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
书名:2019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pdf/doc/txt格式电子书下载
推荐语:
作者:田磊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12-01
书籍编号:30488890
ISBN:9787513253635
正文语种:中文
字数:131926
版次:
所属分类:教材教辅-公务员类
版权信息
书名:2019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
作者:田磊
ISBN:9787513253635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资源收集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所有内容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发布的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删除,我们将及时处理!
前言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其考察知识面广,难度较高,每年总通过率多低于30%。因此,执业医师考试是所有医学生成为一名真正大夫之前都必须经过的一个严格的考验。
通过多年的执业医师考培经历,我发现很多考生之所以无法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究其原因,并不一定是努力不足,更不存在智力缺陷。他们不能拿到执业医师证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执业医师考试缺乏必要的了解,不知道哪些知识是考试重点。
另外,就是考试科目多。以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为例,考试涉及的科目就有14门,涵盖了中医基础、中西医临床、西医基础、伦理法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医学生本科5年所学的主干课程都要考到,时间短,任务重,如果不了解考试的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想通过考试,比登天还难。
针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为了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我们特编写了这套“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突破胜经丛书”,本套丛书突出应试教育模式,具有如下特色:
精 内容精。笔者认真研究历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题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重要的知识点总是反复地被考到,只是可能会变化一下形式。大约90%的考题出自60%的知识点,而剩余40%的知识点很少考到甚至从未考到过。根据这种情况,结合笔者多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经验,我们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去粗取精,去掉很少出考题的40%的知识点。而对于常出考题的60%的知识点,我们也尽可能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其知识内涵,省略与考试无关的语言。
准 考点选择准确。本书所载考点是笔者通过近十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经验筛选出来的,均为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常考点。并且,我根据其考题出现的频率,将筛选出来的考点分为三类,用“★”号进行标记:★★★表明本考点最为重要;★★表明重要性次之;★最次。只要将本书所载考点弄懂、记准80%以上,就一定能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简 简化复习过程。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涉及科目内容极多,绝大多数的医考辅导书籍页数在1000页以上,字数达200万,需要考生自己在厚厚的书籍里去搜寻考点,费时费力,且复习效果欠佳。本书将复杂的医考内容以考点形式呈现,考试会考什么,考生要学什么,一目了然。并且,本书字数较少,篇幅较小,仅相当于其他辅导书籍篇幅的1/10,而核心考点却能全部覆盖。用本书来备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极大简化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复习过程。
便 便有两层意思,一是方便记忆。本书将考试大纲中较杂乱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展现,对于考生头痛的记忆性内容,如中药、方剂、针灸等科目则配有记忆的口诀、歌诀,方便考生的学习和记忆。二是方便携带。本书内容精简,为小32开口袋书,可随身携带,考生可以在等公交车、排队等零碎的时间用本书学习,也许等公交车时记下的一个考点就能决定你今年是否能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我相信,只要考生认真学习,在本书的帮助下一定能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医生!
田 磊
2018年10月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攻略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整体观念
考点★★ 整体观念的内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主要体现在:①五脏一体观。②形神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这种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观点,即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 辨证论治
考点1★★★ 病、证、症的概念
1.病,即疾病,指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
考点2★★★ 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论治过程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三个步骤。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实质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考点3★★★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2.“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实质上即是“证异治异”“证同治同”,亦是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考点1★★ 精的概念
精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
考点2★★ 气的概念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考点3★★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2.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第一节 阴阳的概念
考点1★★★ 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考点2★★★ 阴阳无限可分性常考实例
一日分阴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四季分阴阳: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考点1★★ 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相互斗争、相互排斥。
制约:相互制约。
1.正常者(生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2.反常者(病理)“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
考点2★★★ 阴阳的互根互用
1.互根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2.互用 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考点3★★★ 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中有阳则能升,阳中有阴则能降。阴阳互藏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考点4★★★ 阴阳的消长
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关系。体现在自然界可表现为气候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而有序。
考点5★★★ 阴阳的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对立双方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发生于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1★★★ 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根据人体的形态部位和功能特点分阴阳:背为阳,腹为阴;五脏阴,六腑阳;五脏再分阴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考点2★★★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
2.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者用“损其有余”“实则泻之”的原则。阴偏盛之实寒证采用寒者热之,阳偏盛之实热证采用热者寒之。阴阳偏衰者,采用“补其不足”“虚则补之”的原则。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采用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偏衰导致的虚寒证,采用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概念
考点1★ 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考点2★★★ 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2.火曰炎上 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3.土爰稼穑 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4.金曰从革 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5.水曰润下 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
考点3★★★ 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表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考点1★★★ 五行相生与相克
续表

考点2★★★ 五行相乘与相侮
续表

第三节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考点1★★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又称补母与泻子。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考点2★★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治法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考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①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②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③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第六单元 五脏
第一节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考点1★★★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心脏的搏动是否正常,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2.藏神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是心藏神的物质基础。
考点2★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考点3★★★ 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 亦称“肺司呼吸”。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2)肺主一身之气 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指宗气的生成。二指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主行水(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1)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气中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以濡润之,并在卫气的作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及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至各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朝”,即聚会之意。
(1)肺朝百脉 即全身的血液都经过经脉聚会于肺。生理意义:①气体交换。通过肺的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清气随血液运行至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②助心行血。血液的运行依靠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将肺气散布于血液当中,辅助心脏推动血液的运行。
(2)主治节 即治理和调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方面:①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②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③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④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
