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核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黄钢,李亚明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01
书籍编号:30484626
ISBN:9787117220170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459923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核医学
作者:黄钢 李亚明
ISBN:9787117220170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出版说明
为深入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满足全国各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领导和支持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评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套教材的编写原则是:①坚持“三个对接”:与5年制的院校教育对接,与执业医师考试对接,与专科医师的准入和培训对接;②强调“三个转化”:在院校教育强调“三基”的基础上,本阶段强调把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基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基本技能转化为临床能力;③强化“三个临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④提高“四种能力”: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教学与科研的能力;⑤培养“三种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⑥实现“三医目标”:医病、医身、医心。不仅要诊治单个疾病,而且要关注患者整体,更要关爱患者心理。
本套教材强调“规范化”和“普适性”,实现培训过程与内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化。其中临床流程、思维与诊治均按照各学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及编写专家组一致认可的诊疗规范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不断地征集带教老师和学员意见并不断完善,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本套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传统模式,注重体现PBL和CBL的教学方法,符合毕业后教育特点,并为下一阶段专科医师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套教材共47种。根据新近印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分为临床学科(42种)、医学人文(5种)两类。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各学科内亚专科的培训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
本套教材是在全面实施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要的临床医师队伍的背景下组织编写的,希望全国广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宝贵意见。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 教材目录
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 评审委员会名单
总 顾 问 赵玉沛 沈晓明 王德炳
刘德培 吴孟超 刘允怡
陈灏珠 钟南山 杨宝峰
顾 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冯友梅 武汉大学
吕兆丰 首都医科大学
闫剑群 西安交通大学
步 宏 四川大学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
汪建平 中山大学
郑树森 浙江大学医学院
赵 群 中国医科大学
柯 杨 北京大学
桂永浩 复旦大学
陶立坚 中南大学
黄 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雷 寒 重庆医科大学
腾皋军 东南大学医学院
瞿 佳 温州医科大学
主 任 委 员 王 辰 陈贤义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万学红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王 虹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李 青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杜 贤 人民卫生出版社
邵 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 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旻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建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安洲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郭启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高海青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阎作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凯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毛 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 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王以朋 北京协和医院
王共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占伊扬 江苏省人民医院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伍伟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彬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刘建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刘青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朱晒红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汤宝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 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一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
张东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成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学文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李占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李海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沈 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狄 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陈 椿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卫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昕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司
