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材教辅 > 公务员类 >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书名:中药学专业知识.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田燕,张旭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488868

ISBN:9787513253109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5955

版次:1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公务员类

全书内容: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编委会


主 编 田 燕 张  旭


副主编 刘 明 刘祥玫


编 委 刘艳君 白雅君 孙石春


    张 楠 李 东 何 影


    齐丽娜 于 涛 张家翾


    张黎黎 董 慧 付那仁图雅

编写说明


本书是2019年《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必背采分点》丛书之一,由多年从事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的权威专家根据最新版《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及《考试指南》精编而成。


本书将考试大纲和复习指导用书融为一体,书中内容按照章节编排,包括常用单味中药和常用中成药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杀虫燥湿止痒药和拔毒消肿敛疮药;第二部分包括内科常用中成药、外科和皮肤科常用中成药、妇科常用中成药、儿科常用中成药、眼科常用中成药、耳鼻喉和口腔科常用中成药、骨伤科常用中成药。以历年考试真题或常考习题的考试内容为重点,划出“必背采分点”,非常便于记忆。同时加入考试真题,并对难点和重点给出少量的“考点提示”,复习重点突出,便于考生掌握考试脉络。本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供参加2019年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使用。


本书涉及内容广,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编委会


2018年12月

前言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属于职业准入考试,凡符合条件经过考试并成绩合格者,颁发《执业药师资格证书》,表明其具备执业药师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本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考试分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由于考试重点、难点较多,广大考生在复习考试中很难适应,这对于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信心不足的考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借助考试辅导用书来提高自身的应试能力。


应广大考生要求,多年从事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的权威专家团队依据最新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了这套《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必背采分点》丛书。本套丛书共7本,分别为《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丛书将考试大纲和复习指导用书融为一体,根据考试真题或常考习题,划出“必背采分点”,便于考生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同时加入考试真题,帮助学生熟悉出题思路,使其临考不至于慌乱,并对难点和重点给予考点提示,便于考生掌握。本套丛书主要供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使用。


我们相信,只要考生们认真学习,在本套丛书的帮助下一定能够顺利通过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必背采分点》丛书编委会


2018年12月

第一部分 常用单味中药

第一章 解表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必背采分点


1.麻黄性温,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2.麻黄主治病证:①风寒表实无汗证。②肺气不宣的喘咳证。③水肿兼有表证者


3.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4.麻黄配苦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5.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6.麻黄用量,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研末敷。


7.麻黄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8.麻黄使用注意事项:麻黄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9.桂枝性温,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的功效。


10.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11.桂枝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12.桂枝使用注意事项: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13.紫苏性温,主治病证: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②脾胃气滞证。③气滞胎动证。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14.紫苏使用应注意:紫苏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服


15.生姜性微温,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


16.生姜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为治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用。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兼解鱼蟹毒。


17.生姜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②胃寒呕吐。③风寒客肺的咳嗽。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18.生姜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19.生姜使用注意:生姜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服


20.荆芥性微温,有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的功效。


21.荆芥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


22.荆芥使用注意事项:荆芥辛温发散,耗气伤阴,故体虚多汗、阴虚头痛者忌服


23.防风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的功效。


24.防风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③破伤风,小儿惊风


25.防风使用注意事项:防风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服


26.羌活性温,有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


27.羌活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温,风寒头痛。②风寒湿痹


28.羌活内服用量:煎汤,3~10g;或入丸、散。


29.羌活的使用注意:羌活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又辛温燥烈,伤阴耗血,故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服。


30.细辛性温,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为治风寒、风湿所致诸痛及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能温散肺寒、化痰饮,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最宜少阴头痛、鼻渊与牙痛


31.细辛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②鼻渊头痛。③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④寒饮咳喘


32.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佳。


33.细辛内服用量:汤剂,1~3g;粉末,0.5~1g。


34.细辛使用注意事项:细辛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服。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须谨慎。反藜芦


35.细辛药理作用: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菌、抗组织胺、抗变态反应、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


36.白芷性温,有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


37.白芷主治病证:①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③风寒湿痹,寒湿带下。④疮疡肿毒


38.白芷内服用量:煎汤,3~10g;或入丸、散。


39.白芷使用注意事项:白芷辛香温燥,故阴虚血热者忌服


40.香薷功似麻黄,药力亦强,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称“夏月麻黄”


41.香薷主治病证:①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②水肿,小便不利


42.香薷使用注意事项:香薷发汗力较强,故表虚有汗者忌服


43.藁本性温,有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的功效。


44.藁本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②风寒湿痹


45.藁本内服用量:内服:煎汤,2~10g;或入丸、散。


46.藁本使用应注意:藁本辛温发散,故血虚头痛及热证忌服


47.苍耳子性温,有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的功效。


48.苍耳子主治病证:①鼻渊头痛,风寒头痛,表证夹湿。②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疥癣


