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中小学 > 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散文家梁衡专为中学生打造的阅读和写作之书

作者:梁衡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04-01

书籍编号:30484700

ISBN:9787559625236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284963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中小学

全书内容:

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追求一个境界


季羡林


最近几年,我在几篇谈散文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看法:在中国散文坛上有两个流派。一个流派主张(或许是大声地主张),散文之妙就在一个“散”字上,信笔写来,松松散散,随随便便,用不着讲什么结构,什么布局,我姑且称此派为“松散派”。另一个是正相反,他们的写作讲究谋篇布局,炼字铸句,我借用杜甫的一句话:“意匠惨淡经营中”,称此派为“经营派”,都是杜撰的名词。我还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


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非同寻常。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则不啻为上乘。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地追求。但是他追求什么呢?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境界说”是王国维论词的新发明,《人间词话》有很多地方讲到“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同“性灵”“神韵”等一些文艺理论名词一样,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颇难以严格界定其含义,但是统而观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这是一个富有启迪性、暗示性、涵盖性的名词,上举《人间词话》最后几句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现在从梁衡散文中举出一个例子来。他的名作《觅渡,觅渡,渡何处?》是写瞿秋白的。瞿秋白这个人才华横溢,性格中和行动中有不少矛盾。梁衡想写这样一个人,构思了六年,三访瞿秋白纪念馆,迟迟不敢下笔。他忽然抓住了“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运笔如风,写成了这篇名作。


梁衡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到我这里来聊天,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第一部分
中学生怎样阅读写作


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倒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

中学生不可缺少的四种素质


中学生正当花季。


花儿是美丽的,但我们切不可停留在这美丽的瞬间。植物在开花季节其实是最辛苦最关键的阶段,它大张开绿叶拼命地接收着阳光的热量,深扎着须根,急切地吸吮着大地的养分。那花蒂之下开始生长一粒小小的果实,将实现一次生命的跨越。如果这道坎儿迈不过去,便只有短暂的美丽。你仔细观察菜园里、果树上有多少空花朝开暮谢,随风委地。人生何尝不是这样,总有一个最关键的时期等着你,总有一道坎要憋足劲才能迈过去,这就是中学时期。


中学是童心刚过,青春初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思想还是知识,都处于一个萌动期,朦朦胧胧又跃跃欲试。未入社会的门径,却已摸到了人生的轮廓;还没有成熟的思考,但已有丰富的想象,这时最需要加强基本的素质训练。除课堂上学习的文化知识外,他还需要从社会上、从课外读物中汲取这四方面的营养,即情感、理想、人格和审美。这是青年立身的四大支柱。


人从娘胎里生出来,像一切动物一样,对母体有最本能的依赖。马克思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的人,他的母体是整个社会,他首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血缘的情怀,接着又感受到朋友的友谊、同事的支持,还有对异性的爱恋,然后又组成一个家庭开始人生的下一个循环。亲情、友情、爱情这是谁也摆不脱的一张巨网,缘分就是网上那一个个的结。人们因缘结网,不断展延,构成温馨、和谐的人生。青年人要懂得爱,懂得友好、感恩和回报。无情则无义可言,无事业可言,无朋无友、无恋无家便没有生命。中学生应该成为一个知情有义的人。


但是只靠情感还不够,还得有理性来撑起人生的大厦,这就是理想。理想一旦确定就义无反顾,勇敢前行。一切杂念、诱惑、困难,都会被甩到一边。我们看山间穿行的火车,呼啸着钻洞、过涧,不管窗外多美的风景,还是多急的风雨,全然不顾,它只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这就是理想的力量。理想是人生观,这一辈子该怎么活;理想是大目标,这一生该做点什么?理想确立之后,便可气宇轩昂地去闯一番事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或历史长河中永远是渺小的,只有当他的奋斗与国家、民族、时代连在一起时,他才可能功成名就,才能变得伟大。所以理想离不开对国家、社会和历史的贡献。有的人一生默默无闻,所营只为糊口;有的造福国家,造福人类。为政如开国领袖,办实业如大企业家,从事科研则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当一个人事业有成时,他也就站起来,立得住了。一个中学生虽还未入社会,但他胸中应有必成大业的理想。