周玉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罗天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娅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费广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龙凤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赵增仁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唐北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徐剑铖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贾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贾明艳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
高 亚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
高 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高长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诸葛启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龚启勇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董 蒨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谢苗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编简介
黄钢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健康医学院院长;兼任亚洲核医学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九届主委,上海医学教育学会主委,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主编;《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主编、《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海医学教育》、《高校医学教育》、NUCL、SCI &TECH(SCI收录杂志)等杂志副主编 ,Plos One、Am J Nucl Med、Mol images等20余本专业杂志学术编委。影像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分别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等称号。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重点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项目和“973”项目等30余项课题,至今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80余篇,主编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及专著10余本;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十余项奖励。
李亚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副总主编,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
1983年起从事核医学教学工作至今30余年。主编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核医学教程》(第2版、第3版);副主编全国高等医药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规划教材;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承担中华医学会等教学课题多项。
副主编简介
李方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学术兼职有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分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同位素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学会理事等,同时还担任《中华核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影像技术杂志》常务编辑。
从事核医学临床与教学工作近30年,研究方向是核医学分子影像的临床转化,近5年,发表的学术论文逾50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两部。
王全师
现任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PET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等杂志常务编委。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17篇。主编及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参编国家级《核医学》规划教材多部。
石洪成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常务委员;上海市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核医学会与分子影像学委员等职。还兼任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杂志等多部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在心血管核医学、对比影像及融合图像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承担《心脏核医学》主编,《SPECT/诊断CT操作规范和临床应用》主编,参编教材或论著20余部。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
王铁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核医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教学工作30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肺及肿瘤核医学。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7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近五年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
前 言
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指出:“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我国医疗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完善我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经过近二十年的试点和实施,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已经日趋规范化,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之一。国家卫生计生委也于2013年全面启动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首套国家级培训教材编写工作,旨在通过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的统一性、权威性和规范性,满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和工作要求的发展需要。
核医学是通过应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学科,也是一个集生命科学、材料学、电子学以及计算机学为一体的综合交叉学科,是临床医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和要求,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创新,突出常规临床实践重点知识;注重承前启后,上承核医学大学本科教育,下接核医学专业继续教育知识;并强调核医学技术操作规范化。使核医学住院医师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核医学科临床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打下扎实的核医学科临床工作基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和独立从事核医学科临床工作的能力。
