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骨科学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裴福兴,陈安民等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6-01
书籍编号:30484631
ISBN:9787117223287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781504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职业技术
版权信息
书名:骨科学
作者:裴福兴 陈安民
ISBN:9787117223287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出版说明
为深入贯彻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满足全国各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司领导和支持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评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套教材的编写原则是:①坚持“三个对接”:与5 年制的院校教育对接,与执业医师考试对接,与专科医师的准入和培训对接;②强调“三个转化”:在院校教育强调“三基”的基础上,本阶段强调把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基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基本技能转化为临床能力;③强化“三个临床”: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④提高“四种能力”: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教学与科研的能力;⑤培养“三种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⑥实现“三医目标”:医病、医身、医心。不仅要诊治单个疾病,而且要关注患者整体,更要关爱患者心理。
本套教材强调“规范化”和“普适性”,实现培训过程与内容的统一标准和规范化。其中临床流程、思维与诊治均按照各学科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及编写专家组一致认可的诊疗规范进行编写。在编写过程中不断地征集带教老师和学员意见并不断完善,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本套教材的编写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教材的传统模式,注重体现PBL 和CBL 的教学方法,符合毕业后教育特点,并为下一阶段专科医师培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套教材共47 种。根据新近印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的文件要求,分为临床学科(42 种)、医学人文(5 种)两类。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各学科内亚专科的培训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
本套教材是在全面实施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人民群众健康保障需要的临床医师队伍的背景下组织编写的,希望全国广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宝贵意见。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教材目录
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教材评审委员会名单
总 顾 问 赵玉沛 沈晓明 王德炳 刘德培 吴孟超
刘允怡 陈灏珠 钟南山 杨宝峰
顾 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冯友梅 武汉大学
吕兆丰 首都医科大学
闫剑群 西安交通大学
步 宏 四川大学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
张学军 安徽医科大学
汪建平 中山大学
郑树森 浙江大学医学院
赵 群 中国医科大学
柯 杨 北京大学
桂永浩 复旦大学
陶立坚 中南大学
黄 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雷 寒 重庆医科大学
腾皋军 东南大学医学院
瞿 佳 温州医科大学
主 任 委 员 王 辰 陈贤义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万学红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王 虹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继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李 青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
杜 贤 人民卫生出版社
邵 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 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旻湖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建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唐安洲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郭启勇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高海青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阎作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委 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于凯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毛 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王 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王以朋 北京协和医院
