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医适宜技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社区中医适宜技术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王麟鹏,黄毅,刘明军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01
书籍编号:30484418
ISBN:978711726825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2946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社区中医适宜技术
作者:王麟鹏 黄毅 刘明军
ISBN:978711726825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出版说明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的“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14号)中“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和《“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国发〔2016〕78号)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深入贯彻2018年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和“2018年全国基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的领导和支持下,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
本套教材共14本,由国内基层卫生领域一线专家编写而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牢牢抓住基层卫生工作重点;注重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则,注重整套教材的整体优化与互补。
同时,人民卫生出版社专门开发了供基层人员继续教育和自我提升使用的“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服务平台”,也作为本套教材的附加增值服务(http://jcedu.ipmph.com)提供给广大读者,基层卫生人员注册后,通过身份验证即可免费使用相关资源。
本套教材的目标是培养职业素养良好、专业技能扎实、协调沟通能力较强的基层卫生服务人才,以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广泛的医疗保健服务,真正落实“预防为主”的理念,实现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照护。本套教材可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特岗计划、全科医生师资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等使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评审委员会
顾 问 梁万年 秦怀金 李 滔 郝 阳
主任委员 祝堃珠 杜雪平 于晓松
副主任委员
刘利群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
施 榕 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
贾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 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王 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王 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永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王永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王育琴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王麟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方力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刘英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江孙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孙建琴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寿 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李小鹰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李东霞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吴 浩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吴 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何 仲 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
