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神经病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贾建平,陈生弟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5-01
书籍编号:30484604
ISBN:978711722376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639847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神经病学
作者:贾建平 陈生弟
ISBN:9787117223768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出版说明
为深入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满足全国各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领导和支持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评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套教材的编写原则是:①坚持“三个对接”:与5年制的院校教育对接,与执业医师考试对接,与专科医师的准入和培训对接;②强调“三个转化”:在院校教育强调“三基”的基础上,本阶段强调把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基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基本技能转化为临床能力;③强化“三个临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④提高“四种能力”: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教学与科研的能力;⑤培养“三种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⑥实现“三医目标”:医病、医身、医心。不仅要诊治单个疾病,而且要关注患者整体,更要关爱患者心理。
本套教材强调“规范化”和“普适性”,实现培训过程与内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化。其中临床流程、思维与诊治均按照各学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及编写专家组一致认可的诊疗规范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不断地征集带教老师和学员意见并不断完善,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本套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传统模式,注重体现PBL和CBL的教学方法,符合毕业后教育特点,并为下一阶段专科医师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套教材共47种。根据新近印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分为临床学科(42种)、医学人文(5种)两类。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各学科内亚专科的培训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
本套教材是在全面实施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要的临床医师队伍的背景下组织编写的,希望全国广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宝贵意见。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 教材目录
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 评审委员会名单
总 顾 问 赵玉沛 沈晓明 王德炳
刘德培 吴孟超 刘允怡
陈灏珠 钟南山 杨宝峰
顾 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冯友梅 武汉大学
吕兆丰 首都医科大学
闫剑群 西安交通大学
步 宏 四川大学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
汪建平 中山大学
郑树森 浙江大学医学院
赵 群 中国医科大学
柯 杨 北京大学
桂永浩 复旦大学
陶立坚 中南大学
黄 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雷 寒 重庆医科大学
腾皋军 东南大学医学院
瞿 佳 温州医科大学
主 任 委 员 王 辰 陈贤义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万学红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王 虹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李 青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杜 贤 人民卫生出版社
邵 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 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旻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建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安洲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郭启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高海青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阎作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凯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毛 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 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王以朋 北京协和医院
王共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占伊扬 江苏省人民医院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伍伟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彬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刘建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刘青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朱晒红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汤宝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 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一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
张东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成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学文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李占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李海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沈 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狄 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陈 椿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卫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昕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司
周玉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罗天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娅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费广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龙凤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赵增仁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唐北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徐剑铖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贾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贾明艳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
高 亚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
高 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高长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诸葛启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龚启勇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董 蒨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谢苗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编简介
贾建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所长、北京友谊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兼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前任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组长。担任20余本国内外知名杂志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主持并参与了国家“973”、“863”、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共计20余项。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发表SCI论文14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16项。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十百千人才中的“十”顶尖层次人才,2008年获得中国医师奖,2009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卫生系统神经病学领军人才,2010年荣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奖,2013年第一完成人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诊治应用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获“北京学者”。主编本科、8年制教材以及参考书22部,参编16部。