49.苍耳子内服用量:煎汤,3~10g;或入丸、散。


50.苍耳子使用应注意:苍耳子辛温有毒,过量服用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血虚头痛者不宜服。


51.辛夷性温,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


52.辛夷主治病证:鼻渊头痛,风寒头痛鼻塞


53.辛夷内服用量:煎汤,3~10g;或入丸、散。辛夷有毛,刺激咽喉,内服宜用纱布包煎。


54.辛夷使用注意事项:辛夷辛温香燥,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55.西河柳性微温,有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的功效。


56.西河柳主治病证:①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②风寒湿痹


57.西河柳内服用量:煎汤,3~10g


58.西河柳使用应注意:西河柳辛温发散,用量过大能令人心烦,故内服不宜过量,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


历年考题


【A型题】1.香薷的功效是(  )


A.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B.发汗解表,和中化湿


C.发表散寒,祛风胜湿


D.祛风散寒,化痰止咳


E.散风解表,透疹止痒


【考点提示】B。香薷的功效是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A型题】2.干姜与细辛均有的功效是(  )


A.温中降逆 B.温肺化饮


C.温通血脉 D.温脾止泻


E.温肾


【考点提示】B。细辛的功效是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A型题】3.防风不具有的功效是(  )


A.解痉 B.止痛


C.胜湿 D.活血通络


E.祛风解表


【考点提示】D。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的功效。


【A型题】4.荆芥生用不具有的功效是(  )


A.散风 B.发表


C.止血 D.透疹


E.止痒


【考点提示】C。荆芥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解表、透疹止痒,为解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


【C型题】(5~7题共用题干)


某男,18岁,夏季贪凉饮冷,遂致外感于寒,内伤于湿,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舌苔薄白而腻。医师诊为阴暑,处方为香薷、厚朴、白扁豆,水煎服。


5.医师在方中选用香薷,是因其能(  )


A.发汗解表,行气调中


B.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C.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D.发汗解表,胜湿止痛


E.发汗解表,温通经脉


【考点提示】C。解析参考第1题。


6.香薷治阴暑的最佳服用方法是(  )


A.水煎凉服 B.水煎温服


C.浓煎温服 D.研末冲服


E.为丸吞服


【考点提示】A。香薷发汗解暑宜水煎凉服,利水退肿须浓煎服或为丸服。


7.为了增强上方行气宽中、发散风寒之力,最易选配的药是(  )


A.荆芥 B.生姜


C.麻黄 D.紫苏


E.苍耳子


【考点提示】D。紫苏功效是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X型题】8.桂枝的主治病证有(  )


A.痰饮证 B.风寒湿痹


C.虚寒腹痛 D.阳虚心悸


E.风寒表虚有汗


【考点提示】ABCDE。桂枝的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②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③胸痹作痛,阳虚心悸。④虚寒腹痛。⑤阳虚水肿,痰饮证。


第二节 辛凉解表药


必背采分点


1.薄荷性凉,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治风热诸疾最宜,治肝郁化热可投。


2.薄荷主治病证: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③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④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3.薄荷内服用量:煎汤,2~10g;或入丸、散;不宜久煎,入汤剂当后下。


4.薄荷使用时应注意:薄荷发汗耗气,故表虚自汗者不宜服


5.牛蒡子性寒,外散风热而解表透疹,内解热毒而消肿,上清宣肺气而祛痰止咳,下利二便而导热毒外出。


6.牛蒡子主治风热或热毒所致诸疾,兼二便不利者尤宜。


7.牛蒡子主治病证有: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③麻疹不透,风热疹痒。④热毒疮肿,痄腮


8.牛蒡子使用时应注意:牛蒡子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9.蝉蜕性寒,主治病证有: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②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③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④小儿惊哭夜啼,破伤风


10.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开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11.桑叶性寒,主治病证有: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②肺热燥咳。③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④血热吐衄


12.桑叶配菊花,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合用后药力更强,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不明


13.桑叶配黑芝麻,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效佳,兼肠燥便秘者尤宜。


14.桑叶内服用量:煎汤,5~10g;或入丸、散。


15.桑叶使用注意事项:桑叶性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16.菊花性微寒,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功效。


17.菊花主治病证有: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③肝阴虚的眼目昏花。④风热头痛,肝阳头痛、眩晕。⑤热毒疮肿


18.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佳。


19.菊花内服用量: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饮。


20.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21.菊花使用时应注意:菊花寒凉,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22.葛根性凉,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的功效。


23.葛根主治病证有:①感冒,头痛项强,项背强痛。②麻疹初起透发不畅。③热病烦渴,消渴证。④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24.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25.葛根内服用量:煎汤,10~20g;或入丸、散,或鲜品捣汁服。止泻宜煨用,退热生津、透疹宜生用,鲜葛根生津最佳。