何悦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
迟春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陈陶建 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
赵光斌 四川省人民医院
郭 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席 彪 河北医科大学
黄 毅 北京针灸学会
曾学军 北京协和医院
路孝琴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
秘书长
郭爱民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
秘 书
葛彩英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严春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培训“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目录
前言
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指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针灸类、推拿类等中医外治法和中药炮制及中药饮片、中成药合理使用等中医药技术。其具有安全有效、简便易学、可操作性强、成本低廉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等专科及预防保健和中医健康管理。对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保证社区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国务院提出的“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本教材以基层社区的中医药医疗、健康管理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为重点,坚持面向社区、重在实用、便于培训与自学的原则,力求体现中医药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和实用性。为便于社区医务人员的系统学习,本教材分设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及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四篇。分别论述中医基础与中医诊断;经络腧穴、常用腧穴及16种适宜社区推广应用的针灸适宜技术;成人及儿童常用推拿手法;中医健康管理的概念、常用中医养生方法,老年人、孕产妇、0~36个月龄小儿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常见慢病的中医健康管理方法等。针灸和推拿分别采用“以病带法”和“以法带病”来介绍社区适宜病证及各种病证的治疗方法。
本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的《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手册》和近年来各地出版的《中医基础学》《针灸学》 《推拿学》等教材。在此谨向各类教材的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规范化培训与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经教学及临床应用实践,不断改进和提高。本编写团队首次承担面向社区的规范化培训教材的编写任务,虽经不懈努力、多次易稿,但限于水平,疏漏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中医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修订。
王麟鹏 黄 毅 刘明军
第一篇 中医基础篇
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传统文化智慧碰撞、长期临床总结中形成并发展、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医学科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应用者学习中医学的入门基础。其以独特的原理及法则揭示了人体的生命活动、生理及病理变化、养生及预防疾病的规律,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人员将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与病理、疾病诊断及防治的一门科学。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内涵博大精深。因其具有综合性、实用性、非损伤性、安全性,从而具有很好的学科优势。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者,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及学科优势,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对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至关重要。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始终,体现在人体生理及病理、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各方面。了解掌握整体观念,可以有效避免在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过程中片面、主观、错误地开展诊疗活动。
