授。曾担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在梁先生亲自指导下工作多年,深受梁先生严谨治学风格的熏陶,辛勤耕耘。对中国古代建筑及城市规划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出版学术专著50余本,主持仿古建筑设计80多项。曾应邀到美国、日本等海外几十所大学讲学,将中华建筑文化系统、清晰地展现给世界,受到欢迎和好评。

内容简介


作者早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在八所大学进行演讲。针对在场的昕众当场提出的许多问题,作者逐-回答。回到北京之后,作者将问答再做查阅,--整理笔记,汇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对全国各地古建筑进行考察的硏究成果。本书即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而成。

壹 建筑综述


1.最早的建筑是怎样的?


“建筑”是一个外来词。而用中国人现在的习惯说法,建筑本身就是“房屋”,也就是盖的房子。


一般认为,原始时期的人们为躲避野兽及洪水的侵袭,多采用“构木为巢”(《韩非子》)的居住方式。“巢”,甲骨文写作“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下面从木,上半部分状如三只小鸟。“巢”的本义就是鸟窝。当时的人不会造房屋,居住在树上,在树杈上“构木为巢”,即“橧巢”(橧,音zēng,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以避风雨。据相关文献考证,如今安徽巢湖流域,地名中多带有“巢”字,是上古先民巢居的旧地。


橧巢空间难以扩大,以及单一住所难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原因,需要另外的居所。据《礼记·礼运》记载,“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孟子·滕文公》说得更为具体,“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久而久之,上下不便,又不可能扩大空间,也不能分居,于是人们从树上搬下来,寻找自然山洞。例如,周口店人、曲江人、马坝人的住所便是山洞,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大岩洞。


我们可以想象,在岩洞里居住,空间那么大,地势不平,又没有隔墙,阴冷潮湿,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人们在那种情况下,是难以忍受的。于是,从山洞里走出来寻找安适居处,开始挖穴而居。穴居生活出入不便,没有阳光,甚至想要通风也是困难的。


我们华夏祖先穴居时间甚久,古人居住的“穴”是怎样的?——“穴”的本义即地穴。甲骨文里的“穴”写作“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大致可作为上古先民所居地穴的纵向剖面图,其上左右两角处,有斜木支撑,应经过了简单加工。小篆体的“穴”写作“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上有一点,大约表示屋盖。古人的穴居生活几乎涵盖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个发展阶段。


但不论什么历史阶段,各式穴居都是极不舒服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人们穴居延至很久,到南北朝时期,吉林、辽宁一些少数民族仍住穴居。当地还有一种房屋,名曰“地窨(yìn)子”,这便是穴居的继续,不过多少有一些变化而已。后来,我们的祖先从穴居逐步地升至地面,成为半穴居。直到想出了办法将房屋造在了地面上,从此可以采光、通风,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远古巢居式样外观

今天,在中国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展出的原始社会的圆形房屋、方形房屋,基本上都是半穴居,从中可以看出半穴居是我们的祖先拟将房屋升至地上的开始。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现从中分析当时房屋的做法和式样,同时说明有关建筑方面的一些问题。


有檐顶陶仓,下部做出简明的台基,使房屋增强稳定性。圆形屋身,壁面开圆窗。屋顶也做成圆形,檐子向外伸出成为挑檐式,屋顶坡度陡直,屋面上做出筒瓦的象征,因为是仓房,所以在屋顶上开窗子,如同今天的天窗。通过这件陶制模型可以说明台基、圆窗、天窗、挑檐、瓦顶这五项的做法和式样,在当时已开始运用了。


无檐顶陶仓,屋身外墙墙体向外倾斜,屋檐和墙身结合在一起,做成防火檐。屋顶为圆形攒尖顶,坡度陡直,屋面苫草,为草屋顶,窗子开在檐部。通过这件铁陶制模型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已有向外倾的墙面,以防雨水。防火檐开口靠上,这些建筑做法在当时都已经形成了。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仰韶时代有檐陶屋和无檐陶屋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而得名。从遗址出土的房屋构件看,我们不难了解当时房屋为干阑式,并具备了一定的建造技术。


龙山文化分布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时代相当于4000多年前的父系氏族公社。龙山文化穴居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建筑遗存。