26.葛根药理作用:解热、扩张皮肤血管、镇静、抗过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循环、抗缺氧及降血压等。


27.柴胡性微寒,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效。


28.柴胡主治病证有:①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感冒高热。②肝郁气结,胁肋疼痛,月经不调,痛经。③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29.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30.柴胡内服用量:煎汤,3~10g;入丸、散。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31.柴胡使用时应注意:柴胡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升之证忌服


32.柴胡药理作用: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溃疡等。


33.升麻性微寒,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的功效。


34.升麻主治病证:①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②热毒疮肿,丹毒,痄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温毒发斑。③气虚下陷之久泻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35.升麻内服用量:煎汤,用于升阳,3~6g,宜蜜炙;用于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


36.升麻使用应注意:升麻具升浮之性,凡阴虚阳浮、气逆不降及麻疹已透者,均当忌服


37.蔓荆子性微寒,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的功效。


38.蔓荆子主治病证有:①风热头痛头昏,牙痛。②风热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③风湿痹痛,肢体拘急


39.蔓荆子内服用量:煎汤,6~12g,打碎;或浸酒,入丸、散。


40.蔓荆子使用应注意:蔓荆子辛苦微寒,故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41.淡豆豉性凉,有解表、除烦的功效。


42.淡豆豉主治病证有:①风热表证。②热郁胸中之烦闷不眠


43.淡豆豉内服用量:煎汤,10~15g;或入丸、散。


44.淡豆豉使用应注意:胃气虚弱而又易作恶心者慎服


45.浮萍性寒,有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之功效。


46.浮萍主治病证有:①风热表证。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③水肿,小便不利


47.浮萍内服用量:煎汤,3~10g,鲜品15~30g;或入丸、散,或捣汁饮。


48.浮萍使用应注意:浮萍发汗力较强,故体虚多汗者慎服


49.木贼性微寒,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功效。


50.木贼主治病证有:①风热目赤,翳障。②血热下血


51.木贼内服用量是:煎汤,3~10g;或入丸、散。


52.木贼使用应注意:疏散清泄,故气血亏虚者慎服


历年考题


【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平肝明目 B.解毒透疹


C.清肺润燥 D.疏肝


E.息风止痉


1.薄荷除宣散风热外,又能(  )


2.蝉蜕除疏散风热外,又能(  )


3.牛蒡子除宣肺利咽外,又能(  )


【考点提示】D、E、B。薄荷功效是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蝉蜕功效是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B型题】(4~5题共用备选答案)


A.凉血止血 B.息风止痉


C.升阳止泻 D.祛风止痛


E.疏肝,透疹


4.桑叶除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外,又能(  )


5.蔓荆子除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外,又能(  )


【考点提示】A、D。桑叶【功效】疏散风热,清肺热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蔓荆子【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必背采分点


1.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2.清热药根据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五类。


3.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泄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证,以及肺热、胃火、肝火、心火等脏腑火热证等。


4.清热燥湿药性味多苦寒,功主清热燥湿,兼以清热泻火,主治外感或内伤之湿热火毒诸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淋痛、疮疹,以及诸脏腑火热证。


5.清热凉血药性味多苦,甘寒或咸寒,多入心、肝经,功主清热凉血,兼以滋润、活血,主治外感热病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谵语,以及火热内生之血热妄行诸证


6.清热解毒药性味亦多苦寒,或有辛寒、甘寒,功主清解热毒,主治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诸证,如痈疮肿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热毒泻痢、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


7.清虚热药性味苦咸甘寒,多入肝、肾经,功主退虚热、除疳热,兼凉血。主治热病后期之阴伤发热、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以及小儿疳热


8.里热兼有表证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同治;气分热兼血分热者,宜气血两清;里热兼阴伤津亏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辅以养阴生津药;若里热积滞者,宜适当配合泻下药;兼脾胃虚弱者,宜适当辅以健脾胃药


9.石膏性大寒,主要功效是: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10.石膏主治病证有:①温病气分高热。②肺热咳喘。③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④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1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12.石膏内服用量是:煎汤,15~60g,重症酌加;或入丸、散。内服用生品,入汤剂宜打碎先煎。外用须火煅研细末。


13.石膏使用时应注意:石膏为矿物药而大寒伤胃,故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14.知母性寒,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15.知母主治病证有:①热病壮热烦渴。②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③阴虚火旺,潮热盗汗。④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


16.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17.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18.知母内服用量是:煎汤,6~12g;或入丸、散。清泻实火宜生用,滋阴降火宜盐水炒用。


19.知母使用注意事项是:知母性寒质滑,故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20.天花粉性寒,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的功效。


21.天花粉主治病证有:①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②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③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22.天花粉制成注射液能引产


