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郭慧玲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7-01

书籍编号:30484115

ISBN:978711724584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68498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 写 说 明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符合药物制剂制备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必需的理论知识、够用的专业知识、有益的拓展知识,实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目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是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制药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操作实验技能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中药药剂学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教材根据制剂制备技术特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制剂制备技术基础知识与常用技术,包括药物制剂基本概念、药品生产技术管理基本知识、制药用水、固体制剂制备共性技术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常用剂型的制备技术,主要包括液体制剂制备技术、固体制剂制备技术、半固体制剂制备技术、其他制剂制备技术;第三部分主要为制剂制备技术实验教程。

本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

1.本教材是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需求进行编写。本教材是由一线教师根据实践教学体会,从提高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入手,在专业实验课程中增加设计与实施环节,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将对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制药等专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本教材立足于反映各类相关学科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特色和教学方法改革特色。本教材的实施将有利于药物制剂相关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制剂制备技术操作技能水平。

本教材内容丰富,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专业教育特点,适用于本、专科制药工程类、药学类、中药学类及药物制剂、中药制药等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也可以作为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培训教材或参考用书。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如有不足之处敬请使用本书的师生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修订时改进。

编 者


2017年4月

第一部分 制剂制备技术基础知识与常用技术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概 述


一、制剂技术的概念

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药剂学包括制剂学和调剂学。

制剂技术是指在药剂学理论指导下的药物制剂生产与制备技术,是药剂学理论在药品生产制备过程中的体现和应用。

药物供临床使用时,为适合于疾病诊断、治疗或预防需要制成不同的给药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同一种药物,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不同,可制备不同的剂型。各种剂型中具体的药物品种称药物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简称制剂,如阿司匹林片、胰岛素注射剂、红霉素眼膏剂等。药物制剂解决了药品的用法和用量问题。

二、药剂学的任务及主要研究内容

药剂学的宗旨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药剂学的主要任务及研究内容可概述如下:

1.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药剂学的基本理论系指药物制剂的配制理论,包括处方设计、制备、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如微粒分散理论在非均相液体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开发新剂型、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的研究;粉体性质对固体物料的处理过程及对制剂质量的影响研究;流变学性质对乳剂、混悬剂、软膏剂质量的影响;片剂的压缩成形理论的研究等。

2.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药剂学的本质是药物制剂,将药物制成剂型后才能应用于临床患者治疗,药物制剂以剂型体现,因此药剂学的核心是剂型。剂型是药物给药的具体形式,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新剂型的开发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为新剂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如用固体分散技术不仅提高了许多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吸收,而且将这一技术与控释技术结合也成功用于制备一些难溶性药物的缓控释制剂,既保证其溶解性能又保证其缓慢释放。新剂型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片剂、胶囊、溶液剂、注射剂等普通制剂相比,缓释、控释和靶向制剂等新剂型可以更好地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近年来上市的口腔速溶片,可以不用水服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方便;长效缓释微球注射剂,一次注射缓慢释放长达1个月或3个月,克服了每天注射的缺点,是目前新剂型研究的热点。

3.中药前处理技术的应用和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理论和中药传统制剂的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实现中药制剂现代化。如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微型包囊技术等,可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近年来中药缓释制剂和中药靶向给药的微球制剂也在开发和研究中,丰富和发展了中药的新剂型和新品种。

4.生物技术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技术药物是人类攻克疑难病症最有希望的途径之一。如预防乙肝的基因重组疫苗、治疗严重贫血症的红细胞生长素、治疗糖尿病的人胰岛素、治疗侏儒症的人生长激素、治疗血友病的凝血因子等都是现代生物技术药物的新产品。基因、核糖核酸、酶、蛋白质、多肽、多糖等生物技术药物普遍具有活性强、剂量小的优点,但同时具有分子量大、稳定性差、吸收性差、半衰期短等问题。寻找和发现适合于这类药物的长效、安全、稳定、使用方便的新剂型是药剂科研努力的方向。

5.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药物制剂是由活性成分的原料和辅料所组成,辅料是制剂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辅料就没有优质的制剂”。辅料的应用不仅仅是制剂成型以及工艺过程顺利进行的需要,它对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调节有效成分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药用辅料对于制剂性能的改良、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及药物的缓、控释等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因此,药用辅料的研究开发已成为药剂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新型、优质、高效、多功能的药用辅料的发展,使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如①液体药剂中,泊洛沙姆、磷脂等乳化剂的出现为静脉乳的制备提供了更好的选择;②固体药物制剂中,交联聚维酮(PVPP)、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ross-linked CMC-Na)、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羧甲基淀粉钠(CMS-Na)等崩解剂的应用,推动了口腔速溶片剂的发展,微晶纤维素(MCC)、可压性淀粉等辅料的开发使粉末直接压片技术实现了工业化;③皮肤给药制剂中,氮酮(Azone)的问世使药物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更加活跃,有不少产品上市;④注射剂中,聚乳酸(PLA)、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等体内可降解辅料的出现,使每1~3个月用药一次的新型长效注射剂成为可能。