全书内容由临床篇、基础篇和规范篇组成,共二十章。临床篇共包括13章。主要介绍了临床核医学常规实践内容,包括神经、内分泌、心脏、肿瘤等各个脏器显像,重点强调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使读者在临床实践中对规范化操作和应用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技术能够充分掌握和理解。基础篇共包括5章。主要介绍了与核医学相关的仪器设备、显像药物及新技术研究进展等。通过介绍核医学的一些极具潜力或已经开展的一些研究成果,使读者了解和熟悉未来核医学在分子医学时代的应用发展前景与价值。也为读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开拓思维,拓展创新奠定基础。规范篇包括两章,主要包括诊断操作和治疗规范,其流程图主要参照《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临床操作规范》。通过列举系列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的规范流程,使读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实践行为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促进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技术应用的统一性。本书主要读者对象是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也可以作为核医学研究生、核医学专科医师培训以及核医学大型设备上岗证的辅助参考书。
为体现我国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现状与水平,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国内具有丰富临床一线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教授参与本书编写。参加本书编写的所有人员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齐心协力精诚合作、严肃认真群策群力,力求做到科学、规范,紧贴临床实践,以满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标需要。但限于作者的水平及时间,本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和读者给予斧正,在此先致谢意。
黄 钢
2014.10.6
第一章 核医学诊断概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临床实践已经从感官(视、触、叩、听)主导的传统诊疗模式进入到以解剖影像(X线影像)为主导的现代诊疗模式,并将进入到以分子影像技术为主导的未来诊疗模式。多排螺旋快速CT、高磁场强MRI、快速高清PET/CT、SPECT/CT以及PET/MRI等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目前已经进入现代医学从诊断到治疗等各个层面,全方位改变人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并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核医学成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核素进行特异性靶分子标记(分子探针),并利用所标记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的γ射线进行成像的一种分子影像技术,是分子影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对特异性靶分子在生物机体内的分布,以及特异性靶分子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显示,从而指导临床对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和治疗。因此,当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核医学诊断技术时,不仅需要知道如何应用特异性靶分子的成像技术,而且需要知道特异性靶分子在某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变化,然后才能够正确解读和理解核医学图像。
第一节 核医学成像技术
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的目的就是对期望的人体内部特定分子靶点进行特异性标记成像。分子影像技术至少有两个关键部分:即分子探针和高灵敏的探测技术。分子探针能与体内特异性分子靶点结合,使之显现并被探测,是实现分子影像的首要条件。分子探针的构建决定着分子影像的特异性,基本要求包括:①与靶分子有高度的特异性与高亲和力;②能够穿过人体内相关的生理屏障,高效、高浓度到达靶细胞,并实现信号放大;③具有生物相容性及稳定性,并能参与人体相应的生理代谢、免疫或受体结合、基因表达等相互作用及反应性过程。分子探针的构建是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是该领域最热点、最前沿的问题,也是最变化莫测、最能展现突破的研究课题,更是转化医学最为基础的应用工具。
核医学分子影像第二个关键部分是高灵敏的探测技术,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探测设备,主要是核医学的SPECT/CT和PET/CT,可以对放射性核素释放出来的γ射线进行断层显像。放射性核素可以标记参与人体活动所需的代谢底物(如葡萄糖、嘌呤或嘧啶、脂肪酸、氨基酸等)、特异性抗体或受体的配体或寡核苷酸等分子化合物构建特异性探针。当此类探针引入人体后,可利用成像设备实时定量观察一定时间内核素标记的相应分子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变化。根据核医学分子成像设备的不同,以及特异性分子探针在生物机体中代谢模式或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作用的不同,核医学基本成像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单光子成像和正电子成像
根据显像设备和图像采集原理的不同,核医学成像技术可以分为单光子成像和正电子成像。
1.单光子成像(single photo imaging)
主要指通过γ相机或SPECT显像设备对放射性核素释放的γ射线进行采集处理的成像技术。目前,在单光子成像中应用最普遍的放射性核素是99mTc,其释放的γ射线能量约140keV。
2.正电子成像(positron imaging)
主要指通过PET或双探头SPECT显像设备及符合采集原理,对发生正电子衰变的放射性核素经过湮灭辐射产生能量为511keV的一对γ射线进行同时采集的成像技术。由于发生正电子衰变的放射性核素多为生物体组成的基本元素如碳、氮、氧等元素,能够真实地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生化过程。因此,正电子显像技术在生命现象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在正电子成像中应用中最为普遍的放射性核素是18F和11C。
二、平面显像、断层显像和全身显像
1.平面显像(planar imaging)
即二维成像。是指通过成像设备(如γ相机或SPECT)对靶器官单一方向所有释放的γ射线进行采集的成像技术。目前,平面显像在临床核医学中的应用仍是相当普遍。平面显像可以简单快捷地反映靶器官的功能表现。但是,平面显像对单一方向前后位置的放射性γ射线并不能在图像中进行甄别。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显像目的一般还需要进行多方位平面显像。
2.断层显像(tomography imaging)
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是指通过成像设备(包括SPECT、PET)对靶器官所释放的γ射线进行多平面采集,并应用计算机对所获得多平面采集信息进行投影、重建等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不仅可以获得靶器官的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等三维断层图像,还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获得任意方向断层图像及三维立体图像,可以更为清晰、细微显示靶器官或靶病灶的功能。由于断层显像需要进行多平面采集,因此采集时间相对平面显像要长,对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要求也更高。