龙山文化穴居特点:平面呈圆形,半地下式屋,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陕西周原地区的半穴居,平面呈正圆形,直径4.4米,屋内有火灶,向下挖入,上部开口以备上下的出入。屋高1.8米,与仰韶时期的穴居比较,体量很小,这和小家庭的生活需要是一致的。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房屋的构件1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房屋的构件2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龙山文化遗址房屋平面、剖面图

2.中国古建筑有哪些特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建造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房屋。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划分,我们可以将1912年之前的建筑称为古代建筑。梁思成先生认为,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继而欧式建筑之风大盛。随后十几年,建筑师不若以前之唯传统是尊。虽然这些建筑都各有它自身的特征,但是我们讲古建筑的特征,也只能概括地讲。


第一,中国的房屋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


我们祖先就是这样定出房屋尺度,世代传承,人们居住也方便,所以年代久了,人们要盖房子,就根据这个“间”作为尺度标准。有需要,那就由3间改5间,由5间改7间,厢房各5间,后院再建一个院子又有17间,3个院子,就有60多间房屋,怎样住也住不完。在浙江东阳县城有一户人家姓卢,他家前后有5个院子,两边又各有5个院子,房屋达200间,成为一大片,这是比较大的住宅。因此说中国的“间”非常灵活,且是方便的,可多可少,再大也可以,这主要是看看你家里有没有钱。若是有钱,那是没有问题的。自古以来,一直到今天,在中国盖房屋还是用这个“间”作盖房子的基本的布局标准。


我们买布做衣服,要买几尺?吃饭要吃多少,也要用斤两来作标准,或用碗来作量度。人们盖房屋,造建筑也是这个样子,所建的建筑无论多大,无论分期或一次性建设完毕都要用“间”来作为标准。人们习惯说:“你家住几间屋?”“他家住几间房子?”可见“间”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代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人们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一棵树一般只有7至8米高,如果用其二分之一作为横梁,就只有3.5至4米。而房间的开间(面阔)定为4米左右,进深方向为6至7米,所以用一棵大树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个尺度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来确定的,时间久了就成为习惯尺度。一间房就成为4米×7米的矩形,用这样的“间”来作为单位标准,有多有少都用奇数,这是中国人的习惯,因为凡是奇数,中心就有一间作为主体。一般平民百姓盖房都是以3间为主,有钱的盖5间或更多,多少间数是随意而灵活的。


第二,多数建筑是由许多房屋组合而成。


中国的四合院房屋,就是用“间”组合起来的,每面3间,四面共计12间。一个院子不够住,可做2个院或者3个院,随时可以就地扩大房屋的数量。我在甘肃河西考察时,看见穷苦人家只有半间屋,有钱的大宅,一家享有百间房。从这个情况可以说明房屋间数的灵活性。在西方,大的建筑组群多数以一栋建筑为一个单体,互相之间并没有什么有机联系。在中国就不同,中国多数以大建筑群组出现,各单体房屋之间都是有机联系的。在中国大的建筑群中,无论是庙宇、皇宫还是佛寺,都是由许多房屋组合而成的。


第三,建筑本身具有封闭性。


中国古代生活以家族为中心,因此在建筑上也反映出家庭观念。每人都固守其家。家家户户为了安全,把自家的房屋用高墙包围起来。其实主要的还有封建的观念,希望闭关自守,不愿敞开互相往来。


第四,布局横向延展。


中国建筑过去均以单层平房为主,楼房数量比较少,平房互相连接,横向发展,这与西方近现代高楼大厦林立的布局,是迥然不同的。


第五,礼制贯穿于建筑当中。


中国是古礼之邦,对建筑也做出了礼制方面的规定。自西周以来,在造房时就做出相应的约束,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体现出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在《周礼》《礼记》中,关于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依爵位之不同,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单体建筑或大型建筑,乃至城市规划中,都贯穿中轴线,如主要建筑都安排在轴线上。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即前部为大朝(办公之处),后部为居住要地。这样一来,对建筑产生了一套规定,时间久了,成为习惯,也就成为后人必然遵守的一种礼制。


第六,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中国人盖房子,一直都是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当时状况下,树木成林,原始森林很多,这是一个客观因素。木材本身又是一种良性植物,它具有温暖性,当人们接触时给人一种柔和温暖的感觉,同时加工操作时极其容易,所以人们就大量地使用木材建造房屋,延续至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