23.天花粉内服用量是:煎汤,10~15g;或入丸、散。


24.天花粉使用注意事项有:天花粉性寒而润,故脾胃虚寒、大便滑泄者忌服孕妇忌服。反乌头,不宜与乌头、草乌、附子同用。


25.栀子性寒,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6.栀子主治病证有:①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②湿热黄疸,热淋,血淋。③血热吐血、衄血、尿血。④热毒疮肿,跌打肿痛


27.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28.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29.栀子内服用量是:煎汤,3~10g;或入丸、散。


30.栀子用法有: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又除烦止呕。栀子仁(用种子)善清心除烦,栀子皮(用果皮)兼清表热。


31.栀子使用应注意:栀子苦寒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32.夏枯草性寒,主治病证有:①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②目赤肿痛,目珠夜痛。③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


33.夏枯草内服用量是:煎汤,10~15g,单用可酌加;或入丸、散或熬膏。


34.夏枯草使用应注意:夏枯草性寒清泄,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35.芦根性寒,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的功效。


36.芦根主治病证有:①热病烦渴,舌燥少津。②胃热呕哕。③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④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37.芦根内服用量是:煎汤,10~30g,鲜品可酌加。鲜用或捣汁饮,清热生津力佳。


38.芦根使用时应注意:芦根甘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39.竹叶性寒,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


40.竹叶主治病证有:①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②热淋,小便不利。③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


41.竹叶内服用量是:煎汤,6~15g;或入丸、散。


42.竹叶使用应注意:竹叶甘寒清利,故脾胃虚寒及阴虚火旺者不宜服


43.淡竹叶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


44.淡竹叶主治病证有:①热病烦渴。②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③水肿,热淋,湿热黄疸


45.决明子性微寒,主治病证有:①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②热结肠燥便秘


46.决明子内服用量是:煎汤,10~15g,打碎。


47.决明子使用应注意:决明子清润缓泻,故脾虚便溏者慎服


48.密蒙花性微寒,主治病证有:肝热目赤,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49.密蒙花内服用量是:煎汤,6~10g;或入丸、散。


50.谷精草性平,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之功效。


51.谷精草主治病证有:①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目生翳膜。②风热头痛


52.谷精草内服用量是:煎汤,6~15g;或入丸、散。


53.谷精草使用注意事项:谷精草疏散力较强,故血虚目疾慎服


54.青葙子性微寒,有清肝泻火、明目退翳之功效。


55.青葙子主治病证: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56.青葙子内服用量是:煎汤,6~15g;或入丸、散。


57.青葙子使用应注意:青葙子微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又有扩瞳作用,故瞳孔散大者忌服


历年考题


【A型题】1.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治疗实热虚热均可选用的是(  )


A.芦根 B.栀子


C.知母 D.石膏


E.竹叶


【考点提示】C。知母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之功。


【B型题】(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夏枯草 B.密蒙花


C.谷精草 D.青葙子


E.决明子


2.清热养肝,明目退翳的药是(  )


3.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药是(  )


4.清肝明目,消肿散结的药是(  )


【考点提示】B、E、A。密蒙花功效是清热养肝,明目退翳。决明子功效是清肝明目,润肠通便。夏枯草功效是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B型题】(5~7题共用备选答案)


A.熊胆 B.秦皮


C.夏枯草 D.谷精草


E.青葙子


5.某男,25岁。1周前患风热头痛,近日又患有赤肿痛羞明。治当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宜选用的药是(  )


6.某女,45岁。患赤白带下半年,近日又患目赤肿痛。治当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宜选用的药是(  )


7.某女,40岁。素患有肝火上升之头晕目赤,近日又患痰火郁结之瘰疬。治当清肝明目,散结消肿,宜选用的药是(  )


【考点提示】D、B、C。谷精草【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秦皮【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夏枯草【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X型题】8.栀子的药理作用有(  )


A.降血压 B.抗肿瘤


C.抗菌抗炎 D.镇静镇痛


E.保肝利胆


【考点提示】ACDE。栀子的药理作用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镇痛、抑制中枢、降血压、保肝利胆、促进胰腺分泌、利尿、减少胃液分泌、泻下、止血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必背采分点


1.黄芩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


2.黄芩主治病证有:①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疹。②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火毒痈肿。③血热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④胎热、胎动不安


3.黄芩内服用量是:煎汤,3~10g;或入丸、散。


4.黄芩用法包括: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较强,湿热、热毒诸证宜用。炒黄芩苦寒之性略减,胎热胎动不安宜用。酒炒黄芩能上行,清上焦热宜用。炒炭凉血止血力较强,血热出血宜用。


5.黄芩使用注意事项有:黄芩苦寒燥泄,能伐生发之气,故脾胃虚寒、食少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再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