人生在给世界上留下一点业绩的同时,也就留下了一个自我塑造的我,于是社会就有各种各样的“人”。既然“人”会千差万别,就要有一个做人标准,要讲人格。这是平行于做事的另一个人生轨迹。由于人类要相互合作才能生存,怎样做人从来就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公德、公行。人们总是努力在公共关系中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行为准则,成就一个最佳的形象。《共产党宣言》里说将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说你要做一个不妨碍他人,帮助他人,让大家都喜欢、都尊重的人。这里有一个最起码的界限,就是不能自私,不能伤害他人和社会。凡从自私出发的人,大到卖身求荣、叛国投敌,小至蝇营狗苟、损人利己都为人所不齿,也都成不了大器。这也就是为什么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毫不利己的白求恩都一样受人们的尊重。当一个中学生理想在胸,迈向社会之时,同时也要思考一下将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美是生活的一种附加,就像穿衣并不只为暖还为美,像吃饭并不只为饱还要求味。稍一留心,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处处有美,人人爱美。人人都在追求美的衣饰、美的房子、美的山水、美的艺术、美的人。花季少年的中学生,首先应有我要美、我很美的信心,人人应该有美的体魄、美的心灵,美男如山,美女如水。但求美先要懂得审美,能发现自然美,懂得艺术美,然后才能把自己塑造得比较美。这样不论是你看世界,还是世界看你,就都相得益美,那是怎样一个快乐的人生?


请记住,情感,是你成长的绿荫;理想,是你前进的风帆。沿着大情大理这两根轨道,勇敢地去追求高尚的人格和美丽的人生吧。你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幸福的人。事实上,我们的先人就是这样做的。是他们年积月累创造了人类的文明,也创造了文明的人。

我的阅读经历


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


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文写作。这些都强烈地针对现实,不容虚构情节、回避问题,否则写出的文章就没有人看。所以,从作家角度来说,我的阅读是一种另类阅读,是“撒大网、采花蜜”式的阅读。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人人经历过的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只不过我可能更认真些并且与写作联系起来了。这种方式对学生、记者、公务员和业余写作爱好者可能更合适一些,我也都曾有过这些身份,下面是我阅读和写作的简要经历。


一、关于诗歌的阅读


人生不能无诗,童年更不能无诗。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注意对孩子专门的选读和辅导,差一点的也会教一些俚语儿歌。这是一种审美启蒙、情感培养和音乐训练。


我大约在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背古诗,中学开始读词。除了语文课本里有限的几首外,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课外阅读。最早的读本是《千家诗》,后来有各种普及读本,《唐诗一百首》《宋诗一百首》及《唐诗选 》《唐诗三百首》,还有以作家分类的选本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这里顺便说一下,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中学时正是“文革”前中国社会相对稳定,重视文化传承的时期,国家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古典文化普及读物。由最好的文史专家主持编写,价格却十分低廉,如吴晗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几角钱一本;中华书局的《中华活页文选》,几分钱一张。不要小看这些不值钱的小书、单页,文化含金量却很高,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给青少年“滴灌”着传统文化,培养着文化基因。这是我到了后来才回头感知到的。说到阅读,我是吃着普及读物的奶水长大的。


和一般小孩子一样,我最先接触的古典诗人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中总有一些奇绝的句子和意境(意境这个词也是后来才知道的),觉得很兴奋,就像读小说读到了武侠。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不懂这是浪漫,只觉得美。


后来读到白居易《卖炭翁》《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又觉得这个好,是在歌唱中讲故事,也不懂这是叙述的美,现实主义风格。总之是在朦胧中接受美的训练,就像现在的孩子学钢琴、学跳舞。后来读元曲,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不说人,不说事,只说景,推出九个镜头,就制造了一种说不出的味道。这就是王国维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当然这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要想后来能够领悟,就要预先播下一些种子,这就是小时候的阅读。


一说古诗词,人们可能就想到深奥难懂。其实古人的好作品恰恰是最通俗易懂的。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明白如话,但又不只是“白话”,这里面又有音乐、有图画。因为诗的功能是审美,并不是难为人,好诗人是在美感上争风流的。倒是今人学诗、作赋,食古不化,以僻为荣,不美反涩。


古诗词的阅读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韵的美。后两个都是审美训练,这是每个人的写作都要用到的。我们常说,文章美得像诗一样,就是指文章的意境和韵味。在所有文字写作中,只有诗词,特别是古典诗词是专门来表现意境和韵律的美感的。为什么强调背诗词,就是让这种美感一遍又一遍地濡染自己的心灵,浸透到血液里,到后来提笔写作时就会自然地涌流出来。现在一般人家节衣缩食给孩子买钢琴,倒不如备一本精选的古诗词。因为成人后,一万个孩子也不一定能出一个钢琴家,倒是有一千个要写文案,一百个会当作家,而且在成人前每个人都得先当学生,人人都要写作文。