第七,在重点部位进行装饰。


一座建筑不单是工程技术,同时也应是一门综合艺术,这是缺一不可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相当丰富,在综合艺术中要体现雕刻、彩画、壁画、色彩等各种装饰,往往在一座建筑中的一些部位做重点装饰。以佛殿为例,柱壁石、屋檐、斗拱、瓦当、正脊、门窗等部位都做得很精致;在梁架部位,斗拱、梁头瓜柱上都有雕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八,防御性强。


中国古代城池、宫廷、庙宇、佛寺、陵墓、书院、会馆等各种类型之建筑,都体现出一种军事防御思想。民居建筑中也是如此。每一户大宅都筑高墙、修炮台、设望楼、安设水井、开设后门,这一系列设计,都体现出防御性。


3.中国古建筑有哪些类别?


中国古代建筑从比较成熟的形象算起,至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从全世界来看也是比较早的。中国古代南船北马、南粮北运、南热北寒,在建筑上千差万别、精彩纷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按建筑发展的种类来分析,才能够讲得清楚。


古代建筑按其用途可分为宫廷、庙宇、佛寺、塔幢、祭坛、祠堂、书院、会馆、城池、园林、民居、陵墓、建筑附属品等。


宫廷,是历代王朝的宫殿,也是皇帝办公、大典、筵宴和居住的地方,不仅面积广阔,而且房屋的数量多,所运用的材料名贵,工程做法也是一流的。


庙宇,一部分是供奉先贤名人的场所;一部分是敬神的,例如山神、土地、城池、龙王、风云、日月;还有一部分是供祖宗的,如神农、黄帝、尧帝、舜帝等。这些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流传甚广,深入人心。凡是供祀这类内容的建筑统称作庙宇。


佛寺,是佛教所用的奉佛的活动场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期佛寺是“舍宅为寺”,也就是说一所住宅就可以作为佛寺。后来佛教逐步发展,寺院建筑规模增大,有的大型寺院有百余间或数百间房屋,小寺则有2至3间房。中国各地都建有佛寺,因而佛寺有其独特的风格。佛教的一个分支是喇嘛教,随着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各地建立了很多藏传佛寺。最大的喇嘛庙有1000多人。如今的内蒙古锡拉木伦庙、贝子庙,都是规模较大的藏传佛寺。据统计,清朝乾隆时期的蒙古式喇嘛庙达1000座。


佛塔,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带来的。塔是佛寺的一个组成部分,凡是大一点的佛寺都建有佛塔。塔的式样有很多种,各时代都有各自的特征,由于地理气候、功用之不同,塔也有一些区别。按材料分,有石塔、木塔、砖木混合式塔、砖石混合式塔、琉璃塔、铜铁塔等;按式样分,则有楼阁式塔、内部楼阁式外部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喇嘛塔、幢式塔、密檐式塔等。


道观,是道教活动的场所。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从汉代发展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道教供祀老子、张天师等,分许多门派,如武当派、龙门派、崆峒派、青城派等。道教建造道观,选择名山大川,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自然地势,高低错落,别有洞天,人们进入之后大有登入仙境之感。道观亦遍及全国,武当山、青城山等道教十大名山,是全部利用自然环境、名实结合的产物。


祭坛,“坛”是一种场地,四周用墙包围起来,在上面再进行建筑,如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典型的例证。其具体用途就是利用这些场地来进行祭祀活动,如皇帝在其中祭天、祭地等。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


祠堂,是一种家祠。过去以大家庭为生活单位,古人云:“居家化日光天下,人在阳光福禄中。”“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充分反映出人们以家庭为主体的思想。要想平天下,必先治国,要治国必先治家,人人治好自己的家,国家才能好。在一个家族中,时间久了,必然有分支,要撰写族谱。为祭祀先人,有钱的人家建有祠堂,实际上就是家庙。过去在封建社会里,凡是大家族或者富商、官宦人家都修家庙,庙的规模大小、豪华程度,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决定,它的规模基本上与大住宅相同,但是装饰方面做得更加精细、讲究。


