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大学 > 中医内科临床技能实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医内科临床技能实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医内科临床技能实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医内科临床技能实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新月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01

书籍编号:30484151

ISBN:978711717106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0199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大学

全书内容:

中医内科临床技能实训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编委会

总主审

王永炎

顾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庆国 田德禄 刘保延 李曰庆 肖承悰 季绍良 徐荣谦 臧福科

总主编

高 颖

副总主编(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俊宏 王新月 刘长信 刘雁峰 李 峰 李 雁 杨博华 赵吉平

翟双庆

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金贵 王道全 尹 丹 刘焰刚 刘燕平 许丽绵 杨 骏 吴 伟

吴承玉 余惠平 宋爱莉 张书信 张春和 陆 华 陈 艳 陈明岭

易 玮 郑 锦 赵文霞 秦艳虹 袁 斌 贾春生 高树中 唐旭东

龚一萍 董昌武 韩延华 谢春光 阙华发

学术秘书

李雁(兼)

出版说明

医学生合格临床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核心,临床技能培训的关键是临证、临床实践的训练。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传承中医药文明、创新中医药事业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高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中医医学生临床实训教育,加强合格中医师临床能力培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全国各中医药院校长期奋斗在临床一线的专家教授编写了本套临床实训教材。

本套教材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采用案例引入法,并附有详细案例分析供学生参考。每个病证,以病案开始、以实训收尾,首尾相合,重点突出;病因病机部分,凝练概括并以图表方式直观呈现演变过程,文图结合;鉴别诊断、辨证要点等部分采用表格形式,以简明的文字纵横比较,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诊断与辨证论治流程图的编写,可使读者初步掌握该病证的诊治路径,增强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能力,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编撰本套教材即是希冀通过立足中医辨证思维,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证分析的能力。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为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希望各高校在使用过程中积极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该套教材的不断修订与完善。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9月

编写说明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和教学实践的积累体现到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统合的实际工作中去,以满足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的需要,加强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培养,贴近临床,组织编写了本教材,可供全国各高等医学教育院校的广大师生使用。

中华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其思维方式乃根基中之基石,故选其做重点讲述。

本教材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为中医临证方法的建立,二为唯象思维与中医辨证方法,三为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技术,四为中医病历书写规范。各论五十一个病证,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名选取经专家广泛商讨勘正统一。病证共分七章编写,基本按系统排列。每个病证,包括学习目的、典型病案举隅、抓主症主诉、诊断要点、鉴别诊断、病因病机及转化、辨证要点、治疗要点、诊断与辨证论治流程以及实训小结。

本教材注重结合临床实践,重视连贯临床思维的培养,采用案例引入法,并附有详细案例分析供学生参考。每个病证,以病案开始,以实训收尾,首尾相合,重点突出;病因病机部分,凝练概括,并以图表方式直观呈现演变过程,文图结合;鉴别诊断、辨证要点等部分采用表格形式,以简明的文字纵横比较,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诊断与辨证论治流程图的编写,可使读者初步掌握该病证的诊治路径,提高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能力,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本教材分工:总论、胃痛、泄泻、痢疾由王新月教授编写;感冒、胁痛、黄疸、鼓胀由赵文霞教授编写;咳嗽、哮病、喘证、肺痿由任传云编写;肺痈、眩晕、癫狂由许庆友教授编写;肺痨、心悸、心痛、不寐由吴伟教授编写;肺胀、便秘、积聚由唐志鹏教授编写;中风病、痴呆、痫病由张振贤教授编写;厥证、淋证、头痛、腰痛由肖永华副教授编写;痞满、呕吐、呃逆由唐旭东教授编写;噎膈、腹痛、痰饮由刘力教授编写;水肿、癃闭、遗精由张琳琪教授编写;关格、阳痿、郁病、汗证由王耀光教授编写;消渴、瘿病、颤证、肥胖由谢春光教授编写;血证、虚劳、内伤发热、癌症由储真真教授编写;痹证、痿证、痉证由刘健教授编写。

本教材的最后审定、校勘和统稿等工作,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新月、孙慧怡、张雯和第三临床医学院王建云等教师共同完成。对他们的工作,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此教材的编写,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前提下,突出了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训练,全面加强具有实践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努力探寻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识有限,时间紧迫,书中疏漏错误之处难免,敬祈专家学者指正,以期再版时修订完善。