王共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占伊扬 江苏省人民医院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伍伟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刘 彬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刘建国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刘青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朱晒红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汤宝鹏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许 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吴一龙 广东省人民医院
张东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成普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张学文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李占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李海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沈 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狄 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邱海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陈 椿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陈卫昌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昕煜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司
周玉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罗天友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胡娅莉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费广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赵龙凤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赵增仁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唐北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徐剑铖 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
贾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贾明艳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
高 亚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
高 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高长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诸葛启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龚启勇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董 蒨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谢苗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主编简介
裴福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七、八、九届副主任委员、关节外科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骨科分会第六、七、八届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第一届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原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副院长、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0 多名。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 项;完成教育部科技攻关课题1 项,“863”科技攻关课题1 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项,共承担各级课题20 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 多篇,SCI 论文70 多篇;申请专利9 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三等奖1 项;中华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 项,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 项;主编《关节外科聚焦》《关节外科手术操作技巧》《临床骨科检查方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与处理》《中华骨科学关节外科卷》,主译《髌股关节疾病诊断与处理》《骨质疏松营养学》《肩关节外科学》《关节置换微创》等专著。任《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外科》《中国骨与关节损伤》《中国骨科》《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及多个杂志编委。
陈安民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德医学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中国医院装备协会医用耗材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曾获“全国优秀院长”“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卫生部行业基金、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973”计划子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首创成功应用庆大霉素PMMA 珠链治疗骨髓炎,被载入《黄家驷外科学》。5 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3 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华医学会、湖北省政府等颁发的科技成果奖。主编教材《骨科学》(第1 版、第2 版)、《运动系统疾病》《现代医院核心管理》、全国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范教材电子书包《外科学》《骨科疾病诊疗指南》等。任《医药导报》编委会主任委员,主编杂志《骨科》《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
