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职业技术 >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朱启星,傅华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书籍编号:30484628

ISBN:9787117204248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581823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全书内容: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出版说明

为深入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满足全国各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领导和支持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评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套教材的编写原则是:①坚持“三个对接”:与5年制的院校教育对接,与执业医师考试对接,与专科医师的准入和培训对接;②强调“三个转化”:在院校教育强调“三基”的基础上,本阶段强调把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基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基本技能转化为临床能力;③强化“三个临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④提高“四种能力”: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教学与科研的能力;⑤培养“三种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⑥实现“三医目标”:医病、医身、医心。不仅要诊治单个疾病,而且要关注患者整体,更要关爱患者心理。

本套教材强调“规范化”和“普适性”,实现培训过程与内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化。其中临床流程、思维与诊治均按照各学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及编写专家组一致认可的诊疗规范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不断地征集带教老师和学员意见并不断完善,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本套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传统模式,注重体现PBL和CBL的教学方法,符合毕业后教育特点,并为下一阶段专科医师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套教材共47种。根据新近印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分为临床学科(42种)、医学人文(5种)两类。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各学科内亚专科的培训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

本套教材是在全面实施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要的临床医师队伍的背景下组织编写的,希望全国广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宝贵意见。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教材目录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 评审委员会名单


总 顾 问 赵玉沛 沈晓明 王德炳 刘德培 吴孟超


      刘允怡 陈灏珠 钟南山 杨宝峰

顾   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冯友梅 武汉大学 赵 群 中国医科大学

吕兆丰 首都医科大学 柯 杨 北京大学

闫剑群 西安交通大学 桂永浩 复旦大学

步 宏 四川大学 陶立坚 中南大学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 黄 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 雷 寒 重庆医科大学

汪建平 中山大学 腾皋军 东南大学医学院

郑树森 浙江大学医学院 瞿 佳 温州医科大学

主 任 委 员 王 辰 陈贤义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 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万学红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陈旻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王 虹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林建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唐安洲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李 青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  郭启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发展研究中心 高海青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杜 贤 人民卫生出版社 阎作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邵 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凯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毛 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 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王以朋 北京协和医院

王共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占伊扬 江苏省人民医院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伍伟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彬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刘建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刘青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朱晒红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汤宝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 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一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

张东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成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学文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李占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李海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沈 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狄 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陈 椿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卫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昕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司

周玉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罗天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娅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费广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龙凤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赵增仁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唐北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徐剑铖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贾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贾明艳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

高 亚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

高 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高长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诸葛启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龚启勇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董 蒨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谢苗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编简介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朱启星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医科大学副校长,安徽省肿瘤防治所所长、安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合肥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兼抗癌抗诱变剂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届医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全国医学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公共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和《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保健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

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高等教育33年,担任全国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预防医学》(护理本科,第1版)主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卫生学》(第8版)主编,全国首批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卫生学》主编,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预防保健学》主编,先后参编全国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6部,在Toxicology和《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多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中华医学会“新中国六十年医疗卫生事业杰出贡献奖”,曾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傅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为中国高校精品课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负责人,上海市教学名师,获复旦大学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现为国际健康促进与教育联盟东亚委员会理事,上海预防医学会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场所健康促进与社区慢性病防治研究。1997年获上海市教委“育才奖”;2002年获复旦大学普康奖;2007年获复旦大学复华奖;2008年评为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教学成果获奖有: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主编《预防医学》(第4版)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第5版获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科研成果获奖有2007年中华预防医学科学进步二等奖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上海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除主编《预防医学》外,还主编《临床预防医学》《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社区预防与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等教材以及《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自我管理活动指南》《健康自我管理手册》《高血压自我管理》《糖尿病自我管理》等著作。

副主编简介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张正东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兼任教育部现代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发表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先后获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现任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理事、江苏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王彤

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理事、卫生统计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组(CCTS)成员,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分会(IBS-CHINA)常务理事,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国卫生统计》《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等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课题,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1部,副主编规划教材4部,副主译教材1部,参编全英文教材1部,规划教材30余部,获山西省首届“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高校“131”工程第三层次人才等称号。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宿庄