《中医内科临床技能实训》编委会

2012年5月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内科临证方法

临证方法,就是运用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活的灵魂,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与手段,疾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恰当地运用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辨证论治方法的恰当运用包括四诊收集、辨证分析、确定治法、建立处方等方面,它贯穿于诊治病人的全过程,包含医生诊治过程的全部思维活动。其诊断治疗流程包括收集四诊资料,确定主症、主诉并完善病史,为明确诊断奠定基础,根据主症特点、兼症及舌脉明确辨证要点,进行具体分证,最后确立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

一、注重主诉,四诊合参

四诊是获得患者第一手资料的首要手段,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辨证所需的全部资料。首先要抓主诉、主症,主诉是促使病人就诊的最痛苦、最主要的症状及持续时间,中医的诊断与主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诉基本与诊断相应。其次要围绕主诉进行问诊,要全面、系统、确切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即掌握病人的主症特点、诱发及加重的因素、兼次症,帮助分析辨证。要了解起病及加重的诱因或原因、最初症状,如何进行的诊断与治疗,治疗效果如何,目前最突出的症状有哪些,有无兼证。注意结合望、闻、切诊,包括望舌、神、面色、体态、白睛及其他分泌物(痰、尿等);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声音,如语声、咳嗽、呼吸、肠鸣等;以及切脉、切腹、切肌肤等。四诊合参,以进一步判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变脏腑等。

二、据证分析,方法得当

辨证分析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信息,结合相关的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并进一步作出诊断的过程,包括病名诊断与证候诊断两部分。其辨证正确的关键在于理必有据,所有分析必须围绕患者的症舌脉变化展开。

1.运用恰当的辨证方法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总属八纲辨证范畴,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内伤杂病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等;外感病常应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温或内伤湿相关病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引用,选择恰当的辨证方法是辨证准确的前提。

2.辨证分析的内容

辨证要具体分析病位、病性、病机变化、预后转归等。病位分析有在脏、腑、经、络、表、里等;病性分析寒热、虚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等;病机转化分析寒热转化、虚实转化、表里转化等。要做到言之有理,理必有据。

三、确立治则,方药统一

根据诊断的病证、证候,确定治疗方案,包括确立治疗原则、具体治法、相关方剂或基础方、药味组成、剂量与煎服法、调养宜忌等。

1.确立治疗原则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对某一病证的治疗,首先需要确定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则,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具体病症的治疗原则就是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导下而产生的。具体内容包括治标与治本的选择,是急则治标,还是缓则治本,或是标本兼治;扶正与祛邪的平衡,是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补后攻,还是先祛邪后扶正,即先攻后补,或是扶正与祛邪兼顾;同时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2.在治疗原则指导下,确定治疗方案与选方用药

治疗方案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的,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选择单纯药物治疗,还是综合治疗,如配合针灸、按摩等;是选择口服,还是配合其他治法,如外治法(经络肢体病证)、灌肠法等。确立治疗方案后,要确定具体治法,治法是针对病证的具体治疗方法,其制订的原则是据证立法,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病机变化而明确与其对应的治法。在治法指导下,选取一张最合适的经方或时方作为主方,如单一方剂不够理想或有缺陷,可根据治法选择合方治疗,以体现治疗方法的内涵。以主方为基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减用药以使之更适合病人的病情。组成的方剂要有君臣佐使,不可无章无法,剂量需根据古今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针对性才更强,煎服法对治疗效果也至关重要。

总之,要做到据证立法,以法选方,按方遣药,达到理法方药贯穿一致,同时应注意灵活变通。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制订调摄措施

调摄方案要具体有效,具有针对性。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调摄,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预防调摄,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调摄方案的确立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具体有运动宜忌、饮食宜忌,以及精神调养等。例如,中医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七情太过,不仅可直接伤及五脏,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病,也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因此针对心脑病证及肿瘤等疾病调神为关键;而对于糖尿病、脾胃病等患者来说饮食调养最为重要,如脾胃虚寒证忌食生冷油腻,而脾胃湿热证忌食辛辣炙煿之品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制订调摄方案,对于疾病恢复至关重要。