副主编简介
翁习生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全国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学会骨科分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关节成形外科杂志中文版》副主编、《国际骨科杂志》副主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吴杨奖等重要奖项,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博士点基金、行业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阎作勤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创伤学分会常委、上海创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关节杂志》编委,主译出版《脊柱外科手术图谱》,参编《实用外科学》等5 部教材。发表论文40 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林建华
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医学领先特色专业骨科专业、福建省骨科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10 余个全国学会委员、常委。福建省骨科研究所所长、福建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10 余本国家级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发表论文160 余篇,其中SCI 收录26 篇。主编(副主编)或编写专著18部。先后获省卫生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14 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 项。
贺西京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原院长,教授,主任医师。教育部临床医学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委员会常务委员、陕西康复医学会会长、陕西医学会骨科专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2 项。发表学术论文327 篇,其中SCI 收录48 篇;参编著作8 部;第一完成人获陕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2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7 项。获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奖。
前 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总则”“细则”中的要求,为满足近年骨科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培训需求,教材确定了以临床病例引导,主要按照诊疗过程中的临床思维和解决临床问题的模式编写;明确了在内容上高于本科院校教育,并区别于骨科专科医师培养要求。
基于这个指导思想,教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总论部分介绍骨科住院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检查基本方法、骨科常规操作和常用临床效果评价;各论部分着重于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培养,力求用一个病例,展现从接诊到辅助检查选择,再到明确诊断,最后确定治疗方法的全过程。希望读者在学习每一个病例时,如同面对一个真实的患者,培养独立的临床思考能力。回顾编者的成长历程时,常常体会到上级医师的一句点拨便让我们醍醐灌顶、受益匪浅,因此本教材在介绍病例诊疗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并逐一分析、解答,并总结一些“金句”让读者感觉恰似有一位老师在旁指点。本教材还特别总结了骨科围术期安全性评价与风险防范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骨科住院医师防范医疗风险,控制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能力。期望通过使用本教材,使受训者完满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为成为优秀的骨科专科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与本书编写的29 名专家是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从全国近百所三甲医院及培训基地中遴选出来的。他们不仅个人学术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而且代表了全国各地的水平和特色,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和代表性。另外考虑到读者主要是住院医师,在审稿、修校过程中,邀请了部分外科住院医师阅读,他们从读者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部分予以采纳,在此对百忙中参与编校工作的同仁表示由衷地感谢。
本书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的一次创新和尝试,因编写时间紧促和经验不足,难免有考虑欠妥之处,广大读者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恳请予以指正。
裴福兴 王安民
2016 年5 月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骨科常用临床检查方法
第一节 骨的发育与骨龄 development of skeletal and bone age
骨的发育包括骨化与生长。在胚胎期即开始进行。骨化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膜化骨,包括颅盖诸骨和面骨。膜化骨是间充质细胞演变为成纤维细胞,形成结缔组织膜,在膜的一定部位开始化骨,成为骨化中心,再逐步扩大,完成骨的发育。另一种为软骨内化骨,躯干及四肢骨和颅底骨与筛骨均属软骨内化骨。软骨内化骨是由间充质细胞演变为软骨,已具有成年骨的形态,即软骨雏形,为软骨原基。在软骨原基中心的软骨细胞肥大,基质钙化,软骨膜血管侵入软骨细胞囊中,由成骨细胞的成骨活动而成骨,形成原始骨化中心。以后,还出现继发骨化中心。骨化中心不断扩大,最后全部骨化,而完成骨骼的发育。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的出现。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用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知识点