诗歌阅读对我后来写散文帮助很大。当碰到某个感觉、某种心情无法用具象的手法和散体的句式来准确表达时,就要向诗借他山之石,以造成一种意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所谓模糊比准确更准确,绘画比摄影更真实。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时我发表的《假如毛泽东去骑马》,是顺着毛泽东自己曾五次提出要骑马走江河的思路,假设他在“文革”前的一九六五年到全国去考察(当时中央已列入计划),沿途对一些人事的重新认识。是对毛泽东后期错误的反思,是对 “文革”教训的沉痛思考和历史的复盘。通篇表现出一种反思、悔恨、无奈的惋惜之情。有许多地方一言难尽,只有借诗意笔法。


设想毛泽东在三线与被贬到这里的彭德怀见面:“未想,两位生死之交的战友,庐山翻脸,北京一别,今日却相会在金沙江畔,在这个三十年前长征经过的地方,多少话真不知从何说起。明月夜,青灯旁,白头搔更短,往事情却长。”这里借了苏东坡词《江城子》与杜甫诗《春望》的意境。而写毛再登庐山想起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批彭的失误,写道:“现在人去楼空,唯余这些石头房子,门窗紧闭,苔痕满墙,好一种历史的空茫。……他沉思片刻口中轻轻吟道:安得倚天转斗柄,挽回银河洗旧怨。二十年来是与非,重来笔底化新篇。”在诗意的写景后又代主人拟了一首诗。毛本来就是诗人,其胸怀非诗难以表达。


《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写邓小平“文革”中被贬到江西强制劳动。“他每天循环往复地走在这条远离京城的小路上,来时二十分钟,去时还是二十分钟,秋风乍起,衰草连天,田园将芜。”这里借秋景来营造一个意境,抒写他忧郁的心情,都是古诗里的句子。


回忆季羡林先生的文章《百年明镜季羡老》中有这样一段:“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是他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他有一文专记此事。于是,北大这处荷花水景就叫‘季荷’。但二○○三年,就是中国大地‘非典’流行那一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三○一医院,开始治疗一段时间还回家去住一两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留得枯荷听雨声’,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花盛花枯,前后不同的诗意。


有时文章到了结尾处情绪激昂无以言表,只好用诗了,如《梁思成落户大同》一文的结尾:“我手抚这似古而新的城墙垛口,远眺古城内外,在心中哦吟着这样的句子:大同之城,世界大同。哲人之爱,无复西东。古城巍巍,朔风阵阵。先生安矣!在天之魂。”这种效果有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非诗不能表达。


我在中学时开始读新诗,断断续续订阅《诗刊》直到工作后多少年。新诗给我的影响主要不是审美,而是激情,虽然我后来几乎不写诗,但这种激情一直贯穿到我的散文写作、新闻采写和其他工作中。我们这一代人的诗人偶像是贺敬之、郭小川。他们的诗我都抄过、背过。《回延安》《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祝酒歌》等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响彻在各种场合。他们的诗挟裹着时代的风雷,有万钧之力,是那个时代的进行曲,能让人血液沸腾。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艺术,而是号角。


如郭小川的诗句:“我要号召你们,凭着一个普通战士的良心。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毛泽东说:“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致青年公民》我都看了,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他竟敢说‘我号召’,我暗自好笑,我毛泽东也没有写过‘我号召’!”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现在做不到了。现在思想多元化,诗歌当不了号角,不能再起动员作用,它又回归到审美,但却是小众的孱弱的美。那时还出版过一本《朗诵诗选》,尽选名家诗作,还有《革命烈士诗抄》,都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还保存有几本当年抄诗的笔记本,里面有许多抄自书报刊的无名好诗。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内蒙古,先要在农村劳动一年。村里没有什么书可读,塞外的数九寒冬四个大学生挤在一盘火炕上念诗,互相回忆过去读过的好诗。从北京带去的《朗诵诗选》帮我们度过了那个寒冬之夜。现在想来是有点幼稚,但却留住了一点激情的火苗,受用一生。我见到好诗就抄就背,这种爱好持续到四十岁左右。


后来我在新闻出版署工作,见到新华社老记者张万舒,我说我背过你的《日出》《黄山松》,“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一次全国作协开会,我与诗人严阵坐在一起,我说,我现在还保存有你的诗集《竹矛》。他们没想到在二三十年前还有我这样一个“粉丝”,大家都很激动,谈起那个诗的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