四、辨证论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标本问题

对于慢性、顽固性、复杂疑难疾病,要明确疾病标本并能够正确处理,即如何抓主要矛盾,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还是标本兼治,还是先扶正固本。如肾衰患者,从证候而言,既有本证气血阴阳不足,又有标证痰浊、痰热、湿毒、瘀血等;从疾病而言,既有本病水肿,又有标病呕吐、眩晕、心悸等,如何求其标本,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

2.病证结合问题

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理化检查的方法越来越丰富,中医望、闻、切诊的方法和内容,也日渐进步。如将胃镜、肠镜等镜下所见作为望诊的延伸,丰富了中医望诊的内容,即结合看到的胃肠黏膜病变情况,在辨证时加以参考分析,如黏膜充血、水肿主热,黏膜苍白主虚、主寒,黏膜青紫主瘀血等;液体稠厚色黄主湿热,液体色淡稀薄主气虚、阳虚、痰饮;溃疡提示热毒气血壅滞等。其他像X线、B超、化验结果等也被中医所认识、所利用,丰富了中医四诊内容,提高了中医的诊治水平。

3.形神合一观点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化,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人类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状态,而且与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环境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形神合一,即人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反映。反之,人精神情志的过度变化,会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在疾病诊疗过程中,要重视人的心理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予以适当的疏导,加强情志致病理论的研究,既要注意调整身体,又要注意心神情志的变化,对某些心身疾病的治疗不仅要采取药物治疗,更要注意心理调摄与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

第二章 唯象思维与中医辨证方法

中医学是一门由中国古代哲学与医疗经验相结合的学科,其理论根源于先秦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采用系统观、整体观等思维方法,运用直接观察与思辨推理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预防以及摄生康复。它虽然是医学的范畴,但又包含许多古代哲学思想,是一种思辨的科学。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亦具有高度概括、综合和抽象的特点,且内容极为广泛、灵活。中医内科学能全面反映中医临证方法,在临证中必须培养正确、灵活的思维方式,详察诸症,细微辨证,谨慎用药施治,方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象思维方法对中医临证方法的影响极为深远。

一、象与象思维

象者,《说文解字》卷九·象部:“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凡象之属皆从象。”象,具有形象、现象、征象、表象、图像之意。象思维是指依靠具体的形象或表象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以把握事物现象的典型特征为思维要素,常通过感受、体验获得,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想象性等特点。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思维形态,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

二、象思维与中医学

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维,较之理性的逻辑思维,象思维更注重“象以尽意”的悟性。《周易·系辞下》曰:“象者,像也。”强调“立象”先求其形似,但又不能拘泥于形象。所立之“象”,可有象有形,也可无象无形。有象有形者,取自然之形;无象无形者,取自然之理。二者表象虽异,实则殊途同归。明代龚贤《乙辉编》谓:“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则阐明“取象”、“立象”之法,既可取自万物的“法象”,又可取自自然的“图像”。唐代张怀瓘《书议》云:“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由此可知无论是可见物类之表,还是无形的意、理,均能取象。其在《六体书论》又曰:“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心不能妙深于物,墨不能曲尽于心,虑以图之,势以生之,气以和之,神以肃之,合而裁成,随变所适,法本无体,贵乎会通,”言书法可以尽意。

象思维讲究立象以尽意,取之以象,以象会意。中国文字如是,中国画风如是,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医学亦如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中国古代元气学说以及对时间的认识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医选择了以“象”为核心的不分割、不破坏整体的认知思维方式,强调“人象天地,道法自然”,“比类天地,宏观求整”,“思辨而圆融贯通”的思维理念。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关于春季养生的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表明春季万物滋荣,气潜发散,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此为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故春季养生也当应天地之气,顺温发之性,法生发之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使志意发生,为夏季之长做好准备。除养生外,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及气血津液学说无一不是取之以象,以象会意。以藏象学说为例,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功能的学说。从“藏象”之名可以看出,中医学是以象为内容的学术体系,强调“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外象而把握其内在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对于藏象的解释如下:“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通过上述文字可以看出,藏象学说中的心并非解剖学结构中的实体,而是一系列相关生命活动的表现在人脑中形成的综合的象。