陈生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附属瑞金医院神经科主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神经病学联盟帕金森病及相关疾病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委兼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专委会主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副会长等职。担任国际杂志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主编、Neurobiology of Aging、Alzheimer &Dementia等6本杂志编委;担任国内《中华神经科杂志》等5本杂志副主编。
在瑞金医院从事神经病学医教研工作37年。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发表SCI论文18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主编、主译10余部教科书或专著;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上海市领军人才、市十佳医师、市育才奖和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副主编简介
黄一宁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亚太卒中专家组(ASAP)前任主席、世界神经病学联盟神经超声学会常委、中华神经病学常委、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
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工作。负责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包括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原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等。2012年美国胸科学会抗栓治疗指南中将其研究成果以最强循证依据和推荐强度(IA级)作为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首推方法之一。2010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中华医学奖三等奖,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洪震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系主任、复旦大学癫痫诊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脑电图与癫痫学组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会长。
从事神经病学的临床与教学工作30年。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2项。先后发表论文250多篇,其中SCI 论文近百篇。主编及参与编写多部专著与教材。任《中华神经科杂志》副主编及多本专业杂志编委。
周东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内科治疗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癫痫杂志》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等职务。
从事教学工作30余年,主编以及参编《神经病学》《神经内科疑难病案》等多部科学著作,发表SCI文章百余篇,荣获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科研项目“脑血管病防治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唐北沙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退行性疾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从事临床教学工作30余年,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长江学者奖一等奖等10余项。
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与遗传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等)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子课题、“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20余项国家级课题。担任Scientific Reports等杂志编委,发表专业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论著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前 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的医学人才,按照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总则与细则”的要求,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3年7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主编人会议,决定编写“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系首次编写,少有可借鉴内容。本教材的读者定位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既不是对医学有所了解的本科生,也不是已经拥有一定技能要求更高的专科医师。本教材旨在推动医学教育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毕业后各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工作。在神经内科住院医师3年的规范化培训中,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了解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基本掌握神经内科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成为一名合格的住院医师。
本套教材和本科院校教材编写模式不同,强调基本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基本知识向临床思维转化。因此本教材既不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扩增,也不是专业参考书的简单缩编。本教材采用了以案例为引导的编写方式,按照临床诊疗流程,依照诊疗思维,将相关知识点贯穿、融合与提高。本教材共18章,先介绍神经系统症状、临床检查、辅助检查、心理检查和诊断原则,再分述临床疾病:头面部疼痛、脑血管、变性、感染、脱髓鞘、运动障碍、癫痫、神经肌肉、遗传和重症疾病。在临床各论中,除了简要叙述理论知识外,主要以病案为切入点,讲述在实际情况下如何临床问诊、检查和处理,其中穿插理论知识点,使人读起来如临其境,生动易学,印象深刻,且和临床实践交融,以期成为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的良师益友。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首都医科大学各级领导以及同道充分的支持,各兄弟院校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这本教材除了各位编委的辛勤劳动外,在最后加工和审定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大医院神经科多位医师的认真参与,他们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了本教材的校对和修正,他们是:王锁斌、毛薇、郭冬梅、李丹、邢怡、张婧、许辉、侯婷婷、田园如画、付月、杨坚炜、王伟、张贵丽、李海涛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教材的编写由于时间仓促,不妥和错误之处难免,殷切希望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和住院医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
贾建平
2016年1月1日
第一章 绪论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也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内容比较繁多,理论比较深奥,需要反复实践。随着相关学科如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神经病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尤其是临床治疗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成为医学学科中发展最快的热点学科之一。
神经病学包括两部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前者主管分析综合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后者主管传导神经冲动。人类的语言、记忆、思维、判断、推理等高级神经功能活动,以及随意运动和感觉等无不由神经系统管理和支配。身体运动的实现,则依赖骨骼肌的正常功能。因此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后,将会严重影响人体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活动。在神经病学领域中,就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而言,前者占据主要内容。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现有老年人口1.4亿人,使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增加。在我国重大慢性疾病中,神经科疾病如脑血管病、老年变性疾病都列在其中,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其患病率也在上升之中。估计目前我国有脑血管病患者1000余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800余万,帕金森病300余万,其治疗和护理费用构成了严重的负担,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发展。由于科学发展和检测手段的进步,许多新的疾病如感染、脱髓鞘的疾病范畴内新的疾病被不断发现。作为神经科临床医师,必须面对新的疾病形势,积极构建新的防控策略,尤其是要加强神经内科住院医师的培养。
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养是一个合格的神经科医师必经之路,也符合国际培养医师的惯例。医学生们在学校经过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只是奠定了一个初步的理论基础。而在临床上,如何把学校所学的理论在实践中变为自己的能力,需要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实践。在实践中,面对患者,而且是和书本描写不太一样或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我们的年轻医师尤其是刚出学校大门的医师,如何询问病史和提炼、体格检查和分析、辅助检查判读、治疗方案的制订等,确实是一个需要时间和适当训练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做出诊断时,尤其是面对疑难病,这将考验一个医师综合水平,需要把以往的经验和理论水平结合起来,做出正确的分析,甚至经过随访才能获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这一本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一、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的定位