我在《人民日报》工作,都快要退休了,带着采访组到贵州采访。路上,贵州山水如诗如画,我想起了贵州老诗人廖弓弦的一首诗,背出了第一段:“雨不大细如麻,断断续续随风刮。东飘,西洒,才见住了,又说还下,莽莽苍苍,山寨一幅淡墨画。”同行的年轻人都很惊奇,他们不知道当地还有这样一个诗人,可惜诗人已经过世。这是我高二时在中学简陋的阅览室里读到的,发在《人民文学》的封底上,印象很深。少年时的记忆真是宝贵。那时阅览室里杂志不多,怕人拿走,每个刊物都用一根粗白线拴在桌子上。


我不但背诗,也写诗,二十多岁时在河套平原劳动,一年后又当记者,夏收季节八百里河套金黄的麦浪一直涌到天边,十分壮观。就不自量力写了一首几百行的长诗《麦浪滚滚》,那时“文革”还没结束,当然也没有刊物可发。我第一次得到的稿费不是因为散文,而是诗歌。一九七五年我调回山西,到大寨下乡,写了一首诗,发在《北京文学》上,稿费十四元。当时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四十六元,稿费单插在省委传达室的窗户上,让很多人眼红,我也自豪了一阵子。一九八八年我将自己多年读、背、抄的诗选了五十六首,按内容和体例分为写人、写景、抒情、词曲体、古风体、短句体、长句体等十一类,加了四十条点评,出版了一本小册子《新诗五十六首点评》。但我终究没有成为诗人。


新诗阅读对我写作的影响主要是两点,一是激情,二是炼字。


旧诗给人意境,新诗直接点燃人的是激情。在各种文体中,诗歌的分工主要是抒情。散文抒情不如诗歌,叙事不如小说,说理不如论文,但它的长处是综合。如果能将每种文体之长都拿来嫁接在散文中,这就出新了。我后来总结“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这个“情”字就要靠读诗来培养。


诗陶冶人性,让人变得热情,可以改变你的性格,你的人生态度。我后来当记者,直至退休多年,每见一新事,就想动笔,甚至一人看电视看到好的节目,听到一首好曲子都会流泪,与读诗有关。当你胸中鼓荡、翻腾,如风如火,如潮如浪,想喊想叫时,这就是诗的感觉,但是不去写诗,移来为文,就是好文章。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文第一要激动》,谈的就是这个体会。


青年时期关于诗的训练并不吃亏,都无形地融入了文章中。一九八四年我写了一篇散文《夏感》,选入中学课本,使用至今。全文只有六百六十六个字,歌颂生命,抒发一种激昂向上、拼搏奋斗的情绪。其实这就是十年前那首数百行长诗的转世。那首诗我现在连一个完整句子也想不出来了,但那种情绪总在心中鼓荡。诗歌所给予的感情上的律动在我后来的散文中都能找见。阅读诗,但写出来的是散文,正如鲁迅说的,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


读诗对写作的另一帮助是炼字、炼句。诗要押韵,就逼得你选字,本来中国字很多,但这时只许你使用一小部分。如果碰上窄韵字更是走钢丝,冒风险。李清照所谓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经过这种训练后再去写文章,就像会走钢丝的人走平地,可以从容应对了。下笔时经常一处换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字,这就是诗的推敲功夫。从字义、字音、字数上推敲。


比如,我在《秋风桐槐说项羽》中说到项羽故里的一棵梧桐和一棵古槐,人们在树下“轻手轻脚,给围栏系上一条条红色的绸带,表达对项王的敬仰并为自己祈福。于是这两个红色的围栏便成了园子里最显眼的,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秋风乍起,红色的方舟上托着两棵苍翠的古树”。


这里是该用“布带”“丝带”还是“绸带”。现场实际情况是什么都有,但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要找意境效果。“丝”的质感华贵纤细,与项羽扛鼎拔山的形象不合;“布”更接近项羽朴实的气质,但飘动感不如“绸”。因为文近尾声,这里强调的是“在绿地上与楼阁殿宇间飘动着的方舟”,隐喻两千年来在历史的天空、在人们的心头飘动着的一种思绪,所以还是选“绸带”好一些。


还有,诗歌常用叠字,特别是民歌。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中“山丹丹”“背洼洼”“半炕炕”等,自带三分乡土味。我在《假如毛泽东去骑马》中,写到毛回到陕北,就是用的当地的这种民歌口语:“他立马河边,面对滔滔黄水,透过阵阵风沙,看远处那沟沟坡坡、梁梁峁峁、塄塄畔畔上俯身拉犁、弯腰点豆、背柴放羊、原始耕作的农民,不禁有一点心酸。”而写到他内心的自责时,则用古典体:“现在定都北京已十多年了,手握政权,却还不能一扫穷和困,给民饱与暖。可怜二十年前边区月,仍照今时放羊人。”借了唐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意。