三、象思维在中医诊疗中的具体运用

中医思维的形成来源于象,中医学的实际运用也是据象而出,而中医临证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培养象思维,并发挥其在诊病、治疗中的优势。王永炎院士在《象思维的路径》一文中指出,象思维的思维路径主要经过观天地以察象,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依象而思虑;据象以辨证,据证而施治等几个步骤,最终实现据“象”而“思”,“依思惟道理而生智慧”的根本目的。

1.临证重察象

《难经·六十一难》问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答曰:通过望、闻、问、切,观其五色、五味、五音、脉象,而知其病所主。经文中所言通过四诊得到的面象、舌象、眼象、音象、脉象等表象就是我们在临证中所要采集的诊察之象,是患者的外部表现,属于一种现象。这些象都具有特定的意义,这种现象并非来自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源于医者长期对于人体外在表现的感悟,即对象的慧然体悟。如《灵枢·五阅五使》言:“故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又如《灵枢·本脏》载:“五脏者,故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此类描述均非解剖所见,而源自医者察人体机能活动之象所得。这些象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是反映身体状态的信息窗口。察象有助于我们了解整个机体的状态,是逐步建立临证象思维的基础。

2.立象以尽意

医者在诊察所得之象的基础上,会意而成更加概括的象,以象说象,这就是立象以尽意。在察象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察象得到的很多现象虽然是整体生命状态的缩影,但并不能完全说明整体的状态,其中亦不乏相互矛盾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凝练、概括,得到一种可资查证的意象,即“以象说象”。如王叔和《脉经·序》所言:“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赅备,”这种从表象到法象、意象的思维转变就是立象以尽意的思考过程。正如《后汉书·郭玉传》云:“医之为言,意也,”又如《旧唐书·许胤宗传》载:“医者意也,在人思虑,”这都强调了医者的思维活动在临证立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临证立象过程涵盖了搜集患者资料信息的学习过程;对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归纳与推理演绎的方法进行诊断的过程;运用既往的经验及知识积累,获得新知的复杂认知过程;采用新的认知进行实践并积累经验的过程。这样的思维是多维自下而上的综合集成过程,通过大脑的系统判断和推理,实现病证结合,方证相应。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为了能够总结归纳出更加精确具有概括性的象,即证候。如“疼痛如刺,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唇舌紫黯,瘀斑瘀点”等一组象,常因血液流行不畅、停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引起,便可归纳为瘀血内结证候;又如“气短声怯,纳少不食,肢倦神疲,大便不实,便意频作,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一组象,乃脾胃不健,运化失调,升清降浊无权所致,故归为中气不足证候。

3.据证处方药

中医的证候包括症状和体征。症是外部的表现,为一种现象;征为征兆之意,是一种征象;候是规律,是一种法象;证是对以上诸多“象”的概括归纳,是一种可资查证的意象。这种意象概念是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上的抽象概念,通过古代医家长期实践而得,它融合了分析、综合、归纳、假设、类推、演绎等抽象思维,其本质上已经超越了自身的内涵和直觉判断,变成了具有特定属性的象征性符号。如言肾阴亏虚证候,便能联想到头晕耳鸣、健忘少寐、腰膝酸软等症状,言阴虚火旺则见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虚烦不寐、咽干咳呛等真阴亏损、虚火浮越之象。这正如三国时期玄学家王弼所言之“得意在忘形,得象在忘言”,建立在象思维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体现了一种超越事物表象的思维方式。根据中医证候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治法亦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所异。在论治之时,需要据证立法,以法选方,按方遣药。中医对于药物的认识也来源于象。中药的性味,无论是寒热温凉,还是酸苦甘辛咸,都源自人对温度或味道的感觉,中医把人的感知运用于中药,并赋予其相关药性、药味的意象。在中药的组方运用中,中医亦将药物间配伍的关系转为社会关系中的君、臣、佐、使,令每张方剂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象。只有准确把握主证之象,选择与之匹配的主方之象,才能使方证相应,组方贴切有效。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这种富于原创的思维形式,是超越主客二元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对阴阳五行之象、脏腑之象、经络之象、气血津液之象等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还是对舌象、脉象、证象、病象的观察,乃至于对“医者意也”意象的提炼归纳,以及对中药性味的体会把握,象思维均贯穿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象”与“象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它不仅是中国智慧创造的灵魂,更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原动力。通过象思维,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及形神一体的辨证论治法则,更加清晰地掌握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的中医临证思路,做到病证结合,法依证出,方证相应,令理法方药承制调平,达到圆融和合、防治求本的目的。