(一)人是有机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结构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系通路,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四肢百骸、孔窍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人体由气、血、津、液及精等物质维持机体的整体功能;人体的组织生理功能具有统一性。
(二)人与自然统一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昼夜时辰的变换、四季气候的更迭、地域环境的改变等因素,均对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存在影响。
(三)人与社会统一
人在社会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氛围,会影响到机体情志、气血阴阳平衡、生理及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转归。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及诊断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及处理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体系的综合运用,对于基层临床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掌握辨证论治,就需要准确掌握症、证、病的概念及区别,掌握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基本原则。
(一)症、证及病的概念
1.症
含症状及体征,主要是指疾病的临床综合表现,是患者自身的主观异常感觉或病态变化。
2.证
亦称证候,是对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病位、病性、病因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变化。
3.病
亦称疾病,泛指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正气与病邪斗争,导致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方面发生病理变化的过程。病主要包括病因、发病形式、病机、症状及体征。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1.辨证
是指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采集到的临床资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邪正关系及发展阶段,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2.论治
是指依据辨证的结果,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的过程。
(三)辨证论治的应用
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对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其发病时间、地点、病变反应、病变发展阶段不同,而导致出现的证候不同,则采取的治法不同。如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中的消渴(糖尿病),在其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变不同而治法迥异。
2.异病同治
是指虽为不同的疾病,但在其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出现相同的证,因而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如:临床中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虽为不同疾病,但均因出现中气下陷证候,而均可采用升提中气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如何诊断疾病、分析疾病变化、掌握传变规律的方法,主要包括四诊理论、辨证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应用中,要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要注意司外揣内,通过患者的外在表现来推测其体内的病理变化情况,局部细小的变化就可以推测出整体的情况和全身的病变。在诊断过程中要全盘考虑,结合节气、环境及气候变化,关注社会压力和影响。要同时分析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判断,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掌握疾病的本源。
第一节 四诊理论
四诊理论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发现患者异常情况、获得疾病发展阶段的重要诊察手段。
(一)整体望诊
整体望诊又叫全身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来掌握疾病的基本情况和变化。