6.新制药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按照GMP要求,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制剂生产向封闭、高效、多功能、连续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如固体制剂生产中使用的流化床制粒机在一个机器内可完成混合、制粒、干燥,甚至包衣,与传统的摇摆式制粒机相比,大大缩短了工艺过程,减少了与人接触的机会。应用挤出滚圆制粒机、离心制粒机等制药设备可使制粒物更加致密、球形化。高效全自动压片机的开发,使片剂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无论是化学药、中药还是生物技术药物,先进的制剂技术、优质的药用辅料、精密的生产设备已成为优质制剂生产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

第二节 剂型的重要性与剂型的分类、常用术语


一、剂型的重要性

剂型是药物的传递体,是为适应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的需要而制备的一种给药形式,也是临床用药的最终形式与必要方式。一般来说一种药物可以制备多种剂型,但给药途径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疗效。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往往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剂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剂型与药理作用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多数药物改变剂型后作用的性质不变,但有些药物改变剂型,药理作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如,硫酸镁口服剂型用做泻下药,但5%注射液静脉滴注,能抑制大脑中枢神经,有镇静、镇痉作用。

2.剂型与药物的作用速度

剂型可调节药物的作用速度。例如,注射剂、吸入气雾剂等,起效快,常用于急救;丸剂、缓控释制剂、植入剂等作用缓慢,属长效制剂。

3.剂型与药物的毒副作用

剂型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氨茶碱治疗哮喘病效果很好,但可引起心跳加快的毒副作用,若制成栓剂则可消除这种毒副作用;缓、控释制剂能保持血药浓度平稳,避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4.剂型与疗效

剂型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含微粒结构的静脉注射剂,如脂质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从而使药物浓集于肝、脾等器官,起到肝、脾的被动靶向作用,相对于普通制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疗效提高。有些固体剂型,如片剂、颗粒剂、丸剂的制备工艺不同会对药效产生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晶型、粒子的大小发生变化时直接影响药物的释放,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二、剂型的分类

目前常用的药物剂型有40余种,其分类方法有多种:

1.按给药途径分类

该分类法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作为一类,与临床用药结合紧密,能反映给药途径对剂型制备的特殊要求。但分类重复、复杂化,不能反映剂型的内在特性。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2.按分散系统分类

此分类法,便于应用物理化学的原理来阐明各类制剂特征,但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用药方法对剂型的要求。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3.按制法分类

这种分类法便于研究制备的共同规律,但有其局限性,不能包含全部剂型。

(1)浸出制剂:

是用浸出方法制成的剂型(流浸膏剂、酊剂等)。

(2)无菌制剂:

是用灭菌方法或无菌技术制成的剂型(注射剂等)。

4.按物态分类

此分类中,形态相同的剂型,其制备工艺也比较相近,例如,制备液体剂型时多采用溶解、分散等方法;制备固体剂型多采用粉碎、混合等方法;半固体剂型多采用熔化、研和等方法。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剂型分类方法各有特点。因此,本书根据医疗、生产实践、教学等方面的长期沿用习惯,采用综合分类的方法。

三、制剂常用术语

1.药物与药品

药物系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的总称,包括原料药与药品。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附则中将药品定义为: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2.药剂

系指原料药经调制技术操作制得的成品。

3.剂型

系指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需要的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复方丹参片即为“片剂”剂型,六味地黄丸即为“丸剂”剂型。目前常用的中药剂型有胶囊剂、汤剂、胶剂、丹剂、散剂、丸剂、片剂、煎膏剂、注射剂、气雾剂等40多种。

4.制剂

系指根据国家药品标准、制剂规范等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它可以直接用于临床,如双黄连注射剂。制剂主要在药厂生产,医院制剂室也生产部分。凡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理论的学科,称为制剂学。以中药材为原料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制剂。

5.调剂

系指根据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配制,并规定有用法用量的药剂。调剂一般在医院的药房中进行。凡研究药剂调配、服用等有关理论、原则和技术的学科称为调剂学。

6.中成药

系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材为原料,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而大量生产的制剂。中成药一般具有特有的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

7.辅料

系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8.新药

2001年9月15日国务院新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对新药做出了权威性界定:“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9.标准操作规程(SOP)