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和医学统计学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长期讲授医学院校各专业本、专科的《流行病学》《卫生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健康和行为流行病学》课程以及研究生的《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课程,曾获医学院首届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指导全校研究生和卫生系统重大课题的设计及统计分析。近年来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十多项,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现任《中国综述》杂志编委。曾获世界医学贡献奖、中华医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医药卫生—预防医学特等奖。参加编写高等教育“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培训教材十多部,包括《公共卫生》《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等,并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及编委。

前 言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第1版)是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的指导下,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共同筹划出版的47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根据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本套教材评审委员会确定的该套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编写定位、编写模式和读者定位,并依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试行)》,全国21所医学高等院校的23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教授参加了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本教材读者定位为经过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具备了一定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

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凸显培训特色,以便于开展PBC和CBL教学和自学。教材编写定位体现与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历教育对接,与执业医师考试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对接;强化预防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的培养以及将预防医学基本技能转化为临床防病服务能力的提高。

教材将临床实践上常见的预防医学问题设立成“章”,“章”下不设“节”,而是以案例为引导,以知识树为结构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再结合案例的发展,介绍疾病预防控制流程,并引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以培训学员科学思维、科学决策以及采用适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每一章还设有“知识拓展与问题延伸”,介绍所列举的案例不能覆盖而对学员来说又是比较重要,且与该疾病防治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每章还有“小结”,便于学员对相关知识和防病技术综合记忆与理解。

本教材共分“循证公共卫生与循证医学、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环境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4篇22章。第一篇分5章,主要介绍疾病病因探究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疾病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选择中所涉及的诊断试验;疾病预后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药物临床试验原则与方法;与疾病预防和控制相关的循证医学方法;以及在社区如何基于循证而进行的社区健康促进及其效果评价。第二篇分3章,该篇所安排的内容主要基于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处于第一次卫生革命与第二次卫生革命交错时期的现实,重点介绍临床实践中常见传染病流行的识别、调查与控制,并介绍在临床实践中可能会涉及的具传染病性的不明原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医院感染的调查与控制,并专题介绍医务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以结核病和艾滋病为重点,介绍常见慢性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方法。第三篇分5章,重点介绍生活环境污染所致疾病的识别、调查与控制;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卫生防病重点及其方法;职业病的识别、诊断与鉴定以及职业人群健康管理;医源性电离辐射暴露的防护,以及常见感染性和化学性食物中毒的识别、调查与控制。第四篇分9章,重点介绍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关的健康危险度评估、健康维护计划的制订;吸烟、酒精依赖、药物滥用等不良生活行为的干预;身体活动和体重控制的咨询与指导;临床营养支持;以子宫颈癌为例,介绍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防治等。

预防医学是医学服务中最积极、最经济的医学服务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方向。现代医院已不仅仅服务患者,其服务范畴也已扩展到健康和亚健康者。因此,一名合格的临床住院医师,除应该具备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其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预防疾病的基本技能也应是必备的。预防医学工作策略是从生命准备阶段(其重点是母婴和儿童保健),生命保护阶段(重点是青壮年)和晚年生活质量维护阶段(重点是老年保健)全程护佑健康。三级预防策略是预防医学的精髓。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工作模式必将从“旨在治愈疾病的高科技发展”转向“为服务人群提供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护健康”综合性医学服务。已完成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的医学生要成为新时期合格的临床医生,就必须在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除进一步夯实临床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需同步提升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本教材适宜采用讲座辅导、集中讨论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时以40~60为宜。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天津医科大学黄国伟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青云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岩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建华主任医师、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贾志芳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吴冬梅副教授、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海玲老师的支持,一并致谢!

朱启星 傅华


2015年5月

第一篇 循证公共卫生与循证医学


第一章 疾病病因分析与推断

临床病因研究是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医生经常需要评价一些危险因素是否是某个疾病的病因,从而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疾病的风险进行干预。例如吸烟是否增加肺癌病人的发病风险?高盐高脂饮食是否对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进行病因研究和(或)搜集相应的病因学研究证据,通过研究或搜集研究证据,评估病因假说是否成立。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临床病因研究思路与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本章将以经典的吸烟与肺癌病因学研究为案例,介绍如何描述疾病的分布,如何提出病因假说,如何检验病因假说以及如何进行病因推断的全过程。