第三章 中医内科常用治疗技术


一、中医内科常用剂型及其特点

1.汤

把药物加水煎成,去渣,取汁内服,吸收较快,易于发挥作用,涤除邪气时多用。

2.散

药物研成粉末为散,粗末加水煎服,细末直接冲服,亦可外用。

3.丸

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药汁、蜂蜡等拌和,制成圆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药丸,分别称:蜜丸、水丸、药汁丸、蜡丸等。服用方便,吸收较缓慢,药力较持久。

4.膏

分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膏剂,又叫膏滋,是把药物和水煎熬,滤滓,加入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可长期服用,具有滋补调养作用。

5.丹

依方精制的成药,一般为粉末状或颗粒状。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如紫雪丹、至宝丹、玉枢丹等。

6.酒

古称酒醴,现称药酒,是将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段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液服。借酒力以助发散通络。

7.注射液

药物经过提取加工,制成水剂或油剂,装瓶密封,供肌肉或静脉注射用。吸收快,发挥作用迅速,且不需经口服,适用于抢救及不能口服者。

二、中医内科常用外治法及临床应用

1.贴法

药粉用油,或醋,或蜂蜜,或蛋清等,调成膏状,摊于纸或布上,粘置于患处。如治鼓胀等,用白芥子等,炒,研细面,调匀,入七宝膏,贴脐上。

2.涂法

药粉用油或醋等调成糊状,直接涂于皮肤。如用活蜗牛10个,与面捣,涂颈部,治虚火上炎咽痛。

3.敷法

较涂法用药多,面积大,药层厚。如治痰喘用生南星末或白芥子末适量,姜汁调敷足心。临床常用围敷法和腧穴贴敷疗法。

4.熨法

将药物炒热或煎热,置于体表患处,来往移动,如霍乱以食盐炒熨胸背为治。

5.熏法

将药物煎汤用热气熏,或将药物点燃用烟熏。如伤寒不汗,用紫苏煎浓汤,熏头面及腿弯。

6.浸法

将患处放入药液中浸泡,如小便不通,用黄酒1000ml浸足。

7.洗法

药物煎煮后,洗浴局部或全身。如治风瘫,用蓖麻仁、桃、柳、桑、槐、椿枝、茄根以水5000ml煎煮,洗浴患肢。

8.蒸法

将药物置于器皿中或房中,蒸之,患者置其中吸入或熏蒸。如用祛风湿药煎水熏蒸全身或患肢,治疗痹证。

9.扑法

将药粉扑撒在患处上,有拍打之意。如用敛汗粉扑患处,治疗自汗。

10.填法

将药末填入脐中,用布或膏药盖住。如五倍子研细,津调填脐治疗遗精。若填入阴道或肛门又称纳法、塞法。

11.导法

将药物塞入肛门,导便下行。如用蜜和盐熬导肛,治疗津枯便秘。

12.灌肠法

用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灌注液体,以达到通便排气、局部治疗的方法。如用大承气汤灌肠,治疗实证便秘。

13.栓剂

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供人体腔道内给药的固体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如用栓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以上就内科临床常用的内治法和外治法做一简要介绍,正确使用这些方法,会提高治疗效果。

第四章 病历书写要求


第一节 中医内科病历的一般要求

中医病历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医疗记录,它详细记载了整个疾病过程中病情演变、治疗方案及效果、各项检查、各级医师诊疗及会诊意见等内容,是正确进行辨证论和推测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依据,是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宝贵资料,又可作为业务考核和行政、司法机关的重要参考资料。

加强对中医病历的管理,提高对中医病历的书写要求,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在教学医院,又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进行的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容。

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一般要求归纳如下:

1.一份完整的中医病历应包括社会部分、四诊检查、辨证论治三大项内容。按目前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应有西医诊断的内容。

2.中医病历的书写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做到理、法、方、药完整统一,一般要求使用中医名词术语。

3.病历格式中的各种项目应认真填写,完整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