书院,是中国特有的建筑,中国为文明古国,重视读书、讲学、传授学问。在全国各地建立书院,一方面收藏古书,另一方面在书院之中建立讲学制度,提高民众知识水平。它是社会上的一种教育场所,是公共建筑,所以社会上广大群众都去听讲。书院的特色是方形大房子,四面做回廊,中间部位是一座大的讲堂,如中国四大书院中的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不论书院大小,其基本格局是一致的。目前存在的书院,以江西省为最多,不过也有很多书院逐渐被修改,已失去原来的面貌。


会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招待所。在封建社会,交通不便,因此各地进京会考或各省之间往来办事,需要各自在另一个城市中建造一个大的住宅,也就是一座几进的大四合院,中间建造一座主体建筑——带戏台的楼房,即公共用的大厅堂。本乡人来到此地,举目无亲,住宿用餐、婚丧嫁娶、开会纪念等都来这里。为了照顾本乡人,这里收费比较便宜。这样用途的建筑就叫作“会馆”。如山西商贾四海皆是,各地都建有山西会馆,与其他各省相比是最多的。


衙署,即衙门,是管老百姓的官署所在地。各地县城等必设一衙,它是管理百姓的机构。衙署基本上都选在好的位置,它的总体布局为“前朝后寝”,一般来看,大堂在大院子前端,住家在后院,这就互不干扰。过去,对衙署这一类建筑保存得不太妥善,绝大部分已拆除了。河南内乡县衙则是迄今全国保存最完整的。


城池,是中国古代对城市的叫法,因为“有城必有池”。池者,指护城河、城内大水池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有着辉煌的成就。当建城时就将城河、水池里的土掘出,用土做城墙。过去中国战争频繁,统治者之间、统治者与平民之间,都有可能发生战乱。为了保卫财产,建筑各种城池作为防护。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筑城的活动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当时筑城用掉大量金钱,其建设之数量,城池内容之变化,雄伟坚固之程度,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独特、值得称道的。其中,城池之选地、利用地形、城池规模;城墙与城门、敌楼与马面之安排(马面是宋代名词,就是在墙体的外楼建一个方垛,大约为5米×8米,从外表看与城墙相同,这是为防御敌人攻城、保卫城池的一项设施,宋代也称为“硬楼”“软楼”等);城内道路设计、大街小巷、河流与水池、桥梁与码头;公共建筑、居民街坊、民居住宅之安排等,都有相当多的措施,其设计手法之高明、变化之丰富、防卫思想之鲜明、防卫之坚固,都是一般国家所不可比拟的,也是无法达到的。中国古城数千座,至今还保存着一部分,完全可以看出当年的面貌。例如,湖北荆州城、宁夏银川城、山西平遥城、陕西西安城、湖北襄阳城、河南邓州城等尚保存其原貌,都值得一去。


民居,中国南北方的民居是有很大区别的。总的来说,南方的民居非常开敞,空间高大,内外相通,墙体较薄,片瓦覆盖,不用大泥,外部涂抹白灰,构成江南粉白墙。其建筑材料十分简单,从整座房屋来看,十分轻灵、秀巧,尤其是檐角翘起甚锐,给人一种轻快之感。而北方民居由于冬季气候寒冷,采取封闭式,内部空间小,内外不太通达,屋顶、墙壁砌得厚厚的,用料粗壮,给人一种坚固耐久的感觉。特别是灰瓦青砖、土墙土壁,屋檐不做挑角,纯属古朴风格,房屋显得十分厚重,非常稳重大方。