一、肺癌病因假说的提出

在20世纪早期,肺癌还被认为是很罕见的疾病。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数据显示男性肺癌的发病率在迅速增加。官方的死因统计数据、病理解剖报告和肺病专业医生的观察都显示了这个趋势。如从1922年到1947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因肺癌而死亡的死亡人数从612人增加到了9287人,大约增加了14倍。显然,肺癌死亡率如此显著地增长并不能全部归因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老年化。Stocks对肺癌死亡率进行年龄构成标化后发现,1901~1920年,每10万人中,男性肺癌死亡人数为1.1,女性为0.7,而在1936~1939年中,每10万人,男性肺癌死亡人数为10.6,女性为2.5。并且这种增长趋势在瑞士、丹麦、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均普遍存在(表1-1)。如美国康涅狄格州,1935~1939年的年龄调整的每千人口肺癌发病率为9.7,1940~1944年为13.0,到了1950~1954年增加到了31.1。因此,1952年Lancet发表评论说“在过去30年内几乎没有任何一种疾病的增加趋势比肺癌更显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肺癌的发病率如此快速地增加呢?

表1-1 西方发达国家男性呼吸系统肿瘤的死亡率(每10万人死亡人数)的变化,WHO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续表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问题1】

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提出病因假说?

思路1:描述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开展病因研究的起点。由于不同的指标只描述了疾病分布的某个方面,因此在疾病分布描述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指标。疾病分布既反映了疾病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也反映了与疾病流行有关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因此,了解疾病的分布特征,是进行病因学研究的基础。而疾病的流行特征是通过疾病在人群、空间、时间上的分布得到体现的。因此通过描述疾病分布,比较目标人群中时间、空间、人群特征上疾病分布的差异,并与其他人群中该疾病的分布特征进行比较,有利于找到病因假设的线索,然后运用假设演绎法、Mill准则等方法提出假设并进行初步的分析验证。

知识点

疾病分布的描述

对疾病分布的描述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指标。如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是描述疾病发生强度的指标。而患病率指的是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与发病率和病程有关。感染率指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其性质与患病率相同。死亡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反映人群死亡风险的指标。死亡率的高低除了受到疾病风险的影响外,人口的年龄构成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反映了确诊某病者的死亡概率,既反映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又可反映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思路2:假设演绎法和Mill准则的运用

对于20世纪30~50年代肺癌发病率大幅上升的可能原因,研究者曾进行过激烈的讨论,当时讨论集中在下列若干原因,可以采用假设演绎法对这些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

可能的原因1:肺癌发病率的增加可能只是诊断水平提高所致。

有研究者认为过去肺癌发病率的增加主要表现在拥有较好的诊断条件的地区肺癌发病率是显著增加的。根据该假设,我们可以推出若干条需要检验的证据(假设演绎)。由假设演绎出的证据:肺癌诊断技术的提高会提高肺癌患者的发现率。事实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肺癌的诊断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使以前常常当作肺炎的病例不再混淆为肺癌,此外疾病报告系统的完善也提高了人群中发现肺癌的比例。例如,从1935年到1954年,新诊断的男性肺癌患者能够被组织学检查确认的比例从44.8%增加到了68.4%。而死因统计中缺少临床证据的因肺癌死亡的比例从32.2%降到了16.6%。从这些数据来看,该证据似乎是成立的。但存在着相反的证据,即单纯诊断条件的差异很难解释过去1930~1950年内肺癌发病率如此大幅度地增长,如在1945年以后,英国国内的肺癌诊断技术和应用程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但肺癌发病率依旧持续快速增长,这种趋势难以仅用肺癌诊断技术、诊断条件的提高来解释(表1-2)。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也是如此,1976年,在康涅狄格州肿瘤登记系统中,只有不到1%的肺癌病例是通过死因系统进行报告的,只有12%的病例缺少组织学诊断,但这个时期该州的肺癌发病率依旧快速增长。

表1-2 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1950~1973年不同地区分性别的肺癌死亡率(年龄标化)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可能的原因2:空气污染增加肺癌的风险。