1.望神
(1)得神:
目光有神,神清语明,反应灵敏,表情自然,面色明润含蓄。表示人体的精气充足旺盛,即使病中也表示预后良好,病情清浅。
(2)失神:
言语混乱、神昏谵语、面色晦暗,反应迟钝、气微,目暗、睛迷。是精气亏损,神识受损的一种表现,病情发展到无神的阶段,十分危重,预后不良。
(3)假神:
原本面色晦暗、精神萎靡、失神,突然面红如妆、目光转亮、想见亲人。是危重急症的预兆,生命垂危患者暂时性好转的假象。
(4)神气不足:
介于得神和失神之间,轻度失神的表现。状态迟缓、精神不振、语声低微、困倦健忘,常因心脾两虚、肾阳不足引起。
(5)神乱:
癫、狂、痫等躁动不安,是失神的一种,但并未到达精气衰竭的程度,只是一些特殊的病机。
2.望色
通过患者面部颜色和光泽变化,判断病情变化的情况。包括颜色的色调、光明度的变化。
(1)常色:
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病色:
疾病状态时所表现出的面部颜色与光泽,病色有青、赤、黄、白、黑五种。
1)青色:
淤血、痛证、寒证、惊风证、肝病。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为心血瘀阻,青色是经脉阻滞,气血不通的表现。
2)黄色:
湿证、虚证,脾虚湿蕴。面色淡黄憔悴,多为脾胃气虚;面色发黄虚浮,多为脾虚失运;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多由寒湿郁阻所致。
3)赤色:
热证。两颧嫩红为虚阳上越所致。
4)白色:
虚寒证,血虚证。白而虚浮为阳气不足,苍白为阳气虚脱。
5)黑色:
水饮、肾虚证、寒证及瘀血证。面黑焦干是肾精久耗,目眶色黑是肾虚水泛的水饮证。
3.望形体
通过望形体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形体衰弱,脏腑精气匮乏,体弱易病;肥而食少者,阳虚水湿不化;瘦而食少者,脾胃虚弱。
4.望姿态
正常的姿态是坐卧随愿,运动自如。以手护腹,行则前倾,弯腰屈背,多是腹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于痉病。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卧时喜向里,身重不能转侧,为阴证、寒证,虚证。
(二)局部望诊
在整体望诊基础上,对患者身体局部进行重点、细致地观察,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情况。
1.望头面部
观察头之外形、动态以及头发的色质变化及脱落情况,以了解脑、肾的病变及气血的盛衰。
(1)望头形: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且伴有智力低下者,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所致。头形过大,可因脑积水引起。小儿囟门凹陷,是津液损伤,脑髓不足之虚证;囟门高突,多为热邪亢盛,见于脑髓疾患;小儿囟门迟闭,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头摇不能自主,为肝风内动之兆。
(2)望发:
发稀疏无光泽,是肝肾亏虚的表现。小儿发结如穗,常见于疳积病。
(3)望面部:
面肿,常见于水肿病。腮部突然逐渐肿大,多兼咽喉肿痛或耳聋,多属温毒,见于痄腮。面呈苦笑貌,为破伤风患者。口眼㖞斜,多属中风证。惊怖貌,常见于小儿惊风,或狂犬病患者。
2.望五官
是对目、鼻、耳、唇、口、齿龈等头部器官的望诊,有利于了解脏腑病变。
(1)望目:
主要望目的神、色、形、态,其与脏腑相关联(图1-2-1)。
图1-2-1 眼目与脏腑相关部位
1)目神:
两目有无神气,是望神的重点。视物清楚,精彩内含,神光充沛者,是眼有神;白睛混浊,黑睛晦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是眼无神。
2)目色:
目眦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白睛见红络,为阴虚火旺;眼胞皮红肿湿烂为脾火;全目赤肿之眵,迎风流泪,为肝经风热。若目眵淡白是血亏。白睛变黄,是黄疸之征。目眶周围见黑色,为肾虚水泛之水饮病,或为寒湿下注的带下病。
3)目形:
目第微肿,是水肿初起,老年人下睑浮肿,多为肾气虚衰。眼窝凹陷,是阴液耗损之征,或为精气衰竭所致。眼球空起而喘,为肺胀;眼突而颈肿则为瘿肿。
4)目态:
目睛上视,不能转动,常见于惊风、痉厥或精脱神衰之重证。
(2)望鼻:
诊察鼻之颜色、外形及其分泌物等变化。
1)鼻之色泽:
鼻色明润,为胃气未伤的表现。鼻头色赤,为肺热之征;色白为气虚;色黄为里有湿热;色青多为腹中痛;色微黑是水气内停。
2)鼻之形态:
鼻头或鼻翼色红,有丘疹,是胃火熏肺,血壅肺络所致。内赘生小肉,阻塞鼻孔,多由肺经风热凝滞所致。久病鼻煽,是肺肾精气衰竭之危证;新病鼻煽,多为肺热。
3)鼻之分泌物:
鼻流清涕,为外感风寒证;鼻流浊涕,为外感风热证;鼻流浊涕而腥臭,是鼻渊,多因外感风热证或胆经蕴热证所致。
(3)望耳:
应注意耳的色泽、形态及耳内的情况。
1)耳之色泽:
色白属寒证;色青而黑主痛证;耳轮焦黑干枯,为肾精亏极;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为麻疹先兆。
2)耳之形态:
耳肿大为邪气实;耳瘦削为正气虚。耳薄而红或黑,属肾精亏虚;耳轮焦干多见于下消证;耳轮甲错常见于久病血瘀;耳轮萎缩是肾气竭绝之危候。
3)耳内病变:
耳内流脓,多因肝胆湿热,蕴结日久所致。耳内生小肉,形如枣核,突出耳外,触之疼痛,由肝经郁火、肾经相火或胃火郁结而成。
(4)望口与唇:
应注意观察口唇的色泽和动态变化。
1)望唇:
唇色深红者,属实、热;唇色淡红者属虚、寒;唇色深红干焦者,热极伤津;唇色嫩红者为阴虚火旺;唇色淡白,气血两虚;唇色青紫常为阳气虚衰,血行瘀滞。唇口糜烂,为脾胃积热,热邪灼伤。唇内溃烂,色淡红,为虚火上炎。唇边生疮,红肿疼痛,为心脾积热。
2)望口:
口闭不语,兼四肢抽搐拘急,多为痉病或惊风;兼半身不遂者,为中风入脏之重证;上下口唇紧聚,常见于小儿脐风或成人破伤风;口角或左或右㖞斜之状,常见于中风;口开不闭为口张;若口张而气但出不返者,为肺气将绝之候。