曾有一个外国人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建筑如同儿戏,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大的创造。”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及思维方式,如果不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民族,中华民族对文化的创造,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建筑而言,无论是建筑的不同类型还是单座建筑,都有伟大的思想性与创造性。从一个建筑的平面布置来分析,礼制都贯穿其中。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注重礼教,从西周时就已开始编著“三礼书籍”,即《礼记》《仪礼》《周礼》。对当时社会的衣、食、住、军、兵、工、商等进行总结,尤其是对城市与建筑制度也都相应地做出“礼”的规定,并把这些运用到建筑中去。因而,这种“礼制”对建筑就有一定的约束,不能随随便便异想天开,想怎样做就怎样做。例如,从总体布局方面观之,有一中轴线来贯穿全组建筑,重要的建筑都要建于中轴线上,以中轴线为主呈两面对称式。建设皇宫,要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建造一座单体房屋也要单数开间,中间为中堂间,要宽大,以中堂为中心,供家人进行活动。其他如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主人居住主要房屋,儿孙小辈住厢房,这些是按礼制规定的,时间久了,人们要遵循祖制,一代接一代传承。这个问题从表面来看是“千篇一律”,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变化的。就从住宅来看,各地情况不同,结果住宅式样也不同,其内容十分丰富。园林建筑、道教建筑都是灵活的,而且是自然式的,不受什么约束,随意布局,随其地势自由建造,只要景观合宜,层次分明,景中有景点,景点中构成画面,具有自由与和谐、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美,哪里有呆板与不灵活的感觉呢?又怎么会“式样变化不多”呢?中国的古代建筑类型、式样之多,设计手法之丰富,远超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4.古代建筑图是什么样子的?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期的发展,建造出大量的房屋,这些房屋都是日积月累、陆陆续续建成的。匠师们先绘出图样,注明尺寸,逐步在板上、纸上绘出各种图样,然后再做烫样(建筑模型),用它来表现出所建造房屋的式样,最后才能运料动工。


古代的匠师们实际上就是建筑师,他们既能绘图、设计,又能备料、施工。他们手中流传小样本,其中有图样和尺寸,师徒相传,当师父过世后,有的无法找到便失传了,有的便流传了下来。


到隋唐时代已经有固定的绘图方法,例如隋文帝在全国一些地方建造舍利塔时,在首都大兴城(陕西西安)绘制图样,派人送往各地,按规定的时间统一施工。用现代语言来说,可能是标准设计图。中国的敦煌石窟,有的窟中壁画就是画的建筑透视图,无论是绘制壁画的方法,还是绘图的方法,可以说都是唐代建筑图的基本式样。


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常常发现庙宇里或者寺院中留存石碑,其中有的是建筑图碑,这是很重要的资料。用纸绘制的图很容易损坏,古人把珍贵的图翻刻到平面石头上或者石碑上,用线刻成,人们称为“图碑”。这样便可以流传后世,如一些汉唐代的图碑就保存到今天。这个方法非常好,既是一个保存图面的方法,也可以成为寺院、庙宇总图的留念。这种图如《兴庆宫图》碑残段,从中可以记述唐代兴庆宫的平面与楼阁建筑的一部分。


宋、辽、金以来,图碑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如在桂林鹦鹉山大悬崖上刻出南宋静江府城的平面图,实际也是图碑的一种。《平江府城图》《汾阴后土庙图》都刻在石碑上,《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也是图碑。


明清时期留下的建筑图,不仅仅在图碑上能看到,还刻成木版印刷于各种版本的志书中,其中的城池图、庙宇图及学宫图,都有平面图、透视图等。如我在山西阳城县润城一座庙宇里,看到过一方《润城小城平面图》碑,刊刻时间为崇祯年间。这块石刻图线条虽然简单,但是其中还有庙宇透视图。到清代,建筑图以雷发达绘制的为主,后人继承其业,前后八代共传三百多年,宫廷、园林、王府、陵墓、庙宇及佛寺等建筑图,都是出自“样式雷”一家之手,一直保存至今(详见第20页)。


中国古代建筑图,基本上以平面图为主,其中将重要的建筑绘出立面图或透视图。其位置就是该建筑在平面图中的位置,这种画法,既是平面图,又是立面图或透视图,互相结合。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图特有的画法,是中国古代匠师们智慧的创造,也是绘图技术的伟大成就之一。


近年来,世界上先进国家的建筑大师中,推出一种最新的绘图方法:就是在一张总体建筑平面图上,在具体建筑的位置中绘出这座建筑的立面图或透视图,结果构成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相结合的图。而中国古代的绘图方式就是平面与透视相结合,这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就能绘出这种图样,其中蕴藏着当代新的绘图法。我们应当温故而知新,挖掘遗产,把这种绘图方法宣传出来,为全人类所应用。


我见到的图碑有:


秦始皇陵图碑,立于陵园前部,进园时便可按图示参观。图中把秦始皇陵的概貌全部刻出,陵园之围墙、门座、土丘、建筑等十分清晰,此图十分珍贵。


唐代《兴庆宫图》碑,刻有花萼相辉楼及当年的兴庆宫的平面图,也是非常成功的。


唐代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图,砌于大雁塔的西门门楣之位置,图中把一个大佛殿全部雕刻出来,十分清晰。从台基到柱子,从斗拱到梁枋、屋瓦、脊梁,应有尽有,从中完全可以看到唐代佛殿的状况,建筑内容甚为丰富,是极难得的宝贵资料。


古青莲寺石碑石刻图,在山西晋城青莲寺内,这幅图刻的亦是佛寺之大佛殿。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建筑状况,也是非常难得的资料。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碑,现存于河南登封中岳庙大雄宝殿之后部墙下。这是金代的原物,非常宝贵,不仅时代早,而且把金代的中岳庙平面图全部刻出。我们现在看今天的中岳庙平面布局十分简单,但从图碑中可以探知当年中岳庙之情况,并能从中学到许多的东西。


运城盐池池神庙建筑图碑,这是明代山西《河东盐池之图》。图碑为2米×l米,是盐池及池神庙的建筑全图,目前池神庙已残破,唯有通过这幅大图可以看出当年庙宇的全貌。特别是其中的三殿制度,反映出三殿并列的布局特点,十分难得。


其他如华山西岳庙图、恒山中岳庙图、河北曲阳北岳庙图等都刻于石碑之上,而且制作精致,从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建筑概貌。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门楣石刻图立面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大金承安重修中岳庙图》全幅

5.什么是“样式雷”?


中国古代建筑和当代建筑一样,没有一个好的设计就不可能施工。要想建筑质量好,必须有既可以欣赏又适用的设计,因此,古代也是非常重视设计的。


中国古建筑的设计图,自古以来都是将平面图与立体图甚至透视图结合在一起,从图上看既是平面图,又是单体建筑的透视图。外观图往往带有透视图的样子,这样看起来十分清楚。设计图完成之后,再做模型给业主来看,当时皇家建筑是给皇帝来看。模型称为“烫样”等。北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北海……这些建筑都是先设计绘制出图,然后再做“烫样”,当皇帝看后同意了,再做预算,然后施工。


北京的这些建筑设计是委托一位姓雷的人。雷家的先人叫雷发达,江西南康人,清康熙年间应征到北京进行设计与施工,他的作品皇帝非常满意。雷发达的父亲是木工师傅。雷发达幼年时期随父亲到南京城等各地游览,看见许多高塔、城楼、佛寺、庙宇,常常思考这些建筑是怎样盖起来的。他平时做木工,还坚持研究,常说学到老,做到老,看到老。后来他负责清代皇宫的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指挥,设计的建筑一个比一个建造得好。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太和殿翻修动工时,举行大典,皇帝亲临现场,文武官员到场,举行仪式,在这个关键时刻,大梁不合卯。当时木匠师傅都急得满头流汗,可是怎么也解决不了。实在没有办法了,他们把雷发达找来,他穿上黄袍马褂,手拿斧头,上架子之后,用斧子一敲,所有梁枋合于卯榫,把问题解决了,皇帝十分高兴,给雷发达连升为工部工程“掌班”。当时在宫中流传一句话:“上有鲁班,下有掌班,我们什么样的工程也不害怕!”从那儿之后,雷氏全家代代继承祖业,为皇宫建筑设计绘图,雷家伴随清代皇室进行设计与施工,直到清末宣统年间,共八代子孙。最后一辈为雷献彩先生,为清代重修圆明园时所做的“烫样”达数十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雷家生活困难了,把过去为皇家所做的“烫样”全部卖出,全家迁入山西。


目前,北京故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现存的“烫样”,全部都是雷家迁移之前卖出,后来又从北京琉璃厂买回来的。


雷家的设计名作,自清代以来就称为“样式雷”“样子雷”。他们所绘制的皇宫图的传统式样,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绘图方法。大图一张有20平方米,小图一张有20平方厘米,在图中即将平面图与立面图相结合,平面图与透视图相结合,创造出中华民族传统的绘图方法。这些图样,目前大都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建筑绘图方式虽不多见,但蕴藏手法丰富,中国古代建筑上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