3.全身显像(whole body imaging)
是指通过成像设备对引入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所释放的γ射线进行全身采集的成像模式。全身显像也是一种连续位置平面图像采集处理后图像,在核医学中应用较为普遍。如全身骨显像,全身肿瘤显像等。其优势是可以通过一次成像了解放射性药物在全身的分布情况。
三、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
1.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
又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核医学图像中病灶显示为特定放射性药物摄取减低或缺损的一种成像方法。主要应用于显示功能减低或失去正常功能的局部组织。特定的靶向性放射性药物能够被正常功能的组织器官摄取,在图像中表现为高放射性背景;而功能减低或失去正常功能的组织不能摄取特定放射性药物,在图像中表现为冷区。目前,阴性显像主要应用在反映脏器功能和血流灌注等方面。
2.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核医学图像中病灶显示为特定放射性药物摄取增加的一种成像方法。主要应用于显示病变组织。特定的靶向性放射性药物被病灶组织摄取,在图像中表现为热区;而病灶周围的正常组织或器官并不能摄取特定放射性药物,在图像中表现为低放射性或无放射性背景。目前,阳性显像主要应用在反映具有异常功能的病灶。
四、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
1.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
指通过成像设备在一个时间点对靶器官所有释放的γ射线进行采集的成像技术。静态显像选择的时间点一般是在特定的靶向放射性药物被靶器官或靶病灶摄取达到高峰或相对稳定,且与非靶器官或靶病灶组织的放射性药物摄取比值(靶本比)达到足以在图像中清晰显示病灶的时候。由于静态显像可以根据需要采集足够的放射性计数,图像较为清晰,分辨率较高。
2.动态显像(dynamic imaging)
指通过成像设备对靶器官所有释放的γ射线进行连续时间点采集的成像技术。动态显像是核医学成像的一个优势,可以反映特定放射性药物被靶器官随着时间变化进行摄取和洗脱的动态变化过程,非常适用于脏器功能的判断。而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还可以对动态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3.门控显像
是指通过机体生理信号触发模式采集进行门控。例如通过心电图的R波触发R-R间期内等时进行采集。这种门控采集一般需重复采集数百次,将各次采集到的相同时间的信息都按像素贮存,当计数足够时停止采集,从而重建出具有门控信息的图像。门控采集可以减少生理运动所带来的伪影,增加图像分辨率。并可以通过计算获得功能参数。如通过心脏门控采集可以在了解心肌缺血的同时,获得左室射血分数等参数。
五、早期和延迟显像
1.早期显像(early imaging)
指靶向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后的第一个时间点进行图像采集的成像方式。显像的时间点与放射性药物的显像原理密切相关。
2.延迟显像(delay imaging)
是相对早期显像而言。是指在靶向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第一个时间点进行显像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次进行图像采集的成像方式。延迟显像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早期显像对于病灶性质判断的不足。
六、静息和负荷显像
1.静息显像(rest imaging)
是指基础状态下,通过成像设备对靶器官所有释放的γ射线进行采集的成像技术。核医学大部分成像方法均是在静息显像。
2.负荷显像(stress imaging)
也称为运动显像。是指在运动或药物介入状态下采集靶器官放射性分布的成像方式。一般与静息显像联合使用。负荷显像主要用于脏器储备功能的检查,可以检测静息显像时不能发现的病变。
第二节 核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随着技术的发展,核医学图像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集解剖、形态、功能、代谢等信息为一体影像学方法。通过对图像的分析,既可观察到靶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和放射性的分布状况,又可通过定量分析计算靶向放射性药物在靶器官的摄取、洗脱等动态信息,获取反映脏器血流、功能和代谢状况的参数。真实而清晰的核医学图像是进行准确分析和定量的基础,也是实现核医学成像准确进行临床诊断的基础。包括对显像目的的分析,患者显像前的准备、显像药物的选择、图像采集参数的选择以及合适的图像处理参数的选择等。
一、显像目的分析
核医学显像是一种特异性的显像技术。患者显像目的直接决定着选择哪一种类型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如一位冠心病患者,如果需要评价心肌是否存在缺血,可以选择血流灌注显像;如果需要评价心肌是否存活,则可以选择心肌代谢显像;如果需要评价心肌功能,还可以选择心脏受体显像。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显像前,我们必须对患者所患疾病的发生过程和状态进行充分的了解,然后选择合适的核医学成像技术,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二、检查前准备
核医学显像是一种功能性的显像技术,可以在靶器官发生结构改变之前就显示出来。核医学显像前准备可以排除生理或病理干扰因素,获得满意的图像。因此,对于核医学显像前患者的准备非常重要。如临床应用葡萄糖代谢显像对肿瘤病灶进行判断时,为了使病灶能够更多的摄取放射性药物18F-FDG,则需要空腹4~6小时保持血糖在正常水平。如果应用葡萄糖代谢显像对心肌存活进行判断时,显像前则需要进行胰岛素负荷,从而使心肌细胞可以更多的摄取放射性药物18F-FDG。
三、显像药物的选择
核医学显像是分子水平的显像技术,特异性的放射性药物是核医学成像的基本条件。选择合适的放射性显像药物也是核医学成像能够进行临床诊断的关键。一般而言,应选择具有适宜的γ射线能量,靶/非靶比值高、具有稳定的靶组织滞留时间的显像药品。如201Tl和99mTc-MIBI均可以进行心肌灌注显像,但由于201Tl能量较低,半衰期较长,获得的心肌灌注图像清晰程度较99mTc-MIBI图像质量明显要低。因此,目前临床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时,主要采用99mTc-MIBI。
四、图像采集参数的选择
采集足够的放射性计数是实现优质核医学图像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合适的图像采集参数对于提高图像信噪比,减少图像伪影具有重要意义。图像采集参数主要包括准直器的选择、能窗和能峰的选择、矩阵的选择、采集时间和采集速度的选择等。如应用99mTcO4进行甲状腺平面显像时,根据甲状腺的大小和99mTcO4进入甲状腺组织的速度,一般认为选择低能高分辨准直器,20%的能窗,128×128的矩阵,总计数达到500k以上可以获得优质的甲状腺图像。
五、图像处理参数的选择
图像处理与分析参数的选择对实现优质核医学图像也是非常重要。平面图像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图像重新采样、图像空域处理、图像平滑、图像锐化以及图像频域处理等因素。动态图像处理包括对动态图像显示、定量分析处理和参数图像产生等因素。断层图像处理包括图像重建、图像切层以及衰减校正等因素。一般而言,临床需要根据图像采集所获得的放射性计数、靶器官的大小和显像类型对图像处理参数进行优化,从而获得一幅优质的核医学图像。
六、图像分析参数的选择
图像获取后,如何对图像进行分析也是有效进行临床诊断的基础。目前,图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视觉分析法、半定量分析法以及绝对定量分析法。
1.视觉分析法
视觉分析是最简单的方法,主要指临床医师通过目测观察核医学图像中靶器官或靶病灶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对比情况。由于主观性太强,并不适用于需要客观定量评估方法的临床试验。
2.半定量分析法
半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感兴趣区技术对靶器官或靶病灶的放射性摄取程度进行分析。包括靶病灶/非靶组织的放射性药物摄取比值(T/NT)和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两种方式。其中标准摄取值是目前18F-FDG PET显像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定量分析法。
3.绝对定量分析法
根据放射性药物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