本套教材的读者定位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中应用,所以读者定位非常清晰,既不是对医学有所了解的本科生,也不是已经拥有一定技能追求更高水平的专科医师。所以,本教材在明确读者定位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卫生计生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中的相关病种和技能的要求,进行内容的设计与安排。每个教育阶段都有其要求与阶段性需求,根据住院医师培训阶段读者的自身知识结构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编写,合理、科学设置内容广度与深度,合理设置内容模块。
二、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的内容
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到培训的实际要求以及住院医师的实际需要,在编写时进行了创新,避免成为医学院校本科教材模式的重复。充分考虑了经典教材体系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作为院校教育是适合的,但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这样的体系可能不符合教学与临床实践需求;充分考虑了住院医师在培训前的知识储备状态(已经学过相关临床课程,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临床基础知识),在培训期间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如何将相关的知识运用到临床,转化为“胜任力”),继而确定教材的编写方式与内容安排;充分考虑了住院医师在培训期间的实际需求是什么[临床实践能力的掌握与提高,即面对患者时,该干什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么干(解决问题)以及适当和必要的为什么(知识的巩固与扩展)];充分考虑了住院医师缺乏的是什么:如何将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即根据诊治流程与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将相关知识点提取、串联并活学活用(横向与纵向结合);充分考虑了如何进一步扩展住院医师的知识点(原来的教材中仅仅是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临床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适度扩展和增加);充分考虑了如何安排整体框架结构、如何安排内容体系:是否应以诊疗流程为线,以诊疗思维为轴,将相关的知识点逐一串起,并做适当的结合。本教材强调基本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基本知识向临床思维转化、基本技能向临床能力转化。因此本教材既不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扩增,也不是专业参考书的简单缩编,而是真正满足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与转化所需求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工具书,工作中真正的住院医师的指导老师和良师益友。
三、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的目标与任务
本教材旨在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我国现阶段全面推进与实施毕业后各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工作中,使这套教材成为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范本教材。更重要的是,成为神经内科住院医师欢迎的教材。
通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使住院医师打下扎实的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基础,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了解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和临床路径,基本掌握神经内科门、急诊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正确诊治神经内科常见病和急症。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本教材的目标是培养住院医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科学,更重要的是一门实践科学,而且医学理论也源于实践,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医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是抽象的和没有变为自己技能的理论,必须通过训练的方法加以解决。本教材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医学生的基础理论—医学生的实践—医学生的初步技能,一旦具备了这种技能,将为专科医师培养奠定了基础,为成为一个优秀的神经内科医师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贾建平)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第一节 概 述
神经系统疾病以病灶所处的不同部位表现出差异化症状,临床上分为四类,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如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
2.刺激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如大脑皮质受肿瘤或瘢痕等刺激后引起的癫痫。
3.释放症状
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
4.断联休克症状
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出现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如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即脊髓休克。断联休克期过去后,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
本章主要从神经科常见症状入手,沿着从症状到疾病这一分析思路叙述,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医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第二节 意 识 障 碍
意识(consciousness)指机体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的认识能力,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两个方面。觉醒状态是指与睡眠呈周期性交替的清醒状态,由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接受各种感觉信息的侧支传入,发放神经冲动经脑干向上传至丘脑非特异性核团中继,再由此弥散投射至大脑皮质,使大脑皮质保持兴奋,维持觉醒状态。意识内容是指知觉、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理性的判断并产生的复杂反应,属大脑皮质的功能。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是指机体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的脑功能紊乱。意识障碍可分为觉醒状态改变和意识内容改变两方面,其病理学基础是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网状系统的功能异常。
一、以觉醒状态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一)嗜睡(somnolence)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
(二)昏睡(sopor)
昏睡是一种较嗜睡更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方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
(三)昏迷(coma)
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昏迷的实质是觉醒程度降低直至丧失,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缺乏觉醒-睡眠周期,任何感觉刺激均不能唤醒的状态。
1.昏迷程度的评估
目前临床上按严重程度将昏迷分为三级:浅昏迷、中度昏迷和深昏迷(表 2-1)。
表2-1 昏迷程度的鉴别
注:[1] 脑干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等。
[2] 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
2.昏迷的病因诊断
Plum和Posner将昏迷的病因分为三类(表2-2)。
表2-2 Plum和Posner昏迷常见病因分类
在临床上,遇到昏迷患者时,必须迅速而正确地做出诊断,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秒必争的抢救和处理。
二、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一)意识模糊(confusion)
意识模糊表现为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二)谵妄(delirium)
谵妄是一种急性的脑高级功能障碍,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定向不能、注意力下降、不能仔细思考问题等,常伴有言语增多、错觉、幻觉及觉醒-睡眠周期紊乱,精神紧张、恐惧或兴奋不安,甚至出现冲动或攻击行为。症状常突然出现,病情呈波动性,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
1.谵妄的常见病因
任何病情严重的患者或服用影响脑功能药物的患者均可出现谵妄状态,常见导致谵妄的原因如下(表2-3):
表2-3 谵妄的常见病因
2.谵妄的鉴别诊断
由于谵妄可能是由任何严重疾病所引起,故应尽可能地寻找病因,一旦明确病因后应立即针对病因治疗,常常可以逆转谵妄。但首先应区分谵妄和其他以意识内容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根据意识紊乱起病速度、病程长短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来区分谵妄和痴呆。
(1)谵妄与精神疾病(表 2-4)
表2-4 谵妄与精神疾病的鉴别
续表
(2)谵妄与痴呆(表 2-5)
表2-5 谵妄与痴呆的鉴别
三、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一)去皮层综合征(decorticated syndrome)
去皮质综合征多见于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的状态,皮质下功能仍保存。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但睡眠和觉醒周期存在,能无意识地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光反射、角膜反射,甚至咀嚼动作、吞咽、防御反射均存在,可有吸吮、强握等原始反射,但无自发有目的的动作。二便失禁,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身体姿势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部屈曲,有时称为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d rigidity)。该综合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