诗歌因为与音乐相连,所以最讲节奏。节奏感主要由句式、章节、平仄构成。我在《新诗五十六首点评》的研究中专门分了长句类、短句类。指出:“短句体借鉴词曲手法和口语句式,节奏强烈,如鼓点,如短笛,如竹筒倒豆。出语就打在你的心上,不另求弦外之音。”如郭小川的《祝酒歌》:“斟满酒,高举杯!一杯酒,开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我读过的印象最深的短句诗是一首《同志墓前》,作者叫丹正贡布,并不出名,注明一九六三年创作于阿米欧拉山下。当时我手抄在一个本子上,第一节是这样的:


五里外,


滚滚黄河,


高唱着


不回头的歌,


五步内,


三尺土下,


炽燃着


不息的火。


朝朝暮暮,


悼念苦我心,


走近墓前,


泪往草上落……


“五里外、五步内、三尺土”锤锤落地,寸寸剁下。最后的“落”字又落在一个仄声上,节奏更短促急迫。


在散文中,当有需要强调的地方我就多用短句,如敲鼓、钉钉。如在《把栏杆拍遍》中写辛弃疾:“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


而长句体“它不是打击乐,不求鼓点式的节奏,而是管弦乐曲,收悠长、浑厚、深沉之美”。还以郭小川为例,他的《团泊洼的秋天》:“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这是长句,适宜舒缓的描述。我在《草原八月末》中写对草原的感受就是用的长句:“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而有时又要长短结合。如《红毛线,蓝毛线》中:“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二、关于散文的阅读


读散文少不了古典散文,这类似现在搞流行音乐的人,也少不了要知道一点古典音乐。对我影响最大的古文家有司马迁、韩愈、柳宗元、苏轼、范仲淹等。对一般人来说,只要不搞专业,用不着去找他们的原著,古籍浩如烟海,又艰涩难懂,是读不过来的。好在中国文学有个好传统,一代代精选前作,把最优秀的挑出来,只读这些就够了。关键是精读,最好能背,取其精,得其神。


我的古文阅读分三个层次。一是最基本的,课堂上的学习。中学时我是语文课代表,书中的每一篇古文都是熟背过的,并且要帮老师考同学背书。


二是扩充阅读。读一些社会上流行的综合选本。最有名的是《古文观止》,但那毕竟是古人编写,离我们还是远了一点。我用得最顺手的本子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的《历代文选》,共选了 一百五十篇,基本上囊括了历代名文,注释浅近易懂。编者之一的芦荻,后来一度是毛泽东的古文陪读,最近才去世。它成了我的工具书,平时放在案头,下乡采访时背在包里,早晨起来背诵一篇,那时我已过四十岁了。


三是选更精一点的普及本,经常查阅、体味。如前面提到的《中华活页文选》,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出的一套古典文学普及丛书,每本只有几角钱。如《宋代散文》两角八分,现在插在我的书架上,还没有退役。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范仲淹一路而下到清与民国之交,梁启超是一座高峰。


梁继承了中华古文中阳刚的一脉,并将雄壮的文风带入了民国。你看他的《少年中国说》,讲少年与老年的不同,连用十四个排比,那气势真如长江黄河顺流而下,摧枯拉朽,为古文标上了一个强烈的休止符。下面该民国和新中国的文章家登场了。


中国古代散文家还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和政治结合,除少数专业作家外,好的文章家都是政治家、思想家。我把这个阅读成果编成一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二○一二年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已多次重印。十篇文章都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它当时提出了一个思想,并且现在还在使用;二是文中的词汇或句子是首创,并进入汉语词典、语典,现在也还在使用。这个标准是很苛刻的,就是说无论思想还是语言,必须是独家首创,虽过了千百年仍有生命力。这就是经典,可以做范本。


这十篇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天祥的《正气歌序》、林觉民的《与妻书》、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文章的脊梁骨。这些文章都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不知多少改朝换代、人事兴替、血流成河、硝烟战火、经验教训才凝成一篇文章。“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篇能载入史册的名文背后是几代人的心血。


古典散文中除司马迁、唐宋八大家这两个高峰外,还有一头一尾。一是汉赋,一是明清笔记小品。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