经批准用以指导制剂生产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

10.有效期

药物在室温下降解10%所需的时间。

11.药品批准文号

国家批准药厂生产该药品的文号。批准文号的格式:国药准字+字母+8位数字。化学药品字母为H;中药字母为Z;生物制品字母为S;进口分包装药品字母为J。如:国药准字H11023262、国药准字Z20061204。

12.批

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连续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为一批。

13.批号

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的生产历史。

第三节 剂型选择原则


一、根据防病治病的需要选择

病有缓急,人有老幼,不同情况对剂型的要求亦各不相同。急症用药宜速,可采用注射剂、汤剂、气雾剂、栓剂、微型灌肠剂等,如出血、休克、中毒等急救治疗用药,通常应选择注射剂型;慢性病用药宜和缓、持久,常用丸剂、片剂、内服膏剂、混悬剂或其他长效制剂;皮肤病多用软膏、硬膏、糊剂、涂膜剂、洗剂等外用;某些腔道疾病,如痔疮、瘘管、阴道炎等可以用栓剂、条剂、酊剂等以局部给药。

剂型不同,其载药量、释放药物成分的条件、数量、方式均不一致,在体内运转过程亦不同。应根据临床需要,来制成恰当制剂形式。

二、根据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与稳定性选择

药物制剂一般由多种成分组成,每种成分性质各异。尤其是溶解性、化学稳定性,在体内运转过程及其吸收、代谢、分布、排泄情况皆不相同。而制剂的剂型对复方制剂稳定性、溶解性、体内运转过程及吸收、代谢、分布、排泄又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不同处方、不同药物、不同的有效成分应做成各自相宜的剂型。剂型对药物成分的稳定影响很大。在研制新制剂或改变剂型时,首先应分析处方,查阅每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选择可能的剂型,拟定设计方案,再进行预实验,最后确定适宜的剂型。切忌先主观决定剂型,后进行工艺研究。

三、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

剂型选择应考虑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及难易性。剂型不同,所采取工艺路线及条件、所用设备和所处生产环境要求不同。其配制方法、辅料的加入程序都十分重要。方法应尽量简便,辅料应尽可能少加(包括加入的种类和用量)。制备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综合考虑生产厂房、设备、技术、工人素质等条件。

此外,药物制剂设计还应综合考虑生产、使用、携带、贮存、运输“五方便”的原则。

第四节 药品标准与药品管理法规


一、药品标准

我国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1998年《部颁药品标准》更名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现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标准(简称《局颁药品标准》)。

中药药剂工作必须遵从各种药品管理法规、《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也应遵从制剂规范与处方等文件,以保证药剂工作质量,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药典

1.药典的概念

药典是一个国家规定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最高法典。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布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中收载药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规定其质量标准,并注明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作为药品生产、检验的依据。药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药品生产、医疗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在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促进药物研究和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中国药典》的发展简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全国性药典的国家,早在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就颁布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这是我国最早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全国性药典,比欧洲1498年出版的地方性药典《佛洛伦斯药典》早800多年,比欧洲第一部全国性药典《法国药典》早1100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官方颁布的成方规范,也具有药典的性质。

1930年国民党政府卫生署编纂了《中华药典》,此版药典完全参考英、美国家药典,规定的药品标准不适合当时的国情,药学工作者无法遵守,而且该药典出版后一直未修订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展了《中国药典》的编纂工作,至今已颁布了十版,即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以及2015年版。其中1953年版只有一部;从1963年版开始至2000年版均分为两部,一部收载药材、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药用辅料等;从2005年版起分为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等,三部收载生物制品,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每版药典均在前一版药典的基础上,内容和标准上都有所修改和提高。2015年版在以前三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部,其主要内容包括制剂通则、辅料等。

3.其他国家药典

世界上许多国家颁布了自己的药典,此外还有国际和区域性药典,常用的有《美国药典》(简称U.S.P)、《英国药典》(简称B.P)、《日本药局方》(简称J.P)、《国际药典》(简称Ph.Int)。

(二)其他药品标准

其他药品标准主要为《局颁药品标准》。由药典委员会编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颁布施行。《局颁药品标准》收载范围: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审批的国内创新的品种,国内生产的新药以及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中药人工合成品、避孕药品等。