对于肺癌迅速增加的趋势,人们通过分析其分布特征,观察到城镇的肺癌死亡率高于农村(表1-3、表1-4),提出可能的原因是城市环境中存在某个或某些因素导致肺癌的发生,或者是某些城市人群特有的特征更容易导致肺癌的发生。随着20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汽车的大量使用,人们很自然地认为来自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空气污染物的增加是导致肺癌发病率快速增加的原因(假设演绎)。那么基于此假设,可以推断出若干条需要检验的证据。证据一,城市的空气与农村的空气相比含有大量的致癌物,如多环芳烃、石棉、砷、氡。相关的研究均已经证实空气中的各种致癌物均可能导致肺癌的增加。该证据似乎可能成立。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单纯大气污染物的增加难以解释为何男性中肺癌发生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女性。除了某些特殊的工种,男性的大气污染物暴露水平不太可能比女性高出很多。其次,解剖学研究表明女性肺癌与男性肺癌相比并没有明显的漏诊,或者说即使有漏诊也不太可能造成男女性间肺癌发病率如此巨大的差异。另外,新西兰毛利人中,女性的吸烟率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女性人群,因此其肺癌发病率高于英国女性的2倍。证据二,存在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随后肺癌的发生率增加的时相关系。虽然很多研究报道过空气污染物浓度增加与肺癌发生率增加存在着一定的时相关系,但考虑到人类很早就开始大规模使用煤炭,当时肺癌发生并没如此大幅度的增加,而大量使用石油产品则是在肺癌发生率开始增加的时候。因此,证据二是否成立需要进一步考证。证据三,空气中的致癌物是否可以导致肺癌如此快速地增长。可以通过观察特定致癌物暴露的男性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来估计空气中致癌物的可能影响。表1-5总结了不同人群有关空气污染物的吸入水平,可见职业暴露人群的空气污染物暴露水平要远高于一般人群。但有关的研究发现,煤气制造工人的肺癌死亡率为306/10万人年,大约只比其他非暴露工人的肺癌死亡率高70%。另一项研究也表明,使用沥青的屋顶工人其肺癌的死亡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从这些特殊职业暴露人群的肺癌增加水平可以看出,单纯的空气污染物的增加是不可能导致肺癌发病率如此迅速地大幅增加的。通过对该假设演绎出的证据进行检验,可以得出结论,虽然空气污染物可导致肺癌的风险增加,但考虑到肺癌快速增长的幅度,单纯空气污染不可能是肺癌发病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表1-3 1958年美国不同地区的男性肺癌死亡率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表1-4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分性别、居住地的肺癌发病率,1959~1962年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表1-5 不同职业肺癌人群苯并芘每日吸入量

预防医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假定每人每天吸入平均12m3的空气

知识点

病因和Mill准则

(1)病因(cause of disease):使疾病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即为病因。其水平的变化将导致疾病发病概率的变化,通常表现为不同病因水平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风险(发病率)也不同。

(2)假设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通过推理提出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若干条结论或证据,再通过研究进行检验这些结论或证据。如果研究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设演绎法是一种归纳法,从一个假设中可以推出多个具体的证据,多个具体的证据得到验证,则可使归纳支持该假设的概率增加。

(3)Mill准则(Mill’s canon):是病因研究中常用的因果推理原则,包括了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病因假设清单未包括真实的病因,则Mill准则不起作用。并且对于观察性研究或者非确定性条件,该准则需要控制相应的混杂或者进行概率性评价。

可能的原因3:吸烟导致肺癌的增加。

吸烟导致肺癌假说的提出,是综合了观察性研究和小样本分析性研究的结果。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中的吸烟者特别是吸香烟者的比例是持续增长的。美国农业部估计在美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从1900年到1960年,平均每人的吸烟量大概增加了80倍。虽然在1950年以前,人们认为吸烟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但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小规模调查证据提示吸烟与肺癌风险的关联性。如最早关于吸烟与肺癌的研究是德国穆勒1939年发表的研究,他发现在86名男性肺癌患者中只有3名患者是非吸烟者,却有56名患者是重度吸烟者。但在相同年龄的健康男性中却有14名非吸烟者和31名重度吸烟者。在美国的研究也发现同样的证据,即82名男性肺癌患者中有12名非吸烟者(占14.6%),而在522名其他肿瘤患者中有125名非吸烟者(占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