(5)望齿与龈:
应注意其色泽、形态和润燥的变化。
1)望齿:
牙齿干燥,胃津已伤;齿燥如石,胃肠热极,津液大伤;齿燥如枯骨,肾精枯竭;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肾虚或虚火上炎。病中咬牙为肝风内动之征。睡中咬牙,为胃热或虫积。
2)望龈:
齿龈色淡白,血虚不荣。龈微红,或微肿而不痛,或兼齿缝出血者,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龈色淡白不肿痛,而齿缝出血者,脾虚不能摄血。
3.望躯体
躯体部的望诊包括颈项、前胸、后背、躯体、腰和前后二阴。
(1)望颈项部:
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可随吞咽移动,皮色不变且不疼痛,缠绵难消,且不溃破,为颈瘿。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皮色不变,初觉疼痛,为瘰疠。睡眠姿势不当,颈项强直、不便,为落枕。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为肝风内动。
(2)望胸部:
胸廓向前、外突起,多见于小儿先天不足。咳喘,胸似桶状者,为风邪痰热,肺气瘀闭所致。咳则引痛,是饮停胸胁之悬饮证。乳房局部红肿,甚至溃破流脓者,为乳痈。
(3)望腹部:
脐腹过度膨隆或凹陷均为异常。患者常表现为腹部皮肤绷紧,胀大如鼓。
(4)望背部:
患儿可见脊骨后突,背部凸起之脊柱变突;破伤风或痉病者可见角弓反张。背部发背多因火毒凝滞肌腠引起,多见痈、疽、疮。
(5)望腰部:
如腰部疼痛,转侧不利者,称为腰部拘急,可因寒湿外侵、经气不畅,或外伤闪挫、血脉凝滞所致。腰部皮肤生有水疮,如带状簇生、累累如珠者,为缠腰火丹。
(6)望四肢:
主要诊察手足、掌腕、指趾等部位的形态色泽变化。
1)望手足:
寒凝经脉,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虚风内动,手足振摇不定。脾气亏虚,营血不足,四肢肌肉萎缩,亦有足痿不行。胫肿或跗肿指压留痕者,为水肿的表现。足膝肿大而股胫瘦削,为鹤膝风。
2)望掌腕:
鹅掌风可见掌心皮肤燥裂且疼痛,迭起脱屑。
3)望指趾:
风湿久凝日久,指趾关节肿大变形伴屈伸不便,肝肾亏虚所导致。关节挛急无法伸直,是“鸡爪风”。脱疽患者,趾皮肤紫黑,溃流败水且肉色不鲜,味臭痛剧。
(7)望二阴:
1)望前阴:
男性阴囊形态肿大而不伴有痒、痛,且皮泽透明,为水疝。形态上肿大,疼痛不硬,为颓疝。内有肿物,伴见卧则入腹,起则下坠,名狐疝。阴茎形态痿软,时而缩入小腹,因阳气亏虚,外感寒凝经脉所致。女性阴中突物犹如梨状,为阴挺。
2)望后阴:
后阴即肛门。直肠脱出肛门外,名脱肛。肛门内外若周围有物突出,肛周疼痛,甚至便时出血者,为痔疮。若痔疮溃烂且日久不愈,在肛周发生瘘管,管道或长或短,或有分支或通人直肠,称肛瘘。若肛门有裂口,疼痛,便时流血,称肛裂。
4.望皮肤
注意观察皮肤色泽以及形态的改变。
(1)色泽:
“丹毒”患者,全身皮肤任意部位忽然变红,犹如染脂涂丹,初起时鲜红如云片,往往游走不定,甚者遍身。发于头面者为“抱头火丹”,发于躯干者为“丹毒”,发于胫踝者为“流火”。皮肤发黄,皮肤、面目、爪甲皆黄,称为黄疸病。分阳黄、阴黄二大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因脾胃或肝胆湿热所导致。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多是因脾胃为寒湿所困。
(2)形态:
属于水湿泛滥者,皮肤虚浮肿胀。津液耗伤,皮肤干瘪枯燥;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鳞甲称肌肤甲错,为肌失所养而导致。
5.望排出物
可以从痰涎、呕吐物、二便、涕唾、汗、泪、带下等排出物的色泽,了解到相关脏腑的改变以及邪气的性质。
(1)望痰涎:
热痰,痰黄而黏稠,且坚而成块者。寒痰,痰白而清稀,或有灰黑点。湿痰,痰白滑而量多,易咯出。燥痰,痰少而黏,难于咳出。热伤肺络,痰中带血;脾胃阳虚,口常流稀涎;口常流黏涎者,多属于脾蕴湿热。
(2)望呕吐物:
脾胃虚寒或寒邪犯胃所致的呕吐,呕吐物清稀无臭,多为寒呕。邪热犯胃,呕吐物酸臭秽浊,多为热呕。食积呕吐,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腐酸味臭。若呕吐频发频止,呕吐不化食物而少伴有酸腐,为肝气犯胃所致。若呕吐黄绿苦水,因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导致。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多是因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所致。
(3)望大便:
寒泻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热泻者,大便色黄,稀清如糜,有恶臭者。大便色白,多属于脾虚或黄疸。大便燥结者,多属于实热证。阴血亏虚者,大便干结如羊屎,且排出困难,或多日不便而不甚痛苦者。大便如黏冻且夹有脓血,兼腹痛,里急后重者,是为痢疾。便黑如柏油,为胃络出血。小儿便绿,属消化不良之征象。
(4)望小便:
小便清长量多,伴有形寒肢冷,多属于寒证。小便短赤量少,尿时灼热疼痛,多属于热证。尿浑如膏脂或有滑腻之物,多为膏淋;尿有砂石,小便困难而痛,多为石淋。尿中带血,多属下焦热盛,热伤血络;尿血伴排尿困难而灼热刺痛者,为血淋。尿混浊如米泔水,形体日渐消瘦多是脾肾虚损。
(三)望舌
望舌主要分为望舌质和望舌苔,其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脏腑(图1-2-2)。正常的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其舌体柔软,颜色淡红而鲜明,灵活自如;其大小适中,舌苔薄白润泽。
图1-2-2 舌诊脏腑部位分布
1.望舌质
(1)舌神:
舌质荣润有光彩,颜色红润,富有生气,可以称之为有神。舌质枯晦没有光彩,运动不灵,晦暗无光,为无神,属于凶险的恶候。
(2)舌色:
舌质的颜色分为淡白、淡红、红、绛、紫、青几种。除淡红色为正常舌色外,其余的都是主病之色。
1)淡红舌:
舌体的颜色白里透红,不深不浅,淡红色适中,是气血上荣于舌的表现,心气充足,阳气布化,为正常舌色。
2)淡白舌:
舌体颜色比淡红舌为浅,甚或全无血色,为阳虚导致生化阴血功能减退,血液不能营运于舌中,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3)红舌:
舌体的颜色鲜红,热盛而导致气血沸涌、舌体的脉络充盈,主热证,见于实证。
4)深红舌:
主病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病中主要见于热入营血,内伤杂病见于阴虚火旺。
5)紫舌:
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大多表现为绛紫又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表现为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6)青舌:
舌体的颜色犹如皮肤上所暴露之“青筋”。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
(3)舌形:
是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胀瘪、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改变。
1)苍老舌:
舌质的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属于实证。
2)娇嫩舌:
舌质的纹理细腻,颜色娇嫩,大多浮胖,主虚证。
3)胀大舌:
舌体较正常的舌体大,甚则伸舌满口,或伴齿痕,多由痰饮水湿阻滞所致;舌体肿大,胀塞满口,甚则不能缩回闭口,多主热证或中毒病证。
4)瘦薄:
舌体瘦小枯薄者,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芒刺:
舌体表面软刺增大,摸之刺手,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舌尖部有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部有芒刺,多为肝胆火盛。舌中部有芒刺,主胃肠热盛。
6)裂纹:
舌体的表面上有裂沟,而裂沟中无舌苔覆盖者,称为裂纹舌。多主精血亏损。
7)齿痕:
舌体的边缘有牙齿压印的痕迹,多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常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4)舌态:
指舌体运动时的状态。正常的舌态是舌体活动灵敏,伸缩自如,病理性的舌态有强硬、痿软、舌纵、短缩、麻痹、颤动、歪斜、吐弄等。
1)强硬:
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活,见于热邪内扰心神,或高热伤阴、筋脉失养,或痰阻于舌络所致。
2)痿软:
舌体软弱、没有力量屈伸,痿废不灵活,见于气血俱虚、热灼津伤等证。
3)舌纵:
舌伸出于口外,内收或回缩困难,见于实热内盛、痰火扰心或气虚证。
4)短缩:
舌体紧缩不能伸长,见于寒邪凝滞筋脉,或热盛伤津,或气血俱虚所致。属于危重的征候。
5)麻痹:
舌有麻木感而且运动不灵活者,见于营血不能上营于舌。时发时止是心血虚;颤动,或有中风的症状出现,是肝风内动的证候。
6)颤动:
舌体不受控制而出现震颤抖动,见于血虚生风及热极生风等证。
7)歪斜:
患者伸舌时舌头偏向于一侧,舌体不正,见于中风证或中风先兆之证。
8)吐弄:
舌常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不停舐上下左右口唇,或舌微微伸出于口外,立即收回,称“弄舌”。多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2.望舌苔
病理性舌苔的形成,一是由于胃气夹杂着饮食积滞的浊气上升而生;一是由于邪气上升而形成。
(1)苔质:
指舌苔的形质。包括厚薄、润燥、腐腻、剥落、有根无根等变化。
1)厚薄:
凡透过舌苔隐约可以看见舌质的称薄苔,属正常舌苔。有病见之,多为疾病初起或者病邪在表,病情较轻。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的称厚苔,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
2)润燥:
舌面润泽,干湿适中,为润苔,表示津液尚未被伤及。水液过多,扪之湿而滑利,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体现。舌面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燥气伤肺等证。
3)腐腻:
舌苔厚且颗粒粗大疏松,形状就好像豆腐渣堆积于舌面一样,为“腐苔”;多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苔质颗粒细腻致密,刮之不脱,为“腻苔”;多见于痰饮、湿浊内停等证。
4)剥落:
舌体上本来有舌苔,忽然全部或是部分剥脱,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毫无生发之气所致。若舌苔没有完全地剥脱,剥脱处光滑,剩下的地方斑斑驳驳地残存着舌苔,称为花剥苔,属胃之气阴两伤所致。
5)有根苔与无根苔:
舌苔紧贴于舌面上,好像是从舌里生出者可称为有根苔;提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舌苔不着实,好像浮涂于舌面上一样,刮之即去者为无根苔;提示胃气已衰。
(2)苔色:
一般分为白、黄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