2.前版药典收载,而现行版未列入的疗效肯定,国内几省仍在生产、使用并需要修订标准的药品。

3.疗效肯定,但质量标准需进一步改进的新药。

二、药品管理法规

(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of drug,GMP)系指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物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也是新建、改建和扩建医药企业的依据。我国于1982年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颁发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本)》,这是我国医药工业第一次试行的GMP。试行后进行了不断修订和完善,2011年,SFDA最终修订并颁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共14章313条,规定自2011年3月1日起全面施行。同时于2011年2月印发药品GMP的附录,对无菌药品、非无菌药品、原料药、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中药制剂等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予以补充规定。

GMP的检查对象是:①人;②生产环境;③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其三大要素是:①人为产生的错误减小到最低;②防止对医药品的污染和低质量医药品的产生;③保证产品高质量的系统设计。

为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我国组织实施了GMP的认证工作。SFDA于2011年1月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药品GMP认证办法》),自2011年3月1日起实施。按规定,今后所有生产药品的企业(车间)必须通过GMP认证。推行GMP是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是国际贸易药品质量认证体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国际认证机构开展双边、多边认证合作的基础。

(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of drug,GLP)系指对从事实验研究的规划设计、执行措施、管理监督、记录报告、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工作方法和有关条件提出的法规性文件。我国的GLP于1999年发布并于1999年11月1日起试行,并于2003年6月4日经SFDA局务会审议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GLP实施的主要目的:①严格控制各种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主客观因素,尽可能减少试验误差,确保新药安全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②使我国新药研究的安全性试验符合国际上公认的标准。

GLP主要应用于药品的安全性试验中,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刺激性、药物依赖性和抗原性等方面。

GLP的组织系统主要有:有关毒理学研究的各种功能性实验室(病理、生理、生化药理及特殊毒理研究室)、实验动物中心、资料和档案的管理和质量保证部门等。

(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药品注册系指SFDA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的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我国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5年5月1日和2007年10月1日两次实施了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申请分为:新药申请、仿制药申请、进口药品申请及其补充申请和再注册申请。我国药品注册管理日益和国际接轨,有利于新药研究与开发。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984年9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简称《药品管理法》),自1985年7月1日起施行。《药品管理法》实施后,在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和加入世贸组织(WTO),原来的《药品管理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需要,故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进行修订,其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又两次进行了修正,最近的一次修正是2015年4月24日。

第二章 提高药物制剂卫生质量的常用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一、药物制剂卫生的含义与重要性

药品是直接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恢复、调整机体功能的特殊制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生命的安危。药品不仅要有确切的疗效,而且还必须使用安全方便、质量稳定可靠。药品一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在一定适宜的条件下微生物就会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导致药品变质、腐败、疗效降低或失效,甚至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因此,严格的药品卫生标准是判断药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而采取有效的制药卫生措施则是确保药品优质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更加重视药品的卫生标准,制药工业的现代化也对制药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制药卫生意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注意制药卫生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型,不同的给药途径,其相应的卫生标准也有差异,如直接注入机体或用于创口、眼部或外科手术的注射剂、眼用溶液剂、止血剂等药品,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口服给药的合剂、糖浆剂、颗粒剂、片剂、丸剂和皮肤给药的软膏剂、糊剂、擦剂、洗剂等药品,虽然不一定要求完全无微生物,但不得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对含微生物的数量也有一定的限度要求。由此可见,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根据药物和剂型的种类、卫生标准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制药卫生措施,以确保药品质量。

制药卫生是药品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防止微生物污染的措施。中药制剂多由药材提取分离制成,甚至有的制剂中还含有药材原粉,成品中容易出现微生物污染、滋生、繁殖。研究如何更好地防止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如何更有效地抑制微生物在成品中的生长、繁殖、杀灭或除去药品中的微生物,对于提高中药制剂质量,保证药品疗效有着重要意义。

制药卫生是药品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强化制药卫生的管理,落实各项制药卫生的措施,是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

引起药剂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药物自身理化性质不稳定及药物的微生物污染两个重要的原因,而药物制剂被污染后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如澄明度、热原等),严重的影响产品质量的。见表2-1。

表2-1 药物制剂被污染后造成的质量影响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二、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与检验方法

为了确保药品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国家卫生部于1978年颁布了《药品卫生标准》,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与药品生产的实际水平,于1986年和1989年又作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说明。《药品卫生标准》及其补充说明对各类药品卫生标准的限度作了具体的规定。《中国药典》2015年版附录1100生物检查法对各类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有明确规定。原料药、药物制剂微生物限度要求见表2-2~表2-5。

表2-2 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续表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注:①化学药品制剂和生物制品制剂若含有未经提取的动植物来源的成分及矿物质,还不得检出沙门菌(10g或10ml)。

表2-3 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表2-4 非无菌药用原料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表2-5 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制剂制备技术与实验教程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未做统一规定。

三、预防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