1.骨的发育包括骨化与生长。
2.骨化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膜化骨,包括颅盖诸骨和面骨;另一种为软骨内化骨,躯干及四肢骨和颅底骨与筛骨均属软骨内化骨。
3.用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一、骨骼的发育及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一)骨骼的发育
1.头颅骨
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于3~4 月龄时闭合。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6~8 周龄闭合。前囟出生时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 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在1~1.5 岁闭合。颅骨随脑发育而长大,且生长先于面部骨骼(包括鼻骨、下颌骨)。1~2 岁后随牙齿萌出、频频出现咀嚼动作,面骨开始加速生长发育,鼻、面骨变长,下颌骨向前凸出,下颌角倾斜度减小,额面比例发生变化,颅面骨由婴儿期的圆胖脸形变为儿童期的脸形。
2.脊柱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生长。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3 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 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 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 岁才为韧带所固定。生理弯曲的形成与直立姿势有关,是人类的特征,有加强脊柱弹性作用。椎间盘的继续形成是青春后期躯干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
3.长骨
是从胎儿到成人期逐渐完成的。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长骨停止生长。随年龄的增加,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的出现。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
(二)影响骨发育的因素
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多种多样,如家庭遗传和激素、细胞因子等的影响;除此之外,地理气候条件、生理条件、卫生条件、营养状况及伤病等对骨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
1.激素
(1)甲状腺素及甲状旁腺素:
甲状腺素对骨骼有直接作用,使骨吸收和骨形成均增强,而以骨吸收更为明显。T3 和T4 增加钙、磷的转换率,促进其从尿和粪便排泄。甲状旁腺素主要调节钙磷代谢,使血钙增高,血磷降低,维持组织液中的钙离子于恒定水平。甲状旁腺素对骨组织的作用是激活骨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加强骨更新或骨改建过程。
(2)降钙素:
降钙素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维持钙平衡。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呈直接抑制作用,而对骨形成则无明显影响。
(3)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软骨及骨的生成,从而促进全身生长发育。
(4)雌激素:
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合成骨基质,如水平下降,则成骨细胞活性减弱、骨形成减少。正常时,雌激素可拮抗PTH 的骨吸收作用,降低骨组织对PTH 骨吸收作用的敏感性。绝经后雌激素的减少可使骨组织对其敏感性增加,骨盐溶解增加,如不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常发生骨质硫松。
(5)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对骨和矿物质代谢有明显作用。体内此激素过多(如库欣综合征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可引起骨质疏松,可能与其增加骨吸收和减少骨形成有关。
2.维生素
(1)维生素A:
维生素A 对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功能有协调作用,从而保持骨的生成和改建正常进行。如果维生素A 严重缺乏,则可使骨的改建与生长失调,导致骨骼畸形生长。如果影响了颅骨的生长,使颅骨不能适应脑的发育,则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2)维生素D:
维生素D 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及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从而提高血液中钙和磷的浓度,有利于钙化和骨盐形成。如果体内缺乏维生素D,则血钙、血磷浓度降低,此时成骨细胞虽然能够生成纤维和有机基质,但由于骨盐的沉着障碍,类骨质不能变为骨组织,即骨化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在儿童易患佝偻病,在成人则可发生骨软化症。
知识点
1.婴儿颅骨于3~4 月龄时闭合。后囟至迟6~8 周龄闭合。前囟在1~1.5 岁闭合。
2.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
3.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多种多样。维生素A 对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功能有协调作用。维生素D 与骨组织的骨盐沉着有关。
二、骨龄测评的基本概念
骨龄即骨骼年龄。在人类的生长期内,从婴幼儿到成年人,骨骼的形态、大小都会有所变化。而这种变化可以通过X 射线来观察。骨龄的相关数据是根据同年龄段、同种族儿童的平均数据综合而成。结合儿童目前的身高及骨龄可以了解其发育情况,预测未来的身高。另外,骨龄的测定还对一些儿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骨龄和儿童身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年龄阶段的身高和成年后的身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根据当前的骨龄,就可以预测出还可能长多高。预测时,要考虑儿童当前的身高和骨龄,女孩还要考虑是否已经月经初潮。然后,采用不同的预测公式计算成年后身高。由于影响身高的因素很多,这些预测方法虽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身高预测的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