考点4★★★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娇脏 肺为华盖,是说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肺为邪侵,则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药以轻清、宣散为宜。
2.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考点5★★★ 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即转输。“化”,即消化吸收。主运化,即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由于脾所吸收的成分中包括精微和水液两部分,所以亦常将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水谷,一为运化水液。
2.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的功能。故说“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统摄于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考点6★★ 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清,指水谷精微。所谓“升清”,即是指脾对于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故说“脾以升为健”。
2.喜燥恶湿 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此特性与脾主运化水液功能有关,脾气升运的条件,即在于脾体干燥而不为痰饮水湿所困。故说“脾燥则升”。
3.脾为孤脏
考点7★★★ 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功能。气机,即气的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疏通气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化生和濡养魂、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六方面。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考点8★★ 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肝气具有木的冲和条达、伸展舒畅之性能,并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以及肝内寄相火,主升易动等,均反映了肝为刚脏的特性。
2.肝主升发 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考点9★★★ 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 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功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指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
(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故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等说法。
第二节 五脏之间的关系
考点1★★ 心与肺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考点2★★ 心与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考点3★★ 心与肝的关系
心与肝的联系在于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
考点4★★★ 心与肾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来阐发。
1.水火既济 心位居上,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而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于下,肾水(阴)必须上济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 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相安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
考点5★★★ 肺与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考点6★ 肺与肝的关系
肺降而肝升,是全身气机调畅的重要环节。
考点7★★★ 肺与肾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等方面。
考点8★★★ 脾与肝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中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
考点9★★★ 肝与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故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称,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都是有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
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
阴阳互滋互制:肝肾阴阳之间存在相互滋养和制约的关系。
考点10★★ 脾与肾的关系
主要体现于先后天的互促互助和水液代谢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阳根于肾阳,脾肾两脏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第三节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
考点★★★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第七单元 六腑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考点1★★★ 胆的生理功能
胆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胆的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及主决断。《灵枢·本输》称“胆者,中精之腑”;胆为“中正之官”。
考点2★★★ 胃的生理功能
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胃者,太仓也”。
考点3★★ 小肠的生理功能
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为“受盛之官”。
考点4★★ 大肠的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和主津等方面。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主津”。
考点5★★ 膀胱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考点6★★★ 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
三焦总体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津液。
三焦是诸气上下运行的通路,也是水液输布和排泄的通道。三焦为“决渎之官”。
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已超出了实体六腑的概念,有的医家称其为“孤府”。
三焦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第二节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考点★★ 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脾胃:运纳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肝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第八单元 奇恒之腑
考点1★★★ 脑的生理功能
脑,位于颅腔之内,为髓聚之处。《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亦说:“诸髓者,皆属于脑。”
生理功能:①主宰生命活动。②主司感觉运动。③主司精神活动。
考点2★★ 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冲脉和任脉联系最紧密,“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五脏之中,女子胞与心、肝、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考点1★★ 人体之精的概念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考点2★ 人体之精的功能
①繁衍生命。②濡养作用。③化血作用。④化气作用。⑤化神作用。
考点3★ 人体之精的分类
人体之精从构成成分上,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之精滋润濡养脏腑的称为脏腑之精,与人类生殖繁衍有关的称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考点1★ 人体之气的概念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考点2★★★ 人体之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肺、脾、肾等器官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考点3★★ 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1.气机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2.气化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考点4★★★ 人体之气的功能
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考点5★ 人体之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由于其生成过程、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考点6★★ 元气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1.元气的概念 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由于来源于先天,禀受于父母的肾中精气,所以又称其为先天之气。
2.元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活动。
考点7★★★ 宗气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1.宗气的概念 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由脾吸收转输而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相结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2.宗气的生理功能
(1)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
(2)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考点8★★ 营气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1.营气的概念 循行于脉内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营气的生理功能 化生血液,并营养周身。
考点9★★★ 卫气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1.卫气的概念 循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卫气的生理功能 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所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第三节 血
考点1★ 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脉管有“血府”之称。
考点2★★★ 血的生成
1.血液化生之源 ①水谷之精化血。②肾精化血。
2.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 ①脾胃。②心肺。③肾。
考点3★★★ 血的运行
血脉,又简称“脉”,脉为“血府”。
1.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①气的推动与宁静作用、温煦与凉润作用平衡可以使血液运行不息,并保持一定的速度。②气的固摄作用:控摄血液按一定轨道运行。③脉道通畅无阻。④血液的清浊及黏稠状态。⑤血液的寒热。⑥病邪的影响。
2.影响血液运行的相关脏腑功能 ①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②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③肝藏血:防止血溢脉外。④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⑤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
考点4★ 血的功能
1.濡养作用。
2.化神作用。
第四节 津液
考点1★★★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一般来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散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
考点2★★★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三焦等脏腑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①脾气转输布散津液。②肺气宣降以行水。③肾气蒸腾气化水液。④肝气疏泄促水行。⑤三焦决渎利水道。
津液的排泄主要与肾、肺、脾的生理机能有关,其中肾在津液排泄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考点3★ 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2.充养血脉——“津血同源”之说。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考点1★★★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
....
本站仅展示书籍部分内容
如有任何咨询
请加微信10090337咨询