骨龄鉴定在某些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生长发育障碍等疾病的X 线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骨龄的异常,常常是儿科某些内分泌疾病所表现的一个方面。许多疾病将影响骨骼发育,或使其提前或使其落后,如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或肿瘤、性早熟、甲状腺功能亢进、卵巢颗粒细胞瘤等将导致骨龄提前;而卵巢发育不全、软骨发育不全、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将导致骨龄明显落后。
知识点
1.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骨龄评估能较准确地反映个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
2 骨龄鉴定在某些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和生长发育障碍等疾病的X 线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 骨科常规诊断技术
第一节 骨与关节X 线诊断 X-ray diagnosis of bone and joint
骨组织密度高,与周围软组织间有良好的自然对比,骨本身的皮质骨、松质骨和骨髓腔之间也有足够的对比度,因此X 线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骨关节的病变,以及病变的范围和程度,甚至做出定性诊断。此外,X 线检查方法简单、费用低廉,因此,至今仍是骨与关节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然而,不少骨关节疾病,如感染性和肿瘤性疾病的早期,X 线改变较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晚或X 线改变不明显,初次检查结果可能为阴性,需要定期复查或进一步行CT、MRI 检查。X 线检查是二维影像,其穿透路径上各种结构影像相互重叠,也可使某些结构的影像(如颅底、上胸椎)因遮盖抵消而难以或不能显示。X 线检查对各种软组织的密度分辨力较差,对于软组织病变或骨骼疾病对周围软组织的浸润多不能准确显示。
知识点
1.X 线检查是骨关节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2.一些感染性和肿瘤性疾病的早期,X 线检查可能阴性。
3.X 线检查对于复杂结构或重叠区域的骨骼显示不佳。
4.X 线检查对于软组织病变显示不佳。
一、X 线检查方法
(一)摄影体位
正位及侧位是骨关节系统最常用的摄影体位。四肢长骨、关节和脊柱应拍摄正侧位像,脊柱还可根据诊断的需要加摄双侧斜位、过伸过屈位像。手足短骨应该摄正斜位像,肋骨骨折应加摄斜位像,髌骨或跟骨骨折应加摄轴位像。
(二)摄片范围
四肢长骨摄片应至少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脊柱摄片时要包括相邻的脊椎节段。两侧对称的骨关节,若患侧X 线征象不是很明确,可加摄对侧有利于对照观察。
知识点
1.正位和侧位是骨关节最常用摄影体位。
2.某些部位需摄或加摄斜位、轴位和动力位。
3.对称骨关节加摄对侧有利于对照观察。
二、正常X 线表现
(一)成人管状骨
成人管状骨分为骨干和骨端(图1-2-1)。
1.骨干
(1)骨皮质:
为密质骨,X 线上表现为均匀致密影,在骨干中部最厚,向两端逐渐变薄。骨皮质外缘光整,仅在肌腱韧带附着处隆起或凹凸不平。
(2)骨膜:
骨皮质外面(关节囊内部分除外)和内面均覆有骨膜,前者为骨外膜,后者为骨内膜,正常骨膜在X 线上不显影,如出现骨膜则为病理现象。
(3)骨松质:
由骨小梁和其间的骨髓构成,X 线上表现为致密网格影。骨小梁的粗细、数量和排列因人和部位而异。在压力作用下,一部分骨小梁排列与压力方向一致,一部分与张力方向一致。
(4)骨髓腔:
常因骨皮质和骨小梁的遮盖而显示不清,在骨干中段可显示为边界不清、无结构的半透明区。
2.骨端
横径大于骨干,骨皮质一般较菲薄且多光滑锐利,其内可见清晰的骨小梁。
(二)儿童管状骨
儿童管状骨两端有未完全骨化的骺软骨,将管状骨分为骨干、干骺端、骺板和骨骺等部分(图1-2-2)。
图1-2-1 成人胫腓骨
图1-2-2 儿童胫腓骨
骨干 表现与成人相似,较成人细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粗大。
(1)干骺端:为骨干两端增宽的部分,主要由松质骨组成,是骨骼生长最活跃的部位。X 线上骨小梁彼此连接和交叉形成海绵状结构影,干骺端骺侧可见一横行致密带,为先期钙化带。
(2)骨骺:为未完成发育的管状骨末端。在胎儿及幼儿期为软骨,即骺软骨,X 线上不能显示;儿童发育期,骺软骨中心开始出现二次骨化中心,表现为小点状致密影,单发或多发;随年龄增长,二次骨化中心逐渐增大,边缘由不规则逐渐变得光整,最后与干骺端融合。
(3)骺板或骺线:为干骺端与骨骺之间软骨的投影,呈横行透亮带,称为骺板;随年龄增长逐渐变窄,呈线状透亮影,称为骺线;最终骨骺与干骺端融合,骺线消失,完成骨发育,原骺线所在的部位有时可见横贯骨干的不规则线样致密影,为骺板遗迹。
(三)关节
活动关节在X 线上可见关节间隙、骨性关节面、关节囊、韧带和关节内外脂肪层(图1-2-3)。
1.关节间隙
X 线上两个骨端骨性关节面之间的透亮间隙,是关节软骨、关节盘和真正的关节腔的投影。
2.骨性关节面
表现为边缘锐利光滑的线样致密影,通常凹侧关节面较厚。
3.关节囊
一般在X 线上不能显影,有时在关节囊外脂肪层的衬托下或关节肿胀时可见其边缘。
4.韧带
某些大关节,如膝、髋和踝关节周围的韧带,在脂肪的衬托下可显示。其他关节的韧带,除非发生钙化,一般不能显示。
5.关节内外脂肪
关节内脂肪在关节囊内外层之间,多见于大关节,如肘关节前后两个脂肪块及膝关节前的髌下脂肪垫。关节外脂肪位于关节囊和肌肉之间,层次清晰,可衬托出关节囊的轮廓。
(四)脊柱
1.正位片
(1)椎体:呈长方形,从上而下依次增大。椎体主要由松质骨组成,边缘为密质骨,密度高而均匀,轮廓光滑。椎体上下缘的致密线状影为终板,彼此平行,其间的透亮间隙为椎间隙,是椎间盘的投影。
(2)椎体两侧可见横突影,其外侧端圆滑。
(3)椎弓根:横突内侧可见椭圆形环状致密影,为椎弓根的投影,称椎弓环。
(4)关节突、椎弓板和棘突:椎弓环上下方可见上下关节突的投影,椎弓板由椎弓根向后内下延续,在中线联合成棘突,投影于椎体中央偏下方,呈尖向上的类三角形致密影。上下关节突之间形成脊椎小关节,小关节间隙为匀称半透明影,腰椎在正位显示清楚,颈、胸椎在侧位显示清楚。
(5)腰大肌影:腰椎正位片上还可见腰大肌的投影,起于第12 胸椎下缘,两侧对称,斜向外下方,外缘清晰(图1-2-4)。
图1-2-3 膝关节侧位
图1-2-4 腰椎正侧位
2.侧位片
(1)椎体:
也呈长方形,其上下缘与后缘呈直角,椎弓根紧居其后。
(2)椎管:
椎体后方纵行的半透亮区。
(3)椎弓板和棘突:
椎弓板位于椎弓根和棘突之间,棘突指向后下方,在胸段与肋骨重叠不易观察。
(4)关节突:
上下关节突分别位于椎弓根与椎弓板连接处的上方和下方,下关节突位于下一个椎体上关节突的后方,以保持脊柱的稳定。同一脊椎上下关节突之间为椎弓峡部。
(5)椎间孔:
相邻椎弓根、椎体、关节突及椎间盘之间,呈半透明影。颈椎在斜位上显示清楚,腰椎在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